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思想;预期结果;预设和生成;教学方法
Talk chemistry the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new course
Zhang Xiaoying
【Abstract】Our teaching designs want confidence teaching thought, concern“learn” of student;Confidence the expectation of the teaching activity result, make 3D target gradually arrive;The confidence’s prepare of teaching progress establish with born, promote student vivid, delectation study;The confidence teaching method promote a student of study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design;Teaching thought;Expectation result;Prepare to establish with born;Teaching method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改革的主旋律,“三维”发展目标,“三大”学习方式以及“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论等新课程理论,正不断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接受。高中化学新课程已全面实施,它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发生的较大变化。不同的教学设计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活动会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根据两年多教改实施,我想谈谈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1 把握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对整个数学设起着一个定向作用。例如,着眼于教师的“教”,就会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更多考虑教师的便利和需求,凸现教的权威和支配地位,相应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削弱学生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而着眼于学生的“学”则会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更倾向于学生看作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受者”,而把教师看作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而非学生管理者或知识上的权威。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当然就带有鲜明的区别。新课程所依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论而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进行。那么在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而进行设计是我们首先要掌握的原则。
1.1 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时高中要求的知识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充分估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例如,我们在学习硝酸时,可以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首先回顾酸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以及浓H2SO4等物质具有强氧化性的特征,然后来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有助学生认知结构合理重构。再如饱和一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的书写,让学生在相应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进行官能团位置变化,就能成功写出饱和一卤代烃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1.2 围绕学生生活经验、学习习惯:教学设计既然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就要让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思考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那些生活经验,还要考虑现实生活中那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方面掌握等。例:“油脂”这一节课中,为加深学生对油脂性质的理解,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在对外开放的游泳池,工人们会定时向游泳池内加入一些纯碱,这是为什么。我们在洗涤时热水效果好于冷水,这又是为什么?很多元素化合物复习课的知识归纳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知识整理,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3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门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实验的展示,通过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主动地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钾能在水中燃烧”,“硫酸铜溶液通电会出现气泡和红色的物质”等现象,都能让学生惊讶无比,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2 把握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
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时的定位问题,它既是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所追求的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落在学生的素质上,而不仅仅是具体教学内容的获得上。教学活动是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这种成长是以其意识精神情感能力等增长的实际提高为根本标志。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是为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服务的。“三维”发展目标是现代课堂的教学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在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和教育。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应有阶段性,学生无论是在化学概念的建立上,探究能力提高上,还是科学方法的形成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由低到高逐渐发展起来的。例:我们在学习“从海水中提取镁”这节内容时,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和技能目标很容易被教师关注,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却是隐性,往往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培养。这种长期的养成教育靠的就是在一堂课中,一个个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准确的定教教学目标使我们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结果。另外,我们在教学目标确定时要防止每节课的目标都偏多,造成混乱,目标也不能太高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望而生畏,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把握教学进程预设与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成,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要具有一定计划,只有预设的课堂是有秩序的课堂,但缺乏一些生动。生成的课堂也许精彩,但课堂会凌乱,不能把握。把握教学进程中预设和生成,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原则。在教学中,精心预设,又要追求动态的生成,依照学生的认识曲线,思维张弛及情感波澜,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3.1 充分预设,把握生成: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只有有效的预设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深层次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已有教学经验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中反应,活动和体验。这样,才不至于远离教学内容,“脚踏西瓜皮,滑到哪跌到哪”的局面产生。例如对“物质的量”概念学习,由于受中文表述习惯的影响,在学生脑海中必然产生“这是物质的什么量”“是质量还是数量”等等疑问。这些生成通常不会以客观或主观的控制为转移。如果通过合适的情境,科学的启发,那么这些生成就会在我们积极应对之中,教师就会心中有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期待生成,推进教学,提升教学。
3.2 创设情境,促进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尽可能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最终使他们愉快认识新事物,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心中有案,行中无案。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实施,灵活调节,控制教学动态。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我们在完成课程第三十八页实验一到实验四,不少学生都发现了锌片表面也有少量气泡。为什么锌片表面也会有大量的气泡,这是个有价值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学生讨论,并建议用纯锌再做实验。通过讨论-实验-再讨论,顺利完成了这个问题。
4 把握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方法,二是学生学的方法。我国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关注教师教法的设计学生的学法则被忽略。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改变这一设计理念,要把学生的学法设计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教法”应适应“学法”。当然,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也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教师自身的条件和教学的空间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精心选择。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防止几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种,一切以新课程为尊,过分地贬低传统教学,将传统教学全盘全定。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意义,它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良好的性质品质。教学方法不管是现代的或是传统的,只有适应学生发展的,就是好的。
第二种,学生活动代替了一切教学方法,不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全部采用学生讨论,探究的学法,就认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目的,但不是全部。学生参与活动也不是培养学生能力唯一的途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教学方法多彩纷呈,只有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升学习品质。
第三种,认为应用多媒体,就是现代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使用,使抽象变为具体,让平面生成立体,把静态变为动态,它以声、光、形、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多个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大量信息传输使知识密度加大,使用得当,无疑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多媒体并不能代替板书、代替思考、代替实验、代替学生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多媒体辅助地位,既要与教学有良好的整合,又要摆正它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有较好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理论思维和艺术创造包含着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智慧。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重建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范式,创造化学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书写化学课堂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一、影视资源的储备
影视资源浩如烟海,要结合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选取既能够启迪心智,又能够拓展教学内容的资源,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完备的影视资源库,这样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积累影视资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选取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教学光盘这些资源经过专家的严格审订,利用价值比较高,教师无需进行加工便可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其次是通过网络获得的电影电视资源一些使用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拍摄的纪录片以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视角展现了生物世界的神奇和美妙,是生物课堂最精彩的课件。再次是收集电视节目中的资源例如:CCTV-1《人与自然》、CCTV-3《动物传奇》、CCTV-10《探索•发现》、CCTV-少儿《绿野寻踪》等。这些栏目聚焦动植物世界的传奇故事,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呼吁保护环境,倡导人文关怀,是现实生活中最生动的生物教材。此外,还有几个常用的资源搜索网站及影视论坛可为教师了解最新影视资源的基本情况,搜集和截取有用情节提供帮助。例如:中国最大的资源下载网站———狗狗、天堂电影论坛、电影教育资源网等。
二、运用影视资源的技术手段
影视资源不是专门为课堂教学制作的,只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开发成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资源才能切合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对影视资源进行取舍需要运用剪辑技术,使之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比较简便的工具如AVSVideoEditor、UleadVideoStudio、WindowsMovieMaker、VirtualDub等。对影视资源进行编辑时,经常会发生格式不相容的问题。常用的格式转换软件如xv视频提取器、WinMPGVideoConvert、FormatFactory等都是易学易用的格式转换软件。许多外文影视资源没有中文字幕,有时为了教学的方便需要匹配中文字幕,可以通过射手网下载中文字幕。有时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需要将影片字幕变成教学使用的个性化字幕,可以使用SubtitleEdit字幕编辑软件根据教学需要自由发挥。
三、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资源的基本原则
影视资源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际效用,在课堂教学使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影视资源要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原则生物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才能发挥影视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其次要处理好教材与影视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影视资源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要找准教学与影视资源的结合点,使影视资源与教师讲授相得益彰。再次要坚持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生动、活泼、激情的教学。
四、影视资源的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探究活动的中心,教学设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在课上是学生探究的扶持者、协调者。能以学生为中心,不动声色地充当“中心控制者”的角色。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行探究。因此在课前,笔者首先通过出示各种生活当中常见的纸制品(纸杯、包装盒、名片、信封、餐巾纸等)给学生对纸以感性的认识,接着,引导他们提出各种关于纸的问题。提出科学问题,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既是前提,又是极为关键的环节,而对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又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存在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问题总是由老师提出供学生去研究和解决的,他们自身并没有经历过提问题的环节。
在这节课中,笔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就在于此。当说完“关于纸,你们有问题吗?”随即,学生们便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笔者进入了尴尬的场面。没有问题,意味着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已没有了课题。反思一下,这也确实是学生实际情况的反映,“纸”太熟悉了,对于从未在课堂上提过探究问题的学生来说,并不存在什么问题。此时,笔者脑筋突然一动,话锋一转,对学生提出了一个关于纸的问题:“你们知道纸一共有多少种吗?”学生小脑袋直摇,几乎没有一个能答上来。“那么这是不是关于纸的问题呢?”简短一句话,学生顿时恍然大悟,问题随之出来了。“纸是谁发明的?”“纸有哪些用途?”“纸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一个问题、两个问题,更多更新奇的问题便从学生的口中道了出来。短短几分钟,却给笔者以深刻的醒悟。探究活动虽然要体现出主体性原则,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当点拨也是极为需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延续开展。
另外,《研究纸》一课,通过学生探寻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如何找出答案,给他们创造在解决问题中做出决策的机会。使学生在以“纸”为对象的研究中,经历确定研究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人员分工,汇报形式。请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完善研究方案。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短促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收集信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激励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动机情感原则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与学习需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情感历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情感满足。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究的方案是自己设计的。学生们按照制定的计划实施后,课后便纷纷走向图书馆、阅览室、纸张商店,询问老师和长辈,甚至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活动进行调查研究,对纸的特点进行探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最终完成他们的课题研究。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认知负荷理论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ultimedia Teaching Design Principles Based on Cognitive Learning Rule
LIN Jing, GUO Haili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eaching has gained popularity, however, is faced with multimedia teaching courseware too dependent on teachers, teachers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teaching students to keep up with the speed of other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having a universal regularity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learner's cognitive load regularity, try to find effective multimedia courseware design.
Key words multimedia teaching; Cognitive Load Theory; teaching design
1 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环境是指“一个教学材料(如一个科学或数学的解释)以视觉(如动画或插图)和言语(如解说或文本)的表征形式赖以呈现的学习环境”。①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以视图和声音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用插图的形式有效地解释了文本中比较抽象和晦涩的内容,更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与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家特瑞赫拉的心理实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他的另一个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2小时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听觉信息的70%,视觉信息的72%,视听结合信息的85%,72小时后人们就只能记住听觉信息的10%,视觉信息的20%,视听结合信息65%”。②因此,用图像的方式来加强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与保持相对长久的记忆力是有效的途径。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缺点也渐渐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提前把教学内容做成PPT,上课时教师只用跟着PPT的播放顺序进行教学即可,这样很多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多媒体教学的“工具性”,使得师生关系从原来的情感交流变成了人机对话,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均为课堂中心,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和大屏幕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这样正常的师生交流不能够实现。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多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艺术性发挥。学生思维过程被“课件流程”所取代,课堂变得平面化。③多媒体教学的“画面化”使教学变得直观化,破坏了教育中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是某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的课程,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充分消化的学习内容很难由“画面化”的教学方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虽然获得了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然而缺乏身心投入的真切体验。课程性质从传统的“听”变成了“看”,释放了教学的速度,同时引起了其他问题:教师授课速度加快,单位课时内知识量增大。课件转换速度大于学生的接受速度,学生无法内化学习内容,反而造成了学习效果肤浅的后果。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可以趁老师板书时消化学习内容。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无法跟上屏幕切换速度,理论性的文学概论课容易上成文学欣赏课。④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产生了教学感受和学习感受不同步的问题。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往往自认为教学效果良好,而学生的反馈则有着不同的结论。根据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的一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如下:“4.2%的学生对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更好地与教师交流’持中立态度,27.4%的学生选择‘同意’,说明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并没有提高与教师交流的程度;对于‘有助于与同学更好地交流’,37.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31.3%的学生同意,说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太大的提高”。⑤这一结果表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无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另一项针对河南省各类本科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调查,则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效能上存在明显的认识差异。在“多媒体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内容能代替板书”四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4.58/4.15、4.33/3.98、4.22/4.13和3.23/2.63,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在多媒体课件的学习效能调查中,在“脉络清晰”、“信息量适中,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加工和补充”、“图、文、声并茂,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画面清晰,文字大小适中,色彩搭配合理,适合在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学”、“页面信息量适中,文字清晰明朗”这几项中,教师/学生的认可分值分别为3.87/4.23、3.69/4.10、3.69/4.08、4.03/4.28、3.70/4.10、 3.84/4.13和3.85/4.10。这表明在教学效果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受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偏差,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效果较好,而学生的认可度则没有教师那么高。⑥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的教学技术,它的出现无疑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如何运用好它,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如:(1)纠偏。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2)留白。注意适当、适度安排技术手段的运用。(3)互动。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4)人文。处理好“道”与“器”的关系,把大学生人文价值的形成与培养放在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⑦这些的方法固然有道理,但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持,显得过于感性。
2 认知负荷理论与多媒体教学设计
上述部分提及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研究者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根据人们学习认知规律,是可以找到多媒体教学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的。本文拟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2.1 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信息加工而言,“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的负荷,即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是一个表征学习特定材料或完成特定任务时需要的工作记忆资源的概念”。⑧认知负荷理论建立于“工作记忆的有限性”这一基础之上,它强调人的工作记忆只能有选择地注意并加工一定量的传入的感觉数据,超出的感觉数据不会被有效地记忆在人的大脑之中。这就使得如何有效地设计能传入人的记忆的教学材料成为重点和关键。在教学当中,个体先前的经验、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内在本质以及教学的组织这些影响因素把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分为三类: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⑨内部认知负荷主要由学习者本人以前或已有的知识经验构成,它不直接受到外部教学设计的影响,然而它依然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外部认知负荷则主要由教学材料的设计与呈现为中心因素,为了有效地在人们有限的工作记忆中传入有用的信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加入过多的无用信息,哪怕这些信息本身是有趣的。相关认知负荷指通过教学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引起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在以上三种认知负荷中,外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是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手段得到有效提高的。三种认知负荷相互叠加交错,但要是促使学习发生,三种负荷总量不能超过记忆资源的总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多媒体在释放了教学速度之后,学生无法跟上教学步骤的原因: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的问题,课程内容大于学生的记忆资源总量,因此导致学习者无法加工并记忆信息。
2.2 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2.2.1 三种认知加工
根据以上的三种认知负荷,在面对多媒体学习时,人们要经历三种类型的认知加工过程:必要加工、外来加工及生成加工。必要的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为了理解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认知加工;当材料同步并持续出现时,学习者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外来认知加工是指学习者会被外来的无关材料所影响,当排除这些无关的材料时,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获得信息。生成认知加工是指当学习者和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时更能够有效地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因此如果能把词语与画面结合起来,学习者能够记忆更多的知识。⑩多媒体教学设计主要着重于“词语”与“画面”两个方面,因此当利用这两个因素进行教学,如果学生有效获得信息和知识,便可以证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意义学习包括注意到呈现材料的重要方面,将所选择的材料组织成相关的认知结构,并将其与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等几个基本过程”。 要达到有意义学习,教学设计上就要有效地解决认知加工负荷超载的问题,要减少学生的外来加工,增加生成性加工,并保证三种认知加工的总和低于认知容量总和。
2.2.2 减少外来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外来认知加工超载源于无关材料太多且布局混乱。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却要学习者分散注意力去进行认知加工,尽管有的材料非常有趣,然而它会占据一定的认知容量,因此应该摒除。很多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抱着增加课堂有趣性的目的,加入了很多有趣的图片和音视频,然而这些材料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关系,而学生还要分神去处理这些无关的信息,造成了实际学习效率低下的后果。这就是为何教师和学生在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感受上出现了认知偏差的原因。减少无关材料的教学设计原则有一致性原则、信号原则、冗余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排除与教学无关的材料,因为它们会占用学习者的认知容量,干扰学生的注意力。所有的材料都应该指向教学内容,无关的材料一律排除。信号原则是指某些重要学习材料应该给出提示符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用重点符号标注,或者使用不同字体或颜色等方式,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符号,都会加大专注力,有利于他们学习处理较重要的知识点。冗余原则是指多媒体课件应该只包含动画和解说,而非动画、解说和屏幕文本都包括在内。如果学生同时要运用看图、听音、看文本三个渠道,就会占据学生的认知容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在画面和文本之间游移目光会造成视觉通道超载,消耗大量的脑力。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文本写在PPT上,学生无法同时看文本、抄笔记、听教师讲解。而由于教师本人不用抄写文本,因此他会无意中加快PPT的翻页速度,造成学生应接不暇,疲劳不堪的后果,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有效地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负荷,有效的手段有空间接近原则与时间接近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应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画,文本应该靠近或镶嵌进图画当中。如文本与图画相隔过远,学生要不断搜索并匹配相应的文字与图画,会消耗过多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认知超载。如在文学课上介绍某一作家,应把他的照片与简介放于同一张PPT上,以便学生同时获取知识与直观的印象。时间接近原则多指学习材料组织的“共时性”,即同时呈现画面与解说效果比相继呈现要好。如果先出现画面再出现声音,学生就要先保有前者的记忆,还要和后者所听到的信息联系起来,这样容易造成认知超载。认知超载的后果就是无法获得有效记忆。
2.2.3 管理必要认知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针对文章开头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翻页过快,学生跟不上的问题,有以下的方法进行改善。根据理论,必要认知加工超载往往与学习材料复杂、学习者没有经验以及学习材料呈现过快有关。当图画与文本快速呈现时会引起视觉通道超载,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听觉的解说比运用视觉的文本呈现效果要好。用听觉形式代替视觉形式呈现语言材料,有效地把视觉通道上超载的内容转移到听觉通道上来,从而实现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应注意不要过多地呈现文本材料。图片信息清晰时,没有必要运用文本进行解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信息重复,增加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图片需要解释时,多用语音进行解释,而不要呈现大量文本,而教师仅只是照着文本念一遍,这样会造成学习者的视觉通道超载,从而影响实际学习效果。
当出现快速且复杂的动画以及学习者对学习材料不熟悉时,为了减少认知加工超载的问题,可以运用分段原则、前训原则与通道原则。分段原则是指用片段代替连续的材料呈现,学习效果会更好。前训原则是指在材料呈现之前,先让学习者熟悉相关的概念,学习者会学得更好。通道原则是指在学习材料上打印出词语,适用于对词语不熟悉的学习者,或者课程中包含有专业词汇、符号,亦或学习者是非母语人士或者听力障碍者时。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出现了较难或生僻的词汇,因学生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的缘故,可以在词汇旁边打印出中文释义,以减低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2.2.4 促进生成加工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原则、人性化原则、语音原则与肖像原则等教学设计原则。多媒体原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如图画、声音、文本等来设计课件。这个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当文本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呈现时,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建立两者之间的联接;当只出现文本时,学生只能运用想象来联接文本,这对大多数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多媒体原则更适用于知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他们更需要图像化指导。人性化原则是指用口语讲述比用书面语讲述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者会把讲述者视为对话伙伴。语言原则是指在讲述中运用本民族语言效果优于运用外国语言。而如果讲述者的肖像呈现在屏幕上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肖像原则。如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注意到人性化原则,应有效改善文章前部提到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关系陌生化的问题。
3 结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生动活泼的方式。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却涉及到人类认知的特点。如果忽略了这些特点,多媒体教学就会出现一些偏差,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而非以技术为中心,这两者的偏重,造成了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教学人员陷入了用技术驱动教学的认识误区当中,没有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局限性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一味以技术来包装课程,造成了课件虽好,效果却差的局面。多媒体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方法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理解真正引发学习发生的不是媒体技术环境,而是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多媒体教学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对学习认知过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基金项目:本文为昆明理工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项目(2013-2014年度)的子项目“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20131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⑧⑩ 严莉,苗浩,王玉琴.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的生成与架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38-45.
② 王彤.新媒介视域下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2):51.
③ 陈毓文.谈古文教学与多媒体的使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33-34;方明建.大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困境与突破.中国大学教学,2013(2):65; 刘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14):164.
④ 王泽庆.视觉文化背景中的文学概论多媒体教学.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4):137-140.
⑤ 高惠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常态化探究――基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证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3(2):85.
⑥ 郑磊.多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3(11):76-80.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五化”原则
一、引言
课程是教育机构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案,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规定。课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由教育教学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标、计划、经验与体验等,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课程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指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依据课程主题及学习者特征、环境条件等因素,为学习者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课程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任务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评价方法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始终围绕学生主体,积极为其认识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他们对于经验、知识与策略的积累、反思及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将职业活动中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为主线,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培养企业及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任务项目化、学习情境职场化、学习资源立体化、学习评价过程化”为内容的“五化”原则,在课程建设中凸显“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特点,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则
(一)学习目标能力化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程的出发点及归宿;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实际情况,学习者课程学习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课程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特征;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应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主线,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即学习目标能力化。个体的职业能力通常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如会计专业记账查账的能力、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能力,导游管理专业设计旅行方案、开展景区景点讲解的能力,软件技术专业阅读程序模型、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如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
学习目标设计应特别注重目标的可测量性。学习目标应该是外显的,明确、具体、可测量、可展示,不能停留在知道、理解、熟悉知识的层面上,而是注重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物流管理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生产系统内设施布置的原则与方法,合理布置生产系统的地理位置;能运用定量工具编制各类生产计划,合理调节生产能力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能运用生产运作管理的现场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生产系统正常运作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能运用运作管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系统状态进行合理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生产系统的改进与完善。采用“能做什么”的方式直接描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备明确的可测量性、可展示性,对于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也非常有利。
(二)学习任务项目化
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载体。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课
[1] [2] [3]
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学习任务设计包括: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依托与支撑、学习任务之间的逻辑结构、学习任务与学习情境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的调整与适应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工作过程导向的,以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为起点,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选择课程内容,并以之为参照系对知识内容实施序化,着眼于蕴涵在行动体系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筑造课程内容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选用适于教学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将专业教学各知识点按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重新整合设计,凸显工作学习一体、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即学习任务项目化。工作项目可以是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个故障的排除等,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某公司填制货物报关单,软件技术专业为某客户编写WEB应用程序,导游管理专业接待一个大学生旅行团。以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活动中的各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有目标的环境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行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经验的建构,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拓展。
工作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完整性等特征。真实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职业实践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项目结果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是可使用的产品或可落实的行动方案。典型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体现岗位工作过程的突出特点,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综合性指项目的选取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复杂度,需要运用多种领域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借助于多种可能的资源才可以完成。完整性指项目的选取立足于解决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完整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经历并体验完整的行动过程,包括:咨询一计划一决策一实施一监控一评价,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获得完整的职业体验、培养并锻炼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三)学习情境职场化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学习的微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方”。学习情境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物理的、现实的(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心理的、人工的(如情感环境、认知环境)。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的教室(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布局多以教学为目的进行设置,更多考虑如何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掌控与指导以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对实现岗位工作场景的模拟以及岗位工作过程的再现考虑较少。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不能有效感知外界环境对未来职业生涯所起的作用,也无法在心理环境中将“所学”与未来工作中“所用”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在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情境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努力创建与真实职业场景直接相关的学习环境,即学习情境职场化。如,为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操作”课程创建模拟财务大厅的学习场景,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商品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课程创建模拟连锁超市采购部、物流中心的学习场景,为软件技术专业“JME程序设计”课程创建模拟软件公司研发部的学习场景。在模拟职场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唤醒,工作性行为取代了单纯的学习性行为,经验和策略的获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在工作过程中动态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职业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规模及数量上对真实职业场景进行一比一复制,“学习情境职场化”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一般的合作可以由企业投入设备、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或是学校利用企业设备、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深层次的合作可以是人才的订单培养或定向培养,企业除提供必要的学习设备与场地外,还向学校提供培养模式、师资、技术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更深一层的合作则有可能是企业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与高职学院分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同时也分享办学效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职业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学习资源立体化
[关键词]户外英语教学 高职院校 教学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122-0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宽、厚、活”的三维能力模式,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应以“重能力、专多能、重应用”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手段,以实践为目的,以情感为纽带”,采用户外项目化教学,将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以及综合技能紧密结合。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授课模式单一。教师“满堂灌”和“囫囵吞枣”的现象依然严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缺乏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教学上没有注重与未来工作环境接轨。二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商务英语专业缺乏既具有丰富的商务工作经验又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商务英语教师。三是商务英语教材陈旧,急需量身定做的教材。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当前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材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户外教学设计的原则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重在培养“实用”、“会用”的应用型人才。户外英语教学(outdoors English teaching)是增强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前期、期中和结尾都需要有计划地开展户外英语教学活动。
(一)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
高职商务英语户外教学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在户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紧张的学习转变成为愉快的活动,因为只有学生乐学,思维才会活跃,才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商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通过扮演角色、英语演说等活动寓教于乐,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提倡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二)以趣味活动为手段,快乐教学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转变观念,一贯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当今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商务英语户外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开发户外英语教学的新型教材,将室内课堂理论教学与户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集体趣味活动游戏和活动项目,在完成趣味项目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实力。
(三)以实践为目的,注重启发
商务英语专业户外教学重在实践中体验语言交际的魅力, 教学实践的主题应该选择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商务往来的能力。户外教学的案例可以选取适合户外教学的内容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实例,开展户外模拟,模仿外贸公司或外企的运作模式,同时,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引导学生。指导学生采用必要的学习策略,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四)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习热情
商务英语专业开展户外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户外教学的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角色。户外教学中,教师是商务活动中的一员,在真实的商务英语户外教学环境中,教师应当以身示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在户外学习实践中不断增进师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使师生有效融合于户外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三、商务英语专业户外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组织的系统性
高职商务英语户外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过程的系统性。在户外开展教学应该周密部署,考虑周全,从教学的第一步到教学结束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囫囵吞枣,七拼八凑。商务英语户外教学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要匹配,户外的天气、学生的身体素质等都是要考虑的范畴。
(二)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商务英语户外教学的内容要切合实际,难易结合,先易后难,要增强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合理安排任务的进度,在户外教学过程中注重适时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不掉队”,“不走神”,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目标,运用情景教学法,开展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换,多管齐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商务英语户外教学属于“开放引导式”教学,商务英语教师应该侧重于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进度,以“点拨、疏导”为主。对于学生在户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合理地指导,要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犯错误,提意见,出主意,将户外教学课堂变为学生真正“敢作敢为”的场所。
(四)户外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商务英语户外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思有助于改进教学设计,增强户外教学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户外教学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但要评价学生在户外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认识与进步。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户外学习的快乐,从而促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的形成,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应该不断创新,将教学课堂移出教室,利用自然与社会资源从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直接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将户外教学过程生活化、趣味化,促进高职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4-65.
[3] 南佐民.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J].外语界,2005(5).
[4] 卢晓娟,肖燕洁.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捷径[J].中国教育导刊,2005(2).
[5] 咸修斌,唐文龙.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新思考[J].高教探索,2005(2).
[6] 戴萍.实用英语户外情景教学的实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微课设计原则
结构性原则 尽管微课的结构与一般的课堂结构不同,但同样需要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和知识结构。微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表现为导入要新颖、迅速,讲授要线索清晰,结尾要快捷、简练。在教学内容上,微课虽然是“碎片化”知识,但仍然有其自身的系统性,需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微课设计时,要处理“碎片化”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对“碎片化”的知识点也要进行合理分解。以微课《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设计为例:笔者从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切入,然后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标志、特点和评价几个方面展开,其别强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在充分理解其局限性的前提下,依然不能忽略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步意义。这一节微课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教学设计至少有一点不同,常规的课堂教学不会从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切入,因为在知识层面上课堂教学本身是连贯、有序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了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了。微课就不一样,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在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去了解它,因此设计时要合理选材,不仅要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还有考虑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已学知识和新知识进行主动建构,以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性质。微课交互性与传统的课堂交互不同。由于是在虚拟环境下学生依靠网络平台进行听课、看课,师生之间无法实现现场的互动交流,学生有疑问不能问,教师也没有办法像课堂教学一样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的反馈。也就是说,微课教学无论有多精彩,都与现场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感,它缺少了面对面教学那种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的氛围。微课教学的交互性,首先表现为教师把与教学相关的语言文字等传达给媒体,学生通过媒体接收教学信息,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师-媒体-学生的互动(人媒互动)中,需要的是人与媒体的同步。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师生互动(教学互动),这种互动只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教师的意愿,更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等呈现学习内容。而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是思维的互动。如果没有思维的互动,微视频教学也就失去了教学本来的意义。如《》这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依据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有了背景、内容和评价,已经很完整了,但是学生并不能够理解《》和《》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在这节微课的设计中增加两者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虽然这两个纲领都没有付诸实践,但原因不一样,学生在比较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升华。
真实性原则 微课是一种虚拟课堂,但虚拟并不等于虚无,它只是教学平台的一种迁移。因此,它应该逻辑地包含日常课堂教学的诸元素,使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时有一种置身课堂的真实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一方面要创设真实的教学场景,把学生当作是真实的存在(目前多数微视频录课现场没有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个“微教学资源环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主题资源包”来完成。主题资源包以微视频为主线,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生学习任务单、进价练习等,学生在这种真实具体、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获得新知识,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提高学业水平。
微课设计要求
微课要求“精”和“微” 微课的“精”和“微”不仅是时间短,而且是知识的“碎片化”。就历史学科而言,微课的知识点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看上去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主题更加鲜明、重难点更加突出、问题更加聚焦、目标更加明确、语言更加精炼。
微课不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就自己的设计进行解说,多是教师理性思考的一种呈现。微课主要是时间短、容量小、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展示。微课要以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讲清楚关键问题。因此,绝不能把微课当作说课来“说”。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23-01
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物理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作一探讨。
一、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1、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
2、科学性。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常理;其次,设计的问题还应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
3、针对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4、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有序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现实性。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生产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
7、发展性。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进多方位的发展。设计问题,或将学习引向深入,揭示其物理本质。
二、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1、通过实验进行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设计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能了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方法,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通过知识应用进行设计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科技、生产、生活实际,设计知识运用类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通过旧知识的拓展进行设计
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扩散、深化、发展,教师可以抓住知识的深化、发展点,顺藤摸瓜,形成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旧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生长出”新知识。
学习了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学生会利用公式 进行匀强电场的有关分析和计算。这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在如图所示的电场中,a、b、c为同一条电场线上等距离的三点,电势差 与 相比哪个较大?理解场强越大,沿场强方向上相同距离的两点间电势差越大, 的意义就扩展到了非匀强电场。
4、通过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走进课堂,并不是“空白”的白纸,由你涂、画和书写,他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些经验是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有一些经验则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规律。
5、通过物理史实进行设计
利用物理史实设计教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家深刻的设计思想和精巧的实验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和快乐,激发创新的火花。如教学万有引力定律,介绍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巧妙地在实验室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实验中,两个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是非常小的,卡文迪许采用了什么方法,让微小量的测量成为可能?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其中的三次转化:(1)力转化为力矩;(2)力矩转化为扭角;(3)扭角转化为光点的移动。体会三次放大:(1)采用T形架增大力臂;(2)利用反射光路增大偏角;(3)拉开小镜与光标的距离增大位移。;
6、通过变换角度进行设计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概念、规律。变换角度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关键字: 演示型多媒体 电灌效应 适量运用 开放设计
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d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在课堂上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被称为课件或多媒体课件。根据课件的使用对象不同,多媒体课件可分为两类:供教师使用的是演示型课件,供食用的是导学型课件。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演示型课件在学科教学中更常用,是cai应用的主流。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演示型课件不尽人意,cai的应用现状也不令人满意。因此,演示型多媒体的设计与应用的问题,与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的结合问题,值得探索。
一、演示型多媒体的应用原则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为了使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运用演示型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适度运用原则
计算机不仅具有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象等多种媒体有机地集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的改变。但是,在浓厚的传统教学理论背景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非令人满意。出现了满堂演示,出现了新的形式的满堂灌。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多彩的画面、优美的外,实质性的课程内容所剩无几,更谈不上主动学习。李克东教授尖锐地批评之为“口灌”加“电灌”。
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交流,让他们质疑,那么多媒体(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将打大折扣。
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否则,多媒体课件便有花拳秀腿之嫌。演示型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应适度运用,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理解、思考、合作交流、激发创新。
2.适量原则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多媒体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量太大使囫囵吞枣,甚至是听课的同学科教师产生“累”的感觉。这就是“电灌效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线式地点击鼠标。有教师感慨地说:“不是我们在用课件,而是在用我们。”
信息量太大,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现场表现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回避学生的临时问题,师生交流受到限制,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剩下的只有一项工作棗点击鼠标。在大信息量的制约下,有限的师生交流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对质疑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无法正视。显然,太大量有勃于创新。
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进行加工。
3.有机结合原则
是否所有的课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回答是否定的。“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媒体和方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的方程求解、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不会比教师与一起边推导边板书好;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就不会比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至于立体几何教学,宜按教学的不同阶段,或用实物模型、或用多媒体课件、或用文字描述,实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多媒体则有其明显的优势。
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就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习,言传身教;多媒体以丰富的视听,高科技表现手段,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生动;创设情境,使学习理论中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独立学习为群体合作学习,变复制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只有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用,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演示型多媒体设计原则
应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设计制作相应的课件。如何设计制作,笔者认为也有三个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以实现和教学的优化。对多媒体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初期,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方式,这是早期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它对今天的设计仍有影响。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阶段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cai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标志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成熟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在上述学习理论中,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促进的认知发展,促其学会学习有积极作用。建立在学习理论上的教学设计理论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开放设计原则
设计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设计制作课件较常规教学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若能直接采用现成的课件或对原有作少量修改就能为己所用,必将使多媒体教学大为普及。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涉及到任课教师与课件设计制作者之间教学思想兼容问题,如果教师使用的课件不是教师自己开发设计或参与开发设计的作品,那么溶解在课件中的思想、行进的思路、表现形式、体系结构和技巧运用可能与任课教师相去甚远,若再加上教学对象的差异,课件的针对性问题就暴露出来。这也是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调查也证明这一点。因此,教师使用不经再加工的课件的可能性不大。设计制作开放性的有其必要。
基于积件思想的微软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开放式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容易上手,用它可以很方便的创作出一个演示型课件。与其它创作工具相比,用它制作的课件很容易被修改,如果提供给学生自学使用,的误操作可能使它被改的面目全非。这既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用它制作的课件容易修改,而教师使用误操作的情况基本为零。那么,利用现成,为减轻教师劳动提供了条件。
表面上看,的缺乏定轨动画功能,缺乏交互功能,实际上可以通过挖掘它的功能实现。如动画功能有多种方式实现,其中一种是通过“自定义动画”的闪烁定义加以实现;交互功能通过“动作按钮”或“链接”来实现。powerpoint还有“控件工具箱”及vba提供功能扩展。
3.动态交互原则
演示型课件似乎不存在交互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点击鼠标,按预先设计的的步骤一步一步往下走即可,这是静态交互。静态交互远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的教学班级,不同的教学对象,参与课堂教学交流的学生不同,针对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教学节奏及教学流程也应作适当调整,这就需要动态交互。动态交互就是为更好的配合教学,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件中加入的一种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调动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