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技术创新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思维

第1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创新为生命的应用性学科,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项创造性活动。首先,艺术设计对综合性要求极强。艺术设计综合性很强.主要是由艺术设计的特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它的知识面概括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要求对人和人性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格、不同地域的民族风俗习惯;要涉猎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设计。其次,艺术设计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随着生产劳动的产生和发展,艺术也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了,人类的意识形态也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逐渐健全和发展成熟起来。换句话说,没有人类的劳动实践就没有人的意识的成熟发展,也自然就没有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这三者间互相制约、联系紧密。纵观艺术设计的发展,任何设计的兴起和流行都和当时的生产实践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艺术设计中也包含恒定的元素。人性中恒定不变的真、善、美的存在,也就必然决定了艺术设计中真、善、美存在。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性中的本性和永远的主题,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艺术设计追求的目标。

二、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以发挥的举措

创新是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备受社会和企业的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活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做,从而使得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得以有效性发挥。

首先,广博的知识是艺术设计者发挥创新思维的前提。艺术设计和哲学、宗教、政治、道德、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艺术设计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艺术设计是一门知识含量非常丰富、涉及多门学科的学科。如果把艺术设计者拥有的内涵积淀比喻为一堆干柴,那么创新思维就好比灵光、星火,没有干柴就不可能引燃猛烈的创作火焰从而创作出绚丽的艺术作品。这就决定了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对于艺术设计,目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以技入道,重技而轻理,片面地看重技术层面的更新和变化,同时过分依赖专业技艺的变异表达,究其原因就是设计者内涵积淀不够而忽视文化层面的探索和思考。艺术设计者只有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设计创意中对地域习俗、受众心理、审美情趣等文化层面和角度进行思考,才能把思想的灵光和星火演化为创新活动的过程,以获得创新结果。

第2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一、对创造性思维结构的认识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取舍活动的过程。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就创造性思维的结构问题分别提出了它们各自的划分思想。在分析一般创造性思维过程时,一种被普遍认同的理论是由约瑟夫.沃拉斯(JosephWallas)于1926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4个连续的阶段:(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笔者认为,创造性活动过程与科学创造活动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情境与选题准备阶段

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趋向目标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其次要选准课题,然后围绕选题做好知识、资料的准备,了解前人在同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准备得越充分,思路越开阔,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起主要作用。

(二)酝酿与构思阶段

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Edward Bono)曾说:“一切教学都可以说是在指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他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认识主体面对困惑的问题情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定向分析导致矛盾或问题的关键,确定其实质性问题。一般需要多维度、多功能地考虑问题,运用分析、联想、类比、归纳、猜想、反思维定势等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分解、叠加、变形、代换、反演等数学方法进行推理、构想与探索。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来说较长,而且思考十分艰苦,是训练学生意志、毅力,创造和体验数学建构过程、积累经验的最佳时期,需要抓住目标始终不放,一追到底,进行深人的探究性思维活动。

(三)领悟与突破阶段

经过充分酝酿之后,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思想十分活跃,在头脑

中于某一瞬间突然产生顿悟,形成新的构想和数学猜想,从而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数学美感起着突破口与领悟本质的关键作用。数学家阿达玛曾用他的切身体验来描述这一过程:“呈现于我面前的解答往往是:(1)与我前些日子的努力毫无关系,因而难以认为是以前工作的结果;(2)出现得非常突然,几乎无暇细想。”

(四)检验与完善阶段

这是对顿悟式所形成的数学猜想等结果进行检验、论证,并不断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及修正与完善的过程。这一时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运用集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这四个阶段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各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严格划分也是困难的。但其中第二、第三阶段是关键阶段,对实现创造、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起主要作用的是形象、灵感、审美意识等非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过程,又可以说是发散与集中思维互相作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前期,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设想,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这时应掌握较多的思维方法与创造技法。而在创造性思维的后期,由于较多的设想已出现,就需要运用几种思维加以筛选与验证。

第3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深刻变革。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另一种观点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的方式和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内容编制软件,配合师生教于学而融声音、图画、文字于一体的认识环境的和教师根据自身课程安排和多种软件平台制作出的课件,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通过媒体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语文课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不仅插入一些动感图片,而且剪接一些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人物语言、行动以及神态的变化,加强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直观了解,从而轻而易举的总结归纳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激发学生兴趣。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使多媒体课件承载多种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充分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使其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切实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新对学生来说还在于创造思维空间,帮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旨。教育技术学博导、北京师范大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最为强调的是:“在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没有创新,我们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没有新的思想观念与挑战传统的勇气,我们将无法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实践是以理论为指导的,而理论之花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来浇灌。

培养创新思维。还要设疑启思。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的老方法,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以此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新思维,更要联系实际。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自由辩论、互相交流等多种活动,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从而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一方面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音乐、游戏软件及辅助教学的课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第4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农机培训;农机技术;创新思维

农机技术培训是推进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农机技术人才有利于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普及和应用,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向前推进的重要资源,因此,加强对农民及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对促进我国目前阶段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先进农机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向着更合理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先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对于推广先进农机生产装备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力消耗和工作难度、提高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好处,更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我国农业机械科学发展,为整个国家的农业科学向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与保证。

1农机技术培训的内容与方法

目前我国的农机技术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道德与基础知识。(2)农机作业服务及保养维修知识。(3)小型燃油发动机构造、工作原理和部分机件的简单维修。(4)小型旋耕机构造及工作原理。(5)发动机故障分析与判断。(6)其他新型农机具的介绍和使用。(7)专项农机具技术培训。(8)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知识。我国农机技术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农民及相关的农机使用人员能更直接的了解、掌握和使用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和新产品,将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农业生产向着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前进。因此,农机技术培训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还应改进和创新培训内容,及时地了解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在培训时选用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具进行讲解,并积极宣传节能环保理念,才能使农机技术培训发挥更加强大的作用。在农机技术培训的实际工作中,首先,应当不断的对农机技术培训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创新,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取得农机技术培训的良好效果,并借助先进的农机生产公司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技术平台,展开适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培训和实践活动,从源头上促进我国农机技术培训的进步。其次,应不断优化农机技术培训的形式与方法,以保证接受培训人员掌握足够的农机技术和知识,培养其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应结合我国的客观条件,准确的确定培训的内容,采用更加合理的授课形式,确保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此外,还应与各大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积极互动,提升参与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的知识与眼界,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参与到农机技术培训之中。

2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的新要求

在农机技术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培训工作人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训水平的高低和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机技术培训的质量和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应该满足以下的新要求:(1)要求培训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丰富的培训经验,能够积极的将农机技术理论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及时补充和推广新技术。(2)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培训工作人员能够积极的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培训体制。在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当地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优势,实现资源使用合理化。在推动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还为后续的农业机械培训打好基础。(3)在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机培训中,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产业发展情况,积极合理的引进并推广最先进的农业机械产品及技术,以便在农民接受培训之后,先进的农机装备能够最大的发挥其自身作用。(4)农机技术培训的内容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最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培训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了解农业机械市场动向,使得农业机械的培训适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形势,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保证农机技术培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农机技术培训的新思维

目前农机技术培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培训方式常规死板、培训效果不佳等许多问题。因此,在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多采取一些与传统培训方式不同的新方法,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设计一些专项培训班,以取代原有的长时段全面的培训班,例如收获技术培训班、农机驾驶技术培训班、农机修理培训班等,这种培训班能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既节约了时间还提升了效率。再例如,以实践操作和实地解决问题替代传统的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受培训人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农民和农机使用人员可以从自身的使用过程进行提问,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农业作业实际情况,使得培训过程更具实际意义。由此可见,一些小的创新就可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农机技术培训的效果。

4结束语

第5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自主思维 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育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中十大理念中提出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角度看,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呢?关键在于老师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维。

一、创新数学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教学模式

怎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呢?要培养学生自主主动思维,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分组讨论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给出问题,在学生参与下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数学本质,品尝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分组讨论式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果不定,对于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结果;二是方法多样,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解题程序;三是解决思路灵活,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2.学生体验感知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知,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并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总结,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首先让学生“看一看”,通过观察两组不同位置平行线组成的图形,及从一些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观察特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及特征。其次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在网格中画平行四边形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在“拼一拼”中,通过把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使学生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渗透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在“猜一猜”中,通过猜“是什么图形”,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特征,另一方面给学生渗透要全面看问题的意识。在“剪一剪”环节,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特征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建立了图形间的联系。最后学生在“变一变”环节中体会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知道了它的特征与特性。体验感知式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主动思维搭设了桥梁。

3.学生自主探索式教学

探索式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它对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等都有极大好处,更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来分果丹皮,由于每组人数和果丹皮数目不同,所以在汇报时每组分得的结果也就不同。这时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把这些不同结果分类,可以怎样分?”学生在讨论分类的同时也自然引出了学习主题――平均分。教师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想个办法使不是平均分的组也变成平均分?”学生马上投入探索中,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从而加深了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分实物的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概念。教师在分橡皮环节中,再次设置情境抛出问题:“把8块橡皮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平均分的两种不同方法。最后再让学生辨析是不是平均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变成平均分。“可以怎么变?”问题一出,学生们又马上沉浸在探索之中。

学生就这样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概念――探究概念――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这种探索式教学为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开辟了道路。

二、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很关键,以境激情,应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学生认知系统,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2.营造开放性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人都蕴藏着创造潜能。”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等影响,大多数人创造能力处于潜伏状态。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可拓展和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拓宽思维领域。比如在讲“平面图形翻折问题”时,给同学展示题意:一个矩形ABCD,AB=8,BC=4,E、F分别是AB、DC的中点,以中线EF为棱折成一个直二面角。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问,学生对此类问题较感兴趣,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不同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大家讨论解决,有的学生还把已知条件改变了,提出了更新的情况。这样不仅调动学习兴趣,又从“提出问题”“可能产生的新情况”的思考中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这种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者姿态出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促进了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转换角度,大胆质疑。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释疑发展学生自主思维、创新能力。

三、知识渗透模块,解题激发思维

1.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以形成并丰富数学知识组块

扎实的基础是产生思维的源泉,思维不是靠“机遇”,思维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知识组块又称知识反应块,它们由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并集中地反映在一些基本问题、典型题型或方法模式中。许多其他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归结成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划归为某类典型题型或运用某种方法模式。这些知识组块由于不一定以定理、法则等形式出现,而是分布于例题或习题之中,因此将知识组块从例题、习题中筛选,加以精炼是非常必要的。

2.重视解题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

教师应把自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制定相应活动策略。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教学,通过方法论分析使数学中的发明、创造活动成为“可以理解的”“可以学到手的”和“可以加以推广应用的”,以思维方法的分析去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专才向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都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条重要措施。创新数学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思维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3]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1999年第8期.

[4]朱平.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中学教学.1995年.

[5]王尚志,张思明.如何鼓励学生走向创新.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2008年版.

第6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1.关注生活,丰富实践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动人”的艺术往往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不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果课堂上教师把权威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的参与限制过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趋异性思维,学习过程会沦为被灌输的过程。这样的美术学习就是枯燥的,最终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如这样教下去,学生们永远只会跟在我们后面走,他们只会模仿,下意识地照抄,缺失个体主动性的创造。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观察带来的泡沫包装袋,对它的独特形态、质地、纹理等方面欣赏探究,从引发学生关注不同材质的特性入手,帮助他们体会废弃物本身具有的形式美感,展开有内容、有生命的造型表现。用课件展示古今中外各式的废旧物造型作品,拓展学生的视觉经验,通过认识有趣的造型物体,体会到多元的造型文化内涵。

2.领悟童心,激发灵性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我们的教学并不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应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

(1)激趣。欣赏教师收集的泡沫包装袋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泡沫包装袋作品风格迥异的造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实物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范作,把作品分发给各组,组织讨论。“大家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把泡沫包装袋做成好看的花朵呢?”引导学生探讨制作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请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

(2)引导小组成员探讨,让学生把它随意地摆放。“看一看像什么?再换个方向,看一看像什么,能变成什么?”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处在好奇、自信的状态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 发展其想象潜能,教师把学生带出课堂,驰骋到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去,既可以废物利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想象中升华。

(3)观察、触摸,调动学生多感官,不断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营造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通过简单的“摆”,摆出动态,摆出情节,摆出趣味;在有规律的课堂秩序与多样化之间,在平和的课堂气氛与活跃之间,在课堂的组织纪律性和创造性之间寻求平衡,为下面制作作好铺垫。

3.张扬个性,舒展心灵

建立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促使其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为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自我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用课件展示,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材料和不同方法创作的作品。说一说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融入学习过程之中,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的经验。教师介绍教科书中的制作步骤,并明确其注意事项。为学生搭建一个“应物象形”的思维连接点,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特定的审美情景,使学生了解、掌握泡沫包装袋的联想设计制作方法。教师在学生制作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泡沫包装袋的形状进行创意制作,使学生拥有适度的个人选择空间,达到愉快的学习心理状态,拓展课程资源。

4.小结创想,回味乐趣

(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组织学生相互观赏、交流和评比,在教室里布置优秀设计作品展。学生在互评互赏中,更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不断生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2)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在教学中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环保与创新,通过视频(环保节纪录片)介绍“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等,诱导学生发现、收集废旧材料,多次循环利用,美化我们的家园。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想,将环保的知识介绍给亲友们,升华学习内容,提升社会责任感。

第7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教学必须形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通用技术;创新思维;策略思考

通用技术课程现在也已经开始是高考课程,虽然其考分的权重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那么高,但挤进去就已经是不简单的事。作为我们教师更必须认真思考其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问题。

一、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之联系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理想智育,对我们又深刻的启迪意义和积极的指导意义。先生说:“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先生的话语指导我们的课程教学必须注重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学生的思维创新,这与当今通用技术课程之特点是相融的。通用技术课程已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不就是单一技能的训练和掌握,而是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尤其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学生实践的课程,需要什么?这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平时的课堂教学,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相关意义上讲则比较理想地实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既注意展开教学程序的与学生生活之联系,又注意学生探究活动的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的相联系。教学时,不再以空洞的说教去强灌于学生,而是选取与学生相联系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则比较好地理解到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从自身所经历的生活理解了技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更为理想的是学生能够从通用技术上分析出一些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创新性、目的性、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等基本性质。由此派生出一些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等比较现实而又科学的理念。

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创新潜能之开发

前面已述通用技术课程的特征,作为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创造、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在力求超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怎样让学生能够去逐步地走向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是根本,是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学生才真正意义上健全起人格,也才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了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譬如教学苏教版必修一第七章第一节“模型”,这是在学生完成了方案构思和设计图样绘制的学习后,进入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过度环节,在教材章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同样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设计时,笔者本着这样的原则,让学生从模型学习中感悟出影响自己其他学科学习的潜在根源,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学习通用技术有没有用、重不重要的认识问题。在教学时,从模型的概念入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模型的功能及模型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作用。由于教材中的案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 且数量较少很难开发学生创新理解的潜能。教学时便大胆地变榨汁机的模型为汽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渗透制作模型的重要性。由此,学生便较好地明确模型制作过程不仅是设计思想体现的过程,还是发展构思的创造性过程。尤其促使学生认识到:模型的功能和作用是人所皆知的,模型又是人生产出来的。那“做”对“模型”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由此,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三、实现学生创新思维需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之多样

应当说,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虽然他们对一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其快速的欲望比较强,虽然他们对时间是那样的分秒必争,容不得点滴时间的白白流逝,但他们也迫切需求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严格意义上的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譬如一些需要争鸣的学习内容,抑或就是已经形成定论的学习内容,不妨让学生去展开激烈的争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形成争辩的理想基础;学生可以在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借它山之石达成自身创新理解的攻玉目标。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锻炼了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规划能力,从而使课程目标得以具体落实。譬如教学《告后人书》,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让全班学生去充分思考,为什么“一想到未来大家都忧心忡忡”,学生便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想到:对技术的发展必须抱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必须正确对待技术,也必须科学地使用技术。学生经过比较激烈的争辩,更为负责于社会和未来的情感油然而生,更有远见的、更具道德的理性对待技术的情感也油然而生。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应当说是完全可以充分实现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学习,这可能会引起我们教师的杞人忧天,窃以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仅是极少数,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其次,要充分引导学生,譬如我们完全可以在网上消息,引起学生的争鸣。平时的教学,笔者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学生围绕所的消息可以说是争论得喋喋不休,所争论的过程和结果都显得极有其意义。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与其他学科课程有其共性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独立之处。作为通用技术学科课程的老师,借他山之石有其必要,但寻求本学科课程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更有其必要。平时的教学,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创新,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亮丽奇葩将会绽放于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第8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关键词:医学图书;图书管理;创新思维

医学图书馆工作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观念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基本需求。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医学图书管理观念转变与创新等方面浅谈分析如下。

1 图书储藏资源观念的转变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各领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尤其对图书馆的冲击很大,电子书籍的飞速发展,使图书管理观念也应随之转变。在新的背景下,图书储藏的概念不只是过去传统的书籍储藏,即只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纸张型的储藏,而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图书储藏的数量从有限扩大为无限,而图书储藏所占的实际空间却越来越小。藏书将包括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两个部分,其中网上虚拟空间的储藏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图书管理工作也不仅仅是过去的以书本为单元,而是以信息为单元,图书馆就象像一个信息集散地和加工厂,图书管理的优劣评价标准也将转变为网上获取资源的能力、开发信息的能力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等等。也就是说,如何把网上资源变为自己的馆藏资源,将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合而为一,可以使读者阅读图书不用非到图书馆去,将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便捷地获取全国各地的图书资源。

2 图书管理观念的人本化转变

从目前图书管理的实际来看, 图书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化,过多的强调制度的完善,强调定量与评价。一提起图书管理, 一般都会认为那只是人与书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注重它的科学规范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本性。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图书管理观念也要逐渐向人本化转变,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首先应该树立人本观念,变刚性的制度管理为以人为本的弹性管理。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读者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而刚性的制度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它已不能适应图书管理中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3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1)通过管理创新,构建医学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体系,树立人才管理的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市场观念、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全方位服务理念,重新定位医学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变金字塔式的机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建立馆员个人发展计划,形成其成才机制,走通才型、多元知识型建设的道路,坚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方针,使图书馆员成为复合型高级人才。我馆今年也成立了学科化服务部,从各部门调入馆员培养学科馆员。鼓励馆员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自觉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自己的专业兴趣,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学科馆员”。

(2)建立“学科馆员”与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的制度在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立项、评估过程中引入“学科馆员”,以发挥他们在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组织及综合利用的优势,对重点学科课题进行重点服务,并且将之形成制度规定下来。另外,建立与院专家联系人(即客座学科馆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学习与交流的制度,利用“学科馆员”优先接触新知识的优势,及时把信息反馈给科研人员,并对课题研究进程进行跟踪指导。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图书馆对外服务能力,提升图书馆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学术地位。

4 创新医学图书管理要应对挑战

医学图书管理创新要破常规,改善管理流程,尽可能提高管理效率,图书管理行业的管理者应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新趋势、新动向及新问题, 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适应未来图书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如何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创新,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成为图书管理行业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

4.1 创新医学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

在思想上明确管理创新是新时期深化医学图书馆管理改革、增强图书馆发展活力的原动力,是应对医学图书管理面临的挑战。只有树立新的医学图书管理理念,才能为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管理思想必须实现以下转变。首先,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网络时代的图书馆站在一个宏观角度来考虑资源建设问题,把资源建设在合作和共建的基础之上。各个图书馆在分工的基础上,应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在医学图书馆的发展途径上创新,图书馆必须转变发展观,树立竞争与协作的思路,克服传统图书馆封闭的办馆模式,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建立图书馆联盟,加强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在医学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 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来解决,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有新的活力。

4.2 创新医学图书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

制度体系创新是医学图书管理的基础,创新制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综合性制度,主要包括管理机构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的制定、管理权限及编制、管理者的职责及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职责等。二是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的要求标准及考核、晋升、奖惩的方法,还有人、财、物的管理原则等。三是业务工作制度,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咨询等相关制度,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四是读者服务规范,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只有不断创新医学图书管理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图书管理中蕴藏的活力,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促进图书管理有效应对时代挑战。

5 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迎来了图书管理的新时代。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勤于探索,探讨医学图书管理的新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为普及医学知识和医学的发展而努力工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会敏,崔萍.企业医院图书馆与所在地区各家医院图书馆资源共享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05)

第9篇:技术创新思维范文

【关 键 词】 创新思维;激发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的培养。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亚里斯多得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里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二、加强数学方法的训练,为创新奠定基础

(一)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思维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思维。

(二)一题多变

立足课本,要教中有变,也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问题适当变形,这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又新颖别致,还能减轻学生负担,达到启发、训练、优化学生思维的目的。

一题多变常用的方法有:只变换条件;既变换条件又变化结论;变换题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如已知小明家与小亮家相距2千米,小明每小时走7千米,小亮每小时走8千米,变1:若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向而行,经多少小时相遇?变2:若同时从家里出发,反向而行,经多少小时相距12千米?变3:若同时从家里出发,同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小亮能追上小明?变4:小明、小亮、学校在同一直线上,且小明家离学校较近,其距离为23千米,若小亮在家给小明打电话发现小明已经出发10分钟前往学校,小亮马上出发追赶小明,他能在小明到达学校之前追上小明吗?变5:若小亮在家打电话给小明,发现小明已出发前往学校30分钟,小亮马上出发追赶且同时小明也返回与小亮相遇,则小亮经过多少小时与小明相遇?变6:若同时出发,多少小时两人相距1千米?这样的变式,覆盖了同时出发相遇问题、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追击问题等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这样通过一个题的练习既解决了一类问题,又归纳出各种情况最本质的东西,遏制了“题海战术”,开拓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实现“以少胜多”。

三、利用学具,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具,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提前准备好各种正方体的展开图片,上课时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折叠过程,让学生把展开图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正方体展开图的11种情形。这样,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这使他们既练了手,又练了脑,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平面几何中讲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取三根长度适当的金属棒或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所得三角形的形状就固定了。如果把四根木条的端点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它的形状就容易改变。这样让学生自制模型,通过实验发现结论,能使教学变呆板为灵活,变抽象为直观,变空洞乏味为新鲜有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并不仅仅指学生在课内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才能。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