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

第1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价值实现

众所周知,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年上升,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及形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特征。知识层面要求,能够理解运用文言文的具体含义,表达方式。在对文言文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再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简单的文言文,了解大意,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怎样能够更好的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加深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这是教育界应该不断研究的问题。

一、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直接的字面意义显而易见,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是古代人们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一种语言行为及语言形式。是与现代语言相对应而言的。历史悠久,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言简意丰,几个字含有的意义却很多,这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如《醉翁亭记》,语言精练,词义丰富。还有一点就是文言文具有很强的文化感,蕴藏着古代的文化甚至是生活风俗。如,每月的初一,古代称为“朔”,每月的十五,古代称为“望”。这样的风俗习惯数不胜数。因此,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二、文言文的价值体现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更是意义重大。当然,文言文价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

(一)文言文价值在文化上的体现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远,而文言文正是在古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他蕴含了古代文化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行为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制度,教育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学习,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古代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从而更加准确地的进行继承与发扬。如古代把“龙”“凤”作为一种高贵的意象加以崇拜,流传至今,人们仍然把这个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代表着一种吉祥之兆。这就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文言文的价值在审美上体现的

文言文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有婉约派的,有豪放型的,言辞优美,意境幽远,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文学美感。文言文不仅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审美需要,内容上同样韵味无穷,道理深刻,画面迷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也有深远的影响。

三、文言文价值的实现途径

基于文言文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总结以下实现途径。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鉴赏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意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死记硬背,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阅读欣赏活动,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独立学习,把文言文的当做文学作文领悟而不是当成学习任务完成。

(二)师生共同提升文言素养,把握教学重点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提升了,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保证文言文价值的实现,教师应丰富自身的文言文学识,增加阅读量,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文化常识,人物背景,历史事件,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中,要分清学习重点,对典型文言文范文进行深度解析鉴赏。对文法修辞,句式表达,情感抒发等同样要重点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才会得以顺利体现。

四、结语

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已经非常明显,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整的体现它的价值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在高考实际中,既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提升,又要加强能力的提高,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文言文价值的实现也是教育的目标,要想达到很好的效果,就要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发展,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完成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文言文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雷.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价值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

[2]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8).

第2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是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2.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思路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课程标准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3.要正确分析传统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欠缺

3.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会忽略这句话的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对基本知识的传输,而没有顾及学生的想法。其实,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引入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3.2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不足。荀子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讲的就是语文的学习是需要知识的积累的。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零碎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比如,在黑板的一侧设立语文专栏,让同学们一个个负责更新,每天更新2-3个文言文常用词,让文言知识的学习融化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对相似的句型进行汇总,以便学生综合理解;对实词、虚词进行列举,让学生便于掌握;也可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这样,通过纵横结合的方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认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会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国古代的朝代变革、各位文人雅士生平叙述、古人的一些风俗习惯等等,以便加强他们的古文知识积累,对他们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第3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一、以文诠言,准确理解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对字、词、句能有准确的理解,从而更深入地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涵。然而词义的确定往往与句意的把握密不可分,而句意的把又往往与整篇文章的内容密不可分。因此,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弄清作者写了哪些人,叙的是什么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作者的感情倾向如何,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又是什么,然后,再来引导学生诠释文言文的言。

比如:《兰亭集序》中的“引以为流觞曲水”,课文注释为“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又注“曲水”为“引水环曲的渠,以流酒杯”。本人认为这两个注释很可商榷。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渠”是人工开挖的水道。按照课文注释,“引水环曲为渠”,就是说为了这次文人的聚会,要开挖一条水渠,而且要挖得弯弯曲曲的,把水从别处引过来,这符合情理吗?所以,本人认为这个句子应该翻译为:利用弯弯曲曲的溪流来漂传酒杯。可能有人会问,你把“引”解释为“利用”有什么好处?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是按照情理,把这句话中的“引”灵活地理解为“用”“利用”是最符合当时的情景的。

二、立足于“言”,探究文言文的“道”

在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是共通的,是一致的。要想把文言文教学到位,就不能割裂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必须立足于言进行教学,在言的教学过程中,去探究文言文的思想内涵,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辨析与推敲,引导学生达到对文章、文学、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而触摸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精神的成长。在名句的鉴赏分析中,体验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养成高雅的气质。

“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富于智慧的文言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古汉语的独特魅力。我们通过解读“文言”领悟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能准确捕捉文言作品的象外之意与弦外之音。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有这么一句描写兰亭周围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句中,“修竹”一词就很耐人寻味。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素来讲究天人合一。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的竹,千百年来因有清雅淡泊的品质而被赋予了特点的审美情感。兰亭有竹为伴,不正是君子贤士聚会的美好环境吗?这还不够,王羲之还以“修”修饰了“竹”。教学中,如果我们只简单地将它译为“长长(高大)的翠竹”,恐怕会有“暴殄天物”之遗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以“修”修饰“竹”其意不尽在“竹”,而是要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表现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

有些文言文作品情感充沛,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情感丰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文章的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在《陈情表》一文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紧扣“无以”一词的理解分析来探究李密的“孝情”。“无以”是“没有用来……的办法”,李密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究竟缺少什么呢?他的祖母又为什么不能安度晚年呢?由前一句的“无以”,可以结合上文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到李密幼年父丧母嫁的孤苦无依,瘦弱多病,无依无靠的悲苦身世;由后一句的“无以”,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李密孤苦伶仃,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家境,祖母卧床不起,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的情境。

李密幼年全赖祖母抚养,此时,祖母卧床不起,李密又怎么忍心离开呢?这种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两个“无以”道出了李密当时的实情,而且蕴含着深深的人情味,读之,令人遐思悠远,品之,令人回味无穷。晋武帝见了,又怎么还忍心逼迫李密离开他的祖母呢?

三、激活学生的想象,加强“文”与“言”相融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必须透过“言”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脉搏。为此,学生必须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沉浸在文本之本,让他们借助想象和联想解读课文文本。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描绘阿房宫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描绘阿房宫非同凡响的句子,想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这样教学,学生不但可以通过想象实现“文”与“言”的相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文内容,加深审美体验。显然,这样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兴趣增强了,更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4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一.有感有悟的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目前的课堂教学看,不是教师不注重诵读教学,而是“读”的教学没有到位。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自读多,范读少;齐读多,个读少;讲前读得多,讲后读得少;纯朗读多,背诵少。这样大大削弱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天长日久使朗读变成厌烦的、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而好的做法是把自读和范读相结合,把齐读与个读相结合,把讲前读与讲后读相结合,把朗读和背诵相结合。同时我们在听范读时一定要让学生听正确地、流利地、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有语气语势地朗读,有时还可适当配录音带。在听的基础上要求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学生就能在朗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

二.答问互动的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自我陶醉,引经据典,逐字逐句翻译,黑板上密密麻麻,学生昏昏欲睡,一头雾水。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依然不理想。老师只是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授之鱼”,却没能做到“授之渔”,再加之单一的教学形式、呆板的教法,就会导致课堂气氛的压抑,课堂教学缺乏情趣,教学效果也就好不到哪儿去了。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文”“言”结合的赏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看待、处理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已经成为语文老师共同关注的事情。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以定位为:理解基本知识,阅读古代典籍,汲取文化精华。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理解语句含义,领会文章意思;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语义,体味语言,感悟古人撰文的妙处,进而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一是赏言辞之美。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其次精炼与含蓄,第三是形象鲜明与生动,第四是音乐美和声韵美;二是赏句式之美,即句式的整齐美和参差美;三是赏结构之美。

文言文的赏鉴,重点无非就是言辞、句式和结构三个方面,但是要真正感悟到美,那是离不开“言”的,比如:《醉翁亭记》中叠用21个“也”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迂徐舒缓,余味无穷,正是古代音乐美的精彩体现;刘禹锡的《陋室铭》句式对仗工整,平仄相间,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美;而孟子的文章。在孟子的论说文结构非常典范,同时大量使用排比造成文章的一种气势美。

四.“死”“活”相生的识记

文言文读懂感悟理解赏析毕了,还要进行必要的识记教学,因为识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是落实内容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从我的教学经验说,要抓好一“死”一“活”: “死”指的是对文言基础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重点实词、常见虚词以及文学常识要做到“死记硬背”;“活”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行文言文的课外学习和拓展学习。更长远的目的则是为高中阶段或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中教材选编文言文文质兼美,学习文言文,就是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好文言文,既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美好的情感。高中新课标教材文言文选文约占课文的40%,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文言语法讲授,肢解课文,忽视诵读训练,学生个体感悟。新课标专家学者反复叮咛,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语文教学应回归“读书”本真,真正体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诵读是根本,语感训练应是当务之急。诵读教学方法虽然古老传统,但今天无论多么优秀的语文教学法都是不可替代的,语文课堂的活力首先应是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诵读应该成为我们打开文言文学门的一把金钥匙。“准、通、懂、透”文言文诵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诵读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在夯实文言知识的同时,强化语感培养,强调主体感悟,注重情感熏陶。“读准——读通——读懂——读透”四环节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优化学法,培养能力的课改理念。

“读准”,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认清认准每一个字音,特别关注通假字,多音字,异读词,古用今废字,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用字。具体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用笔勾画所有不认识的字;第二步,浏览注释,标注读音,重点关注通假字,异读词,多音字。第三步查阅工具书,确定疑难字读音。第四步,响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字音”环节四步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学生既可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交流,在查阅工具书前,相互请教,既培养了虚心好学的品质,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然后划分任务,分头查找解决疑难字音,最后交流分享各自成果,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能增进同学间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检查预习,点评学生自主学习,及时纠正在朗读中普遍存在的字音问题,对个别易错字音做强调。

“读通”就是读出句读。教师指导学生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句中停顿划分的方法:第一,根据语法功能停顿,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状语和谓语,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应停顿,但名词做状语时,应在名词前停顿,而不能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第二,特殊虚词后考虑停顿,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若夫,至若”等,关联词如“虽,因,惟,故,且”等,句中表停顿的虚词“也”。第三,特殊句式辨清停顿,如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倒装句“求人/可使复秦者”,判断句“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第四,古代文化影响停顿,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事物名要连读,除此以外双音节词一般要分开读,因为古汉语中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具体步骤:第一,学生就响读课文中句读疑难向老师质疑,教师分类整理本课句读疑难问题;第二,教师就典型例句讲解划分句中停顿的一般方法,学生讨论划分疑难句的停顿;第三,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示范熏陶;第四,学生诵读体悟,可以自读,也可以分角色读,还可以展开诵读竞赛。

“读懂”就是理解文意。学生在读准读通的过程中,对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音多义字、特殊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指导学生在口译文段的基础上能把握要点,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在疏通文句中,既可让学生自读自译,也可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译,隔句或隔段交换,教师特别关注词类活用以及在前两步未提到,课本下又没有注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用法、意义,及时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谬,指导学生分类积累文言词句,养成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在信息筛选、要点归纳、结构把握中,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成目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概括:一块玉璧(和氏璧),两个国家(秦国赵国),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四个人物(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对于这类传记性文章由于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悬念丛生,可以让学生讲述故事,或者进行场景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特征的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把握。

第6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字:苏教版;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步入高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针对古代文学教学部分具有明显的不同,教授初中这一部分的时候老师要淡化语法、词法、句法,学生在学习时,要借助课文注释和辞典工具书解读课文文章内容,但是对古文知识没有进行明确的梳理,因此教师上课时,会自觉降低教授的内容难度,不易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造成学生在对古代文学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散乱。新课改之后,高中的语文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本身就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句式这些知识很迷惑,而且还要掌握实词,虚词等词性内容的困扰。学生在考试时,普遍古文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上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策略。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灿烂的瑰宝,对于它的精华我们要发扬继承,高中生正处于建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因此学习我国古代文学知识,以史为鉴完善自己,但是鉴于学生对这方面知识薄弱的学习状况,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整合学生思路,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

一、注重学生课文预习,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文预习习惯,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又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就教师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古文的预习,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分析、阅读、翻译古文的方法,比如要求译文准确精炼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并且要符合现代人语言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优美,语言丰富有张力。其次,学生在获知方法后,教师在每节课的讲课之前,要把下节课课文预习的内容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对课文内容基本的整体认知目的。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可以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把预习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都有问题的内容,向老师提问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身感受古文魅力,阅读课文,感受文章作者的思想,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他们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重视诵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潜能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课文,特别是古代文言文、诗词等的语感培养与训练,高中语文古代文学知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文句子的翻译和词语解释。诵读是学习古代文言文、诗词基本的能力,用心领悟通过反复背诵,获得丰富的文言语感,才能在考试做题时精准的知道作者的用意。学生只有对文章诗词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地学习和记忆,增强对课文的理解。熟读和背诵一些诗词名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古文用语凝练简洁,为学生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等方面进行创作,通过对原文内容设计新的场景环境,进行合理想象,增补内容情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补写和续写,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古代文学知识的魅力,忽视了对它的学习价值,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学习古文,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一小部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是因为认识学习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知识。例如,有的是爱好古代文人写作中透露出的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有的同学就是为了获得高分,在考试中力拔头筹。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区分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兴趣引导,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面对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达到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来促进朗读或背诵,激发其好胜心;注意文章对美的探索,构建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讲解古文的文学价值和文章的背景情况,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设计层次合理、适当反例的习题,摸清其思维规律,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古代文学的学习,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懂得一定的古代文学常识,阅读量积累的越多,同样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就越强,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初中语文竞赛教学法质量措施竞赛教学法,是指将初中语文所学内容有选择性地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进行考核,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但竞赛教学法的应用应坚持适宜、灵活、具有针对性,并综合其他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下文将探究实施竞赛教学方法的措施,以论证其可行性价值。

一、实施竞赛教学法的条件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并不是都可以采用竞赛教学法,如古诗词的讲解、作者背景介绍等,此类知识还有赖于传统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运用竞赛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所学内容不仅要适合该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置,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一,所学内容适合竞赛教学法。此类内容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为目的,旨在转变现阶段僵硬的“检查式”教学方法,让尴尬的检查课变为丰富多样的“竞赛参与课”。例如,考察学生字词、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课前预习情况等,可运用此方法进行考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相应的赛前准备,由小组自行选出代表参加考核竞赛,借助此类考核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沉闷气氛,从而为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第二,学生对此教学法感兴趣。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对其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施竞赛教学法之前应做好调查,了解学生对此方法的认可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教材内容等设计合适的竞赛教学内容,以实现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竞赛教学法的过程

1.设定教学方案。以文言文讲解为例,教师应事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全面阅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对其有所把握,包括作者背景,该文章的创作背景、基本知识点等,为学生提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汇用法和句式结构知识,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全文的情感基调与表达的中心思想,以此来保证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课文信息,为开展竞赛教学法做好准备,然后以所划分的小组为例,进行竞赛讲解,即每组对选中的文言文其中一段内容进行讲解,以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

2.选出评委小组,实现科学评估。评委小组应由包括各个小组成员,教师负责对整体竞赛讲解过程进行领导,从熟练程度、感情丰富程度、号召力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较为客观的方面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各个小组所得的平均分,最终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这种注重客观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除了掌握文文章中所涉及的古代文言知识点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表达与运用能力。

3.小组交流,教师总结。当各个小组完成对对象文言文的讲解后,教师应对各个小组成员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号召评委小组与观众进行交流并发表建议,不同群体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以出现千差万别,对于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内容,教师要立即进行更正,普及正确的知识信息,以便及时发现竞赛教学法存在的弊端,防止学生形成认识误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分析教学效果,逐步积累教学经验

1.定期开展学校大型语文竞赛活动,考核学生所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组可依据竞赛教学开展情况,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把握,例如,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可组织全校性的“文言文知识竞赛”,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文言文的经典名句、对某一句子的翻译,而且也应当涵盖作者背景考察,课外文言文尝试性阅读考察等,要求全校学生参加,规定考试时间、考试场地等,最终根据考试成绩选出前30%给予奖励;也可围绕某一话题举行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组织“古诗词朗诵大赛”等,通过这类大型语文竞赛的举办。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督促学生抓好语文基本常识与所需的各项技能,从而在竞赛中获取优异成绩。

2.及时反馈,重视经验积累。竞赛教学法由于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物力,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与控制能力,与其他方法相比,在教学过程中所需成本较大,并不适合对全部教学内容都进行竞赛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及时发现该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学生的反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程度等,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积累,从竞赛内容的选择、竞赛方式的采用、评委的选取到奖品的设置等,以为后期运用竞赛教学法展开各类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竞赛教学法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值得采用与借鉴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条件与实施过程,以及在具体竞赛过程中具体组织流程等,由此可知,竞赛教学法的实施应突出针对性与目的性,做到方式科学、内容新颖、吸引强度大,采取自愿与强制参与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以改善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僵硬局面,号召学生主动参与竞赛教学,结合所学知识,借助不同形式的竞赛平台,在锻炼自身基本语文技能的同时,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以达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明全.论课程知识的文化本质――基于东西方文化的诠释与比较[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第8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法兴趣习惯

学法,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的经验和方法的总和。它是保证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关学习活动的经验系统。学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当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怎样去记忆、怎样对自己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提高自己的自教和自学的能力。本着此目的,我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抓学生语文学习的常规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着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背的习惯培养,进而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论文。

一、建立常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给每位学生印发了一份《语文学习常规》。

学生的年段语文学习常规要求如下:

(1)备置《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小词典》等工具书。课内课外,遇到疑难字、词,要自觉勤查勤翻,做到积极掌握、熟练使用。

(2)制定读书计划。

(3)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学会勾、点、圈、划、批的读书方法。

(4)主动、专注、细心地听话。在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报告、听广播及平时交谈等听说环境中,训练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住对方说话要点的能力。

(5)积极、主动、大胆的练习说话。上课发言,音量放开,不仅敢说,更要能说、善说,努力把要说的内容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地说出来。

(6)作业书写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端正。作文书写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7)建立语文学习资料库。

二、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某一门学科感到兴趣,甚至入迷,就会抱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愉快地学习,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就会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语文原本是集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于一体,融天文、地理、历史于一身,将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课,我们必须运用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众多手段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轻松愉快的上好语文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了文言文后,学生对其中的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等四人的口才非常佩服,于是我就抓住机会向学生说明口才在当代社会人际交流之间的重要性,并向他们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同时我对学生要求,在班级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自动分成了正反两方,找资料,想对策,在辩论赛中正反两方的同学表现都非常出色,不时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班中又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并请校报的小记者们也参与这一活动,讲述他们平时采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兴趣很浓,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带来益处。因此,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我要求学生上课要做到“笔到”,听课过程中要学会记笔记,将老师上课讲的有关内容有选择的记下来,并及时将听课笔记加以整理,认真进行复习,过一段时间就要将听课笔记好好翻一翻,以便巩固记忆,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自建资料库的习惯

我要求每位学生学习自建“语文资料库”,并对学生“语文资料库”的目录作如下编排:

(1)容易读错的字(多音字、形近字、习惯性误读字)。

(2)容易写错的字(形近字、习惯性误写字)。

(3)容易用错的词语、成语(同音或近音异义词语、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4)容易用错的标点。

(5)文学常识:①古代;②近代;③现代;④外国。

(6)文化常识:①称谓;②历法;③职官;④地理;⑤科举;⑥其他。

(7)中国名言、警句。

(8)语法知识:①短语;②单句;③复句;④句群;⑤病句。

(9)修辞知识(常见的12种修辞格)。

(10)常见的文言实词。

(11)常见的文言虚词。

(12)写作知识:①精彩记叙文文段摘录;②精辟论点集锦;③论据大观;④应用文。

准备好本子,编好目录,一个语文资料库就建立起来了,我会要求学生源源不断地往“仓库”里装“货”,平时学生自己见到的知识,就按资料库的分类进行整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进行检查。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向学生讲清写好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自己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讲解书写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自备一本钢笔字帖,每天让学生抽出时间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对学生进行书法过关考核。并组织展览作业,开展书法比赛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第9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 方法

一、建立常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给每位学生印发了一份《语文学习常规》。

学生的年段语文学习常规要求如下:(1)备置《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小词典》等工具书。课内课外,遇到疑难字、词,要自觉勤查勤翻,做到积极掌握、熟练使用。(2)制定读书计划。(3)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学会勾、点、圈、划、批的读书方法。(4)主动、专注、细心地听话。在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报告、听广播及平时交谈等听说环境中,训练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住对方说话要点的能力。(5)积极、主动、大胆的练习说话。上课发言,音量放开,不仅敢说,更要能说、善说,努力把要说的内容用普通话准确、清晰地说出来。(6)作业书写笔顺正确,笔画清楚,字形规范,字体端正。作文书写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7)建立语文学习资料库。

二、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积极趋近的心理倾向。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某一门学科感到兴趣,甚至入迷,就会抱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愉快地学习,他的潜在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就会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语文原本是集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于一体,融天文、地理、历史于一身,将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交织在一起的一门课,我们必须运用形式多样,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众多手段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既全神贯注,又轻松愉快的上好语文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了文言文后,学生对其中的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等四人的口才非常佩服,于是我就抓住机会向学生说明口才在当代社会人际交流之间的重要性,并向他们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同时我对学生要求,在班级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辩论赛。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自动分成了正反两方,找资料,想对策,在辩论赛中正反两方的同学表现都非常出色,不时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班中又模拟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采访,并请校报的小记者们也参与这一活动,讲述他们平时采访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兴趣很浓,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培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带来益处。因此,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我要求学生上课要做到“笔到”,听课过程中要学会记笔记,将老师上课讲的有关内容有选择的记下来,并及时将听课笔记加以整理,认真进行复习,过一段时间就要将听课笔记好好翻一翻,以便巩固记忆,掌握所学知识。

2.培养学生自建资料库的习惯。我要求每位学生学习自建“语文资料库”,并对学生“语文资料库”的目录作如下编排: (1)容易读错的字(多音字、形近字、习惯性误读字);(2)容易写错的字(形近字、习惯性误写字);(3)容易用错的词语、成语(同音或近音异义词语、易望文生义的成语);(4)容易用错的标点;(5)文学常识:①古代;②近代;③现代;④外国;(6)文化常识:①称谓;②历法;③职官;④地理;⑤科举;⑥其他;(7)中国名言、警句;(8)语法知识:①短语;②单句;③复句;④句群;⑤病句;(9)修辞知识(常见的12种修辞格);(10)常见的文言实词;(11)常见的文言虚词;(12)写作知识:①精彩记叙文文段摘录;②精辟论点集锦;③论据大观;④应用文。

准备好本子,编好目录,一个语文资料库就建立起来了,我会要求学生源源不断地往“仓库”里装“货”,平时学生自己见到的知识,就按资料库的分类进行整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进行检查。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向学生讲清写好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自己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讲解书写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自备一本钢笔字帖,每天让学生抽出时间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对学生进行书法过关考核。并组织展览作业,开展书法比赛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练字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二)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篇,自然上口,便久而不忘。”可见诵读的重要性。但现在因为学生学的科目较多,忙于应付各种作业,真正读书的时间反而少了,诵读的习惯更加欠缺。因此,我首先从课堂教学抓起,在课堂上加强诵读的训练,课课必读,恬吟密咏,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通过读去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通过读去理解如何有条有理地去说明道理;通过读去理解如何形象生动地描绘事物。此外还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另外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特别是经典名篇,在课外开展读书活动,带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对社会生活缺乏了解关注,因而造成作文内容空洞贫乏。针对这种现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敏感度、责任感,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首先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文以载道”,我们结合语文标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掌握分辨真善美的标准。其次要求学生勤写观察日记,对生活一有感触就以文字的形式来加以表达,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意识的培养。同时我也不断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让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四、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