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食品质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论文

第1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面向了全世界,为了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发展,食品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和贸易往来的动荡不安,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保证各国的友好往来,从而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重视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控制,改善了出口食品的环境,提高了食品安全的质量,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各国对食品安全准则的提高,我国要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系统,加强对出口食品的监管,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1中国出口食品安全概述

1.1出口食品安全定义

在广义上,出口食品安全属于国家食品安全范畴,要求食品中不可以存在损害和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物质,不可以含有导致消费者疾病的安全隐患,要尽可能做到杜绝疾病隐患的发生,与此同时,在养殖、生产、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中,需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监督,加强对食品出口的管理,全方位实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保障。

1.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现状

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成为出口第一大国,在食品出口方面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中国是农业大国,出口食品主要是以农产品为主,而且都是绿色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国际自由贸易相融合,加快了食品出口的发展,给国家食品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食品安全质量得到了保证,食品合格率也基本保持在了99%以上,但有将近50%的出口食品遭受到了国际技术壁垒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对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信任,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应对方法,中国的食品出口将会在将来遭受到严重的阻碍[1]。

2中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中国的国际形象也遭受了不好的影响,产生了信任危机。想要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一定要清楚地知道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2.1国际市场

(1)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球持续扩展,消费者也逐渐关注到环境和人类在平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绿色无公害产品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贸易上更要注意进口食物的环保性和绿色性,要多多倡导绿色消费。(2)国际市场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食品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进口国家的食品行业发展,对其贸易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些国家针对我国使用技术贸易壁垒方法,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中国的出口食品。(3)每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都不相同。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安全标准,高低不一。很多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把食品的检测准则持续提升,大大增加了中国的出口食品成本[2]。

2.2国内市场

(1)中国的食品法律法规系统并不完整。法律系统的协作性较弱,要求每个部门协同合作,一般都会产生很多问题和错误,法律的操纵性并不是很强,《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一些内容过于抽象,并没有详细的准则,现实操作起来力度不够。(2)中国食品安全准则系统并不完整。在食品制造流程中检测缺少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参照,中国的食品标准相对国外较低,而且适用性也较差。各个企业需要按照该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酌情对食品生产准则进行内容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内部情况,制定一套更为适用的生产制度。(3)食品安全及时测验系统并不完整,检测机构体系也不健全,这就很难保证测验的正确性,测验装备跟技术也比较落伍,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别。(4)中国食品生产技术落伍。中国食品制造企业群体巨大,种类繁多,差距较大,有些中小型企业运用的技术都比较落后,经常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特别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5)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较重。食品的制造原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如果环境污染严重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信任危机[3]。

3完善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出口贸易量也会逐渐增大,这样就需要我们对于现在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方法,完整食品安全的保障系统,因为其他国家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也只有尽力在自身方面实行改变,才可能适应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3.1完善中国出口食品法律安全规定和体系

(1)法律规定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依照市场状况跟国际形势,给出口食品安全拟定越来越具体的法律规定。(2)建设食品安全危机估测和监督体系,收集市场信息,实行市场估测,提早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要做到未雨绸缪。(3)政府机关要增强管理力度,把食品安全责任详细明确的分给每一个部门,避免每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加强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人员惩治力度,绝对不能姑息。(4)建设出口食品诚信等级规定,对于那些优良品种的食品要进行鼓励与支持,并且要进行诚信等级评测。

3.2完善中国食品标准化准则

(1)对于中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开始整顿,提升中国的安全标准和食品品质,防止制造商投机取巧,乱用添加剂和防腐剂等有害物质。(2)向国际安全标准系统靠拢,依照出口食品稠密国家,拟定与其相符合的安全标准体系,尽可能降低食品入境时的检验时间和步骤。(3)依照国际市场状况及时改进安全标准体系。

3.3提升对中国出口食品的生产检测

(1)针对食品制造商增强监管。在养殖、制造、包装、运送等方面实行全体检测,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加强国际企业优秀技术的交流探讨,改进制造能力和方法。(2)加强宣扬绿色加工、绿色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理念,使中国出口的食品更加符合国际化,扩展市场需要。改进国际对于中国食品的不好认识,改进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原材料的生长环境,给中国的食品制造提供一个优良的条件。

3.4改善中国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

(1)提升测验部门技术员工的总体素质,严格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必须要保障测验的可靠性跟真实性。(2)政府定时组织和委派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技术。(3)依照现实状况,对测验装备及时更换,使用准确、先进的测验装备,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4结语

由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总额比例日益增加,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国家的焦点,同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使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得以巩固。

作者:孙优源 单位: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国,马祖玲,姜维珍,等.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亟需建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9-11.

第2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本文作者:卢有爱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实验中学

对于思想品德课甚至是置之不理,家长迫于生计在外工作,奔波,学生在祖父母的照料下,得不到严格的管束和督促,在缺乏较强自制力的约束下,往往产生放纵,自由的状态,把学习放在一边,基础学科成绩每况愈下,作为思想品德更是雪上加霜。再次,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欠缺。农村初中本身对于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师配备上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力量,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备课以及课堂讲解上往往伴有知识传达不准确,讲课方式呆板、沉闷的现象,再加上部分教师本身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整个课上教学,无重点、无节奏,无视学生的听课状态,一学期下来,翻开学生厚厚的一本思品教材,如同新书一样,学生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在思想品德修养上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最后,教学资源的匮乏。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置办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其他科目的配合进行讲解,而且还要在广泛的教学资源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农村初中教学中,教材是单纯的学习工具,师生在一本干瘪的书本的辅助下教育和学习,倍感枯燥,由于各个科目学习任务的压力,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教师更是无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缺少学习兴趣,得过且过。再者部分教师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有限,学生也无法享受到先进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对原本处于主科地位的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兴趣。

第一,全面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在整个教育领域必须形成对这门科目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初中从上层领导到下层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一门学生必修的主课目来对待,认真合理安排课程规划,如同其他主科目一样,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并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进行监督,提高教师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教师的授课方法,做好课后作业布置工作,教师要做好对思想品德课重要性的宣传和讲述工作,在课业任务的约束与控制下,再加上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学生会自觉在思想上加强对这门科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付诸行动,主动努力学习这门科目,跟着教师的步伐,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师与学生都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想品德课获得全新的认识以后,这时候的学生在主观上已经产生了学习的冲动,接下来的任务就在于教师的优良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方法的支持和辅助下,才能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永远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努力学习,启发学生多多开动脑筋,自主思考,主动发言。例如:在七年级课程的开端,新的一个单元“笑迎新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前布置下作业,让学生即将如何迎接新的生活写下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做发言,学生针对自己对新的初中生活的理解与计划做出规划,不仅是对学生在新学年的学习劲头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自我思想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新生活的计划和规划的科学与否做出评判,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没有疑问的地方生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展开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适当地为学生设置讨论项目,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并非靠灌输和说教就能实现的,学生要在真实的事件或者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才能在一些受感动的思想世界里,自觉接受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在主观上接受优秀的道德素养,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所以,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时事,阅读报刊或新闻,把实际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者发生在社会上的真实带有道德评判标准的事件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放映,学生伴随着多媒体音像的影响产生真实的主观情感体验,或者将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针对不同人群的所作所为,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作出自己的评判,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政治,这样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领悟能力,学有所用,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最后,以思想品德课本为依据,开展讨论活动。古人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通过相互的讨论与配合实现,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可以以思想品德课本为依据组织学生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会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主动提取课本中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与观点做适当的思考,不要采取一竿子驳回的方式,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提高他们辩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其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正确的思想、思维方式的培养,农村的中学一定要积极重视这门科目,全面抓好这门科目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这门科目的学习当中,在其中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第3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括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掩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确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确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支配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操纵,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术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忽略。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局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支配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来源于/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买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买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买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买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买后两类商品时会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提供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提供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更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矫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矫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买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范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则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依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来源于/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括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更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本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预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术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本规则。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买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括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提供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善,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本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则,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控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控制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买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面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现了能够理解、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维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术或因素看做是改善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确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现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判断的高新技术。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善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巨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第4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在目前数控车床中,主轴控制装置通常是采用交流变频器来控制交流主轴电动机。为满足数控车床对主轴驱动的要求,必须有以下性能:(1)宽调速范围,且速度稳定性能要高;(2)在断续负载下,电机的转速波动要小;(3)加减速时间短;(4)过载能力强;(5)噪声低、震动小、寿命长。

本文介绍了采用数控车床的主轴驱动中变频控制的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并阐述了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的基本应用。

2数控车床主轴变频的系统结构与运行模式

2.1主轴变频控制的基本原理

由异步电机理论可知,主轴电机的转速公式为:

n=(60f/p)×(1-s)

其中P—电动机的极对数,s—转差率,f—供电电源的频率,n—电动机的转速。从上式可看出,电机转速与频率近似成正比,改变频率即可以平滑地调节电机转速,而对于变频器而言,其频率的调节范围是很宽的,可在0~400Hz(甚至更高频率)之间任意调节,因此主轴电机转速即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调节。

当然,转速提高后,还应考虑到对其轴承及绕组的影响,防止电机过分磨损及过热,一般可以通过设定最高频率来进行限定。

图1所示为变频器在数控车床的应用,其中变频器与数控装置的联系通常包括:(1)数控装置到变频器的正反转信号;(2)数控装置到变频器的速度或频率信号;(3)变频器到数控装置的故障等状态信号。因此所有关于对变频器的操作和反馈均可在数控面板进行编程和显示。

2.2主轴变频控制的系统构成

不使用变频器进行变速传动的数控车床一般用时间控制器确认电机转速到达指令速度开始进刀,而使用变频器后,机床可按指令信号进刀,这样一来就提高了效率。如果被加工件如图2(1)所示所示形状,则由图2(1)中看出,对应于工件的AB段,主轴速度维持在1000rpm,对应于BC段,电机拖动主轴成恒线速度移动,但转速却是联系变化的,从而实现高精度切削。

在本系统中,速度信号的传递是通过数控装置到变频器的模拟给定通道(电压或电流),通过变频器内部关于输入信号与设定频率的输入输出特性曲线的设置,数控装置就可以方便而自由地控制主轴的速度。该特性曲线必须涵盖电压/电流信号、正/反作用、单/双极性的不同配置,以满足数控车床快速正反转、自由调速、变速切削的要求。

3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变频器

3.1主轴变频器的基本选型

目前较为简单的一类变频器是V/F控制(简称标量控制),它就是一种电压发生模式装置,对调频过程中的电压进行给定变化模式调节,常见的有线性V/F控制(用于恒转矩)和平方V/F控制(用于风机水泵变转矩)。

标量控制的弱点在于低频转矩不够(需要转矩提升)、速度稳定性不好(调速范围1:10),因此在车床主轴变频使用过程中被逐步淘汰,而矢量控制的变频器正逐步进行推广。

所谓矢量控制,最通俗的讲,为使鼠笼式异步机像直流电机那样具有优秀的运行性能及很高的控制性能,通过控制变频器输出电流的大小、频率及其相位,用以维持电机内部的磁通为设定值,产生所需要的转矩。

矢量控制相对于标量控制而言,其优点有:(1)控制特性非常优良,可以直流电机的电枢电流加励磁电流调节相媲美;(2)能适应要求高速响应的场合;(3)调速范围大(1:100);(4)可进行转矩控制。

当然相对于标量控制而言,矢量控制的结构复杂、计算烦琐,而且必须存贮和频繁地使用电动机的参数。矢量控制分无速度传感器和有速度传感器两种方式,区别在于后者具有更高的速度控制精度(万分之五),而前者为千分之五,但是在数控车床中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的控制性能已经符合控制要求,所以这里推荐并介绍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

.2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

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变频器目前包括西门子、艾默生、东芝、日立、LG、森兰等厂家都有成熟的产品推出,总结各自产品的特点,它们都具有以下特点:(1)电机参数自动辩识和手动输入相结合;(2)过载能力强,如50%额定输出电流2min、180%额定输出电流10s;(3)低频高输出转矩,如150%额定转矩/1HZ;(4)各种保护齐全(通俗地讲,就是不容易炸模块)。

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变频器不仅改善了转矩控制的特性,而且改善了针对各种负载变化产生的不特定环境下的速度可控性。图3所示,为某品牌无速度传感器变频器产品在低频和正常频段时的转矩测试数据(电机为5.5kW/4极)。从图中可知,其在低速范围时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转矩。在实验中,我们同样将2Hz的矢量变频控制和V/F控制变频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具有更强的输出力矩,切削力几乎与正常频段(如30Hz或50Hz)相同。

3.3矢量控制中的电机参数辨识

由于矢量控制是着眼于转子磁通来控制电机的定子电流,因此在其内部的算法中大量涉及到电机参数。从图4的异步电动机的T型等效电路表示中可以看出,电机除了常规的参数如电机极数、额定功率、额定电流外,还有R1(定子电阻)、X11(定子漏感抗)、R2(转子电阻)、X21(转子漏感抗)、Xm(互感抗)和I0(空载电流)。

参数辨识中分电机静止辨识和旋转辨识2种,其中在静止辨识中,变频器能自动测量并计算顶子和转子电阻以及相对于基本频率的漏感抗,并同时将测量的参数写入;在旋转辨识中,变频器自动测量电机的互感抗和空载电流。

在参数辨识中,必须注意:(1)若旋转辨识中出现过流或过压故障,可适当增减加减速时间;(2)旋转辨识只能在空载中进行;(3)如辨识前必须首先正确输入电机铭牌的参数。

3.4数控车床主轴变频矢量控制的功能设置

从图1中可以看出,使用在主轴中变频器的功能设置分以下几部分:

(1)矢量控制方式的设定和电机参数;

(2)开关量数字输入和输出;

(3)模拟量输入特性曲线;

(4)SR速度闭环参数设定。

4结束语

对于数控车床的主轴电机,使用了无速度传感器的变频调速器的矢量控制后,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大幅度降低维护费用,甚至是免维护的;可实现高效率的切割和较高的加工精度;实现低速和高速情况下强劲的力矩输出。

参考文献

第5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高等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学新体系

应用型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是国内大学的主要群体,它们明显区别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这类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校园文化、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生源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一般都不如重点大学,如果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不但形成不了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会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大浪费,因此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对象,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

[3] 张剑锋,郑岳青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CHINA SCIENCE EDUCATTON,2007,(14):35-36.

第6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卓越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42-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对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探索,其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2]。“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专业课程,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3]。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频发,社会各阶层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技能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因此,该问题成为各高校探索的重点。结合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名校建设”的目标[2],我们提出了卓越计划,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中适时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期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部分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

最初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跨专业的课程,它以“项目”为依托,将多门课程合起来进行教学[3]。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熟悉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一般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并独立开展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知识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不亲自参与,只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该方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动手做实验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这种方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一)学生积极性高

在项目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主动讲理论与结果,学生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寻找得到理论与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了相应的理论与结果。在寻找理论和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实践表明,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积极性。

第7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一、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业务要求

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可以设置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食品科学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科学有关的生物学、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工程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工程有关的生物学、化学、工艺及设备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知识和能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水产品利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卫生学、食品法规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方法。

二、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注重沿海海洋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可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进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设计、管理和生产监督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综合利用以及贮藏、加工、运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力;具有食品质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注重素质、强调创新,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即素质教育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课程组和其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经济类、体育类及其它四大类;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本专业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外,尚有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现代食品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1.人才培养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养,按需择业。学生入学后第1-3学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必须选择四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选定后,其方向内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可按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余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辅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课程中选修直至修满24学分(简称“1+n模式”),但必须完成所选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学生除选择本学科学习外,还可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安排在5-7学期,第8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只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毕业论文应为主修方向毕业论文。学生必须修满159.5学分(其中必修125.5学分、选修34学分)才能毕业。

2.主要教学环节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在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上,要处理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如强化生物工程等)、培养综合能力和重视实践性教学(如强化实验教学、强化毕业论文与设计、加强生产实习等)的关系。正是由于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和适应的前提,因此把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原来的22周增加到26周,增加了教学见习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将食品微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学2门课程的实验单列为实验课程,新增开设食品发酵学、食品包装、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化分离技术、水产干制品加工工艺学及冷冻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共计增加实验教学88学时。大力缩减专业课的教学学时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有好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培养计划尽管增加了88学时实验教学环节,但课堂教学环节的学时数由原来的2537学时减少到2330学时,学时数减少了8%。省级精品课程《水产食品学》将复习思考题挂靠网络,学生可直接在网络上练习,并能自动对学生的答案和成绩记录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经过以上改革的实施,教学时数的大大减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利的。目前,本专业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质量。

第8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第9篇:食品质量论文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PBL教学技术实验课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被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与以教师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有很大的差异,具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掘教师自身的创造潜能大有裨益[1]-[2]。目前,PBL教学已经被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工程、商业和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的教学中[3]。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是对原《食品分析》与《仪器分析》的重新整合,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食品检验技术分为传统检验和现代检测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的课程内容侧重于食品现代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在食品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动物性食品病理、食品毒理等食品品质检验和监测上的应用。目前应用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现代检测技术主要可归纳为仪器分析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4]。该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广泛,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整个课程学习以实验教学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多,知识点繁杂,课时数少,因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完善的知识体系,怎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和探索的关键。2007年和2008年,我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方向)本科学生《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的实验课教学中,结合我校的特点,进行了PBL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7年和2008年上半学期开课的2005级和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方向)本科班学生。

(二)内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的实验课程。

(三)方法

1.教材的选择

使用汪东风主编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

2.教学内容的选择

PBL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与实验项目选择和引导性问题的提出直接相关。

在内容比例上,第一,我因为是初次进行PBL教学缺乏经验,所以没有全程开展;第二,实验研究在2005级和2006级两个年级段进行,为避免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造成学生评价的差异,我认为选择1/3左右的实验项目较为合适。我一共选择了3个实验项目。

在内容难度上,我不仅权衡学校现有仪器和实验经费投入,还考虑既要以实验项目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同一个实验项目上,既要有经典实验技术方法,又要有现代检测技术方法。

我选择的3个实验项目包括: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5]-[6]、食品中微生物的测定[7]、转基因食品的PCR检测[7]。这3个实验不仅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检测的主要技术方法,而且能够体现经典实验方法和现代检测技术在检测上的联系与区别。

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包括单项实验项目:气相色谱法[5]、品红亚硫酸比色法[6]、试剂盒快速检测法。其中,我在白酒中甲醇含量检测项目中加入快速检测的内容。

食品中微生物的测定包括单项实验项目: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7]。

3.教学形式的选择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和实验材料的自主选择。

我把白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作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项目。实验课前将项目内容通知学生,让学生自愿选择实验方法,然后分别把选择相同实验方法的学生随机分组,每组3―4人,选定组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每组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经我审核合格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每组自主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我的指导下,不同小组间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尤其是采用不同实验方法的小组间结果的分析比较。

我把转基因食品的PCR检测作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实验项目。我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检测不同的样品,如大豆、番茄、茄子等加工成的不同产品。

(2)设立开放性、综合性实验。

我把食品中微生物的测定设为开放性、综合性实验。学生可单独或自由组合,每组最多4人,选定组长。每人/组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经我审核合格后进行实验。在学期的第2―3个月,我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时间进行管理和指导,全天候地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同时选择薄层色谱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每个学生对自己所采用的两种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3)学生准备实验。

每次实验前,我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数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配制实验所需的试剂,调配好实验所需仪器和设备。

(4)学生做预实验。

每个单项实验项目,安排4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做预实验。

(5)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和网上评价系统的反馈,同时结合问卷调查(见表1)。问卷含7个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设好、一般、差3个等级,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上交,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结果

根据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和网上评价系统的反馈结果表明,2005级和2006级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课的评定成绩分别为94.6分和96.5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是接受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有8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这说明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是适应的,是乐于接受的。

三、结论

(一)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气氛活跃,不断提出问题,并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予以解决。尤其是在转基因食品PCR检测实验项目中,学生由于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而他们对自己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有无转基因食品非常好奇,因此对实验非常踊跃积极。由于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和出现的问题与分析方法都有所不同,可避免传统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相同、实验步骤一致、实验结果雷同而产生的学生消极应付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学生通过准备实验、做预实验和开放性、综合性实验,全面了解整个实验。尤其是准备实验和预实验,这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考虑全面而细致,因为预实验关系到整个实验项目的结果。如果预实验失败,学生就要分析和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加以纠正。因此,预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在分析产生的问题时从实验的整个过程考虑。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保姆式的教学而使学生产生动手和思考问题上的惰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能锻炼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尤其是食品中微生物的测定这一实验项目,学生用到的技术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培养、薄层层析、定量分析、酶联免疫吸附等,即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每个学生都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文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锻炼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查阅文献探求解决办法,试验完毕后还要撰写实验小论文。这能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因此,2个年级的学生到食品企业实习期间深受企业的好评;2005级与食品企业签定就业合同的毕业生中,已有76%的学生将从事食品检验工作。

4.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验。所设定的项目要用到许多仪器设备和大量的玻璃器皿。因为仪器设备有限,并且有的实验时间长,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教学时间表调整好自己的实验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锻炼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能学会统筹安排时间。为了获得较好的结果,学生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实验操作过程,集思广益。因此,PBL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容易导致两极分化

PBL教学模式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积极参与的学生学得好,消极参与的学生学得差。这就表明:PBL教学模式很难适合于全体学生。

2.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要熟悉多学科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而且要有敬业精神,切实贯彻教育理念。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师资短缺影响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和水平提高。

3.要求配套措施的改革

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设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运用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界线。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购置的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台(套)数有限,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重新整合,这需要我们与学校主管和职能部门搞好协调和沟通。

参考文献:

[1]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改革[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2]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徐守霞.生物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初探.考试周刊,2007,(33):125-126.

[4]鲁满新.现代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89-6590.

[5]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理化部分总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405.

[7]汪东风.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