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团员自我评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全面学分制;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模式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实现新形势下共青团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基层团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高等学校共青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基层团组织通过不同的活动载体,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解决了大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更广泛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做贡献。高校基层团组织与团员青年保持着最广泛最直接地联系,作为高校团工作的最基层组织,它直接承担着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年权益的任务,在引导青年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学分制逐渐取代学年学分制,在全面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打破专业的限制,打破修业年限的限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把知识模块化来培养学生。我校作为江苏省全面学分制重点改革院校,在近几年里以全面学分制为基础,集合书院制和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取得了重要的改革成果。经过四年的实践,部分优秀大学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本科四年的教育提前毕业,真正实现了弹性学分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贯彻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素质引领、注重能力的管理思路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一、全面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全面学分制改革对高校教学管理、学生教育、后勤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就必须对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基层团组织建设做出前瞻性地研究和思考。
(一)全面学分制对高校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学年制的管理制度下,由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生课程完全相同或绝大部分相同,因此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就是一个班级,这个班级叫做行政班级。行政班级团支部成为学校共青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如开展课外活动、团员教育评议、主题团日活动,推优、评优等等。在全面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比较自由,选课的随机性很大,打破了学年制的固定班级、固定听课群、统一课程安排、统一上课地点等,每人一张课程表,每个人修课门数不同,任课教师不同,一个选课班级包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生自主度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造成了传统行政班级团组织设置相对稳定性和全面学分制下时空分布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原有的校团委—学院团委—专业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固有团组织设置方式不再适用,需要尽快构建适应发展的共青团组织新模式来取代原有的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
(二)全面学分制对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面学分制条件下,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进度不一,学习成绩难以使用统一的评比标准。由于班级淡化,团支部推荐、评优、团员教育评议等,因为缺乏客观依据和实施基础难以执行,必然导致团的常规工作难以正常进行。因此,评奖评优的标准、办法和途径等需要重新设计,重新制订。共青团工作只有和全面学分制改革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团员青年参加团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全面学分制背景下团员的自身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不断弱化
高校实施全面学分制后,学生不再受年级、学期限制,在选课等涉及自身成长和发展方面的自主度越来越大,学生由过去集中的状态逐步趋于分散,自主性大大增强,个性化发展使班级、团支部的作用不断淡化,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因缺乏有效载体的依附而变得弱化和缺失。随着班级、团支部凝聚力的逐渐削弱,很多学生产生不适应感,导致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消失。根据对笔者所在全面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学院专兼职团干部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团干部表示,随着全面学分制地推行,无法将全体学生组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顺畅的开展团支部工作,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下降。
二、全面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模式思考
在全面学分制逐步推行的进程中,高校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是:多种模式,多重覆盖。要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新变化和学生的新特点,确立“以人为本”的共青团工作理念。
(一)社区建团
随着原有的行政班级团的基层组织职能的不断弱化,社区、宿舍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以外的重要场所,所以,要积极推行社区建团取代原有的行政班级团支部。根据社区的规模建立分团委,每2-3栋宿舍楼建立一个基层团委,每个宿舍楼建立3-5个团总支,每个楼层建立2-3个团支部,每个宿舍建立1支团小组。通过社区团支部、团小组开展支部大会、民主评议、团员发展、缴纳团费、推优入党、综合测评等规范管理。开辟社区活动阵地,在每个社区设置固定的活动场地,如:会议室、排练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便于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团日活动。同时推行宿舍办公,把共青团工作的触角伸向学生宿舍,安排专职团干部进入学生宿舍区办公,缩小服务距离,提升服务效率,更为及时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强化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从管理方式上保证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导师制建团
即以导师制为依托,构建导师团建工作模式。建立“双导师”制:生活导师由专兼职团干部、辅导员或管理人员等担任,负责学生思想引导、生活、心理、健康、思想政治表现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学业导师主要由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担任,负责帮助学生理解培养目标和专业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导师所指导学生的数量建立团支部或团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实现基层团组织的各项职能。导师制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职业规划、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成长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当然,学生如何发展,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导师的设计。因此作为导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目标,就成为导师的主要任务。因此,导师制建团是对各种基层团建模式的有效补充,使网的组织体系更为科学和完善,它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团员青年的教育管理和指导。
(三)社团建团
以社团为单位建立团支部来实施团组织的各项职能。学生社团是特定范围内的独特群体,它是基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志向、专业追求等因素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也是当前高校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组织,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能够促进专业学习,丰富课余生活,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促进学生个性培养与身心健康。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导向,将思想教育、专业教育、成才教育与兴趣培养更好地结合,符合全面学分制所提倡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培养的本质,因此,在社团中建立团支部,对加强社团管理、建设到活动开展都非常有利。淮海工学院已经在现有的学生社团中全部建立了团支部。实践证明,社团建团模式是一个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社团管理、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以社团为抓手,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来开展共青团工作,不但使团员青年获得了锻炼,展示了水平,而且这些富于创新的社团活动为青年学生开辟了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广阔空间和施展舞台。
(四)网络建团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为网站建设与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交互空间,成为影响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学分制条件下,网络是高校团组织有效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建立网络团支部,可以超越时问、地点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看法,这将更有利于实现团组织的思想教育管理功能,同时也为团员青年提供了一个全新接受教育的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注册登记,参加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团日活动,通过网络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团支部微博建设、网上青共校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团建信息,开展团员论坛、网上讲坛、网上调查、网上活动方案征集等活动,以此开辟新型团员思想教育空间,让广大团员积极参与,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网络之中,通过信息化建设开辟高校共青团新型的团建阵地。
(五)活动建团
随着全面学分制、书院制、社区化的推行,同一课程班级、同一团支部的学生在课程选择、居住地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难以集中开展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活动团支部的形式来补充,即通过招募、竞标等形式,由来自不同课程班级、不同团支部的学生组成活动团支部,负责承担团的活动项目,完成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例如: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知识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大学生创业项目、社会实践团队组建、志愿服务、课外文体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学分,增加活动团支部的凝聚力和认可度。
总而言之,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要积极适应新变化,探索适应团员青年个性需求的团建新模式,从单一覆盖实现多重覆盖,发挥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服务和维护广大青年权益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晏维龙等.书院制改革学分制培养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育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 王玉忠等.适应学分制改革创新高校团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18).
[3] 李同果.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4] 张一梦.学分制的改革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J].现代教育,2008(18).
[5] 王莉等.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新探索[J].科技资讯,2006(2).
20__年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服务社会”的宗旨,以提高青少年素质为主要内容,紧密围绕街道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共青团固本强基工程,树立辖区观念,加强横向联系,发挥区域性团建的协调作用,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和团结辖区广大团员、青年建设和谐社区,努力探索形成“覆盖有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协调有方”的社区大团建新格局,推动我街共青团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工作目标:[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发挥光明街道境内教育资源优势,营造街道共青团组织特有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及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青少年和谐观。
2、建立健全区域性团建联动社区团建有效的机制,与境内学校、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搭建好街道青少年服务工作的新平台。
3、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建立全省第一家街道级别青年志愿者注册机构,成立光明街道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
4、本着“青年中心”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抓好建设、运转、管理等关键环节,以“凝聚青年、引导青年、发展青年”为宗旨,探索建立青年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青年工作的新发展。
5、发挥“全团带队”的职责。指导和监督社区少工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服务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进一步巩固未成年人社区教育成果。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1、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活动,切实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来,把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到辖区的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中去。
2、切实加强和改进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坚持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实施社区青少年“5A计划”(爱地球、爱祖国、爱家乡、爱伙伴、爱自己)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力加强民族精神、荣辱观和家乡的乡土人情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按照未成年人的年龄和身心特点,积极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扶老助残、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社区文化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二是加强服务于未成年人工作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团校、家长学校和各类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使这些阵地成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三是加强服务未成年人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纽带,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沟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把好的经验、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积极探索社会资源的整合机制,产生合力,攥紧拳头打出“光明”一个品牌,建立一个统筹协调、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
3、深入持久地开展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以建团8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团员意识教育,通过开展“追忆、启迪、展望”主题团日活动,开展“举团旗、佩团徽、唱团歌”活动,积极营造和培育团员青年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共青团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青年团员从身边做起,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气。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青年推动我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力军作用
发挥境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以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线,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转化创新成果,团结带领青年推动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到西部繁商区的建设中。
1、实施“青春加油站”培训计划,整合辖区内社会培训机构为青年提供多方位的培训机会,构建服务青少年学习的多样化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就业培训,多层面、多渠道地帮助青年实现就业、创业。深化争创“青年岗位能手”、“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着力提高青年学习能力和创业本领,引导鼓励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2、服务青年创新创业。联系协调有关部门,整合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指导及资金、技术支持;组织青年创业者参加各类招聘会、展览会,及时掌握科技信息动态;通过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术比武活动,鼓励企业青工提高科技素质,促进企业管理
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发挥区域内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丰富和完善共青团联系、举荐优秀人才的渠道和措施,积极向各行各业推荐人才,为优秀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舞台。通过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光明街道互联网站和《光明风采》提供就业信息,广泛宣传我街良好的创业环境,为青年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
3、开展“大中专学生社区教育见习基地”活动。协调辖区企业为境内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并试行大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采取带课题见习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社区见习载体。建立社区服务时长考核机制、绩效考核等机制,集大学生聪明才智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见习教育基地,除了可充实企业、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外,还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注入青年人的活力。
三、以“构建和谐光明”为目标,引领青年开风气之先
1、引导青年投身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知晓面与参与度,探索经常性的招募机制和服务时间长短结合的服务机制,建立全省第一家街道级别青年志愿者注册机构,成立光明街道青年志愿者中心。以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统揽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加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点和服务团队建设,开发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计划,切实巩固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基础。以51#丙区“扶老助残”省级示范单位为延展,在境内深入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老助残行动”、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等项目,引导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2、引导青少年积极投身平安街区建设。针对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结构的变化以及青年自身特点,密切关注青年思想动态,建立健全青年舆论汇集和分析制度,对青少年思想倾向采取动态管理,引导青年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思潮的沉渣泛起。在51#乙区青少年社区预防违法犯罪工作省级示范单位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进一步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青少年维权工作。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社会治安巡逻等工作,推进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织青年志愿者、专职社工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活动,开展对低保户子女、残疾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闲散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和服务。结合光明街道青少年法制学校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与管理,继续巩固和完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
3、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素养。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各类主题读书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作为今年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通过开展“一举一动促和谐,一言一行见文明”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在生活、社会、职业、校园中的文明礼仪习惯,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文明礼仪意识。组织青年文明社区评选、社区青少年文化体育节以及社区公益讲坛、社区青春舞台等社区青少年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青少年的文化生活。
四、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竭诚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
1、加强服务工作,不断优化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环境。积极探索服务新载体,继续深化青少年素质拓展计划和少先队员“雏鹰争章”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本着“学校放假,社区开课”的原则,认真做好寒暑期青少年工作。开展“情系万家、关爱成长”、“社区小当家”等活动,强化青少年社区服务观念,实现社区与学校工作的双赢,深化济困助学活动,切实为经济困难学生、残疾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排忧解难,加大青少年维权力度。
2、加强阵地建设。在利用好现有的青少年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宣传、教育、活动阵地。加大青年中心建设的探索力度,全力打造“街道青年中心”品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围绕“建起来、活起来、亮起来”的要求,大力培育组建各类兴趣型、服务型、功能型青年社团,延伸工作手臂,以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发挥“街道青年中心”社区团建、青年联谊、青年培训和社区义务的四大平台作用,结合辖区团员青年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其依托阵地整合资源、直接服务团员青年、辐射带动基层团组织整体活跃的职能。
五、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内在活力
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共青团工作的新途径,建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共青团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注重学风建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学海无涯,学无止尽。成立了寝室学习制度,有了学霸寝室。并且申请了属于班级的QQ,开通了1313班的网易邮箱,新浪微博还有微信,飞信等。积极开展寝室学习活动,共享资料;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效率,团支部对班级考勤进行严格的要求,积极杜绝任何迟到、旷课、缺课的情况;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QQ群里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经验,互帮互助。
二、促进思想建设,树立建设祖国目标
不断进取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竭的动力。时代需要我们去努力进取。在长知识、学做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一定会不断进取,努力成为服务于人民的新一代。自党在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件1313班就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一)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团日活动,深入贯彻十精神。(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篇"的主题班会,引领同学们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雷锋月举行"种班树活动",将雷锋精神延续下去,不断地提升自我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
三、推进文化建设,做新时期的接班人
大学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软件1313班被评为校"优秀班集体",软件学院"红旗团支部"的荣誉,在软件学院一二。九合唱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学校的重视,学院的关怀下,我们作为"试点班级"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大一就取得文化建设方面的好成绩。科技月月评比赛中,软件创新大赛中,都可以看到1313班很多同学的身影;辩论,演讲比赛时,激烈的,唇枪舌战的"战场",也有1313班同学宏伟的声音。逢节日,班委都会悉心准备每一位同学的礼物,给予家的温暖。
"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软件1313班几乎每个月都会举行大型的班级活动。(一)大一开学农家乐活动,增进感情。(二)素质拓展活动,缓解大学压力。(三)男生节女生为男生织围巾,带来冬季温暖。(四)男生为女生过女生节,促进友谊。(五)雷锋月种班树,服务院校,快乐自己。(六)班班辩论赛,以理服人。(七)班班篮球赛,挥洒青春汗水。(八)中秋节做月饼,共同思乡。
四、 培养各方人才,励志服务院校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是我们不变的目标。软件1313班十分重视班级同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时期,做接班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守纪律、有理想、有胆略、有技术、有文化,又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技能人才。软件1313班的同学在院学生会,团委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仅团委副部,就占据8人。学生会副部5名。e01协会部长1名。野人定向组组长1名。
我们梦想着像一匹骏马奔腾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让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心都随着我们年轻的脚步声一起跳跃;
我们梦想着像一只海鸥翱翔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让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到我们矫健的身影;
这就是我们,软件1313班39颗年轻的心,面对困难迎难而上!
这就是我们,软件1313班39颗乐观的心 ,面对失败从不言败!
这就是我们,软件1313班39颗奋发的心,面对挑战勇敢向前!
大学优秀班级事迹材料(二)
凝心聚力促班建 携手前行铸辉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101班事迹材料
在人文荟萃,学养深厚的江西农业大学这片圣土上,涌动着一股青春的气息,43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在此相逢,迸发出炫目的光芒。劳动与社会保障1101班,亲如兄妹,相亲相爱,携手共进,共创未来。
一、强化组织建设,在推动优秀班级建设中凸显作为
班委设置健全合理,民主选举按时换届。在班委选举之前,班主任、辅导员确立了"1 1 4"的班委班子配备模式,即1名班长,1名副班长(由团支书兼任),4名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权益委员、宣传委员)。在基本的班委配备模式中,通过每一年的民主换届选举,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富有激情、能力突出、工作扎实、群众基础雄厚的同学当任。
完善班级基本制度,提升班委服务水准。由班委提出方案,报团支委和班委集体审核,在班会表决通过,确立班级基本管理制度,合理规范同学的行为。经过年度统一筹划,各班委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组织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班级影响力,提升班级战斗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强化思想引领,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凝心聚力
引领思想办好团日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思想道德建设旨在提高团员的思想素质,使之从根本上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十"以来,社保111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引领活动。(一)开展以"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深入学习党"十"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释义进行解答,引领同学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深入实践。(二)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关爱孤儿献爱心"的团日活动。(三)宣传报道先进事例,学习先进模范精神。坚持以、团章为蓝本,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在平常的交往中,注重发现和解决同学们思想上的问题。与时俱进,对先进事迹,先进个人进行表扬,鼓励广大同学向模范榜样看齐。
社保111班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着党员的标准看齐,关心着国家发展的大事。经过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全班同学思想觉悟建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三、强化基层服务,在服务班级同学中强基固本
强化学习辅导,实现"零挂科率".社保111班带领全班同学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良好班风,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风,班级各项工作均走在前列。在学院进行学风建设的大好形势下,我们班同学抓住机遇,狠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8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为50%,国家计算机二级一次性通过率86%.人力资源一次性通过率为95%.大二学年评出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两名,专业奖学金获奖覆盖面达50%.对于成绩暂时比较靠后的同学,班委专门组织、统一安排,号召实行"一对一"辅导,实现了零挂科。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到课率高,且在课余时间经常组团去图书馆,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专业素质,还提升了大家文化修养。
四、强化人才培养,在进行学生工作中展现风采
回首过去,满面沉思;放眼未来,踌躇满志。社保111班的同学们将一如既往坚持"主动、善意、低姿态"的为人处世原则,走在未来的道路之上,相信激情岁月,迎来的是如花的硕果。
大学优秀班级事迹材料(三)
用双手编织出美丽,靠双脚踏出精彩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会计1304班事迹材料
前进中的会四
2013年的9月,54个梦编织在了一起,54颗心凝聚在了一起。美好的相聚,我们倍感珍惜,怀揣着梦想,我们并肩前行。一条满载着四年时光的路铺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梦想将在这里飞翔,我们的蜕变将在这里完成,我们的人生也将在这里开始新的起航。梦想,让我们奋力拼搏,为追求心中之梦而勇往直前;青涩,让我们饱尝心酸,为不再庸人自扰而努力成长;挫折,让我们痛定思痛,为活出自己的精彩而自立自强;成就,让我们幸福快乐,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彰显自我。我们的故事就此展开,装满梦想,迎难而上,披荆斩棘,收获人生。挥汗如雨,只为青春无悔!笑看成败,只为人生精彩!奋斗,造就我们的超越,超越造就我们的成长,成长造就我们的永不言弃和积极顽强。这就是我们,会计1304班,乐观坚强的一家人,54颗年轻而勇敢的心。会计1304班,我们的家,梦开始的地方!
缘分的使然,来自大江南北的我们相聚在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组建了会计1304团支部。我们的梦要靠我们的双手编织出美丽,我们的人生之路要靠我们的双脚踏出精彩。以后的每一天,让我们在这片充满着朝气与希望的沃土上尽情展现青春的风采,向往未来,为我们的人生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会计1304,加油!
2013年9月,54名同学共同组建了会计1304班团支部,经过个人申请和民主评议,杨丽银同学担任团支部书记,陈林汉同学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马淑雅同学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
团支部是一个班级的思想政治核心,本学期以来,会计1304团支部的工作在团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积极组织同学参加活动,在学习、纪律、卫生、班级建设方面成绩优秀,在班级团支部建设上,制定计划和方向,按照学院的工作和总体要求,从本班自身实际出发,以争取做到最好为动力,认真落实上级工作,积极开展每项活动,把握同学思想动态,与团内部组织宣传委员密切配合,默契工作,深入了解同学情况,关心同学,活跃团员思维,丰富团员生活,为大家提供所需,为老师提供帮助,并与其他班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提高班级工作效率,在比赛、评比中力争最好。在全班同学的努力配合下取得了很多成果和经验。但同时不可否认在团支部的工作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工作效率还有待提高,不过,我们团支部会尽最大努力,一起构建和谐、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内工作及主要活动
(一)新生书画比赛
好团支部: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会计1304班事迹材料
(二)新生拔河比赛
(三)"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主题班会
(四)大学生涯规划大赛
(五)新生才艺大赛
(六)"严肃考风考纪,积极备战初考"主题班会
(七)"弘扬雷锋精神,倡树文明新风"主题班会
(八)与信仰对话——为中国梦奋斗
关键词: 辅导员工作 班级干部 培养方法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管理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力量。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1]。班级是在学年制条件下学校对大学生实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学生干部可以说既是广大学生的代言人,更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整个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开展中的意义重大。
一、当前班级干部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班级干部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服务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承担者和实施者,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高校班级干部可以说是大学生群体中相对稳定、相对成熟的优秀群体,他们更富有工作热情、积极向上、有理想、有目标,但他们是大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具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缺点和不足,在班级工作中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态度不端正,存在功利主义思想。
功利主义思想是指班级干部并不是把这项工作看做是为同学服务、为集体解忧的一种途径和方式,而是希望通过班级工作能使自己有所受益。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不利于班级干部在集体和在校的发展,以及进入社会后的成长。学生干部功利思想的具体表现有:希望通过担任班级工作获得个人成就感,并以此提高自己,自己一定要优于其他同学,从而在今后的获奖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方面取得优势,过于在意个人得失,忽视普通同学的合理诉求,忘记班级责任和服务奉献。某些学生干部工作敷衍了事,不为同学服务,只是想着为自己牟取利益,和同学的关系不佳。这样既有损班级干部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又会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2.工作理念有偏差,学习与工作难平衡。
有的学生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学业;有的学生干部一心学习,不能完成本职工作。据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学生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当二者之间遇到冲突时,会主动选择先干好工作再学习,甚至某些学生干部为了干好学生工作,不惜逃课甚至出现“挂科”现象,严重的甚至影响毕业[2]。学生干部应该树立“大学习”的理念,大学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在从事一定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集中表现在时间的支配上,解决方法是科学安排时间,不是单纯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取舍,而是在追求效益上下工夫。
3.工作作风不抓实,脱离集体服务差。
学生干部必须遵循“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原则,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级干部先进性有余,但群众性不足。笔者曾经所带的一个班级有位干部,学习先进、能力突出,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好助手,但在进行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班级民意测评的时候,其却遭遇“滑铁卢”。究其缘由,该学生心里有明显的优越感,在同学眼中是高高在上的,大家只能敬而远之。某些学生当了干部,在同学面前,端架子、摆谱子;在工作面前,说得多、做得少,缺乏务实工作的精神;在荣誉而前,怀有“非我莫属”的思想,存在“我辛辛苦苦干了,就该有回报”的思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搞特殊化,让广大同学很反感[3]。
4.工作方式要改变,团结合作意识弱。
班级工作是由不同特点、不同性格的干部共同完成的。某些学生干部为了私利而不顾大局和他人利益,做出了有损于学生干部形象的事,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影响。班委会和团支部是班集体的领导班子,应该通力合作,协调一致,共同搞好班级工作。但是,辅导员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班委会和团支部建立后,开展工作往往会出现“撞车”,造成两种尴尬局面:一是两雄争霸,两败俱伤;一是你干我看,各管各地。这种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的工作方式,可以从学生干部年轻气盛、工作经验不足等找到缘由,但最根本的是“分工亦分家”的错误思想和班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差造成的[4]。
5.工作方法待完善,简单被动无创新。
某些学生干部在评选初期,对工作还是比较热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的困难和压力等,逐渐失去耐心并开始懈怠工作。有的认为当学生干部就是帮助辅导员做些班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行为被动,老师怎么安排就怎么完成任务。老师安排的工作,也就是简单直接的传达,把老师的原话直接转告给同学,根本不思索如何传达才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有的干部为了省事,老师的通知掐头去尾,直接命令式地转告同学,造成同学们不明所以。对于老师没有交代的任务,他们更不会提前做准备。这就使得学生干部在心理和行为上依赖老师,没有主见,不能根据任务解决问题或是进行创新,也就不可能做出预见性或创造性的方案和措施。
二、班级干部培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策略
学生干部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老师面前,他们是学生;在一般学生眼中,他们是干部。因此,虽然学生干部官小权微,但不是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胜任的。合格的学生干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由于任何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在选择学生干部时,只要基本符合条件就可以了,其缺点可在工作中逐步克服,在工作中锻炼提高[5]。辅导员既要把握本质选好苗,又要培养指导育成材。
1.品行端正,有奉献和服务精神,在入学伊始挖掘可用之才。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级干部肯定要比普通同学多花时间和精力,只有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乐意奉献,工作起来干劲十足,才会充满动力,乐在其中。良好的品行、乐意服务和奉献精神,是一个班级干部能够受同学尊重使同学信服的前提。它会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感染力和凝聚力,学生会积极配合他的工作,工作便会事半功倍。另外,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只有品行端正的班级干部,才能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引领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6]。
新生入校后,选拔好班干部,组建好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当务之急。由于新生之间互不了解,因此一开始就进行民主选举产生不是合适之举。辅导员可通过翻阅新生档案,从中选择几名高中期间担任过班干部的新生,在新生报到时让负责新生班事宜的老生干部多留意观察,推荐优秀的辅导员再进行面谈考察,了解其工作经验和处理事务能力。另外,必须把握好新生军训期间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多和军训负责教官和老生干部保持沟通。军训是把试刀石,会涌现出一批肯吃苦能奉献有服务精神的同学。结合各方面情况,确定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临时负责人员,在班级中予以公布。临时负责人的人数不宜太多(两到三人为好),任期不宜太长(一到两个月为宜),等同学们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及时进行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在学生担任班级干部之初,辅导员应当多给予指引和支持,帮助其在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作风踏实,工作认真负责,在班委选举中培养责任。
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是不能胜任班级干部工作的。只有富有责任感的班级干部,才能爱班如家,做起事来才会认认负责,踏实敬业。辅导员要多方观察学生本人的表现,既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些什么。有的学生能说会道,表面上看能力过人,但观其行,不能严于律己,不能以身作则,这种学生不宜当干部。相反,有的学生虽不善言谈,但对工作踏实勤恳,遇事善于动脑筋,能为班级、为别人着想,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实际工作,这种学生其实是干部的更好选择。
随着学生了解的不断加深,从暂定班委到民主选举,大家可以客观、公正地选出自己信任的班委为班级服务。在选举中,引导同学们以班级利益为重,杜绝拉票等不正之风,推选有责任心、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同学作为班委,服务班级。当然,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到,民主选举依然存在各种弊端。言语表达能力强的、班级人缘关系好的同学容易当选,但这些同学的实际能力和服务同学的心力未必很好。因此,在民主选举中,还需要辅导员的宏观把握。在考虑到同学们的民意基础上,还要结合初期对学生的个别考察,主要是有目的地安排给学生一些具体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其工作态度、组织水平、管理能力等。在个别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同学的民意,然后做出综合评议。
3.严于律己,坚守原则,在榜样中凝集班级力量。
学生干部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学生又是干部。这就要求学生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学习上刻苦努力,还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在各方面充当表率。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班级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干部威信之所在。班干部一定要对同学一视同仁,处理问题要公平合理,在个人情感与班级利益相冲突时要顾全大局,不能因私利而影响班级团结和荣誉。干部要树立榜样,只有自己做到了做好了,才有资格管理班级,才有说服力。
学生干部首先是一名学生,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生干部更应该注重学习,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如今一些高校主要把学生干部的培养着重放在工作能力上的培养上,忽视学习的培养。某些学生干部成绩不佳甚至有不及格。如果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学生干部就会出现学习和工作不能兼顾,既不能完成辅导员布置的工作又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业。在加强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定位,平衡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不仅要在工作能力上有突出表现,更要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既分工又合作,在团结奋进中开发工作潜能。
在班级干部队伍建设中,团队合作协调能力尤为重要。就如同机器的运转需要各零部件协调运行,班级干部必须协调好各班委的关系,这样才能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学生干部一定要着眼大局,树立全局观念,工作中既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和指导,又要和班级同事间密切配合。在工作中,要注重团队合作,班级是大家的,遇事大家共同面对,商讨解决的办法。只有班级干部团结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班级各项工作才能做好。
加强班集体中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团结合作,辅导员可从如下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加强对班级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班级是我家,分工不分家”的思想。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大学班级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工作的性质和角度不同,实行分工负责,但分工不分家,合作靠大家。其次,班委会和团支部要明确职责,既不超越范围,又不相互推诿,在协商和配合中团结奋进。再次,要抓好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规范。建立在辅导员指导下的班长团支书共同负责制,定期交流思想和工作,共同处理班级的一些重大活动和事项。辅导员要清楚了解班委会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点要培养班长和团支书的合作意识,只有班委从全局出发,以集体利益为先,班级干部才能协调一致,成为班级工作的领导核心,促进班级的发展[7]。
5.完善制度,有进有退,在革新中保持活力。
对于高校班级干部,班委人员不可能一成不变。班级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在其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和把握班级干部思想发展动向,及时鼓励、批评,引导班级干部积极应对,发掘潜力,在工作中完善自我。对于经过教育指导,如果仍然不能在自我发展和班级工作中找到平衡的班级干部,就要及时引导其先调整自我,重新选拔合适人员,做到公平竞争、有进有出,保证班委成员的质量。
在大一学年结束后,学生相互了解加深,班风已趋于成熟稳定,此时建议所有班干部都要通过竞选产生。愿意当班干部的学生上台发表竞选演讲,阐述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同学们选出自己信任的班干部。具体做法:在本届班委任期结束前一两个月民主选举产生下届班委,保障班委平稳过渡,避免假期返校后班委换届由于业务不熟造成的工作低效;让本届班委协助下届班委尽早适应和熟悉班级管理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班委工作的无缝对接[8]。明确班干部不再是终身制,班委在开展工作中接受辅导员和全班学生的监督和评议,做到可上可下,在革新中保持班级活力。
参考文献:
[1]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宋林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马健宏.当前高校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6).
[4]李萍,刘效楠.关于加强高校班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5]杜德新主编.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6]于娜.试论高校辅导员对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大学生都被视为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是一个社会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领军群体。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那么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本文着重于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要更新理念,将礼仪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
1852年,纽曼发表了著名论著《大学理念》,其中论述了人文教育与礼仪修养的关系:“人文教育反映在人的礼节规范上,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至善至美。但不仅于此,它使混乱的思维别致有形,就如同孩童的身体,从稚体长出形状并具有力量。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幼稚凌乱的心理和肢体有条理地编织、整理,建立结构、表征形貌,赋予标识……”[1]当前地方高校应切实转换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改变片面强调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2]“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礼仪修养是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院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在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大学精神的有力手段。”[3]
因而,地方高校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科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4]。重建高校教育与以礼仪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联系,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从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其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要加强认识,将礼仪作为个人修身立业之根本。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个人美好形象,有利于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而增进其软实力,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5]。
所以,大学生应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的重要意义,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用礼,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走向社会。
三、增设礼仪课程,将礼仪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引进课堂。
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职业与礼仪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可是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大多数高校还未开设礼仪课程。
大学生求知欲高、可塑性强,在这个成才的重要阶段,地方高校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从民族大义出发,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在教学计划中专门开设礼仪课程,规定为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必修课程,严格学习周期和学时保证,并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从而利用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进行标准的礼仪训练,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四、加强礼仪专业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6]强调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熏陶、启迪受教育者,是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践行的传统。陈平原先生说:“大学精神之所寄不止是钻研高深学术之研究院,更在于教师之树立楷模与学子之自谋修养。”[7]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教师的行为表率是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养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师的模范行为是推进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行为仿效的榜样。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教育就是礼仪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外在形象,高尚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礼仪知识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加强礼仪专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礼仪教师的社会使命感和专业能力,提升礼仪教师真诚和谐、言行一致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增强礼仪课堂教育的实效。其次,地方高校也要注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礼仪修养。通过教师礼仪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认识到其内在的人品、情操和心理品质,外在的仪表、语言和举止风度不仅是教师个人私事,而且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从而增强教师礼仪意识,注重个人仪表。在品格上,要求教师讲求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将日常礼仪教育贯穿其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礼仪的理念,注重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转贴于
五、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
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不应仅满足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应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所以必须加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第一,加强礼仪模拟训练。礼仪教学任务不仅要让学生知礼、懂礼,清楚礼仪常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行礼、用礼,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如最简单的站姿、坐姿、行姿等都需要反复的示范、演练才能让学生逐渐改掉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也只有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礼仪实训,才能实现礼仪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社团作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效;将礼仪教育与生活德育糅合,在生活中提升礼仪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学以致用,展示礼仪的文化魅力和大学生知书达理的风范。
第三,不断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将礼仪教育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礼仪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礼仪教育与党、团员的民主评议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青年志愿者行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礼仪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相结合;礼仪实践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灌输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不断提升礼仪素养,保证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六、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首先,地方高校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创造和谐校园。教育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做起,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做起,树立强烈的礼仪意识,养成礼仪习惯;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位。在此也强烈呼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在全国高校推行。
学校做为教育机构,教育的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德、体、美、劳等教育内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学校团委正好起到了互补作用。团队工作的开展要与教学相适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与家长建立最充分的联系,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与理解;要让学生发扬合作精神,让学生们人与人之间形成合力,班与班之间形成合力。团队活动的设计要做到“精”“新”“多实践”。
【关键词】团队工作教学工作合力实效
学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行素质教育,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锻炼、提高的摇篮。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学校团队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在深化教育内容上的促进作用。团队工作要重实效,忌摆“花架子”。通过几年的团委工作,要想做好团委工作,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团委工作要“合”勿“分”
1.1与教学工作形成合力。学校团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对学生教育的两条线,但这两条线不是平行线,而应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交点的相交线。学校教育内容以文化知识为主,德、体、美、劳等教育内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学校团队正好起到了互补作用。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团委应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德育计划,制定出合理的团队工作计划、方案,把握合理时机开展工作。比如:在团委活动的设计上,根据各科进度开展理化生、史地生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格言名片”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德”“智”双丰收。
1.2与家长形成合力。受长期的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影响,相当部分家长自己的孩子一进入高中,就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都无所谓”、“学习好”成了家长对孩子唯一的期望和要求,一听说学校要组织这样、那样的活动,就极力反对孩子参加,结果造成学生“活动不参加、学习没上去、情绪还挺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团委工作必须首先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与理解。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时,通过家长学校、学校对家长开放、对学生进行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建立最充分的联系,让家长明确其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与义务,学会科学育人的方法,了解孩子的表现,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适当的家庭教育。比如:我们在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中,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我与父母知多少”“我来当一天家长”等活动,并请家长走进学校当一天学生,体会孩子每日的紧张学习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增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沟通了家长与孩子的心,家校形成合力。
1.3让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学校团委在每学期的工作安排上,根据上学期班级考核情况,征求各班意见,制订出帮扶计划,一个先进班级带一个普通班级,一名团支书带一名非团干,一名团员带一名非团员,并做好计划、记录、总结。学期末,团委根据一学期来的班级、团干考核情况,评选出最佳合作班级、合作个人,并且及时进行总结、评议,总结合作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为下学期的工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通过“一帮一、一助一”的形式,让学生们人与人之间形成合力,班与班之间形成合力,让整个班级、校园形成一种“比、赶、超”的氛围,提高团队活动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2.团委活动要精品化、精细化
2.1要“精”勿“滥”。进入高中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适当的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理想、道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但在整体设计团委活动时,要做到“精”而不能“滥”,要针对各年级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精心设计活动,要做到每开展一次活动,有一次收益,不能主次不分,除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如:在一次学雷锋活动中,对不同年级我们设计了不同的主题,高一年级开展“雷锋故事知多少”讲故事比赛;高二年级开展“我们身边的雷锋”征文比赛;高三年级开展“我们就是活雷锋”走进社区服务活动,通过分层设计,团队工作才能更有实效。
2.2要“新”勿“旧”。团委工作的过程就是开拓的过程,工作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如果工作只是一味的重复,只是应付,也就失去了应有意义。团委活动每学期都要开展,有些内容是不变的,而我们又不能一味地重复原活动,不能老生常谈,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只是把活动作为暂时逃避课堂学习、难得放松的机会,活动中也时常表现出懒散、拖拉、应付的心态。因此,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有创新,抓特点、抓品牌,创新活动形式,注重体现活动的新科技、新文化、新知识含量,注重服务学生的新需求,确实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如:“五一”我们开展了“劳动徽章”设计比赛;“六一”开展了“个性空间”网页设计比赛;“国庆”开展了“重要历史人物贡献谈”“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增加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广大学生在创新中不断尝到启迪。
2.3要多“实践”少“说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都属于哲学、社会学的范畴,条条框框生硬呆板,既没有生动的定义加以阐述,也没有有形的实物来加以比喻,如果一贯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方法开展活动,必定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单靠说教,要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与社会化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团队活动时要多实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学生在实践中对自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的经历,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实践和创造的愉悦、成功感,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学生的能力。如:利用节庆日、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我们组织学生到“抗日英雄纪念碑”“江桥抗战遗址”等基地进行集中参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地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对道德知识的灌输,盲目地顺从说教和训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团委工作要重实效,忌摆“花架子”
团队工作要从增强团员意识,打牢团队基础入手,以团组织先进性影响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开展工作时注重实效,不能形成一说团队工作,就误认为是搞几次活动娱乐娱乐就行了,而应通过活动的宣传、准备、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一些道理,指导今后的思想、行为。
3.1早计划、早准备。每组织一次活动,团委要早做出计划,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在准备中感受到此次活动的意义,准备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不能等到活动那天才“临时抱佛脚”,结果是“雨过地皮湿”,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如:主题班会的开展,每学期,我校团委对各年级的班会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过程和活动评价事前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成文后发放到各年级各班,各班再根据团委的安排,结合本班实际,设计活动形式、方案,确保每一次主题班会开展工作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每次班会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一、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区服务主体。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为了满足社区的公共需求,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的以公共物品为内容的社会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政府、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满足社区公共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是提供公共物品,社区公共服务的理念是以社区居民为本,社区公共服务的属性是社会公共服务。
2000年9月,党委、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内党办[2000]28号),自治区民政厅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昆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进行社区建设工作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总结经验,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关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内党发[2008]18号),紧紧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2008年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社区建设。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城镇社区居委会达2101个,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0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72个,社区文化服务站1118个,办公、活动场所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达1020个。截至2011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2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25个,比上年增加79个。形成了以街道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多种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的服务网络。
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采取选取、公开招考、居民选举产生和聘用等方式,充实和优化了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7199人,注册登记和备案的志愿者人数达10万人。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从2008年起,连续3年向社会公开招聘178名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工作。自2008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3200余人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210人获得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2011年度,呼和浩特市举办并评选出呼和浩特地区优秀志愿者候选人21名、优秀志愿者组织候选单位11个、优秀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单位候选单位5个,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充作用。
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传统民政对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一些机构;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治安、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政府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便民利民服务。2012年9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西落凤街社区打造社区为民服务新品牌——“四点半托管中心”,切实解决小学生放学管理难、家长接送放心难的问题。
四是社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如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和互助服务相结合等。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便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社区邮政缴费一站通业务、社区服务热线、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等新型服务方式日趋显现。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530个社区实现了三级联网,469个社区基本建成了综合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2011年11月15日,由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提供的呼和浩特市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此外,一号通8989966社区综合服务热线、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呼叫系统、电子保姆和福源300等服务方式进驻呼和浩特四大区。
目前,内蒙古有4个区、8个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委会被中央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31个社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二、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欠缺
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了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各地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他们工作的重心不在社区服务方面,而是承担区、街政府分派的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其工作的重心向行政工作倾斜,演变为政府深入社区的一条“腿”,而不是居民自治的“头”。例如,兴康社区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试点社区,每年应付来自市、区、街政府的观摩、视察、指导、评比检查,任务过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混淆,基本上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扭曲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象。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缺位。再以兴康社区为例,社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有2758户、总人口7224人,驻区单位6家,商业网点187个,从事社区工作干部只有8人,公益性工作岗位7人。由于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人员相对偏少,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受制于资金的缺乏而难以得到迅速发展。从社区办公经费来看,呼和浩特市各社区平均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5万元。而在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来看,在呼和浩特市,社区干部实行事业编制,和同一级别的公务员月薪相差1000元左右,社区民生志愿者的工资只有1180元。没有相应的待遇不能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无法吸引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各职能部门通过街道相关部门把工作推向居委会,但只派任务不给钱,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事无费,有责无权”的现象。
(三)社区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
根据2011年4月,前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仍有12%的社区租借或没有办公服务场所,52%的社区办公和居民服务场所没有达到300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管理模式看,政府是社区服务的主导者,不论从横向联系还是从纵向联系看,政府都位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形成了“一元化”的管理体系。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社区服务项目的确立大多由政府根据工作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立。而一些居民群众急需要办的项目往往因其“小”、不易“出彩”而得不到及时办理,导致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产生政府管理与居民需要的矛盾。以桥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大多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主持、主管、主导。很多居民并不知道社区开展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再者,社区活动大多不是自主开展的,基本上是形式的需要,并不是居民自发组织或按照居民需求开展的。
(四)社区服务队伍需进一步加强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一些社区从硬件设施到位程度来衡量社区服务水平,一些服务设施条件差的社区存在着无所作为,没有从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的角度去考虑和工作,缺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社区人员工作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不够理想。以社区志愿者为例,社区志愿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存在盲目活动、重复活动的现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雷同,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低,而且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社区服务的水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不同程度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偏少,社会工作人员兼职现象比较普遍。以社区妇联干部为例,很多社区妇联主席同时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职务,时间、精力难以集中,造成工作被动应付。另外,一些年轻妇联干部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妇联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快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社会安。针对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起到对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推动社区居委会职能归位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强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职能,也就是社区居委会角色回归本位的问题。现阶段必须切实明确社区职责,对社区承担的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梳理,严格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不必进社区和可进可不进社区的,一律不得进入社区;对于必须进入社区的,一律实行“准入制”。在批准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同时,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工作经费的数额、拨付期限等具体事项。对于未经批准而进入社区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可以拒绝承担。
合理设计社区规模。根据城市发展变化,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优化社区布局,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可以成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社区居委会则主要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和居民服务工作。
(二)加大社区经费投入
为顺利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把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工作经费支出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补助。采取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激励及约束机制,激发社区管理人员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专项资费,不能再占用居委会的工作经费。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各方给予赞助支持,社区服务设施的有偿服务收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变单一渠道为多方筹集资金渠道。争取驻区单位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以资金、设备、房产、信息、劳务、技术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赢得社会的支持。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前提,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解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提供不对称的问题,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视居民要求,不断探索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内容及形式。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为居民提供周全周到的服务,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通过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区共享共建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老年、鳏寡孤独残等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等,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美化社区环境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等。切实改变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鼓励社区服务人员立足岗位、自学成才,支持他们参加社会工作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考试,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表彰、奖励、优先录用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公务员队伍等各种激励手段,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通过社区居民评议、拉票选举、表决等民生化手段,让优秀人才留下来,对工作不尽职者及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