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江临泛王维范文

汉江临泛王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江临泛王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汉江临泛王维范文

2、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3、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

4、殷尧藩《旅行》: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第2篇:汉江临泛王维范文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09-02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凭借其多才多艺,以及独特的禅悟之路,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空寂诗境的山水诗,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奠定了他的古代自然山水诗的巨星地位。那么,王维的山水诗究竟有何艺术特色,笔者认为正是王维山水诗中流溢而出的意境美、禅趣美、音乐美和诗画美使摩诘之诗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深刻审美启示,因而,具有一种深层的审美意蕴。

一、意境美

意境是山水诗的灵魂。诗人描绘自然景物,目的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们在王维山水诗中所看到的,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亲切感。诗人运用诗意的笔端、敏感的触觉以及诗人的独特角度,将笔下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千姿百态而不零乱,色彩缤纷又不失素雅。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短短数句,将雨后的空山,晚秋的天气、松树、明月、清山石、竹木、浣女、莲叶、荷塘、渔舟等十几个对象自然而有序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将形象、音响有机地组合,构成一个整体画面,令人观之如临其境,听之如闻其声。清新自然的山村之韵,素洁幽雅的乡野之风,一派和乐融洽的诗意天地。“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山水诗人,其山水诗的艺术境界是用清新自然、素洁幽雅几个字简而言之。再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作于作者终南山隐居时期。诗人信步游逛,进入深山,来到了云峰,遇得佳境:在古木参天、杳无人迹的云雾山中,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古寺钟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给山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山泉低吟呜咽,阳光透出寒意,深山的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冷荒僻、古朴深邃。云峰山寺,古木幽径,深山远钟,泉声危石,冷日青松,诗人营造的意境与提炼的意象很是出神入化。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中“咽”、“冷”二字极见炼字工力,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作者在此境此景的感染下,渐渐摒弃心中的俗世杂念,慢慢静下心来安然自得地随处游赏,看到危石间的泉水、日暮中的青松,不禁沉醉,其间,忘却累世俗念,静坐参禅,表现出诗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胡应麟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二、禅趣美

王维与禅宗有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本人更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佛”。下面,笔者就从禅理、禅意、禅趣在王维山水诗中的具体体现,试从不同角度的分析来说明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美。

(一)优美深邃的艺术境界

王维在诗中放逐了自我,消解了情思,尽可能按景物的原样呈现。这种“无我的禅宗思想,使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哲学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形成一种优美深邃的意境。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苔,一作“莓”)

这首诗给读者勾画出一幅深山静景图:诗人偶入深山,不见一人,但隐隐约约好像听见了人语。作者当时并没有做过多的揣测,只是“返景入深林”,回来时只看到深林的影子斜斜地照在青苔上。诗句中完全将自己抽离,只是展示一幅“深林”与“青苔”、“深山”与“人语”的优美深邃,创造出一种空寂闲适、一尘不染的悠远意境,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静,了无尘世牵累。

(二)“动静不二”的禅意神韵

王维的山水诗,看似静穆寂寥,实则处处跃动着生机与活力,往往通过动态的描写将静衬托得愈加分明,常令人有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耳目一新之感。钱钟书先生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诗人在《鸟鸣涧》这首诗中将“静”与“动”有机结合,使此诗的意境超越了死气沉沉的静而达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沉静飘渺的效果,体现了诗人“动静一如”的禅意神韵。“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此诗的惊人之笔。本来山中的春夜是寂无声息的,花儿悄然落下,云儿遮掩着月亮,鸟儿也似乎要沉睡了。可是,月亮突然破云而出,银光洒满了山涧,鸟儿亦被惊醒,啼声回响山谷。空谷中仿佛突然间有了生机,有了生命。这一切都是非常自然、平实、写实的,是动的,但是它所表达出了永恒的静的意味,本体的静。花开花落,鸟鸣春涧,多么美啊,就在这片刻直觉中,你感觉到了存在的不朽。

三、音乐美

王维也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知音律、善弹琵琶,长期安居于田园林泉的生活逐渐让诗人对大自然的各种特征及意象有了独到的体验,也更加善于捕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来反衬和突出幽寂静谧。

(一)对自然之声敏锐的洞察力

王维作为一名音乐家,对声音的感觉敏感而细腻。他善于抓住常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和声息来表达自己当下的心境。其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兴阑啼鸟换,坐久花落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用清新含蓄而又饶有意味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悄然声响,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声乐大师敏锐的洞察力所倾倒。

(二)对韵律准确而富有节奏感的描摹

诗人对音律也擅于准确而富有节奏感的描摹,诗人对大自然各种音响的描绘,或采用象声词摹刻声音的情状,巧妙地“寓声于景”,引发读者的想象力,从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中“听”出声音来,并且使用迭字,加强节奏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感受到的音响美和动态美,且富有节奏感,音调和谐,读来朗朗上口,铿锵而有淡远之意。

(三)驾轻就熟地使用各种诗歌体裁

王维能驾轻就熟地使用各种诗歌体裁,尤以五律和五言绝句的造诣最深,经相关人士整理后发现,其山水诗多用五律和五绝写成。诗句的平仄、字音的长短,字调的轻重等第一些因素的共同有机地组合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形成和谐流畅的节奏韵律。其《山居秋鸣》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在“松间照”与“石上流”动静中,自然地流淌出了大自然间的跫响,极富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王维的诗中,既有“庭槐北风响”的松声,又有“飒飒松上雨”的雨声,还有“泉声咽危石”的水声,还有鸟声、猿声、鸡犬声……诗人通过对音响和景物的巧妙安排组合,构成一幅声音与景色的盛宴,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四、绘画美

王维以他深厚的绘画造诣,在他的山水诗中巧妙地借鉴各种绘画技巧,使他的山水诗具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的直观性。正如《史鉴类编》说他的诗“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他的山水诗创作之所以成就卓越,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就在于他能兼得绘画之美。具体地说,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布局

讲究结构布局,善于通过景物的对比映衬,表现自然景物丰富的层次美。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因此非常讲究结构布局。王维在此方面自然也是十分细心和讲究的。如《终南山》 :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开头两句总写山的绵亘千里、雄奇壮阔,这是诗人远眺所得之景。接着颈联由远眺转入近观。诗人置身山中,环顾四周,才有了“回望合”、“入看无”的真切感受。颔联则是诗人登上山后远望的景象。最后两句是诗人以小衬大的神来之笔,既突出了山的高大,同时也使此画有了高雅的隐逸情怀。在整首诗中,作者采用的是传统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诗人的角度一直在变化,由此更形象而全面地将终南山的非凡气势表现出来了。

(二)浓淡、明暗相配的色彩美

在一幅图画中,色彩好像是吸引眼球的诱饵,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而诗画的色彩美对于诗歌美感的表达及意境的营照也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诗人王维在其山水诗中利用某些代表颜色的文字,唤起人们相应的间接的美感。

《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全诗无一词写到色颜,以清淡的笔墨和写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汉江临泛图,壮阔、雄伟、迷幻空朦,色彩素淡而有神韵。而《田园乐》(其六)中四句诗的意象都带有鲜明的色彩:桃红、柳绿、落花、黄莺。诗人运用具体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热闹艳丽的春景图,唤起读者直观的色彩审美享受。

(三)典型的意象

另外,诗画皆精的王维在诗作中也有意地选取了很多典型的意象来营造气氛,使诗中更具画意。他用云的清淡表达自己随缘适性的人生态度;用“青苔”“深林”“空山”等显示诗人归隐之志;用“归鸟”等意象作为诗人自己渴望回归平淡生活的隐寓……

总之,王维山水诗以高度净化的意境、旷远、恬淡、宁静和谐的情调,展示出了各种美和韵味,使我们在面对急功近利的现代生活有了一种应对之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读王维的山水诗,重新理解诗人的生命意识、生活方式和诗中潜在的审美意蕴,无疑有了崭新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又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0.

[2]严羽撰.(清)何文焕辑.沧浪诗话[M].中华书局,1981:688.

[3]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594.

[4](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3.

[5](明)胡应麟撰.诗薮・内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9.

[6](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1.

[7]钱钟书著.管锥・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138.

第3篇:汉江临泛王维范文

【解题指南】

为了使语言简洁明快,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常要用到一些代词来复指或指代某些内容。如果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能做到熟悉语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准确把握阅读材料中代词指代的内容,应该是不难的。

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同样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简言之,即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有的代词在句中还作了复指成分,或者处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中,一般都要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辨明代词在文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其指代内容。为了做到表述准确无误,在拟答案之后,还应放到原文中进行“验算”,再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使答案的表述既无余赘,也无遗漏。

【真题重现】

文段一:有意境的艺术形象,必须是独创的艺术形象,它①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新鲜、独特的美感。如王国维所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了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言。”这种独特性既来自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又来自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它②体现着作家充分发展的个性和个体意识,因而绝不会与别人雷同。陶渊明笔下的意境常常离不开菊,它③是作者恬淡自然的胸襟的外化;李白笔下的意境往往是酒,它是作者化胸中块垒为不平之气的催化剂;苏轼笔下的意境,常常带月,表现出作者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追求;陆游笔下的意境时时有梅,显示着作者品格的高傲与纯洁。个人各式的意境各不相同,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的朦胧,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雄阔,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悲慨,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缠绵等等。

意境是作家对自我、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创造,但是这种创造不是靠镂金错采,刻意雕琢得来的,更不能有丝毫的虚假和做作,这④是在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自然二者结合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独特创造。王国维在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同时,提出意境的描写必须做到“不隔”。所谓“不隔”,就是真切自然,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写登楼所见和登楼者的心情十分真实,语言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所创造的意境深刻而独特,可谓千古绝唱。

文段二: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认真阅读上述材料,指出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它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它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它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这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加点的代词“这样”和“这”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解析】两则材料的五道训练题,都是考察分析上下句句意和抽取信息的能力。

第1题,似乎可以用“独创的艺术形象”作答。但从上文看,叙述的中心应是“有意境的艺术形象”;从下文看,王国维的一段话是在阐述“境界”(意境)和诗人有个性的艺术独创的关系。因此,答案是:“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更为准确。

第2题,直接摘取上句作答则显得过于繁复,而只摘取“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则又不完整,所以应将“既”“又”领起的两个短语综合起来,表述为“作家对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和对外部世界的独特发现”。

第3题与第2题相近,答案应为:“陶渊明笔下的菊”。

第4题从语境看,“这”应是“这种创造”的简约形式,分析原句的语法结构就更清楚了。原句可简写为“但是这种创造不是……更不能……这是……”,是一个有一正一反两个分句构成的并列复句,两个分句的主语应是相同的。再联系上文,可见“这”应是指“意境的创造”。

第5题,“这样”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内容,那么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有何特色呢?即上段“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紧承着“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而来的,若与“这样”指代同一内容,则不能与上下文恰当的连接起来,显然,两个词指的是不同的内容。由“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见,它不仅是科学家,更主要的还是革命家,所以“这”指的是“作为科学家”。

【牛刀小试】

1.读选段,简要回答文中的两个“这”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2.柏林联邦环境局污水处理专家多劳教授说:“目前的问题是净化方法造成的。”他说,重点是净化的最后阶段即沉淀。从技术上讲,通过沉淀除去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在内的悬浮物是不可能的。可是,用微过滤法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种方法已通过了首次实验,在柏林鲁勒本净化厂里,已净化的废水在排入河流前先流经微过滤试验装置。

文段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存能力方面,细菌能在自然界独立存活并繁殖;衣原体虽能在自然界存活,却必须进入被感染生物的细胞后才开始繁殖;而病毒却在自然界中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并依靠所寄生的活细胞的代谢才能复制扩增。因此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与宿主能够共存,不会引起明显的疾病。

根据上文,可以推测“宿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发的特点,所以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文段中的“合适替代物”是指替代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