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经济学的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难点

第1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经过两次重大发展:第一次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第二次是当今经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回顾当年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两大难题而陷入绝境,以及马克思对这两大难题创造性的解决,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得以新生和重大发展,可以从中受到众多启迪和教益,对当前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进而把这一理论继续推向前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最主要的功绩,在于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们在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威廉·配第提出,在亚当·斯密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尔后,大卫·李嘉图对这一理论作了最为透彻的表述和发挥。然而,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及其拥护者始终没有能够解决面临的以下两大难题:第一,雇佣劳动与资本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交换的结果,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第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投人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活劳动,生产不相等的剩余价值,从而分别获得不相等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不同部门的等量投资,不论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大体相等的利润。这两个难题不能得到解决,使古典经济学陷人绝境。“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那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克思在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从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科学地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上述两大难题,使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获得新生和进一步发展。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解决不了第一个难题,是因为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实际上具有一种本能,懂得过于深人研究剩余价值来源这个爆炸性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致使他们谁都没有能够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间题。由此,他们只能始终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在他们看来,这种“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生产费用,即工人及其家属必需生活资料的货币,比如3马克,资本家借此让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又假定机器、设备磨损和原料、燃料消耗等费用为21马克,其产品售价为27马克,即比全部开支的费用多3马克。由于27马克中的21马克在工人开始劳动以前就已存在,剩下的6马克是工人的劳动加到原料上去的。这样一来,工人的12小时劳动创造了6马克的新价值。而工人劳动了12小时,他当作等价物得到的却是6小时劳动的产品。因此,或者工人的劳动有两种价值,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大一倍,或者是12等于6。两种结论都是极其荒谬的。这两种极其荒谬的结论,根源于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恩格斯指出:“不管我们怎样挣扎,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经济学家的情况就是这样。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实际上,资本家所购买的并不是6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而是一个工作日即12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的日价值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根据劳资双方达成的协议为资本家支配一整天(12小时),即增值了6小时价值。可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这个价值差额即剩余价值,便是资本家希望劳动提供独特服务的产物。劳动力其所以能提供这种独特服务,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一方面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同时又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使导致古典经济学破产的第一个难题,即资本与劳动交换和利润的产生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李嘉图上述的价值,其实是生产价格。这是因为,其中不仅包括工资预付及其平均利润,也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及其平均利润。李嘉图不能区分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把二者相混淆,这就决定了他不懂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自然不了解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不理解价值因何和为何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决定了他始终坚持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能自圆其说。李嘉图本人也不满意自己的这种解释而动摇,致使他有时想改为商品的价值由两种原因来调节;一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二是生产商品所投资本可获得的利润总数。这样做也会导致他一贯坚持的价值源泉上的劳动一元论原理的终结,所以他没有这样做。这就使李嘉图陷人难以解决的困境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额,即商品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但在观念上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数量上也相等,商品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出售.就是按生产成本加利润出售,亦即按商品的价值出售。而剩余价值只是对预付可变资本而言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则是剩余价值率。如果社会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便会出现利润率的差别。在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一定时间内所雇佣的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多,其利润率高;相反,在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在相同时间内同量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少,其利润率低。这是自由竞争尚未占据统治地位、资本在各部门中不能自由转移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现实。

当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之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能够自由转移,情况就不同了。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资本便纷纷投向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造成这些部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多,致使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逐渐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跌,从而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因资本纷纷撤出,生产规模缩减,产量不断减少,致使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逐渐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利润率上升。随着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继续进行,各部门利润率便大体上趋于平均,有差别的利润率便转化为大体相同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条件下,各部门的等量投资可以获得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于是,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不再按价值而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换句话说,由于利润率平均化,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

在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情况下,社会各生产部门按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享剩余价值:一些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多于所生产剩余价值;另一些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少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只是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割的结果。在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割的场合,社会商品的总生产价格仍然等于总价值,出售各种商品所获平均利润总量仍然等于剩余价值总量。这样,各部门的等量投资,使用不等量劳动,生产不等量剩余价值与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难题,也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回顾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可避免地陷人破产境地和马克思使之得以新生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对于当前我们深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来讲,无论在研究思路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能使我们至少能得到下列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研究思路方面的启示。

一是经济理论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实践,常常是因为新的经济实践发生变化所致,因而不能将原本是科学的经济理论轻率地予以抛弃。经济理论应该而且必须正确反映一定经济实践,能否正确反映一定的经济实践,是判断经济理论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古典经济学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大体上按各自的价值出售,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这一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然而,当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由竞争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各种商品不再按价值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了。在各种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场合,社会各部门的等量投资,使用不等量劳动,能够获得相等利润。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正确解释这一经济实践了。 二是面临原有的经济理论难以正确反映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决不能企图保全原有的经济理论。李嘉图面对自己一贯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不能正确说明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基本上能够正确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正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从不认为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违背”了自己坚持的经济理论,进而去抱怨和斥责经济实践,从而企图使发展了的经济实践与自己原有的经济理论永远相适应,而是有时候正确地设想按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去“修正”自己始终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他担心自己的整个理论大厦倾覆时,未能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修正”,但也不斥责经济实践“违背”、“破坏”了自己的理论。但是,他最终仍然把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通例”当作“例外”,还是企图勾销原有的经济理论与发展了的经济实践的矛盾,以保全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这样做的结果,原有的劳动价值论非但没有得到保全,相反,等于宣布了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而终结。马克思认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科学性,着力于保护人类文明创造的这一宝贵精神遗产,但是他没有无视发展了的客观经济实践,恰好相反,他坚定地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承认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取代按价值出售,是一种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承认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不是“例外”而是“通例”。他指出这种“通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自由竟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难题,拯救了人类文明创造的这一宝贵精神遗产。

三是在发展了的经济实践面前,不能囿于原有的科学经济理论,应该适时地把原有的科学经济理论推向前进,以适应和指导发展了的经济实践。我们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是具有科学性的经济理论,仅仅因为它是自由竟争占统治地位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和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一旦自由竞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的价值形变为生产价格,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和指导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这就决定了经济理论必须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李嘉图有时想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修正”自己始终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但这种理论创新的火花因为担心动摇自己的全部理论的根基而熄灭。于是,只好把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当作“例外”,而不去发展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这就使原有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发展了的经济实践的反应,自然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实践的理论指导,自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从而不可避免归于破产。而马克思在发展了的实践面前,不囿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原有的正确结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实践的发展带来的商品价值的形变而独创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得以新生并得到创造性发展,使科学劳动价值论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一是找准经济实践的重大变化造成原有劳动价值论尚不能给予科学说明的理论难题。任何一个真正的经济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某一重大经济理论的创立者或拥护者,都必须十分关注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及其对自己创立和拥护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找准自己创立和拥护的经济理论在经济实践发生重大变化时面临的困惑和难题,这是自己创立的或拥护的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永远保持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基本前提。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们虽然未能解决面临的两大难题,但他们却在反对者的攻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准确地找到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的难题,这是应该肯定的。马克思虽然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给予了高度赞赏,但这一理论不可避免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导致其破产的两大难题,他也是承认、找到和找准了的。他指出:“关于李嘉图学派的全部叙述表明,这个学派的解体是在这样两点上:(1)资本和劳动之间按照价值规律交换。(2)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不理解价值和费用价格的关系。”。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这一理论面临的难题,其结果就不可能有这一理论面临的解决.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有新生,科学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创立。

二是拓宽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内容口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之所以不能解决面临的两大难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视野始终局限在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范围,简单搬运原有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观点回答面临的难题;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解决导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破产的两大难题,使之得以新生和创造性发展,在于他在解决这两大难题时,并不是始终把研究的视野局限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既有的理论体系之内,死死抱住这一理论既有内容不放,相反,他不断地拓宽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视野,拓展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容。

在解决价值决定与不同部门中的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难题时,马克思不是像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们那样,始终拘泥于各个部门价值的创造量与实现量一致、利润的创造量与获得量相等的见解,而是确信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仍然由生产各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各种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量是由各部门中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价值量的实现因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而发生重大变化,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中实现了重新分割或转移,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快的部门多实现的剩余价值,正是另一些资本有机构成低、周转慢的部门少实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在价值流通和价值分配方面突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原有见解。把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拓宽到价值转形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拓展到商品总和以及价值和剩余价值总和去讨论,古典经济学面临的第二大难题也就得到了科学的解决。

第2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南理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77-0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南京理工大学团委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与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我校共青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

一、探究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内涵,明确共青团育人工作切入点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 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内容、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涵盖三大方面内容,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要求和团的性质,体现了青年的需求,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宗旨完全一致。

团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与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资源,铸造共青团实践育人精品

根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团委注重整合现有工作平台和工作资源,主要从励志体验、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三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励志体验:旨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使之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自身进取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1.开展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会。团委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在高年级大学生和近年毕业生中选树不同类型的优秀典型,将大学生身边的成长故事以生动、时尚、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在大学新生中进行展现,使大学新生受到生动、鲜活的励志教育,潜移默化的接受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引导大学新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积极规划学业生涯,以实际行动创造自己的青春故事。

2.深化“大学生青年者培养工程”。完善省、校、学院三级培养体系,重点完善校级培养对象遴选、培养机制,加大对学院层面培养工程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学员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理论研讨和社会观察体验活动。每年选拔各年级的大学生骨干进入“青马工程”梯队,注重发现、推广各学院的优秀理论教案和成功教育活动,将培养的阶段性与持久性紧密结合,优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培养效果。

(二)创新创业活动:旨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活动,学以致用,积极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建设社会。

1.开展服务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团委注重与地方团组织协作,组建与地方需求密切匹配的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团队。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城乡基层群众服务的第二课堂。

2.加大“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中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参与比例,形成“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双促进、双提高”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竞赛激励机制,不断扩大青年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同时,注重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比例,鼓励立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研究,踊跃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

(三)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鼓励、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培养公民意识,贯彻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理念,使学生争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践行者。

1.推进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接力计划”。鼓励大学生从事社区志愿服务,不断扩大我校注册志愿者队伍。团委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自我成才”为重点,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学校周边居民社区,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倡导文明行为、法治宣传、环保宣传、助学助老助残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团支部与社区长期结对共建,高、低年级接力服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形成我校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2.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统筹划和周密部署,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学习知识、锻炼才干。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同时,增进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兴趣和实践要求,大力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使之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志愿精神、培养高尚品德的阵地。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正不断繁荣发展,依托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团委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彰显我校共青团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特色,切实履行好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在引导青年思想、服务学生成长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民忠.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高校理论战线.2009(11)

第3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 预防; 下肢静脉栓塞; 健康教育难点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8-02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通过顺利繁衍或逆行扩张而累及整个肢体,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我们对2006~2007年间1280例住院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栓塞16例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健康教育中的难点,制定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为在我科住院期间发生或出院后发病而再次住院者,诊断明确,资料完整。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4.8岁。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疼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 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名显。

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华法令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2例因为未坚持华法令治疗而复发再次住院。

2 健康教育难点

2.1 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护士必须掌握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2],教育能力有待提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影响了对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践的质量。尤其是基层医院护士年龄年轻化,职称初级化,缺乏具有相对较高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专职护士,影响了对住院患者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有效的健康教育。

2.2 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

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患者有权利享受这种护理服务[3],而目前在许多医院由于护理被认为从属于医疗,人员编制受制约,护士要承担临床繁重治疗护理而不重视健康教育和没有时间施教,不能按照护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更不能采取一对一为主的个体化教育方式,导致患者不能掌握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措施,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2.3 患者掌握预防下肢静脉栓塞措施的依从性差

2.3.1 患者认识问题 由于患者尤其是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知识能力较差,不知道哪些人易患下肢静脉血栓,而导致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依从性差。

2.3.2 患者体能问题 由于患者大部分是脑血栓、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患病时间长,营养失调体质差,易疲劳,有一定的心理障碍[4],让患者坚持做预防血栓形成的活动,患者依从性差,导致老年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2.3.3 患者住院后的心理问题 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害怕治疗无效;害怕症状加重;害怕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导致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差,拒绝接受预防知识,而致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步增加。

2.3.4 患者戒烟难的问题 本组患者有吸烟史9例,已戒烟的3例,均是由于疾病反复发作,才不得已而戒烟成功的,仍有6例患者尚无戒烟意愿。

其原因:(1)患者没有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及对疾病的累积加重性,不相信烟中尼古丁会刺激引起静脉收缩;(2)尼古丁是导致烟草使用中成瘾的主要成分,而决定烟草成瘾的药理机理类拟于海洛因和可卡因[5];(3)患者处于消极状态,没有戒烟的动机。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

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不断充实理论知识与健康教育的沟通技巧,让护士掌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及预防性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时的一般护理,掌握沟通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做好沟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2 加强护士“慎独”修养的培养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坚持原则,谨慎行事[6]。慎独修养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护士单独值班的时间较多(晚、夜班),只有在修养上达到慎独,在行动上做到慎行的护士,才能够严格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通过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观察患者的饮食与精神面貌,观察病情变化,结合一系列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病发展。

3.3 按照《护理管理条例》要求进行管理

按照《护理管理条例》要求配备足够的护士,并选拔优秀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需要承担病区常规护理工作,这种方式可从根本上解决护士由于要承担临床繁重治疗护理而不重视健康教育和没有时间施教的主要矛盾。专职护士可以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三级质控检查,调查患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知识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来降低住院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3.4 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介绍疾病情况

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介绍本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危害性、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充分利用宣传板报、座谈会,下发与疾病相关知识的册子及观看宣教片。帮助患者掌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知识,同时叮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明白,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关心的,用我们的形体语言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患者有安全感,消除患者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依从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使其从被动接受培训变为积极参与培训,从而极大地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降低发病率。

3.5 劝导患者戒烟

劝导患者戒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护理干预,要让患者真正明白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成功戒烟的个性化计划,要让患者:(1)下定决心是戒烟成功的关键;(2)承诺戒烟,明确戒烟的动机和愿望,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戒烟,才能迈开计划的第一步;(3)保持身上、家中无烟及烟灰缸、打火机等与烟草有关的物品;(4)在戒烟过程中向再度吸烟时应与医务人员交谈,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戒烟灵、口香糖、针刺穴位等辅助戒烟,同时指导患者为配偶及家人想一想,不要让家人受长期被动吸烟的危害,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5)戒烟期间出现戒断症状,如无禁忌可鼓励患者大量喝水有助于尼古丁的排泄或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及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吸烟的强烈要求,戒烟症状在较短时期内可逐渐消失;(6)争取患者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加强护士自身的控烟意识和知识教育,是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吸烟的住院患者很好的戒烟。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 外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2] 左月燃. 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田芳,张静,李荣,等. 专职护士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尝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9.

[4] 黄津芳. 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5] 刘斌,周梅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第4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一、本科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凑经济学和管理类本科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便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目前各高校常用的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有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萨缪尔森等著的《微观经济学》和高鸿业著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这三本教材分别有22章、19章和10章,每本教材的内容均十分繁多,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市场分析、外部性,有的还涵盖了简单的博弈论、一般均衡分析等。而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需要参加近一个月的军训,第一学期的学时被大大压缩,一般高校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学时只有36个学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向学生教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给老师还是给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数理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采用了大量的数理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图形和数理模型。经济数学、统计学等数学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观经济学中也大量使用了这些方法,即使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也包括了边际分析、最优化方法等。这对于刚进入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他们同步学习的高等数学中还未学习到极限、微积分等相关内容,很多知识无法用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释,对教师授课造成了一些困难。

 

.学生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大部分管理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只会学习初级微观经济收稿日期:2012—04一学,但是如果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需要掌握的则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观经济学虽然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章节是类似的,但是各章节内容的深度和分析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如果对这类学生只教授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那么将给这些专业的学生深造、继续研究生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

 

二、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针对以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开设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公共课,即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学习初级微观经济学。由于经济类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对管理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与考察脱节的问题。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应该在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将内容拓展到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初级内容和中级内容的衔接。

 

虽然中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比较数理化、讲授内容也比较深入,但是可以以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本质内容、内在核心解释给学生,便于他们今后自学和考试。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概念也较零散,几大块理论之间的联系性也不算特别强。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讲授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用案例分析方法讲授市场的结构,分析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特征,用参与式教学讲授初级博弈论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课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各种原理用来分析国内和国际经济热点现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学时安排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助教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学习和消化。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微观经济学的大多数经典教材均是国外经济学家撰写,很多学校也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利用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原始表述,这种表述比翻译后的表述更加准确,也便于学生以后阅读国外文献,同时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二十多章的经济学内容,利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很有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除了采用闭卷考试方法,还可以采用随堂测试、学生分组讨论、课程论文等方法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5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培养此类人才的国际经济学课程也随之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国家教育部特此确认国际经济学课程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类各专业的中心课程。纵观近几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人士也相对应的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崔艳娟等,2010;费新,2009;韩刚,2009;孙玉红,2012),但以“学生为本”理念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所作的讨论成果不多。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法发现国际经济学课程所存在的潜在问题,特针对问题力求找到改善办法和策略,力争达到教学改革模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 对国际经济学课程主要特点剖析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如下:

1.1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是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依托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以相对应的它的研究方法也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国际经济学包含两大板块内容,它们分别是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部分。

1.2 在研究内容上不断创新演变。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形式,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微观部分对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和宏观部分对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的单一性研究,而是对国际经济学变化中的领域也进行相对应研究,以此来适应全球性经济的发展需求。

1.3 在课程体系上承前启后。为了更好的学习国际经济学,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好充足准备,如学好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相应的基础课程,为后期学到的财政、投资、金融、贸易等学科埋好伏笔。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与后期的相关课程,如国际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相连接。

1.4 数学素养在学习国际经济学中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因其逻辑性强,理论体系大多运用数学模式进行讲解,所以学生的数学知识一定要过硬,才能对国际经济学有更加渗透的了解。

从教学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千变万化,教师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有充足的理论支撑,并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解决经济问题能力。

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1 对调查问卷内容的设计和样本的选择研究 从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而引发的本科国际经济学教学问题,这些都有待解决。问卷调查方式能有效解决和实现本科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我们对关于国际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南京晓庄学院2010级、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现有的国际经济教学问题,并针对问对提出改革方案。本次调查所涉及到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与保险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37份。有调查问卷得出四类主要问题:第一类为学习效果;第二类是教学方式;第三类是教学效果;第四类为教学期望值。调查内容涵盖范围广,所涉及到的有教学方法和质量、教学进度安排、专业考核要求、学生的兴趣态度等。

2.2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问卷调查得出,国际经济学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需要改进,其主要问题如下:

2.2.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 在本次调查中,65.2%的学生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接不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只重理论,而忽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问题应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2.2.2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截至目前为止,多媒体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例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图形展示,用多媒体展示既美观又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劣势,比如信息量的大量输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最后,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生仅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的角色,缺乏了师生互动。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得出,有31.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逻辑不够严密,没有传统教学严密。有13.5%的学生认为信息量输入大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有32.3%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明显变小。综上所诉,在国际经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2.2.3 经典教学案例缺乏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理应由案例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补充,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缺乏引入经典案例,且案例更新速度缓慢。

由调查问卷我们得出,有42.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恰当,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但同时仍有45.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不够,这个问题急需提高和改善。在“您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的调查中,有58.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经典案例教学,以此作为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2.2.4 课程考核形式死板 截至目前为止,国际经济学考核形式死板待久,和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并无区别,都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的依据是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为主,期末成绩就是以期末考试的最终得分为基准。考核形式死板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把这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体现出来。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考核形式对于他们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甚小,因为期末考试是依据短期内的死记硬背通过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从调查问卷中得出,有23.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后督促不到位,有19.2%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考核范围,如添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环节作为考核形式。由此得出,增加课程论文和案例讨论为考核形式势在必行,如此来跟上教学方式的改革。

2.2.5 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担任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外贸公司和企业锻炼的经历,导致教师对实际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案例教学的水平。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提出“您认为企业职业经历对于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效果是否有影响。”有66.7%的教师认为企业职业经历与教学是相关联的。

3 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实施的提出的方法策略

3.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综合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学科。单单输入纯理论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理论知识输入只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半知半解,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理论而不会把理论运用的实际上。单纯的理论是抽象的,教师应该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摒弃了纯理论,从而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消化吸收。此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导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力的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源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

3.2 全方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构建校内校外教师队伍 为鼓励教师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可从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第一,增加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可以制定详细的计划把教师调到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公司或部门挂职学习,这些公司或部门有外贸企业、统计部、金融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等。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聘请与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兼职教师。可引进外经贸实际工作者加入本专业师资队伍,补充校内教师的不足。

3.3 努力提高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鼓励参与式双语教学 国际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国际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教学应努力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并且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由于国际经济学培养的人才是跨国际的,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学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用英语讲解知识点,营造用英语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氛围。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真正落实到英语教学。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均,教师还得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多端,教师还得以实事为基础,增强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做到内容的与时俱进。学校应积极建立学生实践模拟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校应建立起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站,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教材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cai 课件、网络教学等。学生可以有效运用网络知识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展自己的水平。

3.4 构建综合考评方式,使评价学生学习合理化 单纯依据试卷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这也不能满足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可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作为考核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也可以测试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6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对经济学课程虽然有较大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其特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等几个方面重点论述。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结构严密,分支众多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现阶段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主要板块。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讲授的重点内容。西方经济学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层面研究并发现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但是,西方经济学中也汲取了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学术界的各种对立和排斥也给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1.2数学性是经济理论中的支柱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由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关系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众多联系密切的经济数量关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本身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概念和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复杂的经济变量得以用简单的数字或字母来表示,进而建立经济模型,从而使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变得简洁明了,易于观察。

1.3理念实用性

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诞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西方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知识讲授多于经济学方法训练

考虑到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庞大的特点,面对重点、难点繁多的知识点,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如果一味地按部就班地讲授西方经济学,忽略了经济学方法的介绍,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的记忆只是暂时性的,习惯性的死记硬背无法代替真正的了解,听完课后很难掌握结论性的原理的形成思路。久而久之,学习效率就不高,学生思维的训练逐渐荒芜,逻辑的建立得不到锻炼,很难正确把握学科特性。

2.2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

不同高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不同的编者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大都以体现新古典综合派的经典理论体系和内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下涌现的诸多新问题,在新古典综合派之后,产生和发展了影响力不如主流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和很多较为前沿的理论。但是这些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并未编入教科书之中,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就陷入狭隘的视角,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在经济学方面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形成。

2.3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

合理使用数学工具,培养数学思维,灵活运用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有助于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然而学生大多数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生习惯性的容易产生对定性分析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的研究耐性,只停留在教学中涉及的经济学案例、经济学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也不够深入。

3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基础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与实际二者相结合的学科特性,在这样的体系下,存在的根本即是其抽象理论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西方经济学不能仅仅增强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与领悟,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从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方面出发,加强对现实能力的分析和判断。经济学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运用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得学习过程,又减缓了学而无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经济学是无处不在的,这一切,主要源于教师在平时生活、工作中的思考和积累。

3.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以及活跃的创新思维结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采用学术讨论、学风交流、实践学习、科技培养等优化方式,创造更优条件,提高各方面水平支持。在海外聘请优秀教授的这种方式下,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焕发新的力量,从而增强优秀学术学风与教学科研的深度影响。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3.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经济学前言介绍

第7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算问题;进展

在现代的管理学教育和经济学教学中,计量经济学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如何进行计算是确保计量经济学能够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究。

一、计量经济学的相关阐述

计量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学各个分支的发展,例如,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都离不开计量经济学些支撑,对该理论进行应用,对该模型的结论检验假设与理论进行应用。所以,在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金融研究人员和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人员必将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计量经济学相关计算内容分析

1.人工智能方法的应用

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分析,将理论假设总是努力考虑的合理而复杂。主要目的是将具体的经济人行为展现出来。但是,如果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定式化处理此种行为,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这是难以解出的,将这种情况用计算机专业语素表示出来,即为:NP-完全现象。只有细微的增加这种问题的规模,就会大大的提升其计算量,而且极易造成计算机过载停止工作,除非有着无限大的机器容量。为了将这种困难解决掉,就可以应用智能化的方法,在一个模拟的经济环境内,将人融入进去,并且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确保通过理论假设中的行为可以保持一致。

在应用了这种方法能够发现,人类交易者的真实市场和智能工作中所呈现出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以,就能够证实,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模型可以利用简单的智能方法营造出来。在经济学理论中,必须要将计算机技术充分的应用进去,在研究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模型时,对于信息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方法必须要适当的进行应用,确保在计量经济学中可以或多或少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2.动态规划形态分析

有关动态规划模型的相关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前还没有取得研究性进展,在这方面,实质性的工作几乎还没有出现。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DP模型估计理论框架开始被人们提了出来。其构想非常简单:这种算法主要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密切结合,将数据最佳拟合状态喜爱的DP模型参数在N维空间中收索出来,这属于外部优化算法。在各个参数试算值的基础上,将动态的规划问题解决掉,即为内部DP算法,并且,有着极高的维数空间存在于内部。例如这样的案例,在对动态规划出来退休问题时,在一个大量的维度空间中将问题定式的进行压缩,然后进行不动点的计算分析。这就表明,需要通过大量的计算量与计算存储量才能够更好的求解DP问题。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操作,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内,例如选择投资组合与储蓄,控制人类生育、更新专利等。通常的时候,在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对于包含不确定性和实践的动因模型需要进行估计分析,其实,这种模型同自然规律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由于模型是把处理自然运动规律以外生的状态呈现出来,然而,随着一些含有对全局和整体能够带来一定影响的多动因模型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其应用的功能性。其中,动态博弈理论模型和理性预期模型就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交互式图形数据

采集与分析基本的数据,对数据的变量指标、数据的登录、数据清理、统计报表的匹配盒清理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这些工作在计量经济学中也属于难点,比较繁重的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及数学应用软件的出现,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性能,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人们逐渐的实现了自我超越,在Unix与Windows平台的基础上,开始大量的涌现出交互式图形数据功能软件包,例如,、Matlab、MathCAD、Maple?、Gauss、Mathematica等,可以通过键盘将数据直接输入进去,在制表、特征图形化和数据整理编辑的过程张也可以通过简易的程序质量来完成。同时,将软件Eview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使数据分析工作变的更加高效、实用。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加,计算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通过正确的计算方法确保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计算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包括网络计算、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计算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计算和计量经济学之间与生俱来的联系。为了有效的促进计量经济学计算的有效发展,文章通过上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从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第10期。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学研究.2013(03):569-571.

[3]李子奈李鲲鹏.《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随机扰动项的讨论》.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

第8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一)课程本身的局限性

经济学这门学科突出的特点是偏重于理论分析、高度抽象。首先,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极其严密,但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其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一点对于数学知识不牢固的学生来说尤其困难。再次,学生一直处于近乎封闭的学校学习环境中,缺乏对现实经济生活的了解。在几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本课程确实困难。

(二)教师本身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中的经济学授课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群,这就增加了教师把握理论特点、理解理论精髓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照本宣科、无法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案例的局限性

国内高校常用的教材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高鸿业主编的《经济学》,这本教材的逻辑性和条理性都比较强,整个体系也很完整,比较适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其缺点是教材缺少案例。第二种是国外比较流行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者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两本教材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书中案例多,更新也快,但是案例是针对国外编写的,国内学生看不懂。第三种是高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第一种教材为范本,再加入适当的案例,但案例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也有待验证。

(四)学习模式的局限性

在国外,教师把学生学习任务放在课下、放在平时,课堂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场所,学生自己找主要的问题在课堂提问、讨论。在国内,学习任务全部压缩在课堂,效果的检测放到了期末一张试卷上,这种已经固化的学习模式“养懒”了学生的思维。

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一)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学有以下4个步骤。案例教学第一步,课前案例以教师提供素材为主,学生分析案例并把分析结果上交,学生的分析过程以漫谈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第二步,教师讲授过程中嵌入理论,并针对该案例分析解释。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第三步,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对本节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教师补充总结,并指出掌握理论的关键。案例教学第四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案例分析结果重新梳理。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第二,启发式教学。启发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微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为例,课前可以请学生观看电影《致青春》,并思考郑微和陈孝正之间存在问题的原因。授课时请学生回忆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的含义,启发学生结合电影分析当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变动时消费均衡点的变化,教师再适时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理解理论,指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经过反复的系统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模式。第三,参与式教学。这种模式由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以博弈论为例,在介绍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可以抛出题,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质疑,并自由辩论。通过互动,学生会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从而主动出击查找资料,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敦促教师尽快更新知识,扩充知识容量,提高自己的讲课技能和效果。这一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日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章节的特点穿行,使学生融教于学,学用结合,并且在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正使经济学变为有用、有魅力的学科。

(二)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媒体

多媒体教学以其简洁、生动的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经济学的大多数课件教学都是显现整体图像,无法动态呈现具体的分析过程,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困扰,使其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因素的变动过程,自然也无法理解结果。这也是大多数同学认为经济学很有用,但是很难学的原因之一。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应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采用现代技术信息的方法,在课件中动态地展现变动过程;对结果的变动,则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如动画的移动、淡出、退出和加入音频等手段突出讲课章节的重点、难点。这一方面可以突出强调教学本身的效果,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经济学。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加入通俗易懂、有实践教育和教学意义的原创案例和视频供大家分析。这不仅可以丰富课件本身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起到理解、巩固和应用拓展的作用。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经济学训练,所以每章内容讲授完毕后,教师还应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合理利用多媒体能使经济学的高深理论走进我们的生活,充分利用相关视频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这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第9篇:经济学的难点范文

 

1认识学生的知识背景

 

这里所述的知识背景主要是指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所具有的有关经济与管理相关的知i只体系与结构。从现实情况来看,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背景非常的宽泛。本课题小组调查了周边的理工院校,调査主要为2010届至2014届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以及2012级至2014级在校生。调査总人数为270人,其中6人未予回复。数据显示,近年来理工院校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经管类相关专业,占总人数的77.3%,部分来自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学等数信专业,占总人数的13.6%,另外少量学生来自于化工、机电、地质、机械、环境科学等归为其它理工类专业,占总人数的9.1%。当问及本科是否学习过经济学等相关课程时,经管类专业出身的学生均表示学习过相关课程,但学习效果好坏不一;而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均表示未系统接受过经济类课程的教育,少量学生出于爱好阅读过经济类书籍。他们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就业前景,继续读取本专业研究生或转专业而来,知识背景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发现以下三个主要因素:第一,本科专业不同,所受教育经历不尽相同。本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学习过经济学相关课程,相对而言,他们具有较为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本科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本科时几乎从未接受过经济学的教育,只是为了考研而自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大多知识较肤浅,虽然通过经济学的人学考试,但并不具备经济学的头脑。第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课程安排存在差异。不同的学校教育资源和环境具有明显不同,财经类院校更重视系统性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理工院校更重视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训练。第三,个人对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和努力程度不同。对经济学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必然会更努力地学习课程、更自觉地获取课外知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学生的经济学知识背景。例如,当今的教育模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教育而教育,在师生之间普遍缺乏经济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念[1]。即使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生,也大都缺乏有关经济学综合性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总之,虽然他们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优势,但是,对于学习经济学课程、培养经济学思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经济学学习目标不明确;(2)局限于理论的学习,缺乏应用训练;(3)未能建立经济学思维模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4)经济学的综合能力不足。

 

2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

 

一般而言,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进入各类工商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和学习最终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和决策者;二是进人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部门等,从事相关的经济数据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等工作;三是进人研究性机构以及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四是自主创业。

 

课题组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浏览网站招聘信息,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等了解了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就业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经济学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一般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经济学素质和能力要求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具体表现为:一是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经济政策并能运用于企业的实际;二是处理实际工作的技能;三是工作经验和实习经历。用人单位表示:在校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经济学的原理,很少有机会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综合运用能力普遍较差。在招聘人才时,有相关工作经验和实习经历的往往能优先录用。第二,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对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则更注重经济分析、预测和规划等能力。具体表现为:一是能理解国家及政府的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二是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行业或某一特定投资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预测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及财经新闻,并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第三,高校则更关注管理类人才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及其逻辑性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应聘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表达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者往往获得优先录取。第四,自主创业者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当前经济政策、形势及消费者偏好,及时发现商机,运用所学知识预测其经济效益,分析可行性。

 

3探讨新的经济学教学模式

 

3.1确定经济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不同的专业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目标偏爱,对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要成为从事管理理论研究或管理实务高级人才[1],就需要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然后再针对其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经济学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技巧与方法,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能够成为工商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政府经济政策研究、公司的决策分析与战略制定等领域的高层次创造性管理人才。

 

关于学生学习本专业目标取向,经调查发现,有15%的学生目标是成为理论型人才,50%希望成为应用型人才,35%希望成为综合型人才。从学习经济学目的来看,希望了解经济学在以后学习工作中有用途的占50%,希望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的占35%,认为经济学成绩对找工作有帮助的占10%,仅为完成必修课程的占5%。对于期望获得何种经济学能力,有50%的学生选择了阅读经济学论著及报告的能力,55%的学生选择了洞察经济学动态的能力,60%的学生选择了理解并能够利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95%的学生选择了利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选择其他的仅占5%。由此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期望通过学习经济学课程获得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对此经济学教学目标应注重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在学习、工作、研究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经济学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介绍现代中高级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化过程,培养学生以严谨方式分析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和现代方法体系,并能灵活运用经济学原理深人、系统地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及政府政策的效果评价,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2整合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体系,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

 

经济学的内容相当广泛,管理类硕士生的经济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为40学时左右,课堂时间相当有限,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内容要适当取舍,侧重应用性,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上适当增加经济学技术分析方法的内容及专题讲座等等。具体框架为:第一,经济学认知与思维方式通过本科阶段学习的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来培养,研究生阶段在此基础上拓展为专题一一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改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思维模式试图研究或解决当前我国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对正确理解和学好现代经济学以及对将来管理思维的创新和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济人行为及不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经济问题[3],并为将来管理应用提供基本的分析工具。可由中高级西方经济学重点章节来实现,如全面论述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问题,建立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运用博弈论方法严格论述一般均衡与社会福利问题,建立令人满意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研究铺垫基石,并将把学生引向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第三,数据处理、经济分析和预测能力则由后续的计量经济学完成。第四,团队协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后续跨学科选课基础平台、创新能力延展性平台等来实现,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拓展学生能力的培养。

 

3.3探讨教学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针对经济学体系全面、逻辑性强、对学生的理解质量要求高等特点,探讨课堂内外的教学形式与训练方法。经调查对于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仅有5%的学生表示对经济学很感兴趣,55%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35%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另外还有5%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不太感兴趣。学生们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不高,这就要求老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本科阶段对经济学学习的难易程度来看,60%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的经济学课程有些难度,35%的学生认为难易适中,仅有5%的学生认为偏容易。总体来说,学生普遍认为本科阶段的经济学课程有相当的难度。关于本科学习经济学的难点,有40%的学生表示知识点过多,很难理清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40%的学生表示曲线太过抽象,容易混淆,15%的学生表示数学公式以及推导难以理解。因此,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理论知识间的联系、曲线含义以及公式的推导和理解。从学生对于期望从老师获得的帮助来看,希望获得教学辅导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希望获得创新项目辅导的占65%,希望引导模拟实验的占50%,希望获得社会实践机会的占80%。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进而指导今后的理论学习。从教学方式定位上,有30%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80%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分析,60%的学生选择了专题讨论,70%的学生选择了实务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希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融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实务训练等。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是教育成功的保证,西方有一句名言“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