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乡村旅游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论文

第1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这些人群选择乡村旅游的深层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体验、养生、求知三种。据统计,目前参加河南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因此青年市场和学生市场是河南乡村旅游的支柱市场,且在河南乡村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男性和女性游客比重基本相等,大量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仍是着眼于较低的支出费用,对于深层次体验的需求并不强烈。河南乡村旅游者主要以家庭、亲朋好友自助游的方式为主,以单位组织、旅行社组团等团队集体出游方式为辅。现阶段以短线旅游为主,平均出游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不过近年来,游客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正在逐渐延长。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包括:体验乡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了解人文历史、调剂假日生活等。其中,几小时式观光客逐渐减少,度假、休闲、考察、体验类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二、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旅游配套建设落后。

河南省虽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乡村旅游,但是由于未设立用于宣传和促销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乡村旅游基地都是针对河南省境内旅游人群进行服务。而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以在宣传资金上的投入有一定难度,政府专项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开拓省外市场的力度。目前,乡村旅游还未成为全国主流旅游形式,加之河南省名胜古迹繁多,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在古迹名城的光辉下,乡村旅游自然暗淡许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乡村的交通设施和旅游配套都远远无法满足现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村落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村里很难找到一个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在游玩的途中不时还能看见污水长流,垃圾成堆。每逢旅游旺季,停车管理较为混乱,一旦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整个旅游行程让人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同时,村民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村落历史、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乡村旅游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维护原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旅游层次较低、管理人才匮乏。

河南乡村旅游多数还处于初级状态,以“农家乐”形式出现为主,游玩模式为自种自摘、喝茶打牌、嬉水钓鱼、农家茶饭等,其缺少了在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和民俗上的深层次挖掘。河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多如牛毛,但有特色能让人流连忘返的基地却没几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河南乡村旅游项目多数以本地村民自我管理为主,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综合开发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弊端。其结果就是未掌握乡村旅游之精髓,使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科学路径选择

(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主导,做好合理规划,提高旅游服务认识。要使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应采取当地政府为主导、村乡民参与、社会配合和市场运作的模式。合理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规划,依地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不能以牵强附会的方式“挖掘”历史的凝重内涵。它要求经营者正确认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点,例如:文化历史、劳动生产的智慧、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时,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最终将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一体化,达成有农有特,以特吸旅,以旅兴农。

(二)培育人才,优化管理。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中一支大军,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景点为吸引高端客户群,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各乡村旅游基地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开展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有大局观;能服从管理;讲诚信、受礼仪的现代乡村旅游从业者。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从业者,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当制定出系统的考核办法,有奖有罚。例如: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同时,还应该建立乡村旅游投诉点,对旅游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及时处理。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经营、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调动资源、创新营销。

第2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第3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建设的根本要求。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升级的必然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当下,通过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农村丰富的资源,特别是通过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开发,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周边城市资金、人才进入农村,逐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目标。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更具活力,农村居民的收入自然会有大幅提升,从而为农民主体的自身旅游奠定经济基础,这会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开发乡村旅游市场过程中,不管是大型旅游景区,还是以“农家乐”为首的众多小型旅游项目,它们都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导下注重整洁卫生环境的营造、特色鲜明景观的打造,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的原生态资源,体现农业文明的特色,而且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第三,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会在学习培训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其文明礼貌、服务顾客的意识。另外,在与外来游客的交往过程中,农村居民会接触大量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不仅可以转变陈旧落后观念,而且在无形中会促使自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大有裨益。

二、当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的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乡村旅游在我国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不光基础较为薄弱,经验也是不足,同时也没有积极吸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成熟经验,再加上我国乡村旅游早期处于基本无规划的自发状态,从而导致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在我国当前体制下,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与旅游、土地规划、农业等部门似乎都有联系,但进行市场开发时这些部门很少针对整体规划进行良好的横向沟通,即使单个部门也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对潜在市场、交通设施、接待能力等进行调研,因此很多项目都是散户农民的自主开发,大多都是对时下最赚钱的项目扎堆开发。这样就经常出现项目开发之后,地方交通设施不健全、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项目“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这样不注重统筹规划的重复开发不仅形不成集群效应,而且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非常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第二,经营管理管理落后,营销与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首先,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其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其次,乡村旅游从业者多为开发者或经营者当地的亲戚朋友,自身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服务意识亟需提高,这就影响了项目的发展;另外,由于经营者多为散户经营,其资金相对较少,再加上营销意识的欠缺,他们很难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这就让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湮没在人迹罕至的“深巷”,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第三,开发项目特色不够鲜明,文化主题意味不足。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很多项目停留在毫无创意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屋”阶段,在全国范围一年四季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对各地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深度主题开发,特别是对项目的文化体验性开发不足,导致诸多项目特色不足,缺乏后劲。另外一个不良现象是,开发者以城市文化模式打造项目,比如本应富有乡野特色的“农家乐”项目过度重视外在包装,一方面大量使用高档地板瓷砖、配置高档席梦思床、沙发、电视等,另一方面则把农家菜肴换成精致高档的城市菜肴,俨然把自己装扮成了乡村高档酒店,从而偏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第四,生态破坏现象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首先,由于缺乏规划以及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管,开发者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致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很多自然人文景观再也无法修复。另外,由于环保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当地居民随意地丢弃生活废弃物、排放污水等,同时游客也不注意对景区的保护,导致景区的生态不再平衡,使诸多景区留下了“脏、乱、差”的名声,极大阻碍了乡村旅游的长效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开发遇到了不少严峻问题,特别是由于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过分看重使开发陷入盲目建设的怪圈,造成资源的大肆浪费,同时由于对人才素质培养的不重视以及缺乏有效监管,使得开发对乡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这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从根本上说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既要理性开发,又要加强传承保护,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科学规划布局,以打造精品乡村旅游产品为原则,避免乡村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实现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和谐化发展。各级政府管理机构要协同土地、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对本地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周密勘察,制定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市场开发计划。开发过程中,要发挥政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各部门通力合作,突出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最大合力,避免项目建设开发的雷同与重复。同时,政府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包括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从而通过和谐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资本集中的优势,有效避免散户小规模开发带来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第二,注入文化元素,突出乡村旅游的主题特色,强化市场宣传。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是开发的根基所在,只有让游客在体验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别致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使其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深刻的体验,这个项目开发才算是成功的,因此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要在乡村民俗、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浓的艺术格调,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文化羽翼一旦绚丽开屏,与之相应的衍生产品便会大放异彩。在有了广博深厚文化浸润的基础上,要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市场营销,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改变“小、弱、散、差”的局面,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统一整合产品、统一编排线路、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减少重复建设,形成旅游网络,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第三,加强立法建设,强化执法力度,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健全法制体系是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健康的保障,因此立法部门要从各个层面通过立法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执法部门一定要对违规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置,通过违法成本的提高起到警示与震慑作用。另外,要在全社会掀起生态保护运动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生态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第4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为了解暑场乡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情况及社区居民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等信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DS)合作,针对暑场村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组织、管理能力,旅游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调查。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收集二手资料,采用半结构访谈、座谈与访谈的方法对暑场村村民及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采用实地勘察法对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

2结果分析

2.1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理念

为确保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提升旅游品质的手段,不仅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缓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压力,而且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对游客和村民的环境教育方面。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署场村民的农耕生活中,深度体验农作物种植与采摘,了解暑场居民与大自然的相处状态。

2.2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云南大学农村发展中心监测团队的实地调查发现,暑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令人担忧。(1)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才刚起步,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目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组织增添了一些生态座椅,生态卫生间和生态垃圾篓等。但是,环境设计不太理想。生态卫生间离水源地较近,且无排污系统,可能会影响整个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2)游客管理松散。暑场对游客的管理较松散,CRDS监测团队在实地探勘发现仍有许多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不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任意停车等。(3)暑场村民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差,能力弱,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暑场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是由于暑场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意识差和能力弱的特点,所以暑场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通过外界力量的支持,可以对暑场村民进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能力培训,或是对暑场提供决策与资金支持。

2.3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式

2.3.1严格控制环境容量

任何一个旅游点都有其相对应的环境容量,并不是游客越多越好。为了避免蜂拥而至式的开发模式,暑场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荷载,走“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路线。与一般的大众旅游相比,暑场的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首先保证给游客提供的是高品质的观光体验和旅游服务;其次,要求游客严格遵守相应的游客守则,做到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无破坏;然后,严格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尤其是在草场生长恢复期和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期。

2.3.2对游客加强管理,特殊时期加强戒备

对游客加强管理,严禁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不规范用火和随意采摘等一切有违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因为暑场与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所以暑场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把森林防火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中。针对森林防火期,严格禁止游客携带火种、使用明火等,防火等级较高的时段禁止游客入内。

3措施和建议

3.1具体措施(1)合理设置关卡,控制游客数量,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和旅游服务的介绍。在进入暑场的必经公路上的合理位置设置关卡,严格控制进入暑场的游客数量,同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旅游服务介绍。(2)向游客分发循环利用的环保袋,让游客以捡垃圾换取门票或优惠券。工作人员在关卡处为每一批游客提供相应数量的环保袋,并以垃圾回收换取门票或优惠券的优惠政策激励游客不乱扔垃圾,注重环境卫生。(3)对暑场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停车场规划。划定合理的宿营区、烧烤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采购区、餐饮区等区域。为了保护好暑场的关键旅游资源———大浪坝草场,避免游客随意将车辆开到大浪坝草地上,应合理规划停车场的位置,将停车场规划为沿路停车场和宿营区停车场。做到既方便游客出行,又不影响暑场整体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建议分析

3.2.1适当宣传,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对暑场的乡村生态旅游进行适当的宣传,把握整体定位。建立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网站,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渠道了解暑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全面地介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情况,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避免因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纠纷。

3.2.2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摒弃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做到生态环境最优,游客满意度最高,乡村生活依旧宁静,收益分配最适用等。

3.2.3积极寻求各界力量的支持

第5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方面,没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即生态环境响应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提升和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正效应,有效化解和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负效应,确保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正确响应,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特质。乡村旅游立足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生态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开发重点是利用乡村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资源要素,因而对作为重要吸引物和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原生保护的内在特质,即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更多地借势乡村自然生态特征,而不是对乡村自然植被、地形、河流和土壤等做大的改造和变动,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第6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56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7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优势 劣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42-01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为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现代乡村旅游有一些代表词,如:游居、居游、野行、轻建设、第二居所诗意栖居、场景时代等。按照历史划分,乡村旅游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它是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产生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另外一种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其时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放假时间段。对比传统乡村旅游,现代乡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会充分欣赏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而现代的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体验乡村乐趣,还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为当地带去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地区文化交融。

二、法库县基本情况简介

法库,位于辽宁省北部,南北纵距60公里,东西横距80公里,区域面积达2320平方公里。县内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属丘陵平原区。山丘面积占34%,耕地面积占62%,水面面积占4%,境内河流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9l,长5732公里,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温度较高,冬季寒冷。此外法库县有矿产资源丰富,乡村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开发乡村旅游。

三、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优势分析

(1)法库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部。如巴尔虎山、五龙山等山地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绿化率覆盖面积大,并且作为一座古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在法库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了多位宰相,现有宰相故里、白鹤之乡的美誉。

(2)政府政策支持,法库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政府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政府特别扶持法库瓷器厂和法库奶源地,与大企业辉山乳业等达成投资共识,使这个地方更加具有投资价值,并且曾经多次邀请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前去讲座,为法库的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带来专业人士的意见。

(3)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客运站、大型商超和大型货运站一应俱全,是沈阳周边的一个大型停靠站,有机场和高速通道路口,紧挨沈阳。

(4)土地价格便宜,由于是沈阳周边的城市,地价有很大的优势,比城市里要更加便宜。

(5)原有产业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法库已经成型的陶瓷业和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乳业经济效益较好,基础设施健全,为乡村旅游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当地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四、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文化的劣势分析

(一)盲目建设项目,破坏生态

近些年法库县大肆建立化工厂和接受沈阳重工厂外迁,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污染严重,并且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或饮用出现问题。

(二)村民旅游文化意识薄弱

更多都是小农经济,导致除了农民很少出现其他工种,过于单一化,村民受教育程度低。

(三)缺少科学技术和人才引领

法库更多的是人工种植,少有机械作业收割和播种,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缺乏创新,没有采用科学灌溉和种植。由于当地教育水平有限,本地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五、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的策略

法库县开发乡村旅游,有以下建议:法库县政府应与旅游大企业合作,招商引资,加强当地游玩建设和完善经济链条;同时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本土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这里游玩;并且加强工厂建设限制,并且限制已有工厂减少排污,保护当地环境,尽量做到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法库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局限性,比如,政府会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陶瓷产业上,并没有基于旅游投入较多的开发关注和资金投入,虽然现在已经对外打出“宰相故里,白鹤之乡,山水法库”等宣传语,但是吸引游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法库县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开发地区旅游业。

参考文献:

第8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第9篇:乡村旅游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百丈峰;问题;对策

一.优势

百丈峰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东南部,海拔424米,距新余市城区45公里。境内为森林小气候,年均气温16.8℃―18℃之间,年降雨量1573.6毫米左右,夏天凉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1935公顷,活立木蓄积9298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8%,主要树种为杉木、湿地松、马尾松、樟树、毛竹等。境内森林景观奇特,人文景观多彩,有皇帝洞、三县亭、东风坛、雷庙等,及白鹭候鸟小区。交通通讯便利,公路从城区直达,正在兴建的沪瑞高速公路由东向西从山脚旁穿行而过,为森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目标市场不易确定

我省有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龙虎山等一批名山,它们的知名度远比百丈峰高,且从我市到这些景区(除三清山之外)所花时间都在两小时左右,目前去百丈峰景区也需要耗费差不多的时间。从知名度和所花费的路途时间上来看,百丈峰景区的避暑优势不明显,客源也就难以把握。其中龙虎山景区是我国道教发源地,在这点上,百丈峰景区很难与之抗衡。

(2)配套设施不全

旅游的六要素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由于要素支撑不足,配套不齐,因此难以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目前景区游客往往是朋友几个、家庭几户结伴而行居多。游乐设施也少,无法提高游客的兴趣。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

(3)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和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4)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景区在开发中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缺乏合理的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保护意识弱,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真正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当成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人们到乡村休闲度假,远离工作和城市的喧嚣,经常会出现不爱护游玩设施,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三.对策

1.全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景区景点。

百丈峰乡村休闲旅游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应特别强调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性,人文景观的质朴与原始性,把这作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发展佛道文化,建设以云峰禅寺为龙头的百丈峰佛道文化景观。休闲居住上着眼于文化的乡土化,以乡土化作为其最大的卖点。景区还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开发适合他们并受其喜爱的旅游景点,如针对青少年可开发一些攀岩、骑马等;针对老年人可提供垂钓、练习书法的个人书房等等。

2.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良好的交通是发展乡村游的一个前提条件,要想做大乡村旅游,一定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尽管百丈峰离新余城区仅有45公里,但目前从市区经罗坊镇上高速,从下高速再到景区,私家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算,需要花费2小时左右的时间,且有些地段路况不好还在完善中。无自驾车居民还是会选择坐公交出行,那就不仅要抓紧景区外道路的整修与规划,还要尽可能地协调旅游开发公司或相关部门,规划公交线路或配备专线班车使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3.积极、认真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坚持遵循百丈峰景区管委会的统一谋划和管理,对景区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如新余高专旅游专业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进而加大百丈峰宣传,要不断更新旅游宣传册和宣传品;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强与本省各大景区和旅行社的战略合作,联合打造百丈峰精品旅游线路。

4.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需要创新举措,合力推进。百丈峰景区可按照“自主开发与招商引资并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精品景区”的思路,组建百丈峰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行边开发边招商的原则,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其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融资开发过程中,要杜绝各种急功近利和破坏性开发,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