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产业发展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Abstrac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ocean. The coastal countries (region) al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ar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in marine power (region) as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 (region). Shandong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rine economy provinces, is with urgency, reality and necessity to develop marine econom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the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marin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the marin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K928.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的14%。通过分析国内外各国家(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我省发展海洋高薪技术产业提出策略建议[1][2]。
1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建立起来的国际海洋法律新秩序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分别提出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3]。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100亿~1900亿欧元,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 [4]。
1.2 海洋开发与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5]。
1.3 人口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上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占日本总面积的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 /4和国民收入的2 /3,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
1.4 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20世纪80 年代以来,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海洋竞争力,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2国内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由于海洋的复杂性、研究的艰巨性以及投入的有限性,使海洋调查、监测以及对海洋资源环境基本规律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为止还没有弄清我国近海的资源环境状况;海洋技术装备落后,海洋基础建设缓慢;海洋科技投入水平低;可供转化的高技术成果少,转化率低;海洋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海洋高技术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高;促进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有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海洋经济整体规模偏小。
中国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药物资源,形成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海洋农牧化技术,培育优良生物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开发海水利用技术,扩大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形成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海洋环境技术,推动海洋仪器仪表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研发技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海洋生物制品加工产业。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实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国家海洋经济以及科技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 期间,沿海地区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推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海洋经济运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海洋经济现已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社会的有力支撑,也为 “十二五”时期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浙江、广东、福建、天津和辽宁等省市坚定不移地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分配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资源,通过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开发,将海洋高新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一些成效显著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如:以技术为依托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使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合资模式——利用外资进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产业园模式——创办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和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海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辐射中心及积极培养和引进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集中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等模式。
3加快推进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经济大省,海洋产业基础较好,门类齐全。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条件是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但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山东省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产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分布过于集中,科研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科技投入明显偏低,人才结构亟待优化;产业积聚度不高,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
山东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需要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要结合《全国海洋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相关鼓励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 实行政策聚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组建一批“科工(农)贸一体化、销一条龙”的大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在工作指导方面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支持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
2. 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除省级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所属的市、县(区)财政增加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增长的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入驻基地企业可享受各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企业引进境外先进专有技术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重点产业及配套生产企业购置土地或物业方面给予补贴。帮助致力于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解决人民币银行贷款授信额度,并给予部分贷款贴息。
3. 加强政策引导,加快集聚海洋高新产业风险投资。尽快落实山东风投引导基金的投放。率先建立促进风险投资集聚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渠道风投引导基金政策的集聚。
4. 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集聚,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的人才高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重点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给予补贴或部分返还,并在户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实行系列的优惠政策。设立海洋高新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奖励基金,鼓励科研人员结合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进行有针对性的海洋高新技术应用研究。
5. 加大对海洋高新技术集聚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临港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商务商贸、教育、居住、医疗、旅游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营造引人入胜的海洋生活环境,成为郊区生态环境优良、形态美好的宜居新城之一。
6. 实施规范化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依法管海、依法用海是关键。
参考文献:
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
刘容子.海洋高技术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3(1):35-42.
付一新.各国海洋产业界定与海洋经济发展统计比较[J].经济论坛,2011,8:144.
郭军,郭冠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考[J].宏观经济与管理,2011,1:39-41.
向云波,徐长乐,戴志军.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2):46-52.
张莉.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N].中国海洋报,2007,3.
胡建廷,郑冰,马健.山东海洋科技创新现状刍议[J].科学与管理,2006,3:27-30.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海南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94-04
一、引言
海南是我国海洋大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南海已经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重点领域,海洋经济亦已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增长点。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向社会公布海洋生产总值数据,从统计数据看,2007-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89%;2006―2014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2791%,而全国数据为1109%。随着国际旅游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南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日益显著。
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颇丰。近期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海洋产业贡献度,探讨海洋产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狄乾斌等,2014);海洋产业的集群和集聚效应,探索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傅远佳,2011;纪玉俊等,2013);海洋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及对海洋产业就业驱动机理(崔旺来等,2011);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王玲玲等,2013);海陆产业的协同,探究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协同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李福桂等,2012)。对海南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不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叶波等(2011)从静态、动态的层面对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总结了海南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这些研究为探讨海南海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重点关注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实施后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二是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2006-2014年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海南海洋产业与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由于国民经济由海洋产业和非海洋产业构成,将地区生产总值用Y表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和非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分别用Yocean和Yothers表示,则有以下函数成立,
式(5)即可用于测度海洋产业总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可用于分三次产业分别测度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的贡献。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海南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5),我们使用2006-2014年官方统计数据计算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2在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时,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表1展示了2007-2014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年度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2013年后有下降趋势,但平均来看,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2%,贡献率最高的2012年达到578%。相比较而言,海南同期三次产业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5%、303%和542%。海洋产业对海南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超第一产业并高于第二产业,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分析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变动的原因,我们按照《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对海洋一产、二产、三产的分类,并将国民经济同样按照三次产业分类,使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计算2007-2014年海洋各产业产值对海南各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结果如表2所示。
2增长率均以上一年为基期计算实际值
通过表2数据可以看到,平均来看,2007-2014年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对应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5%、243%和274%,说明从对应产业的贡献率来看,说明海洋各产业对海南各产业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2013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对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海洋第三产业增长率下降所致。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
海洋第一产业贡献率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渔业产出的增长。渔业是海南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同时,由于海南渔业以海水捕捞水产品为主,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行情变动的双重影响,因此年均产值不够稳定,虽然总体上产值持续增长,但不同年份增长的差异较大。
海洋第二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对海南第二产业贡献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海南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增长率总体下降;另一方面海洋第二产业覆盖范围广,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渔业工业建筑业、海洋食品加工业等产业,是海南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的各类工业成为海南第二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海洋第三产业贡献率较好反映了海南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由于海南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批发零售业、海洋渔业服务业以及游艇、会展等其它海洋服务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游艇、会展等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第三产业发展。
(三)海洋、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对海南总产值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海洋三次产业和非海洋三次产业放在一起,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各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1、X2、X3表示,非海洋产业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用X4、X5、X6表示,则海南地区生产总值可用下式表示。
调整后的R2为1,说明方程拟合良好。从回归结果看,海洋第一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以海洋渔业为主,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动基本反映了海南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情况,然而海南当前海洋渔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大,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有限。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29%,影响程度已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的031%。海洋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08%,影响程度是非海洋第二产业的一半。结合前文分析,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62%,这主要来自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与非海洋第三产业共同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实证分析结论恰好相互印证。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海南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362%。而海洋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海洋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接近非海洋第三产业,二者之和的弹性系数达到06,意味着海南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海南经济增长06%。海洋第一产业发展对海南第一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其他两类产业,然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海洋渔业应是海南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既关乎海南海洋强省建设中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关系到海南第一产业自身的发展,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海洋第二产业在海南第二产业中的优势并不显著,其对海南第二产业的贡献小于其他两个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远小于海洋第三产业,且远小于海南第三产业,这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有关,第二产业并不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三个层面分别检验海洋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海洋三次产业对对应海南三次产业的贡献,以及海洋和非海洋三次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海洋产业是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海南经济增长1/3以上的贡献来自海洋产业;第二,海洋第一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海南第一产业增长,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这与海南第一产业和海洋渔业发展缓慢有关,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是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和第一产业增长的关键环节,对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第三,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促进了海南第二产业产值增长,对整体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在贡献程度上远小于第三产业;第四,在海南经济增长过程中,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与非海洋第三产业的地位同等重要,海洋第三产业既是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五,海南经济结构中虽然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一产业,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第一产业,继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海南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本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启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大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二,为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新技术引进和原有技术升级,形成海洋第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有重点的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如制盐化工业和海洋油气开采加工业等海南优势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第二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四,着力促进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注重海洋产业与非海洋产业
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力推动以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海南旅游业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0).
[2]傅远佳海洋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1(9).
[3]纪玉俊,刘琳婧海洋产业集群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关系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3).
[4]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8).
[5]王玲玲,殷克|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与海洋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3,31(6).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关键词:海洋经济;劳动力;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P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远不是海洋强国,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海洋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经济虽然展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资源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处理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
二、文献综述
在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方面,韩增林 、栾维新 等提出生产要素禀赋、产业集聚性、政府政策和外商投资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张耀光 运用洛伦兹曲线,定量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提出海洋产业结构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马志荣 等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科技发展,生态污染和海洋经济资金投入。
三、海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都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了有利于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首先,高经济水平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其次,高经济水平常伴随高技术水平,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洋经济领域,促进了海洋产业的发展。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因为缺乏资金、先进技术、人力资源,从而限制了海洋经济发展。
(二)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是经济资源不断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了经济增长,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转变是有机统一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劳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此外,海洋劳动力数量是地区海洋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地区海洋经济越繁荣,它所能吸引和容纳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同时,我国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我国海洋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传统的渔盐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满足了渔盐产业的需求,因此劳动力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将会大大降低。
(四)科技创新
海洋产业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科技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海洋经济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源泉。在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情况下,海洋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越大。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科技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必定会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海洋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有巨大的依赖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传统海洋产业改革,促使新的海洋产业和产业部门形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五)对外开放度
对外开放度表现了地区经济与区外、境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地区从外部汲取要素以及与外部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深度较大,要素(资本、人力)、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最直接的门户,其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外开放有利于资金流动,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增加了区域合作机会,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商投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长期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我国海洋资源逐渐匮乏,阻碍海洋经济的增长。
四、政策建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此,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抓好传统海洋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二、三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加大海洋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以高新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海洋发展的区域合作,实现海陆一体化,以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进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应适当增加海洋经济的开放程度,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同时应注意海洋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韩增林,王茂军等.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
[2]韩增林,栾维新.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耀光,魏东岚等.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
[4]马志荣,何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
[5]许旭.中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2008.
[6]刘贞民.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冯晓波.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
【摘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口号下。青岛提出了加快向“蓝色经济”、“智慧城市”迈进的发展目标,21世纪也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文化的意义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海洋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它具有资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海洋开发的砥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关键词】青岛;蓝色经济;海洋文化;产业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一)对海洋文化产业缺乏战略性思考与规划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青岛是海洋科研强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岛城还算不上强市,主要在于“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且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海洋新兴产值,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达到了瓶颈。”
(三)海洋科技应用人才和科研发展相对滞后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三、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文化产业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掘青岛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青岛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三)要坚持科技兴海,人才战略,增强推动力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将进一步完善对引进人才的鼓励政策,在科研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优良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做到高级人才高级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镭.保障综合资源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2]杨凤华.陆海统筹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3]杜军,任景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13(01)
关键词:临港产业;发展规律;研究
与临港产业相近的产业很多,比如说海洋产业、港口产业,但是临港产业不等同于海洋产业或港口产业。因而,研究临港产业需要一套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对于临港产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临港产业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李文荣(2007)临港产业,即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有关产业部门,大致包括:以港口装卸业为主的港口直接产业,以海运业、集疏运输业、仓储业为主的港口关联产业,包括修造船、贸易、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内的港口依存产业,以及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服务行业在内的港口服务业。钟铭、李娜、刘建纯(2008)认为临港产业是一种具有地理上毗邻港口,产业上与港口产业密切相关,共同以港口为依托、输入或输出与港口相关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本文定义的临港产业是以港口为核心,以巨大的经济腹地为依托,依托港口的存在而存在并聚集发展起来的多种类、多层次、综合性、开放性的产业体系。临港产业发展往往对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临港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很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临港产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有自身的演变过程。根据对发达国家临港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以及产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由于发展阶段和自身条件的不同,但是依然可以梳理出临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概括出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由此构成了动态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海运服务型”。这是临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临港地区开发缓慢,临港产业以港口为核心的海洋运输业为主,港口区位优势明显,畜牧、渔生产加工业及简单工业开始在港口周围布局,产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零散无序地坐落于临港地区之中。港口区域主要肩负着对外贸易和简单农副产品加工的任务,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临港区域的主要功能是运输的货场和中转站,此临港产业发展模式中临港产业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良好的规划,港口通常以优越的区位和优惠的税费吸引广大客户。相对而言,收入也以运输费、税收和储藏费为主,此阶段经济效益较低,是临港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二阶段:“重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临港产业”发展模式。此阶段临港重化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临港产业重要组成力量,临港经济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采用这种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的港口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简单海运服务型”临港产业转型升级而来;另一种是在港口建设期间同时规划临港产业园区,大型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企业进驻园区。
通常,临港地区通常有一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与港口相关的重化工业可以就近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并将产成品销往国外,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并且部分临港地区有比其他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吸引了诸如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进驻临港产业园区,成为临港地区的支柱产业。临港工业企业坐落于紧邻港口的临港园区,大量的原料和产成品通过港口大批量运输,采取“大进大出”的经营方式。该阶段的产业结构相对于第一阶段有所提升,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因为产业的性质要求临港产业大型化、产业布局规范化,经济效益提升明显。临港产业区大量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企业为社会创造大量劳动职位,对GDP及税收贡献可观。但是,这种“大进大出”资源导向性工业对于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应在对于污染的处理上多下工夫。
第三阶段:“以重轻工业为主导的混合型临港产业”。重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后期,适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效率低下的、落后的产能被淘汰。效率较高的、先进的技术被引进,重工业产业升级的同时,又发展出口加工业,或兼容其他轻工业。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发展后期的成熟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轻工业的出现,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阶段:“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综合型临港产业”。随着临港地区经济发展,临港地区地价逐渐上涨至占地巨大的工业企业所不能接受的程度,经济效率低、科技水平低、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内陆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逐渐占据着临港产业的主导,集成电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逐渐占据着临港产业的主导。与此同时,金融、贸易、旅游等临港第三产业逐渐在临港地区发展壮大。较前面几种阶段而言,这一阶段的临港产业是较为发达的高级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科技领先、经济发达、环境友好、和谐社会。这标志着临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
临港产业发展演变规律是与工业
化进程息息相关的,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临港产业都是由初级阶段经过漫长的更新换代的过程逐步升级到高级阶段的。推动临港产业升级换代的主要两个因素包括:1、经济因素。在临港产业发展初期,利用临港地区的优良区位和一定的基础设施进行货物运输和畜牧、渔生产加工业及简单工业。随着临港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能享受海运业大出大进的运输便利的重化工业企业进驻临港地区。在重化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后,便吸引其他一些轻工业在临港地区形成集聚。临港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地价的上涨,临港地区便对工业企业家失去了成本低廉的优势,工业企业纷纷内迁。而海运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受到了产成品附加值更高的集成电路、海洋生物、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青睐,与此同时,金融、贸易、旅游等临港第三产业逐渐在临港地区发展壮大。
2、政府作用。政府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在经济生活中,一味强调市场的作用往往会产生“市场失灵”。这时候政府对于纠正临港产业发展中“市场失灵”的作用尤为明显。政府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或以弥补市场机制中出现的缺陷为限度,政府应制定具体的产业准入、产业退出指南,需要政府利用产业政策来干预和指导,引导和扶持重点临港产业发展。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相互配合。加强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和空间导向。对不同地域相应采取适当手段,引导产业布局。对现有各种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都应适时进行清理,克服无序竞争、阻碍空间规划实施的混乱状态。
但是,并不是所有临港产业的发展都完全遵循以上规律,临港地区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有的临港产业发展过程中碰到了由初级阶段向高级化发展的障碍,比如一些处在狭小岛屿或者狭长地区的港口,其处于主航线上,区位优势明显,在由以“货物运输为主导的海运服务型”临港产业向以重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临港产业过渡过程时,发现根本没有供工业发展的大片土地,其发展只能停滞不前;还有一些港口由于不在主航道上,港口吞吐量大大地受到影响,想要提升港口的地位,只能在临港地区发展重化工业和轻工业,通过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大进大出”来带动港口的发展,临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正确规划。因此,临港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区位因素、经济基础、资源因素、政策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临港产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临
港地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技术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促进临港产业的换代升级,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港口和整个区域的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重环境的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降低能耗;另一方面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蓝色经济区临港产业要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区,这就要求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荣.河北省临港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港口经济,2007.3.
[2]钟铭,李娜,刘建纯.日本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J].现代日本经济,2008.4.
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的定义是:“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张开城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巨”,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的整合,按照行业分类法,王颖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四个产业。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④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不同,它是以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为核心,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弘扬海洋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海洋自然风光游、海洋民俗风情游、海洋科技游、海洋体验游、海岛旅游等。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四)威胁(Threat)
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三、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制约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进程,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应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由“地域经济”向跨区域经济转变。
关键词:环渤海 沿海经济带 产业 辽宁
辽宁沿海经济带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已由概念形成阶段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也要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本文基于对环渤海三省一市(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作用以来,整个环渤海地区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省一市都相继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山东、河北、天津的钢铁、能源等主导产业已经全面进行整合,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潜力产业,发展态势之猛、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见表1)。区域产业新格局逐渐显现,区域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之处和相同问题值得关注。
(一)环渤海省市的发展战略及主导产业
山东,提出蓝色经济概念,实施“一体两翼”战略,重点建设“两城七区”,主打半岛城市群、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东营为沿线,打造临港产业带、沿海高端产业带、高校生态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船舶、服装纺织、电子信息、家电、石化、食品、文化、物流等产业。
河北,提出沿海隆起带概念,实施“一线两厢”战略,主打冀东南地区,以唐山、曹妃甸、黄骅、秦皇岛、山海关为沿线,打造曹妃甸开发区、渤海(沧州)新区,以“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整合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
天津,提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战略,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主打滨海新区,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理念,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石油钢管、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
辽宁,提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和黄海翼,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临海临港优势,建设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二)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
环渤海三省一市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重视沿海地带开发、重视重化工业发展、重视大型项目落地,这已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
开发沿海岸线、发展临港经济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山东以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为经济引擎,沿山东海岸线勾勒出一个“U”型的蓝色经济区;河北推进曹妃甸工业区、建立沧州渤海新区,形成沿海经济隆起带;天津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辽宁沿海经济带以滨海大道为依托,38个重点发展和重点支持区域为载体,一条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充满生机的产业带正在形成。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的极盛期,环渤海省市都将重化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山东重点发展船舶工业、汽车和石化工业,预计到2011年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河北两年内完成了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的整合,河北钢铁集团产能3175万吨成为“中国第一钢铁巨头”;天津和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是汽车与装备制造、石油与海洋化工等,目标是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的支撑,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一些大项目也主要是钢铁、石化和造船业。
大型项目对后发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凸显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山东一直实施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在建项目青岛港四期集装箱码头三国四方投资69亿元,如今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开发,将再掀鲁韩、鲁日经济合作。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建立得益于首钢搬迁,随之而来的是中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项目、中石化千万吨的炼油和百万吨化工一体化项目。天津重点上大项目,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带动为之配套的10个项目进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也着力引入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新加坡万邦集团、台湾富士康集团、韩国STX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公司的大项目。
(三)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发沿海、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既符合产业布局的要求,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要求,但是,环渤海三省一市,特别是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都相对集中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上,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
产业同构。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的基本特征都属于重化型产业结构,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几乎遍布环渤海沿海地区。相似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竞争加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产业原材料依赖国际市场,产成品主要出口,产业发展及盈利水平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若国内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投资类产业将因市场疲软而整体衰退,进而导致地区经济的下滑,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同时,如此之多的重化产业布局于渤海沿岸,会使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渤海雪上加霜。
产能过剩。大量开工建设的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项目,还极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造成过度竞争。以船舶工业为例,国家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船舶年有效需求在5000万吨左右,现在造船能力达到6600万吨,产能过剩1600万吨左右。目前,环渤海各省市都在积极发展船舶工业。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最为明显,而环渤海三省一市无一例外地都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此外,渤海及附近海域港口林立,港口群的竞争不可避免。
各自为战。由于环渤海区域跨度比较大,各省市发展沿海经济都是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了大量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等等,“看不见的墙”处处存在。而且更严重的是,不仅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缺乏协作,同一个省内各地区之间也缺乏协作,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进程。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转模式、调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全国多数省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十二五”提出以九大高新产业替代现在的六大支柱产业。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转型,要建全国最大动漫产业基地。大幅度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迎接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已成为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此乃大势所趋。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见图1)。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工业化,辽宁要充分利用这十年重化产业发展机遇期,通过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增量调整辽宁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新型产业基地,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为指导,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为产业发展创造大开放、大开发的环境。
正确审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阶段,是制定产业发展对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的理论支撑。辽宁沿海经济带由最初的“三点一线”提出,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概念形成阶段的历史任务,如今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重点发展区域(8个)各自为战、以增量建设为主、投资项目以重化工业为主。进入到全面开发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四个过渡:传统开发区模式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单一产业结构转向现代产业体系、传统重化工业转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企业分散化转向产业规模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空间跨度较大,重点开发区域分布较分散,在其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开发区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会造成各地区产业自成体系、产业同构等问题。如今,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的产业要实现整体提升,就必须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集约管理,以及一体化运作,加快沿海经济带产业空间的整合,从而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开发与现代产业体系同步建设。
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级政府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协调各级政府行为,打破城市间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协调、有效的竞争规则,并制定区域共同市场政策,如经济合作政策、区域资源环境共生政策等。应建立多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通过多方具体行动实现全方位区域性产业合作。沿海经济带三产业建设,需要大量中、高端产业人才、企业家,以及科技人才等;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商贸物流业和城市服务业等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配套。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二)构建有权威性、制度化的组织领导机构,增强协调、推进和规划研究能力
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过程实质也是制度创新、体制转型的过程。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整合,为滨海发展带来动力和效率。同时,还成立了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2006年),担负起战略研究、决策咨询等重要职责。辽宁沿海经济带涵盖全省40%以上的城市,关系到辽宁50%的经济产出。在概念形成阶段,领导机构一直属于临时性的协调小组。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常设办事机构“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外贸厅,以办公室5人之力,无论是从行政体制、协调力度,还是推进管理、政策监察、规划研究都显得极其不适应,难以承担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推进工作。
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亟待建立相对规范的具有一定权威、跨地区协调能力、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的组织机构。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组织领导机构,可采取“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即行政区域协调机构、产业政策指导机构、战略规划研究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规划布局、政策制定推进、行政协调、跨区域产业整合、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宣传策划、公共服务配套等。宏观指导,微观协调,双重运作机制,以领导力增强执行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的空间整合,实施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多以工业项目投资为主,“二产”先行,“三产”后续进行,“一产”逐步跟进,产业结构在较长时期严重失衡。这不仅导致经济区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环境建设好而人气不足的现象,也严重地制约了“二产”的发展。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应采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提高第二产业的集中度。对于趋同性较强的产业,如船舶制造、精品钢材、汽车等,应在相同产业中选择不同产品种类进行错位发展,以突出产业定位和发展特色。如山东汽车重点是重汽和特种车、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布局以高精装备、大重型装备为特色。
此外,应大力引进“三产”项目,尤其是为产业配套的生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应大力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业,海洋旅游业将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2009年10月,辽宁沿海六城市签署《丹东宣言》,组建沿海城市旅游联合体,岸线旅游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沿海经济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出口项目和发展临港经济,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四)做强临港产业并组建港口产业联盟,依托城镇发展文化教育产业
借鉴山东青岛的运作思路,对沿海经济带的产业、港口、城镇化等三条“岸线”进行统筹运作、同步建设。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丰富,应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提高沿海产业的开放度。辽宁沿海港口群优势突出,可借鉴“河北模式”,进行港口群的战略整合,解决港口群定位问题;构建腹地大通道,为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城镇化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应注重和推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如青岛经济开发区引进八所高等院校,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招才引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积极鼓励发展文化教育这一潜力产业,吸引省内外高校或研发机构进驻,这样既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又能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还能增添人气和拉动“三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商贸和旅游产业发展。
(五)以增量调结构突出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高端化战略
近年来,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都加快了提高区域主导产业集中度的进程,其动作之快、规模之大,令人观止。河北、山东、天津在不同的产业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第一”、“北方第一”,这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主导产业不十分突出,产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沿海和临港的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加快形成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需要倾力打造大项目建设,争取多方投资来共同开发;鼓励各种配套产业跟进,积极促进上后续工程建设并使之规模化。应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和跨地区资源进行横向战略整合,鼓励发展中场产业,向纵向延长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几个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引导各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高端,促进区域内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协同互动、梯度发展,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六)加大对高新产业的科研投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战略
高端产业是站在世界前沿、未来能够引领若干年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环渤海省市重点发展的潜力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山东以拥有海洋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端产业,2008年在研海洋项目1700多项,实际到位经费达8亿多元,2009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408.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河北船舶产业提出转向发展豪华游艇类、高端化学品类船,如LNG船(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
高端产业以集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专业人才的功能区为载体,利用产业集群再通过技术、资本、信息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扩散,使其依次形成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口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阶梯模式。高新技术是支撑高端产业的骨架和核心,而高新技术研发是一项量大面广、技术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靠政府的扶持和宏观调控;以及完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辽宁沿海也已经形成一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但还需要向产业高端、产业特色发展;而装备制造高端产业的研发能力也亟待增强。
(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和大力发展潜力产业,实施协作化战略
潜力产业是待开发的、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接替产业。从国内外发展态势看,海洋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海洋经济成为重要的潜力产业。山东在海洋产业13大类中选择8大产业作为潜力产业重点发展;河北和天津则都在纷纷填海造地向海洋进军,渤海已经成为各省市争夺的重要目标。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总量较小。2008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051亿元、增加值1144.8亿元,其中渔业占33.6%、船舶占20.4%、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化工、医药和海水利用)占 3%,海洋石油开发尚属空白。辽宁拥有广域的海洋资源,应增强海洋意识,由沿海向海洋进军,否则将会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中丧失更多的开发利益。目前,辽宁应在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增加海洋二、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能源,以及海洋生物工程等潜力产业。辽河油田对渤海近海油气的初步勘探工作早已完成,但受葫芦岛军事设施安全性要求的限制,开采权始终没有办下来,也导致辽宁海洋石油开发一直没有突破。省政府应组织力量配合企业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通沟协作,以争取渤海石油开发尽早开展。
(八)打通海陆跨省(国)通道以支撑港口产业,构建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带
山东日照港将腹地延伸到河南、直至山西(瓦塘),形成晋中南煤炭的出海通道,几年间,就由单品种的“煤码头”迅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散粮、散装水泥和木材中转港。2008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直逼营口港(1.5亿吨)。辽宁的大连港腹地最深,因此发展最快、吞吐量最大;营口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沈阳经济区出海产业通道;而锦州港、丹东港的发展则受制于腹地狭小。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港口要延伸腹地,打通和拓展四条海陆通道:一是辽西港口通道,延伸至锦州港腹地,由阜新向蒙中、朝阳向蒙西延伸,打造资源型、农牧加工产业集群,并经阜新的巴新铁路由内蒙向蒙古(乔巴山)、俄罗斯(赤塔)铁路连接,将构建“第三条欧亚大陆架”;二是辽口通道,延伸营口港腹地,由沈营线北上延伸铁岭,依托东北西线铁路北上至吉林四平、黑龙江满洲里,并与蒙东地区对接,发展装备、石化,以及钢铁产业;三是辽南港口通道,延伸大连港腹地,沿哈大线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北上延伸至俄罗斯,承接军工和航天产业,南下跨渤海至山东,合作开发海洋经济产业;四是辽东港口通道,延伸丹东港腹地,借助东北东线公路和高速铁路开通,积极向吉林通化、黑龙江鹤岗延伸腹地,构建跨区域农轻产品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与腹地互动的载体是产业。因此,应加强沈大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建设,以轴线牵动板块,形成整体互动发展态势,这样不仅可以将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联动起来,而且能促进辽宁三大区域战略实现空间整合。要整合跨地区的内陆与沿海产业链,加强垂直分工,实现互补发展,在产业链条的同一环节上向优势区位集聚,放大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要加快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商务流通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等的一体化建设,促进物流与商流,为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要构建沿海经济带立体空间产业体系,即以沿海中心城市为轴心,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经济带,相互形成辐射、联动、错位发展,探索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新模式。
(九)强项聚集跨区域建立产业联盟,弱项合作纳入强势产业链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建立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加工度原材料新型产业基地,其重点在于提高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环渤海产业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因而竞争与合作并存。辽宁在产业(行业、产品类)发展上,应采取“有所取舍”的战略,即发展强项,以提高竞争力为主,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靠市场强势吸引环渤海地区同类企业合作入盟,形成跨地区产业链;合作弱项,对于相对弱势的产业及产品类,应主动纳入到环渤海地区同类强势企业的产业链中,在协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赢。要坚持“真诚合作、体制创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有序竞争、统筹发展”的原则,探索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的发展模式,建立高层次的合作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区域协调机制;对跨地区资源整合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等给予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鼓励互补性较强的产业进行跨地区整合,如辽宁船舶产业优势突出,覆盖了整个辽宁海岸线,基本形成错位竞争、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2009年,辽、鲁、冀、津船舶行业签署了环渤海区域船舶工业一体化合作协议,其他三省市以专业船舶和特种船舶为主,恰好与辽宁船舶制造形成优势互补。四省市合作将推动整个环渤海地区船舶业发展,也为机床、汽车以及钢铁和石化等产业的环渤海协作提供示范。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尤其是机床,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辽宁占环渤海48%,可以与山东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环渤海机床基地。辽宁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强,但汽车整车产量(50.8万辆)低于天津(60.24万辆)和山东(100万辆),环渤海三省二市的汽车配件需求量占全国26%左右,若考虑到吉林(123.22万辆)将达到35%,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辽宁的轿车(11.58万辆)仅占汽车产量(2008年)的34%,而天津的轿车则占汽车产量的81%,辽宁轿车可以考虑与天津的轿车进行战略合作,以带动辽宁轿车产业的发展。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雄厚,辽宁海洋经济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地集中于大连,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优势,都可以与山东合作,共同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工程,以及海洋旅游等新型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做大做强环渤海海洋产业,双方都是赢家。
结论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程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丧失了第一轮沿海经济开发开放的机会,如今中国进入工业化冲刺阶段,开始了第二轮的沿海开发开放,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京津冀),从广西北部湾、福建海峡西岸、江苏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沿海经济带到吉林图们江,中国沿海经济基本形成“三大六小”格局。面临“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辽宁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双擎一轴联动’发展格局”中,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沿海经济带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潜力和希望,通过新增量加快辽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以新增量带存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从而提升辽宁主导产业增量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谈佳隆.上海力推九大高新产业[J].中国经济周刊,2009
2.吴渤.广东3000万建高新区孕育动漫产业基地[N].南方都市报,2009-5-14
3.地区司综合处.2008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发展[EB/OL].sdpc.省略(国家发改委网站),2009-3-3
4.山东省统计局.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stats-sd.省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2-26
5.辽宁海洋与渔业厅、辽宁省统计局.2008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辽宁日报,2009-9-24
6.国家统计局.辽宁、山东、天津、吉林各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stats.省略同(国家统计统计局网站),2010-7-25
7.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海洋经济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海洋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有利于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海洋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海洋产业2000年的生产总值为300.82亿元,2010年增长到3550.9亿元,为2000年的11.8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8.57%,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25亿元/年。2011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900亿元,比2010年增长9.83%左右,可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的势头逐步加快。江苏沿海三市国民经济增长迅速,生产总值达8262.7亿元,增长幅度为12.4%,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涨幅高出14个百分点。江苏省全省亿吨大港有7个,其在数量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江苏省海洋产业总量在不断增长,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但是与全国或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相比,其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贡献率与江苏省沿海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相比是不适应的。
三、江苏主要海洋产业聚类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江苏海洋主要产业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关联性、相似性较高的产业,确定江苏主要海洋产业间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群。基于资料的真实性与可得性,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7-2011)整理出江苏主要海洋产业近5年各产业的产量,作为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
1 步骤
(1)样本的无量纲化处理。
(2)计算样本两两之间的欧式距离,即样本各个变量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再用最短距离法,得到对称矩阵。
(3)得到聚类表,阶为聚类步顺序号,群集组合里的群集1、群集2是该类合并的两类观测号,系数为距离测度值,表明不相似的系数。首次出现阶群集,合并两项第一次出现的聚类步序号,群集1、群集2均为0的是两个观测量合并;其中有一个为0的是观测量与类合并;两个值均为非0值,是两个聚类的合并。下一阶:此步合并的结果在下一步合并时的步序号。
2 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次出现的是系列1、8,第一步合并为一类,它们之间的非相关系数较小,为0,再下一次合并是第4步,在第4步的时候,1、3、8组成一类,出现集群,集群子类个数为3个,再下一次合并是第5步,1、3、5、9组成一类,以此类推。
结合2006—2010年江苏各主要海洋产业,将归于一类的指标合并,视未被列出的指标各自成为一类,就得到指标的一个聚类,从树状聚类图可以看出,所代表的各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较大,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关联性强,而海洋渔业与海洋化工有较强的关联性,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作用较大。在发展江苏海洋产业时,产业的关联性较大,其中一个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