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管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健康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手段,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已成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根据国家项目要求进行了相关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便目标家庭且适应市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高效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模式,严把流程中各环节质量关,逐步规范,初步形成了分工科学、操作简便、易于协作、便于管理,工作人员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模式,收到较好效果,以“二、三、四、五策略”抓好环节质控,切实保障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质量。

两个把关

档案质控“把关”:通过接诊医师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档案填写完成后,由专职人员对档案完成情况进行把关,实施专项质量控制,对填写不规范、评估不科学等问题进行质控整改,对合格档案送档案管理人员再次审核后再行上传。

检验质量“把关”:优生项目健康检查中大部分内容为实验室检查,为确保检验结果精确,狠抓检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对标本及试剂的存放严格温控。对大型设备,按照一周一开机,一月一定标,开机必质控,质控必绘图的检验工作原则,检验员定期绘制质控图,监控检验域值区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无偏差,严格工作流程,定期设备维护,严格掌握各项质控指标,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可靠,每年国家室间质控抽检均达标。

三个到户

宣传培训是先导,派出专业骨干逐级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由宣教技师对育龄家庭进行培训,在农村开展各类活动中发放优生优育宣传教育资料,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为将项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三个入户”,即宣传到户,将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目标家庭;通知到户,将活动的详细内容目的、方法等面对面认真说给群众听;随访到户,对参与者做好信息跟踪调查,提高自愿参与意识和体检参与率。

四个结合

健康检查是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接诊、检查等各流程必须严谨规范,让育龄群众从服务中感受到国策的关爱。在健康检查中主要实施了“四个结合”即:门诊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定点服务与巡回服务结合,分类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便民利民与高效惠民相结合。针对我市区域广,人员居住分散,群众进城难的实际情况,提前将体检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家庭,做好知情及体检准备,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服务队,携带设备在偏远乡场进行便民服务,为确保服务质量,每到一个地区定点服务一天,对B超、妇检、尿检等现场即可进行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予以认真检查,对于上机操作的送检标本固定容器稳定保存定时带回进行集中检查,对检查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电话告知,宣传员送达。对于到门诊固定服务点检查的群众,设立绿色通道,开辟专门的接诊室,工作人员系统服务,宣传告知查讯网址,群众通过上网即可查询优生知识和体检报告是否完成。在高危筛查评估中,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受检人群的多样性,对高危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科学评估,对每个家庭都做到面对面优生指导,从精神、饮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对初筛异常的患者建议进一步确诊,对实质性疾病患者建议转诊,对一般生殖道疾病者即时治疗,对存在的显性风险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健康咨询,给受检家庭一个科学满意的答复,使每个待孕家庭科学做好孕前准备。

五个确认

对待各参检家庭跟踪随访是检验项目成效的关键,因此,做到“五个确认”即:确认早孕,确认孕期平稳,确认出生健康,确认科学喂养,确认产后避孕。通过公布优生咨询电话和发挥基层宣传员哨点作用,认真完成受检者的跟踪随访。出现停经及早孕反应的及时进行早孕确认,并告知服叶酸至孕3个月,健康教育预防早孕流产;对在孕家庭告知到固定医疗机构定期孕产期检查,确保孕期顺利;出生家庭及时上门确认新生儿健康状况,并指导科学喂养,灌输早教理念;科学指导产后避孕节育,预防意外妊娠。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通过主动服务让群众满意。

抓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控工作的基础

规范现场服务流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务机构结合实际,以满足技术流程、方便群众为原则,科学划分服务区域,规范现场服务流程;按照优生咨询-病史采集-宣传教育-体格检查-检验化验-影像检查等流程,参检夫妇有序参加,充分体现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孕前优生健康重点环节质量管理手册》,加强实验室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高风险人群咨询指导、早孕追踪随访、超声检查管理、妊娠结局随访服务、医疗废物处置等多方面的规范管理。

第2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肾病;健康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快、高热量饮食、运动少等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当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但其并发症较多,存活率不高。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研究中以100名DKD病人为例,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DKD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知识普及状况以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3年DKD病人100例,其中包括男性病人56例和女性病人44例,年龄趋于38岁到75岁之间,平均56.5±2.5岁;平均病程10±3.5年,都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病人都符合KDK诊断标准,现将100名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都签订知情协议,自愿接受治疗。

1.2 综合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包括检测病人生命体征(血压、血糖、肾功等)、清洁卫生等,是护理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现病人有不正常的表现要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并详细做好记录,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

1.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引,依照计划进行工作,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能够充分的了解如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努力获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另外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依照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的深入理解以及依从性。

1.2.3 心理护理

这一项目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DKD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不易控制,打乱了病人的生活规律并且预后不理想,所以许多病人会产生恐慌、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接受治疗,影响血糖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为其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安慰病人积极接受治疗[3];另外叮嘱病人家属多给与病人关心照顾,令其感到温暖,舒缓不良心态,积极接受治疗。

1.2.4 饮食和运动

DKD疾病的治疗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病人应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摄入蛋白要以动物蛋白为主,避免食入植物蛋白而加重肾脏负荷,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根据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项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运动量要适中,不可高强度运动加重肾脏损害[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护理后的效果,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尿素氮等各项指标,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病人治疗前后尿蛋白、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其发病因素有很多,可带有遗传性,早期可有肾血流量和GFR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蛋白质摄入后,并且病人血糖异常可以加重肾脏损害。此疾病死亡率很高,当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综合护理措施涉及到心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护理,从多个角度为病人着想,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首先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做处理,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令其充分了解,多和病人交流沟通,引导病人树立治疗信心,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能量、盐类的摄入,适当进行身体锻炼等。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病人的健康知识普及情况较好,各项指标在护理前后改善明显(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并可提高健康知识普及情况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89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11-112.

[2]李妙玲.护理干预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29-30.

[3]赵莉莉.浅谈30例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8(22):40-65.

第3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对策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培育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需要细化到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当中去,而大学生寝室则是这一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境之一。寝室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逗留时间最长的主要场所。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一天24小时,其中课堂环节占4.0小时,宿舍环节占5.9小时。寝室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寝室生活中,起核心作用的当推寝室人际关系。寝室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的人际关系场所,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关系,是充分接近的人际关系,也是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由于其时空的接近性,无论在学习、生活上互相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友善的大学生寝室关系对培育大学生的友善价值观及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及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

现代大学生以90、00 后为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的高校大学生烙上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当今的大学生优点颇多,如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讯,关心社会的进步,具有开放的心态,求知欲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不断

尝试,兴趣爱好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责任观念比较明确,注重社交与审美,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等。同时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意志信念薄弱,自律性不强,缺少坚定的政治理想,个人主义突出,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生活自理能力偏差,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偏弱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等等。因此,只有将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分析清楚,才可以及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准确到位地指导和处理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经过对郑州五所高校大约2500人进行寝室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寝室中友好型寝室占75.89%,与室友关系融洽的学生占81.4%,人际交往问题在本校咨询案例中高居首位,而室友关系最难应对。因此,不和谐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负性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大学生群体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时,通常会将成长阶段养成的习性带进寝室,而目前的大学生群体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保护比较多,导致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相对比较自私,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也很难在潜意识中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使得在寝室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室友产生矛盾,导致寝室人际关系恶化。例如,在产生分歧或安排工作时,经常表现出“凭什么要我听你的”的架势;在完成寝室集体事务时,经常推诿,不主动参与,甚至不服从安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行为也许会引起其他室友的不适等等。

(二)“小群体”现象严重

目前大学校园的寝室通常为四人间和六人间,虽然人数不多,但随着对彼此家庭、性格、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等的了解加深,大学生经常会找到在某一方面和自己类似的室友,进而与此类室友进行更多的人际互动,而对其他室友则仅限于表面上的交流,导致寝室内部出现“小群体”现象。使得寝室内的个体冲突,在此种群体现象形成的同时演变为群体冲突,严重影响了寝室全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此外,“小群体”现象还会对大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性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例如,如今对网络游戏产生兴趣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如果以此作为结成“小群体”的基础,那么大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更多的游戏乐趣,进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浪费大量美好的大学求学时间。同时,还会使寝室中的现实互动转化为网络虚拟互动,使寝室人际关系呈现出虚拟化的趋势。

(三)非理性竞争现象严重

这种非理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方面,寝室成员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因此,寝室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贫富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而大学生正处于自尊心最强的人生阶段,在与寝室室友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物质攀比的思想和不理性的生活质量竞争,使个体背负沉重的物质负担和心理压力。二是学习方面,大学期间的各项荣誉和奖励都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这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对寝室成员而言,未能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的同学就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出现妒忌的情绪,尤其是在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或者毕业就业等方面的时候。受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就会迅速恶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方面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造成大学生群体规模逐年上升,面对学生寝室公寓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寝室管理也必须寻求突破途径。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应多聘用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为公寓管理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同时公寓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及时沟通,在寝室出现问题时,公寓管理人员应及时与辅导员取得联系,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一起将表层现象和深层问题解决,多角度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的指导老师,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不定期的走近学生寝室,善于倾听,多和学生谈心,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开导学生的心理偏差,帮助同学做好心理调适,融洽学生寝室里的人际关系;同时,在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采用个体和团体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加强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准和社会适应知识,以及与同性同学交往的技巧。

(二)学生方面

寝室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长期生活在一起,偶尔的磕磕碰碰不可避免。这就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宽容和理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很容易引发矛盾。学会喜欢自己,悦纳他人,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同时,作为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及沟通技巧,交往中的技巧作为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家庭方面

调查显示:教养方式为民主指导型的家庭比溺爱型、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出来的大学生的人际冲突发生频次要少很多,即使发生了冲突,其应对方式也要理性的多。因此,和谐友善的寝室人际关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大学生活中,家长应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子女的近况,教育他们学会适应和面对新环境,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不要逃避和畏缩,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学会独自处理问题和自我适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科.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沟通方式的调查和分析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第4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价对象

评价方式和流程

指标任务

备注

项目执行

健康档案(5分)

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档案,用“有效档案比”来校正区级提供的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数量。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区级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75%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无效档案认定:无效档案指居民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表中空项超过三项及以上的档案。

健康档案合格率(3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档案真实性及是否合格。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区级健康档案合格率≥90%

1.分值比重:现场健康档案合格率核查2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档案数直接判定为不合格档案。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6分)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完成情况(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管理档案,用有效管理档案比校正机构和区级提供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数量是否分别完成区级和市级年度分配管理任务。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参照市级和区级下发高血压患者管理任务的红头文件为准进行现场评价。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有效管理档案认定:有效管理档案指年内有一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记录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及规范性。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

1.分值比重:现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不规范档案。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6分)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任务完成情况(2分)

区级和机构

采用直接核分和现场评价方式:

1.根据区级常规数据监测报送情况进行直接核分。

2.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是否为有效管理档案,用“有效管理档案比”来校正机构和区级提供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数量是否分别完成区级和市级年度分配管理任务。

3.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数量复核误差≤5%,采用绝对值。

参照市级和区级下发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任务的红头文件为准进行现场评价。

1.分值比重:直接核分0.5分,现场评价1.5分。

2.有效管理档案认定:有效管理档案指年内有一次及以上面对面随访记录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档案进行现场评价,核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真实性及规范性。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

1.分值比重:现场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不规范档案。

项目效果

健康档案应用(4分)

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4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现场抽查的健康档案(重点核查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动态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评价。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健康档案动态档案使用率≥55%

1.分值比重:现场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核查3分,复核误差核查1分。

2.不真实档案直接判定为无动态使用。

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4分)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2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其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现场核实其血压控制情况。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血压控制率≥50%

1.分值比重:现场血压控制率核查1.5分,复核误差核查0.5分。

2.不真实管理档案直接判定为血压不达标。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2分)

机构抽查

采用现场评价方式:

1.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其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现场核实其血糖控制情况。

2.市区级评价结果进行复核,质量复核误差≤10%,采用绝对值。

血糖控制率≥45%

第5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个性化健康管理;社区高血压;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51-03

Influence of trea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YANG Wei-dong LI Yang-chun RONG Jian-qing

Heshuiko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ommunity .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our community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60) and control group (n=60) by drawing lots method.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behavior pattern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observation group (86.67%)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6.67%) (P

[Key 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Individualized healthy management; Community hypertension;Behavior pattern

我国目前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8.8%,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6亿[1],与其高发病率和较广的患者群体相比,患者自身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控制能力较差。高血压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高致死、致残率的疾病,对我国社区群众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因此,寻求正确的治疗方法及管理措施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个性化健康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行为模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1年6月~2014年5月的12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52~84岁,平均(70.6±11.5)岁,病程3~21年,平均(11.2±5.6)年,除高血压外无其他严重脏器障碍或疾病。以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以下两方面。①饮食指导:多摄入瓜果、菜叶、根茎等降压植物,鼓励患者食用益于控制血压的食物;②自我保健穴位按摩,肝阳上亢证患者取太冲、合谷,辅以曲池、内关、太溪;心肝两虚患者取内关、太溪,辅以合谷、太冲、曲池,以大拇指指肚或借助旋转揉动并向下按压,力度由轻到重,自我感觉轻度刺激为宜,1~3 min/穴,5~15 min/次,1~2次/d。西医治疗: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阿司匹林肠溶片、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健康管理:①定期在社区内开展“高血压健康知识问答赛”或“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知识小品比赛”等活动,以趣味性吸引患者前来观看,并由社区医生上台宣讲高血压日常防治注意事项,加强与高血压患者的互动,由典型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②定期在社区内设点监测血压,对于血压偏高患者,医师应与其面对面沟通,强调血压监测、长期用药、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对于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社区医师应上门服务,进行监测血压和其他生命体征的相关服务,防止并发症发生;③由医师带头引导患者开展多样化的运动,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稳定血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参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评定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良好、一般、不良3个水平。良好:血压处于正常水平(SBP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13.297,*P

2.2 两组行为模式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行为模式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诱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高血压和其并发症对心、脑、肾等多器官有损害作用,严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4-5]。另外,高血压治疗周期长,故患者接受治疗过程的行为模式对病情好转有重要影响[6]。健康管理是基于人性化理念的现代化社区管理理念,其本质是让医生走入社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完成对患者生活的全方位指导[7-8]。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个性化健康管理,结果显示,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社区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基层医院中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9]。目前社区以基础干预为基础治疗方式,中医应用较少[10],而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饮食及穴位治疗,血压控制效果良好,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西医药物的治疗优点各不相同,西药起效快,而中医药性缓和,联合使用可强化降压效果,同时中医侧重机体各方面的调节,可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11-12]。

社区高血压常用药物以钙离子拮抗剂居多,其他包括如复方降压药、ACEI等药物使用率同处于较高水平,而联合用药现象普遍存在,缺少有效的健康管理,导致用药紊乱、重复用药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采取个性化用药指导,使高血压患者用药更加规范[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健康管理,消除了社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阂,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提高社区医生在高血压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发挥社区医生在高血压防治第一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健康管理干预方式,从而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覆盖面与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个性化健康管理可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性和治疗依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梁小华,顾东风,张欢,等.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药物治疗和直接医疗费用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 45(8):732-736.

[2] 李虹,张洁,陈贤梓,等.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个性化健康管理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2009,30(12):1905-1907.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 陆峰,杨传华,范晓艳,等.山东省县级社区高血压与正常高值血压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179-184.

[5] 常佩芬,王燕宁,周涛,等.知己健康管理对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7):868-870.

[6] 马春红,马鹏涛,韩晶颖,等.饮食及运动量化行为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9-21.

[7] 黄宝华,钱金霞.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107.

[8] 王蒙,叶凌佳,李永旗,等.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干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47(4):571-572.

[9] 田爱红.知已健康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77-1678.

[10] 宋艳,耿桂灵,卢海霞,等.基于信息平台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J].江苏医药,2012,38(12):1483-1484.

[11] 许津,周正n,周菊芬,等.探讨综合防治健康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的效果[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5):284-287.

[12] 梁俊.喀什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基线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15-116.

[13] 王燕宁.“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8):708-710.

[14] 李美婷,黄志钢,叶慧玲,等.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2):117-118.

第6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档案 高血压 社区管理 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61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7-02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积极构建健康档案,执行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开展高血压随访工作,予以患者用药干预,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活动,普及高血压相关防治知识,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综合管理效果[1]。本文主要对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收治的375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收治的375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每位患者均排除重大器质性疾病以及其他干预性疾病。在这375例患者中,男性占有275例,女性有100例,年龄(36-97)岁,平均年龄在(60.2±4.3)岁之间。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开展问卷调查。

1.2 一般方法。

1.2.1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构建健康档案,依据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予以强化干预,随访3年,建立血压监测站,随机检测患者血压,控制其量。应用流行病学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工作,比较患者建档前后血压控制、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年均费用等方面的变化

1.2.2 干预方法。执行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定期开展随访工作,测量血压,指导高血压用药,定期召开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讲述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交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3 评价指标。评价患者建档前后血压控制、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水平以及年均费等状况。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划分高血压等级:1级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2级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为100-109mmHg;3级收缩压为180mmHg,舒张压为110mmHg。高血压控制目标血压值在140/90mmHg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2.1 建档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在建档前,1级143例,2级287例,3级145例;在建档后,1级158例,2级87例,3级58例,建档前后血压控制变化明显,差距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建档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状况。建档前后患者在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上差异明显,差距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综合比较[n(%)]

注:*与建档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建档前后高血压年均治疗费用。在建档前,患者年均治疗费用为(2187±245)元,建档后达到了(1021±121)元,差距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高血压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极其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当前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老年人为易发人群,其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长[2]。由此可知,必须要强化高血压的防治,积极维护人们的健康,保证生活质量。根据相关报道显示,积极构建健康档案,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综合管理效果[3]。健康档案包括个体与家庭资料、健康问题描述与进展等内容,重点突出,建立健康档案后,按照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开展随访工作,指导患者调整高血压用药,予以健康教育干预,提高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改变患者高血压治疗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急危重症的发生,预防其并发症,减少高血压年均治疗费用。本文研究显示,建档后患者血压控制、医疗费用以及高血压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均得到改善,充分表明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血压控制目的。

在现阶段,建档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资金问题;第二,相关卫生人员缺乏主动性,健康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部分患者认知水平不高,建档率欠佳;第四,健康档案设计智能化水平不高。由此可知,要想完善健康档案,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积极引导患者参与建档工作。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更新相关卫生人员知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4,5]。

综上所述,就高血压社区管理而言,健康档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玲.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工作的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10(04):234-235

[2] 刘宇婷,杜亚平.高血压社区管理研究的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04):486-488

[3] 陈春兰,孙玉花,王树珍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健康档案管理高血压患者效果报告[J].中国民康医学,2010(06):757-758

第7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多路径;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8―02

早在1996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就将糖尿病健康教育列入了糖尿病治疗的五项基本措施之一,由此可见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整个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对而言,国内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整个社会对糖尿病的认知度还相当有限,以至于一直以来糖尿病均为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并带给患者及其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基于此,如何提高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向来都是相关医疗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我院近些年来通过建立多路径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并应用于部分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结合同期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47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研究之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糖尿病患者,且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同时均排除合并有诸如精神疾病与意识障碍等可对健康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病症者。其中包括男81例,女66例;年龄18~81岁,平均(57.4±8.3)岁。将此14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1例,组间患者比较性别、年龄以及入院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统一的治疗方法下,给予对照组开展传统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即是一般随机的无时间限制的健康教育以及被动地接受患者咨询等。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多路径模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门诊教育路径 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由门诊患者的具体特点来确定,如门诊患者其病情普遍比较稳定的情况,他们更需要的仅是一般的关于血糖监测以及相关药物使用方法等知识。但除此之外我们还主要建立了分组与个体针对性辅导的健康教育模式。向所有组员发放宣教资料,每周定期进行1次授课,月底再邀请院内外具丰富经验与授课能力的医护专家开展1次大课堂讲座,课后组织患者进行小组讨论,鼓励患者提问并发表个人意见,对表现积极者给予小礼品奖励,同时结合我们对患者的提问以检测其课堂教育效果,授教者在课后及时总结,旨在提高下次循环授课内容的完善性,以此最大程度让患者通过门诊教育掌握糖尿病相关的各种知识。

1.2.2住院教育路径 此项教育内容选用固定的教育者来完成,在正式宣教前需首先对组内每位患者开展一次全面性评估,以此掌握每位患者最需要了解与掌握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同时根据评估结果来规划教育课程,同时合理设置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每周以固定场所开展2次糖尿病小组教育专题讲座,30~40min/次,为保证宣讲效果,每次讲座均将参与患者的例数控制在15人以内。具体的教育形式可选择播放幻灯片、观看糖尿病教育视频以及看图对话等多种。每次讲座均留出大概1/4左右的时间让患者开展小组讨论,最后仍以的方式检验效果。

1.2.3院外教育路径 在我院门诊教育中心设立专门的电话咨询服务,并告知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我们在周内安排的具体接受咨询问答的固定时间,此项工作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教育经验的糖尿病专科医护人员担当,以此确保可对居家养病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与帮助,最大程度为患者释疑。

1.2.4定期家庭随访路径 安排具丰富经验的高年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家庭随访,随访频率一般1次/月,一并收发病情追踪卡片,并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其间需要注意的是,尤其对某些行动有所不便或者是合并有并发症的患者,在进行家庭随访时应根据这些具体情况给予其合理的帮助与指导,并注意提醒每一位患者在家养病期间遵医服药与正确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1.3效果评价

详细记录并统计两组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与1年后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及餐后2h血糖水平(P2hPG),同时行组内与组间比较;另外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评估所有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将得分未低于80分者定义为“了解”,否则为“不了解”,对结果同样行组内组间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给予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并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行χ2检验,比较均以P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的FPG与P2hPG均得以显著改善,与教育前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健康教育前后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水平均较接受教育前显著提升(P

3 讨论

糖尿病为一种慢性与终身性内科疾病,其不少患者常常会因不能理想控制血糖而导致病情反复或并发症增多的情况,因此对此类患者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其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就当前我国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有一定建树,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自我血糖管理能力,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帮助患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由此建立起稳定、持久与科学的养病方式则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模式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其进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并在此过程中适时地对教育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不断完善,使其对患者生活的多方面细节更具指导意义,并逐渐强化其观念与知识性,最终将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推向一个长期性的综合化管理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在多路径模式下给予观察组患者以糖尿病健康教育后,其组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程度与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提升效果均显著优于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对照组,组间相关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申秀,孙新,戴俭慧,等.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4):60-62.

第8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糖尿病 相关知识 代谢控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2009年1月~2009年6月对在门诊建立系统管理病历的8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6月收治建立系统管理档案的糖尿病患者,未接受过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标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行动方便、思维清楚、表达正常者,均记录有一般信息、身高、体重、BMI、腰臀围、运动情况、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等。所选病例共88例,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31~75岁,其中1型糖尿病患者8例,2型糖尿病80例,有嗜好烟酒者44例;合并高血压66例,高血脂62例,脑梗死20例,冠心病22例,眼病10例,肾病18例,下肢血管病变6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2例,高中或中专32例,初中28例,小学或以下6例。

方法:开始就诊时发自制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试卷进行问答调查,组织患者每周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由专人通知其1~2周查血糖、测血压,每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等检查,6个月全面记录病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同时再次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采用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前后自身对照的科研设计,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知识水平和代谢指标控制状况。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均为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概念、饮食、运动、药物、并发症、血糖监测、血糖正常范围、血压及血脂控制目标、低血糖的表现及防治、胰岛素的了解情况)以及饮食治疗知识(标准体重的计算法、三大营养物质的分配、食物交换法、每日总热量计算、水果食用种类、量及时间)共25题。调查组成员发放,患者自行填写,对年龄较大者由家属协助完成。健康教育为期6个月,每周1次,每次50~60分钟。主要采取集体讲授与一对一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如糖尿病病因、预防;饮食、运动、口服药物、胰岛素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正常的血糖值、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低血糖的表现及防治方法;自我监测的项目和方法;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防治;体重、血压、血脂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等,特别强调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原则与方法,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课间休息时可让患者相互交流,患者可以结合自身病情提问,医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第9篇:健康管理相关知识范文

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结果

2.1社康护士对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98人接受了高血压病规范化管理培训,培训率为70.0%,101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29人基本掌握相关知识,10人未能掌握相关知识,社康护士高血压病规范管理知识掌握率为92.86%。

2.2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38个社康中心均开展了高血压患者的护理管理。但有8个中心的护士对高血压患者尚未进行有规律的管理,30个社康中心的护士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有规律的管理,但是规范管理(指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级管理)的患者人数为总患者数的65%~98%不等。未能进行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员规范管理的原因中,社康护士人手不足占65.71%(92/140),专项资金有限占55.71%(78/140),管理知识和技巧缺乏占22.86%(32/140),社区居民不能有效配合的占87.86%(123/140)。管理形式中电话管理占70.71%(99/140),预约患者到门诊占32.14%(45/140),就诊时管理占30.0%(42/140),家访占28.57%(40/140)。统计见表1。

2.3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管理情况高血压高危人群是指具有高血压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家族史者、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者、过量饮酒者和高钠饮食者等。被调查的38个社康中心均开展了高血压高危人群的护理管理,但有18个社康中心尚未开展对高血压高危人群有规律的管理,其他社康中心虽开展了规律管理,但是管理的人数约为高危人群总数的5%~78%不等。未能进行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员规范管理的原因中,社康护士人手不足占77.14%(108/140),专项资金有限占68.57%(96/140),管理知识和技巧缺乏占12.86%(18/140),社区居民不能有效配合的占92.14%(129/140)。管理形式中电话管理占77.14%(108/140),预约患者到门诊占55.71%(78/140),就诊时管理占34.29%(48/140),家访占20.07%(28/140)。统计见表1。

2.4管理内容调查的社康中心有6家尚未开展高血压紧急护理处理相关知识,对一般人群高血压护理管理38个社康中心均针对性开展了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饮食运动指导,护理指导的主要形式是散发健康教育文字资料(包括宣传海报),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就诊或义诊的随诊健康教育宣传,见表2。

3讨论

社区护理管理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旨在帮助居民主动地改变社会环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主动预防疾病,所以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调查资料显示,社康中心的护士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轻视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目前社区护士大部分是从医院护士转岗而来,开展社区高血压患者护理的意识较强,但针对人群开展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因此,社康中心要逐步建立社区护士慢性病防治工作管理规范,加大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中高血压病预防保健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展预防保健相关继续教育,加强社区护理管理服务理念和模式的教育。

西乡街道社区居民大多为外来劳务,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流动性极大,经济条件差异性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知晓率高低不同,以及缺乏较强的健康保健意识,严重影响了社区护士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及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本次调查显示,由于社区居民不积极配合、人力资源有限、相关资金不足和相关管理工作的内容开展不够全面,使得社区护士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及高血压患者无法实行全员规范化管理。为了提高高血压病的规范化管理率,首先,上级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医疗系统的支持,培养更多的社区护理人才,给予足够的资金补偿,让社区护理管理能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好地服务内涵。其次,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社区高血压管理体制,其中对管理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应有具体要求,对管理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以利于社区护士开展工作,并不断改进社区高血压病的护理管理工作,提高社区高血压病的护理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