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民营企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1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淮安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79-1

1 淮安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

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环境保护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油价、电力、煤炭价格不断走高,用地供应日趋紧张,这些成本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1.2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各种限制较多,在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国家当前实行的是货币从紧政策,各级信贷权限纷纷上收,在抑制物价过高过快增长的同时,也使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大。

1.3 对政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政府往往更注重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政府与民营企业的信息交流渠道还不够通畅,对民营企业产业指导力度还不够,民营企业还不能用好用足各项鼓励政策,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好。

1.4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实力薄弱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严重不足,大都处在自我探索发展阶段。多数民营企业缺乏高科技人才、产品科技含量低,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忽视对人才的引进和长期的培养,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实力不强。

2 加快发展淮安民营企业的有利条件

2.1 外部环境不断完善

为促进淮安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立服务全民创业和民营企业发展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文件。淮安市出口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高教园区、软件园、物流园、海关监管点及公共保税仓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这些都为淮安发展民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2.2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淮安紧靠长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淮安发展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接受发达地区经济和产业辐射。同时,淮安地处江苏北部中心地域,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京沪、同三、淮连、宁徐、宿淮盐、宁淮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京杭运河贯穿全境,新淮铁路运力不断提高,淮安民航机场已于2009年建成通航,水陆空运输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2.3 发展成本相对较低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淮安在土地、电力、劳动力、矿产资源、农副产品等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成本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拥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优势比较明显,能为淮安民营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3 加快发展淮安民营企业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3.1 加强民营企业产业规划和引导

充分利用淮安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规划并大力发展适合淮安实际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做好产业研究、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和指导意见,使民营企业发展既有重点也有方向。要着重培育大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将优势资源向产业积聚区集中,培植支柱产业,壮大产业规模。

民营企业不能永远停留在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要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要多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要做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达到可持续发展。

3.2 围绕三大千亿元产业,做好产业延伸配套

要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必须把握好淮安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主动做好产业链延伸和项目配套。除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等传统支柱产业外,民营企业要重点围绕三大千亿元产业,即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特钢,展开项目引进和延伸配套。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现有大企业、大项目为中心,加快产业集聚,强化协作配套,发展特色产业群,形成一批亮点企业和产品。

3.3 建立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当民营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时,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融资相对也越来越困难。淮安要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拓宽担保方式,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吸引更多非国有商业银行入驻淮安,扩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种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4 加强人才引进,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淮安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科技投入明显不足。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立足现有产品,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在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发展先机,要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人才选择和培养制度,完善人才成长机制。

3.5 改进政府服务理念,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服务力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政策咨询服务,着力抓好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健全和完善企业帮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3.6 走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

第2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8169户,2005年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05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04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04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04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05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04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06*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04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05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发挥对民营企业的引导作用。①应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民营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③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④加强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

(5)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①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明晰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③切实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④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扶持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孟复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3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创新;走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以人为本;树立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发展民营经济既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民营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我们国家面临着产业调整、节能减排、优化产品结构政策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的企业改变落后的“唯利是图”“只顾眼前”、和“投机经营”的农耕意识。在我看来,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旧的发展观念和固有的运作模式使企业的发展动力难以持续。现阶段,部分民营企业受短期利益驱使,存在低工资用人,人为延长劳动时间,在产品制造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小富即安”的狭隘经营意识,只为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企业发展理念,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目前的民营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原始生产阶段,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小。产品的深加工与技术研发非常薄弱,而民营企业本身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低下,产品的利润空间因不断的市场竞争而受到压缩,销售渠道不宽泛,利润空间越来越低,可供企业运作的资本越来越紧张,甚至企业的生存都随时有可能出现危机,企业的发展出现了困难。

3.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不断走向新的成功的关键。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往往不够重视,即使有的企业设立了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也只是做些最基本的工作,没有完善的员工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没有明确统一的奖惩制度、没有严格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系统的实施方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造成企业人员流动频繁、有用之才经常性流失,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常常因为技术工人的缺乏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由此可见,企业要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自然是重中之重。只有人才供给均衡充足,企业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

4.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忽视企业的文化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民营企业恰恰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由于受经营者的知识水平、经营理念、管理能力等诸多的因素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员工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致使企业内部缺乏凝聚力、员工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不一致。这也是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组织没有内部的团结与和谐,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根本不会有未来。要想创造企业的未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求发展是关键。

二、民营企业要迎接挑战求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观念,走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促进个人资本社会化、公众化。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而言,充分而又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促动企业自身的发展。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了科学的发展导向和时机,它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民营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正确运用和实施,是民营企业真正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

企业要重点考虑如何实现从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到注重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兼顾的转变;实现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恶性竞争到注重以人为本、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转变,实现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到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订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必要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体制变革,不为一时之利所惑。只有把科学的企业战略应用到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去,才能给企业更多的启迪,才能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使企业有机会迎来又一个灿烂的春天。

2.以科学技术为依托,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创新求发展。民营企业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活的灵魂。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大势所趋,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不能持续发展的企业。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商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以自主创新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创新的含义为:既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也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文化理念的转变,等等。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是产品的创新。除了在产品类别、类型、性能和外观上的创新外,也应努力进行原始创新,这是创新的最高层次。其次是技术创新,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高、精、尖”,只要能够贴进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实现消费者提出的哪怕是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愿望,只有想消费者所想,创新定位准确,创新的结果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得到市场的回报,这就是成功的。最后就是树立产品品牌意思,提高市场影响力。只有树立产品品牌意思才能开发出领先的、引导市场和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作为民营企业,自主品牌好比是自己的看家本领,新产品新技术好比是企业的“杀手锏”。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寻求企业和员工之间共同利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随着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而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团队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创新意识教育,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养员工自我实现的荣誉感和企业的发展后劲。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等一系列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的问题变的越来越重要。只有这样,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企业必须善待自己的员工,关心员工的生存、生活和个人发展空间,对自己的员工要讲诚信,要强调合作。企业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保护员工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利益,为员工提供增长才干的机会,员工才能真正的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活力。

4.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作用;一个团队的精诚团结,取决于大家共同认同的理念。只有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上的团结才是健康的、持久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秉持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在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制度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坚实的文化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要真正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表面上喊几句“企业文化”的口号。许多企业的“以人为本”往往是以领导为本,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本。如果不尊重员工的尊严和价值,企业再怎么标榜自己,也与建立企业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人性化管理最终是想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执行力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企业

的整个经营发展过程之中,把员工的行为逐步规范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并不断强化、坚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价值。

三、结束语

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应该更多的考虑企业对相关利益群体、各个社会阶层、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从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在思想认识上明确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责任,在行动上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各方面关系,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做到有机统一。民营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去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企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第4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温州 民营企业 发展瓶颈 解决对策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不断完善,民营经济已成强劲的发展趋势。以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为代表的经济学派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不是国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而是民营企业(Private Enterprises)。在全球通货膨胀、美国次贷危机、国内人民币升值、新劳动合同法的提出、出口退税连续降低、从紧的货币政策、原材料和人力资本价格持续上涨、能减排等环保成本增加的经济形势下,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的危机,20%民营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倒闭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达12%。

在对温州民营企业展开的深入调查工作中,笔者广泛听取了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金融机构的意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科学抽取调查样本,并在调查前组织进行关于问卷的座谈会和试调查(pliot-test),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共回收问卷1958份,有效回收率达97.9%。调查问卷大多由企业法人填答,保证了回收问卷的质量。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为温州民营企业提供可行性对策。

二、主要问题和成因分析

统计和研究发现造成温州民营经济疲软的发展瓶颈在于(括号内为调查认可度):高成本,低利润(100%);融资难(87%);恶性竞争(86%);无战略,盲目发展(68%);落后的企业管理(36%);企业家素质偏低(34%)。

温州企业密度高,资源紧缺,争夺资源是造成高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000立方米,而且分布不均。温州50%左右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平均每月停电8.14天。劳动成本升高,新劳动法的颁布促使了人力资本的上涨,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通货膨胀促使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Pinduck和Rotemberg等学者的分析思路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990)。

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没有资本的融通,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贷款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所需,并且大部分给了少数几个大型的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温州市政府和协会寄予厚望的小额贷款公司因准入条件极高以及“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能迅速解决融资问题。民营企业信誉缺乏,产权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变数大,风险大,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银行的体制歧视,政府法律法规实施不力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情况下,恶性竞争会导致柠檬市场形成,劣等品泛滥并驱逐优等品,破坏企业群良性发展。温州68.37%民营企业在技术上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弱,导致产品雷同,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恶性竞争又一原因是价格联盟难以维持以及分工合作的缺乏。民营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以及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企业小,数目多,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道德风险不可避免,在监督和惩罚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价格联盟极不稳定。

温州60%左右的企业没有系统的企业计划,75%左右的企业没有创业计划书,80%左右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温州企业目前战略决策水平低主要原因在于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最重要的是寻找市场缝隙,迅速整合资源。但随着实力逐步壮大,照搬国际企业的战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业主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发展考虑;制定企业战略成本高,机会成本高,也是无战略发展的另一根源。根据Chan和Foster(2001),以及Lobontiu(2002)等学者的成果,本文分析了温州中小企业战略存在以下特点:企业战略受危机驱动影响较大;企业战略受企业家精神影响较大;非科学性;非正式性;变化性和局限性强。

造成温州民企管理问题主要在于:家族式管理制约了用人机制;企业主体决策者素质不高;制度形同虚设,奖惩制度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高级知识分子和高技术人员;企业决策者集三权与一身(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

Glick&Miller&Huber在1993年的研究,Hambrick在1994年的研究都表示民营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成败。温州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严重依赖于企业家的能力,而温州企业家受过相关专业培训的占28.4%,本科学历的只占16.3%。素质是个体的潜在的基本特征,素质高低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业绩表现,高素质是高绩效产生的潜在因素。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在其经济理论中指出企业家是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的人。调查发现,大部分温州企业家完全具备熊彼特的研究发现。温州企业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视野不够开阔;胸怀不够博大;不诚信;没有成熟的气质。

三、政策及建议

1、政府

(1)高度重视,消除歧视。在中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特殊背景下,中国的政府和市场对经济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民营经济体系处于弱势群体形势的状况下,解决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短期努力放宽对土地、资金资本、水电、石油的管辖(吴敬琏,2004),同时加强中央财经、地方财经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对民营企业给予照顾(至少和国民企业有同等的待遇),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帮助民企度过难关。

(2)成立民营企业管理局(SBA)。对美国私营企业研究发现,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对美国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实效性作用。调查显示,除了营利性的服务机构外,温州没有像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这样综合性全方位的政府机构。从整体上讲,各种协会和中小企业促进会对企业的帮助很小。案例分析表明只有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行之有效民营企业管理局,作为政府的一个永久权威性机构,才能真正起到服务大众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目的。针对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政府服务机构的思想,建议民营企业管理局的重点任务是:作为官方咨询机构帮助民营企业同庞大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打交道;为企业融资提供全面信息服务,建立投资人、金融机构与融资人的纽带;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企业经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建议;研究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对企业投资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决策提供指导;开展计划项目研究工作,扶持新生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创新型环境与文化,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创造一个对私人市场起支持作用的健全的商业环境;加大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制定一套合理的企业家考核方案,对突出的企业家给予宣传,奖励;发放有关经济状况、法律、社会统计等方面的资料。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诞生将在解决当地融资、成本高、恶性竞争、企业管理、培养企业家等发面做出突出贡献。

(3)发展循环经济。温州91.34%的企业存在明显浪费现象,18.37%的企业归因于资源再利用难,63.2%的企业归因于习惯性浪费。循环经济是人类应对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挑战而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和新的经济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通过提高资源生产率,协调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

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因此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自身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1)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种创新模式用中国人的智慧在市场和技术层面改造国外先进产品,使其功能更适用于目标市场。技术难度不高,研发和生产的双重低成本,使得这些创新产品都具有低成本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企业不仅在制造方面具有明显领先的成本优势,在自主创新上也同样具有成本优势。中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源源不断的可补充的多层次的低成本人力资源,已经形成的产业配套基础以及市场就近的反馈成本低等因素促进了自主创新的低成本。创新成本低这一优势将在未来相当时期内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又一个战略竞争力。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尽可能降低成本,并回应不断改变的顾客需求和价值来持续为顾客寻找并创造新的价值,在价格战中处于优势。

(2)社会关系网络融资。西方人都知道中国经济“关系为王”(R.Buderi> Huang,2006;Vanhonacker,2000)。社会关系网络融资建立在企业家能力信息基础上,以私人关系为基础,信息成本较少,信任程度高,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投资者风险,且融资者控制权高。在确保其内源融资机制的前提下,发育内生性的横向信用联系,让民营经济通过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与组合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目前温州资本纷纷跳出股市,大量资本闲置,民营企业却因融资问题面临破产。因此,社会关系融资是当前最适合的应急融资方案。基于这种逻辑,一方面鼓励中小企业自身出资组建一定行业或地域内部的融资机构。由于各内部企业之间相互了解,信息相对透明,因此考察成本较低,相互监督较为容易,投资者所要求的权利也会较少,也有利资金调剂调度,具有很好的互补性(Boisot&Child,1996;Peng,2003)。另一方面促进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降低融资机构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融资机构可以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并降低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Peng&Heath,1996;Xin &Pearce,1996)。对于温州这样具有企业集群优势的地区,完全可以在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下,将中小民营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一定行业或地域范围内的融资机构,使缺乏资金的企业较为容易地获取资金,而不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以及企业的控制权,从而在行业或地域内部建立一个企业家融资网络。

(3)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合作。100%的企业都有过增强竞争优势的工作,但是87.63%的企业的竞争优势领域和其他企业是相同的。完全相同的竞争优势就等于没有竞争优势。因此不同的企业选择原材料、产品效用、品牌、价格等不同角度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和产品差异化,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完成经营模式的重要转换,从机会经营到能力经营,培育核心能力(Lawson&Samson,2001),建立竞争优势是企业摆脱恶性竞争的根本出路。解决恶性竞争另一个途径在于合作,一方面,雷同产品的企业建立价格联盟;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产品在更大的生产链中被整合,或者整合其他生产链的产品,实现集群化(Doukas&Petmezas,2006),增强竞争优势。民营企业群发展成为专业分工程度高、合作密切的创新集群是提高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也是消除恶性竞争的根本途径。

(4)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学者Gimeno(2005)认为解决盲目发展的对策就是切合实际的拟定科学的企业战略,并贯彻执行。借鉴Drozdow(1998)的思想,以及国内外私营企业的成功案例,温州民营企业必须制定企业战略计划。研究企业所处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前提,一方面,研究内部环境,确定企业的资源数量、企业能力、企业价值链、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外部环境,归纳总结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格局、产品主要特征、竞争力量、竞争对手、产品驱动力、市场结构、战略群组、关键成功因素、产业价值链、产品吸引力。制定的战略必须以企业的使命、远景目标为基础,以创新和差异化为主线Garcia-Almeida(2001)和Sharma(2004),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学者张阳和李雪的研究表明,基于企业家战略实施的构建必须解决企业家的领导;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战略实施过程的激励;战略实施有效性的二次评估和控制。研究表明,企业家是战略实施的核心,有效性是战略实施的标准,执行力是战略实施的关键。

(5)民主管理以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首先,由家族式管理向专业化、民主化管理转变,最重要的是要任人唯贤,严格按照制度,按照公司需要来选拔优秀人才,这方面Garcia-Almeida也有过深入的研究。其次,逐步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经营者与生产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经营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努力方向。再次,引进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能人,不能把员工当作赚钱工具,要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用人唯才,尽量实现员工内在需求和价值,并针对不同的员工采用适合的激励机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6)自身培养提高企业家素质。温州民营企业家应重点培养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诚信、成熟的气质――专注、自尊、务实。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必须融入产业链,在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Doukas&Petmezas,2006)。把从“世界销售”的观念转变为“世界生产和销售”。善于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实现同类产品价格联盟,强强联合,努力实现集群化。消除霸主地位,善待员工,善于开发员工内在的潜能。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观念。诚信经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Steinle&Schiel,2002)。不能浮躁,盲目模仿,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发展,培育企业的持久增长能力或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特别是在政府官员面前保持君子之交,不能阿谀奉承,自尊是处理好企事业单位关系的关键。破除形式主义,用绩效说话,使各种资源产生最大效用。

(7)重建企业信誉。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明晰产权,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这是重建企业信誉的基础(Podsakoff,1990;Pillai,1999)。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Casimir,2001)。健全企业财务机制,理清会计账目,方便外界审计,使投资者能随时了解财务信息,增强对企业的信任。

(8)组建战略联盟,对抗市场风险。基于欧盟和日本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通过策略联盟的形式,形成优势集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战略联盟,分散的民营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增加对外实力。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组建研究开发策略联盟,可以对民营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研究,组建海外策略联盟。如建立海外售后服务中心,海外联合发货仓库,组建教育培训联盟,从而大大降低成本。

四、结束语

本文基于温州地区现状,分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的样本空间是温州企业,本研究在温州特定环境下,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涉及调查数据的分析过程、分析的工具、方法和模型。其研究重点在于在短期内解决温州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对于温州乃至中国民营企业长期发展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部分最终成果,项目编号:SZ0402,并得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科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厚义、明义志、梁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严太华、王欣:基于混合博弈下投资行为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4).

[3] 董书礼:新兴技术商业化与政府作用[J].高新技术产业化,2008(4).

[4] 苏依依、周长辉: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J].管理世界,2008(3).

[5] 王国顺、谢高峰:关系网络,网络资本与企业国际化成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6] 高雪莲:论综合性集群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J].改革与战略,2008(8).

[7] 陈华、刘荣:企业危机管理之路:如何将危机演变成商机[J].管理现代化,2008(4).

第5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发展型战略; 民营企业; 融资策略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为中高速增长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平稳有效,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在此之中,民营企业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觑,民营企业注册数量的增多不仅促进了产业链体系的构建完全,同时行业岗位的增多也使得社会人才的利用变得更为高效,这与国家所制定的发展型战略目标相符合,然而在此战略下民营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信息不对称、融资策略落后等问题的出现大大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民营企业的融资策略应配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及战略目标要求进行一定的优化,完善的融资策略才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更能推动民营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向前发展。

一、民营企业融资原则及类型

(一)民营企业融资原则民营企业的融资原则主要体现在资金需求、权衡风险收益、资本结构合理及企业规模与自身发展相协调四个方面,只有遵循基本的融资原则才能避免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大的成本资金投入。在资金需求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活动是基于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获取而开展的,因此在融资活动中的资金需求量应与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财务支出中的资金短缺量相匹配,融资活动中过多的资金需求量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实质的推动并且极易造成融资失败的风险出现。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上,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获取的资金注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要求民营企业融资策划者应权衡融资中风险与收益间存在的矛盾,确保融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同时又能带来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资本结构合理原则上,要求民营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应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融资活动的结果是促进资本结构体系的最终完善,为企业拓宽业务渠道、信用度及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在企业发展与融资规模的协调性原则上,民营企业并不是融资越多越能提升企业经营水平,过多的融资容易给企业带来资金限制使得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但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规模,不足以支撑企业的经营则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难以达到发展型战略目标的要求,遵循资金与规模相协调的原则才能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营企业融资类型在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融资策略的具体制定是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融资类共同决定的,而融资类型主要分为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选择,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融资渠道一般分为内源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通过企业在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的资金,是企业内部融通的动力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不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干扰,同时内源融资成本较低不包含会计师、律师、券商等费用,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同样也不用支付该类费用,此外,内源融资不会稀释原始股东的收益和控制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为企业获取大量的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则是民营企业通过其他经济主体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外源融资的优点则相对明显一方面来源较广,能够满足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外源融资是促进资本市场活跃的重要方式,通过吸引投资者的参与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动力。

二、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融资策略

在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策略一般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两种。一体化扩张的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是通过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而生产规模的提升则要求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和经营成本。多样化扩张的目的则是为民营企业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建立起联系,使民营企业的渠道拓宽能够更有效的抵御市场经济低迷冲击或企业自身资金短缺时的风险。不同扩张方式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所有不同,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但在不同的扩张方式下民营企业融资策略制定内容要求始终是一致的,需要围绕规范化运作、强化自身能力、控制财务风险及拓宽融资渠道四个方面共同策划企业融资策略规范化运作。民营企业的融资是促进企业规模扩大实现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融资过程中规范化资金运作通过管理制度的优化改善对融资中各环节工作的衔接开展进行管理监督,并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企业法人结构严格控制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流向使企业管理会计或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更能准确制定出企业的财务报表,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更能透明准确的进行展示,民营企业资金运作格局的提升才能更有效的吸引到外源融资的资金投入。民营企业规范化的运作并非只体现在融资过程,还应当在平时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强化自身能力。区别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强化提升,找准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定位,通过展开合作、创新、融资是自身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抵御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风险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在发展型战略下的融资可以通过转变过去独立发展的经营模式,通过与银行、金融机构展开紧密合作确保资金链的稳定可靠,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营销活动,避免在市场经营中资金盲目利用,资金的有效利用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通过对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结构体系进行改善,使内部资源统筹一致,整体化队伍能力的展现是中小微型企业的一种有效的经营体制。在自身能力的不断强化发展下,无论是在内源融资还外源融资中都有大量的资金涌入。控制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融资策略的基础在于对财务和资金的管理规划,由于民营企业在初期建立过程中往往淡化了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及资金规划工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贸然展开融资这极易造成资金经营不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加大问题出现。控制财务风险需要民营企业根据发展型战略规划要求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措施,财务杠杆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还能避免出现财务问题时造成企业更多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财务杠杆能够加大企业发展速率,在外源融资中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投入。控制财务风险还体现于财务工作的透明化开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配合使财务报表更加真实有效的展示给股东及投资者,同时良好的财务状况也能够为企业经营策划者提供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型战略下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民营企业更能加快脚步走入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宽与民营企业的成长性和行业特性有极大的关联,因此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共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成长性还可以通过以股权融资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成长空间,通过投资问题的改善使得民营企业加速成长。

第6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发展现状 对策

近年来,天津市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民营经济的总量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天津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天津民营经济阔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民营经济缺乏连续性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进入新产业、新行业时遇到许多障碍,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成长壮大后,面临着继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如能从政策服务层面解决这些问题,对推动天津民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天津民营企业有119070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2049户,增长11.26%;注册资本(金)41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6亿元,增长33.18%。全市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341万元,注册资本总额1660亿元。天津民营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壮大,已经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技术含量产业,投资遍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船舶物流、金融投资以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重大发明专利转化运用类试点16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60.5万元。

目前,天津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有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和向亲戚朋友借款,即主要是外源性融资。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企业从银行、信用社、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借入款项。民营企业纳税额约占全市税收的50%,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的75%,许多民营企业家还积极到高校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为促进天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做出了贡献。

二、天津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天津民营经济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发展,总量显著提高,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

天津民营企业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其数量与广东、江苏等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为直辖市的上海、北京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北京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3倍,上海的民营企业数约为天津的5倍。即使在“十一五”末,天津民营企业数量也仅能达到15万户左右,数量仍然很少;天津民营企业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在统一规划下,天津各区县正在打造环保产业、电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感光材料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特色产业。但对比北京的IT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天津民营产业群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产业集群标准,至今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融资难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在现有的融资体制下,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融资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一是信贷服务不能满足民营企业发展要求。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普遍资金短缺,信贷需求大,现有信贷力度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二是贷款抵押形式比较单一。在企业整体实力、品牌影响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还是采取实物抵押方式。目前还缺乏对非实物抵押,包括专利、知识产权等进行价值确认的标准依据和相应机构。三是担保公司实力普遍较弱。在天津百余家贷款担保公司中,仅十余家实力较强,运营情况良好。其中注册资本过亿元的只有两三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普遍有限。这就使得大部分担保公司难以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贷款担保。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有调查显示,近90%的企业认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力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相关机构不够健全,部分服务职能缺位,使得企业从中所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有限,从而导致企业运行成本高和社会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平台建设还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型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服务平台。部分现有的服务机构和平台也没能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的职能,离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科技中介服务和技术平台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快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壮大经济实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民营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把民营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确定发展目标,纳入绩效考核

将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天津市经济发展规划,并尽快制定“十二五”民营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制定完善统计监测制度,为全面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准确反映运行态势提供决策依据。在发展目标的实施上,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各行业民营企业事务的统一政府部门,切实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象,注重政策的整合力度。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应将促进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业绩加入进来,制定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2、探索特殊规律,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产业都呈现产能过剩态势,政府再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刺激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模式,效果会越来越差。加之,天津历史上缺乏创业的人文环境,促进大规模的企业涌现和成长必须选择特殊路径,即抓住新产业出现的契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中形成龙头企业,形成集聚效应,用产业链带动一大批新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硅谷就是成功的典范,只有在天津找到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探索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和规律是加速天津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政府应通过技改贴息、自主创新激励等政策,推进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3、突破体制约束,创新融资渠道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行业,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有必要介入和扶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全资担保公司或者入股其他担保公司使其直接成为民营企业的担保人,并建立起一系列与信用担保配套的制度,如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和再担保基金制度、有效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在充分认证的前提下,尝试转变银行传统经营体制,通过有限度地提高授信额度着力支持小额信贷公司为民营企业服务,充分激发民间投资热情。还可以考虑尝试建立地方特色的新型直接融资市场,在运行机制上比现有的直接融资市场更加灵活、高效,增加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4、高效的行业、协会等自律

大力发展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注意调动、利用和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让它们在信息交流、生产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撑,以推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各级工商联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工商联的工作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民营企业要发展,要争取行业地位,要防控风险,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努力扩大现有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做好规划,尽快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目前许多发展很成熟的领域还没有行业组织,应加大推动力度,尽快把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建立起来。

5、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政府服务意识

鉴于许多现有配套政策落实效果不佳,不合理收费及行政效率低下现象时有发生,建议在全市范围的行政机构大力推行限时办理制,追究行政责任,并自动同意民营企业的有关申请事项。民营企业在行业准入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玻璃门”现象,即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却通过种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之门外。因而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民营企业服务的意识。具体工作中,不少部门对民营经济偏重管治,欠缺服务,优惠的政策更多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惩戒的措施更多面向民营企业;一些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约束民营企业,或将检查、处罚民营企业视为部门的生财之道。在采取行政行为时,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建议由市政府统一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民营企业随时投诉,如经核实投诉属实,则实行针对性问责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意识。民营企业的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政府还需以强化部门配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本着“先活后管、先予后取”的原则,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注:本文是天津商业大学青年科研培育基金项目091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五次企业并购的大浪潮。随着加入WTO,在国内企业界的并购一时兴起。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跨国并购面临着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双重差异的影响和挑战。在跨国并购中,民营企业剖析跨国并购的深层原因,而选择适合的对策,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全球范围内激烈的行业竞争要求我国民营企业迅速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

通过对跨国并购问题的论述,可知:跨国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巨大的挑战。通过国家实行的各种政策,企业自身不断调整,就能逐渐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

始于1994年的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中,跨国并购更加频繁且各方面连创新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世界经济格局。本文仅就跨国并购这一热点现象作一简介,并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既为本国民营企业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又能有效规范、控制外资并购行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并购成为一种经济趋势,这对我国民营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面对并购狂潮,必须有相应的对策,来使自己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跨国并购发展进行剖析,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通过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各种对策,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各种策略下,民营企业肯定会更加健康的发展。

本论文分三个部分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对企业跨国并购进行概述,介绍其含义及发展史,阐述跨国并购的内外动因。第二部分阐述跨国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产生的障碍和影响,第三部分阐述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跨国并购的概述

企业跨国并购(Merger & Acquisition,简写为M & A)是对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兼并与收购虽各有特点,有同有异,但常被连起来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兼并实际上是其他企业与一企业合为一体,其他企业不再作为一个实体继续存在;而收购则是指一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份而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其他企业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依然存在。所谓企业跨国并购是指一国企业基于某种目的,通过取得另一国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股份,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或完全的实际控制的行为。

对于企业跨国并购,可依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按被并购对象所在行业部门划分,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的目的划分,可分为“买壳上市”和一般性并购;按并购所采用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现金收购、股票并购以及股票现金混合并购三种;按被并购企业对并购所持的态度划分,可分为善意并购与敌意并购;按并购行为是否有中介机构介入,可分为直接并购与间接并购[1]。

1.1跨国并购的发展

企业跨国并购从本质上说是公司产权的交易行为,并非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内的直接投资。投资者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须按照其拥有的一定数量的股权或资产,对其所投资的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拥有一定的控制权。至于拥有多少股份才能构成直接投资,各国的立法并不一致,但多数国家认为持股数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我国法律规定,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商出资不得低于25%;日本与美国目前均以出资比率10%为基数,出资比率在10%以上的投资为直接投资,出资比率在10%以下的投资为间接投资。

迄今为止,全球共发生了五次并购浪潮。(注: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来看,到目前为止,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54年至1969年间,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发生在1975年至1992年间,第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延续至今。)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并于1998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据统计,1998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2.5万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54%,比1996年增加了两税。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中期以来的跨国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动向:(1)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跨国并购出现。严格说来,1998年以前的所谓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仅是美国并购浪潮,美国以外的欧洲、亚洲并未过多卷入。而1998年以来,并购浪潮真正席卷全球。(2)跨国并购更加频繁。198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数为7700起,并购价值总额为355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为2764起,占并购总数的36%,跨国并购价值为1310亿美元,占并购价值总额的37%。而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据统计,跨国并购总额在1998年达到了411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74%。 (3)跨国并购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根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为6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40%,而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4)跨国并购活动走向多极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并购呈双向流动之势,90年代以前主要是美国企业大举并购英、日企业,而现在英、日企业也掀起了强烈的并购美国企业的浪潮;具有传统经济贸易关系的国家间跨国并购异常活跃;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跨国并购浪潮中。(5)区域集团内部的跨国并购发展迅速。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均实行内外有别政策,显然有利于区域集团内的成员国之间的跨国并购。(6)强强企业并购不断,且并购额巨大。1998年以来的强强并购几乎涉及到所有重要行业,并购额也连创新高[2]。它极大地冲击了全球的市场结构,甚至改变了某一行业的现有经济格局:在石油业、涉及数额分别高达863亿美元和480亿美元的埃克森和美孚的合并以及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合并,使他们与壳牌石油三足鼎立;在汽车业,戴姆斯-奔驰与克莱斯勒的跨国“联姻”使其位居通用、福特、丰田、大众之后名列第五,等等。(7)跨国并购的具体目标日趋多样化,投机色彩明显消退。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浪潮,着重于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而带有“泡沫经济”特征的投机性企业并购,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2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中国市场是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越来越趋于直接投资,其中并购已经超过了“绿地投资”,成为FDI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已经影响到我国民营企业,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本文试图从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分析入手,阐述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应实行的对策。

1.2.1并购的内在动因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作为一向追求实现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必然要不断调整其经营战略,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高效组合、低成本的生产与高价格的销售,并尽可能地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而进行跨国并购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跨国公司的对外并购已经取代了“绿地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方式,并购资金已占其对外投资量的70% 以上[3]。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政府的反托拉斯倾向已大大减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本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也开始放松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跨国公司全球并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有利条件。同时,科技进步也使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促使跨国公司不断地进行跨国并购。许多跨国公司为保持其领先地位,同时又降低其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通过并购来获取新的技术,避免技术研究上的重复开发。

1.2.2并购的外在动因

1.追逐规模报酬递增。跨国公司并购之所以能促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是因为:(1) 并购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使用更加先进、高效的专用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 大规模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分工的专业化及作业的标准化水平,从而提高员工的劳动熟练程度,降低成本。(3) 大规模生产和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可以减少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提高劳动效率。(4) 大规模生产需要大批量地采购原料,有利于节省原材料的开支。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跨国并购无论是横向并购还是纵向并购都有可能实现规模经济效应[4]。

2.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跨国并购实质上是企业组织对市场的替代,是为了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交易费用。跨国公司并购就是用内部组织替代市场制度,使多个经营单位的交易活动内部化,从而减少市场搜寻费用、谈判费用、拟定合同费用等。在跨国并购中,跨国公司既可以通过并购突破关税与非关税等贸易壁垒限制,减少其进入海外市场的成本及经营成本,还可以通过并购获取原企业管理人员、生产技术设备、技术人员及其他特有资产,降低获取人才和技术的成本。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形成的扁平化的内部组织结构也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

3.规避商业周期风险。跨国公司并购利用商业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存在的时间差,来规避商业周期风险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同时又可以避免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商业周期风险。我国经济的长期稳步增长,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对于产品销售而言,当跨国公司的某一产品在某国或某地市场萎缩时,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市场的销售,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这样,通过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可以实现产品的市场多元化,达到摆脱单纯依赖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束缚,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5]。

4.争夺创新技术与人才。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拥有创新技术与人才优势,必然会在剧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创新技术与人才优势,并购是最便捷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认识到,除了技术能力之外,被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非常重要,一旦他们离开被并购的公司,那么再好的技术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理想的并购是选择那些具有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公司作为并购对象并将其留住,有效并购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和扩大市场份额,它通常还把获取人才和新一代产品作为前提。

5.寻求价值被低估的公司。知识经济时代造就了一批以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这些高科技产业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而许多业绩不错的传统产业则没有得到投资者应有的关注,一些效益其实很好的有名企业的股票市值在股市上甚至远不及那些前几年还不为人所知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的价值被大大低估,这给跨国公司并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托宾比率表明,如果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小于 1 时,即说明该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可以实施并购行动。如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很高,许多企业的资产被市场低估,托宾比率只有 0.5 到 0.6,实施并购比投资新建企业要合算很多,由此引发了并购浪潮[6]。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经济效率理论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垄断是绝对有损于经济效率的,政府的反托拉斯倾向已大大减弱。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本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也开始放松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

2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WTO以及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跨国并购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并购过程中垄断倾向的滋生、国有资产的流失、宏观调节力度下降以及投机性并购行为的存在等。

2.1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积极影响

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他对民营企业的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现在就对其积极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2.1.1解决资金问题

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缺乏技术改造所需的资金,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然会导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国有企业要转换机制、走出困境,一要靠深化改革,二要靠加大技改投资力度,三要靠减轻负债和社会负担。这三项措施都需要资金投入。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国有企业近40万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资金3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全部从国内筹集是不现实的,而跨国资本是其重要来源。

与新建投资相比,虽然短期内跨国并购的资本形成作用并不明显,跨国并购只是企业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就直接增加资本存量。只有当将出售国内企业所得的现金和可处置股票这些可投资资源用于国内再投资时,资本存量才会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跨国并购有利于我国的资本形成:跨国并购可以为国内企业带来后续性追加投资;可以通过产业连锁效应引发前向辅投资和后向辅投资,引来投资母国企业和他国企业的投资;可以通过示范和带动效应促进东道国当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连带效应促进投资母国其它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政府的援贷款。

2.1.2优化企业结构

跨国公司在我国实施并购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跨国并购带来的大量外资流入有利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国有资产可以采取实物资产出售或股权出售的方式从部分产业的退出和对部分产业的集中进入,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的形成。

(1)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如果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经济渗透的程度很高,就可能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并购的直接结果是企业经营规模扩大,重新组合和调整生产要素,达到最佳规模经济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实现产品深化生产或运用统一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节间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跨国并购带来的资金、技术等资源,不仅可以优化目前的投资结构,还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从而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跨国公司对当地企业的产业关联和示范效应可以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外资流入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同时也改变着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地促进着产业结构优化。

(2)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并购也可以促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国有企业引入外国并购投资,实现了国有企业与外商资本的结合,不仅改变了国有企业单一的资产结构,而且通过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产权关系明晰;国有资产与外资合二为一,资本追逐利润的属性便显现出来,一改国有资产动力不足、约束力软化的弊端;资本要求增值的本性将排除一切非生产经营因素的干扰,甩掉企业的“包袱”,实现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技术进步;由于合资企业外商参与管理,并参照合资企业法运作,这就从产权和法律制度上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7]。

2.1.3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并购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会导入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树立市场经济中企业营运的样板,有助于从外部促进中国市场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有助于跨国并购以先进方法培训我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开发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应用和推广跨国公司科学经营管理现代化大企业的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外商熟悉国际市场的行情和交易规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因而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纳入其生产协作系统,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都大为拓展,从而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和协作效应,被并购企业则可以直接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营销网络上的垄断优势,排除国际市场进入障碍,迅速扩大出口规模[8]。

2.2跨国并购发展对民营企业的消极影响 2.2.1某些行业产生垄断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会导致某些行业产生垄断,并对国内一些企业和相关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并购有可能会导致我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且规模经济效益越显著,集中效应越明显;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跨国直接投资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度也就越高。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跨越歧视市场壁垒,保持稳定的加工市场集中度和寡头竞争稳定性,排斥中小规模厂商,一旦它控制市场就可能压制竞争,降低市场效率,破坏市场结构。跨国公司并购压制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是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二是价格歧视;三是利用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在我国市场上拒绝交易。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不仅表现在跨国公司直接进入的领域,还表现为对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的影响。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有可能打断国内运行已久的供应链,而转向跨国公司母国或跨国公司在国内的配套生产企业。

2.2.2资产流失和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

跨国公司并购会导致国有资产、国有品牌流失,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跨国公司在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时,一般会低估国有企业资产,这在国有企业处于经营困境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有些地区,为获取更多的外商投资,甚至对外商投资实施“超国民待遇”,并许诺给外商以丰厚的利润回报。跨国公司并购后也有可能在公司内部利用转移价格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方式提高成本,降低利润,导致合资企业连年亏损。而且,如果并购前没有对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合理评估,往往更有可能会在并购中造成大量无形资产的流失。近年来本土品牌在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中日益处于一个不利地位,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国内企业的名牌、商标也逐渐消失,逐步被相关的外资品牌所替代,这种无形资产的流失,直接后果就是阻碍了国内企业健康成长。跨国公司并购后一般不使用中方的技术,而是利用跨国公司本部的技术,如果在华的合资企业不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就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的一个简单加工厂,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无疑是一种巨大损失[9]。

2.2.3削弱调控的力度

跨国公司并购会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一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已经遍布于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部分行业形成寡头垄断和独家垄断的局面。这些行业经营发展战略,已经脱离了国家的行业监督,如液压挖掘机、程控交换机、部分家电产品,在企业数量、生产品种和规模、生产布局等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无从干预和协调。跨国公司母公司从其全球战略经营出发来安排子公司在我国的发展,不仅有可能会背离行业总体规划,而且会使国家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手段等调节力度下降。

2.2.4存在投机行为

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会也存在投机行为,转移其利润、风险或污染。从事投机性兼并的企业将主要精力、时间和资金用于毫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并上,而不去筹划长期的生产投资。为了获得股权转让或资产转让溢价的短期投机行为,以及单纯追求金融资产增值的投机活动,如果取代了生产活动成为“财富”主要来源,其结果必然导致短期利润排挤长期投资,赌博性投机排挤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开拓工作。另外,还存在部分外商转移利润,转嫁投资风险,以及侵害我国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一些跨国公司受资本的趋利性所驱动,转嫁污染环境的项目,将一些重污染的工业向我国转移,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民营企业实施的对策

3.1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策略

跨国公司的并购对我国民营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并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使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而且对民营企业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效应的最终实现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我们能否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外资并购策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研究本国国情,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适度引资,从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民营企业自主成长和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

3.1.1加大民营企业规模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面对。以汽车行业为例,有较好经济效益的汽车企业年产能力应在40~60万辆,而年产100万辆以上的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汽车年产量超过百万辆的企业有12家,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7%。中国现有汽车制造企业122家,1995年总产量仅为150万辆,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5家,最大的一汽集团年产量也仅为18万辆,80%的厂家年产量不足1000辆;又如钢铁行业,全国约有钢铁企业1700家,但年产量百万吨以上的仅有22家,500万吨以上的只有4家。而且本1961~1970年新建的钢铁厂年产量均在1000万吨以上。由于企业规模小,导致了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这种不良状况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阻碍了其进行民营企业经营的步伐,而这却为外资并购我国民营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必须加大我国民营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力,规范企业,面对并购狂潮才能更好的发展。

3.1.2引用国际化管理机制

国内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民营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特别是海外融资自主权。(2)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决策审批迟缓,审批程序繁琐,且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跨国并购的顺利进行或使企业跨国并购坐失良机。(3)我国目前实行的外汇管制措施是: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外汇则不可自由兑换。这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的进行及在东道国拓展业务。(4)我国为吸引外商投资,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赋予外商投资企业各种优惠待遇,这有利于他们在我国的跨国并购,然而我国企业在外国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5)国内各企业之间的并购尚面临各种风险,跨国并购更是如此,且风险更大,这就需要对国内并购企业提供各种优惠、保障措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不利于企业跨国并购。设立专门从事企业对外并购等跨国直接投资管理的机构,对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进行宏观协调和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10]。

3.1.3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缺乏有管理跨国公司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购仅仅是跨国经营的第一步。对被并购的企业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如何在并购之后做到真正消化吸收以获得“双赢”,则是并购企业面临的更为重要的且最为实际的问题。实践中,企业并购后,并购企业由于缺乏有管理跨国公司经验的人才,往往派少量管理人员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协调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主要还是赖于被并购企业的原有人员。

所以如何提高员工素质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民营企业员工应该加强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面对随之到来的跨国并购热潮,企业员工应该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是自身企业能更好的运营和发展。

3.1.4发展中介机构

(1)企业注重培养和国家的大型投资银行的关系。在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众多中介机构中,投资银行的特点在于它集多种中介机构的功能于一身,且其主要业务就是参与和推动企业的并购活动,从而使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投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应采取倾斜政策,点扶持一些初具投资银行规模的较大的证券公司,鼓励证券商间的并购,并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条件成熟时,走出国门,开展跨国业务,使其能为我国民营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企业自身成立全国性的咨询机构,它能在广度、深度上更进一步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有利于民营企业,在面临跨国并购时能提出专业的意见,指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及时获取涉外律师队伍的意见。针对现有情况,应尽快采取措施如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派优秀律师外出进修等途径,提高涉外律师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应采取优惠措施,将在国外学习法律、经济的优秀人才吸引自己的企业,为我国的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3.1.5鼓励银企互惠互利

鼓励银企联姻,组建大型跨国企业,参与企业跨国并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银行、西敏诗银行、汇丰银行,日本的住支银行、第一劝业银行,法国的国民银行,德国的德累斯顿银行、巴伐利亚联合银行,荷兰的商业银行和荷兰银行等均积极开办跨国公司并购和咨询业务,甚至直接参与跨国并购。我国银行可借鉴国际上著名银行的经验,在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融资中,实行银企联合,为企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服务。民营企业通过银行的互惠互利政策,得到大批资金,自身就能不断壮大。

3.1.6创建大品牌企业

加快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步伐。支持战略产业中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形成集中优势,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海外反并购。联想并购IBM、南汽并购英国罗孚汽车,都体现这一战略思路。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方面需要民营企业增强实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建设,增加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为民营企业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

3.2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的辅助措施

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掀起了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浪潮,他们的着眼点是投资控股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或直接收购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啤酒等行业被外资控股的局面,且势头有增无减。我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的领域将逐步放宽,对外商的限制将逐渐减少。此外,我国的民营企业改革为外资提供了众多的并购目标企业。可以预见,外资并购民营企业的势头将会愈演愈烈。基于有效竞争和其他善意动机进行的跨国并购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基于垄断市场或投机动机的跨国并购则会对一国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在肯定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在借鉴外国管制外资并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规范、控制外资并购,扼制其负面效应,适度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

3.2.1完善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完善外商投资法律。对于引进的外资,各国法律一般会赋予其国民待遇。然而在某些方面我国却赋予了外商以超国民待遇。例如,减免税、减化审批手续等方面的规定,使得不少外商利用我国的倾斜政策和国内外体制的差别,在并购过程中谋利。有的外商在并购我国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时,不仅提出控股51%以上,而且要求一段时间后出资。达成协议后,外商再利用这段时间在国外“借壳上市”筹措所需资金,然后再以此作为出资获得收益。这些待遇,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根本不可能享有。对此,(1)我国应尽快完善各项法律规定,赋予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使内外资企业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2)严格支付条件,在购买资产协议中应明确规定具体的购买价格及支付方式,力争外资能与内资同时到位。

完善资产评估制度。现实中,外资并购我国民营企业资产评估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有些目标企业因急需资金根本不作具体评估,仅以帐面资产净值作价参股;(2)资产评估时,有些中方企业无视无形资产的价值,仅将有形资产作价入股;(3)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因过多的行政干预,难以按市场规律进行核算。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有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我国现有的资产评估机构多隶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经济主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难以使外国投资者信服。因此,应建立作为企业并购中介机构的有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按市场规律办理。(2)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办法》的规定,强化评估工作,防止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尤其要加强并购过程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

完善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1)应完善证券法,进一步加强对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律监管。目前,外资直接或间接进入上市公司乃至控股上市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新动向。有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已经是境外机构。对此,应将对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监管与对非证券市场上外资并购的监管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国家的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统一、协调。此外,对诸如收购方的信息披露、强制要约、强制收购、间接收购以及国家股、法人股的转让等问题,法律上需给以明确且易于实际操作的规定。(2)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的共谋、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3)完善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明确外商在并购企业后对企业职工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4)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还涉及到环境保护等问题,国家也应加以重视,将其纳入法制轨道。

3.2.2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与扶持

国家应采取大企业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些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标志着我国鼓励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目标已经明确。

首先,建立一套指标评价体系,以确定企业是否具有扩张条件,是否有能力进行跨国并购。企业对外扩张,既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又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还可增加市场所占份额,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扩张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进行盲目的扩张。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的主导趋势不是对外扩张,而是合理化的结构调整,可见,对外扩张只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维护自身发展的一种阶段性要求。“根据邓宁的对外投资理论,企业只有具备了以下条件,才考虑对外扩张:(1)企业拥有高于其他竞争企业的优势,这类优势至少在一定时间内为该企业所垄断;(2)企业使这些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其他企业更有利;(3)企业在投资区位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地投入更有利。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简单概括为企业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10]需要强调的是,扩张是有限度的,极度扩张也会导致企业的失败。

其次,对于符合标准,并确有意愿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国家对其应赋予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尤其是海外融资自主权),简化有关的审批手续,从各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便利企业跨国并购。最后,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对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非商业风险如外汇汇兑风险、战争险、征收或国有化风险提供政府保证,以降低国内民营企业运营的风险。

3.2.3加强国际合作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家应积极与其他国家订立双边或多边条约,或在互惠的基础上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减少投资的政治风险,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实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税收制度,避免双重征税。此外,如果本国民营企业所进行的跨国并购受到东道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国家应尽可能通过外交途径或诉讼途径来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结 论

跨国并购在中国加入WTO后变得更加频繁,对民营企业产生了各种影响。本论文分析了跨国并购的内外动因,剖析了其发展趋势,针对跨国并购的发展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提出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策略,以及一些外部辅助措施。

跨国并购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其积极影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机遇,促进国民经济上升。消极影响能严重破坏民营企业的自身产业结构,给本国带来经济危机。

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跨国并购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对本国民营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结合当今经济实况,分析世界经济走向,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自身的优缺点。提出了各种对策来发展和壮大民族营企业。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论文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跨国并购如何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剖析透彻。民营企业自身的许多弊端没有列举出来。提出的对策可能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需要。在今后的论文中一定会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亚芸.企业跨国并购与国际法律协调[J].中外法学,1998,(6).

[2] 张文魁.全球并购新动向及其影响[N].国际商报,1999-06-10(6).

[3] 于建国,管宁.国外企业收购与兼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37.

[4] 李继学.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J].中国外汇管理,1999,(11).

[5] 郑爱国.全球跨国公司风云录[N].国际商报,1999-01-07(5).

[6] 李金鹏.中企进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N].国际商报,1999-04-01(6).

[7] 王庆湘.试论我国反垄断立法所规制的垄断[J].法学,1999,(11).

[8] 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53.

第8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会计文化; 文化重构; 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其价值取向一味的“逐利性”和内部管理严重的“人治化”所带来的弊端。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已选择和未来发展的领域中,不断走向成熟,获得新的生命和成长。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业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持续的发展和持续的成功。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民营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内部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成为影响企业重大决策的唯一要素,社会责任、国家利益更多地被忽略甚至被践踏,造成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颇有微词,民营企业在公众中往往成为“巧取豪夺”者的代名词。“家族化”传宗接代式的内部管理理念形成了“人治化”的管理框架,经营管理中的监督系统运行“被缺位”、“被失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民营企业的诚信度普遍不高。因此,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会计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是统一和融合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促进员工自身价值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实现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活动是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文化植根于企业文化沃土之中,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同样要将会计人员的观念、行为统一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会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构建应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协调。企业会计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会计物质文化包括会计物质生活材料、会计工作、生活环境、会计工作条件等方面;会计制度文化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会计机构组织方式、会计教育制度等要素;会计精神文化是指会计及其管理人员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等方面,它是会计文化的中心。企业会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力量,主要依靠约定俗成的力量来制约会计行为人的实践行为,它具有法律法规所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的理念更新

从现实看,民企企业文化及其会计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和浓厚的功利性,而这正是阻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文化因素,基于此,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先进理念:

(一)以人为本理念

企业会计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企业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是民营企业中的“文化人”,是具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理想人格及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进取心的个体,因此,仅仅将会计人员当成简单的生产要素的传统理念是最先应该摈弃的。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准则等,是影响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公众对民营企业行为评判的重要判据。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首先要体现对会计人员真善美情感的敬畏和对其能动性、创造力的尊重。

(二)诚信宗旨理念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民营企业的诚信在备受诟病中迫切需要修复并获取民众的认可,因而诚信宗旨便成为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应坚持的核心理念。近几年国外的安然事件、施乐公司事件,国内的银广夏、蓝田等事件,足以说明会计工作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如何营造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铲除会计舞弊行为的文化土壤,化“危机”为“转机”,杜绝会计信息失真,成为重构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消除会计工作对内是“保机密”、对外是“找关系”等错误思想和行为,重塑民营企业整体形象。

(三)企业形象至上理念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是民营企业长盛不衰延续其生命周期的必由之路。诚然,民营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外部形象的塑造,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自省、自律方面,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方面,在建立信仰支撑体系的内动力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民营企业会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企业整体社会形象塑造为出发点,要立志于确立并维护好高标准的企业道德,形成对会计人员和全体员工有效的软约束力。

三、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策略

民营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是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精神凝练的重要策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会计文化的重构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和自身信誉、利益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益处,民营企业管理层应积极筹划企业会计文化的构建工作。民营企业会计文化重构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凝练高尚的企业价值观

民营企业要在认真探析研究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凝练体现企业特色、为全体成员接受的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企业的社会使命、责任、追其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生产工厂可以从产品出发树立“向社会提供最优产品”的价值标准,商场则可以根据本身经营特点提倡“顾客至上,一切为顾客服务”的价值标准,使之成为企业的最高经营目标。要坚持“重义轻利”的价值准则,树立正确“义利观”,自觉意识到在讲“义”时承认“利”的必要,在求“利”时接受“义”的约束。只有树立了高尚的价值观,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才形成了正确的理念导向,会计文化的重构逻辑起点才纳入了科学化的轨道,因为,会计文化的构建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之内的一个方面。

(二)完善物质文化载体

和谐会计文化需要有效的物质文化载体,完善物质文化载体是民营企业推进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会计物质文化建设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会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为目标。一是要提高会计员工的工作满意感、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层面上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会计人员创新去适应新会计准则灵活性要求;二是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建设规划,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学习财务知识也要学习业务知识,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常态。要全面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拓宽会计人员的知识面,加强会计人员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要增强会计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应丰富会计人员的业余生活,组织各项活动或比赛,提高业务技能,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信息有效沟通和关系协调,减少内耗;四是要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诚信作为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品质,是会计人员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坚持以诚信自律为主线的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构筑会计诚信长城。加大对会计人员工作范围、诚信度进行跟踪并进行量化考评,加大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的舞弊成本。

(三)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与监控制度

会计制度能够约束、驱动和规范会计工作,是维护企业会计工作有序的重要保证,具有刚性的预设性。会计文化最终会体现在会计规范、准则和制度之中,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与监控制度是规范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手段。为此,一是要从日常会计核算实务出发,根据业务拓展、流程改造、会计制度衔接以及特殊的财政、税收政策变化,制定可操作性的内部会计制度,使宏观上的会计制度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则,实现企业会计业务流程的有章可循。同时,要有效调动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及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旗帜鲜明地支持和褒奖会计人员的管理行为,使之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促使会计人员从被动的“要”、“要我管”向主动的“我要干”、“我要管”转变;二是要建立主动型的经济活动管理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内部业务控制体系,哪个岗位出现了失误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引导、控制、监督、考核的职能;三是要增强会计人员的自律性,通过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来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通过正式制度的他律和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相结合形成稳固的会计行为规范体系,防止正式制度刚性约束不足而出现的会计行业败德、失信行为;四是要将全体员工纳入会计文化建设的主体。随着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公司治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职能已全面渗透到各个部门,如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就让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因此,应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从有效发挥会计文化激励、引导、规范等职能出发,与企业文化建设通盘考虑、统筹兼顾。

(四)培育先进的会计精神

制度不能完全提升行动标准,民营企业会计制度驱动力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变得有限和不可持续,培育先进的会计精神才是企业会计文化的最高追求。会计精神是全体会计人员共同拥有和普遍掌握的团体精神,民营企业要将“协作、奉献、创新”的会计精神内化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追求和行为标杆。民营企业在用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同时,要重视“人”的资源开发和价值实现,对会计人员充满尊重、信任、关爱和理解,重视会计人员后备队伍建设。发挥会计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以“人无信而不立”、“仁义为先”等古圣言旨为核心构筑共同会计价值观,时时处处地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使会计人员据此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人格和职业意志。

【参考文献】

[1] 雷又生,等.会计信息失真的道德分析[J].会计研究,2004(2).

[2] 杨晶.企业会计文化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3] 张雪峰,等.会计文化对会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探析[J].经济师,2011(5).

[4] 谢宏宇,等.试论会计文化的构建——基于会计亚文化价值取向[J].会计之友,2009(4).

第9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薪酬制度;民营企业;激励;吸引

近年来,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民工荒”或“招工难”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完善健全薪酬制度的缺乏,员工待遇低等原因引起的。因此,为使民营企业更好的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就需要民营企业制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薪酬制度。

一、改革薪酬制度的意义

(1)企业发展方面。一是民营企业科学的、适应自身发展的薪酬制度的制定,有利于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对于员工队伍稳定问题尚未予以充分重视,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民工荒”和“招工难”等问题开始向企业敲响警钟。尽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含就业结构矛盾等,然而,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工资待遇低。因此,员工工资水平的提高既是企业职工队伍稳定的根本对策,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二是有益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企业运行的基本制度,民营企业适用薪酬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其管理的强化。因此,民营企业要对改革薪酬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在结合企业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将员工全面发展的促进作为出发点,从而使长期的、有效的、能够供应人力资源的薪酬制度得以设计。(2)社会进步。一是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巨大促进作用。目前,民营企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市场主体,民营经济的快速、和谐、协调法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全局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二是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民营企业改革和建设薪酬制度有利于企业员工经济利益的维护,在使员工收入水平提高,生活状况改善的同时,有利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切实落实。

二、改革薪酬制度对策

(1)遵循原则。一是保障性。一方面民营企业建立的薪酬制度应当具有保障性,作为一项内部规则,其不能被随意的更改或废除,从而使员工具有的不确定性工资收入得以消除;另一方面薪酬制度应该涵盖对员工的社会保障。二是透明性。民营企业制定的薪酬制度要保持透明化,从而使企业员工得以对其公正性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引导员工参与制定薪酬制度;采用较简单的植物评价方法,从而便于员工理解;将关于工资制定过程的详细文件说明向员工。三是激励性。在对薪酬制度进行设计时,要尽量将员工薪酬与其贡献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对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体现;另一方面还要使员工在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及智力投入等方面获得的报酬进行体现。要适当拉大员工报酬差距,在坚持有升有降的基础上,使“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的思想得以坚决杜绝;要善于提升员工报酬,从而使其明确自身价值的提升。四是适应性。员工的工资收入要同国家发展经济的速度相适应,要同国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对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的要求相适应,更要同企业变化的经济效益相适应。五是公平性。企业在对薪酬制度进行制定时,要允许工会组织参与,也可以对社会上的中介公司或咨询结构进行邀请,在使薪酬制度公平性得以提高的同时,也使劳资双方得以实现“双赢”。(2)结构设计。作为企业分配理念的反映,薪酬制度是对企业薪酬思想和薪酬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中,对薪酬制度的制定要对以下因素进行考虑:福利待遇,即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等;个人效率和业绩;工作时间;个人资历、技能和学历;人员层级关系等。结合这些因素,在对企业薪酬结构进行设计时,应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基本工资,作为员工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工龄工资。二是激励工资。作为企业员工积极性调动的有效手段,激励工资包括绩效工资和加班工资两部分。三是保险与福利项目。作为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另一内容,福利可以分为非强制性和强制性两种,也可以分为公共福利和个人福利;对于基本保险,要结合国家规定进行设置。

总之,民营企业要在对改革薪酬制度必要性进行明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对设计原则和结构的遵循上,使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薪酬制度得以制定!

参 考 文 献

[1]尹晶,于岚.我国民营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