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字词积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字词积累

第1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文言文中的遣词用句跟现代的白话文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些词句甚至完全相反。文言文大都晦涩难懂,学习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来记忆和理解。因此,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对文言文学习有抵触情绪。文言文的学习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但初中阶段学习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只停留在背诵和了解文章大意的阶段。而到了高中,难度就加大了,要掌握字词的含义、用法以及它的语法功能,还要学习几种特殊文言文句式。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衔接不紧密,难度突然加大,很容易让很多学生晕头转向,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二、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就必须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观。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端正态度。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态度,积极致力于文言文的学习。其次,重视讲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由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讲读技巧。例如,对于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此文用词精准,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自己的讲读技巧,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文言文的美。

2.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文言文感兴趣才能学好文言文。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大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使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文言文。另外,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课外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串讲”的方式。对文言文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解释,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严谨认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单调无趣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除了对文章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三、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并不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不到文言文,而且,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遣词用句有很大的差别,读起来很拗口,也就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不了兴趣。所以,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通过诵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多多接触文言文,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分别读文章的不同部分,来表现兰亭流觞曲水的清脆水声以及文章中深沉稳重的思想感情。

2.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与如今学生的时代背景相距甚远,语法习惯也与学生熟悉的白话文出入颇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晦涩难懂,不知所谓,渐渐产生抵触敷衍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重新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魅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比如可以在学习前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文言文的影视作品,可以是根据文言文内容改编的电影,可以是介绍文言文写作背景的纪录片,也可以是文言文作者生平介绍的小视频,通过影视作品的叙述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以所学文言文为主题的多种语文活动。如果是游记类型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地重游。参考作者的游览路线,将观景的心情进行古今对比,甚至仿照文言文结构写下自己的旅游心得。如果是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改编成情景剧,以文言文形式演出来。可以改编成历史正剧,也可以改编成历史喜剧,甚至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元素,如穿越,改编成多个历史事件的串烧剧。如果是揭示哲理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组织辩论会,探讨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是否过时,或者组织一场知识竞赛,对学生的文言知识进行考查。

3.强化字词句的学习以夯实基础

(1)明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的话,就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明确教学重点。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古今异义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型,所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加强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学习。(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结果事半功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中,启发推测法、连环翻译法、合作探究法“、以旧带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①启发推测法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抛弃传统的“串读法”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在一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更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文章内容以及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②连环翻译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翻译文章。这种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③合作探究法也是组织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把文章平均分给几个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之后,向全班讲解负责段落的字词句,再由其他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一起合作探究。④“以旧带新”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链接,以旧知识的记忆来带动新知识的记忆,以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强化记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字词句进行系统的学习。

4.注重高中语文文言文字词的总结与积累

第2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明确提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1]“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语文教师如何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

(一)教师要恰当地多使用成语、熟语

教师做好榜样,打造示范课堂,展现正能量。如果教师语言匮乏,学生食之也无味。教师长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学生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在真切的感受中会想:没有想到这个成语在这里可以使用,且这么耐人寻味,这么的形象!中国语言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好景仰呀!要是我也像老师那样,该多好呀!学生的这种渴望――说新鲜的、形象的言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别人也来享受――也就使他们有了学习提升语言能力的动力。同时,教师长期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学生潜移默化,耳熟能详,水到渠成。

(二)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有的同学对“语文”有误解,好像只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其实这正是在学习中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的表现。如果真正钻进去,真正动脑子,真正下功夫,你就会发现,语言文字中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现象。[3]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1)教师先做示范,再引导学生尝试。针对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可以先做示范,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接着老师再举一些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释。其他学生听后思考补充。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才会跟着动起来,渐渐去思考,去发现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解决。

(2)在讲解语言文字时,可以让学生来讲。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明确评讲这个作业的同学,他自己会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在听讲解时,如有疑问提出,大家一起辨析并纠正错误。这种途径可以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正面评价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说”。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一个过程,怎样才能改变过去由教师点名被动“说”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说”的状态呢?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说,打开他们的思想枷锁,抛去负担,敢说,有信心说,勇于说。再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主动说的学生要给予全面深刻的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4]

二、积累丰富的言语

我们有时候也有这种尴尬:当面对某种状况不知用何语言来描述,即所谓的“词穷”“词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自己的“粮仓”要足。没有一定量言语的积累,则无法形成言语技能。言语的积累,既是对具体的、个别的语句的积累,更是对各种言语现象和句子形式的积累。

(一)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积累言语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言语熟视无睹,反应麻木、迟钝,或仅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缺乏敏锐的感觉,那么他的言语积累就永远不会丰富多彩。

(二)读好书,多读书;多辨析,多归纳

学生要视野开阔,需要多看书,积累语言文化知识。现在,市场上卖的有些书籍非常低俗、浅薄,倾向于娱乐,有些甚至就是文化垃圾。读物变“毒物”,这真让人担忧。教师要跟学生推荐健康的有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课外阅读书籍。老师要善于甄别,给学生推荐前,最好自己买来看看,好的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能让学生认同,学生才会自愿在课外去看,去读,去欣赏,去品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或不确定时,要勤翻字典,正确认识字词。中国汉字千千万万,每个人都记住字典那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例如,归纳偏旁相同的形声字;归纳音同而字形不一样的字词;归纳成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三、在平常生活中增强口头应用能力,力求“用,能用,善用”

平常生活中,别人说了一个词语,引用了一个得体形象的句子,多么羡慕别人的思维,多么羡慕别人会说。我们也要有意识地联系,“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5],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言语训练不是纸上谈兵,老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言语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我相信,高中学生在语文老师正能量的引导下,感受汉语语言魅力,他们会爱上语文,爱上汉语,爱上使用汉语,语言应用能力一定会有提升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模块教学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3

虽然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功底,但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许多学生到了高中,语文反而成了弱势学科。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势,填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缺失,老师必须要先从宏观上将语文这个大块头进行分割,把语文的整体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模块,逐一进行深入的学习,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包括字词字音及成语的辨析、语言运用题、古文及现代文的阅读及作文,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也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模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更加明了。

一、积少成多――字词成语重在积累

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建筑堡垒的过程,那么字词成语的学习就是构建这座堡垒的一砖一瓦,字词成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好,语文学习就没法达到更高的层次,基础不牢即使今后接收了更高深的知识也会因为底盘的不稳定而坍塌崩溃。高中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最后阶段,高中之后的大学,学生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可能就不会再接受系统的语文学习,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抓紧时间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基础的构建重在积累,再高的城堡也是一砖一瓦慢慢建起的,空中楼阁是不稳固的,所以针对字词成语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字词成语的学习。

(一)学案教学法

学案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学案教学已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教学手段,老师教学的时候都会准备教案,这样老师可以更加清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的时候会更加清晰明了的知道本节课应该干什么,同样的,为学生准备学案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更加明确。学案一般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课后复习案,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的要求更好的掌握知识。利用导学案来学习字词成语的好处是因为导学案可以将知识点清晰明了的反馈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条理,学生每天完成导学案,学习成果可以得到直接的展现,这样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更加有信心,并且导学案便于整理归纳,在最后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导学案查漏补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导学案逐渐积累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感到学有所获,继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趣味激励法

日积月累的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就会产生疲惫心理,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老师要多激励学生,或者是通过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动力。比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成语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建立成语角,每天安排同学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分享一个成语及其来源和解释,这样能够照顾每一位同学,并且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使命感,从而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积累中去。

二、循序渐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缓步提升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过程,将量变转换成质变。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语感宽泛来说就是阅读时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能否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文章的大意及中心思想对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首先要多阅读,读的多了对各种文章的题材都有所了解后,语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大都习惯默读,但是默读很容易走神,有时候文字只是过眼不过脑,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没有思考,读完了也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如果学生出声读诵课文可以同时调动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这样大脑会更加活泛,学生在阅读时不易走神,且因为同时调动了两种感官,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出声阅读的习惯。

另外就是要多加练习,阅读看似困难,但如果掌握了答题技巧,阅读也不再是难事。平日里老师要多带领学生做阅读题不要总是在考前突击,老师可以根据阅读的不同题型给学生划分模块来进行学习。高中阶段的阅读主要包括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答题策略,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阅读能力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了。诗词也是一种文言文,有时候由于一个字的意义不清楚就会影响对通篇的理解,所以学生要多做题、多积累,增加文言文的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及所处年代,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对诗词的阅读会有很大的帮助。文言文阅读首先要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会有许多种含义,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的话就无法通晓全文大意,阅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日里的文言文阅读中老师要多帮助学生积累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和虚词。现代文的阅读则要多掌握答题技巧,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模块进行系统的现代文阅读指导,高中的现代文阅读一般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形式,记叙文和议论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一些。针对记叙文主要讲三要素、写作手法及其运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答题模版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稍加改动即可。议论文同样也会涉及到这些写作手法类的题目,但作为议论文一般都有论点论据等,所以议论文的学习还要掌握作者的中心思想,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内容以及议论文的结构等。

第4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早读课 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日之计在于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是实现新课标明确提出的“阅读教学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注重个性化阅读,要能阅读不同类型文本及掌握相关阅读方法”要求的关键环节。然而,高一、高二甚至高三的语文早读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效率和效果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语文早读课是语文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因为这关乎着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早读课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主要有:

1.观念淡薄

由于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偏差,主管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中应重视阅读、写作以及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早读、朗读就是“小儿科”,以致早读课变得单调、乏味、低效。

2.目标不明确

早读课时间短,读什么,怎样读,学生甚至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茫然不知所措,随意性、盲目性充斥早读课的实践中。

3.重形式轻实效

经历了十年磨练的学生已经对“早读”感到索然无味,或者摸索出了自己的早读“真经”,只是为读而读。表面上阵势浩大,实际上滥竽充数,犹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教师多数走形式,只关注是否在读,对早读课成效的关注度不高。

长此以往,非但高中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难以提高,恐怕学生对语文早读的兴趣甚至对语文的兴致也会逐渐萎缩。

二、搞好高中语文早读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面对低效的早读课,如何让高中语文早读课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搞好高中语文早读应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科学反思并积极应对。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早读。

“读是思的凭借、悟的前提、说的储备、写的基础”。高中语文早读课对语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早读课是学生每天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时光。教师可以从早读的气氛、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一日之计在于晨”,对多数高中生来说,早晨是记忆的最佳时期。早读课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字词音、形、义的积累、文化常识的积累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早读的有效实践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会促进高中生的朗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审美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3.查缺补漏,完善教学

学生可以利用早读通过熟读或背诵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能查缺补漏。对教师来说,早读课是掌控语文教学信息反馈的时机,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给予纠正。所以,早读课利用的好也能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其中“阅读鉴赏”(见下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同时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结合的阅读系列。

早读课是巩固课堂知识和延伸课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制定或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合理的早读目标和可行性计划,如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天计划。具体到每一天早读课,对早读内容,要明确读什么,背什么,完成多少;对早读要求,要明确是泛读了解、熟读领悟还是背诵。师生都应该做到心中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在目标和计划制定或规划完后,教师要狠抓落实,并且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

第三,注重技巧,强化质量。

早读并不是囫囵吞枣地机械背诵名篇佳作,学生必须拥有必要的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阅读材料,如停顿(/)、重读()、轻读(~)、快速(>)、慢速(------)等,运用这些符号使学生在早读时读准字音、读清语句、读出节奏、情感、风格和意境,进而读出效果。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早读要读出质量和成效,还要做到读思结合,在早读时要结合材料或者教学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质疑、寻找答案。如:作品材料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对材料中的重难点字、词、句该怎样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感彩如何?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以读促思,以思导读,读思结合,才能保证早读的质量。

第四,注重形式多样化。

为了保持早读课的活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对早读课的兴致,教师要注重早读课的形式,让早读课有波澜、有色彩进而有成效。

1.范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示范作用。在阅读方面,这个示范可以来自教师、学生或多媒体。作为教师,既要做到言传又要做到身教,对经典的阅读材料要示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且在早读课时,教师要准时到达课堂与学生一去样放声朗读,以此示范,激发学生主动感悟材料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教师可以引导班级中阅读功底好的学生作出示范,让其他学生体会和感悟,在客观的评价中体会阅读的魅力不仅来自教师还来自身边的同学。当然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在早读课中引进多媒体,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作用。所谓“近朱者赤”,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读”功自然会逐步提高。

2.配乐读

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能把早读中的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之中,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早读《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能使学生在清晰的音乐中体味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

3.扩充式读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朗读摘抄的经典佳句和美文。这就需要学生广泛涉猎课外阅读材料,主动地去搜集摘录富有价值的美文佳句。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锻炼,在早读中对那些美文佳句通过熟读成诵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较好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早读课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追求早读课的高效性,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5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阅读 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思维过程,阅读过程指的是通过大脑的联想、运用已知的知识对阅读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的思维过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相关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目标是感受和鉴赏、积累和整合、思考和领悟、发展和创新、运用和拓展五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都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任务是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然而大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教材任务,忽视学生的学习任务。只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忽略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不够重视。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学的效率不够高。

1.2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忽视教师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引导者,在教学讨论中处于重要地位,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忽视了课文中心目标,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教学的作用。

1.3阅读教学功利化倾向严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应试倾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都根据高考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只是为了应对高考而进行阅读,只注重阅读技巧,对阅读的思想性和情感教学不够重视。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等。在阅读中可以丰富词汇,形成语感,品味语言的语义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语感是语文的教学任务之一,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读不成篇、写作中写不成段等问题都是由于语感缺乏引起的。语感的培养要靠不断地阅读,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的名著进行欣赏来培养,来逐渐增强语感。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远不能够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学生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要具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语感。在熟悉掌握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的感知能力。其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渠道的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展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积累阅读,从阅读中学习文字用法、意境、写作技巧,还可以引用阅读文本中的优美诗句,在写作的过程中借鉴阅读中所学的字词技巧,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如果缺少写作练习,再多的阅读也是徒劳无功的,犹如雾里看花。学生应该通过不断地阅读,接受阅读中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为写作积累知识。

3.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3.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阅读开放性原则。阅读的开放性主要指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开放。阅读课程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指的是学生阅读的书籍要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发挥出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阅读课程在形式上的开放性指的是营造较为轻松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循这一原则。其二,资源共享性原则。由于学生的欣赏水平、阅读兴趣、阅读速度和内容具有差异性,阅读课程分布不均、课时有限等因素,在教学中,要运用佳文摘抄、读书笔记等阅读教学方法,将资源进行共享,共同解决阅读问题,相互交流阅读感受。

3.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辅助工具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常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红楼梦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林黛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住进贾府的,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也可通过贾府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知道当时的贾府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进行《雨霖铃》诗词鉴赏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雨霖铃》的整体气氛烘托出来,可以利用“长亭外”这首歌曲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离别的情绪,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讲述的内容。

3.3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语感。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时遇到优美的词句,着重分析,对阅读中的写作技巧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熟练运用写作技巧和优美的词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日记,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将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和优美的词句运用其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荷塘夜色》时,里面有许多描写荷叶和叶子的词汇及句子,文章中叠词、比喻手法、排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教师要着重对其进行讲解。对文中优美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背下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4.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改善,针对目前教学的问题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需要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研究,根据我国教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的阅读教学方案。不断完善阅读教学活动,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努力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

第6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初高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能够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习作品的文化价值等。

针对初高中的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缩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上的差距,制定有效的衔接教学策略,让学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使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得以系统化。

一、重视语法知识的补充

高中教师反映,在课堂上教授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茫然无所知。这是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重视理解“基本内容”,中考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几乎不涉及,本着“考什么教什么”原则的一线教师就在课堂上淡化甚至回避了基础语法知识的教学,这就与高中阶段的学习形成了语法断层。

在当前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已开辟了语法知识的专题补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语法知识的梳理。可在学生零散的语法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贯通起来。例如,在九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中的意动用法,教师可引導学生列举所学例句,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醉翁亭记》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其中“异”“乐”(第一个乐字)与“美”皆为意动用法,结合例句说明意动用法——“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用作意动的词可以翻译为“以……为……”“认为……是……”这样将语法前后贯通,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将语法知识逐渐“立体”起来。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有一套自己的词汇系统,大多数字词与现代汉语相比,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一线教师对“字词”的释义往往过于生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含义,导致“费时多,成效小”,学生容易思维僵化,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到了高中则会更加明显。

在处理文言文字词方面,王荣生、童志斌教授提出了“放过”和“突出”的原则。认为无需以“字字落实”的方式来串讲文言文字词,在学生理解不发生困难的、古今意义一致的、生僻的教科书已经做了浅易注释的文言字词,不需要特别处理,课堂上可以“放过”。而对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则应予以“突出”。“突出”并不是机械地记忆字义,而是教师做简单交代,在“突出”的过程中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勾画这个词的词义发展网络,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文”“言”统一,关注文化内涵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分离是初中阶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凌空蹈虚地阐释文旨,这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思考能力,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初衷,也无法达到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文化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文学的奥秘要通过文字来体现。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即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是带领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细节,探寻文化意味;是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充分领会。如《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中的“即”是马上的意思,为什么要“马上”?太守听了以后急切地派人前往,说明了这个世外桃源的吸引力。另一句“闻之欣然规往”中的“规”字,注释为“打算、计划”,这里体现了刘子骥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寻向所志,为什么还是“未果”?这里可见作者在暗示桃花源是理想中的,作者的意图便可通过对字词的细细品味得以理解。文章也由此变得生动、有意味。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反思古文中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当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第7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对这一词的解读,教育人士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但对其本质的认识都是趋近一致的。

倪文锦教授在《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中指出:“‘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他把“语文素养”的解释与语文课程的性质结合起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里的修养实际指的就是人文性,而训练实际是工具性的另一种说法。兰瑞平老师认为,“语文素养”的目的是在用更恰当更科学的词语来表达课程标准的意图,概括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来表明学生学习语文该达到的高度。这是从其目的性来进行解说的。巢宗祺教授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文中将“语文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相联系,将其具体细化为“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笔者发现,“语文素养”很全面地解读了关于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对中学两个阶段的要求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对高中阶段的要求重点放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民族精神、精神品格、健康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等。在义务教育阶段,根据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丰富的语言积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语感的培养、思维的发展、语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思想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理解,就能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具体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所传达的精神和目标,为学生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计划蓝本。

二、 “语文素养”的属性

“语文素养”是以三维目标为支撑的复合概念。通过以上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笔者将语文素养的属性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致性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相一致的。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其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些都与“语文素养”的目标相一致。

(二)综合性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是集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审美情趣、语感、学习方法、人生态度、思维品质为一体,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贯穿始终的。它注重的是学生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三)普适性

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语文素养”是每一个青年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语言知识、流畅清晰的表达能力、高尚的情操和人生态度也是他们走进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国人所必备且适用的。

(四)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生活中的各方面都离不开它。大语文教育观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所传达的意思是,只要有人生活的时空,就有语文的学习,这就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十分便利的条件。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不仅仅要读书,它能增强人的内在气质,同时也要行万里路,多多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拓宽知识的视野。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就是要求把语文的学习放入生活的实践中,同时也要把语文素养的形成纳入生活进行历练。

(五)延展性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时间有限,后半生大部分的时间还得要靠自学。现在教师在学校中施行的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未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对“语文素养”的学习延伸到未来的发展上。

三、 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长远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势必要教会他们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也能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回归阅读

目前,学生对语文的系统学部分还是通过语文课堂这一载体。而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阅读训练又占了大部分。因此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要依赖文本的阅读。倪文锦教授在《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把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必要路径视为对经典文本的阅读。通过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这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前提,同时对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把握也要依赖基本的语言文字。王尚文先生也曾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多次提及语文教育的原点和基准,即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显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最好的办法是基于文本,回归阅读。

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的阅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后多阅读经典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诗文135篇,规定学生9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根据选必修课和不同文体不同类型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学生应根据要求认真阅读,积累必要的语言文字,背诵自己喜欢的名篇名作。哲学中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语文学习也是一样,不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不积累优秀的语句是写不出好的文章,说不出深刻的话的。

(二)坚持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正确的教师观指的是要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的地位,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导”重在引导,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自我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学生观指的是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有思想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学生一个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独领话语权的场所,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需求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逐渐被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在探究性的活动中,能与同学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与人相处。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其能力,同时也能提升教育界整体的质量。

(四)与生活紧密相联系

第8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素质提升

一、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现如今,高中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根植于旧有的教学观念以及方式,进行单一的肢解式教学,只是讲解字词、段意、中心思想,教学效率很低。第二种是一些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偏差,很多语文教师,由于新课改的推动,而去阅读了很多前沿的教学信息,不过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这些教学信息,只是学习到了那些热闹的教学形式表象,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是什么

“阅读教学策略”是这样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指的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且尊重阅读规律,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使学生可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运用正确恰当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得到提升。读书这件事,对于兴趣来说,是“想不想读”的问题,对于方法来说,是“怎样读”的问题。对于策略来说,就是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什么读书步骤可以有效地达到读书目的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最佳目标就是:学生在拿到阅读材料之后,能够对阅读目标进行自觉的确定,在阅读时不仅能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还能在同时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阅读完成后,客观评价阅读结果。最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策略,形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该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

1.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初步阅读,对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解。这些资料包含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文体等,这部分的阅读主要是识记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步:通读全文,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大致梳理分析。在梳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对象、特征(包括人物等对象的性格、品质等)、事件、文章主旨(由对象所体现出的写作目的或者一些普遍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能力有这样的要求:能够概述事件、能够对重要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能够形成抽象思维、能够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在形式上,一般是段落、层次等的关系。对于知识的要求,主要是:要懂得关键词和中心句;能够理解层次结构的关系。

第三步:对重点语句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三点: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在知识方面,要求可以分析出特定语句在文章中对于其表达效果、对象、特征、主旨、结构等的作用。

第四步:赏析阅读,对文章内容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要求:能够识记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知晓其作用;能够对文章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进行判断,对于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效果有一定认识。

第五步:感悟阅读,阅读完文章之后,发表一些见解感想。这些见解感想有助于学生积累其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个阅读五步法,把阅读流程清晰地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顺序呈现出来,可以使知识点和阅读能力点都分配到各个步骤上,这样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可使阅读更加高效。

2.“阅读五步法”课堂上教师有什么作用

初步阅读时,教师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搜索整理识记知识。通读全文的时候,教师主要负责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了。解析重点语句、赏析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在给出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领悟,随后进行点评。培养阅读能力就好比学开车,教师只是教练,学生才是坐在驾驶座上的开车的人,教练可以给出方法和方向却不可以代替学生来开车,否则学生永远不会独立完成任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到的审美熏陶、阅读感悟是学生自身的内在过程。

3.让学生自主进行一些活动

我在教学新闻内容时,就提倡大家一起办手抄报,并且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如何采访、编辑和对手抄报进行排版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一些社会采访,一起办手抄报,办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时事新闻的理解。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另外,一味分析讲解,有时并不能领会到一些佳作的妙处,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反复、饱含感情地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不必说那些古典诗词和现代新诗,有些看上去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同样需要这样教学。

高中是学生的记忆黄金期,所以,教师要做好引领工作,让学生多读、多感悟一些名文佳作,这样学生的文学积累才能丰厚,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字词积累范文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