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数学课的板书内容较多,一般有课题、例题、结语和学生板演等几部分,可教师书写,也可学生板演;可贴贴画画,还可以用小黑板等形式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板书为教学服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计划性
即在课堂教学前要有板书计划。特别是例题的安排、结语的书写、板演的放置都是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前必须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并在头脑中构思一下板书或写出简单的设计。切不可只备教材教法不备板书,以免出现上课时想到哪写到哪,东写一个课题,西写一个公式,写了擦,擦了又写的不利局面。
二、科学性
一个好的板书实际上是一个微型教案。因此,板书的设计要集中反映教材的精华,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明确重点,把握要领。这就要求板书设计不仅要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而且要准确无误。
三、合理性
从教师方面来说,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形式选择的合理性。板书内容中,课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上面或左面中间部分,例题一般安排在黑板中部,结语一般写在例题右侧,板演一般安排在黑板下方。形式上除了大黑板上的书写,也可以有小黑板的挂放、图片的粘贴、直观教具的演示等。当然,无论内容与形式都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从学生方面来说,板书只能在黑板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以满黑板都是。由于视角等原因,部分学生对黑板两侧等部分看不清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四、美观性
板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应当具有美观性,因为板书的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完善地统一,更容易使学生在美感中接受知识。
1.讲究板书地美观性,首先要讲究文字美。而文字美首先是端正整齐的美,龙飞凤舞那是与学生“为难”,肯定谈不上好效果。特别是阿拉伯数字一定要规范,不要出现“7”像“1”、“6”与“0”不分的状况,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看不清引发计算错误的情况。讲究文字美还有字体的大小,太大了板书内容少;太小了,后面学生看不清,板书了等于没有板书。此外,讲究板书的文字美,教师也给学生板演、练习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书写端正、认真作业的好习惯。
2.讲究板书的美观性,其次要追求色彩美。色彩是最大众化的语言。对于例题中的重要词语、符号,结语中的重要部分用色笔写能起强调作用。如文字题“32与48的积加上192与64的商,和是多少?”中,教师将“积”“商”“和”用色笔标出,一方面就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列式计算;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掌握抓重点词语解答文字题的方法。
3.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应注意图案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图案也会起到一定的直观作用。此外,讲究板书的美观性还要形式美,线条美等。
综上所述,板书设计首先要有计划性,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注意合理性和美观性。这样的板书才是较好的板书,也只有这样的板书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板书,是一种书面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画出的几何形体、简笔示意图,以及配合教学需要粘贴的纸条、挂图等都属于板书。它是教师上好课的一种辅助手段。
【关键词】研究考点存在问题注意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数学国培教育的学习,对复习课有了初步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如何发挥复习课的功能?上复习课应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在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针对复习课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对中考数学复习课作如下整理。
1、复习课的重要作用
复习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操作方法都与新授课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平时的教学中点状、零散的知识要系统化成为线状、网球。平时学生所学知识的疑惑点需得以澄清,平时所学知识中重要的思想方法需加此提炼,通过复习课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新授课是“画龙”,复习课是点晴。
2、研究2013年中考考试内容及要求并且研究近三年中考题,总结出常考题及变化题型,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2.2、注重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设计试题,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2.3、关注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凸显中考的选拔性。
(1)突出学科科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2)探究型、动态型问题是考试热点及难点。
2.4、命题预测
例题趋势仍将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突出考查初中阶段最基本,最核心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及普遍性。
2.5、备考策略
(1)透视考点、落实双基;(2)题型分析、训练思维;(3)综合模拟,培养能力。
3、复习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3.1、对知识的单纯重复,只“温故”而不“知新”。
3.2、忽略基础盲目拔高。
3.3、对复习课没有明确、合理的设计理念。
3.4、复习课与习题课混而不清;
由此造成学生对知识得不到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得不到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无明显进展,在复习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数学理念。适当的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就能使复习课的效率事半功倍。
4、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4.1、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前期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现状的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制定目标要力求准确、具体、有针对性。
4.2、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照顾各层次的学生,习题训练和考试试题最好有针对性的编制分层题目,让各类学生都能倾其所学,尽情发挥、各得其所。
4.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思考需要时间,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要给学生时间,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进行师生交流才能有培养各类学生的教学能力。
5、解决问题
5.1、查漏补缺、矫正偏差、巩固基础
复习课的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等方面查漏补缺,许多复习课占用大量的时间背诵、默写、齐读等形式,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这并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入理解,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办法进行复习。
5.1.1、以小题带概念
复习课不是让学生简单重复,再现已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而是精心设计一些题目,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5.1.2、展示学生近期作业,练习中的错误
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的常范的错误,复习课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辩别达到巩固基础、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5.1.3、复习题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点术
(1)比如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只需选择两个例题,可以得到证明切线的两种常用方法:A、连半径、证垂直、得切线;B、作垂直、证半径,得切线;
(2)同一坐标系里,同系数的两个不同函数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先选定简单函数的位置,判定它的系数;②根据判定出的系数,判定另一个函数的位置。若符合讨论的情况,则图象正确,若不符合,则图象不正确。
(3)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能力
(4)课后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5.2、加强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促进知识条理化。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复习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作不同角度的分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及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让学生课前采用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大括号图等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其归纳能力。教师展示学生的梳理情况,并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5.3、深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复习的目标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或提炼,使方法系统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今年我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数学数学工作,一个提高班及一个普通班,研究考点,近三年中考,存在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得出的结论,认真编写教案,尽量做到,设计教案新颖,目标具有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例题选择精炼。尽量做到事半功倍,争取获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云南2013中考面对面
美术教育理念美术课堂教学角色职能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再加上陈旧的课程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忽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求。如何推进美术素质教育?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时代要求,更新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塑造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职能。
1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为主宰整个课堂,往往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总怕学生理解不透或是自己讲解不清,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其结果是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了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存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重视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学习会更积极主动。教师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把更好的教育理念带到课堂中来。有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就不难提高了。
2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教学方法单一,常以学科知识的技能技巧为中心,学生缺少兴趣,课堂死板不生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本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美术学科知识常规教学胜任自如,但有时候学生对某些专业知识没有兴趣接受。教师课堂上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即使学生被动接受,也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的美术天性得到展现。
美术课程标准,应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张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适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在组织教学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因材施教,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无拘束的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培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另外,在美术课堂上实行综合性学习,突破学科的界限,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为一种有机结合,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好方法。
3教师应由学科的“裁判者”,变成学习发展的“欣赏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多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不良的评价观,美术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欣赏者”。毕竟,评价只是手段,促进美术学习才是目的。
在教学评价中要开放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一个标准”去生搬硬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做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语言要幽默,让学生把点评听到心里去。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教学时,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和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美术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的去欣赏学生的作品。根据学生的潜力与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特别注意不要以另类的眼光看待学生作品,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失去创造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使学生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引导他们用基本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
总之,美术课堂教育还要依靠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美术真正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真正载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课堂交流的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诱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什么误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又有何指导意义呢?下面我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误区。
1.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只管数量不管质量。而在素质教育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有的教师往往把课堂提问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堂课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标准。这样就造成问题太多,学生难于应付,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2.只管自己提问,没能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数学提问给学生设置好一个个思维过程,学生也就步步紧跟在教师后面学习。却不知这样程序化的提问,会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影响,学生也就缺失了发现和体验的机会,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只顾提问不顾反馈。平时上数学课,有些老师是精心准备好了问题,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不顾学生方面的反馈情况;有时学生刚回答,教师就截住学生的回答,自己讲了起来。如果一直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茫然和对教师提问与回答的依赖。
4.教师数学语言表达意思不明。有的教师在提数学问题时会随口而发不计后果,最常见的是“会不会”、“是不是”、“对不对”等之类的问题,此时学生也只好应答:“会——”、“是——”、“对——”等。数学课堂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实际上教学效果极差。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思想中最活跃的因素。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这节课就会显得乏味无趣。要使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起来,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而激发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课堂提问。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可提问:“电线杆会与地面垂直吗?”学生回答会,则紧追问:“如何证明此垂直成立?”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样,就能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同时高中生自主能力较强,提问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
一节数学课要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而有效的提问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目的明确,按需设问的提问能让学生思维直达主题,不走弯路,这样就尽早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巧设悬念式的提问可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从而想突破认知冲突,进而想去发现、研究、探索,再进一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层层递进式的提问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学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时,可设置问题一:锐角的正弦如何定义的?问题二:推广到任意角后,还有哪类角可以这么定义?问题三:把角放到坐标系中来研究,第二象限角的正弦可以怎么定义?问题四:第三、四象限角的正弦可以怎么定义呢?对任意角的正弦又可以怎么定义呢?在这样的问题串下引导学生去类比、去推广、去概括地学习数学本质,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各种提问都有自身的特点,都可以挖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路至关重要。
高中生已经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了,但他能否真正学好高中数学,还要看他的数学思路有没有,对不对。数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门学科,而数学提问就是高中生学生数学的一盏航向灯。那如何发挥这盏“航向灯”作用呢?
例如:已知{a■}、{b■}为等差数列,
问题一:{aa■}是等差数列吗?(a≠0)
问题二:{aa■+bb■}是等差数列吗?(a、b皆不为零)
通过以上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其中本质的东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判断是否是等差数列有了一个较明朗的思路,为后续学好等比数列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平面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支笔和一本书,
问题一:谁能用一支笔的笔尖把书水平支撑住,且能绕教室转一周?
问题二:谁能用两支笔的笔尖把书水平支撑住吗?
问题三:那么用三支笔的笔尖可以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通过三个点的平面唯一确定)
问题四:任意三个点都可以吗?
问题五:那么我们添加什么条件就可以确保能撑住呢?
这样的数学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给学生学习数学指明了一条探索之路,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思路。
五、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得到正确的课堂反馈,作出正确的评价。
高中数学大纲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可见数学评价已经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如何评价?又如何正确评价?这是所有高中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而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数学课堂表现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如教师在提问时学生参与热情程度的高低可用于评价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参与程度的高低可用于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强弱;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可用于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情况可用于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提问,善于观察,就能得到合情合理的教学评价,并进一步促进数学教学。
六、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可促进师生数学心理健康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高效课堂改革,挑战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则成为当前数学教师在新形势下的目标和任务。高效课堂改革实行分组教学,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从而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归纳获得新知识,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显然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有些学生胆小,腼腆,害怕问题答错了,被同学们耻笑,被老师批评,觉得没面子,因此不敢发言。
2.教师在导入新知识时,教学方法不新颖,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不到位,讲解不清楚,或讲解得太快,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有些学困生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听不懂,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无法参与课堂讨论与学习。
3.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不够全面,只注意那些优秀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太少,对他们的微小进步没有及时发现,更没有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4.新课改尽管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了,但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改变,仍采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有质疑、讨论、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
针对以上这几种原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想实施高效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我,勇敢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特别是针对不积极参与的同学,教师可通过让其他学生鼓掌或采用激励性语言表扬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只要敢于站起来表达,就是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讨论、质疑、交流的氛围,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重艺术性。设置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使问题更生活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运用课堂语言时不仅要科学严谨,讲解清楚到位,切忌语言重复繁琐,以免引起学生的厌烦,还要不失幽默,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可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问题时,要注意分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提问时,要有针对性。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则留给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点,力争把学习程度中等学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积极鼓励中等学生大胆质疑,并注意程度好的学生的学习优势,让他们排疑解难,带动全班。使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各抒己见,从他们自己的立足点进行发现,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4.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到高效课堂改革的大潮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学习,把课堂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该要关注全体学生,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中有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一直在举手,甚至有的学生都连续举了好几次手,但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而一直在提问别组的学生。这样就冷落了这部分学生,打击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得这个小组的学生在后半节课中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本来一开始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师生配合越来越不太融洽,最终导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我们的课堂,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高效,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晓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科普童话,2014(14).
一、对学生出现的行为尽快给予评价,把握评
价时机的即时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比如,在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不足或者无法理解时,教师应该尽快给予评价,并且要注意评价的内容和语气,不要用训斥性的语言与语气,要和蔼可亲,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并对学生加以正面的鼓励,从侧面透露出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再接再厉.在提出问题时,如果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思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再次创新.即时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立刻根据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反思,从而更快地对错误的行为做出改变.如果评价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就会导致学生的错误行为得不到改变,而无法体现评价的作用.例如,在讲“乘法公式”时,教师可以给出习题:(x+y)(x-y).选取一个学生进行该习题的解答,该学生的解答过程如下:(x+y)(x-y)=x×x+x×y-y×x-y×y=x2+xy-xy-y2=x2-y2.在这道习题的解答中,该学生对于乘法公式的应用并不完全掌握,从而导致计算过程过于烦琐.在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直接对该学生的解题步骤进行全面否定,也不能只看最后的正确答案就觉得解题是完全正确的,而是应该及时地对该学生的解题步骤进行评价,并且在评价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想法.首先对于该学生的解题答案加以鼓励,其次说明这道题有更加简捷的解题步骤,并且说明解题步骤简单化的原因,以及包括解释在考试时需要使用更加简捷的步骤,以便节约时间.
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突
出即时性评价的针对性
由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所属的层次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他们不同的评价.比如,对于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鼓励性质的评价,切勿给予任何带有轻视、轻蔑含义的评价;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勉励性质的评价,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逐渐改进;对于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教师要对于他们的创新性的解题思路给予鼓励,以便他们可以保持创新探索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索能力.仍以上述习题为例,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可能在讲台上耗费大量的时间也无法解答出问题,此时教师要给予这类学生正面的鼓励,而不是给予其负面评价.比如,教师应该说该生很聪明,但只是没有将心思花在学习上等类似的评价,而不是说该生不是读书的料这类负面的评价.
三、改变评价方法,使评价形式更加多样和丰
富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要深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要学会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要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四、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一、采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有很多优点
1.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教具就是一些实物、挂图之类的东西,有的教具不便于准备、携带和保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也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脱节,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所以计算机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据有关专家对视听教育的调查,学生光听只能记住15%,光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视听结合起来,就可以多达65%。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课前可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把课题、知识背景、知识点、辅助练习、部分教学设计、家庭作业等做成一张张的幻灯片。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提取任意需要的幻灯片,十分方便。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为提高学生练习和实践活动的密度提供了时间保障。而且课堂活动显得丰富多彩、充实、高效,能取得师生双赢的效果。
3.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二、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上人人都是探索者,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者和探索者。
1.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数学家往往先通过一定的探索工作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归纳整理、猜想出命题的形式结论,最后通过证明达到数学知识的拓展。如果直接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只能无奈地接受。
优秀的数学软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像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2.利用数学软件探索解题方法。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的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对一些动态图形中的某些不变量进行探索,发现动与静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找到可行性方法,等等。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挑战杯 现实意义 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1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一项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以及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科学竞赛,为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活动于1989 年创办,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总人数超过100万,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创科研型、新型人才。如今,“挑战杯”竞赛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大学生科技盛会,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高校的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挑战杯”竞赛对高校教育长远发展的现实意义
1.1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研能力。“挑战杯”竞赛旨在积极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技创新的平台,同时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挑战杯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拓宽实践渠道,增强就业能力。“挑战杯”竞赛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促使学生将前沿的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促进学生自觉地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学生实现价值观与就业观的转变,培养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
1.2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新型教育模式总体需要三个教学平台:一是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实践、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开放自主式实验;二是实做、实训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和真实操作训练;三是创新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活动项目、竞赛活动以及创新作品和创业成果。“挑战杯”竞赛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教学平台,促使学校从原本“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另外,“挑战杯”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当今科技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的有效沟通。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封闭式为主,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科技交流都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学生接触的信息有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受到极大限制。“挑战杯”竞赛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当代教育的新航线,为人才教育、人才强国提供了新思路。
1.3 “挑战杯”竞赛有助于营造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塑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共青团组织发挥自有优势,以“挑战杯”竞赛为主线,依托科技类社团,通过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全面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因此,“挑战杯”竞赛对推进大学校园的创新文化建设,促使科技创新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起到积极作用。
2 “挑战杯”竞赛对人才强国的推动作用和长远影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新型人才无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战略储备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知识的大潮中,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必须储备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就必须把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当成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就必须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广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更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广大青年的科技创新培养不仅关系到能否建设创新型国家,还直接关系着民族进步以及经济的长足发展,更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竞赛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性思维。“挑战杯”竞赛活动切切实实地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并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下,通过“挑战杯”竞赛活动的举办,将广大青年学子凝聚在一起,团结带领他们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培育高尚美好的品德,以孜孜不倦求索新知,锐意创新投身实践,扎实奋斗成就人生的热情与斗志,在拥有无限创新空间的崭新领域缔造前所未有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赵金华.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李双贵.以“挑战杯”竞赛为契机,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姜明伦.“挑战杯”竞赛的功效及其健康发展的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王鸿军(1969-),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