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1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一、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沿用以往普通高中模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虽然部分职业学校引入并进行了如选项教学、选修课、体育校本课等教学形式,但职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中并没有实质区别,缺乏自身特色。继续照搬普高体育课程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要求。

(一)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体育教育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技能培养,对体育课程重视不够,对体育课程考察、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思想认识上还有体育可有可无的态度。

(二)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

中职学校存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不合理等主要原因。另外学校因为资金等原因,体育教学设施又大大逊色于一般中学,如场地小、器材短缺等,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

(三)生源素质差异性较大,各班男女比例不合理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个体差异较大,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中职学校受专业的限制,各班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如汽修专业、建筑专业、中餐烹饪专业、男生较多而女生只有几个,铆焊专业清一色全是男生。财会专业、文秘专业,群众文艺专业则女生较多男生则寥寥无几,幼师专业全是女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活动设计。

(四)体育观念相对滞后

体育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是以采用传统的传授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为主。

(五)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课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讲解、示范、挂图等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中职体育教学的要求。即便是有条件可利用的辅助教具、挂图、电子器材等也是使用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计算机这些中职学生更感兴趣的现代教学手段了。许多学校在专门的室内运动场馆配备电化教学设施和配套设备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方法的 改革。

(六)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二、我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具体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选好教材,通过体育教学,还要教会学生部分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了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原则为:

一是加强基础型不动摇。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当然也是要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 加强基础性教育,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志。

二是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职业学校有多种专业,各专业的特点互不不同:有的专业要求身体长时间处于某一种姿势,容易造成身体的某部位肌肉疲劳甚至损伤;有的专业要求反应能力迅速;有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高雅的气质……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身体肌肉锻炼和礼仪姿态训练,提高学生抗疲劳防损伤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高雅的气质等。

三是强实用性体育教材的选编工作。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修订,选编教材一定要密切联系不同职业容易对身体造成的不同影响和危害,加强教材研究,使编写的教材内容能避免职业病的发生,选编教材时应针对专业特点,选择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功能的教材,以及能够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及趣味性的体育教材。

参考文献 :

第2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第3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特殊家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发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丧父或丧母,甚至是孤儿,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着老人或亲戚生活。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内向偏激,学习成绩较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困难。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到只要方法得当,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真诚和关爱开启紧闭的心扉

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之爱,更渴望老师的爱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热爱、尊重、信任他们。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交流。在我的班上曾有名学生聂,不到一岁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对她很不好,将她和七八十岁的爷爷赶到姑姑家,还经常为学费、生活费的事发生矛盾。我从刚入学就仔细了解了她的情况,经常主动和她谈心,安慰开导她。一开始,她不愿和我交流,不管我怎么说,她都一言不发,只是叹气。我决心用真诚的实际行动感动她。国庆节放假,她回家帮助姑姑砍玉米秆,回校时因过敏咳嗽不止,心脏也不舒服,甚至无法上课和睡觉。我就自己出钱带她看病,把中药拿回家亲自煎,煎好送到教室给她喝。有一样药需要用蜂蜜炙,我在炙药时不小心手上烫了个大泡,她看到后感动得哭了,说谢谢老师,从小到大还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从此以后她主动找我沟通交流,将不愉快的事讲给我听。我就鼓励她要自立自强,开导她要学会思考问题,心态要平和豁达,要多替父亲想想,他也很不容易,等学到一技之长找到工作就不受他们的气了。现在她比以前更懂事了,也坚强开朗了许多,并且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上学,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用耐心和宽容等待迟来的进步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不可能靠一两次简单地批评说教就能改掉,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时机,想尽各种办法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小刘聪明伶俐,小学时学习比较好,六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父亲生活。直到后来他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才回到他身边。小刘到我们学校时还不满15岁,时间不长就开始连续旷课,还吸烟、喝酒、上网吧,经常顶撞母亲,暴露出一身坏毛病。我和他母亲三番五次到网吧、酒吧和他朋友那里找他,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软硬兼施地带他回学校,三天两头想办法劝导他,帮他收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各方面慢慢约束他。有时刚刚谈过心,他向我保证得很好,但第二天毛病就犯了,把我也气得真想撒手不管这个不争气的学生。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他也很可怜,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残缺,我们当老师的不能灰心丧气,随便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磨掉他身上的缺点。正是由于我不气馁、不放弃,该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在一家中档饭店做凉菜师傅,做到了自食其力。

三、用鼓励和赞赏唤回久违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的心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自卑、敏感、脆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要挽救他们,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赞扬、鼓励,这样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某,身上缺点一大堆,一时还真难发现有什么优点。一次学生们进行大扫除,他正在烹饪实习室练习面点,我就没通知他。没想到他做完面点回来后,主动提水、拖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裤腿上也沾满了泥,但他毫无怨言。我就趁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像个男子汉。他听了两眼发光,激动地说:“很久没有人这样夸过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把烹饪实习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激发他学习烹饪的积极性,我还经常买些原料请他加工,夸他做菜味美可口。在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下,在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用集体和友谊弥补缺失的情感

第4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

高校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即是指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我们对学生身份的认识”[1]。当前,高校教师角色也应该定位在对大学生的充分正确的认识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这一服务对象。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大学生是处在现实社会里的发展中的人。大学生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从生理上看,大一大二的学生,身体还在继续生长发育,一直要到22或23岁以后才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加之由于内分泌趋于旺盛,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表现出精力旺盛,同时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也在增强,能够细致的进行分析与综合,并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从心理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性发展的成熟化趋于稳定性;2)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各种认识能力普遍提高;3)交往领域扩大,情绪强烈,容易激动,情感内容日益丰富;4)兴趣的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5)规划生活、设想未来与预期社会化。”[2]因此,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2.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大学生也一样,然而在现行高校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做事轻做人,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其根源是教师眼里的大学生是片面的人,是只需发展部分素质而不是各方面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的个体,即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认识,对大学生的发展极其有害,人都是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具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有机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因此,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明确树立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的学生观,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3.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达到最佳水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极强的主体意识,是学习的主体。具体表现在:1)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大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立人格,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各种教育影响,而是有选择的接受。[3]2)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大学生,其现有水平,学习目标、能力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其差异性,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3)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大学生已是渐趋成熟的个体,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4.大学生是主动学习者

高校教师应该把大学生看成是“学习者”,“学习者”强调了大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而我们以往所说的“受教育者”将大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接受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他们更多的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既向老师学习,又自觉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空间内学习以扩充知识面,既学习书本知识,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既学习较为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又渴望了解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把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考虑,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但也容易导致“学习为了就业”的短视倾向,从而忽视“学习为了成才”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是根据预定的目标来设计课程与教材,通过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授,使学生理解、把握和再现现成的结论和固定的知识,大学就像工厂,高校教师将大学生塑造成预期的“产品”,而大学生则习惯了不假思索的拿来,习惯了毫不质疑的接受,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征表明,传统教师角色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已不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同时有碍高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笔者将以人们对教师的比喻来探讨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1.知识的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书匠,这一比喻生动的概括了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职责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强调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为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提供了依据。教师是“人梯”“铺路石”,注重给予学生现成的获取知识的捷径,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对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极为不利。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应该给大学生传授更为高、精、尖的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的塑造者――将学生看成有生命无思想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设计,形象地描绘了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但将学生灵魂影响成预设的模样,忽略了个体特有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无任何思想意识的植物,可以由教师随心所欲的“修剪”。大学生思想丰富,能力各异,将教师看成“工程师”“园丁”,无疑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高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3.真理的代言人――至高至尊,缺乏平等交流

我们常说教师是知识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强调了教师至高至尊的地位,传统教师角色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在终身学习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可能不如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并不是否认教师的权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生的共同学习也正是有益于教学相长。

4.一劳永逸者――忽视终身学习

“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比喻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给予,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学习。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陈旧与更新日益加快,教师死守的那一桶水可能是臭水,给予学生的是有限和陈旧的知识,教师这一职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劳永逸,一旦当上教师,就不用学习。教师是“春蚕”“蜡烛”,强调了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却同样忽视了教师自身营养的补充,即自发地、积极地、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忽视了终身学习,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化成长。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作为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三、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日益兴盛,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有人预言,五十年后,教师这一职业将会消失。笔者却认为教师的作用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曾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教书匠将被淘汰,教师角色必须转换。

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学会终身学习的人,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在离开高校后仍能够坚持学习。终身教育不是终身学校教育,“大学的目的也不是转移知识,而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种种经验,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构造知识,使他们能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成员。”这意味着,终身学习时代对教师的素质与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了教师的四点责任:第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第二,教师应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第三,教师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第四,教师要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负责。因此,高校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及时地转换传统教师角色,确立新的角色观,高校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才能充分凸显其真正的功能。

1.教育服务者

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教师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中,教育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交学费进入高校学习,目的就是要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服务者,上升到法律关系上,教师有义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作为付费学习的大学生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获取信息,然而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有许多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更大的功能应该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充分为学生学习服务,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3.平等对话者

“有了新的信息技术,并不等于就不那么需要教师了,而只是改变了他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将信息变成知识和认识的那种师生间的不断对话,应是更加重要的。”[4]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现代社会是个倡导平等的社会,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在某些时候也足以为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相互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主动淡化或自觉打破作为真理代言人和知识权威的形象,把自己放平,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与创造,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共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终生学习者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测算,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学习。21世纪,学习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成为教师,因此,在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普遍行为的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他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高校教师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扩大知识空间,了解相近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应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5.教学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教学专家,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努力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其次,还应该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艺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大学教师不仅为学生而存在,他们都是为科学而共处。作为知识界的楷模,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来改造老专业,发展科学技术,同时科学研究还有益于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有效的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作过精辟的描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播僵硬的东西。”而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教学的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参考文献:

[1]郑 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

[2]赵鸣九.大学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49.

第5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中小学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一是占道行驶。上学、放学时,许多学生骑着自行车不是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帮,并排地在机动车道上行驶。有的学生还招手叫伙伴从后面追上来,勾肩搭背,边骑车子边谈笑。

二是不走斑马线。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过马路,现在学校周边的道路上都施划了斑马线,但是由于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学生都是一哄而上地抢着过马路,根本没有斑马线意识。

三是双手脱把。有的同学自持骑车子有“本事”,双手脱把,在公路上骑得直飞,还有的同学在公路骑自行车,你追我赶,这些危险的游戏,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四是突然跳车。有不少的中小学生是由大人接送的,有的坐的是自行车,有的坐的是三轮车。到了学校门口,有的同学不看道路上有无车辆通行,从车子上跳下来就奔学校大门,这也是相当危险的。

五是边骑车边吃东西。有的同学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拿着食品往嘴时送,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六是无证驾驶摩托车。有些同学为了赶时髦、赶速度,将家中的摩托车或电动车用来做为交通工具,在上学、放学的时侯骑行,由于速度较快,也容易出事。

二、预防对策

一是群防群治。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只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广大居民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教育、公安、交通、广电等部门和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整治整改力度,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6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以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分析比较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了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

1研究目的

教师教学效能感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Bandura1977年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教师教学效能感不同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由于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体育教师比其它课程教师工作面大、范围广、工作环境差、身心负荷大,加之有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学效能感易降低。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睡,教育环境相对艰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培养有专业特点、运动能力、运动教养和运动热情的体育教师,才能针对学生体能、健康意识和锻炼能力的个性特征,起到引领、开发、点拨和促进作用。因此应理解体育教师的特殊工作心理环境,努力提高教师需要的社会认可,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逐步在其自身职业成熟过程中,日臻完善自我,以逐步提高其职业满意度、自尊感和成就感。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新疆中学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状况,探讨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对策,这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当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新疆中学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问卷后剔除废卷,得到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辛涛等人1995年修订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该量表的Cronbach Alpha同质性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84。该量表有27道题,采用6点制评分标准。量表分为两个维度,即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其中I一10题主要测量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11一27题主要测量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水平。

3结果与分析

3.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总体特点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表I显示:新疆中学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为4.52分,离上限6分还有一定差距,说明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效能感的教师才对教学活动更投人,也更易采取民主的方式。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分(4.34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4.63分),并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表2显示:性别因素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男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77分)高于女教师(4.11分),并在一般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上定位认识的自信心有关系,体育教师队伍中男多女少的现象普存在,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有成功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教师角色期望是被动、依赖、温柔、整洁等,经济收人和教育子女、体型发胖及体能下降、贤妻良母类型的人生价值取向、性别角色定位及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是制约女性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女教师如对角色定位不够准确,会影响自信心,低估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己不适合或干不了的想法,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容和水平。

3.3职称、教龄、学历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从职称、教龄和学历因素来看,只有教龄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 0.01),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总体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差异(P

3.4年级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高中体育教师总体教学效能感均分(4. 75分)高于初中体育教师(4.2f1分),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初高中教师教育对象不同,初中体育课应试成分占有较大比重,初中生又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错综矛盾时期,老师必须应付青春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但部分教师对于自己提高学生成绩和控制转变学生的能力不太自信;而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觉得体育课是忙碌学习中最好的放松,教师的努力付出在学生身上易产生效果,老师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会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从而对自己的教育质量更有信心。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教学效能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

2)由于体育教育与女性性别的特点,不少女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坚定的信心和明确的进取目标,中学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显著低于男体育教师。

3)教龄反映了一位教师的从业经历,教龄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教龄因素对新疆中学体育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具有影响。

4)体育课本来应该是初中培养兴趣,高中让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现在的课程把这个概念倒置了,初中体育教师的“应试”压力较大,教学效能感低于高中体育教师。

4.2建议

1)要重视对体育教师效能感干预手段的研究,探讨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人手,加强中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师信念的教学培训工作,把教师信念作为教师素质的“软件”来抓;

2)壮大女体育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女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3)教学效能感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的特点,针对不同教龄段的不同特点,要采用反思训练模式积累检验,提高教学效能感;

第7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特点;班主任角色定位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进一步扩招,中职院校的生源不断减少,素质要求明显降低,招生工作遇到极大挑战。中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难教、难管现象,尤其是现代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娱乐手段和工具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学生违法乱纪行为。再加上中职学生缺乏对未来职业和人生的科学、合理规划,厌学情绪严重,给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班主任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才能促进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为培养现代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基础较差,自卑感较为严重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及社会体制下,中职院校并非学生的最好选择,中职生多为升学考试“落榜生”,不得已才选择中职学校的,这难免在心理形成自卑感。这些“落榜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也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并按时完成作业,但由于接受能力较差或学习方法不当,因而学习成绩跟不上,加上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2.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差

有别于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中职教学体系中更注重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因而在自我性格塑造和能力培养方面,学习享有更加自由的空间,自我支配的时间也较充裕。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从应付各种考试转移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上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很可能会误入歧途。此外,这个阶段,学生将独自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增多,困惑和迷茫也随之增多,因而情绪容易失控,理性不足,从而导致打架斗殴等校园事件的发生。

3.叛逆心强,厌学情绪严重

中职学校培养方向和目标都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对理论课程及理论考试成绩重视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了,课余时间增多,因而思想较为活跃,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叛逆心理及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校园恋情应运而生,对中职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疏于学校、家长管教和压力,学生旷课、逃课、打架斗殴等叛逆行为不断增多,一些学生甚至存在“混日子”的心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二、正确定位班主任角色

笔者通过要求学生每个月阅读一本人物传记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积极引导他们设想未来就业愿景。通过要求学生每天做计划并逐步实施,每周检查一次计划完成情况,以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

1.学习上,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识引导者

中职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保障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展开。在学习上,班主任要做学生的知识引导者,学习能量的补充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对各方面表现良好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要适时进行表扬,以鼓励学生;对表现较差,违反纪律的学生,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在赢得学生信任的同时,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这样,中职生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才能有信心、有勇气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2.生活上,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呵护着

中职生在心智上仍不成熟,生活上遇到难题时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冷静处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生活的呵护着,多关怀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日常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也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应第一时间予以援助。例如:学生生病时,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送到医院,并帮助学生战胜疾病,为学生请好假,让学生安心养病。待学生出院后,班主任还要进行学习辅导,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关怀。这样,班主任以真情实感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使被动的班级管理变成主动,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

3.职业规划中,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科学人生规划,对职业定位也不准确,因而抓不住学习的重点。为此,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领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并进行深入、全面、具体的指导。例如:对营销专业的学生,班主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社会对营销专业的要求及相关资格考试等方面,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制定出未来奋斗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努力的目标,也就拥有前进的动力,并且越挫越勇,从而获得成功。

三、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班主任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对班主任角色和工作职责进行准备定位,才能保障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高职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珊.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班主任角色定位[J].青年文学家,2010,(12):234

[2]赖桂玲.论中职班主任管理中心理学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214

[3]叶丽辉.故事教育法在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华章,2011,(14):158

[4]刘伟.分年级开展中职学校主题班会,提高德育实效性[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7):44-45

第8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1988年,英国发起了一项名为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SMSC)的发展教育计划,作为持续推进学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政府层面不断跟进,按照政府建议中所架构的内容和目标体系,英国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实践策略,力图将SMSC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全过程。研究发现,英国SMSC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目标上,以培养积极公民为导向;内容选择上,兼具宗教性与世俗化;发展模式上,试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统一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凝聚力生成。

关 键 词

政策;英国SMSC教育;价值观

作者简介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实习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英国社会环境,发挥学校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价值方面的作用,进而培养健全发展的合格公民,英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改革,一系列改革思想集中呈现在1988年出台的《教育改革法》中。《教育改革法》统一了国家课程,提出在全国展开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spiritual, moral, social, cultural development,简称SMSC)计划,指出:“学校课程应当致力于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并将成人生活所需的机会、责任和经验教授给学生,为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做准备。”[1]该计划要求英国范围内基础教育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特色,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四个方面任选一个或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自此,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开始融入英国学校教育过程,为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PSHE)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一、政策驱动下英国SMSC教育的

发展历程

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涵盖学生内在涵养和外在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虽明确了学校推行价值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但未对实施SMSC发展计划的详细内容、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阐述,目标和内容的模糊使得不少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未能取得预期成效。为此,英国政府在对学校课程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在政策层面给予指导性意见。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了非强制性指导性意见,建议学校在社会框架内发展学生的自治能力,“教育系统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思考和正确行为,以满足其进入成人生活后的要求”[2]。1992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案中SMSC发展再次成为政府关注焦点,改革法案目标在于使年轻人成为尊重他人、具有良好行为、懂礼貌的人,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1994年英国教育法重申了学生SMSC发展的重要性,政府最终于2002年将其作为学校应尽的义务列入教育法,法案第78条明确指出:公立学校有义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发展。英国同样重视在私立学校开展SMSC教育。早在2003年,《英国教育条例(私立学校标准)》就列出学生SMSC发展的具体标准,2010年《英国教育条例(私立学校标准)》将这一标准作为私立学校必须履行的责任,要求私立学校必须达成目标。

SMSC发展计划实施以来,英国不断修正与完善其内容与实践路径,致力于将计划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1994年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了一份讨论草案,围绕SMSC教育的特殊性、实施途径和评估方式进行探讨,明确定评估内容:学校是否在促进学生价值观、信仰方面提供知识和视野;学校是否引导学生反思经历、发展精神意识和自知态度;学校是否为学生树立典范,等等。1996年,由英国学校课程与标准评估局(School Curriculum and Standards Assessment Authority)举办的价值教育的论坛针对当前教育未能对学生精神和道德发展投入应有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八条建议,包括“对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采取一贯的行动”。

2009年,教育标准办公室对私立学校学生SMSC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大都能在促进学生SMSC发展方面达到预期目标,但对SMSC教育条例具体要求理解不清。为此,教育标准办公室以及其他检视机构行政人员、私立学校校长和教师、宗教群体代表联合成立研究小组,以2009年调研结果为基础开展研究,最终帮助私立学校促进学生SMSC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议澄清了实施SMSC教育的目的、具体要求、SMSC发展内容和标准、将SMSC教育引入实践的路径等。

2012年,英国对私立学校学生SMSC发展标准进行修正,英国教育部基于修订标准,于2013年指导性文件《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给独立学校、学术机构和免费学校的政府建议》,主要为独立学校(包括独立学术机构和免费学校)的所有者、校长和教职工提供官方建议:第一,澄清独立学校标准如何与2013年修正后生效的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教育相联系;第二,阐明修正条例的意图;第三,阐述每条标准的目的。此外,英国教育部于2014年了补充建议《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补充信息――给独立学校、学术机构和免费学校的政府建议》,针对私立学校如何促进学生SMSC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3]

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SMSC教育的一部分――政府给公立学校的建议》,提出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SMSC教育的重要内容。《建议》主要针对三方面内容为公立学校校长和教师提供指导:指出公立学校有责任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提出学校在实施基本英国价值观教育方面应当采取措施,澄清基本英国价值观教育如何促进学生SMSC发展。[4]

政府以课程检视、调研等方式不断跟进学校SMSC教育实施情况,并通过建议性指导文件及时修正。虽然这些指导性建议并非强制性的,但表明了英国在促进学生SMSC发展方面给予的重视和决心。经过政府不断努力,英国学校SMSC教育目标逐渐明确,内容不断发展,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使SMSC教育得以融入课程和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英国学校SMSC教育的内容及

目标体系

学生SMSC发展与学业成绩无关,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未来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近年来,经过英国官方不断完善,形成了八条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SMSC内容体系,英国基于每条内容提出了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及预期成果,以便学校实施时明确各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第一条:内容为引导学生自知、自尊和自信。目标为学校理念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确保学生自尊,尊重他人。这条标准目的在于约束学校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发展自知、自信心、幸福感和积极健康的心态。预期成果为(1)自尊并尊重他人;(2)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仰、情感和价值观;(3)形成一套价值观、原则和信仰体系,无论是否关涉宗教,从而建立生活和行为的准则,等等。

第二条:内容为确保学生能够辨明是非、尊重法律。目标为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约定价值观、国家法律的认识。预期成果为(1)理解并尊重国家法律;(2)发展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明辨是非的能力;(3)认识到社会由共同的是非标准构成,但这些是非标准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等等。

第三条:内容为鼓励学生主动为自己行为负责,并明白如何积极为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做贡献。目标为学校要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为自身行为负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学校作为微型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社区归属感的真实情境,推动学生为社区生活做贡献,从而提升社区凝聚力。预期成果为(1)尊重他人和其他生物、他人财产和自然环境;(2)与他人有效合作、相互尊重;(3)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致力于相互理解与通力合作;(4)参与所属社区内的活动,等等。

第四条:内容为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有关英国公共机构和组织的知识。目标为教师要确保学生了解英国公共服务机构及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如何进入这些机构。预期成果为(1)愿意并能够全面了解英国公共服务机构及如何使用这些机构;(2)了解英国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职能;(3)参与诸如投票或加入学生会之类的民主活动;(4)理解公民如何通过民主活动表达自己观点,进而影响决策,等等。

第五条:内容为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传统间的包容和和谐共存。目标为在英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更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因此,学校要确保学生学会应对多样化所产生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不同文化群体交流,促进国家凝聚力。预期成果为(1)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文化原则和价值观,并能认识到这些文化原则和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和发展;(2)理解自身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影响;(3)认识文化多样性,尊重他人价值观和信仰,反对种族主义,倡导种族平等;(4)包容不同文化和宗教、无信仰群体,等等。

第六条:内容为鼓励学生尊重基本英国价值观,包括:民主、法律规范、个人自由,相互尊重并包容不同信仰群体。目标为促进不同民族、信仰群体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预期成果为(1)理解公民如何通过民主过程影响决策;(2)了解法律允许反对民主的人参与选举,但这类人若当选将对人民福祉无益;(3)认识法律对保护公民安全、增进公民福祉的重要性;(4)了解国家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如,警察和军队通过政府向人们负责,而司法保持独立,等等。

第七条:内容为学校管理者要避免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片面党派政治^点。目标为防止学校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党派政治观点,但并非禁止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政治观点、讨论政治议题,而是教师不应当鼓励学生支持某一特定政治观点。此部分标准并不要求学校管理者达成某项具体目标,而是以预防消极后果为主。

第八条:内容为鼓励学生尊重民主,支持参与民主活动。学校管理者应采取理性的、可操作的措施以确保学生关注政治议题。学校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都要为学生提供客观公正的多种意见。目标为学校在各项工作都要采取措施确保学生讨论政治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看法,而这些不同意见之间又存在着“平衡”,学校应当采取常识性策略确保“平衡”。预期成果为(1)理解民主是目前英国最公正的政治组织形式;(2)理解为什么要参与民主;(3)理解为什么议会制度产生法律要比轮流执政好。

三、英国学校SMSC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显性课程教学中多学科渗透

学校层面实施SMSC教育过程中,英国学校采用综合化的途径,其中一种方式是在显性课程中进行多学科渗透。首先,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2002年起,公民教育作为法定课程在英国中小学内实施,通过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学校不断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和态度方面的发展,为培养青少年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健全公民做准备。学校公民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明辨是非、参与社会的热情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以此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其次,通过宗教课程促进学生SMSC发展。英国存在已久的宗教传统使得价值教育具有宗教性,尽管近年来教育的宗教性逐渐朝向世俗化转换,但英国政府仍将宗教教育视作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宗教教育仍是公立学校的法定课程。宗教教育提倡发扬传统文化、尊重不同信仰群体、鼓励学生问询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这对学生SMSC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政府将宗教教育中的优秀理念整合进学生课堂与实践中,与公民教育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

此外,英国学校还注重发挥英语、历史、科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等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英语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传统文化和美的事物,并通过写作释放自身对日常生活和世界的情感体会;历史课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过去和发展,激发民族情感;科学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世界的敬畏心、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欲和探索心;信息和通信技术课为学生提供了解广阔世界、与他人交流的平台……通过多学科渗透的方式,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价值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二)通过隐形课程促进学生SMSC发展

除了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SMSC发展,英国学校还将学生课堂以外的学校生活、社区,甚至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整合进来,通过创设民主氛围、组织辩论、参观政府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了解民主进程、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以此渗透价值内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团结协作等价值观念。

第一,创设针对争议问题展开辩论的机会。这是学生SMSC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发展学生客观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英国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处理敏感和有争议问题的机会,要求教师以常识性知识引导学生客观思考,以发展学生倾听和接收他人观点、针对问题进行论辩、处理冲突、辨明事实的能力。

第二,通过学生组织提供管理机会。英国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事务,学生会、兴趣小组等活动团体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自己选举和管理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行集体活动,选择与学校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辩论,在其中发展团体协作能力、包容心、责任意识等,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自身价值观。此外,学校帮助学生组织和参与文学、戏剧、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向学生传达学校的文化价值观。

第三,借助社会资本发展公民意识。美国学者普特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5],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使国家最终受益。社会资本可以看作增进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信任和通力合作的纽带。英国学校SMSC发展计划明确要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参与社区事务和民主决策的机会,培养其公民参与能力,还要增进与其他群体的沟通,促进不同文化群体相互包容。为此,英国学校充分调用社会物质和文化资源,发展学生公民意识。尤其重视与外界机构发展合作关系,拓展学生的文化意识,如通过电影院、博物馆、音乐会、画廊、本地艺术家和国外交流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和人文素养培养。

四、英国学校SMSC教育的特点

(一)目标导向:培育积极公民

对比发现,英国公民教育与SMSC教育在内容、实施路径方面存在诸多重合与相似处。两者的主要关注点都是社会和文化问题,包括身份认同、多样性和公民等问题。不仅关注年轻人的个人发展,还关注其进入公共生活后的发展。公民教育通过培养道德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对正义和权利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为他们提供成为积极领导者所需的技能,引导他们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SMSC发展也正是年轻人成为健全的积极公民所必需的。

首先,两者在内容方面有着诸多重合。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人了解自身权利和责任,了解社会和政治体制如何运作;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发展其表达自己观点、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总体来说,旨在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社会和道德责任、社区参与能力、政治素养。SMSC教育内容涵盖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价值观念、社会参与能力,等等,与公民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其次,两者在学校层面采取相似的实施路径。英国学校SMSC教育和公民教育均采用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结合的方式开展,通过多门课程进行渗透和全面策略,调动校内外一切可用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此外,公民教育和SMSC教育都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能力,注重以多元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促进社会凝聚力。

(二)内容选择:兼具宗教性与世俗化

宗教规范着人们的内心,英国社会文化受宗教影响颇深,即使公民教育以世俗化的教育形式在英国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价值教育从未摆脱宗教的影响。英国“宗教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广泛生活经验的良好机会,对能否帮助学生选择积极、务实的精神信仰至关重要”[6],SMSC发展计划将宗教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重视精神信仰的培育。在其内容中明确要求学生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信仰、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信仰,倡导宽容的理念。此外,SMSC还鼓励学生追寻精神价值,重视生活的非物质方面,深层次思考诸如“我是谁?”“要向哪里去?”等有关存在的问题,欣赏无形的事物,对奥秘、悖论、存疑的事物持有好奇心。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共同作用,规范着学生的价值行为,教化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世俗化和宗教性的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三)发展模式:统一价值^培育和多元文化建设的融合

英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和多信仰并存的国家,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不断,尤其是近年来某些极端激进的民族主义渗入,为社会稳定带来挑战。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了价值多元,为社会融合带来更大挑战。因此,英国历来重视在多元文化中寻求统一的价值认同,以促进及社会和谐。

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及身份认同构建的迫切对英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国必定综合考虑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融合与共生。立足本国社会现实,英国一方面将多样性作为SMSC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不同民族、信仰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开展统一英国价值观教育,致力于培育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建构社会认同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将英国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2014年11月,英国教育部出台《将促进基本英国价值观作为学校SMSC教育的一部分――给公立学校的政策建议》,重申学校对促进学生SMSC发展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将英国价值观教育列入SMSC教育中,由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对其实施成效进行检视。英国价值观教育走入学校课程的提出由来已久,2011年英国《预防举措》(The Prevent Strategy 2011)就曾指出,学校应当推进民主、法律、个人自由、与不同信仰人群相互尊重和包容等基本英国价值观,这些基本英国价值观有助于促进学校SMSC教育。不久前,英国教育大臣尼基・摩根在由教育部主办的品行教育研讨会上也指出,英国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个人品行和价值观的教育。英国价值观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出于国家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目的。

由此可见,英国学校SMSC教育一方面倡导“统一基础上的多样”,在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提倡尊重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另一方面提倡“多元背景下的融合”,力图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寻求统一价值观的构建和国家身份认同,在冲突与融合中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Great Britain Statutes: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 EB/OL].[2017-02-10].http://parliament.uk/about/living-heritage/transformingsociety/livinglearning/school/overview/educationreformact1988/.

[2]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Curriculum Guidance [R].York: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1990.

[3]Department of Education.Improving the Spiritual,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SMSC) Development of Pupils: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Departmental Advice for Independent Schools, Academies and Free Schools[R].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13.

[4]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omoting fundamental British values as part of SMSC in schools-Departmental advice for maintained schools[R].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2014.

第9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范文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开题报告范文参考,以及开题报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开题报告写作中的难题。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