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控制成本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施工 施工成本 成本控制 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更密切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个领域在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深刻的市场环境巨变,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依靠成本管理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完成扩大再生产和实现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各种成本控制理论和措施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众多的施工企业正在或者已经将成本控制手段和管理思想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
一、施工成本与成本控制
与其他制造业产品不同,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工程现场“点多面广”的特点,从而加大了建筑业的管理控制难度。当前,许多中国建筑企业,包括那些较早采用项目经理制的大型企业,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很多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和科学道理。如违背项目建设程序、盲目抢工而忽视了质量和节约、施工协调的主观随意性等。他们在承建某一工程时往往组建新的管理施工队伍,劳务和技术人员也被重新组合;施工场地分散导致施工队之间及其与指挥部之间沟通不畅(包括信息传达滞缓或阻塞),而且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也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所谓建筑企业的施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或项目经理部为完成某项工程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总和,包括转移到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必要的劳动价值,以及为完成该项目合同目标所支付的其他费用。在现阶段,企业实际成本主要包括前期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和不可预见成本等。一套好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确保项目经理获得当前成本支出的详细情况,然后将它与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标准进行比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将成本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然而,由于建筑产品特点导致的信息滞后,在实践中绝大多数成本控制体系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做出反应。即目前最理想的成本控制体系也仅能提供一周或一月之前的成本信息(高度信息化的管理当然可以缩短反应时间,但仍然远非完美)。由于建筑产业的快节奏和产品单件性特点,这些滞后的信息有时甚至已经失去了调控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根据建筑产品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对施工企业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的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是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影响并贯穿于施工全程的管理过程。对大多数工程项目而言,成本的控制和优化问题是通过使该项目的总成本最低的工程设计、规划,资源的优化分配和合理施工等方法来实现。施工单位要详细地控制工程成本,要有严格的成本标准,并以此为目的才能获得盈余。事实上,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资源、消耗进行控制,来保证符合标准。
二、控制成本的目的
控制成本的目的和作用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监督工程收支,实现计划利润;②做好盈亏预测,指导工程实施;③分析收支情况,调整资金流动;④积累成本资料,指导今后投标。
三、如何降低企业施工成本
1、人工成本
依据企业自身和建筑市场的总体实际,精简项目机构设置,降低管理费用开支(尤其是招待费用)。提高全员成本意识,通过人工费承包和内部施工队竞标等形式提高工人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中铁九局在秦沈客运铁路专线的施工中,采取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工费降低了15%~20%左右,“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实实在在地结出了利益的果实。
2、材料成本
作为占工程项目总成本60%~70%的材料费用在成本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被认为较难实现控制的环节除了对材料进场和使用进行有效记录外,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科学设置储料场(原材料的二次转运属于典型的不增值作业,应尽可能减少),并且多采用机械作业方式代替人工方式;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材料管理人员和优秀的材料工程师;效法国外先进经验对全部的提、交货单采用“双签名”制度;重点加强各种材料的进场检验(调查表明此程序属薄弱环节);采用统一采购、供应、集中加工和班组核算的制度;依靠技术力量和分明的奖惩有效减少材料损耗。
3、机械使用成本
对大、中型机械设备采用统一购置方式,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合理采用经营租赁形式。加强科学调度工作,提高利用率、避免窝工,增加机械台班产能。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现场布局和工序交叉提高进场机械的综合利用率。
4、质量成本
强调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尽量做到事前控制,最大限度依靠优质的工程质量减少不必要的质量成本支出。以完善的体制明确责任、权利、义务,这是市场经济要求在建筑市场的体现,是约束和指导施工过程、严把质量关的准绳,也是调动全员激情的根本。
5、工期成本
降低工期成本包括缩短工期和减少索赔两个方面。项目经理部应该做好周密的组织安排,采取内部竞争和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做到有备无患,避免因业主索赔而导致意外损失。
四、选择成本控制体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融资成本居高一直是中小企业无法走出的困境。本文从高额融资成本和资金使用费角度对企业进行了内因分析,提出企业必须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灵活运用融资工具,调整资本结构,争取配套政策性支持,努力达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融资成本;融资方式;资金成本
我国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国际化,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新增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幅达到10.33%,2014年新增加的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占76.55%。特别是互联网+的新型类型对资金需求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对41户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85%的中小企业企业存在融资困难资金紧张的问题,其中企业经营不稳定容易诱发银行承担较高的金融风险,而银行也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虽然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力图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然而中小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还是超过了基准利率的20倍,这充分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成本高的困境。
一、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因素
(一)融资观念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利益最大化,而必要的项目投资必须有融资做前提。一直以来,财务传统理论将企业融资风险定义为“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以造成很多学者在研究融资风险时,只关注债务风险,忽视了融资风险就是债务风险。这种理论导致企业管理者只重视负债融资风险而忽视了权益融资风险。事实上,企业融资风险既包括负债融资风险,又包括权益融资风险,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处理不当都会引起严重后果。负债融资的成本往往因贷款银行的到期续贷政策,导致企业资金利息居高不下。银行也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而不愿意放贷,或者提高基准上浮比例来放贷。
(二)高额的资金使用费中小企业的短期借款在到期后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比如企业的短期借款1000万且借款期限是1年,在到期时,需要企业先从民间借款(多数是高利贷每天千分之二)凑够本息还给银行,银行收到本息后会组织评审会逐级审批(3~7天不等),再放回企业使用。这个过程俗称“搭桥”。试想,哪个行业也不可能在注入了1000万资金后1年内能迅速回笼资金,投资回款期多在2~3年,银行的还款机制也为民间高利贷提供了滋生的肥沃土壤。而企业为此需要每年多付出14万的资金使用费。
(三)单一不灵活的融资方式目前融资渠道花样很多,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直接对接,中间有通过投资银行来接洽,通过保荐机构在新三板、创业板等多种股票市场公开募集资金,典型的有股票的配股和增发。但是大部分企业受门槛限制,无法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获得资金。在实践中,对新三板创业板的上市需要更改公司名称,必须追加“股份’两字;间接融资是需求方和供给方往往见不到面,是有中间需要一个二传手过程。它需要吸收存款再放贷款,最典型的是商业贷款。中小企业的融资花样单一,银行短期借款和股东出资仍然是构成中小企业单一融资组合的主要构成,避免在续贷过程发生额外的资金成本。中小企业因为没有良好稳定的资金来源做支持,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突发资金成本额。
二、合理使用融资渠道,中小企业主动出击,降低融资成本
(一)多渠道短期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很多,实际应用非常灵活。比如银行承兑汇票是利用远期(最长6个月)付款方式,企业把一定额度的资金保证金(30%-70%)存放银行,银行则可以根据企业的供销合同来办理金额100%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样不但可以为采购更多货物支付货款,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营运资金的占用和需求,这种渠道相对于贷款融资可以明显降低财务费用;P2P互联网贷也能为中小企业扩大经营提供资金帮助,国家近期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结构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平台和安全保障,P2P平台不但拉近了借贷双方的距离,匹配了资金,也加速了融资融资的过程。p2p经过近年来的竞争和规范,利率也降到了10%以内,这种渠道虽然比银行贷款利息高,但是要比民间借贷利息低很多。当然不能只考虑利息也要考虑短期融资风险。
(二)利用资金结构财务杠杆,降低财务风险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调整合适的资本结构,规避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结构是指债务和权益的所占比重。国际上通常债务资金与权益资本的比例是3:1,而理想化的投资项目往往采用的比例为1:1。当然企业在融资时,应该结合自身资产结构情况、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而定。也就是说容易变现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举债比例可以相对较大;相反,如果企业不易变现的如价值上千万的设备投资比重较大,举债比例就不宜过高。比如:投资回收期在5年的设备,融资方式采用的5年期的长期债券来提供资金保障;产品存货周转期若在6个月来变现,那么融资为6个月的应付承兑汇票来满足其要求,适时调整融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大,通常是由于融资结构安排不当造成的,当资本利润率低于其资金成本的时候,或是资金利润率下降的时候,负债比例则需要自动降低,而且要增加企业权益资本的比重,来降低偿债风险;而在资金利润率上升时,负债比例则需要自动调高,以提高经营盈利率,达到利益最大化。
总之,对融资方面的困难,如果中小企业的整体环境,仅仅靠简单的债务融资方式将把企业推到了为银行长期打工的被动局面。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在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控制和降低资金成本,推动自身的发展。企业在融资时,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投资项目的收益后才可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
参考文献
[1]潘玲.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管理观察,2008.12.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项目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方法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因为建筑市场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使施工项目单价越来越低,施工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对于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来说,想要在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完成施工,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就迫使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来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而获取满意的经济利润。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过程一般包括招投标阶段、项目部组建筹备阶段、项目组织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阶段等整个过程,如何将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许多管理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
一、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施工企业项目在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企业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其结果是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点验、发放工作。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唯独没有成本控制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而浪费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对现场数据不精确,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倒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这就需要工程项目各环节人员改变原来的认识,既分工又协调,才能搞好工程成本控制。
(二)投标过程中容易忽视对成本的深度分析
在进行投标时,单纯的为了追求中标的结果,而忽视了自身的成本深度。针对现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不顾自身企业实力,一味追求中标,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报价,将未来的盈利希望寄托于后期工程中,在现今业主越来越重视总价管理和反索赔的情况下,低报价中标无疑会导致企业项目亏损;有的企业在进行投标报价时,只是简单的凭自己感觉和经验对工程量清单进行设想,然后进行投标,这同样为以后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
公路施工企业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制定具体的成本计划。导致材料物资管理疏松,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制定材料入库出库登记制度,不开验收单和领用单,月末也不进行材料盘点。人员设备安排不当,导致人员机械闲置浪费。
(四)项目竣工后忽略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足指在成本发生之后,依据成本核算资料,把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及其原因汇总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为下一项目目标成本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以使成本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目前很多国有施工氽业都没有真正认真进行成本分析,往往是一个项目完工后,该项目的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可能很快又转入下一项目的工作,而很少对本项目的盈亏进行分析,或者是分析很粗略,更别说通过各种方法对成本差异进行详尽客观的分析。因此,在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下无法为下一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提供改进意见,造成第一手资料的缺失。
二、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办法
(一)成本控制要从投标报价开始进行
在进行投标时,编制投标报价的人员要对公路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和工艺有充分的了解,要对项目的盈利和风险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要对自身企业的各项费用进行详细的计算和了解,在掌握了自身企业成本的同时,要编制初步的预算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防止出现低于成本的中标情况。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投标报价策略,在保证中标的情况下争取利益最大化。
(二)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要结合施工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特点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表,施工过程中参照成本计划表进行控制。制定了详细的成本计划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三)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1、材料费的控制
首先需要将采购计划精细的编制出来,对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避免出现一些随意或者盲目采购的现象;要对材料消耗量进行定额确定,限额领料;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积极的引用一些节省材料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定期进行盘点,对实际消耗和工程进度的对比数据进行随时的掌握;同时,还需要及时的回收和整理周转材料,及时的清理使用完毕的材料,实现租赁费用降低的目的。要想控制施工成本,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材料的采购价格;企业可以建立自身的价格信息网络,对施工材料的价格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把握;在选购材料的时候,应该按照“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以及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有效的结合比价采购、议价采购以及询价现购等多种方式,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因为市场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材料价格,那么就需要及时签证材料价格,减少工程结算的损失;同时,还需要将资金的时间价值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对进货的批量和批次进行合理的确定,降低材料储备,尽量减少占用的流动资金。
2、人工费的控制
在公路施工工程中,人工费通常占据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百分之十左右,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竞争日趋激烈,用工的薪资报酬越来越高,那么要想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就需要将人工费的控制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首先控制用工数量,按照劳动定额来对定额用工量进行计算,也可以按照签订劳动合同结算模式进行计算,尽量避免出现人工费用超过指标的现象;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上岗人员,避免盲目安排人员进场;加强劳动组织,采取一些奖惩措施减少窝工浪费现象;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教育培训工作。
3、机械费用的控制
工程进展的快慢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械效率的影响,而工程的成本又受到工程进展快慢的影响,因此,在控制施工成本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控制机械费用。在购买机械设备的时候,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设备;在施工中应该对机械设备合理组织,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处于最佳的状态;提高机械设备的施工率,合理安排施工流程,尽量避免出现一些机械设备闲置的现象,从而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基础上,控制机械设备的费用。
(四)工程索赔控制
由于建设单位对工程设计要求更改,造成施工单位工程量变化,而出现索赔项目。项目施工人员应搜集整理索赔项目的资料,按照变更设计图纸、工程量变化情况及时编制索赔资料以减少成本。
(五)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竣工后,财务人员要办理工程结算和收回工程质保金,要确定各项费用的结算金额,及时确定该工程的总成本,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该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成本分析,找出哪些成本项目节约,哪些成本项目超支,揭示成本差异的原因,掌握单项成本目标的完成情况,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成本分析的真正目的是研究和掌握施工项目的成本规律,为今后的工程项目提供借鉴。在工程保修期间,要求保修责任人按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保修计划,严格控制保修费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是针对整个项目的整个过程来说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工程利润的高低,所以成本控制管理在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的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运用适合的成本控制方法,就一定能保证企业在做好公路施工的同时使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蘅,杨勇.浅析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举措[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21―124
[2]张立华,徐淑玲.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问题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4):156―159
[3]谭福.如何强化项目成本管理――谈提高公路施工企业效益[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9(11):89―92
[4]黄海涛.关于加强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98―101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财务风险;分析;防范
一 房地产开发及其基本特征
1 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又被称作不动产,其包括房产和地产两种财产形式,广义上来讲,它指的是土地、土地上的永久性建筑物、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以及由之衍生得到的和土地所有权相关的所有权利或权益,而狭义上的房地产即土地、土地上的永久性建筑物及由之衍生得到的各种物权,通常意义上的房地产即狭义的房地产,即房屋建筑物、土地、财产权属。由此而得房地产开发,即促使土地和房屋不断处于开发、改造和再开发状态的活动,换言之,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房地产企业对土地开发和房屋建设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活动,以人力改造城市土地,并对各项工程建设进展及相应的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施以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房地产开发常见为房屋开发和土地开发两种类型,房屋开发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建造房屋的过程,土地开发即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手段把自然状态的土地加工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
2 房地产开发的特征
长期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的最明显特征。从投入资本至资本回收,从破土动工至形成产品,任何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应经历多个阶段,特别在建筑施工阶段,其更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过程的资金到位状况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重大。一般而言,一个普通的开发项目完成时间少则两三年,规模较长、成片开发的项目则需要更长时间去完成。
综合性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的最本质特征。从内在要求分析,现代化房地产开发企业须对建筑地块和房屋建筑施以有目的的建设,并要对开发地区一些必要的公用设施及公用建筑予以统一规划。再从开发过程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相关项目的过程中,要与规划、设计、供电、供水、电讯、施工、交通、教育、环境、消防、园林等多个部门合作,同时还极可能要涉及到征地、拆迁、安置等多个工作环节。开发项目不同,所涉及到土地条件、建筑设计、融资方式、施工技术、市场竞争等各个方面情况均不相同,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应对其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寻找最佳方案。
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具有较强的时序性和地域性。房地产开发实则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由开发实务角度来讲,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某个开发项目时,必须受到政府土地、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行政管理审批手续的影响,实施某个开发项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便应制定周密的计划,以协调各方关系,缩短周期、降低风险;地域性则体现在开发项目多受地段、区位的影响,比如交通、购物、环境、升值潜力等多个因素都对开发项目的选址影响甚大。
二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及其财务风险
1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
经营即企业有预测、有目的、有决策的经济活动,管理即企业出于实现某一经营目标的目的,计划、指挥、协调、检查、监督经营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则经营管理即企业以最小风险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活动始终井成为主要内容。具体到房地产开发企业,其经营管理内容指的足以市场行为,获取土地使用权,并通过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房屋租售等方式,以最小风险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过程,则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预及成本控制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可行性预测,一项完整、准确的预须能在其日后开发经营活动中发挥指导性作用,根据其过程,预可分为明确预测目标、收集资料、选取预测方法、预测并得出初步结果、分析预结果并修正调整、撰写预报告、追踪反馈等七个步骤。然后是成本控制,成本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商品开发、生产、经营等各个过程中所支出各项费用的总和,如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以及公共配套设施费与开发间接费等,不同的开发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成本控制措施。
2 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风险
财务本质上是资本价值的经营,风险简言之是结果差异造成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财务风险则表现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分配风险等不同形式,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财务风险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以现金流量为参照,现金在不同阶段流人流出的不确定性即表现出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其中主要有经营风险和筹资风险,前者是以现金流入的角度反映出无法实现预期资本价值的可能性,后者是以现金流出的角度反映出到期无法履行资本清偿义务的可能性,经营风险是筹资风险的根源,筹资风险体现出经营风险的后果。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风险所受影响因素主要有选址、出租需求的变动情况、经营成本的变动情况、调整租金的能力、欠租损失和租户违约的可能性、系统风险等,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房地产开发中的经营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筹资风险是一种结果性风险,其不仅可能因经营不善间接导致,还可能因自身行为带来风险,这意味着筹资行为只要存在便具有风险,无论是债务筹资或权益筹资,无论是长期筹资或短期筹资,而其风险表现则是筹资结构的失衡,即筹资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及其相互联结关系的失衡。
三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及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措施
在选立项阶段,应做好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测算。项目可行性经济指标包括内部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核心指标,以及总投资回报率、获利指数、销售毛利率、资金峰值比例、启动资金获利倍数,地价支付贴现比等参考指标;在成本估算方面,应根据会计分类,尽可能将其细化,使之在日后成本控制环节可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行现金流安排,好的资金链条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在设计阶段,应降低建筑安装成本,做好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方案设计和工程设计招投标制度,加强技术沟通并实行限额设计、大力开展价值工程方法的应用、强化设计出图前的审核。
在基建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即遵循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合理确定开工顺序并提高交用标准等;搞好三通一平建设和土方平衡,即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兼顾近期开工及中期、后期开工的工程,严格控制三通设施数量、提高设施利用率、防止重复拆搭、缩减费用支出等。实施招投标制度,即在承发包方面实施招投标,以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行全面的造价管理;抓好施工阶段的投资成本控制,即合理控制工程变更、严格审核承包商的索赔要求、认真完成材料设备的加工订货等,强化竣工阶段的审核,即依据设计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程,配备竣工验收单,如有用项则须在验收单中加以注明,结算中给予扣除。
2 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财务风险控制其实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它从本质上上包含了财务风险的事前防范,对于规模较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其财务风险控制重点即在于防范,若企业经营规模较大,则应实施“防范十控制”的财务风险控制原则。
一、混凝土公司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的认识还不够
目前,一些混凝土公司对控制成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节约原材料和费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虽然说降低成本是成本管理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可是这也是有限度的。一些混凝土企业就通过无限度的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方法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殊不知成本降低到一定的限度后,就很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过关,甚至给后期的建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的方法在成本管理中是不科学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依靠降低成本来达到控制成本以求获利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二)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较差
长期以来,混凝土企业的员工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的管理应该是财务方面或是公司管理人员的事情,应该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一些员工对于生产过程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应该如何去控制漠不关心,意识还不到位,他们无法感受到市场上的压力。因此,控制成本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纸空谈,造成了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制度上的管理还不健全
在许多混凝土公司纷纷涌现出来的时候,整个混凝土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必须使用创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方式,这是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辅相成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混凝土公司由于建成时间快,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健全,存在很大的问题和漏洞,从而使得企业本身的成本一直下不来,企业的利润上不去。
(四)创新能力水平有限
大部分行业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就可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混凝土行业也是如此。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的管理,在特定时候,降低成本可以控制成本,但这不是无限度的。因此,企业要想真正从根本上降低成本,还需要从技术上下手,只有不断地创新提高技术水平,这才是控制成本最科学的方法。
二、针对混凝土公司成本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成本管理的观念意识
企业成本管理的人员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意识,那就是控制成本不能只是“节约、节约、再节约”的传统观念,必须向成本效益观念转变,也就是说,如果在产品中增加某一种成本,但是却能在市场竞争力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的认可,最后为企业带来比没有增加成本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就是成本效益观念。例如,混凝土企业生产了一种新型的混凝土,为了更好地推广,增加了一些经费的宣传,但最终企业获得了更还的效益;新设备的引进需要增加成本,但是却减少了维修费用,还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综合效益也就随之提高了。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应当将这个观念转变过来。
(二)动员企业所有人员,全面实行成本管理
前面说了,大部分企业员工责任意识较差,这里就需要动员企业的所有员工,而在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最首要的也是提高所有员工对成本管理的一个认识,可以向全体员工进行一个成本意识的宣讲教育,增加他们的成本观念,在生产中力求做到经济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认识到成本的管理和生产同样重要,让成本的管理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同时,对所有成本费用的支出,都应当系统的进行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在质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析哪些地方可以采用更经济的方式,挖掘每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控制,尽可能少的减少消耗,从而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在这个以信息基础的社会中,成本管理的方式也应向现代化信息管理迈进,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在会计领域也应用越来越广泛,标志着会计也进入到了会计网络化阶段,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析、核算等,较传统的桌面财务,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会计有机的融合,对会计的各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发展建立满足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要求的一套系统,这就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以便能及时地做出决策,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规避风险,减少企业运行中不必要的成本。
(四)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生产成本
(1)混凝土企业要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健全混凝土商品的一些认证体系,落实好质量的责任制度。如果一旦出现事故责任,应当第一时间查找造成事故的原因,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进行补救,尽量减少损失给成本造成的增加。
(2)从设备管理上入手,机械设备必须做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这应该形成一个制度。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的效率,但同时又有防止设备的过度利用而带来的不必要的维修费。所以,对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就显得必不可少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维修费,进而创造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3)推行绩效工资的管理方法,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为员工的收入与产品的产量、成本、综合考评等情况直接相连的,从而实现多劳多得。例如,一些混凝土公司都是实行底薪加绩效和奖金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
(4)增强技术的管理和创新。技术的管理和创新一直是每个行业都在研究的,混凝土企业应主动增加混凝土商品的配置比实验,降低它里面的水灰化,争取达到组合的最优化,在保证混凝土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原材料上下功夫,不断地创新技术,挖掘新技术,通过理论进行实验,再经过实践和证明,生产出即优质成本又低的混凝土商品,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三、总结
关键词:企业作业会计 成本 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种企业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可是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增加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企业“作业会计”。
一、企业作业会计概述
“作业会计”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由于科技的大力发展,形成了高度自动化、科技化的生产模式,促使产品从订货到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调控的系统,这些变化导致了各国企业所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业会计应运而生。
(一)作业会计的作用
虽然最初提出“作业成本”是为了进行成本计算,不过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具备多方面的用途。第一,能够帮助存货估价。由于作业成本能够通过因果关系,比较明确的指出各产品的单位成本与存货成本,因此能够较为有效合理客观的进行存货的估价,帮助企业得到最大的收益。第二,能够帮助决策价格。企业运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盈利,产品的价格关系着企业盈利的多少,而成本则是影响价格的基本因素。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决策更显重要,由于作业成本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即可得出较为合理的价格。第三,能够帮助作业管理。企业高效运行要厘清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在合理的范围内,扩大增值降低损耗,而作业成本则可以通过确认作业以及核算作业成本的方式,有效的分清增值作业与不增值作业,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受益,
(二)作业会计的相关概念
“作业”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工作的各个过程中消耗的所有人力、材料等集合体的总和,由于生产过程是由作业组成,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消耗被称为“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被认为是企业运行成本最基本的体现方式,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
“价值链”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最主要的依据,与市场的需求相关联,产品与资源之间就产生了固定的关系模式,即进行一项作业就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该项作业形成的价值和产出的产品会成为下一项作业的资源,该步骤周而复始,直至最终将产品投入市场。这种作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而那些市场认可的增加的产品价值成为增加价值的作业,相反那些不能增加产品价值或不能被市场认可的成为浪费作业。企业的成本管理,要以作业成本为核心,尽量减少降低或消除浪费作业,提高增加价值作业的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二、企业作业会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一)对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影响
固定成本指的是在一定时间或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影响而保持不变的成本,也称为固定费用,例如企业厂房使用的成本就属于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指的是随着业务量变化形成曲线变化的成本,例如人工、原材料、资源等都属于典型的变动成本。从两种成本的概念上不难看出,传统的成本划分是以与业务量的关系为依据进行划分的,可是如果出现较高的间接成本时,这种划分的方式就会对企业成本的计算产生影响,弱化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而企业作业会计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动态分析,及时依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明确指出成本的可变性与合理性,明确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强化成本控制。
(二)对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的影响
可控成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范围内、被某个单位或群体、个人制约的成本,不可控制成本则与其正相反。作业会计下责任中心的划分,引起了可控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之间的相对变化,拓宽了可控成本的面积与程度,确保了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更多的了解所发生耗费的性质并加以计算,加强了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对损耗加以调控或控制的方法,有效引导企业高速良好有序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作业会计下的成本控制
作业会计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的改进。现在的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是囊括制定、执行和考核在内的成本控制方法,在进行标准或预算的制定时,作业会计观念把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依据两者不同的性质考虑定量。在变动成本这个部分中,以作业中心为单位,进行标准成本和预算的制定。另外,在执行过程中,打破各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来划分责任中心,以作业中心为基础,从而展开责任控制工作。最后就是在考核阶段,以责任中心为评估单位,分析标准成本与预算控制的合理性,并加以改进。
四、结语
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获得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进行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才能引导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前进。作业会计以企业作业为核心,通过作业成本的方式,扩大可控成本,增加成本附加值,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是现代企业控制成本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阐述企业作业成本的相关概念,厘清作业会计与传统成本的不同之处,指出作业成本法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也针对作业会计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提出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建平.企业作业会计与成本控制分析[J].财会研究,2014(04).
[2]蒋小雯.现代企业需要现代会计―对作业会计的初步探讨[J].财经研究,2015(02).
工业企业核算生产成本、进行内部控制,通常体现在产品研发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以及售后反馈等过程中。产品设计研发阶段,要对开发成本、设计成本、采购原材料成本、工艺设计成本、设计者人力成本等予以充分考虑。要制作清单,将能够想到的支出罗列其上,制作出大概的预算,为后期工作提供基础依据,这样产品在生产时就能具有一个标准,以降低不必要的支出。这种控制属于事前控制,能够增加工业企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产品生产阶段,对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包括人工成本、机器损耗、原材料成本和各部门的流转费用和管理费用等,例如我单位“燃料动力”占生产成本的10%,就应该以此为基础适当调整和增加。最大程度的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管理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及时准确的计算成本数据,并对各个细节进行控制。不但有助于完成产品成本的控制目标,也有利于贯彻和实施产品设计方案。产品销售环节中,成本支出项目比较简单,重点控制产品促销费用和运输环节产生的费用。促销方式通常是运用宣传工具进行营销,以及重新包装产品进行再销售,由此产生的费用纳入到成本核算的内容中。所以在销售环节要对促销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产品销售反馈是一种事后控制,了解客户对产品的感觉和态度,并积极开展维系客户的相关工作。例如提高产品售后服务,重视用户体验,逐步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和好感度,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环节特别重要,不能随意压缩必要的费用支出,让客户产生不满情绪,否则即使运用再多的成本也难以挽回客户,所以工业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成本投入量。
二、工业企业控制生成成本时出现的问题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内部控制是重要的工作,但现在大部分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超前的生产成本内控观念、缺少科学先进的控制方法、缺少统一完善的内部机制等。
(一)缺乏超前的生产成本内控观念
很多工业企业领导错误的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减少生产成本,即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领导要转变这种管理理念,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运转率。企业要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不能盲目增加产品数量,这样会造成产品囤积,最后只能抛弃或降低处理,不但浪费原材料、人工成本、机械损耗,也会产生大量的维护费用。
(二)缺少科学先进的控制方法
我国大部分企业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比较落后,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中,过多的注重财务支出等显性因素,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规模调整等隐性因素。投入的环节吝啬,或者在没必要的环节上支出慷慨、浪费严重,都是控制理念不完善和方法缺失的体现。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成本核算方法也要运用计算机来增强效率,但部分企业依旧运用陈旧的方法,在准确度和速度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三)缺少统一完善的内部机制
部分工业企业一边重视产品质量,一边又压缩成本,而企业目前的技术不能同时满足双方面的要求,会因为机制缺乏完善性而产生问题、出现矛盾。企业只有健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逐步提高职工控制成本的意识,改进和创新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工业企业核算生产成本过程中完善内部控制的策略
增强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内部控制,一方面企业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科学管理经验,进而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和职工要积极转变思想,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节,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
(一)借鉴先进经验
当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机制难以有效的创造利润时,要善于学习、积极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一些发展占有优势的工业企业,非常重视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因而对产品制造流程进行严密的监测,对产品生命周期实施科学管理。以节约成本作为基本原则,注重每一个环节,不论是对物流还是人力资源的选择,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此外,在技术方面要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以新技术为基础,将成本管理拓展到生产过程之外的各个环节中,让信息实现高度共享,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成本。
(二)建立起符合市场环境的生产成本内控观念
第一、工业企业要具有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才能够拓展思维,研究和探索降低产品成本的策略和方法。尽管我国工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但国家特别重视企业的创新,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企业要牢牢把握这些机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其次、从企业领导到每个职工,要统一思想,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符合市场环境的现代化控制成本理念,对传统的机械流程进行改进,提高企业与客户间的交流与联系,协调好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关系,逐步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降低所有不必要的开支,及时准确的按照市场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总之要保证企业全面优化。同时要重视人的作用,工业企业要运用激励与关怀并存的方式,让职工积极主动的为企业服务,自觉建立起控制成本的理念,不但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三)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绿色经济 战略控制 环境成本
一、引言
2010年,世界银行积极推进绿色基金计划,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提出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2016年G20峰会上再次提出绿色经济。另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局战略高度,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可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正受到全球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那么,企业在生产和发展的同时就需要探求一种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共A的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策略。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理论基础,结合价值链理念探寻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具体实施策略。
二、 环境成本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受传统成本理论的影响较深,企业通常遵循先污染后治理,即“事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解决,忽略了整个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我国目前尚未对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传统的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是用单一的分配率将成本分配到所有成本对象中。这种方法忽略了发生的环境成本与分配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易于操作,但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则缺乏针对性,从而难以对环境成本进行全面合理的预测、决策、分析、控制。另外,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环境管理规范体系,各个行业内部也缺乏环境信息的统一评判标准,并且环境信息的披露属于非强制性,所以鲜有企业披露相关信息。故而,随着环境成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市场上的信息使用者一般很难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
三、 绿色经济理念下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绿色经济理念与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结合
绿色经济理念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绿色经济理念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而这个宏观概念必须要由微观主体来实现。企业承担着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责任,但另一方面企业又是环境资源最大的消耗者和环境污染最大的制造者,所以企业理所应当成为国家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共赢的主要承担主体和贡献力量。而环境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影响因素和重要驱动力,其高低影响着企业环保投资的力度以及污染治理的持续性,影响着资源耗费的情况和污染排放的程度,因此,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决定着企业绿色经济理念的深入,更是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二)绿色经济理念对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驱动
1.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强调,环境就是民生,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在为人类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资源的耗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依靠着生态环境的根基。因此,企业必须从战略层面改进完善战略控制,力求在环境成本和环境治理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双赢。
2.保持成本领先。成本领先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建立环境成本的战略管理体系,并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运用战略控制分析方法,才能实现成本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的环境业绩。
3.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优化资本结构。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基于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会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风险与业绩。好的环境成本控制是企业取得良好环境业绩的关键所在,又是企业能够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标识,所以利益相关者会将战略控制措施和实施的效果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依据。根据信息传递理论,这些信号对于投资者来说利好,能够畅通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
4.新常态下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急切需要。十报告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企业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核心参与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经济持续下滑,因此稳定增长首先是稳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精细”价值管理要求企业重视战略成本管理,建立健全重要价值管理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三)绿色经济理念下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机理
损害成本和控制成本组成了企业环境成本,其中,控制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之前所耗费的成本,属于事前成本;损害成本是企业在生产中耗费环境资源产生的成本,属于事后处理成本。如图1所示,横轴上从右向左污染排放量逐渐减少,环境总成本第一个低点L是控制成本线与环境损害线的交点W,但W点并不是环境成本控制的最优点,随着污染排放量从右向左减少,M点后,损害成本降低的速度比控制成本增长的速度快,环境总成本逐渐下降。在环境总成本最低点,控制成本为P,损害成本为零,此时企业即达到环境总成本最佳点,但P点很难达到,实际生产只能不断向P点靠拢。
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控制与损害成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下,两条成本曲线会呈现同时下降的趋势,最终损害成本为零,环境总成本等于控制成本达到最低,这是一种最佳的战略成本控制模式。依据现代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观点,环境污染前的控制是降低环境总成本的重点,环境污染发生后的处理环节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但由此产生的损害成本也不容忽视。比如,如果企业在初始投产阶段运用环保设备,可能控制成本会稍高,但损害成本就会得到遏制,这样企业的环境总成本也就相应降低。
四、价值链与绿色经济下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内在逻辑
传统视角的环境成本控制是先污染后治理,使控制成本与损害成本此消彼长,但这并不能使环境总成本达到最优,所以要结合绿色经济战略成本控制的视角考虑环境成本的治理问题。绿色经济战略成本控制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视角,要具体指导实践发挥其预防性治理的作用必须落实到企业生产的每一步,这与价值链理念不谋而合。
首先,价值链理念拓宽了企业管理活动的范畴。即从战略的角度将企业内外上下整合成一个整体。而这恰好与本文提出的新环境成本战略控制是一致的。因此,两者的结合可以引导管理层从战略层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这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只局限于生产领域的狭隘视角,而且这能在源头上控制环境成本,将单纯的环境成本核算扩展为全面的战略控制,价值链就发展成一条有价值的绿色经济链。
综上,有效解决我国目前环境成本问题的办法是结合价值链理念和环境成本控制,从而创新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策略。
五、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实施策略
综上,依据绿色经济理念以及价值链理念,本文提出在不同的活动环节采用不同的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一)基于内部价值链的环境成本的控制
产品设计研发阶段。产品设计阶段的环境成本几乎没有, 但是它决定了企业生产流程、原材料消耗量、售后服务以及废品回收利用,它是成本发生的根源,是企业对后续环节管控的基础,所以要做到从源头上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首先,产品设计要提倡绿色,最大程度地利用h保材料,特别是环保技术的引入,加大可循环再利用产品的研究。其次,将环保理念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充分考虑后续环节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比如调整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将旧工艺流程加以改进,以适应绿色经济的要求,等等。最后,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方案进行评估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优化生产。
采购阶段。采购阶段是企业从供应商获取原材料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环境成本包括运输包装费、非环保材料储存费、环保生产设备购置费,等等,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控制:(1)采购标准。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购易降解、可循环、无毒无辐射的材料。企业生产设备的采购必须精细化、模块化、可拆卸。(2)采购方式。可采取集中统一的采购方式,降低采购成本,如网上采购、联合采购等。另外,努力实现零库存,尽可能减少非环保材料储存过程中的环境损害。(3)采购量。规定合理采购量,特别是有毒、易泄露的非环保材料的采购必须规定科学的采购量,并且严格把控其仓储的安全性,采取必要的储备措施减轻物流和仓储带来的环境压力,使企业各部门能够节约原材料的使用。
生产阶段。环境成本大多来自于生产阶段,比如说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生产阶段的安全把控不严导致有污染性质的物质没有经过处理就外泄;为完成生产作业选择会污染环境的生产设备,这些活动都需要企业事后对土壤、水污染等自然破坏进行修复,需要提取很大一部分环境损失准备金等方面的支出。所以生产阶段是控制和治理环境成本的重点。第一,进行绿色生产。一方面,改进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绿色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节能减排机制,通过风险评估和成本测算,制定最优方案,提高自身的减排能力。第二,做好“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针对生产阶段排放的“三废”,采取“变废为宝”和“以废治废”的方法科学回收资源,降低“三废”污染带来的危害。
营销阶段。营销是企业实现价值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虽然不会带来过多的环境成本,但是环境成本战略控制在这一阶段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保、绿色的产品,绿色购物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此企业可以引导消费者接收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这样营销阶段的环境成本控制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具体的控制方法有:第一,包装物要尽可能选用可重复利用、易降解的包装材料。第二,要科学选择运输工具和路线,以防运输过程中物料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第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财务管理的运作过程,降低相关人力物力成本。第四,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快捷、低廉和高效的特点进行网络销售,绿色分销。
废弃物回收阶段。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例如报废的核电厂、煤矿、石油矿井等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企业后续的治理成本要求更高。除此之外,该阶段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还包括消费者使用后产生的生活废品、包装物回收发生的费用、不可再利用废置品的处理费等。企业可以采用绿色能源、绿色技术来减少废物的产生数量,降低这一环节废弃物的处置的成本。另外,研发“变废为宝”的办法,使废弃物找到新的用途或功能。如包装物的循环利用,销售或利用可再循环材料。对于废弃产品可实施循环和回收利用策略,可建立废弃产品的回收体系,通过对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以较小的恢复成本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基于外部价值链的环境成本的控制
控制好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环境成本后,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环境成本控制也不容忽视。如企业采购了上游供应商不符合采购要求的原材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增加企业发生环境事故的可能性。相反,假如供应商供应环保绿色的产品,那么企业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就会较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提高。由此可见,将外部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客户连成一个整体,进而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形成互利的战略共存,可以避免企业出现环境成本风险。基于此,企业可以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回收对企业有价值的废弃物,实现废弃物再次利用,降低下游企业产生的环境负荷。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绿色要求,改进自身不合时宜的生产流程。特别是与下游客户建立起废弃物的回收体系,实现内外结合的战略控制。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现实背景的要求下,站在战略的角度引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结合价值链理念,补充了我国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另外,本文对于企业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创造“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本文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同的发展地区,或者不同的行业,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策略必然存在不同之处,因此,要从战略层面制定实用的企业环境成本战略控制策略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J
参考文献:
[1]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与“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大家谈[J].会计研究,2016,(01)
[2]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5).
[3]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3).
[4]张咏梅,杜京芳.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研究述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6).
[5]程新生.企业战略控制探析[J].企业经济,2014,(03).
关键词:建筑企业;控制成本;分析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控制成本是企业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式。随着企业面临竞争加剧,控制成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人工成本增长过快;能源价格持续上升;设备更新改造资金筹措困难;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等。都使企业控制成本面临挑战。只有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重视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利因素,企业才能应付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2项目部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2.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2.1.1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指项目经理部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为控制人、机、材消耗和费用支出,降低工程成本,达到预期的项目成本目标,所进行的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与编制成本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可以说项目经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项目部的成败。
2.1.2机构设置不合理
有些工程的项目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不能按照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做出合理的人事安排,造成人浮于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费用。
2.1.3工期安排不合理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二级施工单位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整体工程框架,施工班组问缺乏沟通与协商,使各期工程间缺乏衔接性,最终造成意外损失。
2.2施工计划不科学
施工前没有做出正确合理的预测和规划,在施工阶段临时更改施工计划,造成材料浪费、成本提高。
2.2.1施工带有一定随意性
很多小建筑企业问都存在这种漏洞,施工单位拿不到正式图纸,又缺乏和甲方的足够沟通和商讨,导致施工中纠纷不断。
2.2.2开办费用严重超标
项目施工中还有一些事前未预算到的额外开办费用:如工期严重拖期,后期为了加赶工期会造成许多的预算外费用,这样就会使例如施工临时道路维修费,抽水、清泥花费,文明施工清理费等费用大幅增加,从而造成费用严重超标的结果。
2.3材料控制体制不合理
2.3.1生产要素配置不好
使用材料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在工程进程中选择了价格高的材料,其浪费造成了公司不应有的损失。
2.3.2措施费过高
由于管理粗疏,或不甚科学,浪费较大,企业成本很难降低。
2.3.3“清包”方式使项目部的材料费难于控制
施工项目中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部分往往会承包给一些分包商,分包方式有“双包”和“清包”,“双包”是指分包商以一定的分包价承包施工所用的所有材料和人工,“清包”则是分包商只提供人工,材料由项目部承担。在分包前应做好充足的分析以决定合适的分包方式。
3降低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的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和项一目成本控制。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是既开源又节流。只开源不节流,或者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效果。控制项目成本的措施归纳起来有三大方面: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3.1加强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
(1)人员素质上,注重项目经理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培训,使他们真正学会管理项目;二是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是加强监督约束,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财务检查;四是企业对于不称职或素质低下的项目经理要果断撤换,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使隐性成本增加。
(2)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精简管理机构,避免人浮于事,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性支出;控制业务费等各项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组织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工作,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项目经理部的其它部门和班组都应精心组织,为增收节支尽职尽责。
(3)实行项目股份制或风险经营。实行风险经营其实质是维护企业利益和增加个人(项目部管理人员)的风险度,即包赢包亏。一是确保上交,可实行个人资产抵押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属于管理不善,或管理上存在着“黑洞”导致亏损的应及时调离岗位,并追究责任。
(4)抓结账催讨,加强完工后的成本考核。落实到项目责任,做到完工一个,清理一个,考核一个,奖惩一个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算单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认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人人账。在建工程全部列入实际成本,不得留有余额;②分包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合同完成总价、已付款、欠付款,对合同付款必须查明,落实责任。欠付款要制定还款计划,原则上由项目经理负责清还;③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性质进行处理内部单位和人员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④项目工程完工并不代表整个项目的结束,要通过结账,保证资金到位,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结束。为了提高结账质量保证资金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要积累好各项资料,使之正确、完整、清楚、经得起验证,避免资料不详实,影响结账。
3.2严格进行项目的技术审核与可行性分析
(1)认真审核图纸,积极提出修改意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用足够的时间按照正常程序细心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此期间,需要充足的相关数据资料和工作时间,细致的分析和优化,特别是其中的市场调查、技术方案、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风险分析方面的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施工单位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并提出积极的修改意见,避免给自己在施工中遇到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