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

第1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贡献

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自然界是由一切物质所构成的巨大的系统整体、自然界、人、科学技术,社会这四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我们只有通过对概念的认识,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深入了解,进一步解读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等多重知识结构的层次的构建,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一、自然辩证法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表徵

自然辩证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般关系的学说。与此同时,自然辩证法作为的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也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我们知道,自辩法诞生于19世纪中叶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有的自然图景和思维方式,为其创立提供了客观基础。表现如下:一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的高度社会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交往,改变着人们旧有保守的、静止和孤立的思维习惯和方法;二是自然科学的一系列伟大发现展现了自辩法发展的本性和规律,冲击着人们业已形成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自然观的革命有了理论指导。自然辩证法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和诸多因素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一场伟大的理论革命。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等,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观点等,诸多体现具有划时代的变革。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诸学科关系的文献综述

恩格斯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成果,对这种自然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理论变革,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关于自然的学说,这就是的自然辩证法。首先,他改造扩展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其次改造了自然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再次摒弃了自然哲学的唯心论等基础,成功的实现了自然哲学和科技哲学的基础构建。自然辩证法和自然哲学都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并提供自然界的总图景。

科学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科学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推理的程序、科学发展的模式等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问题,而明显忽视对自然界本身的研究,存在一些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它是与自然辩证法紧密相关的一门学科,着重研究社会诸方面与科学的关系,也就是研究科学体制“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从自然辩证法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对科学技术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不仅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对其他要素也起着渗透作用,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已融合、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的全面飞跃,推动了生产力系统的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四、科技哲学视角下的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学科,不仅对于整个哲学特别是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上,不仅为科学的世界观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具体的理论论证。

第2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第3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关键词:景区规划;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

近年来,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推手,其规模也将越来越大,旅游业将越来越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旅游业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自然观在旅游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旅游资源,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中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 旅游业中的自然辩证法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旅游景区规划人员通过对景观的开发,给予人以特定的需要,满足人们休闲放松的心理要求,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注意保护现有旅游资源,不以消耗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益,因此它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的要求和思想。

1.旅游景区规划要遵循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新景区开发在满足人的生活与发展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旅游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景区发展失衡的现象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旅游业遭到重创,绝大多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跌入深渊,主要旅游发展指标一派惨淡,唯独丽江逆市而上,一枝独秀。然而,丽江新旧城区的规划失衡,乃是未来20年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软肋。如不改弦更张,丽江古城将被商业街、集贸市场、宾馆团团围住,成为庸常城市化围墙里的“街心公园”,一如今天的紫禁城,因为北京的新老城区建设严重失衡,早已经失去了“城”的意涵,成为孤零零的博物馆。所以,我们在进行景区规划时,必须遵循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一致而不可看重眼前之利。

2. 景区规划必须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景区规划过程中所考虑的安全因素是保证人的存在,那么设计规划出来的景区则是注重人的发展。如果所设计规划出来的景区是安全可靠的,则进一步为发挥它为为人所用的功效,必须提升人的绩效。首先,景区规划就是为人类使用而设计,就是为提升生活品质而存在。很多面向市场的景区无不以满足游客需求突显其使用价值而存在。其次,提高游客满意度的产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为满足人的不同需求,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面向不同人群而规划设计出来。例如,旅游景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景观特征分类:山岳型风景区,峡谷型风景区,岩洞型风景区,江河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海滨型风景区,森林型风景区,草原型,史迹型风景区,革命纪念地,综合型风景区;按功能设施分类:观光型风景区,游览型风景区,休假型风景区,民俗型风景区,生态型风景区,综合型风景区。

3. 景区规划必须注重游客的满意度。

面向市场的产品都是方便人的使用,景区也一样,需要体现其使用价值。投向市场的旅游景区必须考虑到游客的舒服度和满意度。一件面向市场的产品,人们看了不喜欢,用起来不舒服,这样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现在许多人旅游产品从规划、功用等多方面给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而周到的服务,很受市场青睐。如何通过刮花设计的景区与游客达到“贴心”的效果,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产品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满意度而谈产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和增进人的满意度作为指导,景区规划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旅游景区规划的发展体现了服务于人、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只有如此,旅游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四、 结语

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为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旅游业发展、景区规划应该更加重视人与包括人造物在内的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矛盾中求发展。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 [3]。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景区规划与人类、与包括人造物在内自然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对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翁翼飞,张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第4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scientific theory, but also a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Marxist philosophy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system, is about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It's human recognizing and reforming nature of general method an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system. The system method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from the whole system, inspects an object to the best handling problems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The system method is the esse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tools.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SWOT分析工具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natural dialectics;system method;the SWOT analysis tool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80-02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管理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需要应用管理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1.1 自然辩证法简介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根本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技术观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某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疑难问题,或者是不解现象被先进的科学技术破解。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处理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马克思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即科学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

1.2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一是它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是以19世纪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系统自然观为发展,进一步升华到生态自然观,它们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另一是它所强调的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曾经造成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裂,以致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我国一再被提出来讨论。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2.1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基于现代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把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和风险管理九大知识领域和五大管理阶段有效的进行整合,以达到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完成项目内部各项工作以期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

项目管理的理论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其父系是系统工程,母系是优选法,项目管理便是在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诞生的。自曼哈顿工程成功以后,美国政府财政支出项目便开始遵循项目管理的范围进行操作,如航天飞机的开发计划、高速公路工程、以及人口普查工程等等。这样也反过来大大丰富了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是20世纪70年代末亚洲开发银行援建我国的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工程由日本大成公司以低于预算价中标,该公司是一个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其功能只是制定计划、协调关系、配置资源、督促实施,具体建筑工程仍旧是分包给中国的建筑施工队完成,日本公司仅以三十多人的队伍,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上万人的建设大军,协调着上亿元的资源和资金,最后工程严格按照预算成本和质量标准提前完成。鲁布革水电站工程成功之后也推进了我国项目管理的实施进程。

2.2 系统方法是项目管理工具的精髓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领域很广,其中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当前研究较深的一个部分。系统观是自然辩证法中一种较为常用的观点,自然世界中一个池塘生态可以看成是系统;物质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看成是系统;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看成是系统;科学研究中学科之间的千丝万缕可以看成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其研究的方法就是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其形成了很多研究方法在该领域中俗称项目管理工具,后面将会就其SWOT分析管理工具来详细阐明系统方法在其工具中的应用。

系统方法有其研究的一般步骤:首先提出问题制定目标,对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实施的系统方案进行决策,实施具体计划。由于项目管理本真就是一个系统作业,系统方法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3 系统的基本特性

2.3.1 开放性。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物质需求量大、信息传输频繁的特点,而从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中可以看得出现代的项目时时刻刻都在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项目管理可以应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管理。沟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项目管理中却是一大知识领域,系统的开发性体现了项目管理的一大特点。

2.3.2 动态性。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系统的动态性。项目管理的过程也逃不脱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个项目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经历了发展成熟的变化后必然会走向衰败。由于项目管理具有开放性,也就使得项目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无论项目目标如何的明确,计划如何的周密,人力资源如何的配置完善等等,项目都无法摆脱内部和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

2.3.3 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元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个组成元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项目管理的最终使命是实现项目的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时间约束、成本约束和质量约束。项目管理理论的精髓,不在于目标的实现而是在于对“三约束”的控制。达到目标不是难事,难的是在不突破约束的情况下实现目标。前面已经知道项目管理是随项目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单纯的只从一个约束来说,项目的时间被拖延了,就意味着项目必须加大时间的投入,比如加班等手段,实际可不是这样的,由于项目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当项目的时间被拖延了,意味着项目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成本和质量的约束也要有所松动,必须加大成本的投入或降低质量标准(通常这是一个刚性约束不可变动),随之而来的是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增加,项目沟通和项目风险的增加等一系列的变化。

2.3.4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系统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系统与层次结构上的对立,引起了两者在功能上质与量的根本差异。系统与层次的统一性表现在:系统与层次相互依存、彼此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项目管理中的层次性不难理解,多个项目(project)可以组成一个项目集(program),多个项目可以组成一个集项目组合(Portfolio);而单个项目可分解为子项目(sub-project),子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任务(task),任务继续分解为活动(activity)……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化,而简化一件事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分解。

3项目管理工具中自然辩证法实例

系统不仅是有开放的、动态的,也是整体的、具有层次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项目管理的问题,项目管理学中有诸如SWOT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系统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即自身优势(Strength);自身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想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现实中,无论优势还是劣势都是相对的,都需要有参照物作为评估标准,这个参照物的水平,就构成了坐标系的圆心,一般情况下,SWOT分析都是以本项目所处的行业的平均水平作为圆心的,但有时也可以以项目团队的现状,或者竞争对手的现状作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优势和劣势的判断,这也正是系统开放性在SWOT分析工具中的体现。

而任何一个项目都具有周期性,它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今天在项目管理内因分析得到的优势或者在明天就不再具有任何优势,甚至会因为竞争对手的发展而转化为劣势,外部因素的变动哪就更不用说,那是政治、经济、法律和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变动,是项目无法左右的,SWOT分析工具只能跟随系统动态的步伐不断的调整自身因素,争取优势的扩大与发展。

SWOT分析工具的系统整体性也是非常明确的,如表,是战略分析的关键,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项目的优势和机会,优势和威胁,劣势和机会以及劣势和威胁四方面的战略。倘若我们只分析优势和机会便会得到一个很乐观积极的项目战略;又倘若我们只分析劣势和威胁的话,我们得到的战略必定是一个谨慎消极的项目战略,任何只分析一个面的片面战略都会使项目偏移正态发展造成失败的恶果。任何一个项目的战略决策都是结合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综合整体战略。

SWOT分析法同样也具有层次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1977年发表了“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典范,整个过程体现了人在决策思维活动中分析、判断、综合等的基本特征。AHP的优点在于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在做SWOT分析时我们有必要运用AHP方法,目的在于系统评估SWOT各个要素,用同样标准来测量这些要素的优先权数。把SWOT要素两两比较,并且应用特征值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增强SWOT分析在战略决策应用中的能力。经过这些比较,决策者会掌握一些新的关于决策环境的定量信息,例如,公司是否存在某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优势或弱势。从而提高SWOT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结语

项目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准确化、系统化,如何更加高效的管理,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依据。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项目管理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以及正确的思考问题。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整个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所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也是自然辩证方法的具体展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

[2][美]项目管理协会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第四版.王勇,张斌,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邓可蓉.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4]许劲,黄明聪.项目管理的哲学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6).

第5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田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在书中,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从这些名言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能够很好的运用到现代教学和实践中。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方面来看,科学技术已经融入到了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与古代人相比现代化的人的生活于之息息相关。同时田径运动作为我们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当然也不可不受到科技进步是我影响,我们也在虚心的接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然而,科学技术既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利的方面,它应用于我们的田径运动中,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机能的深层次的潜在优势;另一方面,在得到好处的同时也给田径领域中产生一些消极地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应该针对现达的科学技术处理田径中的新问题,采用它的科学价值去解决,并从中分析田径技术。

1.体育工作者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

从根本上来看,体育运动是包括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活动内容的自身的体能运动。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学习,愈来愈受到从事体育的人员关注和重视。在以前的对于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需要对这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和提高作相应的工作。从实践证明:坚持运用自然辩证法,从事体育工作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引导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取得一定的好成绩,如果不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遇到不必要的挫折。

同时,现在的科研人员对于田径技术的研究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发现问题、评价运动员技术动作是否符合运动原理的层次上,然而对于在发现问题后能不能提出更加有效的方法措施和具体手段,则反映科研要求人员的能力,这方面我们仍然很欠缺,今后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改进。

2.科学技术对田径的积极效应

2.1 科学技术对田径运动技术以及器械场地的作用

田径本身的运动技术是与场地、器材和服装鞋帽等物品的更新换代分不开的。

2.1.1 运动员的鞋

在田径运动的竞赛方面,运动员在赛场上所穿的跑鞋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差异甚微,所以教练员开始寄希望于科技人员对跑鞋的研究,跑鞋中开始采用新的复合材料,如鞋钉由轻陶瓷制成等,此来达到节省运动员的能量消耗和提高跑速的效果。

2.1.2高标准的竞赛场地

20世纪60年代以前,从我国开始进行田径运动时,田径场的跑道就是用煤渣混合泥沙铺垫成的。然而这种跑道不仅弹性差,易受气候影响,运动员在这种坑坑洼洼跑道上进行竞技比赛时,很难取得像今天这样优异的好成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步,在2015年8月23 日北京田径世锦标赛半决赛上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杀入世锦赛决赛。这是在100米项目上中国短跑运动员创造的新历史。在同年8月29日北京世锦赛男子4×100米,苏炳添和莫有雪、谢震业、张培萌代表中国队38.01秒摘银创造历史。这些成就于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再加上跑道色彩鲜亮,给运动员以美好舒适的视觉感受,从而更加有利于运动员跑出好成绩。

2.2 科学技术对田径训练后的恢复层次上的作用

训练辅助方法和手段的竞争,也就是运用多学科方法和手段的竞争。多学科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选材学、信息学等。比如现在最热门的营养补剂、营养药物,对它们的研制、筛选、正确使用就是竞争。那种不采用辅助手段而进行的单纯的场地训练,已经是过时的方法了。

2.3 科学技术对田径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帮助

田径训练理论与方法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然训练法。即运动员在教练员指导下凭借自己的先天遗传优势进行训练。二是大运动量的训练。即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强调运动量越大越好的训练方法,“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然而在现在看来是缺乏科学依据。三是多学科综合训练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门新兴的综合叉科学―体育科学,也逐渐被运用到了田径的训练中,发达国家最先采用,然后慢慢地传入到了中国,使之中国田径理论训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4科学技术对田径训练选材的作用

在现代田径竞技赛场上已经不是单纯的先进技术的竞争,其中还有优秀的人才竞争,良好的后备力量可以为田径训练源源不断的输送好苗子。因此科学选材是整个田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促进田径科学化的始祖。科学选材是目前我国实现奥运战略,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策划的一项战略方案,也是世界各国跻身世界体育高峰必行之事。所谓科学选材是发现和挑选具有较高竞技体育天赋的优秀后备人才来参加训练,即这个过程要通过科学诊断和科学预测,采用多因素分析进行优化。

3.科学技术对田径的负面影响

科技对田径运动过多地控制,各国之间又不能合理科学的对待,因此使运动员逐渐成为了科技的傀儡,给田径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险。从某种意义说,兴奋剂的出现就是各国科技竞赛的结果,用它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琼斯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因服用兴奋剂而被剥夺了在悉尼奥运会上的五枚奖牌。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兴奋剂、新的违反田径规则的手段不断被研究出来,如果运动员只是采用这样的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成绩,那就远离了竞技的宗旨。

4.总结

自然辩证法对体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它可以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方向给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提供科学的理论引导,从而自然辩证法成为推动体育运动发展的宝典。近几年来,各国的体育事业都有不小的发展,田径竞技比赛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运动员要提高运动成绩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世界体育强国为了在重大国际赛事和奥运会上获得胜利,都在想方设法的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来激发人体运动的潜能,因此科技对田径的影响已不是局部的,而是根本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大脑。因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滥用甚至可以毁灭田径运动。最后我们应该科学地衡量科学技术对田径的作用,在使器械高科技化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和田径比赛的本质,引导、鼓励二者之间和谐相处,要使现代科技成为田径运动发展的推动力,从而保证田径运动的健康茁壮成长,最终达到造福人类的效果。(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宇静,高 敏.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20 - 121.

[2] 王 辉.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的辩证思考[J].科技资讯,2008.

[3] 张平国.从数字看中国田径的发展状况[J].田径,2002.

[4] 刘嘉丽.新世纪现代科技与经济体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5(2):12 -15.

[5] 卢元镇.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科研,2001(3).

[6] 张永科.谈“科技与创新”对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2.

[7] 张得保.现代科学技术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J].体育世界,2008(12):108.

第6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完成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和教学目标,又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大纲对教学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大纲明确指出,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为专题的设计提供了范围依据。因此,所设计的专题必须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反映大纲的主旨,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切入点。专题的选择既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更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涉他们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每个专题都有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逻辑思路展开,即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对你有何启示”等,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剖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关注、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如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未来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问题、“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利用”问题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房价何时能降”、“节假日出门难的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风气如何改善”、“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等。三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常常迷茫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性质上来说,属于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专题时,必须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的要求,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运行的基本规律。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与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用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回答当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

专题设计举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共有18课时,最多只能设计9个专题。这9个专题不可能覆盖《教学大纲》中所有讲授内容,只能打破章节的限制,筛选、融汇其中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以6个专题为例,阐释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启示。主要是作为绪论部分来讲授。目的是想通过对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和启示的探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自然辩证法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特点,以及该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领域,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专题通过对玛雅文明的介绍,着重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两个问题:其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们分别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加、粮食短缺、战争、精神信仰体系瓦解等方面探讨了玛雅文明失落的根源。其二,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方方面面,包括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如此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专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一章的内容,即自然观。该专题回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低层次的和谐到近代人与自然的对抗到现代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对抗再到新的阶段上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专题通过一部有关地球的纪录片《家园》,又名《地球很美有赖你》导入,然后着重让学生分析造成今天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分析了“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与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非常有兴趣讨论这个话题,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总之,通过该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三: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即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专题通过科学的本质特征来透视科学精神,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及现实表现,着重讨论和分析当前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路径,如何掌握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等。专题从“太极高手‘隔空打人’的神功”的相关新闻报道导入,通过对该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揭示各种伪科学产生的根源,揭示科学精神缺失的危害,从而得出培育和重建科学精神以及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专题四:李约瑟难题及其启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科学技术社会论。专题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方案、李约瑟难题的当代启示。专题以“近代科学为什么未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开动脑筋,分析其原因。学生分别从经济发展方式、封建专制制度、科举制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探究了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源,通过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专题五: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科学技术社会论。通过对科学技术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把握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掌握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循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专题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案例导入,分析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伦理维度,以及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包括航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等。通过对当前科技伦理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把握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专题六:学习十报告精神。涉及《教学大纲》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内容。专题主要是把十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入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深入讲解,通过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们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解科学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专题以作十报告的视频导入,简要介绍十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重点分析和讨论三个内容:第一,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三,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只有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总之,通过该专题,将十报告的精神实质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领悟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专题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题式教学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紧密联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每个专题要关注和讲解不同的问题,要各有分工。看起来好像与其他专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每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分析、揭示出来。比如,讲自然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人的实践活动或科技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离不开科技,同样涉及科技伦理问题等,这样看似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7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自然观的研究要求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人们关于自然界辨证发展的总图景。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按照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窑洞景观的组成内容是人工自然辩证发展的结果,交汇着科学和技术,交汇着人、自然和社会,展现着丰富复杂的多重内容”。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性并且具备能动性。陕西永寿县和三原县窑洞村落位于渭北高原传统民居区域,这一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气候凉爽而干燥,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木材资源匮乏。人们在此挖掘了掩于地下的下沉式窑洞,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而不是强加于自然,对其地域形成绝对控制。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挖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在四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在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基础上,将挖掘深度定为6-8米,土层具备保温隔热的作用,窑洞内部空间便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效应。在这里,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当地居民利用灰砖对窑脸及披水挑檐精心设计,整个村庄坐落在地下,并且融于大地色彩之中,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景观特色。在空间组合上也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格局,有厨房和贮存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人类通过了解自然环境的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在极大节约自然资本的前提下,造就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人居环境的形成也就产生了对自然的影响,而在影响之余使得人居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了边缘带。窑居村落也存在这样模糊的空间地带,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处理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应,也遵循边缘效应的生态性。下沉式窑洞的窑顶一般都碾平压光,形成窑口向四周降低的地势,以利于排水,并做打谷和晒谷场,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而在这个公共空间的周边便是与自然植被形成的边缘地带,为保留边缘地带生态的多样性,人们没有圈地为界,而是自然过渡,形成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无界共存自然化的特殊景观。下沉式窑洞入口布置方式各有不同,从平面布置上分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这是由于当地居民对自然辩证法的遵循,在有植被影响入口设计的情况下,为避让植物而形成不同类型。由地面下到院落,步入坡道曲折变化,视野受到约束,再进到院落便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空间充满了明暗、节奏的对比变化。这样的边缘地带处理也造就下沉式窑洞独特的景观。下沉式院落的空间感也十分强烈,院落内不仅种植果木花卉,加之还用砖石等材料装饰窑洞洞口,从而使小环境变得幽静宜人。整个地上与地下景观形成了自然的呼应,窑院景观也在对自然辩证法的遵循基础上形成了生态的多样性。

二、科学技术观之于渭北窑洞景观

景观是人类情感思想在大地上的物理化呈现。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景观设计实现的途径。渭北高原下沉式窑洞的形成,体现着当地居民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界较小影响的改造。土炕、灶台及烟囱形成了窑院中独特的排烟系统,出水井与渗水井组成了上下水系统。这些都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窑院中生活功能的解决,也创造了黄土地上特有的人文景观。在窑洞里,人们用夯土做土炕和灶台,将排烟管道埋设于窑壁中,使窑壁看来更为统一,而排烟口则不像中原地区的房屋置于屋顶之上,而是含蓄地隐藏于窑壁中。在空气动力学的验证下,窑院的气流是向上的,这样无论是炕还是灶台所产生的烟就很容易被排出,以至于形成了人在平地、袅袅炊烟缓缓直上、却不见房屋的人文景观。由于地处渭北高原地区,雨水不丰富,窑院居民的饮水变成这一地区的重要问题。人们挖地建房,使得更为接近地下水资源,开凿水井也更为方便。在上水系统解决的情况下,人们掌握了地下水循环原理,就地开凿出另外一个井,其功能主要用于渗水。出水与渗水的解决造就了可持续性的上下水系统,也凸显了科学技术在自然改造中的作用,而这一切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晶都是其人文景观的一部分。随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学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对于眼前苍老的窑院景观环境,怎样合理规划,对原有景观要素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改造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则是当务之急。

三、自然而辨证的渭北窑洞景观诉求

辨证思维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渭北高原的窑洞民居相信也是当地居民认真考证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许会问自身的生存所产生的对自然的影响是否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这样的改造方法是否适合人类本身的居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我们得到生存,一方面我们破坏了自然,而怎样的方法可以弥补自然资本的损耗?这些问题都遵循着自然辩证法中核心思想,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窑洞建造和景观环境的布置不是简单的处理,而是一种与自然作用和谐共存的方式,它包含了环境处理与自然作用的方方面面。在对渭北高原地区窑洞的重新审视中,我们看到了民间的能工巧匠对窑院景观的处理进行了全面的衡量。无论是整体窑洞所采用的黄土,还是窑院的各种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布置,都体现着当地匠人对黄土地的情感。窑洞的窑脸是窑院中主要装饰部分,反映出拱形结构的特征和门窗的装饰艺术。简朴的耙纹装饰、草泥抹面、砖石砌筑窑脸,木构架的檐廊装饰都是其装饰的主要手法。护崖墙、女儿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结构,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辩证观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看待窑洞景观的同时,为合理改造窑洞景观环境,和谐处理改造活动与自然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方法。现在的窑洞已是苍老不堪,它的问题出现在于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占地面积大、采光不足、上下水处理难题、抗震性不够都成为其结合自然发展的弊端,眼前我们不要过多地批评,而是需要设计者站出来,利用窑洞自身的优点,改善不足,造就一个新的适合时代需求的窑院。

四、结论

第8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关键词:食品科学;自然辩证法;人本主义;生态自然观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为目的同时兼顾人的心理需求的一门自然科学,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自然辨证法生态 自然观中,坚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生态 自然观。而食品科学正体现了自然辨证法生态自然观的要求和思想。

1、食品生产应遵循生态自然观

在辨证唯物主义生态 自然观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是天然食物链 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时,必须尊重 自然 ,与自然协同进化。农业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也给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蓄积在蔬菜、粮食中的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以前看来遥不可及的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指数超标等问题,如今已现实地摆在每个人餐桌面前。对于农产品,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源头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这四类物质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生态 自然观,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食品中的污染物来 自于环境污染 ,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须从治理环境人手。

2、食品科学服务于人

食品科学是以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 目标 ,它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观点和需要变化的,充分体现了食品服务人的精神。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今天的“食”,已不仅仅是解决饥饿问题,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 、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盲 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更讲求卫生、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学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单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转向到今天的多样的低热卡值食品、绿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说明食品的发展为了服务人类而趋向多元化,更体现它关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食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最基本的物质资源,是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温饱即食品量的安全后 ,食品质的安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在历届全国“两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几乎成为热点,人民群众反映也非常强烈。在食品的研发与生产中,食 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内容,它充分体现着自然辩证法中生态发展观的人本实质。目前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化、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都是着眼于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让消费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 目标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为根本落脚点,是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 ,从而维护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营养是注重人的发展

如果说讲求食品安全是保证人的存在 ,那么追求食品营养则是注重人的发展。食品营养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和生产者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科学研究问题。科学的营养指标是食品科学追求 的主要 目标之一,首先许多食品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体的基本营养需求 ,保证个体营养均衡,提高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 ,它还要迎合消费者的营养理念,这样的食品才更受青睐更有市场。食品科学为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也开发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种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为了满足对营养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为儿童设计的加钙、加锌奶粉 ,为女士设计的补铁奶粉等等。我国即将出台的《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办法》更是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特性有知情权 ,方便大家凭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更加科学地选择健康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学的营养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体营养吸收更趋于合理化 ,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护,真正做到关心人的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5、食品科学的发展应兼顾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向着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营养,还有更多被讨论的是食品如何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如何通过食品的色、形、昧、口感等感观功能去迎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是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问题。

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应本着服务于人 ,关心人 ,尊重人的人本精神 ,首先是满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还要兼顾各个消费群体的需要和大众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学的价值也就在于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脱离人的需要谈食品,显得空洞而没有了方向。因为没有人的需求作为指导,食品科学的发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学的发展体现着服务于人,关心人 ,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同时,它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观要求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都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自然观。食品的生产是为保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的存在,从而展现了它服务人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着生态自然观的本质要求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第9篇: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范文

1.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本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亲身实践相结合、掌握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并考虑到医学七年制学生基本是理科专业背景,哲学背景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的现实,尤其是针对自然辩证法理论学时过多而实践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教研室经过多次集体探讨,并以我们多年在医学高等院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制定了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方案。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的初衷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和加强课程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总之,通过强化实践,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得以加深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抽象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2.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把总学时分割为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活动两个部分,专门留出了一部分学时以充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具体来讲,首先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从现有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努力做到物尽其用;最后,从教学经费紧缺的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实践原则,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就地取材,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具体实施措施。在总学时中留出6-时的时间,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选取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题目展开调查研究,最终获得有建设性意见的结果,并以调研报告和论文等形式提交成果或对调研内容以讲课的方式进行汇报,最后由老师统一点评。整个实施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这种方式既是对个体综合能力进行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不仅仅限于社会调研一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积极地探索了其他一些方式。

4.实践活动的效果简析。七年制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每年具体的设计思路都不尽相同,下面对这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总结。

(1)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社会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统一的调查研究方向,让学生围绕这个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比如根据目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和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突出的现实,提出了“结合教材有关原理和本地区实际谈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实践活动主题,并且按照班级学生不同的生源地,将小组分为西北组、东北组、华南组、西南组、华东组、中南组、华北组等实践活动小组,由于有些班级重庆和四川的学生较多,所以又专门成立了重庆组和四川组,或将他们进行了分流。在分组的时候,打破了原有班级的建制,进行了实质性的有机组合,从而增强了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并且培养他们之间的协作精神。根据笔者的抽样调查,每一实践活动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进行了分工协作:有些同学专门搜集素材;有些同学整理材料;有些同学制作PPT;最后再确定人选进行汇报。最后汇报时学生的表现完全超出了预想的结果,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两周的时间里搜集了大量的材料,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并且进行了一定的社会调查。由于条件限制,真正进行调查的地域一般选择在学校、大学城周围、本市或附近郊县,虽然地域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也反映出学生对自己最熟悉的生存环境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学生将调查研究结果制成的PPT内容详实、逻辑严密、结构统一;不仅如此,绝大多数PPT的制作相当精美,甚至达到了专业艺术院校的水平。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多调查小组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从细微处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可行方案。具体汇报的同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仪态大方,表现出了很高的素养。有些班级还以小品、高端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汇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力。在看完学生的汇报以后非常感慨,我们认为即使和一些综合大学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我们一些学生也毫不逊色。但是,调研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的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受到经费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班级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活动还没有完全展开,调研活动的基础还是以阅读文献和自己以往的直观生活感受为基础,已经进行的社会调查也基本围绕目前生活的区域展开,所研究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二是不同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经过对比,发现同样的调研活动不同班级的表现彼此不同,整体感受是诸如临床医学等专业,不管是平时的课堂表现还是最后的实践活动,表现都相当突出,综合素质很高;而有些专业平时表现非常好,但实践活动相对有所欠缺;还有一些专业平时上课表现一般,但是实践活动表现不错。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有些班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待提高;有些班级的实践能力还应加强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教师因材施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引导学生读原著———创设领会相关知识体系的平台。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我们让学生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原著以及波普、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一些重要科技哲学著作,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体验这些著作出现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深刻地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内涵,读书活动结束后学生要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汇报心得体会,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阅读原著后所达到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联系学生思想中困惑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创造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关知识体系的原发式场境和氛围,从而可以搭建起学生感受相关知识体系的体验式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深化对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解。由于许多原著学生不易马上理解,一方面让学生坚持反复多次地阅读原著,另一方面经常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把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显现出来。为了达到此目的,在课堂上拿出少量学时,围绕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专门和学生进行谈话式的交流,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积极地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往方式,交往不止于课堂和课间,在课后还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教学平台甚至博客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多维度交往方式优化了交往关系,从而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与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激活了他们的学习激情,深化了对相关知识体系精髓和内涵的理解,从而使一些学生以往对自然辩证法的消极看法也得到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阅读原著并不感兴趣,只是以应付差事的态度去草草阅读,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这一方面反映出功利主义思想对一些学生还是有相当的影响,部分学生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确对待学习;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将原著的主要内容脉络化,浅显易懂地讲出基本内容,然后再找到相应的切入点等方面还需要加以改进。

(3)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的实践。自然辩证法课程一般在研究生层面开设,而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研究生在经过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后要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对七年制的学生而言,进行这种训练尤为有必要。因此,有意识地让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班级在实践课内进行科研选题等方面的训练。当然,科研选题需要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研选题的程序原则,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达到科研选题的要求,而且即使是训练,学生在实践课时外也需要做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但是,部分学生还是在科研选题的训练中脱颖而出,有些同学围绕器官移植、安乐死、辅助生殖技术等生命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哲学方面的思考,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能从多个方面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刻的、综合性的认识,如影像专业的学生就用哲学思维探讨了医疗影像技术、CT扫描等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显示出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宏阔的视阈,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和深入的分析具体问题。但是,科研选题等训练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从创新性、前沿性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相当距离,大多只是在重复以往已经出现的问题。这表明一些研究生无论在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思维的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一些研究生还把研究生学习阶段仅仅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再学习过程,根本没有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还基本没有超越本科阶段,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注意并加以积极的应对。

理论教学的改革

实践环节的增加要求必须要重构原有的教学体系。总的来讲,我们以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再结合实践教学的需要重构了教学体系。因为凸显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不重要,相反,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体现了课程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教学方式的探索。首先,由于实践内容的增加,课时发生变化,因而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模块形式进行讲述,这样既保证了整个内容的统一性,又保证了前后内容的连贯性。其次,理论讲述改变了原来完全靠老师讲述的方式,适当增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因为讲好一门课,真正能打动学生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融是讲好课的根本[1]。通过师生真正的心灵沟通与对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显现出来;教师也可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2]。最后,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多媒体的制作质量以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兴趣。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内容通过一些直观易懂的方式讲授出来,如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来说明思维方式对实践活动的重要影响,可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传统的中国名画和西方名画,然后讲述渗透在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不同哲学思维,在学生产生兴趣后,再将学生注意力转引到不同哲学思维对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来。从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理论教学改革后学生课堂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采取了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课堂互动,绝大多数学生对授课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了互动,课堂气氛相对以往更为活跃。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许多授课班级学生数量比较多,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征以做到因材施教以及科学、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当然,学校教学管理等有关部门也应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条件,教学改革的成效才能最大程度地显示出来。

考试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