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

第1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第2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1];其重要模式之一就是实践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专业技能实训课的开设已逐步趋于完善,各校公共英语实训体系也相继构建,对专业英语如计算机英语实训涉及甚少,有的干脆没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高职”特色

在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英语实训教学对提高英语应用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但是由于教师不太了解IT行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训教学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师资力量匮乏“,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对于计算机英语的教师,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及时掌握计算机领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二是对英语水平的要求,要求英语知识要达到一定水平,特别强调英语阅读能力及听说能力,能基本上进行双语教学。基于这两个要求,满足条件的老师不多,导致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训教学。

3.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开发滞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计算机英语的实训教材仍停留在单项技能训练,如:英文电脑配置单的拟定训练,某个具体的全英文软件的应用操作等,这种实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单项技能,但局限性很大。目前IT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各实训项目开发的随意性很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整个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各项技能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容易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4.未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些高职院校建立起来的英语实训基地由于资金不足或组建时间过短出现条件简陋、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设施不齐全等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效果;而校外与企业及其他兄弟院校共享建设的实训基地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计算机人才就业的困难已是大多数高校不争的事实,究其实质发现,主要因为市场所需计算机相关专业岗位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与学生培养目标不符,据麦肯锡研究报告[3],我国少于10%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国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

随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市场越来越成熟,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及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英语能力与素质的要求看,主要包括:从应用层面来说,能熟练阅读用英文撰写的计算机技术文献、资料、书籍,这是因为大多数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以英文公布于世的。这对于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动态信息来说非常重要。从键盘名,窗口菜单、互联网上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网页、各种操作系统的命令到未汉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教科书、参考书、说明书,都或多或少要使用英语,有时,还需要直接与客户用英语交流。从开发层面来说,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也依赖于英语,软件开发中的技术文档和资料也大都也来自英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设计

(一)基础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基础英语定义为日常英语,它是各种行业英语的基础,在高职计算机英语实训环节的设计中仍然需要占少部分比例。

(二)商务英语语言能力模块:笔者将此处的商务英语定义为基于所有职业的泛商务英语,不同于专业性的商务英语,它是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语言基础,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备的语言能力。

第3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以计算机在各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为中心,系统地开展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并提出了如何确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以及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目标 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

编辑整理本文。

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4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近几年的信息发展状况可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与运用是电子商务交易得以出现和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相当于一种辅助工具,时刻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用户与商家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电子商务,例如,可以获得市场需求、用户需求以及数量等多种信息。第二,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实现的物流交易信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实时反馈信息,增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完美结合。第三,在电子商务过程中,可以利用后台计算机处理手段实现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内部中的诸多事务进行整合与优化。

二、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构建及其特征

电子商务在信息、商务交流、业务谈判等领域应用广泛,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很重要的产业。它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全世界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创新技术越来越多,其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些发展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行业逐渐衍生出网络营销、移动商务、网络金融、网络商务安全、网络编辑等的专门化的职业分支,形成了电子商务相关的职业群体。

在教育领域,各高中职院校根据市场的需要纷纷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为计算机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结合,逐渐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专业群。在这个形成的电子商务专业群中集合了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网络营销、网络金融、网络商务安全、网络编辑等专业的各类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通过他们在电子商务群里面进行交流、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院校形成的电子商务专业群,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复合型,即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群。这个专业群与周围的环境、专业衔接都存在一定的跨度,使专业群建设涉及的范围非常大。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推广项目,必须由师生紧密配合,共同解决企业艺术设计、程序开发、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难题。要想很好地完成上述问题,必须结合多方面背景的人士,涉及到项目开发跨学科、 多元技能的整合。

三、电子商务群安全性问题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保证各个应用程序和计算机其他应用程序的正常进行,是计算机技术及其本身的核心技术。而且,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他自身带的管理功能非常强大,可以管理硬件、软件以及设备运行状态。正因为有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商务过程才得以发展,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计算机商务群的安全问题有时候也出现在网络发展水平的高低。

除了计算机本身带来的交易安全,还有在电子交易过程中来自网络的威胁,由于互联网中存在的威胁各式各样,有不可预测性。其攻击性有来自网络通信协议的威胁,甚至还有来自黑客的攻击,绝大部分的计算机用户对网络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安全的认识,所以这也是造成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电子商务处在一个极度不安全环境中。

四、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优化策略

电子商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具备多样的能力,要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创新驱动策略,向新的、好的发展方向迈进,逐步构建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与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效融合。我们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第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中职院校要加强与著名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常年在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准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第5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第6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虽然英语课程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却不容乐观,而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英语基础差,进入高职后,也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为非专业课程,大都以应付考试为主;教材选取不适当。目前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版本较多,但其难易程度及适用性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水平,而任课教师仅选择一本作为教材进行讲解,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落后。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采取词汇讲解、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将所学英语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学生强迫记忆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在从边缘学科向规范学科转变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导入新课就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的良好开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导入形式可以运用设疑、形象表演、幻灯机、看录像等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景、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中。引人入胜的话题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牵动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课堂充满魅力、焕发活力,并且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进而引导学生具有探求的学习欲望。可以说,教师的引导是不是精辟生动、有没有新意、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奠基石。

2、教学讲解要实

课堂是学生自我学习发展的天地,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不是为了观赏,也不能死抱着教案,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同样,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也如此。因而,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必过度追求完整性及理论的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使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技。只有做到传授方式、传授内容的“实用”,才能产生预期的“实效”。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章节时假设一个问题,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如果老师打算购置一台电脑,请同学们帮忙用英文写出他们所建议的详细配置表单,然后给他们设置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展示和推销。首先他们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熟悉计算机的配置及其利弊,但是由于英语知识有限,势必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他们讲解自己的配置详单时,教师可以给予提问和评价,这样在进入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硬件的学习时,能够加强学生记忆。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结合,在高职高专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词汇,能读懂常见的计算机英文屏幕提示、英文菜单选项及软件出错信息等;同时能顺利阅读有关计算机的英文资料、软硬件手册、帮助文档及说明书;针对欧美软件外包企业,能较流利的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英语交流。与公共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计算机作为上个世纪的最伟大发明之一,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常用工具。这门学科强调的是人机之间的交互性,由于是取代人的部分工作,学科发展走向模拟现实社会。所以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比如:Memory(存储器)、Bu(s总线)、Code(代码)、Clas(s类)等。在计算机英语中,这样的词汇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初、中级词汇,不过是含义略有不同罢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应该不是“记忆”、而是“转义”的问题。大部分单词是熟悉的,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它对应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已经熟知的专有词义中就可以了。缩略词汇多,新的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占一定的空间,从节约和简练的原则出发,为充分发挥其效能,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尽量采用缩略的形式。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T(IntemetTechnology)”等。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当然,对这些词汇的掌握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才能对这些缩略词有所了解。句式、语法相对简单,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在句子的表达上具有科技英语句法的特点,计算机英语文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对计算机某个部件或相关内容的讨论,介绍软件、硬件组成及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往往在句子结构上采用被动语态描述,即以被描述为主体,或者以第三人称的身份介绍要点和内容。于是,被动语态反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文体中文体的客观性。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本来其英语基础就比较差,过多介绍句法、语法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并不过多的强调英语的句式和语法,学生也不必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语法,而是通过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来熟悉专业词汇。

3、教学设计要巧

由于计算机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想学生学好这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枯燥的专业术语形象化,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3.1发展个性巧点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高度。我们教学时,应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此外,还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方向,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2积累素材巧开拓。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从各种生活资源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使教学课堂具有源源不断的“生活”活水,使计算机英语不再是深奥难懂的“死学习”,而是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技巧”。例如,当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语国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其专业词汇的掌握对计算机英语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分析、积累这些专业词汇的构词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记忆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归纳总结或演绎推理的特定任务驱动去记忆词汇,还有利于形成宽松、活跃、积极的教学环境。针对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计算机英语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计算机英语中的词汇很多是我们平时学过的词汇,但是一般不会和计算机专业联系上,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学习的方法,是学生既了解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将专业词汇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平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

4、教学手段要新

第7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第8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特色专业 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特色专业在高校实现教学改革工作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特色专业的科学建设能够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促进人才的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一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其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满足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的突出双重要求,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作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 教学计划失去专业特色

现今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其教学方案与计划目标都太过程序化、模版化。忽略了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忽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一味照搬重点名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会使学生对大多数区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却无法掌握,好像什么都清楚,却又好像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积极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整体素质,促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2 教学目标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大多数高校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时,依旧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培养需满足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占据较大部分内容的是一些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与难点,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实践能力具有较强锻炼的教学比重相应缩小,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有部分高校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但在其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专业能力方面均无法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虽然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但依旧存在着大量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较为严峻的一个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策略

2.1“特色”的科学定位

对“特色专业”中的“特色”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应积极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联系,找寻到正确的专业建设方向,促使自身特色得到突出,培养出的人才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特色专业发展中创造出无限可能。

高校对于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还应与社会中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加强对计算机行业的信息建设,将行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影响力,帮助加快自身特色专业建设的脚步。

2.2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其为学生创建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的结构及方式,是从根本上制定了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能够充分体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水平及能力。计算机特色专业的建设重点便是改进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实现特色专业的良好发展。应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应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各种计算机竞赛项目,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等。

2.3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应积极实施对青年骨干以及优秀人员的培养计划,对专业学科骨干在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工作中给予大力支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奖励,为青年骨干与优秀人才创建一个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与交流环境,帮助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发展。学校还应定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进行进修学习并对其余教师进行专业能力与素质的培训,以此显著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整体能力素质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们一些优惠政策与待遇,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引进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并给予优良的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中心,确保特色专业建设的稳健发展。

3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不断改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汲取他人的优良经验,自主地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促使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帮助其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第9篇: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学 岗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55-01

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学生在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以岗位需求为基础,有目的性的选择学习。学校可以将计算机课程的划分为几个模块,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这些模块,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既可让学生通过岗位需求明确自己专业学习中的侧重点,又可通过模块化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互补、互促教学,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带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促使教师关注并重视提升教学能力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教师要在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自身计算机技术理论。许多教师从业后,少有机会或实践能够进行深造学习,久而久之在对行业动态,行业对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等信息的获取上就显现出滞后性。以岗位需求,可以让教师明确自身能力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拓展学生视野。

1.3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利于带动学生主动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的教学应该突出以学生为本,在基于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各个模块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学习动力。学生可以根据每一个岗位需求的教学,不断进行扩充实践,并将岗位需求的案例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 基于岗位需求推动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路径

2.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侧重突出实践,推行模块化教学

(1)在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时,应注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学校对于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培养要以岗位需求为目的,侧重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为目标,构建不同的专业教学体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专业中,针对网吧、电脑培训以及其它的相关计算机机构,建立一个由计算机基础课、专业课、跟岗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完整的、递进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2)可将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推广运用。例如,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其分别为公共模块、方向模块和岗位模块。其基本思路为: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岗位要求,分析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要求开设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课程,打破了以往计算计专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获得提高自己操作技巧的社会实践机会。

①公共模块。所谓的公共模块就是学习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如文字录入工作、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还要能够熟悉掌握目前计算机应用中的各类实用软件。

②方向模块。方向模块就是学习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就要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医院的信息管理中,逐步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进行管理。

③岗位模块。计算计专业岗位模块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这是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计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适应岗位要求,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实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要结合自身条件,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内容,培养分析、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学生还要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对岗位中所要求掌握的特别技能,了解并能简单操作。通过岗位模块的学习实践,学生就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应对自如。

2.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思维方式更不一样,学校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部分课程。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对不同的学生“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可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直接解答,而是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2.3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培养教师技术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到相关科研单位或企业实习,来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聘用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具有很深造诣的教授作为本校的客座教授,利用周末或是假期时间来学校进行讲学,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

2.4 科学合理进行教学,全面多元进行考核

学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有效的结合。理论课以教学为主,实践课则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教师通过在理论课上讲授知识并在实践课中讲授操作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对学校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于考试的形式,不能仅停留在常规笔试的方式上,要将动手操作能力纳入的考试范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 结语

步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计算机教学而言,要实现基于岗位需求进行计算机教学,其研究与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应长期坚持的任务,要更好的在教学中突出岗位需求,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不仅要在平时中逐渐积累,更应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当代大学生适应当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