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为金融学相对于标准的金融理论来说,更加符合市场运作的现实情况,而不是只凭借理性假设进行推理,基于这一个特点,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很多标准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金融学现象和问题,包括金融市场异常的现象。现阶段很多金融学研究专家已经开始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为有效的投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1、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一项处于边缘的热门学科,对于传统的金融学发展起到了创新作用,行为金融学将行为研究与心理研究结合为一体,是一门新兴的金融学研究学科。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个人的金融学行为,从个人的行为上分析金融市场的走势与发展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从金融学市场的反常行为来分析金融学市场的问题,分析不同的市场运作主体带给市场的影响,希望建立市场行为与市场运作发展的研究体系。
2、行为金融学对经济现象的分析
2.1对股价波动现象的分析
现代经济学在研究股价时由于借助的信息不完全对等,导致在解释股价波动时具有较大的分歧,但是在市场交易中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弱,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同,也不能很好的解释众多股价的波动性。行为金融学对于股价的波动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股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所应用的程序,佩恩认为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所面临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导致了投资者面临的市场信息有很多都是相同的,但是投资者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确是不同的。
此外在证券市场上还存在着过度反应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行为金融学来解释,过度反应是当某一个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引起的股价波动超过了预期的水平,然后又以反向修正的方式回归到了原有的价位上。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一现象是市场投资者对事件的影响不能准确分析造成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与投资者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投资者在采取决策行为时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在出现问题时对股价的走向预测过于悲观,导致股价理论水平下降,而过一段时间投资者的情绪稳定后,就能正确的看待事件的影响,股价就会出现修正的现象。
2.2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分析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要通过分散投资的形式来规避投资的风险,国外资产与本国资产的联系较少,能够实现分散投资,因此投资价值较高。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中,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国内股票和国外股票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且购买国外股票的数量低于资产组合投资理论的合格水平。按照资产组合理论的观点来解释行这一现象的话很容易,就是国外的股票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投资者将国外股票放在投资金字塔的最顶端。
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则是投资金字塔的组成是由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决定的,当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发生变化时,相对应的金字塔层数的投资比例也会增加或者是减少。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波动时,投资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投资资产的安全,这时候位于投资金字塔顶端的国外股票将会出现被大幅度削减的现象。
2.3对我国国债市场圈钱现象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公平理论
作者简介:杨扬、朱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183-02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最早由弗洛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豍。随后玛沙奇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豎
众所周知,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当代大学建设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高校学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辅导员职业的特殊内涵,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上。一,情绪衰竭——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刚从学生时代走向工作岗位,干劲十足,精力旺盛,充满激情,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二,去人格化——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不少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逐渐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三,工作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研和访谈显示,大多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逐渐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体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之后成为负数,也即对某种物品的消费超过一定量后,不但不能增加消费者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痛苦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豏。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完全符合上述规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辅导员经验逐渐成熟,从工作中得到的总效用(主要指精神上的成就感、满足感)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之后成为负数,也即对辅导员岗位工作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工作经验已较为丰富),不但不能增加辅导员工作的满足和享受,反而会引起厌恶的感觉。
图1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用数学语言表达。设商品的效用函数为:
则边际效用函数为: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增加或减少,也相应增加或减少,故与呈同方向变化,但到一定阶段,再增加商品消费时,,也即,与的变化方向相反。再从边际效用变化率看,,表示随着的数量递增,边际效用本身相应递减,即与的符号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即边际效用大于零表示随着增加,总效用也相应增加;效用函数的二阶导数小于零则表示随着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图1反映的是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二、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的主要原因
边际效用递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由于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第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二是设想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豐
因此,辅导员工作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从心理层面来看,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工作上的新鲜感,辅导员刚开始工作时想要获得成绩的欲望最大,因而在最初阶段的工作得到的满足感也最大,但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不断重复同样的较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内容,其欲望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直至对工作产生倦怠感。此外,辅导员的工作本质是育人工作,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反映出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和成绩,这也会使得辅导员对工作的满足感不断降低,对工作产生倦怠。
三、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
图2
通过有效的激励对策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同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谓激励边际效用递减,即随着激励量的增加,辅导员从激励中得到的总效用在开始的时候不断增加,逐渐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但是,即使在总效用增加的时候,其激励效用增量也在逐渐减少,故边际效用趋于下降,也就是说增加相同单位的激励量,产生的激励效果会逐渐递减。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见图2。
由于激励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为有效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建议:
1.物质激励要适度,并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
激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随着(物质)激励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其边际效用会呈递减趋势,这说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在对辅导员实施物质激励时应适度。过强、过频的激励虽然会使得辅导员主观感受较为满足,但是这不仅会提高激励成本,更会产生激励边际效用递减,难以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此外,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精神激励属于更高层次的激励,是物质激励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时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多样的精神激励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激励。
2.注重运用公平理论,体现激励公平
辅导员能否受到有效的激励,不仅取决于激励的绝对值,更取决于与社会比较、与周围同事比较以及与自己过去比较的相对值。因此,对辅导员的激励应注重运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当前,从横向比较来看,辅导员不仅与在校外工作的同等学历人士相比收入较低,而且与专任教师相比收入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职业认同度较低;从纵向比较来看,辅导员收入增长速度较慢。这些都会使辅导员产生不公平之感,从而造成职业倦怠的现象。所以,高校应切实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与待遇,使得他们感受到重视和公平,能够安心、积极地投入本职工作。
3.应适时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注重按需激励
根据辅导员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工作经验等特点,学校应适时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辅导员在某个发展阶段的主导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按照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高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应该越来越体现出满足辅导员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形势 问题 对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旧有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本质上的缺点。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适应新的经济体制背景的要求,是机构改革的必经之路。随着我国对统一财政制度建立的推动,事业单位应当相应地扭转内部管理观念,完善制定集约型的成本管理体系,吸收采纳先进管理手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形势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系统。
一、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的作用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履行社会服务的机构,承载了国家和政府投资建设任务,肩负着推动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与企业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费资金大部分来源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小部分自筹经费。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管理与监控手段,提高资产投入回报比例,获得最优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体系,不仅是为了提高政府资金投资比例,对国家财政支出去向负责,更是对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落实,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事业做出贡献的长久之计。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1. 风险意识淡薄,资金运作不当
新形势的经济背景下,很多事业单位尚未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妥善转型,对单位非盈利的业务活动处理不当,导致财务压力过大、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无法顺利进行,无法处理好单位运营和社会服务的平衡关系。
2. 资产管理脱节,导致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对在存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手收支,忽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导致资产责任模糊,数量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对资产处置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手段,造成账目漏洞。
(二) 体制缺陷,执行不严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和财务的体制不健全,监管执行力度软弱,导致内部管控体制不能形成有效震慑。国有单位依仗旧体制中得天独厚的经济地位,以一贯自由散漫的管理概念对待资金和资产的执行程序,导致财务审计工作受到损害,国有资产浪费流失。
(三) 手段落后,效率低下
成本管理手段落后,停留在重结算轻预算,重收入轻成本的落后体制中,对预算编制和分析不足,导致项目资金去向不清,贪污挪用等非法占用行为层出不穷而得不到依法制裁,对跟踪审查、监督考核等细节执行不力,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现代化管理系统应用不足,死抓落后的人工模式,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失误率居高不下。
(四) 队伍薄弱,消极保守
国有事业单位中,上下阶层对财务管理的观念趋于淡薄,严重缺乏法律与风险意识,业务能力不高,忽视主动学习,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流于表面,落后于时代进步速度,对财务工作消极对待,封闭保守,无法承担建立现代化高素质事业单位财会队伍的责任。
三、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 推进机制改革,完善财务正规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机制应当审时度势,摒弃落后制度,开创崭新局面。一方面要从单位部门架构、财务制度上积极整改,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本质,建立针对性的管控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推进的力度,坚决对非正规、不合理、旧模式的行为准则进行颠覆性的重建,严格要求新制度的贯彻实施。
(二)采用现代手段,引入先进管理系统
1. 重视对预算编制和分析加强控制力度,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程序化进程,细化成本目标和实现渠道,建立完善的支出责任制度,通过绩效考核等有效途径合理引导资金流动,防范运营风险,减少资产浪费或流失的隐患。
2. 引入先进的技术,对传统财会统算体系进行更新。如采用电算化系统改变手工整理账目数据、核算支出的低效率办法,利用管理软件等高科技手段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三)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内部检查机制
1. 国家和政府有效监督投入资金和所属资产,改变对事业单位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被动管理办法,把握资金流动走向,定期跟踪和抽检,防止资金挪用、监守自盗等违法行为,督促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细致管理。
2. 建立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改善内部环境,调整财务不透明的混乱局面,形成内部约束的良好循环,发挥群众监管作用,发放知情管理权力。对合理建议提出嘉奖,对违纪行为进行严厉处罚,鼓励职工对单位财务给予合理关注。
(四)注重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1. 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对上岗人员要分别进行财务本职业务和现代管理办法培训,以及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准则、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学习,确保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2. 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鼓励主动进步,对体制优化提出建议,树立市场和理财观念,将风险意识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准确把握事业单位特殊性与财务工作重要性的内在平衡,成为国有资产的积极保护力量,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李朝栋.财务报告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河北水利,2007(6)
[2]刘开江,卢彦.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强化预算及财务处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4)
【关键词】中学生;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探究
作者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20个班115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原初、高中期间学习生物学实验课掌握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调查实际统计941人(填写不详不列入统计分析),调查统计率为83.64%,符合抽样调查的要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1.1 制订问卷调查表
设计新生入学前生物实验课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调查表,由班学委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填好后交显微镜实验室老师统计分析。
1.2 上课方式
分老师现场示教、录像示教和学生课堂操作三种方式。
1.3 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
分为:不会操作和四会(会正确搬运显微镜,会正确对光,会调节粗细螺旋,会看片),三会(缺一会),二会(缺二会),一会(只会正确搬运显微镜)共五级。
1.4 统计方法
上课方式及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比较均行U检验[10]。
2.调查结果
2.1 学生来源
抽样调查2011年秋季招收新生941人,其中本省学生887人(94.26%),分布在全省14个地州市。外省学生54人(5.74%),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以广东(18人),内蒙(7人),湖北、重庆(各5人),海南(4人)居多。
2.2 地区分布
本省学生分布既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城镇学生少(141人,15.81%),农村学生多(746人,84.10%)分散在全省84个县市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新生又相对集中在13个县市(有374人,42.16%)。本市招收新生223人,只占全省的23.09%。
2.3 上课方式
全省各级中学对初、高中班级学生均开设了生物学课程,显微镜实验课学生课堂操作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有73.51%(652/887)的学生既接受了老师示教、课堂操作或看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上课。省内重点中学实验课学生课堂操作率(331/419=78.99%)明显高于一般中学(321/468=68.59%)《U=7.62,u>0.01=2.58,P
2.4 入校前显微镜操作技能水平统计
887人中掌握四会的155人(17.47%)、
三会的86人(9.69%)、二会的104人(11.72%)、一会的185人(20.86%),还有387人(43.63%)根本不会操作显微镜。省内重点中学学生显微镜不会操作率(122/419=29.12%)明显低于一般中学学生(265/468=56.63%)《U=4.55,u>0.01=2.58,P<0.01》,省内与省外中学生显微镜不会操作率比较(18/54=33.33%)差异无显著性(U=1.56,u<0.05=1.96,P>0.05)。四会率低、不会操作率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和关注。
3.有关问题探究
显微镜实验教学是目前大学、职院、中专及中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是医卫类专业形态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联系实际的手段。抽样调查发现:2011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在原就读初、高中学习期间上生物学实验教学课时,很多学生没有使用过显微镜,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甚至连老师现场示教、录像示教也没看过,显微镜知识非常贫乏,显微镜操作技术水平低,严重影响显微镜实验课的质量和教学进度。上游教育部门暴露出初、高中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给下游学校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3.1 提高认识,放眼未来
显微镜可以说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生物学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没有显微镜人类就不可能发现细胞,也不可能创立细胞学说。它突破了人类生理的限制,将视觉延伸到了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中去。因此,显微镜才日益成为在生物、医学、农林、环境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2l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我国已将其列为了各项重点研究与发展领域之首,国家将生物学列为中学生必修科,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现在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时代要求他们必须普遍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他们中更有将来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造型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瞻远瞩,坚定信心,担负起生物学教育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心血管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的病理状态,可同时涉及颈动脉、冠状动脉甚至其它动脉,是脑卒中、冠心病以及其它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在第一次出现临床病症前就已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血管在较长的亚临床期内仅表现为内皮的功能障碍和内膜中层的逐渐增厚。颈动脉作为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连接通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比冠状动脉早。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有效、无创的手段,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明确临床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2]。本研究旨在观察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共51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心血管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70.8±6.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71.1±5.9)岁。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诊断,对照组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约45°,自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采取先右后左的检查顺序,分别取其横切面和长轴切面,由近及远,逐渐向远心端扫查。观察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的管壁厚度-斑块及血流情况。每一指标测量2个心动周期之后取平均值。二维超声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并应用超声仪器软件计算出狭窄程度。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以及斑块总面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勺榧洳钜煊型臣蒲б庖澹P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反映了全身主要血管区域的总发展趋势,可通过超声无创地评估颈动脉壁的病变,所以认识颈动脉僵硬度、IMT和早期斑块的形成对于亚临床人群及高危人群以后发生冠脉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超声检查既可用于对新发现的或已确定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也可用于通过临床对高危因素干预后,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消退,还适合于无症状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具有众多的相似危险因素,例如:①年龄:年龄是任何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②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已被公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S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A-I降低有关;③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疾病和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目前一致认为控制升高的收缩压,能减缓颈动脉狭窄,这一点已得到证实[4];④糖尿病:糖尿病、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都可以使颈动脉壁增厚,很多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动脉IMT,呈正相关,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产生影响;⑤性别差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65岁以前的发生率女性明显低于男性。性别差异可能由于绝经前雌激素水平对早期冠心病的发生是很强的保护因素,绝经后激素改变增加了对粥样硬化病变的敏感性[5];⑥目前研究认为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潜在机制包括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一氧化碳替代氧分子,诱发血管壁的损伤,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度和血栓形成[6]。
观察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便于更加准确的了解病程及预后,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邸海燕,刘巍,胡文宇.超声评价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卫生产业,2012,( 4):115.
[2]杨雪华.超声评价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5(2):19-20.
[3]刘兰,黄岚.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超声评价的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28(1):139-142.
[4]刘芳,欧阳福珍,赵玮,等.超声技术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20(11):831-834.
[关键词]面部;凹陷性瘢痕;微晶磨削;像素激光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4-0617-03
Th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unit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cure facial depression scar
ZHANG Jie, ZHANG Hui,WU Yi-ping,ZENG Hong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3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us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treat facial depression scar. Methods From Jan. 2010 to Sep.2011,86 patients Used Microdermabrasion firstly,and then used 2 940mm Pixel laser to evaluat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After 3~6 sessions, 9 patients healed completely,30 patients improved;42 patients were effective.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appeared. Conclusion Using Microdermabrasion and Pixel laser to treat facial depression scar is effective treatment.
Key words:face;depression scar;microdermabrasion;pixel laser
2010年1月~2011年9月,笔者科室应用微晶磨削联合像素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86例,其中男20例,女66例,年龄7~33岁,平均19岁;病程:0.6~12年,平均5.7年。其中痤疮后瘢痕30例,外伤后瘢痕34例,手术后瘢痕2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程序:采用爱芙牌微晶磨面机和以色列Alma飞顿ER2940nm激光治疗。根据瘢痕凹陷程度选择激光能量大小,凹陷越不平能量越大。微晶磨削和像素激光交替进行,如第1个月使用微晶磨削,则下1个月使用像素激光,如此反复交替治疗,连续6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具体治疗情况,可适当增加治疗次数。
1.2.2 治疗方法:女性患者需避开月经期。治疗前告知患者治疗相关事宜,签署治疗同意书,常规清洁皮肤并照相存档。在瘢痕处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表面麻醉,30min后开始治疗。①微晶磨削:根据瘢痕大小与类型调节功率、真空度,并选择相适应的无菌磨削头。左手紧绷瘢痕周围皮肤,右手持手柄将磨头垂直放于瘢痕表面,先将瘢痕周围组织轻磨成平缓的斜面,眼口周围使用较小能量,用纱布轻轻抹去散落的微晶和皮屑,磨削2~3次,见创面呈粉红色、较前平整,或见真皮层少许出血点即可;②像素激光:采用7mm×7mm光斑,选择合适的能量和脉宽,治疗区域定点照射4~6个脉冲,不超过8个。以轻度灼烧感、皮肤轻度发红、疼痛可忍受为宜。肤色深者适当延长脉宽、降低能量密度,避免水疱形成,治疗后用冰袋冷敷治疗区5~10min,创面外喷金因肽后涂抹0.5%金霉素眼膏。保持创面干燥,嘱患者24h内不用刺激性化妆品,24~48h内创面严格禁水,7天左右结痂自然脱落,治疗期间避免日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1.2.3 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对比术前、术后治疗效果及患者自我评定进行综合疗效评判。痊愈:皮损修复>80%,视觉上无凹凸不平感,肤色正常,患者非常满意;显效:皮损修复60%~80%,新生皮肤平坦,瘢痕凹陷、色泽不均明显改善,肤色正常,患者满意;有效:皮损修复40%~60%,瘢痕凹陷、色泽不均明显减轻,肤色基本正常,患者较满意;无效:皮损修复<40%,瘢痕凹陷、色泽不均无明显改善,患者不满意。
1.2.4 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患者常因各种面部皮肤损害而感到苦恼、自卑、精神压抑等,故有强烈的治疗意愿。术前一定要做好沟通工作、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2 结果
2.1 疗效: 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其中痊愈9例,显效30例,有效4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19%。5例无效患者主要为治疗前后面部瘢痕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典型病例治疗前后照片见图1~3。
2.2 不良反应: 治疗区术后1~2天有轻微疼痛,但均可忍受。创面约10天结痂、痂皮脱落,脱落后出现红斑,持续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肤感染或一过性色素沉着。
3 讨论
面部凹陷性瘢痕在临床常见,是磨削治疗的首选适应证。微晶磨削利用真空粒子加速,由特制的真空密闭系统导引,使螺旋加速的微晶体高速撞击瘢痕表面,瞬间形成数万个显微擦伤,使治疗区形成新的创面,利用表皮再生覆盖创面,使创面愈合、改善瘢痕形态,从而达到去除表皮色素的目的[1-2]。微晶颗粒细小、作用均匀,与瘢痕组织磨擦时,其表面与磨掉的组织碎屑及渗出液粘合,使晶体棱角变钝,因而打磨不会太深,控制新的瘢痕产生。根据瘢痕面积选择图形大小及密度,面积越大,则图形越大、密度越高。对于大面积凹凸不平、色泽不均的瘢痕,可先以大图形、高密度、低能量模式进行整体磨削,然后以点状光斑对凹陷区周缘进行重点精细磨削,使凹陷区平滑过度。亦可先进行点状重点精细磨削,然后进行大图形整体磨削。凹陷性瘢痕主要是真皮层的塌陷或组织缺损而造成皮肤外观的缺陷,磨削时所产生的压力可刺激皮层细胞的再生及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增生,从而使真皮层的厚度增加。操作时产生的负压气流会同时按摩皮肤组织、加速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皮肤组织含氧量增加、改善微循环,有效提高了皮肤组织再生与色素细胞的代谢[3]。治疗时应时刻注意磨削深度,见到创面有密集出血点或基底呈网状、波浪状即已到真皮深层,应停止磨削,避免新的瘢痕产生。
虽然单一使用微晶磨削已成为凹陷性瘢痕的首选治疗,但从长期随访看来,效果不是很完美,色素沉着为以往治疗中常见并发症。而像素激光可以有效解决色素沉着问题,并能刺激胶原蛋白再生,故两者联合使用,在临床治疗效果中较好。像素激光是一种新型激光,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的理论,创建可控的宽度、深度和密度[4]。这些受控组织的损伤区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间形成微型网状结构,使表皮和真皮具有活力,加快治疗区的修复,不易留瘢痕。它把传统的大光斑分解为微米级的小光斑,这些小光斑的热刺激会均匀地启动皮肤修复程序,最终导致包括表皮和真皮在内的全层皮肤发生重塑和重建,达到治疗目的[5]。此外,这些小光斑在皮肤上打出许多深达真皮的微孔,每个微孔间保留一定量正常皮肤,其在皮肤的修复中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基底层细胞的横向修复,大大缩短了术后皮肤的修复时间,减少了术后色素沉着和持久性红斑的几率[6]。采用波长2940nm,该波长能深入皮肤真皮层产生热效应,刺激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重组,而组织对其能量的吸收厚度仅为1μm,故像素激光具有磨削深度精确、可控性好、组织清楚、热损伤小、组织内水吸收率高、气化组织的能量阈值低、对麻醉的能量依赖小等特点[7-8]。它不仅能控制治疗深度,减少对基底层细胞颗粒的刺激及色素沉着的发生率,且术后炎症反应轻、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外观改善大,故患者满意率高[9]。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晶磨削联合像素激光治疗面部凹陷性瘢痕疗效好、副作用小、恢复快、疼痛较轻、术后护理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刚,谭军,李高峰.激光治疗瘢痕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9):1727-1729.
[2]孙弘.美容外科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01.
[3]王娟.微晶磨削治疗色素沉着性表浅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9,5(1):46-48.
[4]Hantash BM,Bedi VP,Sudireddy V,et al.Laser-induced transepidermal elimination of dermal content by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J].J Biomed Opt,2006,11(4):411-415.
[5]张培英.像素激光治疗面部色素沉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63-64.
[6]Manstein D,Herron GS,Sink RK,et al.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a new concept for cutaneous remodeling using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thermal injury[J]. Lasers Surg Med,2004,34(5):426-438.
[7]周展超,吴余乐.皮肤美容激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64-76.
[8]Gordon J,Khan MH, Khatri KA.Erbium: YAG laser resurfacing using a novel portable device[J].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2007,15(2):185-189.
【关键词】 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狭窄;远期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 in treating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strictive papillitis, and then analyze possible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Methods We made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03 out of 158 patients who had EST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6. Results In the 103 patients, there were 13 cases of longterm complications(≥3m after EST), the incident rate being 12.6%: recurrent calculus of common bile duct in 8 cases, combined cholangitis in 6; cholangitis in 1; acute calculus cholecystitis in 2; residual calculus in 1 case;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1 case. Conclusion 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otom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way to treat biliary tract obstruction. Preoperative jaundice may be the risk factor induc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fter EST.
KEY WORDS: sphincterotomy; endoscope; common bile duct calculus; duodenal papillary stenosis; longterm com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中,其中对胆总管结石和胆管下端炎性狭窄的治疗效果更是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尽管EST这项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仍会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有关EST术后短期并发症(0~3个月)的报道相对较多,而国内有关远期并发症的报道甚少。本研究现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行EST手术治疗患者的长期随访,对EST远期疗效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引起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行EST手术患者共158例。跟踪回访至2007年8月,观察时间8~32个月。失访41例,死亡5例,死亡率4.3%;9例回访患者系门诊治疗者,术后资料记录不全被剔除研究之外。103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16~94岁,平均(54.46±14.22)岁。其中诊断为十二指肠狭窄患者6例,剩余均诊断为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术。术前有显著黄疸者40例,急性胆管炎19例,胆源性胰腺炎16例,伴发十二指肠憩室患者16例。EST术前有胆囊切除术史者72例,其中22例同时行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
1.2 手术设备 采用OlympusJFIT30型纤维十二指肠镜,JF240、TJF24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PSD10型电刀,EREBICC200型电刀,各式切开刀,扩张球囊,斑马导丝,取石网篮,球囊,鼻胆管。
1.3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术中均先行胰胆管造影,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十二指肠狭窄患者单纯行切开术;胆管结石患者结石直径在1cm左右的均可用网篮取出,直径更大的结石,可以先行网篮套石粉碎后逐一取出;并发结石性胆囊炎的胆管结石患者在行EST术后3d内行LC手术。术后常规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基于SPSS13.0统计软件包来实现。远期并发症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具体赋值见表1)。计数资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表1 EST术后长期并发症的21个可能危险因素与赋值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103例患者均行EST手术。术中6例未取出结石,9例发现泥沙样结石,余88例成功取出结石,结石直径在0.1~2.2cm不等。10例第1次EST手术失败,其中5例行第2次EST切开成功;4例继续行开腹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因伴有巨大十二指肠憩室于术后8d直接行Rouxeny吻合。
2.2 远期并发症 103例随访患者中,出现远期并发症者13例。其中:胆总管结石复发8例,6例伴发胆管炎;单纯胆管炎1例;结石性胆囊炎2例;胆管结石残留1例;慢性胰腺炎1例。胰腺炎患者术后多次入院行抑酸、抑酶、消炎等治疗,效果不佳,仍间断腹痛,不能正常进食;1例胆管结石复发、急性胆管炎患者行胆肠吻合术,术中发现大量泥沙状结石;2例胆管结石复发者再次行EST治疗;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LC术。
2.3 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并发黄疸、胆管炎、胰腺炎、生化指标、术前是否行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是否有胆道的手术病史)、是否合并十二指肠憩室、胆管的直径大小、胆石的大小、切开大小等EST术后远期并发症出现的可能危险因素,分为3组,分别和结果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黄疸是唯一可能引起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表2~表4)。表2 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与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3 患者术前生化检查情况与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4 术中相关因素与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EST被认为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处理胆管结石及十二指肠狭窄的方法,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在并发黄疸、化脓性胆管炎和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EST更是被广泛认可的首选手术方式。ANSELMI等[1]对并发急性胆管炎的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引流或开腹手术治疗,结果发现,内镜治疗较传统手术有明显优势,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EST作为一种侵入性微创治疗仍会导致许多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我们大致可以按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早晚将其分为早期并发症(
本文对我院肝胆外科近两年来开展EST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跟踪回访,对文献上报道可能引起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了逐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患者术前黄疸状态外,其他因素均非引起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随后对直接胆红素按不同水平(1、2、3mg/dL)进行分层处理并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低对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并无影响。这种矛盾的结果可能与我们统计的病例样本数量较少和回访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国外文献的随访时间大多在10年以上),有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事实上,远期并发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十二指肠括约肌功能丧失导致的胆道感染和切开部位瘢痕挛缩导致的狭窄。十二指肠括约肌是胆管和十二指肠肠腔之间的一道关键屏障,具有抗肠液返流和维持胆肠正常压力梯度的功能。一旦Oddis括约肌被切开,胆总管的压力梯度就随之下降,肠腔内容物便逆流入胆管,从而造成了细菌的逆行感染,继之增加了结石复发的风险。MANDRYKA等[8]评估了EST手术对细菌定殖、胆总管慢性感染、胆管结石复发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有EST术后患者胆道内均有细菌的定殖,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且都为多重细菌感染,细菌培养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而且,随着EST术后时间延长,胆总管的宽度、细菌培养的数量及细菌的毒性也随之增加。
由于EST术后胆道感染不可避免,许多人认为EST术后保留胆囊是导致远期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当胆管炎症波及胆囊时就会导致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形成;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后就会导致胆管结石复发。但是LAI等[9]研究发现,胆囊切除与否对患者在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认为预防性切除胆囊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只有并发症确实出现后才可进行胆囊切除术。本组103例病例中31例在行EST术时胆囊存在,其中19例胆囊无病变,13例伴随胆囊结石。对于13例伴随胆囊结石患者,EST术后立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无1例出现并发症。而19例胆囊正常患者仅行EST术,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1例为胆管结石复发;2例出现胆囊结石,分别出现在术后16、18、24个月,其并发症出现率为15.8%。但是,两组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3)。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胆囊的存在并不会增加胆管结石的复发,相反还可以保证患者胆汁分泌的生理特点,减小术后消化系统的不适;同时,食物刺激引起胆囊收缩,胆汁大量的排泌还可起到胆道廓清的作用,从而有效的防止了结石的形成。
切开部位瘢痕挛缩导致再次狭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并发症也会出现。由于切开是瘢痕增生的直接原因,所以适当的切开方法和切口大小一直被认为是防止EST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关键措施。对于十二指肠功能(紊乱)不全的患者,为了防止胆汁淤积和结石的形成,一般要求对Oddis括约肌进行彻底切开[6];而对于狭窄的患者,则可进行的中小切开。叶丽萍等[3]发现EST术后出血、穿孔与切口过大有明显关系,切口越大,对括约肌的破坏越大,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就越多;同时,切口越大,也越容易产生肠内容物向胆道返流,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甚至胆管癌的发生。所谓“中小切口”,指切口直径均小于隆起的1/2~1/3。这样的切口既可以明显减少EST手术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又可防止胆管内感染的发生。我中心行切开的大小介于0.5~1.5cm之间,平均(0.9456±0.169)cm,我们认为切开的长度应以恰好拉出结石为度,对于过大的结石可先行网篮拉碎,切开通常不超过1.5cm,最远切至距与肠壁交界处约2~3mm,术后效果良好。
另外,不同病因的患者实施相同的切开长度,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是不同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单纯胆管结石的患者较十二指肠狭窄患者EST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低[10]。这可能是由于:①狭窄的患者大多合并括约肌功能失常,常规的中小切开并不能完全解除胆汁引流不畅的症状;②狭窄的患者切开后更容易形成局部的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瘢痕挛缩,导致再次狭窄;③狭窄患者在针刀进入时较困难,反复的电切和探查导致局部严重的黏膜损伤,增加了瘢痕组织生成。但是,我中心对不同病因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狭窄患者8例,其中1例在术后8月结石复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5%,和本组单纯胆管结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6%相比无显著差异(P=0.9)。这和文献报道的结果有所出入,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
总之,患者术前黄疸可能是影响EST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其理论的可靠性还需进一步论证。引起远期并发症出现的根本原因为括约肌功能的破坏,胆汁引流不畅;十二指肠细菌逆行感染,长期胆管炎症反复刺激胆道。从对我中心EST术后的病例回访的情况看,总体的手术疗效是比较满意的,EST可以作为不同原因导致的胆道梗阻的首选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ANSELMI M, SALGADO J, ARANCIBIA A, et al. Acute cholangitis caused by choledocholithiasis: traditional surgery or 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 [J]. Rev Med Chil, 2001, 129(7):757762.
[2]陈幼祥,吕农华,徐萍,等. 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的早期并发症分析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4):297298.
[3]叶丽萍,林敏华,何赛琴,等. 中小切口的括约肌切开术加鼻胆管引流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价值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 20(5):336337.
[4]杨河. EST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探讨 [J]. 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4):9495.
[5]COSTAMAGNA G, TRINGALI A, SHAH SK,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choledocholithiasi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J]. Endoscopy, 2002, 34(4):273279.
[6]SUGIYAMA M, ATOMI Y. Risk factors predictive of late complications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for bile duct stones: longterm (more than 10 years) followup study [J]. Am J Gastroenterol, 2002, 97(11):27632767.
[7]MASCI E, MARIANI A, CURIONI S,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tis following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a metaanalysis [J]. Endoscopy, 2003, 35(10):830834.
[8]MANDRYKA Y, KLIMCZAK J, DUSZEWSKI M, et al. Bile duct infections as a late complication after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J]. Pol Merkur Lekarski, 2006, 21(126):525527.
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内科急症患者64例,将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6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9%;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
结论:将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呼吸内科急症患者的检查及治疗中,疗效较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 急症患者 生存质量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20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43-01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及大气污染加重,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诊断与治疗已经将其做为常用的手段,对呼吸困难急症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可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稀释后吸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不畅,对于咯血患者,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在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有效地降低了临床死亡率[1]。本文选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内科急症患者64例,将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1年6月―2013年4月呼吸内科急症患者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在11―72岁,平均年龄为46.3±12.5岁。患者疾病类型分为:难治性大咯血14例;分泌物阻塞气道17例;血凝块阻塞气道12例;肺不张21例。
1.2 方法。操作前,医师要详细了解患者心肺功能、血压、呼吸、脉搏及胸部X线片等检查指标,在确定无操作禁忌症后给予术前用药,阿托品于术前30分钟注射,以减少气管内的分泌物以及预防术中因迷走神经反射而引起心脏骤停,使用1%麻黄素进行滴鼻,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或吸氧,采取2%丁卡因对咽喉部位作喷雾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卧位,将纤维支气管镜置入鼻腔,沿咽后壁进入至喉部,在声门开放时,将其送入气管。对气管切开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由气管套管置入。若患者分泌物较黏稠,用生理盐水分次冲洗,分泌物稀释以后使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在吸取分泌物时要注意,镜体前端不可接触黏膜,避免黏膜损伤。对咯血患者治疗时,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对出血部位给予局部灌注凝血酶原与肾上腺素进行止血治疗。
1.3 评价指标。
(1)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胸片检查,结果提示肺复张、肺部纹理清晰。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胸片检查结果均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胸片检查结果均未见缓解或加重。
(2)采用蔡映云制定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3],其包括四项内容: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焦虑等。每项分值均在1―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11.0软件统计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将P
2 结果
(1)治疗效果:显效43例;有效19;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6.9%。
(2)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与治疗已经在呼吸内科患者中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其对呼吸道疾病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价值。随着纤支镜技术普及及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增加,使用的禁忌证也在不断减少,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时,应用量明显增加[4]。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主要的目的是将下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出或使用止血药物灌注止血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能够及时发现或确定出血位置,其又可在直观下判断或毛刷涂片,做病理学检查,经对出血部位灌注止血药物,能够快速止住病变部位出血,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其对难治性大咯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将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通气与换气功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时,笔者认为应注意:①严格掌控适应证,医师技术操作应熟练并具备丰富的经验,尽量缩短治疗与检查的时间。②充分做好抢救准备,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若有异常要立即停止技术操作。③操作前麻醉要充分,尤其要注意声门与喉部的麻醉效果,避免喉、支气管痉挛发生。④患者在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均要给予吸入氧气,预防术中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下降,降低心律失常与心跳骤停发生机率。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64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9%,与刘广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了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内科急症患者的检查及治疗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内科急诊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34(03):605
[2] 雷立锋.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内科急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21(10):130-131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统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均有为社会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是国家和企业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决策的信息来源渠道。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两者一体化的呼声渐强。但一直以来,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核算体系之间不协调和各自为政的状况使得资源不能共享,无论会计核算还是统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不便。为满足各方面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保证信息质量,有必要处理好统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现从两者的现状出发,探析协调和改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会计、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