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的医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证医学,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也就是说,医生对患者的诊治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任何治疗上的决策都应该有最佳的证据。循证医学应包括3个部分:第一是患者,患者需找医生治病;第二是医生,医生要正确地为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第三是发掘并掌握诊断和治疗本病的最佳证据。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对患者的诊治的最佳效果。循证医学是近10年来在全世界医学界备受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已引起医学界和各国卫生行政部门的浓厚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92年以加拿大学者DavidSackett为首的一批临床流行病学家正式提出循证医学概念后,循证医学如同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首先英国成立了循证医学中心,并以本国已故著名流行病学家、循证医学奠基人ArchieCochrane的名字命名为科克伦(Cochrane)中心,之后又成立了Cochrane国际协作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际协作网下属的15个Cochrane中心,已经有64个国家(地区)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成为Cochrane系统评价的用户。为医学临床、科研、教学以及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着最新、最佳的科学依据,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众多医学专家认为循证医学是“一项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一场以人为本的医学革命;一个让全人类共享最新医学成果的壮举”。21世纪必将是循证医学的天下(见《健康报》2002年4月4日第6版)。
2循证医学产生的背景
循证医学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依证据办事,要求的是最新的、公认的证据。循证医学所以能够兴起并引起世界医学界的瞩目,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2.1信息的爆炸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医学为例,新知识以每年6.7%的速率在递增,临床医生掌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据统计,全世界已拥有生物医学杂志约25000余种,每年发表的论著约200余万篇,如此浩瀚的文献,任何人要想都去阅读是不大现实的。循证医学就是将各种医学信息资料通过专家的评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价值的、公认的精华部分输入计算机,作为能够说明问题、解释各种疾病的最佳的科学证据,去指导医学实践。使用者只要将问题输入计算机进行检索,便能从循证医学中心的国际互联网上(科克伦中心)得到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使医学工作者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料,始终站在医疗、科研、教学的最前沿。
2.2不同地区对疾病治疗方法有差异。研究发现,对同样的病情,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采用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甚至是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产生的疗效和所需的医疗费用悬殊也很大,使人们对这些治疗方法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不规范的治疗方法使医疗费用急速地增长,加重了患者与政府的经济负担。因此,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科学的规范,是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然而,这种规范化的过程需要有最新的科学证据,能够让医学界都能公认的“金标准”。循证医学的思路就是用计算机收集最新信息资料,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如信息科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各种医学专家等)评价,作为科学证据对医疗行为和措施进行规范,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合理的治疗。同时政府根据其提供的科学证据制定医疗费用补偿政策和保险范围,能合理高效地使用卫生资源,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
2.3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转变。循证医学顺应时代要求,将传统医学以“疾病”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上。体现在对疾病疗效的评价上,从以往只注重仪器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中间指标”转移到患者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质量等“终点指标”上。在医患关系上由过去单纯医生说了算转变到患者具有知情权及选择权,患者对治疗方法具有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3循证医学的意义
3.1对证据的要求能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避免乱医乱治,一方、一药和各种检查的简单重复,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3.2能促进医务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学术上自我更新,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时代脚步,永远站在新知识的制高点上。
3.3提供最佳的科学证据,有利于卫生管理部门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医疗纠纷。
3.4提供的科学信息有利于患者自己检索,从而参与医疗决策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保障自身权益。
4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
我们认为,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是一致的,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中去。循证医学要求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疗选择。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这种最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它与循证医学有着许多共同点。
4.1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所谓辨证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就是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去收集患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按照中医的理论及中医的自身规律,确定中医的病、症、证进行辨证施治。中医把人看成完整的整体,认为一切疾病的产生都是阴阳平衡的失调。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其思路和循证医学完全吻合,即收集临床资料(四诊)评价(辨证)确定最佳证据(证型)指导临床实践(论治)。所以,中医治病是有证、有法、有方、有药,其灵活性是证变、法变、方变、药变,可见证据对中医医疗实践的重要性。
4.2中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医工作者十分重视历代医家文献著作、著名医家的宝贵经验及名老中医的治疗心得,对中医临床经验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就是继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去研究中医中药便是创新与发展。这与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4.3循证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的思维逻辑方式几乎是一致的。中医学对疗效的评价依据是患者的临床反应,这与循证医学所用的“终点指标”是一致的。中医学的发展史和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均是在寻找证据,寻找科学的、最新的证据。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延长人类寿命。
5从循证医学看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如前所述,循证医学要求采用的证据是最新的、最佳的、科学的证据,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最新的成果。依此来看中医的辨证论治,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应当发展与深化。
5.1中医获取临床信息的方法是宏观的,相对落后。中医以“望、闻、问、切”四诊获取临床信息资料,中医的四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先进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四诊所收集的病理信息,不再是简单的神、圣、功、巧了。另外,由于患者的自我感觉和表述能力以及医生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病情所获取的这些原始资料常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证据的建立(辨证)。如何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医学检测与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进行辨证,这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有人倡导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临床检验指标与辨证相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5.2中医证型需要进一步丰富内涵。中医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方面来分析疾病,即所谓八纲辨证,脏腑是辨证的核心,结合卫气、营血、三焦、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经络及六经等辨证方法确定中医的病名及证型,来指导治疗方法与用药。虽然符合中医的自身规律,但是由于四诊缺少客观化,辨证不够规范化;还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与认识的差异,所得到的证型(证据)不同,则治疗方法也不同,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是中医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现代检测指标和实验数据与中医的辨证论治融为一体,西为中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5.3对证据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由于中医对证据的采集和分析多是从宏观入手,主观因素较多,对疾病的命名一般以主要症状为依据,缺乏系统性,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不能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全过程,从而影响疗效的评价标准,这就是中医疗效重复性差的原因所在。
6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多因素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为主,西医的单病因、单环节的诊疗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中医的整体观在预防疾病,治疗某些慢性病、老年病、功能性疾病、恶性肿瘤无手术指征时的独特优势越来越明显。标准化中医的成果要想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只有走中西医结合之路。随着循证医学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借助循证医学为桥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是完全有可能的。
6.1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系统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手段来阐述中医证的本质,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通过对中医的证型进行严格的评价,作为证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中医证型信息资料库。
健康理念
肌肤之美源于健康。健康是人体皮肤健美的根本所在,只有健康,人体皮肤才会容光焕发、红润柔嫩、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而充满生命活力。
“蜜妍”医学美容品牌,始终坚持“维护人体皮肤的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修复衰退和受损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准则,将其贯彻于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之中,因为我们坚信,“整体、健康、自然”是人体美的属性,肌肤之美源于健康。
医学内涵
所谓医学美容就是把医学与美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医学理论与技术手段应用于美容实践中,护理问题性皮肤,完善皮肤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皮肤的健康与美观。医学美容比生活美容更具有科学性、专业型、针对性及有效性,科技含量更高。“蜜妍”之所以是医学美容品牌,是因为蜜妍品牌的设计理念符合医学科学美容观,同时采用了医学美容最新研究成果,将医药生产技术应用于护肤品生产,用医学美容理论指导产品的推广使用,将掌握医学美容理论与技能作为蜜妍美容技师必备的专业素质,蜜妍品牌产品可针对性地、有效地解决皮肤病理问题并使皮肤恢复到健康的生理状态。
技术优势
医学美容品牌针对美容市场“美白”与“抗衰”这两个医学美容最重要的领域,医学美容品牌的权威专家组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运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成果和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透皮靶向吸收技术及天然无添加技术,采用最新的医学美容突破性成分左旋维生素C(L-VC)和细胞间质蛋白(ECM),成功研制了“蜜妍”医学美容品牌“L-VC美白修复系列”和“ECM平皱抗衰系列”以及“舒敏修护系列”等医学美容专业护肤产品,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操作特点
“蜜妍”医学美容品牌重视皮肤诊断这个环节,特别在皮肤分析中对皮肤测试仪器的使用,因为皮肤测试仪器可以帮助美容师更清晰地观察到细微的皮肤问题,有利于正确分析、诊断皮肤。皮肤测试仪器可客观地显示顾客的皮肤问题,使顾客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皮肤问题,有利于美容师与顾客的沟通以及护肤工作的开展。护肤前后分别使用皮肤测试仪器进行皮肤测试,可明确显示出护肤效果,增强顾客对美容师及产品的信心,有利于护理疗程的继续与产品的销售。
使用蜜妍产品进行皮肤护理时,首先需正确诊断顾客的皮肤类型与皮肤问题,其次应合理选择、搭配合适的护肤产品,最后是规范使用护肤产品进行护肤操作。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规范使用。正确诊断是前题,只有在正确诊断顾客皮肤类型与皮肤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护肤效果。
产品特别推介:
1.教材编排较为繁杂不够精练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教材大多编写得较为细致。先排除有一定多余内容不做讨论以外,过多过细而没有重点的教材不仅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学校为了教学的完整,所有专业使用的都是同样的相关技术专业的教材,忽视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材也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教学有一定的滞后性
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地对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方法进行教学补充,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以及一些旧的试验课程设备,这样都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实践中上手各种工作。教学实验课程中很多的实验设备以及环境的建设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需求。
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社会背景情况
1.国家行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医疗体系建设的速度较快。这样,地方不同层次的机构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增大。尤其是基些一层的医疗单位、检验单位都需要补充大量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要求其有能力、留得住、用得上。甚至是一些企业也需要一定的检验技术人才。而与中职学校进行合作是获取人才的有效途径。虽然这样的行业需求背景让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有发挥作用的地方,但是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必须要进行解决。
2.人才规格的提高
由于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样迅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不断地出现,所以对人才的规模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对人才的技术能力还有人才的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也都在不断提高,这就给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1.改革教材编写的要求
(1)简而精。首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针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情况合理地对教材进行精简,教材的知识点都必须直指重点。教材的编写应该像“压缩饼干”一样,增强实用性,避免内容的过繁、过深。
(2)重点突出。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需求不同,所以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要求不一样,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需要了解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就不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材的编写也应该突出需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使用完善、内容深度够的教材;对于实践型人才培养就必须要更多地注重试验课程、操作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与时俱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虽然也是一门通过不断实践而不断完善的学科,但是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却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补充。我国中职教育中教材的使用就存在内容过老,缺少最新科学研究状况的情况。虽然不能够频繁地对教材进行修订,但是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教学资料的补充,以一年为周期,整理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新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要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弹性
由于中职教育中依旧存在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基础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不同学生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地关注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效果不好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统一组织到一起进行指导。
3.对实验课进行改革
(1)引入多媒体。必须要加强多媒体课程在实验课程的渗透,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接受操作技能。
(2)开放课外实验室。通过在课外开放实验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外能够有老师负责管理实验室,欢迎学生课外来进行操作,这对于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 。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 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 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 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 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 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 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 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 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 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 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 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 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 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 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 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 、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 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 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 ,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 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 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 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 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
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
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
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
;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
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
、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
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
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
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
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
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
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
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
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
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
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
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
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
、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high quality and creative postgraduate has become a study focus of medical education.The present study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ctors inhibi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to provide new ideas about reforms of current teaching models, and aimed to explore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postgraduat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目前,?S着医学事业发展对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如何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已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医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如三维可视化技术、腹腔镜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2]。这些新的理论和技术的更新发展取决于不断创新。然而,目前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新仪器和新技术发明仍主要来源于国外,属于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非常稀少。究其原因,缺乏有竞争力的原创型科研工作者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研究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差。多数课题纯属照搬硬套,部分甚至存在抄袭造假的现象[3],因此,加强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1 制约创新的因素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就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有许多方面值得反思、研究,具体如下:
1.1 制约理论创新的因素
1.1.1 教育观念及课程设计落后 目前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多学科融合,通过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创新成果[4]。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整合医学的概念,强调将医学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与社会、环境和心理整合,使之形成更加符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医学体系[5]。但是,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还沿袭传统的旧式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这已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单一学科为中心”,专业限制强,导致许多医学研究生只注重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至于知识面不够宽广,知识结构单一,眼界不够开阔,创新能力不足[6]。这种教育模式影响了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使其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个人见解。
1.1.2 教学形式落后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为“传授型教育”或“灌输型教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PBL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通过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7]。基于PBL原理发展而来的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ning,CBL)目前正在医学教育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8]。因此,采用PBL或CBL等开放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1.3 课程考核方法落后 目前理论考试仍是医学研究生的最重要评估手段,容易误导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不能真正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相反,国外的研究生考核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学习报告、阶段小结、小组演讲讨论、课题设计、综述的撰写[9]。这些灵活的考核方法可增强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潜能和创新灵感,提高其创新能力。
1.1.4 信息检索途径偏少 信息检索是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本领。研究生从事医学科研的全过程,包括从课题的设计、文献检索、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到最后论文的撰写,都离不开信息检索的应用。国内医学研究生往往缺乏信息检索的途径,不能及时与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相接触,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发展。
1.1.5 缺乏批判性思维 中国传统的“中庸文化”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影响深远,根深蒂固。学生从小就被强调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务必尊敬老师,服从老师,反对思想的多样性和标新立异,使学生从小缺乏锻炼批判性思维的机会。另外,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国内医学研究生在课堂基本上是全程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鲜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更不可能在课堂上当面质问老师。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研究生缺乏标新立异、挑战权威的勇气,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研究[10]指出,提升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2 制约实践创新的因素
1.2.1 过分偏向于临床,忽视了科研创新实践 医学研究生的理论和临床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同时不能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坚持理论、临床和科研"三维一体"教学模式[11]。科研是创新思维的最佳载体。科研训练既是对已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又是对未知医学领域的探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2]。从目前我国的医学生就业现状来看,大部分医院的主要任务仍是医疗工作,只有少部分为教学医院或研究型医院。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备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与技能的研究生往往备受医院的青睐,这导致了许多医学研究生只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13]。
1.2.2 缺乏创新型导师的指导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指导贯穿始终。因此,不仅要重视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质量,更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14]。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师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并不合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仅将学生看作临床和科研的帮手,甚至是廉价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给予学生独立创新的机会。
1.2.3 缺乏创新的良好环境 促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15,16]。目前制约我国研究生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缺乏科研平台和激励机制。科研平台包括: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经费、政策扶持等。科研平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成果的最后产出。就理论知识和科研思维而言,医学研究生并不比其他专业的科研型研究生差。有的医学研究生思路开阔,敢于创新,敢于探索较大的课题,但是缺乏必要的科研平台,最后只能被迫放弃。此外,欠缺必要的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2 关于创新制约因素的相关对策
2.1 选择教材
选用国内高水平的优秀教材,并引进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特点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导师在课程讲授中展示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2.2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要灵活多变,充分运用情景模拟方法、阶梯式方法、病例分析法、开放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某个学科命题为焦点,积极引导研究生查阅资料,提出创新问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敏锐性、探索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2.3 课程考核改革
为了能综合评价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改变过去以单一理论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引入创新能力的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应重点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考核的形式可以包括学习报告、阶段小结、小组演讲讨论、课题设计、综述等形式。
2.4 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检索系统
网络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随机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建立计算机信息中心,免费向研究生开放,方便其查阅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2.5 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有研究指出,批判性思维与医学生人文素养和精神密切相关[17]。因此,从学校方面入手,合理调整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学习,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教师方面入手,转变教学观念,强调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平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不能以最高权威的形象自居。从学生方面入手,应该独立思考,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照搬书本知识或传统经验,敢于质疑,敢于大胆创新,对有疑问的地方应该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向老师或同学提问,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6 加强科研锻炼
科研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研究生尤为重要。学生顺利完成任何一个科研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查阅文献,了解领域内的最新进展,独立思考领域内未知或未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案,得出新的有意义的结论,这些都是创新的过程。越是热爱科研的人,越是渴望探求未知,越是容易产生创新性成果。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医学研究生必须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让他们主动参与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创新能力。
2.7 建立合理的导师梯队
合理的导师队伍应具有良好的年龄结构和研究水平,在年龄段上,要适当老、中、青的搭配比例,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导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创新水平和敏锐的科研意识,并且具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所有导师对研究生应制定严格的创新培养计划,定时指导学生研究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第三,定期组织学生举办读书报告会,汇报自己近期的研究进展或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第四,定期举办师生讨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8 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建立必要的创新激励机制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适当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改善硬件和实验室条件,建立良好的科研平台努力,促进“学、研、产”生态链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与淘汰制度,促使医学研究生加强主观能动性,不断产生创新成果。比如,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启动基金或奖励基金,对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进行适当奖励,有助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并形成良好的学术竞争氛围。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是最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强调医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医学模式下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和技术实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加,过去的精神疾病干预模式日益受到社会的质疑,并非所有人的精神问题都需要进行住院和药物治疗,大量的边缘性人群需要心理学的干预和技术支持。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伴随社会需求的日益旺盛趋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作为教学基础设施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统领专业发展方向的基础性文件内容,同时,系统规范的教材也是突出专业发展特色和指导专业健康科学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教材的内容、技术指标、考核方向,直接影响着专业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很大的引领作用。
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建设的特色
1.教材数量大,涉及的课程范围广,作者结构丰富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从应用的角度为学科的建设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扩展空间,作为辅助教学资源的教材在内容和数量上也将会有很大的储备空间,从第1版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的9本扩展到第3版的25本,几乎涵盖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涉及的所有学科。在数量变化的同时,教材编写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人员的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最初的10所院校到目前的近50所院校的参与,涉及的课程日趋细化,教材兼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性,集中于最新的学科进展,尤其是在方法学的讲授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操作空间。编写人员的学历、职称呈现正态化分布,不仅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体现编写人员素质的提高,丰富的工作经历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且有刚刚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参与编写,能够提供新颖的思路,体现了时代性,更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2.教材内容新颖、科学性强、系统性好、实用性突出
在教材内容中突出新颖性,学生能够在教材中接触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通过专业导读性内容,拓展本学科领域;作为本科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心理咨询技术的使用方面建立起层级化的知识传授体系,基础知识-发展理论-测量技术-预防技术-干预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介绍,使其循序渐进的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按照:疾病干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基础学术研究方向,进行了教材体系的建设工作。与时俱进的开展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在新一版教材中加入了《员工心理援助教程》、《性心理学》等,具有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的教材,为新课程开发和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3.构建适合学科发展的教材评价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科研成果,更新评价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科发展的教材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学校内评价和学校外评价。学校内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督导小组和教学部门协作完成,通过定期教学检查、督导听课反馈、授课教师自评和学生调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学校外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与参编教材成员联系,探讨教材使用的普遍性和实际效果;二是调查教材知识在毕业生实习中和工作后的应用效果,从而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校内外结合的教材评价体系应不断从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和教材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
4.建立健全教材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有专业背景和编写才能的教师加入到编写教材的队伍中,学校鼓励和支持高质量教材的编写,从而促进教材建设的发展。建立健全编写教材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报销制度,编写优秀教材的奖励制度,为教材建设创建了牢固的经费保障体系。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成效
1.教材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突出了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色
教材建设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教材作为衡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愈加明显,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从而造就更多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医学院校面临着重大的教材建设课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医学特色,在本套教材中通过引入《神经心理学》,《心身医学》,《中医心理学》《行为医学》等独具医学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对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知识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熟悉和自觉向医学领域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其职业生涯规划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得到明确和技术支持。这种引导有效的区别了其与综合类院校和师范院校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和未来发展定向,其特色更加鲜明,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和专业化。
2.教材建设推动本学科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1)应用心理学教材的出版和使用情况
目前该套教材已经在国内全部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得到广泛使用,初步推广院校达到34家,该教材在部分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也得到了选择性使用,教材内容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尤其是这些多样性的教材使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更趋多样,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更有特色性,学生的课程选择也更多,同时还兼顾到了院校的特点和本人的兴趣。全套教材作为一个系统的参考书目也得到了广大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学爱好者的认可,很多社会培训机构也以此为基础进行专项的心理学培训。
(2)教材体现了医学背景的专业特色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反映了医学院校的特殊专业背景。教材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系统而全面地为课程体系改革服务,既体现了医学背景,又符合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寻找到一条教材建设的特色之路。
(3)教材建设促进了专业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
教材在编写之初是至于学科要求和最新学科进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内容,在此基础上专业课程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为专业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与学科发展紧密联系,推动了应用心理学向更大的发展空间迈进。在教授学生最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激发教学对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探索,尤其是本套教材中更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技术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学会主动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来服务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
(4)教材建设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教材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展专业视野的重要途径和媒介,好的教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知识,提高了专业素养,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可以获得更多的选择和知识甄别,教师在以教材为基础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授课过程中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促使其更多地阅读专业书籍,查询专业资料,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改善。
3.构建综合性教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视野
1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
医学期刊不仅肩负着宣传卫生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任务,还担负着传递医学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的职责,因此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出版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作为青年编辑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正确把握期刊的舆论导向[1]。
2 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着选题策划、作者选择、书稿审读和思想政治把关等职责,因此,编辑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作为青年编辑,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将影响甚至决定出版物的质量,因此,应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爱岗、敬业、奉献、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战胜平庸、摈弃粗俗、克服浮躁并勇于创新[2]。
3 鼓励继续教育,加强学术交流
3.1 继续教育
医学是一类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的学科,这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给我们这些青年编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自学、在职学习、攻读学位等方式来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从而获取更多、更广的医学信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来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
3.2 学术交流
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如果我们能学习前辈的经验,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辑部领导应定期组织编辑们参加学术交流(包括编辑学、医学、英语、计算机网络等等方面),从而不断加强编辑的自身能力。
4 提高业务素质
4.1 提供必要的工具书
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编辑出版理论,这就需要编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作为编辑部领导,应为编辑们提供最新的相关工具书,如《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第三版)》、《科技期刊十八讲》、《编辑作者使用手册》、《现代书刊校对技能手册》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方便工作中的查阅[3]。
4.2 学习编辑出版相关规范标准
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既需要理论指导,又需要实务规范。作为青年编辑,我们要熟知行业最新规范标准,包括《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14706-1993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等等。
4.3 加强语言修养
编辑工作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工作,这就要求编辑们应具备较高的文字编辑能力和技巧,而我们医学期刊编辑,熟悉医学专业知识,但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足,这需要编辑们加强语言规范能力、语言加工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否则难以胜任编辑工作。
4.4 医用专业英语
医学期刊不仅仅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还涉及到英语专业英语,例如文章的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和英文摘要部分,这就需要青年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英语,包括语法、医学专业词汇等等,这样才能提高期刊的质量。
4.5 计算机知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工作也由最初的“在纸编辑”转变为“在机编辑”,这就需要我们这些青年编辑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才能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增加时效性,提高科技信息利用率。
集萃:近期发生的与健康有关的重大的、有趣的、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的消息;卫生行业动态等。
编读往来:与读者朋友交流的园地,主要刊发读者来信。
独家策划:关注医学重大事件,聚焦健康热点。
特别报道:宣传最新的医学知识,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一些疾病或医学领域的现象做深层剖析或多角度报道。
有问必答: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解答读者有关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疑惑。读者有问,我们有答。
专家门诊:王牌栏目。大量的各个专业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的医学科普知识,向读者介绍最新的防病治病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为读者提供寻医问药的桥梁,提供专家出诊信息。
生活保健:包括养生、健身、健康起居习惯、生活小窍门等。
吃出健美:包括食疗、健康饮食、减肥增肥、健康睡眠等。
相约夕阳:专为老年朋友开办,包括“银发飘飘”、“养生有道”等专栏。
家庭药箱:用药常识、常用药介绍、合理用药等。
检查报告:指导化验、检查、特殊检查,介绍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等。
心理:重视心理卫生,关注精神健康,营造愉快的生存空间。
性学内参:介绍生殖医学的相关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关注两性健康。
心脑血管病讲坛:介绍心脑血管病知识及保健康复常识、预防措施等。
糖尿病讲坛:介绍糖尿病的最新防治知识,自我管理经验等。
为人父母:介绍生儿、养儿、育儿的相关知识,帮助年轻父母成功养育宝宝。
医史拾趣:介绍医学发展史中有趣的小故事,某些治疗方法、药物、医疗用品及工具的来龙去脉等。
关键词: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8-0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很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这为我国未来康复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康复医学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康复信息的相关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我国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用户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目前康复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要实现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跨越就要结合人们的需求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应通过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中的专业性知识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信息服务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外,提供的信息还要系统、新颖、及时、能切实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未来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建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更加灵活。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固定的场所进行,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信息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低,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外沟通、交流的途径也不断加强,原有的服务模式也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说,为方面用户对信息的随时查找应开设网络服务渠道,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模式要从传统的物理空间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通过计算机体现的虚拟的网络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但可以方便用户的查找,还不受服务时间的限制,但是,服务人员面对的用户资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1.3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内容也更加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所以说康复医学提供的信息服务也要进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创新。首先,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已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康复医学的信息需求逐渐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转变为专业性康复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型服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大多还存留在为人们提供基础信息的层面上,还未对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挖掘以及重组,所以说,建立未来符合用户需求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一定要注重对专业性康复医学知识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动向
2.1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动态服务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尤其是医学行业,它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所以说,要发展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模式除了要进行专业性知识的挖掘,还要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康复医学建立信息服务模式之前应通过网上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用户反馈等途径切实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然后通过跟踪服务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使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以及动态性。
2.2加大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科研力度。康复医学的科研人员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收集到的康复医学方面的新书介绍、会议线索、最新进展以及发展动态等专业性信息进行及时的整体与分析,并通过专业性的信息检索服务对原有的服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满足用户对康复医学信息的了解需求。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信息科研人员要通过读者培训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向用户介绍新型康复医学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以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各种康复医学相关信息。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把最新康复医学服务信息传达给用户,科研人员要注意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要不断挖掘开发康复医学馆藏文献,使之得到更好的运用。现代人们对康复医学专业性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基础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应逐渐向深层次内涵性的服务方向转变。我国在康复医学方面有很多的馆藏文献,其中有许多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但是,由于开发馆藏文献需要得到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所以很多馆藏文献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唯一途径,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把馆藏图书通过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传达给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或者电子信箱的形式把康复医学的相关文献知识定期传达给用户,使其通过信息查找的方式对最新的专业性馆藏文献中的康复医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方便用户掌握最新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督促康复医学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加大研发力度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快我国康复医学的研究步伐。
3结语
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向人们传达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使人们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对康复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应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就必须要加大科研力度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施琪嘉.康复医学新型服务模式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0)
[2]李宁,丁晶宏,孙启良.欧洲康复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健康保健工作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2)
[3]周士枋.关键在于人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