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国演义的歇后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拜错了神
关公吃酒——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导读:孔明借东风歇后语解释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
孔明借东风歇后语: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
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写三国时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但因风向不顺,忧虑成病。诸葛亮前往探病,自言能借东风。周瑜即请诸葛亮在南屏山设坛祭风;大战前夜,果然西北风转为东南风。巧用天计:比喻利用自然条件使事情得到成功。
[例]眼看要办喜事了,家里外头全扔给我一个妇道人家。这阵子,他让志扬给请去了,听说我那没过门的儿媳妇想要让韩庆招养老女婿,想的倒美。我养儿子他得济,我呀,准备着孔明借东风--巧用天计,叫他们到不在一块儿!
其它关于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1、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2、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4、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5、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6、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7、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8、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9、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0、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1、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12、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3、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4、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5、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6、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1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18、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19、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20、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21、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22、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23、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24、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25、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7、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8、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29、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0、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31、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33、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4、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35、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36、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7、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38、张飞睡觉——不闭眼
39、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4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41、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42、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43、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44、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4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6、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7、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48、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张飞穿针有两个歇后语:
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眼大,《三国演义》描写他是“豹头环眼”,而针眼极小,故为“大眼瞪小眼”。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
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生性粗鲁,乃山野之夫,所以是个粗粗冽冽的人,而穿针是心细的活,所以粗鲁的人做心细的事,故称粗中有细。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来源:文章屋网 )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关于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其他方面的知识吗?比如说相关的歇后语?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来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吧!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一、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二、相关歇后语集锦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匹配
诸葛亮草船借箭——实妄(十万)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刘备?曹操?孙权?曹操称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先与刘备比较一番:曹操是实干家又是军事家也是大诗人,他行刺董卓还召集诸候征讨董卓,而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却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曹操一生中参加过大大小小许多次战役,而刘备却极少有出战的时候,如若不是英雄好汉们的相助,一定贩屦织席到老为止。曹操能作出像"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样的诗句,而刘备呢,却一句也作不出来。当然,孙权在汇东也一直默默无闻,将军事都交给周瑜管,不见有什么大作为,更不能称是真英雄。
曹操的确是一个奸雄,有人称"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回中: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操挽留曰:"......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
最新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罗贯中的毕生心血,里面有不少教育意义。
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其实有时伯乐比人才更重要,如果没有伯乐,一个人有再大的能力也空有力而心不足,而曹操与刘备让许多人的能力得以施展。只有遇到一个合适的伯乐,才能让自己的道路好走一些,愿每一个人都能遇到懂自己的伯乐。
最新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赞叹不已。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小肚鸡肠的周瑜,多疑的曹操……
但最让我敬佩的是关羽,因为他非常坚强。有一回,关羽不小心被毒箭射伤了。回到了营地后,关羽并没有打麻药,而是直接开始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旁边的将士都不敢看了,但关羽却连一丝痛苦的表情都没有露出来。
关羽不但坚强,还很有义气。
又有一回,关羽被吴国的马忠擒获,马忠押着关羽来见孙权。孙权劝关羽投降,但关于不但不听,还大骂道:“我与皇叔桃园结义,立誓铺佐汉室,怎能与你等反贼为伍!今日误中奸计,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孙权没办法,只好命令将关羽推出去斩首。
关羽是多么有义气啊。关羽就是因为诚心诚意地为蜀国效劳,才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要是有多一点像关羽这样的人,那该多好啊。
《三国演义》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新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五年级的寒假,我带着怀念的心情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袁绍曹操战官渡、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故事都非常有名。但使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赤壁大战。
我正读着《三国演义》,读到赵子龙单骑救主这一回,觉得有点不大对劲,又读了几遍,终于把这里暗含的歇后语读了出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话说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单人匹马冲进曹之大营,视八十三万大军如同草芥,从曹之大营中救出阿斗,还给刘备,备闻之大怒,把孩子掷于地上,曰:“此孺子要他何用,险些亡我一大将矣。”云急抱起阿斗,哭拜于地曰:“主公待我太厚,吾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矣。”读到这里,我不禁叹道:“谁曰曹操为奸雄,备亦为天下而奸,假摔孩子实收心,子龙亦有失蹄时。”刘备骨骼奇特,掷孩子实是从膝盖轻轻滑下,实易引人耳目矣。
我一直以为刘备是个正人君子,没想到他为得到赵子龙这一猛将,也不惜用掩人耳目之法,惜哉!惜哉!蜀主难为也!
关键词:名著导读 方法 例谈
全日制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而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的每册课本附录部分都会有名著导读。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成为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如此,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名著的阅读,现在流行的做法就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些方法都是不符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的额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领悟作品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要求的,在课程标准中都明确的提出了,一句话就是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对此,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呢?是不是让学生照搬上课时对课文的阅读方法呢?还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呢?如何既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达到让学生自由阅读,或者照搬课堂的阅读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笔者通过对高中不同年级名著导读课的教学实践,概括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结合生活,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许多的名著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深入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去了,实际生活中很多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了很多的名著故事,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如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把全班分为四个组,每组选出三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而比赛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通过成语、古诗等来猜这些话当中说的是《三国》中的那个人物,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第二部分就是说歇后语,先把歇后语的前半段显示在课件上,由学生接后半段例如:张飞吃豆腐——;第三部分有关《三国》脑筋转转弯,例如为什么关羽比张飞死得早?
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兴趣也非常的高,无论在那个年级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个环节结束之时便可以立刻总结,名著的阅读我们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去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让我们的名著阅读更有成就感,也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懂文化的人。
二.衔接考试,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找到一些中考、高考的试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中、高考的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三国演义》导读过程中,我从几个省的中高考试卷中选取了几个选择题的选项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对错,如:赵云保护着麋夫人,阿斗突围,好不容易脱离危险,曹操的追兵又到了。赵云苦苦劝说受了重伤的麋夫人抱着阿斗上马,自己步行护卫。但为了让赵云全力保护刘备的骨肉,麋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就拔剑自杀了。请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判断。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地搜索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判断提出问题的对错,这是很多学生就开始进入了思考,特别是那些看过原著或者电视剧的学生开始有些反思,为什么明明自己看过,但是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模糊不清,有些犹豫不决,不敢确认答案是对是错。这个时候老师自然的引入下一个问题:阅读名著方法的指导。
三.教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
通过结合生活、衔接考试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接着面临的问题便是怎么去阅读,怎么去高效阅读。我们很多的学生是热爱阅读名著的,也阅读了很多的名著,但是当面对考试题目时,却发现自己对名著模糊不清。在名著导读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平时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在教学《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知道名著的作者生平、名著的形成过程以及名著对我们生活、社会有什么影响;二是要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情节,以及这本名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三是通读名著,抓住小说三要素来欣赏精彩篇章。我们不仅要知道经典故事和情节,我们还要能利用学过的只是赏析这些故事和情节,去把握人物的形象。四是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读名著时,如果对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礼仪制度,古代的特定称谓不了解,不熟悉是不可能读懂名著的深层内涵,甚至都不能够读懂名著,不知道故事为什么要设计这一环节。
四.观看影视,提高学生名著鉴赏的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对于还没有一定阅读积累的初中学生来讲,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阅读距离感的,这种距离感已经影响了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和激动情感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别一下子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达到高屋建瓴的境界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当今时代,随着电影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传播媒体产生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的资源,除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家》等。还有一些综艺节目,如《百家讲坛》、《科学探索》等也能够让我们聆听作家或学者的论述,从中汲取营养,丰富阅读体验。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学生也存在用单纯的影视欣赏来代替对文本的阅读。
面对这个问题,我在教授《三国演义》导读的时候特地安排了电视剧和原著的对比环节,我先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一小段《孔明挥泪斩马谡》,之后我出示原著中这一段的描写,请学生自己去找一找两者的区别。学生很快的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这时候我告诉学生,影视和原著是有区别的,影视作品是影视创作人员根据原著进行了二次加工的。我们可以去通过影视节目来熟悉名著的一些故事情节,但是绝对不能去迷信影视作品,一定要自己去看名著,通过分析比较很好的了解名著的特点和价值。
“名著导读”应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有独特体验的读者。“名著导读”教学需要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心理,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引领学生与文学经典深度“对话”,在“对话”活动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名著智慧之光、情感之美的光照下,汲取生命的力量,为培养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春酒》、《高邮的鸭蛋》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缜密与严谨;感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了解《傅雷家书》、《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挑战,离许多用方块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远。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就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平儿情掩虾须镯”……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在讲《武松打虎》一课时,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水浒传》中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不屈的反抗精神,正是对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传承,才有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列强侵略的英勇反抗屈服,也有了对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
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
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智取生辰纲》一文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我推荐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