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现母爱的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懂的字词,找出文章的关键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母爱亲情,品味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最让感动的是:给课文配插图,同学能抓住主要情节、细节来画如文章结尾的“母女相聚”图、中间的“太阳底下卖冰棍”图、还有文章开头的“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都非常有创意。还有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警句的搜集,我特地到新华书店、“网上”查阅都找不到合适的。我们的学生却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真让我感动不已!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这一次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以前自己讲的许多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过去语文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不足的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关键词】缺失母爱;分析;策略;重展笑颜。
“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母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种天生的倦恋。在儿童的眼里,家和母爱都是心灵的栖所,成长的港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由于父母离异、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儿童仍要面对家庭破碎的境况,承受着失去母爱后的自卑与伤痛。缺失母爱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这部分孩子的教育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缺失母爱的孩子的分析
缺失母爱就是孩子童年就失去母亲,缺少母亲对自己的关爱。造成缺失母爱的原因很多,如父母离婚、天灾人祸造成的伤亡或其他原因致使母亲的离去等等。由于缺失母爱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没有母亲的感受及造成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这类孩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问题一:少言寡语,不愿敞开心扉与别人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就谈到,儿童在出生至十八个月时就要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但是如果母亲的关爱不够,甚至没有,孩子就会对人、对世界产生恐惧,充满不信任,可见母爱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类型的学生女孩子居多。她们童年失母,父亲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得到细致的关爱。情感易陷入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状态。初中阶段的她们正是身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比如她们第一次来了月经,没有母亲的关心,又不敢和同学交流,她们常常会感到害怕;学习上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成绩渐渐下滑,可内心深处她们又渴望进步,却自感力不从心。这在无形中会增强她们的自卑感,削弱她们的自信心。她们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学校开家长会,但内心却无比渴望亲情、温情。
问题二:邋遢成性,让人对他避而远之
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母亲,父亲又忙,生活上没有时间照顾他,一切都要他自己做,洗衣做饭,整理物品,而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因为贪玩而忘了换下的衣服还没洗,自己的东西还没去整理,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衣服脏了干脆不换,自己的物品乱放,甚至脸上脏兮兮的也不会觉得难受。
问题三:唯我独尊,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
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最为中肯:“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芜。”这句话表明,幼年的经历影响一生,其中母爱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无可替代。
很多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认为自己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便想从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给孩子补偿,对子女过份地宠爱娇惯,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一概予以满足。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类家长不知道初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长中,因为父亲的宠爱,让他们(她们)觉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理所当然的。这类型的学生总是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偏激,没有集体观念,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同时受不得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问题四:品德不良,听不进师长的规劝
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易受外界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母亲突然离去后因工作繁重,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空闲下来的孩子。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无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二、让缺失母爱的孩子重展笑颜的策略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孩子,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做到从眼前的一点一滴做起,给孩子以充分的爱,用理解和体谅来唤回那份失去的感情:
1、充当母亲的角色,关爱他们的生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母亲手里。”母爱的作用显而易见,可想而知,一个孩子没有了母爱,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我们要尽量弥补孩子没有母亲的遗憾,多给孩子一些慈母般的关爱。
我班的慧慧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和爷爷在一起,瘦小的她一直是个乖乖女,从来不会违犯纪律,只是很难看到她的笑容,她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老师会批评她,同学会讥笑她。见到老师很害怕,总是低着头,怯怯地说“老师好”,声音低得只有她自己听得到。一开始,我只是在她的周记上写到:“听到你的问好,老师很开心,希望你也开心哦!”那天我仔细观察,她可开心啦,第一次看到她笑了。9月20日是她的生日,这天我叫同学一起为她唱生日歌,祝福她生日快乐,她感动得哭了。
以后的日子,我经常和她谈心,告诉她有什么话可以和老师说。有一次她一个人在教室里偷偷地哭,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什么原因,她只是一个劲地哭,后来经过我耐心地劝说她才告诉我,她来那个了。我给她详细讲了这是每个女孩子都会遇到的,给她买了纸和卫生巾等,告诉她注意哪些事项。从那以后,她有什么话都会和我说,渐渐地发现她开朗了很多,常常可以看到她和同学在一起说笑、玩耍。
2、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著名专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班里的宁书静同学从他记事开始就没有见过母亲,父亲每天打短工,根本没时间管他,从小他就养成懒散的毛病。因为成绩差(入学摸底语文10分,数学2分),没有老师看得起他,同学也讨厌他,没有人愿意和他玩,甚至经常有同学欺负他。如果有人骂他打他,他就用拳头来还击,打不过别人时会找棍棒之类的东西。因为小学落下的功课太多,他连自己的家庭住址都不会写,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讲些什么,无论老师怎么说,他都不会拿笔写字。
开始我也很少去关注他,有一天他又和同学打架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看到他战战兢兢地站在我面前,天气那么热,他却穿着一件厚厚的棉毛衫,而且肩上都裂开了,裤子还是小学的校服,已经太小了,早不适合他穿,全身上下脏兮兮的,身上还有一股浓浓的汗臭味。我内心有些震撼了:“这是我的学生吗?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注意到他?”那天我没有批评他,心平气和地和他聊,了解他为什么打架,也从他那里了解到他爸爸很少管他,也很少给他买衣服,我对他说:“以后别打架了,回家后洗个澡,身上脏了,同学也不愿意和你玩,如果你乖些,老师给你买套新衣服。”听到这些他有些惊讶,一个劲地点头。
那天晚上我到店里给他选了一套衣服,第二天当我带给他并帮他穿上时,他可高兴了,看到他腼腆的笑容,我很欣慰。从那以后,有时间我会帮他洗洗衣服,偶尔送他一些如香皂、洗发水等东西,也经常问问他的饮食起居,他都乐意和我说,每次在路上看到我都会说“老师好。”虽然他现在学习成绩依然不很理想,但他会拿起笔写写字,会和同学在一起玩耍嬉闹,能看到他开心地和同学在一起,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个质的飞跃,同学们也不会因为他成绩差而歧视他了。
3、做孩子的引路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得让孩子明白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班主任老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和家长一起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对于那些溺爱型的孩子家长,应该告诉他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委屈、受到冤枉、受到打击、挫折,如果孩子只能听表扬,不能受批评,那是非常危险的。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路标,如今路标已经缺失了一半,作为父亲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定要让他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抽烟、喝酒不可以,吸毒更不可以,要从小就让他知道是非对错。在学校,老师也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个健康的人格。
4、家校联系更紧密,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对于没有母亲的孩子,我们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外,应该和他们的父亲多联系。我们可以在一定时期暂时替代他们母亲的角色,可我们始终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走出学校,定期对没有母亲的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具体的家庭境况,与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使他们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让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多感受一份家庭的乐趣。要多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打个电话、留个字条,让孩子知道你再忙也在关心着他,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支持和爱,他们的孤独感才会渐渐消失,也才能够敞开心扉去感受生活的愉快。
2008年的教师节,总理在与八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的座谈会说到:“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温总理的这番话,一语道破了教育的真啼。常常在想,对于那些本来已经拥有着一份完整的爱的孩子,我们的关爱可以让他满心欢喜,那么,对于一个缺失了母爱的孩子,他们的需要是不是更容易满足呢?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好听的话语,都会让孩子心潮激荡,刻骨铭心。爱是一种赏识,如果我们能用爱心去呵护,用爱心去启迪,缺爱的孩子一样能在关怀、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他们的笑颜可以依旧,他们的人生灯塔一样可以灿烂无比。
【参考文献】
[1]黄金生:《家庭结构缺损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2月期;
[2]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5期;
[3]傅安球:《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4]吕斐宜:《父母离异儿童社会交往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2,23;
[5]苏畅:《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初中生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1;
一、赏识激励,触动心弦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让好孩子越来越好;也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常听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后进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后进生”;善于赏识“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善于用赏识教育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我班石杰同学,长得很可爱,可就是喜欢调皮捣蛋。上课的时候,别的同学都能专心地听,认真地回答问题,可他呢?一会儿和后面同学说话,一会儿又睡觉等,搅得老师的课都没法正常进行。课后我与这学生多次谈心,并在上课时多给他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适时表扬他,只要发现他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很喜欢他,很重视他,一段时间之后他明显得进步了。为了在学生中树立他的形象,我特意几次在课前透漏他课上要检查的内容,并告诉他课上一定检查他。结果课堂上他的表现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他也特别高兴。通过做这个“扣”,改变了同学的看法,他也找回了自信。以后,我根据活泼好动的特点,推举他当了一名班级宣传员,从那以后他更卖力啦,本来就很聪明,学习和品行不断进步,老师和家长都说:石杰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二、母爱关怀,心灵交融。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那种无私无畏的母爱。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那些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学生,我们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只有对他们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使他们感到到师爱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我班的朱力同学,是单亲家庭,从小疏于管理,所以很顽皮且不好好学习,在宿舍里喝酒喝、唱歌。不遵守纪律,扣分是经常的事。自从我接班主任了解这件事后,就以妈妈的口吻多次跟他谈话,处处关心他,爱护他。甚至是一些小错误,也故意不声张,有意隐瞒。宽容、呵护是我改变他的第一步。逐渐的,我们开始接近了、交流啦。他在慢慢的改变,从最开始的不让我为他操心到现在的他主动承担班务,且努力学习,由于基础较差虽然成绩提高的不快,但毕竟孩子在进步,看到他的成长心里很高兴。由此也深深让我明白,用博大的母爱关心后进生,就如一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更像融融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老师们,就让我们用母亲的深情呵护幼小的心灵。用母亲的爱,为他们引领导航。
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采用多媒体引路,诵读更有效
让学生诵读的诗词《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或录像,先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北国风光,让学生感受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谈观赏后的感受,最后再让学生诵读这首古诗,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既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曲,再向他们介绍时代背景,激发起学生对岳飞爱国品德的敬仰之情,再让学生吟诵,也可以让学生欣赏八月中秋,明月高照,家家团圆的和谐画面,再加上老师的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再诵读全文,这样,诗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也特别深。再次,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音乐,还能为诵读增色不少。
2.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爱上诵读
以诗词作画、以诗词编写歌曲、以诗词表演、以诗词进行想象画面等。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开展创造性诵读竞赛确实是个好方法。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形式进行诵读表演,并进行比赛,评奖。比如:在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中,有的学生是以唱的形式进行展示的《》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有的学生以配乐的形式朗诵《春江花月夜》的;也有的学生是边吟诵边配上动作,自演自娱的。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诵读竞赛,能增添孩子诵读的兴趣。
3.开展亲子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乐融融的氛围中爱上诵读。
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就不是袖手旁观的角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为亲子诵读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来,还在每学期的例行家长会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表演,并让有经验的家长介绍与孩子一起诵读的经验做法等。事实证明,亲子诵读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去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的同时,更能让孩子爱上诵读。
二、挑选精品,让学生在品读中汲取作品中的语言和思想精华
我们可以这样教学生品读孟郊的《游子吟》。在学生诵读文章后,先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并引导学生思考诗句描写的人和物,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人生最伤感的是亲人之离别,而本文的作者孟郊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面对即将远行的孩子孟郊来说,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什么?学生通常会回答孩子的安危、生活等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手中线”和“身上衣”这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什么?紧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的动作和意态的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理解:临行前的夜晚,老母亲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衣服,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的呀。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深情地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师接着说:“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浓浓的母爱就是在这样朴素的语言:‘密密缝’和‘迟迟归’中表现出来的,多么亲切感人啊!”最后让学生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那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通过引导孩子品读,不但能唤起了孩子们亲切的联想和对母亲真挚的爱恋,还会在孩子的心里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在诵读时,要关注诗词中的字、词、句及尽量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意象,还要加以大胆地想象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足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利用经典古诗文教学渗透德育,应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经典古诗文中的品德因素
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感受,再对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古诗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古诗文中蕴藏着大量的品德资源,如团结友爱、高尚情操、人生感悟等“活水”,如灵活运用,能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产生实效。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笔者在学生们熟读成诵、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深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游子情感的真挚。笔者借此情境让学生回顾平时母亲如何对自己,提出问题:“我们该怎么感谢母亲?”学生有的说为母亲洗脚、捶背,有的说为母亲背诵歌颂母亲的名言,有的说为母亲唱《游子吟》。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言佳句激励学生,适时把握,给学生以点拨,让其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突出伟大的民族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蕴含着崇高的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博大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
二、把经典古诗文融于综合实践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有局限性的。为此教师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例如,我校开展了“家乡风物配古诗”的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描写的情境中寻找与家乡类似的风光美景,同时也可针对家乡的某一风景、事物、传说等来配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百丈飞瀑,贺知章的《咏柳》――花木之乡的河边垂柳等。通过家乡风物古诗配对活动,既能让学生理解古诗,提高应用古诗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另外学校还开展了古诗故事会。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学生听得进去,学得轻松,容易理解名言的含义,思想也得到了教育。我校教师还收集了一些作者的写作背景轶事,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丰富了古诗教育的趣味性。学校还开展了古诗配乐唱活动,把古诗谱曲吟唱出来,提高古诗的可读性、可记性、趣味性。清明节我校祭扫烈士墓之日新增了烈士墓前献诗环节,有学生用诗讴歌了先烈的豪言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表达了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六一”晚会,我校八百多名师生大声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迎“六一”。学生们用童声熟练背诵《三字经》,以古韵吟诵唐诗宋词的传世之作;歌舞表演杜甫的《游子吟》,载歌载舞中透出古风古韵。寓意深刻、经久不衰的名言谚语,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篇章,通过这样的活动铭刻在学生脑海中。
通过这些古诗诵读活动,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使学生以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去理解古诗文,且一些民间的、乡土的古诗文也得以再现,潜移默化之中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可谓一举数得。
三、凭借经典古诗文评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结果。老师可利用评改作业之机,采取书面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承认缺点、克服弱点,纠正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偏差,促进其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业评定中插上一两句古诗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笔者在一次作业评改中写了古诗词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满怀壮志的丁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腼腆的陈钰莹;“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贪玩的黄聪聪。引人思索的古诗文,一语点破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掉缺点,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一、以“真”谱写“爱”的旋律
冯骥才先生在《表白的快意》中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变了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它是生命的核儿。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它一方面珍藏、密封着许多自享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它又要说话、要交流,受不住永远的封闭,总想把这个“真实的本质的自我”坦露给世界。这种心灵渴望的表白,正是作文的原动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刘老师在打通学生真爱心门上,善于运用纯真的课堂言语和亲和的肢体语言,善于通过自身的真情表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温暖学生的心扉,打开自由言说的阀门。
1.言谈呵护,述“真”理“爱”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从哪些事情当中你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在你的眼里妈妈的爱又是什么呢?大家先静静地思考一下,好好地回忆一下,想好了再选择其中一件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好吗?(学生轻声地相互交流。)
师(巡视,鼓励学生回忆):想好了一件事就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有的同学还没有动起来,一起说一说,和同桌分享一下。(学生们交头接耳。)看大家说得有滋有味的,谁愿意把自己想好的事情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最后那位同学你先说。
生1:……我觉得妈妈的爱就是一盘香喷喷的菜。
师(赞许地摸着学生的头):说得好极了!妈妈的爱就是不厌其烦地做着好吃的香喷喷的菜。非常好,开了个好头,谁接着来?
生2:……我觉得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
师:你真幸福!妈妈的爱是冒雨给你买回来的一件漂亮的连衣裙。(走到另一学生跟前)好,你来!
生3:一个冬天的夜晚,我在书房里背课文。妈妈轻轻地走进来,在我的桌上放了一杯浓浓的牛奶。妈妈的爱是温柔的关怀。
师:好极了!大家给她来点掌声。(学生热烈鼓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她就把这首诗给续上来了。真好!
【聚焦赏析】
赏识是一种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教育。学生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虽晶莹透亮,但容易破碎。我们要关爱他们的成长。刘老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关注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赞美每一点成功。综观刘老师的课堂,无论是言语鼓励,还是眼神激励,或是肢体呵护,刘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用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
小学生习作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童真童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笔去写小学生的生活。这当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文题)去表述,然后由“述”而作,才是教师作文指导的着力点,也只有将习作训练置于言语交际的活动之中,才能有效地锻炼与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刘老师温情的呵护,不断引导学生打开思绪、情感的阀门,不断激励学生流露出最为本真的母爱情节,在言说中编织起爱的记忆。
2.下水直白,学“真”悟“爱”
【课堂实录】
师(讲述《妈妈的爱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下水作文):刘老师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了,你们再读读看,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女儿的爱?(大屏幕出示。)
生:“只见她一只手扶着门框,一只手拎着一个饭盒,大汗淋漓地站在门口。”我从这句话中看出妈妈冒着酷暑,出了汗,特别累,还要把鸡汤送过来。
师:说得真好,你关注到了妈妈此时的几个动作。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折射出慈母的心。(板书“动作”)
生:“哦,天气太热我不想吃。”妈妈肯定也很口渴,也很想喝,但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多喝点鸡汤,就故意找借口,这让我很感动。
师(赞许地拍拍学生肩膀):哦,你关注到了妈妈的语言。(板书“语言”)
生:我从一些提示语中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一句是“看着妈妈气喘吁吁的样子”,另一句是“妈妈一边喘气一边换鞋”。从这两句提示语中,可以看出妈妈为了把鸡汤送给我喝,非常累。
师:冒着酷暑,不辞辛劳。你是从妈妈这些“神态”当中感受到的。(板书“神态”)
【聚焦赏析】
赞可夫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课堂上,刘老师以下水作文的真情告白,通过自己的感情流露,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带领学生步入母爱的圣洁殿堂,和学生融为一体,并带领着学生走进了情感的剧场,启发、引导学生去认识母爱,分析生活,表现真情。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作文教学是以素材为文源,以感知为手段,以情感体验为灵肉。学生的习作要体现出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如何帮助学生搭建抒感的平台?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习作构思的支点?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自己的下水习作中找寻“爱的影子”,在真爱的普照下闪亮学生的双眸,为学生发现“怎么写”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也为学生领悟真爱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毋庸置疑,学生在如此真切的导写氛围中,在刘老师真挚情感的感染下,必将逐渐萌发出美丽的“写作冲动”。
二、以“境”营造“情”的磁场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重要过程。”显然,习作是学生内心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强调“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小学生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感化,他们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宣泄欲望,形成强大而恒久的情感磁场。
1.诗歌导引,入“境”生“情”
【课堂实录】
师:前几天刘老师读到一首很美的诗,今天我把它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大屏幕出示《妈妈的爱》,老师和着乐声深情地朗诵。)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感受到了妈妈对她的爱,而且她也非常爱妈妈。
师:非常好。那在小作者的眼里,妈妈的爱是什么呢?
生:在小作者的眼里,妈妈的爱既是清凉的风,又是遮雨的伞;既是滴落的泪,又是责备的目光。
师:哦,你一口气把它全说完了。这些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当中,原来都有妈妈深深的爱。
【聚焦赏析】
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作文教学亦如此。要有“充分的合适条件”,就要有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如同演员演戏要服从剧情发展的需要一样,学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怨愁的感情体验将直将影响到写作的进行,并从作文中体现出来,所以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作文成功的保证。
巧妙地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是圆满达到作文教学目标的前提。刘老师的开课恍如信手拈来的一曲“天籁”音韵,在柔美清新的诗歌情境中,铺垫起课堂的情感基调,入境生情,在引导学生触摸“妈妈的爱是什么”的温情中,生发出本次习作教学的最初体验。这其中,不仅有轻柔、温馨的母爱情韵的真挚告白,亦有入丝入微的习作技法的渗透沉淀。
2.歌曲探微,创“境”觅“情”
【课堂实录】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啊,并不是只有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让人刻骨铭心,很多时候打动人心的往往是这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生活小事,这些毫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以及这些最朴实、真挚的情感。比如说,阎维文演唱的这首《母亲》,就打动了千万儿女的心,我们一起来欣赏。说说看,刚才画面中哪个细节、哪个场景感动了你?
生:我看到有一个小男孩摔跤了以后在哭,这时候他妈妈就把他抱起来,用怜爱的眼神望着他,还轻轻地擦干他的眼泪。
师:哦,那一刻让你特别地感动。还有吗?
生:妈妈包饺子给女儿吃的时候。她很辛苦地包好饺子,看见女儿吃得那么欢、那么开心,她自己也十分高兴,这让我非常感动。
师:真好。还有你(走向下一个学生)。
生:一开始歌词中说上学的书包有妈妈帮你拿,这让我很感动。
师:就是妈妈背书包那个细节让你很感动。
生:下雨天,妈妈给他打伞那个场面也让我很感动。
【聚焦赏析】
罗丹有句至理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的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毛荣富《说“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始终被生活浸泡着,他们所缺乏的并不是“走千里路”去寻找生活,而是感知生活,走进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幸福之中。
生活是作文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喷涌而出,择地而流。刘老师节选的《母亲》音乐视频,不仅让习作、情感、艺术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文化意蕴,让学生在艺术营造的情境中感受画面、言语的意思、意味、意蕴,也让学生在一个个片段场景中激荡起生命情感的交融,在采撷动人画面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视听艺术的熏陶,更有人文素养的浸润。在小事中、在平凡中见证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从小事中挖掘意蕴,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感恩中学会做人。
三、以“法”贯通“文”的脉络
古语有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亦云:“披文以入情。”作文教学重在启发诱导,而又忌讳言之无物、空洞教条。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提高思维与遣词造句的能力呢?加强技巧训练可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由表及里,登堂入室,循序渐进,这应该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由此可见,从作文写作技巧入手,以法贯通习作的脉络,从而让学生韬略在胸。
1.文题撷英,引“法”立“文”
【课堂实录】
师:刘老师想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个题目(大屏幕出现《妈妈的爱》《孩子,早点回家》),如果要你们来选择,你觉得哪个文章题目更能吸引人?为什么?
生:我觉得《孩子,早点回家》这个文章题目比较吸引我。《妈妈的爱》很空洞,光看题目也不知道文章内容会写什么。《孩子,早点回家》可能写的是妈妈放学时接孩子的一个情景。
师:是妈妈对孩子的一句叮咛。还有谁来补充?
生:我觉得第二个题目更好,“孩子,早点回家”是我们生活当中的常用语,最能体现妈妈的一种情感,最普通的一句话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都看到了你的激动。这一句话当中可能包含妈妈对儿女的牵挂、关心以及期盼,这是妈妈爱的呼唤,所以更能吸引你。像这样的题目既新颖又贴切,最能打动读者的心。(板书: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标题,会让文章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这样,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聚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好的标题就是文章明亮的眼睛,通过它读者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著名作家秦牧这样说:“好的题目,总是概括性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标题,总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是文章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老师通过出示两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比较文题的优劣,在明了“题好文一半”的命题优化方略的同时,更为学生打开习作文路奠定了统摄全局的基础。
2.板书提炼,渡“法”撰“文”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看着熟悉的画面,听着动人的旋律,我想你们对妈妈的爱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如果你能选择生活当中表现妈妈爱的事例,(走近黑板,指着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抓住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具体地展开描写,并且抒发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就一定能感受到妈妈爱你的心以及你爱妈妈的心(在黑板上画下一颗大大的心),并且能打动读者的心。接下来把你选取的妈妈爱你的一件事情写下来,注意把细节描写具体,表达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聚焦赏析】
地震发生前,我认为我是这个世界上不幸运的人,命运总是捉弄我。我3岁丧母,当时最大的哥哥16岁,最小的弟弟仅出生150天,童年酸甜苦辣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我多么羡慕别的小伙伴有母亲的抚爱,坚强的父亲与我的大哥一起靠微薄的工资,把我们兄弟仨拉扯大。长大成人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得到母爱的孩子性格是不健全的。
进入青年时代,我经历了一次不幸的婚姻,感情受到沉重打击,我遇到了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女人,当时我在心底里呐喊:女人啊,你究竟是什么?离异后的四五年时间里,我谈婚色变,对婚姻充满恐惧,我封闭自己情感。
震后接连几天,几乎所有电视台转播央视直播报道,看到荧屏上惨烈、悲壮的画面,看到互联网上一段段文字叙述,我和许多人一样不禁潸然泪下。我为遇难的同胞难过,为失去健康、失去肢体的幸存者难过,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灾民难过,与他们比比,我的境况比他们好多了啊,我抱怨什么命运对我的不公呢?
二. 地震中产生的悲壮与感人的人和事引起我太多的共鸣,无数次泪流满面
我看到一群群好似灿烂鲜花一样的中小学生深埋在坍塌房屋下吼叫、挣扎,声音由强到弱,站在地面上的家长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我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一位母亲,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她名字,她用双手支撑着身体,护卫着襁褓中的孩子。手机里,留下临终前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我爱你。”我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三岁敬礼男孩锒铮向救出他的战士说“谢谢”,并艰难的举起右手敬礼,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的孩子,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血污,纯净清澈的眼神,他坚强的模样,不断的在我脑海浮现,我多次为这个三岁小男孩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有个叫程林祥的中年男子与妻子一起艰难的在废墟中把读高一的儿子尸体挖了出来,他说:“我要带儿子回家,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 “我只想,我每走一步,他就离家近一步”。路途上,几次差点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中。他以瘦小的身体背着儿子的尸体爬山涉水十多个小时回到了家。我为程林祥留下了同情的泪水。
唐山地震孤儿张清祥,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一个亿,一个亿是他企业三分之一资产,他说:“要在地震灾区建震不垮的学校”,这样的企业家实在太少,我为感恩社会的张清祥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地震发生至今有一个月时间了,在这期间里,我经常失眠,不是因为担心余震,而是地震的惨象引起我对逝去的儿子的回忆,特别是他在病床上痛苦的模样,他的身影再次在我梦境中出现。
看到地震灾民程林祥把他的儿子安葬在离家几十米远的地里,让我想起了去年我为儿子四处寻找墓地的情景,当时有人建议:忘掉他,把骨灰甩到江河里;又有人建议:找个荒山坡随便安葬;我都没有同意,而是花了几千块钱,找了一个环境较好,交通方便的公墓安葬,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儿子,如同程林祥深爱他儿子一样。
三岁敬礼男孩锒铮让我感悟到,人世间最值得有美好回忆的不是房子、车子、票子、风景,而是人,是有素质的人,民族的兴旺要靠人,家族的兴旺要靠人,家庭要是没有人,就不成为家。更加坚定了我,重头再来,重新生一个可爱的儿子(可惜我生不出来)。
三.地震灾难中,人所表现的博爱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
陈光标个人语录: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救愿人员舍己救人英勇行为,感天动地。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当几成废墟的教学楼在余震下突然晃动,上级下令求援人员撤出时,19岁的消防战士荆利杰双膝跪倒,哭着这样大声喊道。在场的人都哭了。
压在废墟下的人被救援人员的行为感动,树立了坚定活下来的信心,被困群众开展自救并相互帮助,解救出来的人表示一定要回报他人。生命在接力,爱心在传递。
爱的力量是巨大又持久,她的作用是钱和物无法比拟的。我深深的体会过爱的力量有多大,2006年我儿子出事以后,有不少人问我:“你怎么这么坚强?”我不加思索回答道“有太多的人,发自内心的关心我,帮助我,鼓励我,他们对我的爱,使我深受感动,他们一直在关注我,我要是倒下了,我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他们”。
地震带来的不仅是给人类的灾难,而且让更多的人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取向,有很多人在讨论如何看待金钱、名利、爱心等方面的问题。
我想起了69年前年曾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要写本真
话题作文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要写自己亲身经历,亲耳听到、亲眼看到、深有感触的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作是“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如课文《背影》、《风筝》等,无不是作者形于心而成于文。
二、拟题要精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地表情达意。郑板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在讲课文时,遇到诸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山中访友》、《爸爸的花儿落了》、《土地的誓言》等好题目的文章时,要让学生注意学习。要让学生牢记,写作文时,题目要紧扣材料中心,通俗易懂,简洁流畅,谈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让题目先声夺人。
三、从事件中提炼升华主题
文章不是为了某件事而写,即正确的构思应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这就是说,要在平时分析课文时训练学生从一件事中提炼主题。如,课文《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便是这篇课文的主题句子。
四、细笔描写,突出主题
文章若没有细笔描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只见骨头,不见血肉,显得单薄,不具体。《背影》一文中对父亲先作外貌描写,然后是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
五、文末深化主题
作文应该从深处反映时代的脉搏,要引导学生关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人与教育。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春》《风筝》等课文,都运用各种方式,使主题在文末得到升华。因而在平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他们观察社会、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
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
(一)写作本真训练
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真话、诉真情;开展课前1~3分钟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的、深有感触的事,也可以让学生推荐好文章、好书,并结合自己切身体验作精彩点评。
(二)化大为小的审题训练
让学生在话题前后加上限制性、修饰性的词或短语。如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变化为读书、读报、读信、我的读书故事、品读名著的滋味、读沧海、读夜空流星等。还可以让学生将话题换成隐含有这个话题的短语或短句,如以“幸福”为话题的文章,可以化为《淡淡核桃香》、《阳光下的点点滴滴》、《爱的春天》等。
(三)拟题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为某些学过的、看过的文章换题目;可以给学生话题,训练学生拟题;还可以先进行同题作文训练,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写作的实际内容,更换能表现写作主题、思想感情的题目;还可以巧妙化用诗句、名言、广告语、歌曲名等。如写“母爱”时,以《寸草心三春晖》为题目,是化用了诗句;写“自信”时,以《天生我才必有用》为题目,化用了名言;写“友谊”时,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题又化用了广告语;写“磨难”时,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是套用了歌曲名;写“诉说”时,以《我本善良》为题目,是化用了电视剧名。
(四)小中见大的提炼训练
给学生一个故事,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主题。如,从东汉陈藩不扫庭院,朋友批评之事,让学生概括出“难由易始”的道理。可以让学生根据所读过的寓言故事,用一句话说出它的寓意。如讲《白兔和月亮的寓言》,让学生体会一个人遇事如果斤斤计较,贪图利益,就会生活在焦虑之中。还可以让学生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并由此生发感悟。
(五)精描细写的训练
可以找些好的描写段落让学生练习仿写。如《背影》一课的描写很精彩,让学生仔细品味后,模仿《背影》描写一个人的背影。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扩写练习。在把某句话扩写成一段话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描写。还可以让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进行描写。
(六)深化主题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对某件事情进行较深入的评论;可以让学生对能突出各类主题的句子进行仿写;可以让学生对某件事情进行续写,要求有抒情、议论,突出主题。还可以让学生将文章的题目扩写成一句话,并且对这句话进行仿写,构成排比句。
关键词:导语; 激情; 设疑; 引趣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俗称开场白,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导语的好坏对一节课的功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导语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试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切入点。独具匠心的导语设计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时应在这方面仔细斟酌。笔者根据几年的实际教学归纳出有关导语设计的体会,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启示。
一激情:就是激感,上课之前,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每句话都要说得有感染力,使学生尽快深入到教者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这样,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撞击力量。例如,《背影》一课的导语设计,“同学们都听过《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歌中唱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那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母亲的关爱和细心呵护,同样离不开父爱的熏陶和影响,如果说母爱似风,轻柔温存,那么父爱就像高山一样庄严深沉。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为亲情唱出一曲不朽的赞歌,而著名作家朱自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打开书,共同感受那刻骨铭心的一幕。”这样的导语以浓郁深沉的感彩来打动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处始。教者上课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抓住,就要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叙述时语调从容不迫,语势异峰突起,利用一个强调性的重音或一个回味性的停顿,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心力和神力,尽快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力求表现出一种深刻独到的点拨启发作用。例如《向沙漠进军》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尽可能多的说出对沙漠的了解,(同学们可以归纳出:寸草不生,荒无人烟,海市蜃楼,沙漠仙人掌)那么本课的题目是向沙漠进军,谁要向沙漠进军,进军一词有何含义,向沙漠进军有何重要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课文。”一个又一个问题,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个惊奇和疑惑,犹如一块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
又如我在教读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三引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应该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也可以引用名言俗语导入,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为学》一课的导语,“同学们都听过“学海无涯苦做舟”这句话,那么学习对于同学们来说是苦还是乐呢,有哪些切身体验呢,同学们也听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世上的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难事了。同样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只要你肯学,肯下功夫,自然会尝到学习的甜头。”
又如《岳阳楼记》的导语设计。“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岳阳楼上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正所谓,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范仲淹另辟蹊径,使岳阳楼名于世,传于后,一纸文章天下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文学魅力呢,今天我们来感受范公宽广博大的胸襟。”
再如,《散步》的导语设计,“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疲惫的心靠岸,浓浓的的亲情如清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情而温馨。那么家是什么,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是一种久久挥之不去的童年的记忆。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完成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