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景观设计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设计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常识

第1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目前存在问题

我们可以在做城市绿化建设的时候,利用寓意不同的植物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观赏内容,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内涵所在。如梅兰竹菊自古就被喻为“四君子”,它们分别象征着高洁傲岸、幽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如承德离宫中的“万鹤松风”景点就是借着风掠过松林而发出瑟瑟的涛声让人深临其境。

而近些年来,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制造奇观,把古树从深山里搬进城市,古树树龄本已苍苍,还要被搬住进城市,硬挺着几根枯枝余留几片残片,在这个城市的风中苟延残喘。为求新奇,将没有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引进城市,如各大城市引种的银海枣、榕树等热带树种,夏日搭阴棚为其遮阳,冬日穿上暖衣为其御寒。城市森林植物配置为求创新,不顾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植物的建种群落,不仅有损美观,而且削弱了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园者产生的一种“速食”心态的体现。还有就是在城市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忽略了对文化的揣摩及对精神方面的考虑,所以如今的园林建设缺乏了中国深邃的文化底蕴,已经经不起人们细细品味,剩下的只有外表美丽实则空泛的植物景观。

2 城市广场的植物配置

不同类型的广场需要不同的植物配置。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依据广场的特点、文化属性、功能实现等进行选择。如市政广场是政府沟通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该类广场的植物主要呈周边式配置,中央以硬质铺装或软质的耐踏草坪铺装作会场,广场内视线通透,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纪念广场一般用以纪念某一特殊事件或人物,供人们瞻仰、纪念,所以要将生态功能作为辅助元素,应采用软质绿化与硬质铺装结合设计方式,烘托纪念氛围,依据广场固有的主题与纪念意义进行植物的选择,并适应性确定风格及配置形式。商业广场更多的来体现城市商业繁华,在植物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现商业的繁荣景象。交通广场一般位于交通枢纽,人流量大,我们应令其成为道路交叉点,合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确保植物景观设计不对交通实用功能造成影响,进行见缝插景、见缝插绿的科学设计,进而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休闲娱乐广场在城市中分布较多,绿地面积大,广场风格多异,植被配备时主要考虑广场功能和景观需要,要让大家身处其中时感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

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3.1 适应自然

采用乡土树种。我国富源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树种。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展示城市特点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而种植当地树种就很好地传达了这一思想。除此之外,乡土树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土壤条件已经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2 突出广场主题

前面讲到,城市中不同广场体现的主题不同,所需的植被配置类型也就各不相同。植物景观在选择时要围绕广场主题,如选择不当则失去了广场体现的文化形态。比如在一些革命纪念广场应该放置庄重的植被体现肃穆的氛围,种植松柏等。在进行草坪的设计时就可以选用耐践踏的品种,并采取把大草坪分成若干块,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从而把草坪的使用与维护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既养护了草坪,又增强了草坪的可接触性。

3.3 遵循艺术性原则

人是城市广场的主体,离开了人广场便成为失去价值的物质构建。它包括空间领域感、舒适感、层次感、易达性等多方面的塑造。除了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外,还要满足艺术性的要求。拥有艺术美的植物更能展现出植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植物艺术表现上,可以从植物形态、布置层次、植物组合、颜色搭配、形状拼图等方面着手,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广场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还有就是水空间的多样性和可亲近性是公共活动广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是静水还是动水,都会给人带来心灵的涤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广场、庭园中的人工飞瀑、喷泉能带给人以活跃与激情,满足视觉的享受,他们嬉戏水中、充分地享受水所带来的乐趣。城市广场的创造是为人提供沟通、交流、共享的人性空间,要给人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

第2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下沉式广场景观;特性;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下沉式广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广场的地坪标高低于地面的标高,这种设计的方式是对城市空间的一种合理应用方式,也突破了传统的平面设计理念。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解决地上和地下空间的过渡性问题,也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主要特性

1.1 要充分满足人们的步行自由 现代城市人将步行视为一种非常健康有效的锻炼方式,所以,在下沉式广场的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它的步行性,这样就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的空间。同时,步行的自由性也是由下沉式广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地面与地下存在着高差的时候,采用步行的方式是进入广场内部最好的方式。

1.2 体现在下沉式广场要具有良好的休闲性,这与它本身的独立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下沉式广场往往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可以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与它向上发展的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很好地与外界的噪音和视觉方面的干扰隔离开来,为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块可以作为心灵之舟停靠的港湾。这就要求下沉广场要有休闲性,让人们在广场中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形体和心灵。

2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原则

2.1 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下沉式广场的规划与设计,都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范畴之内,所以,要与城市中的其它空间,构成一种相互交融的方式,还要切实保障居民户外活动的使用性,也要注意到历史景观的保护等功能。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出发,去考虑具体的设计方案,将城市规划的空间目标和生态性作为研究与设计的基础。

2.2 遵循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体现人本关怀,现代城市设计中,将人性化的设计放在了非常关键的位置,这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进步,其中也包括对下沉式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在下沉式的广场中,不仅是要解决交通的问题,还要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娱乐性质以及商业服务性质,所以,在空间的设计上要重视空间的维度,把握好具体部位尺度的大小,避免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一种压迫的感觉,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人性化的设计。

2.3 遵循生态化的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才可以和谐相处,其中包括生态进化的规律,生态平衡的规律以及生态优化的规律等。在设计下沉广场景观过程中,也要根据生态化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让下沉式广场成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3 城市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点

为了提高下沉式广场景观设计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在设计方案要把握好以下问题:

3.1 控制好空间的尺度大小 下沉式广场的尺度因素是导致最终设计效果的关键环节,同时,适当的空间尺度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下沉式广场的认可程度,身处其中不会感到围合的压抑,也不会感到空旷。

3.2 可以通过适当的种植规划提高下沉式广场的审美性 种植作物可以构造出不同的纹理和图案,还可以通过作物的芬芳为周围的环境营造一种舒心的氛围。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绿色植物,还可以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中,有植物存在总是会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在这样的环境中散步也是一种享受。通常来讲,下沉式广场在选择植物的时候,适宜选择的是羽状叶、半开敞的树木,这些树木可以让下沉式广场的空间具有层次性,还可以有效削弱高层建筑中透过来的强风,净化空气,也不会因为风的强度比较大而产生比较大的破坏力,还可以提高广场以及街道的娱乐性。

3.3 不断提高下沉广场的无障碍设计水平 基于下沉式广场的设计特点,在出入口的设计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们的需求。例如要为坐轮椅的人们专门设置通行的通道,这样可以充分满足其出行的需要。对于老年人的通道设计也要符合老年人的行走特点。在地下广场的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要增加标志的提醒力度,避免因标志不清晰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要加强标志的视觉强化功能,还可以通过光照和视觉的反差效果,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也增强了人文关怀。如果是带有升降电梯的下沉式广场,也要做好相关的示意图标显示,要流出足够的空间供轮椅的回转。

4 结语

综上所述,下沉式广场景观的设计不仅要从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来进行设计与建设,还要充分彰显出该广场的使用特性,满足城市人多样化的需求,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地勘单位;市场经济;设备管理

1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地勘单位起步较晚,许多管理措施依然不完善,导致目前我国地勘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许多地勘单位在对设备进行账项管理时,很多职责与权限划分得不清楚,导致企业对于设备管理的混乱。另外,随着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不断有落后的设备被淘汰。再加上地勘企业工作地点的艰苦、企业管理人员对设备的不恰当操作等,都很容易对其造成损伤以及破坏。企业对这种设备管理制度的不恰当,会为企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由于许多设备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兴起,使地勘单位在进行设备选择时产生一定的盲目、随意购买设备,使用调配的不合理等状况,导致地勘单位存在很多闲置的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1]并且,许多设备的使用者对设备的使用过程不了解,导致其应用的性能没有被充分地发挥。这会造成地勘企业设备资源的浪费,增加其生产成本。许多设备管理人员不会对设备进行使用后的护理与维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设备的折旧程度,缩短其实际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地勘设备管理部门技术能力水平的不完善,导致其设备的管理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于设备管理的需求。

2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模式

2.1设备终生管理模式

设备终生管理模式是指在设备进入企业之后,企业便拥有其从存在到报废的全部所有权,对于其后期的使用状况与盈利状况进行负责。设备终生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对于设备怎样进行使用、将会获取怎样的盈利或者遭受怎样的亏损都由企业自身承担。因此,为了使得地勘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在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规范管理手段,加强监督与治理。比如设置设备台账与卡片、为其进行资产的分类与编号,完善其账户管理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对于企业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提高企业设备的使用性能与寿命,充分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2.2维修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怎样合理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改善设备管理的体系,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合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对于地勘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维修管理模式从三个方面对企业设备进行管理。首先,对维修人员要进行集中管理、分散作业。企业在对维修人员进行整体的把握之后,在企业内部设置综合小组、区域维修小组以及检查小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需要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其次,要注意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使其工作状态与工资直接挂钩,仔细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我们要根据设备的不同性质为其制定维修标准,通过普通设备的维修与重点维修相结合,尽可能地减少维修的过程与时段,减少维修成本。同时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也能够合理地解决不同设备之间的维修冲突,合理制订维修计划。

3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建议

3.1完善现有管理体制

首先,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履行定机、定人以及定岗三种管理体系,做到每台机器都配备有专人负责,对其设备的监督管理活动具体落实到人头,制定并不断完善地勘企业设备管理的机构。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形式,对这种规则制定进行完善。制定不同的准则标准对设备专管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划分,合理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与绩效管理标准,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与强度,综合提升生产劳动率与完工率。聘请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进行设备的监督与保管,并且要有能够对不同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不定期的考核,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的专业性。其次,对于设备的采购、招标以及施工等工作制定规范的制度措施。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一定要货比三家,综合性能、价格等多种要素选择购买商。另外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中标企业,要与其制定完整的合同,合理保证施工设备运作的安全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还能够减少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成本。最后,要完善企业的设备维护能力,制定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工作,对其工作性能、零件的配置、设备的运转等具体状态进行一定的掌握,防止设备的老化,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复。[2]相关监督部门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设备评优活动,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与相关的奖罚制度相结合,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可以对管理制度优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评优工作,使其他企业能够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模式与手段。

3.2实现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地勘企业要根据企业设备的不同组成形式,制定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与管理,增强设备的使用程度。一般来说,企业的设备类型划分,通常根据其工作的性能与服务的对象划分。根据地勘单位工作的特点,综合利用电子技术,对其从采购环节开始到使用维护环节结束的各项使用状态进行记录与保存。这就使得企业对于设备管理的采购商、介绍商与维修商等产业链进行自动化的控制,降低了企业的采购与控制风险,在合理管理企业设备形态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对设备的实时使用形态与使用地点等内容,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且及时发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与问题,对其更加精确地监督与管理,提升设备维修的速度与效率,不断提升其使用程度与强度。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目前的技术维护手段以及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企业现代化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对一些成本较高的技术型设备,为了防止在检查与维修过程中对机器设备造成破坏,就一定要通过专业人员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检修。[3]掌握设备的构造原理、工作状态、故障方位以及损坏状况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状况对其进行检修。在保证其检修过程的顺畅的基础上,解决其出现的问题,恢复其工作性能。

3.3大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提升设备管理非常有效的手段。面对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时,不爱惜设备、不及时保养以及破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企业一定要不断地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与道德知识的灌输,在企业之中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维护企业的设备,是企业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4结论

地勘企业作为我国资源开采、地质开发的专业性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地勘单位起步晚、发展慢,其设备管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种现象,地勘企业要不断完善其设备管理的体系,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制订相应的维修保护计划,并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我国地勘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玲.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J].湖北地矿,2001(4):141-143.

[2]刘存生.新形势下设备物资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贸实践,2016(3):46.

第4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1何为“管治”

管治是西方近来兴起的概念。通常我们认为西方国家是所谓的“市场经济”,这种认识忽略了其国家机器的强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是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种凯恩斯主义式的上层建筑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全球化和向“后福特主义”转型引起了国家治理的危机(Jessop,1998)。

国家由此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如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整合其管治能力。即出现了所谓的“由政府向管治的转变”。

管治概念中国古来有之。《资治通鉴》集成了帝国管治的精华。寻求天下大治,无非是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明察各种关系,以达到整治的目的。整治的方式当然不尽相同。

因此,管治实为一种视野,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西方的具体管治形式。

2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

资本主义力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整合,危害了边缘民族国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由此而生,是对这种势头的扼止,由此即形成了东西对峙。唯有国家才可承担此重任。感叹封建和半殖民的旧中国是“一盘散沙”。这种无组织状态是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最大障碍。对资源调动和社会整合的迫切需求必然促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消费方式的集体化。比如,住房的单位分配即为一例。社会主义管治的基础产生于对无序社会的管治的迫切性,因而造就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其合法性不仅建筑在人民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而且源泉于民族的危机。

3管治基础的改变

市场经济改革转变了原有的基础。在国家内部,为了建立激励机制和转移中央压力,实行财政放权。放权形成了计划外资本循环和地方主义。在地方经济实力增长的同时,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管治能力。这在实行分税制后有所改变,但出现了复杂的中央与地方的博奕关系。当地方政府对其可控资源的收益有稳定的预期,便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企业式经营政府”的行为(Walder,1995)。在体制外,市场使体制外要素的出现成为可能。传统上,单位关系是划分“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主要标准。但当内外差别弱化时,此区分便失去了意义。

人力资源:随着城市私有企业出现,私营、外资企业的职员们脱离了他们与国家单位系统的联系。私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单位体系之外的诸多工作。在高收入的吸引下,国有企业的职工们也开始放掉“铁饭碗”,“下海经商”。通过“一家两制”,诸多私营企业职员也可保持与单位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成员继续在国有单位工作,以享有住房、医疗补贴及工作的稳定等种种待遇,而另一成员在合资公司或私有企业“挣大钱”。尽管如此,对体制外者的管理和控制弱化了。

而且,单位本身的变化也在弱化职工和工作地之间的联系。随着单位社会功能的减少,城市从业者开始“走出单位成为社会人”,例如房改的重大影响。除了去私有企业工作,工人在国企重构中也有可能变为剩余劳动力。同时,伴随大量下岗者,还存在与日俱增的离退休人员。因此,政府意图切断住房、就业和再分配之间的联系,将责任转嫁给城市社区。

而最大的转变则是城市中大量的农村移民。这一运动具有自发性,未经规划,但与家庭纽带或老乡关系相关。移民一般难以溶入社区生活,因此他们保有“外来者”的特征。同时,户口制度仍固执地将他们排斥于城市服务之外。由于民工高度的变动性,对他们的管理成为政府的严重挑战。

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市场经济改革通过放松对一定生产资料的控制引入市场化。在1990年代中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份额大为下降,由此为终结多数工业原材料的计划分配铺平了道路(Lardy,1998)。政府最终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划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理论建立了土地租赁体系(YehandWu,1996)。这一新系统的采用最终促成了国家在城市土地管理职能上的放权。而在正规土地利用体系外则还存在不断膨胀的“黑市”。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和使用中也引入了市场机制。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地方政府的负担,除了专款支持的大型项目,基础设施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与单位相联系。而在改革时代,在土地租赁系统建立后,基础设施投资开始发挥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政府财政税收等的巨大作用。

资本: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起来。外资的流动性引发了城市之间的竞争。外资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资本构成的贡献,更在于它对非国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而民营的非国有企业也存在极大之活力,由此亦成为就业的重要资源。

空间:由房地产市场建立而起,内城变化开始加剧。户口对于市民的控制性作用开始减弱。购得商品房的居民可以重新落户,或者施行所谓“人户分离”。另一方面,自发的土地开发也在冲击单一的单位空间。事实上,土地利用不再由单位的特征所决定。由于对单位的放权,国家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也弱化了。由此,对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需求增加了。国家通过增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加强由单位开发的,但游离于法规控制外的内城空间的“地域化”。而在单位系统无法触及的城市空间,非正式空间出现了,例如“浙江村”。

总体上,社会复杂性增加了,这减弱了国家的管治能力。迫使国家需要将各种要素联系以整合为可管理的社会。

4管治的地域化:地方权力得到巩固

与等级式的单位系统相比,地方政府(市政府,区、县,街道办、城镇、乡,居委会、村)属于“地方”组织。随着单位体系外要素的增加,“地方”组织开始承担更多的管理功能。例如,对于放弃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工作,到私营企业去的人员,他们的人事档案将由市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确证其身份。由此看来,国企工作是一种事实上的“身份证明”,包括“单位证明”,居住地则以户口加以确证。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从属于正式的单位,因此地方和社区服务就变得重要起来。

市政府:与中央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变相适应,城市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开始被确认。市政府开始在地方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角色从辅助国家项目转向更积极的地方发展战略制订者。

城区:1960年代曾有过将属于不同系统的单位整合进同一地方公社的尝试,但流于失败。1990年代后,这一尝试重新出现。上海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结构,谓之“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其中开始强调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街道办:严格地说,街道办事处并不是政府层次而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与市政府以前在城市管理上的补充性作用一样,街道办扮演着边缘角色,承担管理国家单位外人员的作用。

居委会: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区别在于居委会是一个“群众自组织”。实际上,居委会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左臂右膀,并且经费亦在地方政府预算之内。地方的政府功能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巩固形成了诸多新功能。

空间流重组:地方权利的重新组织造成了资本和信息的空间流重组。政府监督部门和下级单位之间的资本流从垂直转为水平方向。从上至下传达和从下至上报告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垂直流是改革前的特征,各级政府有自己的公司和,所以单位依据其管理关系划分等级。当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就为水平联系所削弱。

5管治的企业化

管治企业化的出现是政府对内部能力调整的一种应对。例如管理部门直转变变为公司,房产局接转为房产公司。

建立地方商业合作:从1990年代开始,街道产业已成为上海第二大地方财政收入。在地方层次上,政府和企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经济活动在地方尺度上紧密联系,这为企业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创造地方空间:空间的创造使大量地方性的城市治理成为可能。在明确的地域边界内,使用更具风险性的手段,政策得以试验。同时,很多发展区都通过“土地开发公司”进行开发。例如上海市政府在1990年代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并建立了一个开发公司专门负责外滩的发展开发,在此政府拉力下,目前外滩已成为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之一。而且,城市景观也开始被大力提升。

6从街道办事处到社区:走向市民社会?

重建城市社区是政府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通过国家权力在基层的渗透发展起来。国家权力的下放使街道办事处获得了一系列的管理功能。当街道办事处具有了诸多的此类功能,它就变得更为正式并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社区”区别开来。将国家的权力分解到地方化的可管理的尺度无疑将促成一个更富变化和更具应变力的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多或少成了一种政府实体,因此无论如何,在其框架上建构城市,街道办事处仍然有异于社区。

因为基层组织的变化主要在从上至下的方向,是否这些努力将促成市民社会的形成仍然是不定的。有学者曾提出“居委会肩负着管理工作的施行。居委会的存在背离了社区自我治理的目标”(刘,2001)。

7结论

中国城市的管治基础在市场经济改革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本文的结论着重于正日益变化的城市治理的原因和结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改革造成的管治真空。转型社会的复杂性和转变速度超出了国家单位系统的能力范围。对市场转型和后福特主义转型而言,治理在它们中的出现存在相似性,尽管这一复杂性在不同角度展开。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全球化,而且在于市场经济转型的问题本身。

规划控制的放松导致了各种尺度上生产要素的变动性,而且造成了维持社会等级组织的巨大困难。在城市尺度上,区政府相互竞争以成为零售和商业中心。地产的租金驱使他们与开发商签订协约(Wu,1999)。通过吸引外资和直接参与,地方政府也积极地参与到本地域中的开发中来(Wu,2000)。

其次,城市管治变化的方向不在于构建新的市民社会。政府管治的真空地带为政府功能在基层组织的扩张而填弃,而非依靠自组织的地方管治。市场化造成了体制外的诸多自发变化,如人口变动性的增加,资本流,“体制外”要素的增加等等。

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了国家在调整与动员要素关系上的领导角色。例如处理同私有企业主、下岗工人的关系方面。种种努力的背后是强大的行政指令,为的是在边缘群体的服务设施供给、下岗工人再就业和乡村民工潮的巨大压力下,保有一个可管治的社会。另一角度上,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市场化造成了有碍于管治的趋势,它也为国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契机,而市场转型中的管治企业化亦为消除资源短缺提供了所需资本。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为了理解中国城市管治的变化,我们应更多地在微观尺度上进行地域、组织和结构的调查研究。

【收稿日期】2002-05-20

【参考文献】

[1]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1).

[2]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3]JESSOPB.1998.Theriseofgovernanceandtherisksoffailure:thecaseof

economicdeveloment.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55,29-45.

[4]LARDYN.1998.China''''sUnfinishedEconomicRevolution.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Institution.

[5]WALDERA.1995.Localgovernmentsasindustrialfirms:anorganizational

analysisof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01,263-301.

[6]WUF.1999.The`game''''oflandedpropertyproductionandcapitalcirculationin

China''''stransitionaleconomy,withreferencetoShanghai.EnvironmentandPlanning

A,31,1757-1771.

[7]WUF.2000.Theglobalandlocaldimensionsofplace-making:remakingShanghaiasaworldcity.UrbanStudies,37,1359-1377.

[8]YEHAG.WUF.1996.Thenewlanddevelopmentprocessandurban

第5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经过多年努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行政执法队伍。

实践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有手段在短时间内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大范围的检查和清理,有能力对严重的违法经营行为或重大应急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在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重要执法力量。

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经济形势变化对市场秩序影响的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消除市场秩序中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对____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只有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更新监管理念。要把落后的、传统的、随意的监管思维向文明的、现代的、依法的监管理念转变,牢固树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的理念,努力做到创新监管、规范监管、高效监管。要把依法行政看作生命线,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要针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着力在丰富发展“四化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着力在各项监管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着力在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四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要按照推进“四个转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着力在巩固和扩大创新成果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监管执法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推进“四个转变”的工作力度。

第6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设备管理; 维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完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入。在路桥施工行业中,机械设备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施工过程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柱,还促进了单位的发展,使路桥施工行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前的管理模式和维修方法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设备管理与维修已得到扩展与延伸。虽然一些单位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与素质不高,没有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与保护,使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存在很多缺陷。设备作为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妥善的管理与维护,这样才能将它们的性能全面发挥出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为单位创造更大的效益。

一、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方面

1.机械设备老化陈旧

在施工单位,一些机械设备用了很多年,有的甚至超过二十年。这些设备都已经老化,性能已经大不如从前,而且很多设备都超过了使用限期,但是由于购买机械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一些大型设备,所以即使老化陈旧却还在投入使用。

2.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与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这已成为企业的共识。然而,从目前某些企业人才资源的现状来看,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未落到实处。在施工单位中,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素质有所不同,技术好的,有责任心的操作人员能够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在施工中确保质量。对于技术差或没有责任心的操作人员来讲,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不到位,有可能存在设备带病工作,从而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施工质量,从而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3.维护工作不到位

施工企业很重视施工的质量及进度,但是为了赶进度,设备24小时不停地工作,造成设备的正常维护及保养的时间少可怜,有些小问题不能及时维修最终变成大问题。设备维修队伍的整体维修能力很重要,同时与设备操作的信息反馈密不可分。如果操作手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设备维修人员就不能及时维修,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有可能使设备存在的问题严重化,不仅增加了维修的费用,同时也延长了维修时间,影响现场的施工进度。

4.配件购置

设备配件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影响现场施工。很多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成本,采购一些价格低廉,不达标的配件,导致设备经常损坏;有些采购人员没有责任意识,采购劣质配件以次充好,不仅不能节省成本反而增加成本,还减少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些现象很多企业都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地管理好设备加强设备的管理,设备配件的管理是不能放松的。

二、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一)一些大型的建筑单位在购置机械设备的时间距现在已有二十年左右,设备已经进入了寿命晚期,有的甚至超过了使用的限期,但仍在使用。对于这些设备,就像人一样,即使它们的保养与维护工作十分到位,但是设备的性能已经大不如从前,不能像以前那样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这就使设备的工作效率跟不上生产,出现很多问题。

(二)我国的建筑单位多数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里面存在很多农民工,致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机械设备的操作是复杂的,操作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操作设备,但有些单位为了节省培训的经费、让操作人员尽快进行工作,对培训工作都是应付了事,操作人员接受培训的强度、时间等都不够,这使培训仅仅成为了一种形式,操作人员并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技能。很多操作人员经过这种培训后,在实际操作中只会做按动按钮的操作,对一些基本的维修与养护工作没有了解,容易使设备产生问题甚至损坏,严重时引发安全事故。

(三)国家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使一些机械设备的维修配件大量引入市场。很多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配件放到市场上卖,这些配件相比于正规配件,在性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使用寿命有限,如果购置了这些不合格的配件,会给设备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 重视设备管理

(一)培训操作人员

由于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要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方面以及素质方面的培训。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学习班以及讲座等,令设备的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学习一些专业的操作技能。在培训中要强调一些设备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重点难点。注意对设备的事故作出分析,从根本上找出原因,以便累积经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也要对员工的素质方面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明白设备在施工中的重要性,从而爱惜设备。

(二)健全设备管理与维护体制

要想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设备得到有效使用,设备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与维护体系。要先对设备的相关政策、规范、制度等进行明确,对单位设备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与了解,制定关于设备操作、维护、检查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下去,并严格执行;各级领导要严格遵循各项方针,组织企业的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要以企业的设备数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特别是在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设备的操作等方面要进行严格规定,时刻提醒操作手按章操作,确保设备安全正常作业。

(三)设备综合工程学合理运用

所谓设备综合工程学,就是将与有形资产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业务以及管理等综合起来,对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这有益于使设备的寿命期处于最好的状态。设备管理是围绕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以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两个目标进行的,所以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贯彻对设备的各个运行环节进行综合管理的理念。

要想对设备进行综合的管理,就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将设备使用的全过程作为整体,不仅要做好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对其他环节也要加以重视,例如设备的经济管理。还要采取各项措施将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使它们能够对设备的各项情况负责。这些方面都是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将它们结合起来,在设备从使用到报废的过程中全程执行,才能全面的搞好设备的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在进行设备的综合管理时,一定要使各项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程序性以及可行性,对设备的前期管理要加以重视。要对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进行掌握以及相关的计算,并建立健全企业设备综合管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四)规范维护工作

在设备维护工作中,首先要以相关的规范条例为根据,制定维修管理制度,并全面落实。要实行设备的预防制度,以预防为主,将维护与修理融合在一起,使它们共同作用。要时常对设备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将隐患排除。全面贯彻先维修后生产的理念,合理的对维修工作和生产进行安排。

专业人员对设备的构造以及质量都比较熟悉,拥有着专业的维修技术,而操作人员由于对设备进行了使用,比较了解设备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及问题的情况,所以要将专业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结合起来对设备进行相关的维修,这样能够加快进度。

如今有些单位的承包经营者常常为了快速的完成承包期的各项指标,只重视施工过程,而忽视了对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更有甚者将设备进行了改造,还有的领导将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削减,使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修理,更不要说平时的养护了。要想全面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中,贯彻预防制度,坚持设备与生产密切结合、加强保养的理念,同时在各项经济责任制与目标管理中,对设备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做好各项维修指标的考核工作,并制定奖惩措施。对在施工中的改造设备、拼设备、发生重大事故等情况要追究责任,提高大家的责任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下,机械设备在建筑行业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势在必行的。所以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创新,为搞好企业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洛新.市场经济下建筑机械设备的管理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7.

第7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我国商品经济交易中的一系列的重大矛盾关系都与此相联系。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法制建设的引导和规范下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又为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与环境。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共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与秩序由法律来

统一制定并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用法律手段重新塑造政府职能,对各种市场经济主体关系重新加以定位,将宏观调控职能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中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多元而复杂的商品经济主体,错综复杂的商品经济关系,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都要求建立起明确,统一并普遍适用的法律规则,只有将市场规则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强制要求各种商品经济主体按此规则运作并解决纠纷,才能击破大型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和一些不利于经济正常运行的霸王条款,保障商品交易安全,维护商品运行秩序,让各种商品交易活动都能够顺利进行。

三、只有将法制建设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者

间相互融合才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性质就决定了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法制建设都具有中国特色,而只有把经济建设,法制建设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真正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繁荣进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既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要保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共同富裕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了我国在调节商品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上一定要将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和风格体现出来,而我国所选择的措施和手段除了通过加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就是运用法制建设的手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四、要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要建立完备的法制建设机制

第8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小品;地域文化

0 引言

城市广场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由古代简单的庆典和祭祀活动发展到现代集娱乐、休息、游览、购物等综合性活动为一体的室外空间,其景观的构建也因此在人的需求中逐渐发生变化。如今在这个追求精神享受,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对广场景观的文化和艺术品味要求变得更加高标准。广场景观构成主要是由景观小品构成,体现着城市文化和艺术,提升着城市的生活品质,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和城市风貌的体现。榆林城市在时展的浪潮中,也掀起了新建广场的波浪,从2002年至今先后建成榆林市火车站广场、凌霄广场、世纪广场、阳光广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这四个广场从不同程度给市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一份闲静,然而广场景观小品还有些未尽人意。因而,本文将对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进行探析。

1 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现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是黄土文化、草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交融。因而,榆林城市有着丰富的多种文化汇聚和艺术魅力,可以给城市广场景观小品提供多样的造型素材,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榆林城市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场景观小品的建设,以阳光广场景观小品最为突出,主要是展现陕北石雕艺术、剪纸艺术及民俗故事,基本做到有景客观,地域文化突出,塑造了城市文化,而其他三个广场景观小品,对当地的文化体现较为薄弱,景观小品不够丰富,总之,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地域文化应用范围狭窄。广场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基调的形成,是通过渗透在各类型景观小品中的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本人经过对榆林市四个广场的调研,发觉体现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主要集中在雕塑和石雕,而对灯光照明小品,如地灯、路灯;服务小品,如指示牌、休息座椅、垃圾箱;绿化小品,如植物景观,铺装等方面未能涉及地域文化,没有特色,使广场景观小品难以形成统一、连贯、和谐的文化氛围。(2)景观小品材料单一。景观小品是依附于材料来表现造型与美感,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使用,丰富广场空间的视觉美感,并能体现出景观小品的艺术感染力。景观小品的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出不同质感和触感,同时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特性。如木质材料,是最让人获得温和、亲切感的原料,因为它与人的亲密接触时,让人觉得有温度及舒适的触感;金属材料给人以机械、冰冷的视觉效果;天然石材,具有不同的色泽能体现出庄重美等,材料的运用拓展了景观小品新的视觉形式。榆林市的广场景观小品材料主要是石材,没有与其他材料进行合理的配合使用,使广场空间景观中视觉审美较弱。因地制宜利用好材料能使景观小品的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统一,才能更好的传达文化、艺术、时代的特征。(3)景观小品不够完善。各类型的广场都需要建设相应的景观小品,以此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因为景观小品直接体现对人的关怀,从生理上、心理上、精神层次上的关爱。如座椅是交流、休息的需要;指示牌是广场分区导向和人活动需求的标识;垃圾箱是城市文明化的表现;装饰性景观小品是人视觉审美的需要;亭子是遮蔽阳光、风雨的需要等。景观小品的完整和丰富影响着人们驻留的时间,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在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的调研中,见到较多的景观小品是石雕工艺的装饰景观,而休息座椅、指示牌、垃圾箱和互动型的景观小品等数量还不足,使广场缺少了趣味性和功能性。因此,榆林市广场要不断增添各类景观小品,完善广场景观小品不足的现象。

2 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设计

2.1 设计原则

(1)地域性原则。景观小品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就会形成各异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正是区别城市风貌的要素。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小品的形态设计,则是城市特色的体现。如把榆林的民间艺术,剪纸、秧歌、唢呐等形式融入,可以使景观小品造型多变有特色。因而,榆林广场景观小品可从纵向历史和现代文化两者中寻求典型、生动的素材,丰富景观小品的内容和形式,全面的体现榆林城市文化和风貌。(2)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这是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原则。一切景观小品皆是为人的户外活动需求而进行的设计,让人的行为、心理、生理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使用功能的人性化;另一方面是审美的人性化。使用功能是基础,审美是升华,在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中,提升景观小品的艺术品位,不能过度的堆砌传统雕塑,造成视觉审美的疲劳和资金的浪费。(3)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景观小品需与所在空间协调一致。充分考虑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景观小品的尺度是否与空间协调;造型是否与空间景观风格相一致,是否有助于组织所在空间的景色;文化是否切合空间主题、升华空间的主题思想。(4)时代性原则。时代的变迁必定会引起社会体制、文化艺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如传统社会人们追求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更多的倾向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现代人们追求自然和谐、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在审美中追求时尚、简约之美。因而,在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设计时要注意生态环保、低碳节能。

2.2 设计方法

(1)模仿法。“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来源于大自然,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和感受大自然,就能激起艺术创作灵感的迸发,为我们提供设计的原型。模仿是通过对设计原型的形式、色彩的借用,经过艺术手法的处理,用不同的材料创作出新的作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因作品是对客观物象原真性的表达,视觉形象更具艺术魅力。如榆林市阳光广场《秧歌――腰鼓舞》,塑造了一组陕北汉打腰鼓的场景,以原生态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富有激情的动态,传递出陕北人的豪放与热情。(2)抽象法。现代的设计理念是简约,简而不单,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应用在广场景观小品中既是内涵与造型的统一。抽象法是以现代构成为指导思想,对设计原型进行夸张、提炼、变形等,应用点线面的关系表现客观对象。这种设计手法使景观小品视觉效果强烈、生动更具艺术特色。如榆林市火车站广场的景观雕塑《塞上明珠》,用抽象的造型结合不锈钢材质,表现出动感、璀璨,把金属的坚硬、冰冷之感转化为一种火热的向上的激情和灵动感,传递出榆林市如一颗明珠镶嵌于黄土高原的形象。

3 结语

榆林市广场景观小品设计依据本地的气候特征、环境状况和审美要求,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把景观小品的材料与形态完美结合,在时代的背景下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设计出富有榆林市地域特色的广场景观小品,彰显榆林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设计常识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庭院设计;青溪别墅庭院

1、引言

陈从周先生说:“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1]。”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都与诗词和谐相生,如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他们潜移默化地将诗词的内容、写诗的技巧等体现在造园中,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及对美好环境的欣赏。

2、青溪别墅庭院设计案例

2.1古为今用――场所分析

2.1.1空间布局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中提出:“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古代的诗人亦将此法运用于造园中,通过空间节构的起承转合达到情感的升华。青溪别墅现代中式庭院整体根据诗中的“起承转合”布置,庭院分为4 个部分: 入口景区(庭院景观的起点,将观者视线慢慢引入院内)、休闲区(连接各个区域)、 图1 空间布局

水景区(景观产生变化)及体验区(景观的结尾)(图1)。

起:入口景观区――景观庭院的起点,将观者视线慢慢引向院内,引起其好奇心

承:休闲区――连接各区域,使观者眼前一亮,产生愉悦的心情

转:水景区――景观产生变化,使观者心情在此得到放松

合:w验区――景观的结尾,观者感情的升华,充分体现建造该庭院的目的,在此回归田园生活的美好

2.1.2情感表达

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之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2]。诗人通过各事物为本体抒感,古代造园家通过园林要素为本体表达内心向往。本庭院景观亦通过“三境”达到情感上的升华:1)物境――景观结合诗词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整体设计,例如水景区: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中的“声”、“乱石”、“静”、“深松里”几个主要元素以水景,乱石,竹,松来营造物境,将庭院诗意化;2)情境――整个氛围围绕青溪的诗词意境来营造一个休闲雅致的环境,通过景观致使观者心情愉悦;3)意境――境生象于外,庭院主人及亲朋好友赏景、体验,从中感受到远离喧嚣城市,回归恬静田园的美好生活。

2.2古诗词场景再现

无论是以诗词造园还是以诗词点景,都是结合周围景致,当下所感而为之。因此景观感受的不同使得“现代中式”景观设计不能盲目照搬传统元素,本文将结合景观命名和景点设计来讨论古诗词场景再现。

2.2.1诗意化景点

现代景点常常使用一般化的题名,例如“湖心亭”,“文化广场”等文化性不足,无法引起观者的联想。景点的命名原则是要使游者知其名便知其意,尽可能达到“问名心晓”的效果 ,从而激发人们的联想而创造意境,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意境[3]。如木结构的亭子可取名为“嬉亭”取青溪词的溪的谐音,一层意思为嬉水,为动景,体现出亭子的休闲功能,给人心情上的放松,二层意思取溪水之意,为静景,缓缓而流的溪水,加之亭子四周的诗意场景,深化庭院景观。

2.2.2景点设计

2.2.2.1嬉亭

通过木结构亭子的布置与周围环境融合,追求生态自然的效果(图2)。亭子局部采用玻璃材质,既可透过阳光,又可挡雨,还可观星,传统木质与现代玻璃并置在 图2 嬉亭

一起,既有现代美又可使人融入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该区域“前观――‘声喧乱石中’;卧看――‘牵牛织女星;’仰望――‘举杯邀明月’”在此可享受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为古诗的现代演绎[4]。

2.2.2.2石溪

石溪位于水景区,石缝中水淅淅沥沥洒落在池塘中,溅起一圈圈的涟漪,微风徐徐,在其附近,一片竹林在风中摇曳。通过将诗词“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的意境融于庭院设计中。整个庭院充满钟灵毓秀的气氛,文峰辐射四邻,使大环境充满难以言表的雅气[5](图3)。 图3 石溪

2.2.2.3硕果地

硕果地位于体验区,使业主体验田园之乐。通过花卉和农作物混合栽植,将种植土通过几何的摆放,与诗词“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中的趣味以丰收之趣来体现,在这里,给业主一直想要的诗意生活,只闻花果的香气,不谈悲喜,这是一家人的活动之地,也是造园的目的,回归田园生活。

2.2.2.4芳华架

“我心素以闲”,以闲情雅致度过一场风华雪月,此处的春意永远是那么的浓烈。通过选用常绿的金银花的藤蔓植物,其芳恒而不歇,花色由白而黄,黄白相间,清丽而不单调与诗词场景的雅致氛围相融合。花的香气浓淡相宜,沁人心脾,让人嗅之神清气爽,在这里,一刹那,拂去 图4 芳华架

尘世间的疲惫,慵懒的度过一个极富情趣的下午茶时光。另外金银花还有药用价值,在盛花期业主可适当采收一些花叶作为药用(图4)。

小结

中国古诗词文化深远广博,对传统诗词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再现的探讨是有价值的,这对现代庭院景观设计理念的拓展与传播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深刻理解古诗词文化数千年积淀的人文精髓,努力提升古诗词场景在现代庭院景观中的再现及其实践中的文化景观品位,能帮助我们探求一种既具深邃文化内蕴又具现代时尚气息的设计理念与形态,使庭院设计更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与蓬勃发展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J]. 扬州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5( 3) : 41-42.

[2] 孝天忠,杨丽娟.论王昌龄以“三境”说为核心理论的意境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3]孟兆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J].风景园林,2005( 2) :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