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诚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想有效的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养成学生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背景下“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作出有益的反思、探究与实践。在这个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互动合作,实践创新,使师生双方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探究性教学的“整合效应”与“和谐价值”。
关键词:诚信政府;公共行政;制度
1价值分析
1.1提升政策执行力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而政策能否被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是否信任以及信任的程度。在现阶段,之所以有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因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缺乏信任而导致对其所推行的政策缺乏认同感。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社会文化中缺乏信任将给公共制度的建立带来极大的障碍。那些缺乏稳定和效能的政府的社会,也同样缺乏公民间的相互信任,缺乏民族和公众的忠诚心理,缺乏组织的技能”。作为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发生的一种互动性活动,政策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政策执行者与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相互信任,特别是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广大民众对作为主要政策执行者的政府官员的信任。因此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只有提高政府在公众心中的诚信度,才能使各种公共政策得以有效实施,也才能真正树立起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感。
1.2提升政府形象
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在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公众是认识政府形象的主体,政府是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对象。政府形象沉淀于公众的心中,通过感觉、印象、评价和信念逐步形成和表现出来,并最终决定着政府形象的被判断及其政策言行被接受和被拥护的程度。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它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它是决定政府政策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一般来说,良好的政府形象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它能够孕育出民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并构成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因而,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大大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是政府推行政策、实现既定政策目标时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阿尔蒙德指出:“在许多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政权……的支持,会很快受到当局在满足公民选择要求时实际作为如何这一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最传统的社会里,统治合法性的标准中也包含着人们对政府作为的某些长期的期望”。政府形象是政府整体形象与政府个体形象的统一,政府形象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政府职能履行的效果,而且还受到政府官员个体行为表现的影响。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政府官员构成的组织机构。政府形象在很大范围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作为政府构成要素的政府官员“做”出来的。在现代社会,政府的广阔活动范围使得公众经常要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接触。阿尔蒙德提供的数据表明,在美国,有72%的成年人一年中至少与一个政府机构打过交道,大约有1/3的人与更多的政府机构打过交道。接触最频繁的是税务官、学校行政人员和警察。其实,不仅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在现代世界各国,伴随着政府行政权力日益膨胀这一世界性趋势,公众与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接触都是十分频繁的,在那些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则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些频繁的接触中,公众通过对政府官员行为表现的认知确立了政府形象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加以传播。阿尔蒙德指出:“无论在学校里讲授的政府制度观点是多么积极,一个公民如果被警察折磨,被福利机关忽视。或者不被公平地征税,是不会对政府当局有多大好感的”。可见,政府绩效的提高不仅需要从宏观上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而且还应该在政府官员队伍中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从微观上改进政府官员的个体行为表现。
1.3政府功能转变
美国著名学者登哈特曾提出: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认为,公共行政已经历了一场革命。目前,与其说公共行政官员正集中于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倒不如说他们更加关注掌舵而不是划桨的劝告。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致力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其工作重点既不应是“掌舵”,也不应是“划桨”,而应是建立一套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政府角色的重新塑造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必然伴随着政府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此时以诚信原则约束行政行为就凸现出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以诚信原则为指导转变政府职能,应是主观诚信与客观诚信的统一。主观诚信即注重行政官员的道德教化、内心自律,如果不以这种理性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很有可能重走以前的老路子甚至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或失效。客观诚信是指政府政策必须具有相当合理性,不能显失公正:不能违反惯例和平等对待原则;必须符合最少损害要素原则并具有平衡性等等。
2制度建设方向
诚信政府建设需要提供制度平台,为政府走向诚信提供制度安排,着力打造政府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2.1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强调政府理性利能力的有限。要求政府在既定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的扩张,实现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职能均衡,打破“政府万能”的神话,改变政府统揽一切、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权力格局。在市场经济社会,政府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强力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政府若过度干预市场经济,会导致政府失败;若政府对市场经济不进行宏观调控,放任自流,也会导致市场失灵。建立有限政府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而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是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限政府要求政府从市场利社会中退缩一些职能,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要去管理;老百姓自己能作主的,攻府也不要过多地去管,市场竞争机制能解决的,政府也不必过多地去管;社会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好的事务,政府应放手让他们去管。政府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与之争利,更不能有责相推、撒手不管。
关键词:“新士人”;士而入仕;政治观;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181-005
“新士人”是指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在清朝初年入仕清廷,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清朝统治者的第一批士人群体。他们入仕于清廷政府,成为“一批本质上有别于遗民士人的新士人”[1],是开启清初盛世气象的“有清一代”典型。在明末清初充满国仇族恨的社会氛围下,由明入清的士人的政治处境比较尴尬,因此他们或不问世事、安贫守节,或屈于形势与异族统治者妥协周旋。“新士人”却没有一身事二主的顾虑,出仕行仁且较少受到舆论非议,在为清廷服务的同时始终能保持平和自然、荣辱不惊的心境。
一、 出仕而行仁——“新士人”群体形成的
政治背景及其特点
如果将清朝初期的士人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明末清初的遗民群落,曾活跃于明朝政治文化领域,受明朝知遇之恩并对其怀有深厚感情,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二是叛节“贰臣”,一身而仕两朝,既未做到对前朝尽忠,又为新朝所猜忌,因此为世人所诟病,在忠清与复明的两难中徘徊,以钱谦益等为代表;三是国朝“新士人”群体,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文人,以南施北宋等“燕台七子”为代表,他们反映了文人事功心态的回归;四是“盛世文人”,出生于清初时期的清朝宠儿,已融入清初盛世气象,代表了甚至是推动了清朝政治文化新风貌的确立,以王士禛、沈德潜为代表。
“新士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生于前明万历、天启年间,青少年之际遭逢鼎革,然后在清初通过科举而入仕” [1]。从政治地位上来讲,他们一般处于统治阶级中层,虽未能入主中枢内阁,但却是为政一方的大吏,对地方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于明末遗民,也不同于叛节文人,他们有着积极的事功心,没有赎罪的包袱,在他们身上,儒家积极入仕的理想重新抬头。“新士人”群体的出现标志着清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建立根基,满族统治者与汉族文人间的磨合初见成效,清朝的存在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可以说,“新士人”是应运而生的,是清初政治稳定的体现,也是清朝盛世气象的先兆。“新士人”的逐渐成长反映了反清复明理念的渐渐淡化,同时又开启了清朝盛世文人政治观念、文学思想的先声,其承前启后作用应当为研究者们所重视。如果我们忽略了“新士人”这一群体的存在意义,那么从明末至清初这一阶段的文学审美、文学评论观念的转变将失去了衔接。
(一)平和中允的政治价值观
“新士人”与遗民年龄相差无几,大致生于17世纪20年代前后,如遗民代表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1695)、王夫之(1619-1692)、吴嘉纪(1618-1684)、方以智(1611-1671)、钱澄之(1612-1693)、归庄(1613-1673)、侯方域(1618-1654),与“燕台七子”中的施闰章(1618-1683)、宋琬(1614-1673)、严沆(1617-1678)、丁澎(1622-1686)等年龄相仿。二者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是个体所处的政治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遭际不同造成的,正如《明清易代后诗歌思想的继续发展》一文所言:“这是一代充满矛盾的士人。他们之不同于遗民士人,是因为他们虽生前明,但年纪尚小,使他们对前明并无甚深之眷念。他们又不同于纯粹由清廷培养出来的国朝诗人,因为他们毕竟生于前明,又身历易代,对前明还有一种内心深处的认同。”[1]
“新士人”体现出的“矛盾”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相较于遗民士人和叛节“贰臣”,“新士人”们的政治抉择较为自由,不用背负前朝恩宠的包袱,也无需承受道德谴责,在两朝更替之际,“新士人”才能保持平和中允的心态,在作品里歌颂抗清义士的坚贞不屈,在生活上与遗民们融洽相处,同时又身处统治阶级阵营,对新朝一统气象进行讴歌。需要指出的是,“新士人”对前明的认同仅仅是对前明文化的认同,歌颂的不是义士们反清复明的行动,而是其执着的精神、高尚的节操。这种“认同”是对社会多种意识形态的包容和并蓄,客观上促使了两朝的更替更加迅速和浑融,在本质上与清朝最高统治者的主张保持了一致。如《清史稿》记载汤斌曾向顺治请旨:“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受到了冯铨、金之俊的弹劾,然而顺治却“特召至南苑慰谕之”。这件事典型地表现了清朝皇帝的态度。因此身世清白的“新士人”在政治上更为自由,他们与遗民们交往密切,与清朝盛世文人也相处和谐,就像承接明末清初文化的一座桥梁,既逐渐淡化了遗民们凄怨悲壮的哀鸿之音,同时又开启了盛世文人壮怀逸飞的盛世情怀。以清初循吏施闰章为例,其《学余堂集》中有大量歌颂前明义士的文学作品,如歌颂抗清义士方虎邻的《方虎邻传》、纪念前明大司马李邦华的《重建永丰陆侯祠堂记》,这些题材的作品甚至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默许和认可。此外,施闰章的授业恩师为著名遗民沈寿民,施闰章与名噪一时的遗民方以智关系密切,与明末第一遗民邢孟贞相知相交,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他的政治立场,施闰章自始至终都是清朝统治的忠实拥护者,并最终入祀于名宦祠中,得到清政府的肯定和嘉奖。
[关键词]学术道德 学术诚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23-02
研究生整体水平和学术研究的好坏,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如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东北某高校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调查对象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物理与化学等相关专业,采用网上答题的问卷调查方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的认识进行调查。本次总共参与网上答题人数214人,有效答题175人,有效答题率81.78%。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硕士一年级学生占65%,硕士二年级学生占28%,博士研究生占7%。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1.当前研究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认识情况。从调查看出学生对教育部关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宣传总体还是了解的,对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积极性和认同度还是很高的。调查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去了解和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
2.研究生针对学校开展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导师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方面的整体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也体现出了一些导师对学生的疏于指导,比如说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是否影响研究生失范行为、导师对学生是否有过学术道德方面的指导,两个方面的欠缺率已经达到近21%和12%。
3.研究生对于导师在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所起作用的认识。这是从学生方面进行调查,显示了是否当过、是否抄袭、是否搭过便车、是否篡改和伪造数据等方面,同时还调查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表现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运用以上手段来。从分析原因来看,学生在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学术规范了解不够、为获得利益置规范不顾、评价制度不合理等方面造成的认可都很高。
4.研究生针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不良行为的认识。这方面体现的是当前研究生关于学生道德与诚信教育的认识,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是了解的。这说明我们这个方面的教育有一定效果。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对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科学研究中自律性差。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组成成分、年龄、背景、社会经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区别。有一些学生上研究生只是为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对科学研究和学习新知识漠不关心,对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课程作业敷衍了事,这类学生往往对专心搞科研提不起兴趣。与此同时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评奖、评优等机会,而在考试、或者要求发表文章时,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这样就会导致这类学生把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置之度外,运用各种手段获得利益。
2.在科学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作为我国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途径之一,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术研究,突出“原创性”的一个过程。但是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由于多种原因,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为了使自己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弄虚作假、抄袭和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找人代替撰写论文等。更严重者,一些研究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运用重金主动找一些论文等。都是严重有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恶劣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规律和健康机制,使学校建立的一系列考核标准、督促手段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3.管理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当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但是很多高校在学术和研究生管理方面没有一套详尽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的机制。从表面看,多层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已经存在,学术道德的管理和推进正在展开。但是从实践看,研究生工作部门对研究生管理是侧重业务管理,至于研究生个体的学术道德与诚信问题没有具体办法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同时制度规定仅仅停留在墙上、文件里,规范条文贯彻不到位。并且对导师来说,在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导师的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但是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关于学术道德与诚信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不重视,不积极,认识不深刻。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途径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健康学术道德与诚信意识
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中,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放在突出位置。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问题。我们必须在研究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多开展学术规范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学教育、专题讲座、主题学习、征文活动、签名活动、签订承诺书、主题班会、典型案例以及在学校网页及学生生活公告栏的显著位置上设置有关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的专题,以提醒和告诫学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危害,并且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另一方面为研究生开设包括学术道德和诚信问题在内的学术规范课程,让硕士生充分认识学术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诚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形成一种健康的学术氛围。
(二)健全奖励和惩罚机制,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研究生科研中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学院不断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把研究生的培养、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统一起来,同时要把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对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表彰和奖励,对于那些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科研成果的学生,建立研究生道德和诚信库,并给予严厉的惩罚,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在全校内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与诚信风尚。
(三)加强多方管理,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实效
研究生是一个分散而又集中的群体,他们不但要在导师的领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又要在学校、学院的体制内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因此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主管部门、辅导员等管理体制内的学术诚信教育,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入手,管理机构要不断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建议,组织多样性的学术活动,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辅导员应注重研究生学术道德平时教育工作,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学风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导师在学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作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灌输在科研中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知识。同时,完善和健全学术评审制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前提,是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高效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家遴选和监督制度,这对学术评审活动起到了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在新时期,高校必须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诚信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培养出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研究生自觉遵循学术规范、提升学术道德水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 参 考 文 献 ]
[1] 丁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创新及其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2] 李国涛.胡艳芳.浅谈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3] 黄文彬.研究生科研道德与诚信状况的分析及建议[J].北京教育,2010,(4).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诚信教育,畜牧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0-03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普遍,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的不守诚信现象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教育部在所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程,作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接设置诚信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1]。将诚信看成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但现实中,诚信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日益突出。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法简单,举例的负面教材居多,缺乏积极优秀的正面宣传材料。在学术、科研诚信方面,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了解,思想上认识不足,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意识[2]。在学生就业方面,某些学生由于就业理念有偏差,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加上功利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在择业时只考虑目前的现实利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效养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积极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达到“南风效应”。
1 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
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 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
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 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3]。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
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 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2]。
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 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
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 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夏道玉.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81-8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77-0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是大学考试中的舞弊。作弊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高校对作弊学生的处分程度越来越严厉、考试管理办法也越来越严密,但学生作弊队伍却呈不断壮大的趋势,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作弊方法层出不穷,涉及的考试也越来越多。
二是大学生学术研究中的诚信危机。(1)毕业论文抄袭剽窃。大多数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刊物上摘抄几段或是上网下载几段搞“大拼盘”是家常事,甚至整篇文章“摘抄”也不足为奇。(2)。为了奖学金、毕业、保送等,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一定优势。然而通过“版面费”发表的论文不仅对于学术水平的提高毫无裨益,还将产生学术腐败的恶性循环。
三是大学生经济信用问题。(1)恶意拖欠学费。一些学生故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并把他们的学费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吃喝玩乐、赌博及恋爱支出。(2)不履行助学贷款承诺。助学贷款本是由政府给予全额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但是部分学生诚信的缺失,不能按期还贷、还息,甚至恶意欠贷、欠息的现象屡次发生。其结果不仅影响自身信用、学校声誉,而且将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贷款工作,使学校和银行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四是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1)虚假求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伪造就业材料。如伪造学习成绩、各种等级证书,虚编在校期间任职情况和社会经历等。(2)频繁违约。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就业要求,大学生签订工作协议后的违约情况开始浮出水面。无视用人单位利益的违约现象频频发生。
五是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假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取别人,捞取好处等。在公共事务方面,如网络道德缺失,在虚拟络空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充当“黑客”,虚假信息、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由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做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时,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而大学生更应该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为打造诚信社会出力,以此来培养道德的自觉。
第二,教育管理更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更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把诚信落实到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从制度上保证大家都来讲诚信。
第三,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产生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第四,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在高校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部门,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可以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列为测评的主要要素;其次,确定诚信度测评体系各级指标,即每一项指标定出不同级别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最后,选用诚信度测评的途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三种方式。
第五,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把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在广泛进行诚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品尝失信的后果而遵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以免将来给国家、社会、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六,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善于做学生工作的同志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诚信 危机 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等经典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人们的道德风向标。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恶意欠费普遍存在
当代大学生恶意欠费情况日趋严重。各大高校为了贯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精神,在开学之初,纷纷开设“绿色通道”,申请学费缓缴等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将父母给其交学费的钱,用于平日的高消费,吃喝玩乐,拖欠学校各项费用。作为高职院校来讲,“2+1”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三年在校外实习,部分学生就是拖欠学费直到毕业之时才交学费。
2.贷款学生诚信缺失
各高校均采取各种“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当偿还贷款之时,部分学生则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得寻求学校帮助提供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名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从校内的期中、期末考试一直到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等级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虽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对作弊行为有很严厉的纪律处罚,但是小部分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铤而走险。
4.弄虚作假情况严重
学术抄袭,小到作业,大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无一不存在抄袭现象,而抄袭的手段通常是百度、搜狐各大网站,复制粘贴,拼拼凑凑,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个人简历注水,各类证书作假,更甚者毕业证书亦能作假。为了获得国家资助,冒充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
大学生诚信危机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借钱不还,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好吹牛;就业方面:随意违反就业合同,不辞而别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二、诚信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所致
(1)政治环境
社会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有权有势的党员领导干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使得民众对党员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种不正之风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左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经济环境
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3)社会文化环境
假唱、盗版、兴奋剂、虚假报道、教育乱收费、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出现路上有人摔倒,都没人敢去搀扶的“怪现象”,因为好人好事做不得,怕惹祸上身,这对大学生起到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乏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品德形成,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多数是独身子女家庭,而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些家长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放任不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4.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80、90后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他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虽然他们深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做不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统一。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诚实守信之美德,批判各种违背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之风。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失信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书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诚信管理机制
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避还贷的现象,保障了经济的有序发展。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失信成本过低,赏罚不明。所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建立完善的征信奖罚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到毕业的所有成长历程都在档案中详细、及时、完整地记录,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入党等事宜相联系,也将作为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学生的考量依据。此外,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平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珍视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肩负重担,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开始做起,诚信做事、诚信待人,做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相统一,实事求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整个社会讲诚信的风气。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大学生成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高校诚信教育问题。就大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失信行为,透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指出高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较为细致和系统地指出了高校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就如何整体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看法。
1高校诚信教育的内涵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强化诚信的道德意志,并外化为诚信的道德行为,最终形成诚信人格和诚信世界观。
2当代大学生失信行为表现
2.1学习失信学习中不讲诚信是大学生最为严重的失信行为,突出表现为考试作弊、学术欺诈,成绩单造假,抄袭作业及论文、上课迟到甚至旷课、编造实验数据等,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失信缺乏强有力的惩戒措施,造成了部分学生抱有一种侥幸与投机的心理。
2.2生活失信除学习之外,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也是失信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入党、评优动机不纯,恋爱动机不诚,借物不还,在老师同学面前表里不一,浪费水电现象严重,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反映问题夸大其词,恶意欠交学费,制造虚假履历等。
2.3精神失信精神失信的主要表现为部分同学由于缺乏理想与追求,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精神颓废,善于散布无中生有的小道消息以寻求刺激,更有甚者别有用心,加入非法宗教组织,组织煽动非法集会;另有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利用匿名身份进行撒谎、欺骗、诽谤等,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暂时的解脱。
3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调查表明,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3.1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诚信教育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条件下时代的呼唤,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建设人才的必要途径。
3.2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一片模糊。对于诚信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多数大学生表示积极赞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但谈及诚信教育内容时则陷入了混乱状态,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所赞同的诚信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
3.3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影响诚信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方法的运用。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诚信教育不能局限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4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4.1以“两课”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诚信教育中应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但在过去的“两课”教材中,有关诚信的内容却没有或很少提及,诚信教育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盲点。因此,要深入研究“两课”教学与诚信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挖掘教材中的诚信内容,将诚信教育渗透在“两课”教学中,通过“两课”教学主渠道,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两课”课中,结合人际交往原则及友谊的建立与维护,帮助学生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坚持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向大学生介绍我国各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诚信,并留下许多发人警醒的言论,强调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把它传承下去;结合“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向大学生指出为何我们把诚信作为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强调诚信有何重要意义等。在法律基础课中,结合民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内容,让大学生了解这些重要法律规范都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使学生们了解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保障,失信能带来哪些法律后果,从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法治理念。总之,只有各门课着意渗透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上形成诚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大学生诚信认知水平,从而逐步树立讲实话、守信用的道德观念。 转贴于
4.2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诚信实践道德素质的养成,除了正面的引导和灌输等直接教育之外,组织一系列相关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种“迂回”式地隐性教育方法,它是将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渗透在各类活动和载体中,使受教育者在参加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活动“氛围”的熏陶,提高自身素养,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大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赛、主题报告等各类文体、科技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诚信的企业和监狱,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诚信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当前诚信缺失对危险性等等,从而体会到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改善,学生本人的努力以及校内外教育的整合等方面。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伦理和文化、教育和舆论等多方面合力的作用下,才能取得明显实效,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刁一能达至大成,而且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对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改进理论和实践模式,使之实效性更强。
参考文献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