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

第1篇: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4-03

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规模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已日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此,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对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本科教学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培养一批较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当今高校师范专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具有严谨治学作风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专家型”教育工作者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增设教育研究课程、建构新的课程实践体系以及教学实践交叉培养等方式是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师范生培养模式过程中所采用的通行做法。而我国对此方面研究尚处于探索中。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仍然采用“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以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的目的;该模式总体上来说,在大学阶段前2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这种培养模式针对综合院校就业取向不明确的学生是合理的,对学生就业选择是有利的。但是对就业取向比较明确的地方民族院校师范专业则会导致教师职业教育的缺失。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目前实施的培养方案由于忽视教育专业性,致使学生普遍缺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意识、技能和创新精神,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经过数年磨炼,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重要使命,而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对于将来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的教育研究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了教育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毕业生才能较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民族地区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一般来说,在思想品质上,教育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教育研究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良好的组织教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适合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求、职业特色鲜明的未来教师,我们以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以下环节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探索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结构合理的综合性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

新的教师队伍由本专业10位专职教师以及5名外聘兼职教师(2位校内聘请教育研究专家以及3位校外中学聘请的优秀中学生物教师)组成。通过师资队伍中的教育专家和优秀中学教师不定期地开展新课程理念的讨论和讲座,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的能力;每年两次的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比、教学竞赛等活动,极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育研究水平提高。

二、完善新型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1.课程体系:包括学科专业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课的设置在保持生物科学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加强有利于生物素养形成的知识和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知识学习。根据中学不同阶段生物课程的知识侧重点,调整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使师范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科学知识体系。教师教育课程在保留原有通识课程基础上,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物教学法等课程,以系统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涵盖专业学术知识、教学技能培养、人文社会知识等领域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实践创新技能和社会知识。

2.构建“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组成环节。因此本方案通过一年级教育调查、二年级教育见习、三年级教育服务、四年级教育实习构建全程教育实践体系。一年级通过开展教育调查,了解当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二年级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亲身参与到基础教育课堂中;三年级组织学生以教学助理形式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做教师的初步感觉;四年级安排学生到不同条件的基地进行顶岗,逐步掌握现代基础教育技能。通过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较好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以及基本教学技能。

3.通过导师制建立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为了避免考研和求职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采取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毕业论文。在第2学期末,由学生和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导师,由导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生活、职业规划等提供全方位指导;在3-7学期,学生与导师商定毕业论文时间,确保充足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相关调查、研究,第8学期5月份集中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阿。

三、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改革:现行高校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完备性,极少关注与中学生物课程的关系。因此,在本次改革中,我们要求主要学科专业课程均需反映与中学生物课程的联系,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地位来拓展教学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载体。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依托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实验平台建设以全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如下:一是以省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案及课程计划,实验内容既注重基础性和系统性,又重视前沿性和综合性;通过“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创新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体系,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探究意识。二是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成绩考核不再以实验报告为准,而是依据实验基本知识、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学生态度综合评分,其中操作水平和基本知识占到总成绩的50%。培养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传授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提高他们参与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传授中学教学技能,选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课题研究等多种互动活动,吸收学生共同承担教学研究课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较好达成了培养适应民族地区中学生物教学需求的研究型师范专业学生的目的,这种培养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立足“地方性”,充分考虑地方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需求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贯穿全程的实践环节促进了学生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加深了对中学基础教育需求的理解,逐步具备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2.强调“综合性”,改变原来单一化的师范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起一支由生物专业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和中学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富有不断学习精神和热衷探索教育理论与规律的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师队伍为全面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支撑,不同背景的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协作也提升了各自业务能力。

3.突出“应用型”,真正做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起以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精神和教育研究意识为目标的全程渗透的各项实践环节,特别是灵活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论文实现机制,极大增强了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择业、考研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培养模式在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运行,有力推动了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人才的需求的发展。近3年期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各级优秀论文5篇,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7%,主要分布在湖北少数民族地区,占总数的85%,多数学生签约就业行业与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受到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韦艳艳.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任丽.基于反思的生物科学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3]陈健辉.强化生物科学师范教育特色的探讨[J].科学教育,2009,(02):82-84.

[4]鲍方印,刘琳,王松,玉军,刘爱荣,马玉涵.新课程改革与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途径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2):25-26.

[5]盛晓庆.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第2篇: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在生物专业的七年跋涉

还在念高中的时候,曾慧就喜欢上了生物课,生物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精彩,他提到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未来前景很广阔,当时生物专业的录取分也非常高,所以大家都觉得生物专业的前景肯定非常好。就这样,在还不认识生物专业究竟需要学什么和以后需要做什么的情况下,曾慧报考了生物学专业,而且一举夺魁。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曾慧发现,生物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自己能做的非常有限,一个研究成果的出现和应用往往需要一大批人在实验室默默工作好多年。而越来越喜欢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的曾慧似乎发觉,倘若未来都只是在实验室做研究,跟那些细菌打交道,他根本毫无成就感。

本科即将毕业了,曾慧听很多人都说生物学本科毕业不好找工作,读个研究生会好很多;另外,听到一些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来诉说在外面找工作时的艰辛,曾慧对于找工作愈发怀有恐惧感,虽然与周围同学相比,自己英语比较出众,但要找份体面的工作还是没有多大把握。考研可以暂时不用考虑工作,继续留在学校深造,于是选择考研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本科成绩比较优秀,曾慧顺利地获得了微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保送机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在读研究生时,曾慧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陆续发表了一些英文论文,但是他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继续在生物领域发展,哪怕做得很出色,自己也很难获得那种满足感。自己虽然喜欢独立思考,但更喜欢思考些人文、哲学、生命等与人相关的问题。

主动出击,寻找转行途径

研一的下学期,曾慧思考了很久,终于开始了对自己的新职业探索。由于本科阶段就很注重英文听说,因此曾慧能够比较流利地用英文自由交流。平时,他喜欢和同学一起去学校附近的一家美国人开的咖啡屋练习英文,在那里曾慧认识了很多人(包括很多美国朋友和现在公司的老板),由于性格随和、富有亲和力,曾慧赢得了好人缘,还曾收到过一些美国人的邀请,帮他们做兼职。这一切都给了曾慧以信心,更促进了他对新职业的探索。如何通过工作地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找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求呢?曾慧开始了对心理学的更多探索和研究。一些来中国旅游的外国心理学专家,很慷慨地赠送了曾慧大量的学习资料。从研二开始,曾慧开始下意识地阅读各种心理学丛书。研三,在国外朋友的介绍下,曾慧还曾经尝试申请新加坡一所大学的心理咨询的硕士专业。曾慧发现自己对人的行为研究挺有兴趣,特别喜欢做与人有关的工作,所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想法就冒了出来。虽然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对于自己能否成功踏上这条新出路,曾慧心里也还是没有底。

成功转型,技能可以迁移

研三时,曾慧认识了现在公司的老板武汉美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非常赏识曾慧乐于助人的品质和热诚,觉得曾慧在此方面很有天赋,在美国人的眼里,终生教育的观念很强,他们更注重提倡个人和企业同步发展的企业文化,尊重员工自身发展。他非常愿意培养曾慧,并提供了很多全英文的教练技术培训、职业规划、团队建设等培训课程的学习教材。曾慧在研三找工作时,另外一位美国朋友把他推荐给一个美国在华公司,巧合的是,竟然也正是这家公司――武汉美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于是,曾慧成了该公司的一分子,主要做有关职业规划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工作。由于之前生物研究的背景给曾慧奠定了做市场调查和研究的深厚功底,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的学习能力,曾慧的工作角色切入很快,赢得了老板的赏识。

在新行业的工作中,曾慧渐渐有了新的发展和成就,成为公司的重点培训对象。参加了很多全英文的教练技术培训、MBTI 性格解读、职业规划、团队建设等培训课程,也多次得到培训师的赞扬。目前曾慧负责中国区域整个职业规划项目推动的执行工作,并任职业教练和生活教练部负责人。

对话曾慧:让转行更富有胜利的激情

记者:转行前,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得与失?

曾慧:有过思想斗争。毕竟要放掉学习了七年的生物专业,感觉是一种浪费。当时父母也非常为我担心。但是如果继续做生物研究,我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激情真的会消磨掉。

记者: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转行?以前学习了七年的专业,现在完全放弃,思想上有没有矛盾?

曾慧:没有后悔。以前的同学现在都非常羡慕我(很多人都对生物不感兴趣,只是没有找到机会或没有勇气转行)。七年的生物学习培养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能力,所以现在学习新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快,真正开始接受“教育是授渔,而不是授鱼”。

记者:社会上出现过一些现象,比如重点院校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放弃未完的学业,重新参加高考,只是为了能读上自己所喜欢的专业,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曾慧:我有四点看法。

第一,我非常欣赏每个人能够独自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慎思自己的内心真实需求,而不是光为别人和社会压力而活,变成生活的奴隶;

第二,同时也希望每个人能客观、理性地分析现实社会,结合对自我深入的认识,充分思考转行的得与失。比如,我有哪些背景、资源、能力、天赋,如果转行,我还有哪些核心竞争力?有什么途径可以弥补这些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总之,要尽力全面、客观地对自己、对机会进行分析。

第三,培养成熟的心理特质,敢于承担选择的后果。

第四,很多时候家庭,朋友、社会给了人无形的巨大压力。如果他们真是经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社会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多一些宽容、尊重和支持。

记者:如果实在需要转行,但是又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专业教育背景,您建议读者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做准备?

曾慧:第一,为什么要转行。不要仅仅因为对现有状态不满就转行,而是要更深入地分析和探索推动自己有转行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什么渴望和追求?对自己的内心需求不深刻分析和认识,转行带来的结果是为转行而转行,因为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反正做得不满意就转行。

其次,对自我资源、技能方面的分析。虽然在新行业没有什么专业背景,但是自己能有什么其他优势(比如一些可迁移的技能、热情、人脉关系),这些优势跟其他人相比是否突出,还有什么优势是自己没有挖掘出来的?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自己挖掘?如何得到这些途径?同时有什么劣势,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弥补?同时也要很敏锐地观察周围的机会,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转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机遇。

对转行的行业本身了解有多少。人都有追求新鲜东西的倾向,而且会不客观地认为换个行业就会好了,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转行,之后很快会发现又做错了决定。因此要多了解多咨询,比如:这个行业的圈子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怎么样?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什么资历和特点?自己跟他们相比有何优势和劣势?深入了解这个行业的途径是什么?有什么其他途径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等。

360度跨行把握六大必须

客座专家:智诺信职业顾问杨挺伟在转型当中一般要求要和自己的以前的专业和行业有关联,这样转型的成功机率会大很多。比如小霞以前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后来跳槽到一家传媒公司做他们的公关部经理,但是如果过去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自己爱好的准备转入的行业的岗位工作毫无关联,那么难度比较大,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性。

1. 必须了解市场及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组织及企业的发展当中,一个好的行业和发展规范的企业将会给自己带来良好的发展远景。

2. 必须通过对自身的了解,看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在短期之内达到要求。很多转行成功的案例当中,很少是靠偶然的机会获得成功的,转行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了综合详细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3. 必须考虑这个行业的准入标准是否苛刻。有些行业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够获得发展机会,比如专业技术领域、财务金融证券类。

4. 靠专业机构的帮助。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职业介绍结构如猎头等的推荐,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3篇: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对于考生来说,各科目的备考工作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完成,而志愿填报工作则主要依靠自己和父母的力量。北京八一中学副校长王华蓓表示,考虑到考生间存在个体差异的现实问题,父母要采取个性化定制的方式,跟孩子一起完成志愿填报。不同于中考,高考填志愿除了要选择与自己成绩匹配的学校外,选择专业也至关重要。如果考生就读的专业并非自己的选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所以,只要考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父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着搜集相关的报考信息、资料等,再结合孩子的学习成绩等个性化的因素,筛选出匹配度较高的目标院校和专业,为考生最终顺利填报志愿打下基础。

然而,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大学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理想主义的困惑中,总希望能够被更好的大学录取,而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文科理科、身体素质等限制条件。在志愿填报时,考生面对的是几百所高校和近几千个专业,如果漫无目的和毫无标准地选,只会让自己眼花缭乱,最终一无所获。如果抬高标准或者一味地降低标准选择院校,结果亦是难遂人愿。填报志愿贵在一个“选”字,只有知已知彼,才能报得巧、报得好。

大学与专业,孰先孰后?

大学与专业,孰先孰后?这是每年志愿填报时令家长和考生非常纠结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好大学和好专业兼而有之。但想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需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这所学校是你心仪的并且其开设的专业中有你喜欢的。好大学和好专业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因人而异。

高分考生,名校优先

这类考生是为数很少的“尖子生”,可以优先选择名校,但也不要一窝蜂地奔向北大、清华等名校以及其热门专业,应综合个人兴趣、志向和特长选择专业,慎重填报第一志愿。此外,还应适当考虑其他名校的特色专业。

次高分考生,特色专业优先

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是比较优秀的,但填报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把握不是很大,报考其他院校又心有不甘。稳妥起见,考生和家长应多考虑其他院校的特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首选,这些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也是相当不错的。

中等成绩考生,学校专业需统筹

这类考生分数在一本线以上,志愿范围是重点本科院校,此类学校数量多,招生量大,考生填报志愿的选择范围较广。由于考生数量多,志愿容易扎堆,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每个志愿各专业之间要有合理的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第三志愿,志愿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

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

此类考生的分数介于三本线和二本线之间。一般来说,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实力、声望并无太大差别,而专业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就业、考研等问题。所以,对此类考生而言,选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

较低分考生,保上学

此类考生的分数位于专科分数线和三本分数线之间,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确保有学可上。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尽可能考虑那些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以便日后就业。

选专业,各花入各眼,还是繁花扰人眼?

什么专业更热门?现在的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能否依旧坚挺?热门的专业是否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志愿如此重要,可能遇到的问题纷至沓来。选专业到底是各花入各眼,还是繁花扰人眼?

对此,专家告诫,选专业要兴趣与前景相结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学术背景、就业情况、市场发展和个人特长等多方面因素,不要盲目跟风,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好专业。

专业冷热交替,让人“累觉不爱”

在许多人看来,选专业,挑热门的总不会错。但令人苦恼的是,专业的热和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不断交替,一些当年看来毫无争议、毫无悬念的好专业,说不定到了毕业时就沦落为学生口中“坑爹”的代名词。不少“过来人”更是纷纷吐槽:“你将要受的苦、受的累,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和体育教育为今年的“红牌”专业。其中,法学、生物等均是前几年报考热门,现在却成了就业满意度较低的“红牌”专业。而就业情况最好的“绿牌”专业则包括建筑学、地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就拿计算机专业来说,本世纪初前后,中国历经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大潮,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招生时一度分数奇高。然而,随着这一专业的迅速普及和市场人才的逐步增多,目前计算机专业虽然总体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也不菲,特别是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但是,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就业时已比不上最鼎盛的时期,找工作时还有可能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

另一方面,一些曾经的冷门专业,比如农、林、水、地、矿、油等成为升温的“新贵”,还有因为与工厂、车间关系密切而被冷落的机械专业也行情看涨,而国学、文物保护技术、中国画等专业也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顺流而上……此外,在专业的冷热交替中,也有一些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比如建筑、医疗、金融等专业可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热了十几二十年,如今依旧备受追捧。分析认为,专业冷热转化现象的背后是热门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时间差,专业的冷热会随着时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相互转化。

河南大学招生办副主任田歧立建议,考生应关注国家发展形势,结合当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慎重选择专业,不要头脑发热盲目报考热门专业,一定要冷静分析5到10年后社会更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兴趣和“钱景”,两者都要兼顾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寒窗苦读后的高考生在选择专业上自然更加谨慎,不仅要看个人兴趣,也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就业“钱景”。

专业没有好与不好的区别,只有适合和不适合。我们不妨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出发,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内容都会与某一个或者几个高中所学科目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机械类、土木工程、电子类专业都与物理联系密切;医学类专业要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与语文相关性很大……此外,广大考生也可以从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如,如果你活泼开朗,喜欢与人打交道,可以考虑营销类、法学类、新闻传播类等专业;如果你沉稳严谨,做事一丝不苟,可以考虑会计、财务管理、工程类等相关专业。当然,考生也可以从自己的未来规划出发,如果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选择一些技能型比较强的专业;如果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可以选择一些基础学科专业和国外高校认可的专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所认为你感兴趣的并不一定就适合你,也不一定能学好。就像一个考生对艺术极其感兴趣,但是无论是从他的身体条件等先天因素还是后天的成长与发展来看,艺术这个领域并不是最适合他的。所以,在面对兴趣这件事,我们也要做到不盲从,理性分析和认识自己身体里的内在潜能。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时候专业只是“敲门砖”,关键要在找工作前就确定目标,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就业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力,一些公司要求比较高的专业素质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一些企业也表示,在招聘中,除了专业性特别高的岗位,一般不会严格限制专业方向。企业会更多考量应聘者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这才是考生在大学里最需要强化的综合能力。

专业=职业?好前程究竟谁说了算?

在每年的志愿填报过程中,很多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即把现在的专业等同于未来的就业。因此,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更加看重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工资水平、行业现状、行业发展趋势等等。当然了,这样的专业选择符合大多数人的逻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看似合情合理的专业选择方式一定能为考生带来大好前程吗?

或许每个人的回答不同,有的人说薪水高、工作环境好就行;有的人说薪水不重要,稳定、有发展空间就好。而就业率是很多人选择专业的一个很关键的参考因素,其实按就业率来选专业,风险很大。“就算某个领域再缺人,也是缺那些做得很好的人。”南京大学一位学院院长说。就业率只是一个平均数字,然而具体到你这个人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要看你在这个领域是否做得出色。如果学生因为一个专业的就业率稍微高一点,而放弃了自己擅长的领域,那么他很可能会在那个“热门”领域里做得很一般,而错过了那个他本来可以做得很出色的领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人需要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选择在本质上适合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地发展和发挥他的才能,他就常常会隐隐地感到不安和失落。可见,真正的好工作是适合个人发展需要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你今天选择的专业一定是未来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相关领域吗?不一定。复旦大学曾经在2010年《复旦大学就业行业报告》,报告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

由此看来,如今选择的专业不一定就是你未来要从事的相关行业。例如,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眼里,学新闻学未来就一定能成为记者、编辑,但殊不知很多编辑、记者都出身于经济学、金融学或其他外国语等专业。因此,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考生应该更多地对自己进行中长期的职业规划,根据职业规划的内容来确定自己的专业。

影响一个人未来从事的职业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人兴趣、社会发展需要、个人职业规划等因素,而专业选择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今天考生所选择的专业,是否能在大学毕业后一定从事相关职业,取决的因素很多,因此考生在选择相关专业时,绝不能与未来的职业简单地划上等号。

平行志愿有风险,专业调剂服从OR不服从?

目前,绝大部分省市在高考录取中都实行了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减轻了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但它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风险在哪儿?

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了解得不透彻,误以为平行志愿就没有风险了。其实不然,平行志愿仍存在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退档后只能参加下一轮录取。考生档案投进院校后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呢?不一定,这要看考生填报的志愿是否科学合理。如,当考生档案投到A院校后,如果填报的都是分数较高的热门专业,但该生成绩达不到所选报专业的要求,或由于单科成绩低、身体条件受限等不符合院校的录取要求,且不服从专业调剂,那么该考生将会被A院校退档。

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是实行一次性投档,因此,考生一旦因各种原因被高校退档,即使他的投档分数超出后续高校的调档线,也不能被投档,只能参加下一轮投档录取。造成退档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总分偏低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服从专业调剂。2013年,在海南省一批次平行志愿投档中,有427名考生被退档。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的,仅有少数因专业受限或体检不合格而被退档。

服从专业调剂就要做好“全盘”接受的准备

有人说,服从专业调剂可以增加考生的录取机会,降低退档风险,但万一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又该如何是好?所以,专业调剂服从还是不服从,要根据个人的情况理性考虑。

2012年,江西上饶一理科考生高考分数546分,离当年的一本线只差1分,他想读一所好一点的二本院校。经查阅近3年来的录取资料,老师建议他可以跨过天津理工大学的门槛,但专业不能保证。该考生认真看过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理科)在江西省的招生计划后,毫不犹豫地把天津理工大学作为首选志愿。录取结果是,天津理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为546分,该考生踩线(没有浪费一分)被天津理工大学录取。

考生踩着提档线被录取,专业也是被调剂的。对于被调剂的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该考生很满意,因为他认真看了该校投放的所有专业后,没有一个专业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以说,选择是否服从专业调剂一定要在认真研究该院校的所有专业后,想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专业。如果选择服从专业调剂,那就要做好“全盘”接受的心理准备。

不浪费分数的志愿就一定是好志愿?

每年要求填报志愿不浪费分数的家长约占60%,这些家长只盯着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却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最低录取分其实就是最后一名考生的高考分,而最低录取分录取的专业肯定是被高分考生挑选后剩下的“冷门”专业。很多考生和家长很在乎大学的排名,而忽视专业的录取,填报志愿时总是用尽分数,不留余地,当调剂到不理想的专业时才开始着急。

第4篇: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北京师范大学凭借自身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在学校“平台―模块”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搭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平台。该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与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教育平台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型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宽厚扎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则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在这里,具备研究创新潜质的免费师范生能够进入通往研究型教师的轨道。

一、构建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平台中,必不可少的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因此,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分析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要素可以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不仅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还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未来教师的情感态度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师德培养等重要使命。为使免费师范生能从这一平台中获得教育研究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进入通向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道,学校在以下方面探索构建了开放式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1.改变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结构,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在学校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比以往有较大的增长,占四年总学分的20%~25%;其中实践教学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学分占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50%甚至更高。学生进入教育实践的时间进一步提前,与国家对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要求一致,也与国际教师职前培养的主流趋势相符。

2.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多形式、分层次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与非师范生的相比,增加了教育实践内容。

(1)以面向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基础。

这一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从事研究创新的学科基础、技能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其特点是全程渗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地开展科研实践,具体的课程形式为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实践教学体系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分为“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与“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思维与技能训练层次”是渗透在各类课程中的研究思维训练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理论课堂上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传授,各类课程论文与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研讨,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如化学学院开设的“化学综合和设计实验”),以及各类专业实习中的研究活动(如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小专题研究)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完成研究工作的若干环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地体验研究创新的过程。在“系统科研训练层次”中,免费师范生和其他学生均可申请参加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北京市和教育部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立的研究性学习项目,有计划地、系统地、全过程地接受科研训练。“研究能力提高层次”是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必须达到的层次。

(2)利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

免费师范生是必须经过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的。这一体系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阶段融会贯通。这一体系的层次包括以下方面。

学与思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等学科优势,广泛开发北京市教育研究资源、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海内外教育科学资源,从大学低年级开始,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和到中学参观等,为免费师范生的早期专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机会。教育学研究专家、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的讲座、报告等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制订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思”的过程,可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起点。

初步实践 在学校的鼓励与支持下,学生在第二课堂有大量内容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机会,如免费师范生素质大赛、农村支教、教育调研等。许多学生还在课外承担家教任务,积累与教育相关的实践经验。这一感知与初试的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步入教育实践的大门,看到万千气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与责任,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技能实训 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理论学习中渗透实践。在各专业的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结合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侧重地开展初步的教学技能训练;二是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有经验的学科教学专家与优秀中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于微格教学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这个过程中也渗透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为其参加教育实习奠定技能基础。

教育见习 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展。通过观摩课堂实录的视频、远程观摩一线教学、现场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积累实践经验。观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后,则要求学生参与评价与反思,这种“观”和“思”的过程不仅起到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技能提高的作用,还为其参与教育实习积累了初步经验。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为期一个学期,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七学期开展。免费师范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中学教师岗位的主要任务,包括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还要参与其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综合实习,是一种“实战”式的实践,旨在促进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

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 旨在使学生完整地、系统地参与和经历科研过程,发展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免费师范生接受的科研训练及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也可以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可以是涉及学科交叉的。学校鼓励免费师范生结合中学学科教学等问题选题,面向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鼓励免费师范生在条件允许时将与中学教育相关的选题放到中小学校去开展。

二、用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的研究型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培养免费师范生。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之中,包括为名师、专家、教育家与优秀教师在校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如设置了多个系列的、不定期的讲座、学术报告等,这些活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在实验课程、专业实习中,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到技能,还可以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一大批专家教授深入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毕业论文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经历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交流的全部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研究创新意识与能力;学校积极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创新所需的资源与环境。

今后,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在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形成新的优势。现在,随着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即将进入教育实习等综合实践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构想。

1.参与式的教学见习

在进入中学课堂前,免费师范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将要听课的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在听课后,要对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自我反思。

2.研究反思式的教育实习

免费师范生在科学的实习标准、工作规范与框架、训练流程的指导下制订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每项内容与环节中,都由中学教师具体指导、传授经验,从而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评价反馈与修改完善。如由实习生、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实习研修小组,在课堂教学方面开展研究,不同成员之间开展“同课异构研究”,同一成员在平行班中进行“平行班反思研究”,利用视频与网络技术跨实习学校、甚至跨省区共享实习生实习作品,且由中学优秀指导教师点评、高校专家点评进行“反思交流研究”。

3.纽带式的教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