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学习;心理优化;学生工作
一、前 言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网络学习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四课堂是最近几年的新型课堂,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是广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空间课堂,也是学生参与感最强的课堂。但网络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诸如网络学习依赖、网络信息迷航、个性扭曲以及网络沉迷等问题。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阶段高校本科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健康、在线学习心理等。胡凯教授于他的著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中指出,在线学习是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掌握和总结经验且用行为的改变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1]我国第二十五届全国互联网发展状态统计报告中显示:大学生网民占中国网民的24.3%,网络学习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曲佳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基于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中总结,在网络交流或学习统计上,有67%大学生选择了“上网聊天”, 28%的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学习英语或专业知识。[2]康钊发表的《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性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应对》一文中:当下高校大学生目前正在从性意识从萌芽逐步过度到明确和成熟的阶段。[3]但是,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的评估的研究,以及优化方案的探索仍然较少。
三、优化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
网络学习的质量直接受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影响。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主要特征。[4]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基础,保障了网路哦学习的有效性。但在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上,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特征需与学习过程相匹配,才能产生良性互动,网络学习的效果才最佳。
(一)树立新的学习观念
要想较好地进行网络学习,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网络学习观,包括:学会学习观,着重说明了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自觉去探索,形成学习方式要领的过程。全面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必须多元化发展,因此学习也应当是多元化学习。自主学习观,着重说明了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地、有想法地学习。创新学习观,要敢于思索,长于创造,大胆创新,大胆想象。终身学习观,大学生在大学所学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十分有限,需要连续不停的学习,以跟上社会的必然发展。
(二)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
当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时,大学教育者需要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对信息技术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在信息社会化大背景下,应以学校教育者为主题,建立网络学习导航体系,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师生交互质量,构建稳定安全的交互平台,组建网络交互学习共同体;有效预防大学生信息迷航,教育者应引导帮助大学生梳理经验,让大学生能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既定的目标,有效预防网络迷航,避免信息异化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努力倡导主流价值取向,正视并疏导多元价值观影响,倡导主流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通过自身在课堂上展示网络学习的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形式,建设与大学生知识水平相应的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大学生网络元认知能力,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实施强化网络学习意识、开展网络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网络定位感、加强对网络学习元认知的指导。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建设
对于大学生网络学习来说,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关键之处在于不断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加强和自我完善。
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方式是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但是二者又互相补充,网络学习永远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每个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和实际情况来分析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调整自己的适应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而有效的提高;树立积极的网络学习动机,大学生要不断分析、了解自己上网的原因合目的,在自己想接触不良信息之前告诫自己它的危害,尽量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建立正向的提醒;努力网络学习能力,只有积极投入到教育者构建的导航体系的学习中来,才能在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注意网络学习中的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注意用脑卫生,合理安排,注意用脑时间,优化机制,注重用脑质量。
总 结
本研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研究其规律,并提出三项大学生网络学习心理素质的优化方法。根据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素质优化。形成了优化、评价、改进的闭环素质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曲佳.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基于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0(01):177-194.
[关键词]元认知 训练 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安建强(1974- ),男,浙江天台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叶晓勤(1978- ),女,浙江宁波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62)和201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索”(项目编号:JG00511J8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84-02
随着创新知识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元认知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一、元认知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1.元认知的概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认知”是指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这种操作和能力包含在所有的人类认知活动中,如信息的获得、理解、验证等过程中无不包含认知的成分,计划的制订、执行、可行性评价及修改等认识过程也包含了认知的成分,对输入信息的识别、注意、编码、贮存和提取同样蕴含着认知成分。“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认知发展》中将元认知明确定义为:元认知即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的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选择有效认知策略来指导、调节自身认知或认识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其他学者对元认知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H.Roediger等人指出,元认知是指个体知道如何使用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能力。C.Wortman等人认为,元认知是指反映个体监控自己思想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及学者也对元认知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汪玲等在总结概括国内外关于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元认知的实质进行了探索,指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
2.元认知的特点。关于元认知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回答,但对元认知实质的认知大体相同,即元认知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对象的一种认知现象,这也是元认知最根本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以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为特征的活动过程。监测是指个体获得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的过程;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反馈、调整的过程。这种观点目前是普遍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观点。大学生元认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元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第二,大学生对元认知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与其元认知监测和控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第三,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第四,元认知水平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以提高。
3.元认知的培养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水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获得: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的积累而自发地获得;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训练获得。显然,对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说,第一种是学生自身的提高,教育本身并无作为;第二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值得提倡;第三种虽然最为有效,但受现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普遍推广。由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训练需要三种途径相结合,互为补充,才是目前最为现实、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科学意识和批判精神,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根据调查,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每种能力使用频度和重要性不一样,排序结果是: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而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排在首位是理所当然的;演绎、归纳、判断、类比、假说等方法是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过程中所必备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贯穿科学活动的全过程;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素养,有助于高效地管理文献和发现知识;实践能力是检验科技创新成效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语言处理能力是表现科技创新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等步骤。这些步骤是通过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而实现的,即大学生自身获得对科技创新过程这一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做出计划、反馈、调整。因此,元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其他构成要素中,它渗透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结合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强化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元认知研究对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认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元认知的问题。总的来说,进入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的元认知状态都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九个维度,其发展度依次为:意识性、计划性、准备性、执行性、方法性、激励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
元认知理论把人看成主体,看成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学习者能合理地设定学习目标,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直到完成预设的任务。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进行相应的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体针对措施如下: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大学生适时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确认不同时段的科技创新对象和科技创新任务,能够更有效地指引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目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价值,树立科学研究的目标,坚定科技创新信心,端正科技创新态度,从而帮助和指导学生转变科技创新观念,使大学生愿意科技创新、乐于科技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监控是大学生激励自我主动学习、善于创新、勤于研究,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障碍的过程。作为教师的重要责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适时变更和确立科技创新目标;其次,要帮助他们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中,选择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最适当的手段;再次,帮助他们善于评价和反思科技创新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取高效的调控措施;最后,帮助他们总结自己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成功方法和手段,并提出新的展望和目标。
3.通过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准备和总结习惯。大学生需要做好科技创新前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技能准备与心理准备。学校要提供环境、平台、师资的有效支撑,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集中于相应的知识难点和要点,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引导,养成做科研总结的习惯,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增强知识点的记忆效果和思维能力。
4.通过具体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执行力和计划性。执行力,它反映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的具体能力。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过程中,执行力也体现在如何有效处理与同学和教师的关系上,以及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情绪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及坚持性上。计划性则反映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目标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和时间安排的情况。只有计划好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和时间安排,才能合理有效地保证补救性、准备性、总结性,才能更好地检验自己的控制性和方法性,才能有效地保障充足科技创新时间和必要的科技创新效果。教师应该合理指导大学生制订一定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有执行保障的科技创新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效能。
[参考文献]
[1]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2]韩蔓莉.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刘绍龙,肖善香.认知、元认知与第二语言习得[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关键词:大学生;环保意识;实施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89-01
一、大学生环保意识日趋淡薄的现状
随着现代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逐渐的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灵活的消费方式,然而在消费水平日趋上升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就现状而言,大学生群体普遍的价值观念有所倾斜,无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随地丢弃瓜皮纸屑、浪费公共资源等,就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现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攀比、虚荣的心理。从个人意识领域出发,这种心理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极大地影响。那些环保意识日趋淡薄的行为表现与整个社会背景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联系,同时,还与家庭、学校教育和缺乏正确引导有关系,现将成因分析总结如下:
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同时也是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所以促进环保意识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部分大学生往往对于一些环保措施采取着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态度,从而造成了自觉性差、自我完善欠缺的消极影响。而大学生的行为辨识能力较弱,个人的行为表现又可以影响着一个群体继而发展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层面,而一个社会的整体趋势又可以介导个人意识形态的形成,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日趋淡薄就不难理解。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除开大学生这一群体,用宏观的角度看整体社会环境,同样会得出一个结果: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层次还有待提高。在一个环保意识有待改善的社会环境当中,也会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3.环保意识形成的关键
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和继续教育同样也是环保意识形成的关键。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多数独生子女由于家长错误的溺爱方式,让孩子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成长,很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形成。此外,有些父母的不良作风和环保意识缺乏,更是给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同时,学校环保意识教育存在着些许漏洞,就目前就业压力日益加重而言,为提高就业率,也只得狠抓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保教育,这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重视不够的体现,忽略了环保意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实践途径
1.积极倡导环保意识教育,大力推进环保意识形态的形成
倡导环保意识教育一定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分离不开,一位明星曾说过,我一生的最有用的东西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学校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校园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有专门的部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定时加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
2.组织环保主题活动,贴近生活,加强生活体验
将班组作为基础方案是实施以环保为主题活动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创建环保型班组”作为活动的主线,制定环保型班组建设标准,拟定环保型班组考核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还可致力于各个寝室,以寝室为单位,围绕以“环保之风”为主题开展活动,还可以通过收集已经废弃的塑料袋换取环保袋的方式来加强宣传环保,环保袋上印有像以汉字“物”变形而来的图案,寓意“物尽其用”和英文“Let us”代表着“让我们一起环保”,这种方法新颖、特别、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让人接受,更能拓宽实施此项活动的空间。
3.积极宣传,不断培养环保意识和提升环保能力
人总是在不断总结中成长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相应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总结环保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的队伍当中去,特别是应当树立一个鲜明的榜样,再多华丽的词汇也抵不过一个朴素的典型,而这个榜样就是最真实的教材。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环保的意义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常识进行补充,在学习之余提高我们的课外知识量,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样还可以张贴部分因环保意识淡薄而带来的环境破坏的照片,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自于环境保护,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指导生活活动,才能保护好生活环境。”人们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带来的污染也逐渐增加,只有从自我做起,明确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有利于塑造校园环保氛围,提升校园内涵
不断促进良好的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校内传媒工具,在校园形成良好的环保舆论导向,倡导学生人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减少和杜绝学生在生活中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成为校园推崇的美德。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6-02
人都是有了目标才有动力,但是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和辛勤劳作。做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一份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制定一份长远规划。在学校期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完善自我。
1.职业生涯规划含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的话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看的话职业是不同性质、内容、形式、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规划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规划,是对未来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甚至人生进行系统的规划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又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现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研究生就业,都有必要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形成到成熟的阶段,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更加明确人生目标,在大学期间经过完善规划和经营大学生活,做一份职业生涯是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生活,能否给自己的一个完美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目标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2.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在能力,提升个人实力,从而获得长期的职业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正确的引导你认识自我,解剖自我,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能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生涯进行定位,提高自己的综合优势,使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理想并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计划性和目的性,从而提升成功的机会。职业生涯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工作规划,例如,三年计划,大一的规划期、大二的提升期、大三的求职期,或者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等等。除此之外,还要阅览大量的其他专业的书籍,掌握知识的越广,以后选择的发展道路越多。
2.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职业竞争力。现今社会的职业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我国进入WTO后,职业生活的竞争非常突出。因此,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话必须计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利于不败之地。但是发现不少高职学生不是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每天没有目的的忙忙碌碌,没有收获,到处乱撞,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感叹没有规划好自己的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先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方向,突出生活的格线并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这样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使得自己成功最大化。
3.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1分析阶段。
3.1.1自我分析-认识自我,解剖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例如,发现自己的优点:同学之间的关系较好,乐观开朗、待人热情、做事认真负责、有领导组织能力、积极主动、平易近人等等。
3.1.2学校分析-培养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大学三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规划学习,例如三年内需要取得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还有相关的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证书从而不断提升自我。
3.1.3社会环境分析-进入高校之后要对自己的专业和今后从事哪方面工作进行调查并了解所学专业,对其进行规划,熟悉学习环境和熟知以后的工作性质、要求、流程等等从而积累经验。
3.2实施阶段。
3.2.1大一要适应高校生活,认真上课,了解学校的学习模式,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和方法。平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学会思考,学会控制自我,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并多看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提高知识面,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基础。
3.2.2大二要学习好专业课和公共课,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市场,强化求职技巧并进行模拟面试训练,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可以取企业实习,从而锻炼自己能力。
3.2.3大三要实习和面临就业,在实习期间要利用自己的特点和强项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赢得单位的好评。利用实习获得经验并总结工作,积极进行相应的调整,为就业打好基础。
4.总结
中国人口多,就业是最普遍的难题,如果此时不为自己规划好前程,毕业后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因此,作为高职学生要更早一步规划未来,制定目标,为今后步入社会作铺垫。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大一开始进行指导和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帮助高职学生认识自我,解剖自我从而认识到就业趋势,居安思危,而且能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的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为高职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只要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和合理的操作,使自己时刻把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周宏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李晓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李忠岘.高职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实施.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
[4]张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心理污名;求助行为;责任推断;羞耻感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我概念;问卷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差异
在大学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往往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分化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具有的特点和状态。如果个体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同时理想自我比较合理、适当,那么理想自我就可成为进步的动力。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那么他就难以确立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在我们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也具有普遍性,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当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问题给予关注。
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角度来考查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相关量表也很少。廖凤林、方平(2003)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3种落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落差最大,且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最大[1],但他们并没有对3种类别落差的具体方面作深入探讨。目前用来测量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量表多是引进国外相关量表,它们既不是基于大学生被试构建的,也不是基于心理健康编制的,仅有的考查自我概念差异的相关量表已是10年前编制的[2,3]。因此,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实情的自我概念差异的测量工具。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概念的高层维度,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实践,提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理论构想,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用以探析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的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问卷维度的构建及项目编制 初始问卷的维度构建参考了黄希庭等人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维度[4]和中学生人格特征结构模型的构想[5]、沙沃森等的自我概念的多维层次模型、哈特的不同年龄自我概念问卷维度以及沃建中的自我概念层次模型[6],并结合开放式调查、心理咨询的实践以及对自身的反思,总结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人际、学业、能力、品德意志、家庭、情绪,它们与心理健康联系紧密。具体题项的设置主要以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心理咨询的实践为依据,同时参考了王垒的实际、理想的自我描述的高频词[7],自我描述问卷(SDQ)[8]和WAI反应[9],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初始问卷,共50题。要求被试就同一题项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两次评判。问卷采用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6记分。
1.2 问卷的预测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1~4年级在校本科生112人进行测试,男女各56人,文科47人,理科65人。测试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被试认为表述不清、难于理解或有其他问题的题项,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共40题,其中人际6题、学业7题、能力8题、品德意志8题、家庭6题、情绪5题。
1.3 问卷的修订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在校本科生500人进行团体施测,得到有效问卷423份,占84.6%。2周后对三年级的35名被试(男生10人,女生25人)进行重测。
2 结 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现实自我概念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6597.10(df=780,P=0.00),检验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先进行项目筛选:(1)删除负荷小于0.35的项目;(2)删除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的项目。最后保留33个题项,对存留的项目再次进行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抽取出6个因素。
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2.34%,且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其中,因素一共7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如“开朗活泼”、“健谈”、“善于交际”、“朋友很多”等,故命名为“人际自我”;因素二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品性方面的认识,如“诚实守信”、“道德观念强”、“责任心强”、“谦虚”等,故命名为“品性自我”;因素三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学业方面的认识,如“学习成绩优秀”、“缺乏学习动力”、“勤奋好学”等,故命名为“学业自我”;因素四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情绪方面的认识,如“情绪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烦闷”等,故命名为“情绪自我”;因素五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家庭方面的认识,如“家庭美满幸福”、“手头宽裕”、“家境富有”,故命名为“家庭自我”;因素六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魅力的认识,如“身材好”、“漂亮英俊”、“拥有甜蜜的爱情”等,故命名为“魅力自我”。另外,根据经验判断,将因素四“情绪自我”中的题项“容易与家人沟通”调整到因素五“家庭自我”。
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随机选取338名被试采用Lisrel8.53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的初始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χ1、df、χ2/df、RMSEA、NNFI和CFI作为评价模型拟合程度的指标。结合修正指数和负荷值,因素一、因素二、因素四各删除1题,最后保留30题。6个因素累计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具有共同的因素结构:一是人际自我(6题);二是品性自我(5题);三是学业自我(6题);四是情绪自我(4题);五是家庭自我(5题);六是魅力自我(4题)。模型的拟合指数和题目标准负荷值分别见表1、表2。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3.1 问卷的信度 现实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7,品性自我0.71,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1,魅力自我0.67。理想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4,品性自我0.75,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9,魅力自我0.79。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3,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2.3.2 问卷的效度 问卷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格界定了问卷的内容范围,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的差异,并对大学生自我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问卷题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问卷编制后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大学生对题目的可读性、适宜性进行了评议、审查和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与理论构想基本符合。各因素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17~0.47之间,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较高,相关系数在0.55~0.78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FI、NNFI达到0.90以上,RMSEA小于0.08,在可接受的范围内[10]。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讨 论
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结构的理论构想。在问卷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参考相关成熟量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设计题目,并请大学生和心理学专家进行多次审查和修改,确保题项描述简短无歧义,所编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信度分析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超过了0.80;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合理有效,保证了量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
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问卷维度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稍有些差异,部分维度被并入其他维度,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维度,但究其实质,并没有超出原理论构想。原理论构想中,能力自我维度的部分题目由于在多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而被删除,余下的题项与原理论构想的家庭自我中的条目“拥有甜蜜美好的爱情”合并为新的维度――魅力自我;品德意志维度中的两题(涉及意志方面)在品性与学业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而被删除,余下的题目命名为“品性自我”更舸适。其他的维度和相应的题项基本变化不大。另外,研究发现,人际自我因子能够解释的变异量最多,说明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最重要因素。
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量表目前国内尚无,本问卷无论从测查内容、设计形式还是理论框架都是一种新的尝试。问卷内容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问卷设计形式要求被试对同一题项分别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作出评价,保证了二者的同质性,从而可以直接计算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同时,相对于非限定性测量法[2],问卷设计更科学、更规范,便于数据处理和统计。问卷的题项描述均用短语或词组,简洁明了,减轻了被试的作答负担,提高了测查效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并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手段,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被广泛认为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牛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很低,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牛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该文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大学牛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其终身学习技能。文章结合国内外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设计开发了支持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工具――SRL APP(Self-regulated Learning APP),该工具主要通过任务理解、设定目标和计划、选择和实施策略、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和元认知调节六个模块来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初步选取北京某大学一年级的30名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牛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最后,提出了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若干培养策略。
[关键词]
自我调节学习;智慧学习环境;终身学习
一、引言
《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中明确指出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自我认识与自我监控是公民适应21世纪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能力(黄金鲁克,2016)。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必备技能。已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关键要素(Adeyinka&Mutula,2010;Kistner et aI,2010)。大学阶段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很低(Lee,Lim,&Grabowski,2010),导致学习效果不良、甚至辍学的现象(Tsai&Shen,2010)。因此,如何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机遇和巨大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已经无法满足新一代学习者的需求。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学习环境已经从理想逐步变为现实(黄荣怀,等,2012)。智慧学习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学习分析技术的兴起为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时分析学习过程并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顾小清,等,2012)。本研究重点关注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其终身学习技能。
二、文献述评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其学习目标而自发、主动地设定目标、采用各种策略、监控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过程(zimmerman,2008)。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自我调节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Pintrich和Zimmerman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自我调节,认为个人特征、行为方式和环境会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Pintrich,2000;Zimmerman,2008)。而Winne则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自我调节学习,提出自我{节学习包括定义任务、设定目标和计划、选择并应用策略和元认知调节四个阶段(Winne&Hadwin,1998)。
关于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动机策略(如归因训练、行为控制等)、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评价等)和认知策略(如组织信息策略、细化策略、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进行干预(Dignath&BOttner,2008)。有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提示和反馈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Devolder et aI,2012:Ifenthaler,2012)还有的研究从资源管理策略(如时间管理策略)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进行干预。但是这些研究更侧重于学习策略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没有把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循环迭代的学习过程,忽略反思评价以及反馈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者也无法根据反馈和提示信息进行适应性调整。
近年来,研究者也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我调节学习的技能。比如,有研究者开发了支持自我调节学习的工具gStudy,通过gStudy学习者可以创建笔记、检索内容、搜索信息、创建概念图、聊天等(Winne et al,2006)。很明显,这些功能都是认知层次上的,而自我调节学习主要是元认知层次的,更何况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因此gStudy不能很好地获取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还有研究者开发了多媒体学习环境MetaTutor,该工具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学习者在学习生物领域知识的时候进行自我调节学习(Azevedo,Johnson,&Chauncey,2010),但是MetaTutor无法自动分析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总体来看,已有的工具虽然能够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但这些工具都是侧重自我调节学习的部分阶段,并没有将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循环的学习过程,也无法记录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情境下产生的数据,因此需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开发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的工具。
智慧学习环境是数字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黄荣怀,等,2012)。然而,研究者和实践者大多聚焦于构建新型的智慧学习环境上,如智慧校园(于长虹,2015)和智慧教室(程敏,2016)的构建等,对于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技能关注较少,忽视学习者的内在变化。因此,本文旨在开发提升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技能的工具并探究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教育者提供示范和借鉴作用。
三、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Winne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习者明确任务、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策略、监控并评价学习绩效,进而修改元认知(Winne&Hadwin,1998)。该模型强调自我监控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核心,并且把定义任务与设定目标和计划分开,确保每个阶段的成果都在随时更新。这个模型反映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本质。因此,本研究以该模型作为理论框架,设计和开发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SRL(Self-regulatedLearning)APP,通过任务理解、设定目标和计划、选择和实施策略、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元认知调节六个方面来支持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该工具能够自动记录、追踪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自动推荐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学习进展报告,支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绩效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从而调整修改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策略,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习。该工具主要使用java和html5技术进行开发,并在基于Android系统
该模块通过任务评估帮助学习者激活元认知知识、激发学习动机,主要包括任务评估、已掌握知识评估和任务定义。该模块还通过任务描述、任务标准、学习单元浏览和截止时间使学习者明确任务目的和任务要求。不仅教师可以定义任务,而且学习者也可以定义任务。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指导者监控学习者的任务完成过程。任务评估页面如图1所示。
2.设定目标和计划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描述并设定学习目标值,包括设定预期完成的学习单元数量、预期成绩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学习者可以根据工具推荐的学习策略和资源,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当前状态模块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便于对目标实现进行跟踪分析,以提醒学习者及时完成学习目标(如图2所示)。
3.选择并实施策略
该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搜索、做笔记、总结、寻求帮助多种策略。搜索链接到百度,帮助学习者查找学习资料;做笔记支持学习者随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复习回顾和精加工;总结帮助学习者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寻求帮助支持学习者利用实时通信工具QQ和微信,帮助学习者从同伴和教师寻求帮助。学习策略页面如图3所示。
4.自我监控
该模块自动记录、追踪和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包括任务评估内容、设定的目标和计划、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这些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在当前状态模块呈现,便于学习者及时查看学习任务完成进展。该模块支持学习者重复学习单元内容和测试,保留答题过程。另外,答题情况和历史记录还能记录学习者的测试时间和测试结果,为学习者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提供依据。
5.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完成进度,比较设定目标值和实际学习结果的差异,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反思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的合理性。另外,该模块还支持学习者总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遇到同样问题时可能采取的方法策略,进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自我反思页面如图4所示。
6.元认知调节
该模块支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绩效和反馈信息进行元认知调节,包括重新设定学习目标、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或者重新学习单元内容,实现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过程。
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工具的效果评估
(一)实验目的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本研究设计开发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工具――SRL APP。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检验SRL APP工具对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样本
实验对象为北京某大学的30名一年级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随机分配15名同学为实验组,15名同学为控制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利用手机进行操作和学习。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Pintrich等(1991)编制的自我调节学习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共16道题目,分为元认知调节和努力调节2个维度,元认知调节维度包括12道题目,努力调节维度包括4道题目。
1.元认知自我调节(Metacognitive self-regulation)主要包括对学习的计划、监控和调节活动,帮助学习者激活、整合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检查并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2.努力调节(Effort regulation)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对努力和注意力投入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以及对学习策略的调整能力。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1至7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问卷Cronbach’a系数为0.8,信度良好。表1呈现了各题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验流程
本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填写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前测问卷,时间为10分钟,目的是测量两组学生初始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水平是否相当。
第二阶段:实验组使用SRL APP工具完成学习任务,而控制组则仅仅使用手机进行学习并答题,即没有自我调节学习机制。时间为120分钟。学习任务是阅读四篇英文短文并完成测试题。学习内容是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难度的四篇英文短文,每篇短文单词数在352至366之g。每篇短文对应5道测试题,形式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习任务完全相同。
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同学登录后,进入不同的页面。实验组同学在SRL APP的引导下,首先浏览学习任务,并在任务理解模块完成任务评估、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然后,学习该任务下的学习单元并完成相应的测试题,充分利用搜索、做笔记、寻求帮助(QQ或微信)、有道词典等工具辅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在当前状态模块随时查看学习进展;最后,通过预期目标和实际学习绩效的比较,反思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和目标完成情况,并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果学习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系统就引导学习者重新学习。控制组没有自我调节学习机制的引导,仅仅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四篇短文阅读,并提交答案。
第三阶段: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填写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后测问卷,后测问卷题目与前测问卷完全相同,时间为10分钟,目的是测量SRL APP工具对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影响。
(五)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样本,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得到两个相互独立的实验样本。由于样本容量均小于30,属于两个独立小样本,因此采用Shapiro-Wilk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Levene test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正态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可知,正态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由表3可知,Levene检验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所以认为各组方差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前测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协方差分析对后测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合理的。前测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后测问卷协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同学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t=0 54,p=0 593)。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之后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F=14.87,p=0.001),并且实验组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由此得出,SRL APP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五、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设计开发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养工具和效果评估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引导学习者设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反思评价和元认知调节实现自我调节学习是有效的。目标计划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具有引导功能,学习者选择恰当的策略并不断利用系统反馈信息对学习成果进行监控、反思、修正和调整,进而提高学习绩效。因此,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设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助于促进其进行自我调节学习(Chang,Liang,&Liao,2013)。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引导学习者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我调节学习的任务条件和认知条件,通过任务评估,并根据个人的信念动机、领域知识和学习期望,设定学习目标并细化目标内容;其次,协助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分层细化目标内容,通过实现阶段性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学目标;最后,确保学习目标的切实可行性和合理性,因为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行为、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监控。
(二)帮助学习者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学习计划内容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时间管理是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学习动机通过时间管理间接影响学习行为,加强时间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监控能力(毛成詹,等,2010)。另外,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选择并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先前知识的整合和先前经验的激活。学习策略包括搜索、做笔记、总结、自我测试、自我评价、寻求帮助等多种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策略专题讲解方式,或者将不同学习策略应用到具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当然,学习计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提醒学习者进行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主要指学习者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策略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和控制的过程,包括自我评价与监控、目标设置与策略计划、策略执行与监控、策略结果的监控四个循环步骤(Zimmerman,Bonner,&Kovach,2001,p.21)。自我监控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主动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工具,及时监控计划执行和策略实施产生的学习结果。根据学习结果判断所选策略的有效性,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策略和学习行为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四)督促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需要学习者在正确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对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自我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在学习结束时,学习者根据学习结果判断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总结学习过程中计划调整的内容与原因。学习者通过预期学习结果和实际学习结果的比较,反思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的合理性,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评价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反思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从而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五)充分利用教师、同伴和环境的反馈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学习是通过个体、行为与环境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现的(Zimmerman,1989)。个体通过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调节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自行为和环境中的外部反馈也影响个体因素,反馈是自我调节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Bangert-Drowns,Kulik,Kulik,&Morgan,1991)。学习者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实时获取来自教师、同伴和环境的反馈信息,并借助实时交流工具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反思评价,调整学习行为,进而促进学习策略的应用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提高。
(六)增强学习者对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
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在内部动机的激发下、通过元认知的引导而积极主动地采用各种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循环反复的学习过程。自我调节包括对认知、动机与情感、行为、元认知等方面的调节(Pintrich,2000),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学习能力,明确学习动机,在具体学习环境中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设定目标和计划、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监控、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并结合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过程。通过本研究,笔者也发现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意识不够,认识不到自我调节对提高学习绩效的重要性。因此,亟须加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意识。要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意识,首先,向学生明确说明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和内容;其次,让学生认识到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提高学习绩效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内部动机;最后,教师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整合到实际课程教学中,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一)沟通的技巧、策略
沟通的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和策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沟通指大学生与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时,沟通的技巧和策略更为重要。大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资源利用策略,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才能进行有效的交互进而有效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才能对资源进行甄别,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二)元沟通策略的应用
元沟通策略是指对沟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沟通效果的评价与反思。同时元沟通策略贯穿于沟通的全过程,在沟通初始阶段大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并选择合适的沟通对象;在沟通的沟通实施阶段大学生需有意识地自我监控,注意运用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在沟通的评价和反思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或外界评价来衡量沟通的效果,并通过反思及时调整沟通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的设计
在以上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的过程的四个阶段,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为切入点,通过元沟通策略在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将沟通的循环过程有机地串联起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行为是框架中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交互循环的动态过程,即角色定位、沟通的实施、沟通效果的评价、反思与调整四个环节为主线,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网络环境下的沟通对象为依托,构成了观察和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框架。框架构建的初衷是明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过程的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内在作用机制,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影响某些要素达到提高沟通效果的目的。但框架是开放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吸收新的子要素、子过程;沟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沟通的过程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反复。
三、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策略
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沟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框架为方向指导,我们给出以下策略来提升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发挥主体性
在网络环境下沟通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沟通态度。大学生如果能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沟通,珍惜每一次沟通并将之作为锻炼自己沟通技能的机会,则可以让沟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的方式更加灵活和有趣,从而达到沟通目的并提升自己的沟通技能。反之如果持无所谓的态度,忽视甚至故意破坏良好沟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不仅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养成一些坏的沟通习惯,间接影响现实中沟通行为。在现实中沟通的时候,沟通对象与我们面对面,我们基本清楚对方的身份、学识等背景,也能观察到沟通对象的表情和举止。而在网络环境下沟通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甄别沟通对象,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对沟通的内容进行思考,加上自己理性的判断。这种策略在面对网络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当大学生的沟通是与学习资源进行沟通时,沟通对象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由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往往是交迭的,会耗费学习者大量的时间,因此学习者应科学地管理时间。另外,学习者要克服网络环境下的技术障碍和网络学习带来的枯燥感,进行有效的意志控制,排除学习干扰。最后,应将现实中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现实的沟通和网络环境下的沟通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两种沟通的特点,强化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习惯,同时弥补自己沟通中的不足。
(二)沟通策略学习
大学生应不断总结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并有意识使用和验证这些技巧。掌握良好沟通技巧的途径之一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即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习惯,比如在沟通的过程中思考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换做是我,我该怎么说。除此之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的资料或书籍学习沟通技巧。最后,学校层面也要注重对大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为大学生创造锻炼沟通技巧的环境,规范大学生的沟通行为。
(三)反思与调整
【关键词】 认知行为; 团体辅导;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近年来,在高校频发各类大学生伤人和自伤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绪对照不良而引发的应激冲动行为。但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干预普遍不足,并未将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现今教育管理部门所规划的心理辅导任务,仅就目前高校发生暴力事件进行补救,而在预防环节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大学生心理个性的塑造,二是过多关注了补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提出,正适应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状,亦符合了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备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推进,应本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心理文化的学习方案,使其逐渐成为高校正规心理教育中的一个所属分支,为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认知行为取向互动团体辅导(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将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理论有机结合的对生气情绪起到有效降低的技术策略,并融合系统化心理干预技术的辅导取向[1]。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对于大学生的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行为亦有良好的趋化作用[3-5]。目前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亦证明了它的显著效果和现实意义[6-7],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方案对团员情绪管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处理情绪问题、认知行为互动的有效结合等一系列的方式与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案,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然成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合理化的团体辅导措施。本次实验,通过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训练对于减少和对照大学生生气情绪的发生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等技术指标上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为自我认定情绪管理不善,易冲动,并自愿接受团体辅导有强烈的改变愿望的个体。通过使用大学生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测评及与学生的一对一面谈,最终确定42名大学生被试,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试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训练,对照组成员不参与团体训练;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专业、前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来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参与本研究的成员信息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 研究者依据高校的教育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逐条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该量表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3个分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数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经过修订后的系数值分别为: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分量表分别为0.86、0.78、0.81,总量表的系数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参照杨清艳等[8]编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内容以患者组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4个层面内容: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评论。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中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障碍等负性情绪与非理性信念的关系密切,这一结论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
1.2.3 团体录音 在征得所有试验成员同意后,使用专业的录音笔,对在团体训练过程中的所有有声文字进行声音记录。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专人负责将其转化为书面稿件,用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团队成员在团体实践过程中的改变。
1.2.4 团体回馈表 由团体训练小组成员自行编制,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回收,内容主要包括团体会序、团体活动、团体内容以及活动有感和愿望等团体活动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报告 用于测量被试生气状况的自我测评报告。报告以优化大学生情绪管理作为目标,通过团体训练和参团人员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情绪对照、生气管理、减压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 7点量表进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数字“1”代表为负性的不符合,数字“7”表示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质性报告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填写开放性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进行总结、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团体录音、团体观察记录表、团体回馈表等信息,分析团体成员生气状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最终精简为两个维度的基本信息: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
1.3 CBIGT方案
1.3.1 带领者 (1)主要带领者:在该研究中担任多重角色。负责团体训练的前期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各种量表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实施,全局性的保证团体训练整体的顺利进行。(2)协同带领者:是团体训练项目中的协助者。伴随各类活动项目的进展,负责收集团体成员的反馈信息与建设性意见,整理分析各类量化表格,协助主要带领者完成团体训练活动。
1.3.2 团体活动方案 通过文献分析及现状调查[10-12],以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气对照模式与自我管理技巧,设计该项团体辅导方案。试验组通过4期共8次的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每次活动时间为120 min。见表2。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该项研究的评估效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团体成员在接受训练干预前和后的问卷测试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团队成员的自我量化报告、以及组员的自我质性报告。研究过程包括三个时间点:前测,辅导项目进行前,对面试人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自测,自我量化报告的形成;后测,辅导项目结束后,团体成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自测,形成自我量化报告和自我质性报告;追踪测量,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六周,团体成员继续填写评估问卷及自我量化报告。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分析
2.1.1 试验组前后测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结果比较 试验组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4个维度的后测值与前测值比较显著降低(P
2.1.2 两组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结果比较 两组前测中情境生气等4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测和追踪测试中,试验组4个维度的测评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自我量化报告 试验组中情绪对照、减压学习能力和生气管理,与前测结果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自我质性报告 由组员不定式的开放问题组成,问卷于团体训练结束后下发,并要求团队成员在1周之内填写完整并统一上交。问题经过辅导团队成员编码后总结归纳为:(1)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21名训练成员中认知上的改变有18名,占85.7%;应对方式上的改变有17名,占81.0%。团队成员提高了对于生气情绪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事件发生与生气情绪反应之间的变化关系。(2)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能够成为自己的治疗者从开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够具体的应用认知行为技巧的人数从开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讨论
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调整的成熟阶段[13],对于突然发生的状况及紧急情况大多处理缺少应有的镇定情绪及合适的处理技巧。往往对于生气情绪无法有效化解,亦或压力情绪管理不当[14],甚至表现出因控制偏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国内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的研究发展尚浅,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研究手段和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训练在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中的辅导效果,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学习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15]。
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前测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非理性信念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实施了生气情绪管理的团体化训练之后,大学生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等4个维度与前测值相比,后测值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水平有显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情绪对照、减压学习、生气管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团体训练中学习的辅导技巧,能够让个体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个人问题的处理中,在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下,期待着这项技术能成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丽.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0-1012.
[4]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张剑,冯小瑜,等.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研[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杨清艳,李占江,姜长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
[14]魏鹏程.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