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SSM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9-0084-05
一、引言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1]。随着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18 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海洋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3%。环渤海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提升自身的海洋经济建设水平,使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 271.7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2 015亿元,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直接、具体的联系,海洋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和总量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为区域海洋经济提供了发展平台。在此,笔者重点研究影响海洋经济的12个海洋产业,通过SSM分析法得出环渤海地区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为更好地发挥海洋经济在环渤海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概况
(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区位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地带,位于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协调南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向北与俄罗斯、蒙古相连,向东则与日本、韩国相连,向南与中国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相连,向西是中国亚欧铁路大陆桥的起点地区。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了大连经济圈、沈阳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胶济经济走廊和胶东经济圈,并一直延伸到内蒙古和山西等省区,各个区域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相连接。京津唐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密集,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渤海、黄海还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环渤海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海洋经济最新隆起地带。环渤海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成为中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又一重要经济发展带,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为了全面地了解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概况,笔者应用纵横比较法[3]分别从横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全国海洋经济进行比较,从纵向上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比,进而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1.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总产值是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说明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第二产业是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环渤海产值的贡献最大,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产值最低。除了产业贡献之外,在海洋经济中环渤海地区还为全国提供了32.97%的就业率,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 环渤海地区历年海洋经济增长情况。图2清晰地表示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2001―2008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和各年份所占全国海洋产值的比重。总体上看海洋产值不断增加,占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01―2005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海洋第一产业是支柱产业。2006年以来,海洋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急速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迅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成为三大产业中产值最多的产业。
三、研究过程
研究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应重点研究海洋产业的发展,殷克东[4]应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构建了评价海洋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模型。谢奉军[5]和刘克利等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海洋产业,张耀光[6]等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海洋产业。在此,笔者通过SSM分析法分析未来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状况,通过灰色模型预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情况,从而为该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1. SSM研究分析法。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7]最先提出的。运用该方法将需要分析的区域经济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作比较,得出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可比较准确地对该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该区域将来的经济发展目标。
SSM的数学模型[6]是:假设某个区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的经济总规模为b0,末期为bt。同时,依照一定的原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j0,bj,t(t=1,2,...,n)表示研究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该区域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参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则有:
(1)区域与参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段内的变化率分别为:
rj= Rj= (j=1,2,…,n)
(2)以所参照的上级区域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可得:
b′j= (j=1,2,…,n)
这样,在[0,t]时段内研究区域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式依次为:
Gj=Nj+Pj+Dj 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Gj=bj,t-bj,0 PDj=Pj+Dj
Gj=bj,t-bj,0=Nj+Pj+Dj
其中,Nj=b′j×Rj Pj=(bj,0-b′j)Rj
Dj=bj,0(rj-Rj)
引入Kj,0= Kj,t= L=/
K为所研究区域j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所在参照区相应部门的比重,则研究区域对于所在参照区的相对增长率为L。将L分解如下:
L==×
将L分解得到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且0≤L≤1:
W= u=
L=W×u
2. 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特别适用于因素众多、结构复杂、互补性好、涉及面广、层次较高、综合性强的社会经济系统及其主行为特征量的预测,诸如总人口、总产值、总产量、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生产效率等。GM(Grey Dynamic Model)模型是预测、决策和控制的基础,是灰色系统的心脏,能较真实地描述客观事物、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预测未来”本质上是个灰色问题,因为一个未出现的、没有诞生的未来系统,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信息,且处于连续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
GM模型的微分方程为:+aX(1)(t)=u,系数向量a=[a,u]T 方程中X(1)(t)为X(0)(t)的依次累加值,求微分方程的解,得到时间函数:(1)(t+1)=(X(1)(0)-)e-at+,再还原便得到:(0)(t)=(0)(t+1)-(0)(t),这两个方程即为GM(1,1)预测的基本计算公式,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GM(1,1)对近十年的各海洋产业数据进行预测。
(二)研究结果
1. SSM分析结果。根据SSM分析法可得表2、表3、图2和图3。
(1)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Shift-share分析。根据表2可知:从产业结构来看,滨海旅游、建筑工程、海洋油气、交通等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增长速度,说明这些产业与全国相比具有增长优势。但造船和海盐落后于全国,存在明显不足。Pj的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从12个部门结构来看,对环渤海经济总量增长贡献较大的是海洋化工、造船、交通等产业;海水利用占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非常小,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Dj的值越大,说明区域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从表1可知环渤海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最强,海盐和造船与全国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综合分析可得,在增长速度、结构贡献率和竞争力方面均较强的部门是滨海旅游和海洋交通,较弱的海洋产业是海盐产量和海水利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各海洋产业的具体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使海洋产业均衡发展。
(2)总体效果分析。根据shift-share分析表,笔者分别计算出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的结构效果指数W、竞争力效果指数U、总的结构偏离分量P以及总的竞争力偏离分量D,借以判断环渤海地区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力(见表3)。
表3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12个部门的总经济增量(G)很大,且L>1,说明环渤海地区总体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且W>1,说明环渤海国民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在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竞争力偏离分量(D)数值很大,且u>1,说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部门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3)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清晰直观,环渤海地区各海洋产业部门所属类型显示明确。如图2所示,首先把坐标系平均分为8个扇面,然后标出环渤海地区11个海洋产业部门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海洋产业集中在A类地区,属于部门优势增长产业。图3反映了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部门偏离分量情况,从扇面中可以看出:交通、油气位于扇面1,表示环渤海地区这两种产业基础很好,竞争力很强;建筑工程分布在扇面2中,说明该部门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制药和造船位于扇面4中,说明这两个部门是环渤海地区基础差但是发展较快且具有后发优势的部门;海盐位于扇面5中,说明其属于基础较好但竞争力较差的部门,海水利用位于扇面6中,说明该产业是基础很差但发展较快的部门。环渤海地区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扇面位置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2.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结果。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涉及因素多、结构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对其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预测方法选择需谨慎。张晋清、张耀光[8]应用灰色关联度对海洋产业进行分析,刘思峰[9]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笔者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预测分析,图4反映了通过灰色预测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趋势是不断上升的,海洋渔业、旅游、交通等仍占主导地位并推动着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海洋产业结构
根据以上对环渤海地区海洋各产业部门的具体分析可知: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强势产业,但海盐产量、海水利用等产业仍处于劣势,导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环渤海地区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积极调整海洋第二产业,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10],构建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达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目的,最终使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龙头”。
(二)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环渤海地区应凭借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强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海洋局、科技部联合的《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中将环渤海地区定为重点发展区域[11]为契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海洋资源的低效率运行,提高海水利用效率,提升环渤海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层次的科技、信息等人才的培养,建立各个省市之间的海洋信息交流平台[12],实现资源共享。
(三)加强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合作
环渤海地区由三省一市构成,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各省市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突破产业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各省市优势海洋产业的联合发展,共同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先进的海洋技术,加大海洋产业发展投入力度,共同制定适应区域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协调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环渤海地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参考文献:
[1]曹忠祥,任东明.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5,(86).
[2]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9)[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3],张耀光.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及沿海经济带构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4]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5]谢奉军,王文祥.基于AHP方法的中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J].决策与统计,2006,(17).
[6]张耀光,韩增林.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7]CREAMER D.Shifts of Manufact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 Resources[M].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
[8]张晋清,张耀光.灰色关联度模型在海洋产业分析中的应用――以辽宁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
[9]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10]刘洪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3,(1).
[11]陈小弟.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最新发展与规划研究报告[EB/OL].,2009-06-08.
[12]孙加韬.中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亟需深度调整[J].开放导报,2010,(3).
Marine Economic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Bohai Bay Area
Wang Li, Wei Daiping
(Studies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tial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1 海洋经济的界定及内涵
1.1 界定
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的定义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
从理论与实践研究角度而言,科学界定海洋经济的概念及范畴至关重要。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洋产业为载体,以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结果。海洋资源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海洋及滨海的物质资源(如生物与矿物)、空间资源(如水体、天空及陆域)和能源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1.2 内涵
从经济统计意义上来说,海洋产业就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产业系统,通常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海水及海岸种植与养殖业、海岸林业、围海造田等;第二产业主要是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海洋及滨海矿业、海洋食品及制药工业、海洋能源工业、临港工业等;第三产业主要是海洋交通运输、港口服务、海洋与滨海旅游,以及为海洋开发服务的海洋科教、信息、环保、监测、防灾业等。海洋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服务业。
2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随着陆地可开发资源的不断减少,开发海洋资源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竞争的关键。海洋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必争之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全球大趋势。18世纪,英国借助海洋历经百年发展,最终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初,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沿海工业化城市带,一条是沿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另一条是沿西海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依托海洋,发展以海外贸易为主体的海洋经济,成功地带动区域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跑者。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为纽带发展临港工业,形成东京、神户、名古屋等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的兴起,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海洋经济。
《2013—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显示:2003—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21.08%;海洋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2003—2004年,海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40%,2005年海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加速,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为16.75%;2006—2010年,海洋第一产业占比维持在5%~6%,第二、三产业占比则维持在47%以上;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38 439亿元,同比增长12.8%。
进入21世纪以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长,政府适时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海洋经济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相继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
3 盘锦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发展现状
盘锦海洋资源丰富,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开发较早。海洋水产是盘锦的传统产业,近海捕捞已有100多a的历史。滩涂养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水产业的主要支柱。1998年新建的盘锦港运营后,海洋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盘锦红海滩被选为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发行的《美丽中国》普通邮票中的美景。目前,盘锦红海滩旅游胜地已全国闻名。
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向海洋要资源、要速度、要效益已成为共识,港口经济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港口城市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看,推动工业产品结构、市场流通结构、海洋捕捞作业结构、海洋养殖结构、初级产品与精细加工产品结构的策略正在优化升级。
3.2 发展方向及趋势
3.2.1 依靠科技推进经济增长 目前,盘锦的海洋经济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科学技术成为海洋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现代海洋经济依托现代科技成果,构建知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海洋经济。在海洋经济范畴中,盘锦尚有多项产业没有开发,属于空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水产品深加工及浅海渔业养殖等当为海洋经济的主攻方向。
3.2.2 借助海滨旅游发挥资源优势 盘锦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芦苇湿地,有具有天下奇观之称的红海滩及蕴藏无数水中珍品的蛤蜊岗等,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宝贵天然资源。
根据资源特点,可以突出两个主题:一是苇海休闲度假游。在芦苇湿地中建设休闲度假村,游客通过苇海迷宫、赏鸟游滩等系列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呼吸新鲜空气。二是涉渔休闲运动游。通过提供钓鱼、采蛤、捉蟹等休闲运动,为游客创造缓解生活压力和工作疲劳的机会。
3.2.3 利用对外开放加快发展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利用国内外市场及资源,这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突破口。盘锦也应借鉴以上沿海城市的经验,大胆尝试招商引资新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港湾资源、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境外更多的技术、资金、项目。
3.2.4 通过适度开发确保持续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紧迫任务。海洋经济资源成分众多、因素复杂,多属自然资源,只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盘锦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适量,不能超过生态阈值,这样才能保持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宏祥.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2016,1(6): 00258
[关键词]海洋经济;新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5 — 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陆地资源受到制约的现象愈演愈烈。海洋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政治、经济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行为,是中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海洋开发战略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学习国外海洋发展的先进经验已成为今后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借鉴外国海洋经济发展新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沿海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综合管理计划,这些计划在加快海洋综合开发进程的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新一轮海洋竞争也将势在必行。在诸多管理计划中,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尤为重要,纵览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澳大利亚、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学习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海岸线漫长,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是世界上率先采用海洋经济政策引导海洋发展的国家。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分管体系制定管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注重利益分配,有效兼顾海洋各个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和利益分配,对海洋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呼吁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海洋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主要涉及防止生态功能衰退与环境质量降级两方面。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对重点环境监测点和海域环境实施定期跟踪监测,在维持海洋生态功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渔业管理部门对海洋渔业资源实施可持续捕捞政策,对捕捞工具严格制定科学管理,有效防治过度捕捞带给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弊端。利用接近渔业实践机会对渔业资源开发者积极宣传政府环保政策,通过媒体及相关社会环保组织充分宣扬环保理念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环保意识和水平。
2.美国
与其他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相比,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机压力下美国才开始发展本国海洋经济,在发展之初就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美国发展海洋经济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并建立了一系列规范化科技产业化的进程。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洋经济发展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始终屹立于世界海洋科技发展之巅。政府所倡导的“科技兴海”战略部署已广泛开展,利用政企合作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据统计,美国政府现有海洋开发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近700个,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占全美国的六成,政府每年的投资达到了270 亿美元。例如,夏威夷所在的海洋科技园以自然能实验室为核心,主要致力于海洋热能转换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开拓,同时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技术产品开发。美国正是通过高科技战略,广泛利用海洋科技园区带动蓝色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借鉴平台。
3.英国
英国被大西洋、北海与英吉利海峡环绕,海岸线曲折总长约1.145万千米,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英国作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代表国家,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发展船舶业与航海业,在当时世界船舶业与航海业发展中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英国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重心转移,主要集中在北海地区的海洋油气开发,并迅速形成了本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而使英国在油荒的疲软经济时代成为一枝独秀。另外,英国政府利用优惠税收政策鼓励海洋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发展,对于旧式油气设备报废成本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就使大规模企业将成熟技术转移给小规模企业,使众多企业资源重新整合,从而令更多企业参与投资到此领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政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责任,努力提升油气开发与环保的协调性。在现有油气能源开发基础上,英国政府还不断积极探索与开发新能源,在保护海洋环境顺利实施的情况下,使新能源战略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从而达到稳步双赢的新局面。
4.韩国
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与我国山东省隔海相望。韩国三面环海,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韩国依靠其在1996年制定的海洋发展战略,将政府所属海洋部门最大化地进行整合,并更名为国土海洋部。国土海洋部内含海洋渔业部门,海洋技术开发部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部门、海洋政策制定等部门,合并目的是使各个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避免因责权不清造成的混乱。韩国历来重视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韩国目前试图通过网络服务器,建立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将各大港口连接起来,从而把各个海洋生物产业附加值提高。到2030年,韩国将把釜山港建设成为世界第三大海运中心,以带有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产业的产品为契机,将信息系统和物流平台大力发展和高效运作,从而提升本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另外,韩国政府针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于海洋废弃物和污染物建立海洋污物处理系统,并行之有效地规划废弃物的排放和制定排放场所,制定环境标准以及建立科学的海洋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使本国海洋经济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5.加拿大
加拿大海岸线长达千米,为世界上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其周围分布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可利用资源丰富。加拿大开发海洋资源历史悠久,在开发与利用海洋过程中,逐步建立与完善法规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渔业管理制度。目前,加拿大渔业管理制度采用国际上较为复杂的TAC精细化渔业制度管理,利用TAC合理有效地将政策在海洋传统产业与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双向协调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渔民过渡捕捞海洋生物问题,联邦政府采取IVQ制度与奥林匹克制度结合的方式,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物物种种群退化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对促进加拿大海洋渔业资源生产潜力,优化海洋物种群落结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另外,加拿大政府为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制定了渔业补贴制度,意在削弱因过度捕捞给渔业资源发展带来的阻力。从补贴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因补贴导致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故而制度进行中所受外力较小,本国渔业捕捞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进而使整体渔业资源发展水平得到增进。
三、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上述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政策、科技、人才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居于世界前例。由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起步较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1.加强我国海洋保护意识
中国领海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公里,但由于部分领海和日本、东南亚各国存在纷争,导致我国进行海洋开发和海底勘探无法正常完成。我国在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领海争议实质就是海洋资源归属权问题。因此,结合当前新形势制定总体规划战略,按照“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坚持捍卫领海,切实提高国民权益,增强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2.制定完善的海洋政策法规
和发达国家海洋政策和法规相比,我国针对海洋经济开发和应用的法律条文相对不够完善,还处于建设阶段。我国目前在海洋开发方面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强海洋立法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固本之举。我国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法律体系,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及标准、程序以及补偿赔偿金的使用管理等进行明确界定,不断健全和强化海洋规划、立法和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法规,维系海洋资源开发权益实施。
3.积极倡导用科技发展海洋
科技力量对于海洋的发展显而易见,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倡导开发海洋,发展速度节节攀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海洋开发所表现出的问题仍令人担忧。过度追求眼前利益,海洋发展不是一时之需,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长远大局才是真正有效开发利用海洋的明智之举。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海洋科技发展对于海洋经济贡献率不足29%,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发明申请数量较少。在海洋第二产业发展中,油气资源以及海洋石油工业、海滨采矿业等产业中技术装备陈旧、科技投入不足成为限制海洋经济发展的弊端。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发展我国蓝色经济不仅对海洋经济开发注入新活力,更是对我国海洋产业拓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重要举措。
4.重视海洋综合管理
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事件时有发生。重视海洋资源利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海洋本身生态发展,如何保护海洋生物的正常生活条件,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如何在经济因素、法律政策、社会影响等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国今后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国外先进海洋管理经验来看,分清各个部门职能任务,统一化管理,避免各职能机构责权的交叉重叠和相互矛盾。积极构建环境保护评价体系,强化环保管理支撑体系,完善海洋区域监测控制、海洋监察体系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5.积极引进海洋类人才战略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管理工作呈现出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在管理中有能够快速适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但目前,我国海洋人才的现状并不乐观,海洋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海洋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成为我国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优秀的具备一定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效益的海洋人才,将有利于我国海洋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另外,国家也要加强海洋观教育,强化公民的海洋意识,利用政策引导激励作用,制定出完善的政策提高对海洋人才培养的激励作用,促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宋炳林.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26-28.
〔2〕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11,(06):10-17.
〔3〕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09):18-29.
〔4〕储永萍,蒙少东.国外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关键词:新常态;山东;区域模式创新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新常态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由危机转入平衡的换挡期,经济发展处于调整期和危机后宏观调控适应期。如何应对新常态,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任务,地方同样应该有所作为。今年以来,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6300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山东之所以能够实现外部环境趋紧背景下的逆势增长,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坚持区域发展模式创新,其做法主要有:
一、着力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山东省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制定出详细的转型升级方案。逐步淘汰高耗能落后企业,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落后产能整改任务。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结合自身地域与资源优势,将“两区、一圈、一带”作为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发展要求。首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响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重点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建立海洋产业园区,实现地区18家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再次,山东省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起点,以济南省会城市为中心,率先将济南打造成为全省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基地,建设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市与服务发展新兴城市。最后,结合鲁西南地区的特点,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西部经济,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青岛市利用自身的海洋资源优势,结合青岛市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以高校牵头,国家注资的重点实验室项目,打造科技生态园区,国家海洋资源研发新平台。日照市根据自身靠海优势,启动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发展计划,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更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海外专业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山东省创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日照市率先开展海外海洋人才引进计划,成为国家首个引智项目,对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山东省经济发展以四大海洋产业为基础,制定联合发展方案,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政府主导承接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特点承担科研创新项目,引导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持与周边省份城市的合作,逐步拓宽蓝色经济发展范围,提升企业自身价值。(3)认真落实《2016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申报计划,积极鼓励省内高校与企业产业直接对接,联合申报项目,将高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相融合,提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案建议,为山东经济的腾飞提供理论支撑。
三、产城融合、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1)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主动与“一带一路”项目相对接,实现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资源优势的交接,同时山东半岛地处沿海地区,加强与长三角、辽东半岛等区域的联系,将环渤海经济圈打造成为半岛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区。(2)完善“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结合每个区域的地域特点,将历史文化因素纳入到发展的重要方面,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积极协调好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大局,鼓励各地市创新发展,向更高层次方面迈进,协调区域联动,解决区域发展的各种疑难问题,确立2016年工作重点,为整个山东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协同四化,促进产城融合。山东省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地区产业与城镇相融合,编制各地区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2016年继续推进济莱同城化发展模式,组织编制济南莱芜协作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提交济莱城际铁路可行性报告,加强两市之间的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联系,统一规划水电网络,将两市经济发展紧紧联系起来,扩大同城区范围。
四、加快地方金融改革步伐
全面落实农村地区小额金融试点工作,以改革农村地区农信社为起点,落实普惠金融,促进小额贷款、村镇银行等农村性金融机构的发展。2016年,山东省各地市农村地区落实金融发展任务,建设投融资信息平台,允许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由政府担保牵头,完成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山东省金融办积极调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力争出台《山东省地方金融发展条例》,完善金融机构监督体系,努力构建健康有序发展、运行高效的山东省地方金融体系。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牢牢抓住一个机遇
要抓住加快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战略机遇。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于宁波来说,这不仅仅是推动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一次战略机遇。更是全面推动“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我看主要有三条:一是强化机遇意识。借机加快发展。在宁波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抓住沿海对外开放的机遇,加大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力度,奠定了宁波工业基础;抓住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经济的规模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宁波新的增长极在哪里?又靠什么争创新优势?我看最大的空间就是海洋。最大的引擎就是海洋经济。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强化机遇意识,把实施海洋经济示范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大契机,以海洋经济的兴起推动宁波新一轮大发展。二是深化机遇研究,借势扩大影响。机遇并不一定是具体的政策,更多的体现为对要素的集聚效应、体制机制的开放创新、经济增长的潜力预期,更多的体现为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趋势和在域竞争中的“气场”。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机遇在哪里,如何为我所用,善于借题发挥、借势而为,按照实施国家战略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大力开展招大引强工作,更深层次推进体制创新,切实把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三是细化机遇运用,借力推动工作。现代海洋经济不是封闭的。不仅仅局限于海洋,它是一个综合经济体系;发展海洋经济也不能就海洋而海洋,就沿海而沿海,而是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来研究和部署,坚持海陆统筹,放大联动效应。我们不仅要抓住机遇,更要用好机遇,把发展海洋经济纳入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之中,在具体实践中善于用海洋的理念来拓展发展思路,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善于借力推动“六个加快”各项工作的落实。如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要从港口这一核心资源出发,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世界大港向世界强港的转变,发挥好宁波港对全市海洋经济的带动作用。
正确认识两个地位
正确认识海洋经济在宁波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逐鹿海洋、竞争海洋、在保护中开发利用海洋,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战略。可以说,21世纪已经进入了海洋世纪。谁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蓝色战略”认识深、谋划早、起点高、措施实,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从我们国家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部署。近几年,又把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从北到南布局了10多个沿海开发重大域。就宁波来讲,当前既面临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又面临日益加剧的要素制约和各种“两难”问题。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既有利于突破资源要素环境约束,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又有利于提升传统海洋渔业和临港大工业、扩大港口物流和海洋新兴产业,拓展经济转型的空间,是“十二五”时期我市破解发展难题、落实主题主线的战略途径。因此,在推进新一轮发展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势,进一步强化海洋战略意识,把宁波的发展放到“两个1万平方公里”战略空间层面来谋划,大力推进陆海统筹发展。创新海洋资源开发方式,提升海洋产业发展能级,向大海要土地、要资源、要能源、要空间,积极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新的竞争优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正确认识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根据国家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今后浙江要形成“一核两翼三圈九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就是宁波一舟山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什么是核心?我认为。核心就是建设海洋经济示范的主战场,就是国家战略的主要实践者。也就是说,浙江能不能真正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看宁波和舟山。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宁波和舟山的共同历史使命,也是对我们这几年海洋经济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能不能真正成为核心,承担起龙头引领作用,不是给你一个规划定位就可以形成的,也不是靠“喊”出来的,关键是“干”出来的,最终靠实绩来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切实强化“两种理念”:一是开放合作的理念,二是主动担当的理念。一方面,要把核心建设作为是宁波、舟山两地合作发展的大载体、大平台。核心只能是一个,不是宁波,也不是舟山。而是一个域整体的概念。建设核心对于舟山来讲等于拥有了一个广阔的内陆腹地,对于宁波而言等于拥有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海洋开发空间。要从服务全省、全国大局出发,进一步完善两地开放合作机制,扩大合作开发领域,构建差异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繁荣的开放合作格局,真正把核心建设成为浙江参与域和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核心建设中主动担当重任。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地和海洋经济大市,在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中,可以说既有基础条件,又有优势潜力,更有重要责任。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的定位,既切合宁波实际,也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勇于担当核心的一种体现。从国家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来看,涉及宁波的有50多项。从全省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来看。宁波占了近1/3。从省里确定的三项核心任务来看,其中在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宁波不仅有特色和优势,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在大宗商品交易方面,我市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
第一;在配套服务方面,国际航运、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展览三大中心将集聚为国际物流业配套的生产资源;在产业集聚方面,除了杭州湾新、梅山保税港等国家级开发外,由北而南谋划形成了一批沿海重大产业功能块。可以说,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建设中大有作为。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心,放宽视野开辟发展新路,放开手脚创新体制机制,放大心量深化域合作,按照“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和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扎扎实实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巩固放大宁波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始终坚持三大导向
坚持港口龙头导向。港口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结点,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龙头。宁波海洋经济要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要放大港口优势,提高港口配置资源能力和港航服务能力。强化港口对海洋经济的带动辐射功能。目前,宁波在港口生产规模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先发优势。但总体上仍属于大进大出的运输枢纽港。下步,要围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这一目标,走“大进、细分、精出、增效”的发展路子,扎实推进“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向贸易物流港转型。一是增强港口辐射力。加快推进重大水运工程和集疏运网络建设,启动开展海铁联运综合发展试验建设,积极开发省内外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市场,全面深化与沪浙苏港口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宁波一舟山港的腹地。二是拉长物流产业链。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大宗散货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型物流集团,积极开展进口业务,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商贸型、增值型物流,打造具有超大规模和鲜明特色的进口市场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市场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三是提高口岸竞争力。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沟通,争取把宁波一舟山港纳入上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同等享受外贸集装箱转运、启运港退税、离岸金融、保税交割、汽车整车进口等特许政策,切实优化口岸服务,集聚更多的优质港航物流资源。
坚持转型发展导向。建设海洋经济示范。核心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要立足域比较优势,强化产业转型导向,重点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大工业要择优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临港大工业是宁波优势最强、贡献最大的产业门类,也是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没有临港工业,生产性海洋服务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依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发展临港大工业并不必然污染环境,关键看怎么样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我认为,宁波的临港大工业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之路。“集群化”。就是要在产业集中集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培育一批“补链型”中下游临港大工业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加快形成域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创新能力强的临港产业集群。“循环化”,就是要扎实推进临港工业园生态化改造,全面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率。“高端化”,就是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临港大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优质钢铁、特种船舶、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加快推动我市临港大工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服务业要壮大规模。形成体系。海洋服务业处于海洋经济的高端环节,与“三位一体”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密切相关,是国际强港的重要体现。要借鉴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建设经验,高水平建设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航运经纪、航运保险、金融仓储、船舶融资等生产性海洋服务业。同时,要完善海洋旅游域布局,有序开发海滨休闲、旅游度假、海洋公园、游艇邮轮、渔业综合体等海洋旅游产品,加快建设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湾海洋旅游带,力争建成浙江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海洋服务业集聚。海洋新兴产业要完善规划。特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的全新产业,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重点领域。相比于港航物流业和临港大工业,我市海洋新兴产业是一条“短腿”,而且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下步,要按照差别化竞争、特色化发展的思路。抓紧编制海洋装备、清洁能源、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种及健康养殖、海水综合利用及深海开发、海洋新材料等六大海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基地,推动海洋新兴产业上规模、上层次。
坚持创新驱动导向。现代海洋经济是科技主导型经济。从建设海洋经济示范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导向,避免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立足宁波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的特色和基础,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要素集聚、海洋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构建“蓝色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打造一批“蓝色创新平台”。按照“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的要求,大力整合市内海洋科技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加快宁波大学海洋综合性研究院和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组建海洋研究所,打造海洋领域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特别要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发展一批企业海洋研发中心。培育一批科技型海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海洋科技企业。二是建设一批“蓝色服务基地”。围绕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高技术产业规模化和传统海洋产业技术升级,培育发展一批域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交易中心,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海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基地,为涉海企业提供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三是培养引进一批“蓝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研发、前沿技术科研、海洋基础科研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型人才。同时,要弘扬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与科技、经贸、产业的融合,积极申办国际海洋博览会,办好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海洋论坛、开渔节等活动,不断扩大宁波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着力完善四项机制
完善基础保障机制。建设海洋经济核心示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从最基础的事抓起做起。要坚持适度超前,统筹推进交通、电力、水
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体系、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交通建设方面,要按照“一核两带十十岛”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建工程要抓进度、抓质量,已立项项目要抓落地、抓开工,规划拟建的要抓论证、抓申报,加快形成连接海陆、沟通块的快速通道。在水资源和能源建设方面,要加快跨域引供水重大工程、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与省主干网配套的天然气管网。大力发展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增强对沿海和海岛地的水资源和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在信息设施建设方面,要大力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扶持发展物联网技术,完善海洋信息系统,健全海洋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经济信息化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探索建立财政扶持、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海洋经济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主导产业培育、重大平台开发、海洋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保护、海岛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新兴产业、涉海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要发挥企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对涉海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企业采取股权置换、发行债券和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并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先进临港产业和海洋科技研发的投资项目,给予税费减免优惠。要深化水、电、土地等价格政策改革,优先安排重大涉海工程项目用地用海指标,对海岛地的重点项目建设给予适当倾斜。要完善促进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知名企业集团、财团和央企,引进一批海洋经济战略合作伙伴。
关键词:港城互动;城市经济;湛江市
2003年,湛江市政府在第八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城以港兴,港以城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战略。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使湛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转向开放式港口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自新战略确定实施后,湛江市将湛江港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资,优化港口功能,不断提升与港口相关产业的生产能力,以港口工业为核心带动全市工业的发展,科学的战略定位使湛江市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港城互动发展理论基础
耦合(coupling)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由此推理,可以把港口与城市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港口与城市发展耦合。这种耦合作用使得港口与城市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港口与港口城市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其演变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港城初始联系阶段、港城相互关联阶段、港城集聚扩散效应阶段和城市自增长效应发展阶段。
从港口本身来看,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龙头”作用,一方面城市作为港口设施的载体,成为港口产业发展的依托;另一方面,港口产业由于关联度大,经济带动性强而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当港口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成为城市的主要支柱产业时,城市的主要功能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如深圳、广州、上海、青岛、天津、秦皇岛、大连都是因港口的突出功能,形成广阔的经济辐射面,从多方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港口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港口正成为开展贸易和服务业的集聚场所,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湛江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其腹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湛江港将成为西南地区的第一出海口和主要大通道。湛江良好的港口和区位优势条件,决定了湛江发展离不开港城的良性互动。根据港城关系的演变理论,结合湛江港口和城市发展实际,湛江港城互动发展正处在港城相互关联阶段,并逐步向港城集聚扩散效应阶段过渡。
二、湛江港城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一)港口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得到迅速发展
湛江港是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已建成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工程,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1年的284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173万吨,年均增长23.5%。按湛江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将超1亿吨,实现亿吨大港目标,确立南方大港和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将湛江港确定为中国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的主要港口,进一步凸现了湛江港的地位和优势。同时,湛江港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渝湛高速湛江段和广湛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黎湛铁路复线河唇至湛江段、洛湛铁路、湛徐高速、疏港公路二期工程等一批港口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共同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确立粤西交通枢纽地位。
(二)港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湛江市的经济发展
2006年,湛江市生产总值770.18亿元,增长12.9%,增速创十一年来最高,五年平均增长11%。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加强。2006年工业总产值968.4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5.5%,其中以重化工业为龙头的临港工业实现产值814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5.6%,连续三年位居广东省第一。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27.9∶35.6∶36.5变为21.4∶46.1∶32.5,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0.5个百分点。临港重化工业已成为湛江工业化的领航产业,奠定了临港工业作为牵动湛江经济进入快车道的龙头作用,“以港兴市”成效明显。
(三)湛江港的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随着港口设施的不断完善,湛江已具备了发展石化、钢铁等大型重化工业基地的良好条件,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大港口的吸引下纷纷落户湛江,初步形成石油化工、油气勘探开采、电力、造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支柱产业。进入2008年,由宝钢集团主导的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初步审批通过。按照项目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为人民币1400亿元,总产能达2000万吨,预计在2011年底建成投产,产品主要为中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高档钢铁产品。专家认为,这些支柱产业真正发挥作用后,将舞起湛江发展的龙头,成为重要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三、加快湛江港城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湛江在港城互动发展方面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内其他重要港口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港口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临港工业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港口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坚持和落实“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港城互动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湛江港对湛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
湛江港2008年有望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将达1.3亿吨,力争达到1.5亿吨,确立西南沿海和环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对于亿吨大港来说,湛江市目前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湛江必须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立体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和畅通便捷的集疏运系统,以适应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的要求。同时,必须建立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通信体系,加快EDI(电子资料交换)系统和VTS(船舶交通服务)系统软件方面的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和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主枢纽港和物流分拨中心,加快专业深水泊位和相关陆海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促进物流和商流的融合。
(二)制定科学规划,加快实施港区一体化进程
港兴城兴,成为世界上港口城市发展的硬道理。港口与城市发展具有互动、互补关系,要将港城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考虑。港口建设和发展,规划要先行。湛江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依托其港口优势,以港口经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那么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湛江市要优化港口发展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其中要坚持城市规划包含港口规划,港口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将港口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使港口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加快港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加快临海重化工业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湛江要依托港口、资源、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国家钢铁与石化等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集中,以及珠三角产业向东西翼转移机遇,大力推进和吸引一批重化工重大项目落户湛江,加快临海重化工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临海能源、钢铁和化工等产业,为海陆互动、发展临海工业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湛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壮大。
(四)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培育港口产业群
以建设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贸易中心为目标,以口岸经济为支撑,按照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努力扩大港口的辐射能力,积极调整港区布局,构建起港口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等港口产业群。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湛江广博的海洋空间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湛江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湛江只有做大海洋经济,形成海陆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湛江自身特点和条件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滨海旅游和海洋生物等主导海洋产业,把湛江建成粤西海洋产业集聚区,做大海洋经济总量。海洋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海洋开发与利用对科技进步的高度依赖性。高科技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必须逐步构建先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创建海洋高科技园,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增加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通过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使湛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产业方向演进。
(六)加大城市软硬环境的整治力度,营造对外开放良好的氛围
在硬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城市道路的建设改造、街景改造、绿化改造、路灯改造,大力拆除市区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建设观海长廊、整治城区河道等,美化、绿化市容市貌,提升湛江的城市品位。在软环境方面,湛江市政府应积极启动行政服务中心,采取有力措施攻克软环境的“瓶颈”制约,努力营造对外开放的良好氛围,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到湛江投资、经商和置业。
参考文献:
1、苏惠.青岛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罗萍.我国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的趋势[J].综合运输,2006(10).
关键词:蓝色经济;邮轮产业;竞争力;SWOT分析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随着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开发,邮轮产业被慢慢提上日程,现代邮轮产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而邮轮旅游作为邮轮产业中的一种消费新时尚,近年来正迅速增长,据CLIA(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全世界的邮轮旅游一直以平均8.6%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其对经济的强大的拉动和吸附能力已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邮轮市场转移和人们消费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我国邮轮产业面临巨大的契机和发展潜力。《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曾指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是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期。本文以青岛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其邮轮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既能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又能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号召,是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有力举措。
一、邮轮产业相关概念
邮轮也叫邮船,原指海洋上定线、定期的大型客运轮船,其客运及货运的交通作用远高于游览、观光。现代意义上的邮轮是指装备有较为齐全的生活与娱乐设施,用于游览的轮船(魏小安,2005),现代邮轮设施功能齐全,集星级宾馆、游玩、购物、休息、健身、酒吧等设施与一体,能够全方位的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现代邮轮产业是指由运输业、观光与休闲业、旅游业三大产业交叉形成的一种边缘产业,邮轮旅游占最主导地位,邮轮旅游是一种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载体,以海上巡游为主要形式,以船上活动和岸上休闲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高端旅游活动,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邮轮产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邮轮旅游业。而邮轮经济是由于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而推动和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现象,《2008-2009中国邮轮发展报告》将邮轮经济定义为:以海上巡游的豪华邮轮为其明显的识别特征,依托母港与停靠港所在城市的各类资源,主要推销豪华舒适的生活质量,以邮轮旅游产品为核心,向上下游领域延伸,构成跨区域、跨行业、多领域、多渠道的投入产出形式。
二、 邮轮产业的现状
(一)全球邮轮业的发展
据CLIA资料显示,自1980年以来,全球邮轮旅游一直以年均8.6%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通过邮轮旅游的人次为1844万,同比增长5.4%,2011年有1920万人次,同比增长4.1%,与此同时,邮轮动力也正在增长,2009年到2010年全球有24艘新邮轮投入市场,2011年底达到252艘,约42.9个座位,同比增长2.8%,2011年到2014年还将有20艘邮轮建设投用。这些数据表明邮轮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邮轮产业开始于北美,主要的活动区域为加勒比海、欧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盗、欧洲地中海区域最为密集,邮轮到访量占世界的45.1%和22.4%。但是在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邮轮产业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近年来,亚太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兴建专业邮轮港口,而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二)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
1976年伴随着日本国际邮轮珊瑚公主号首次停靠大连港,中国的邮轮产业拉开了帷幕。按照国际邮轮经济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至8000美元时,邮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我国许多沿海城市早就符合了这一条件,加上国民消费观念的改善,国际邮轮产业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据CCYIA(交通运输协会邮轮邮艇分会)统计,2011年中国大陆全年共接待国际邮轮262 艘次,同比增长17.5%,从我国沿海城市出发的国际邮轮142 艘次,同比增长49.5%,我国大陆出入境游客252,084 人次;访问我国沿海城市的国际邮轮120 艘次,同比降低6.2%,接待出入境国外邮轮游客252498 人次。另外,香港地区全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04 艘次,接待出入境邮轮游客213,981 人次。CCYIA指出邮轮产业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认识到我国发展邮轮经济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我国的国情,目前我国邮轮经济主要面临国家的宏观发展政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业营运等方面的约束,并且邮轮产业在我国还属于开始阶段,产业链条并没有很好的建立并延伸,这些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发展邮轮产业的主要瓶颈。
三、青岛邮轮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互服务性活动。为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号召,山东省致力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邮轮产业对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国内重点港口城市已经开始把邮轮产业发展提上日程。青岛作为山东半岛的重点港口城市,发展邮轮经济必定会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下面对青岛市邮轮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
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青岛作为经济区内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角色和国内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发展邮轮产业方面享受国家优惠的政策支持,青岛市官方对发展邮轮经济也一直保持积极态度,出台的《青岛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本市邮轮产业发展、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邮轮母港的建设能以1:10的比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大力规划和引导会为青岛邮轮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2.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经济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日益增强,传统旅游方式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邮轮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邮轮旅游以高舒适、高娱乐性、高参与性、高特殊性为特点,与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相适应。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初步具有邮轮消费的需求,当人均GDP6000―8000美元时,邮轮产业会达到一个快速增长期。青岛人均GDP在2008年就已达7000美元,而且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早已具备了发展邮轮产业的条件,同时伴随着青岛国际地位的上升,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构成了邮轮的主要客源。在看到巨大的潜在消费者的同时,随着国际邮轮市场的日渐活跃以及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邮轮旅游的价格不断下降,因此邮轮市场会逐渐扩大。
3.适合港湾建设的良好区位优势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深水海岸线长,航道条件良好;温带季风性气候使得青岛港口终年不淤不积,胶州一带港阔水深,为天然优良港湾,青岛的港口优势为发展邮轮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歌诗达邮轮的到来使青岛结束了单纯的“经停港”时代,正式步入了母港经济时代,邮轮母港的经济效应是停靠港的10~14倍,当一个港口城市被定位为停靠邮轮的母港,该区域就会受到邮轮经济的较大影响,主要受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邮轮要在港口添加补给,油料,淡水与处置废品,要接受港口的各种服务,邮轮的维修与修理;二是国际邮轮及其乘客要在本地消费。因此,青岛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能够发展成为邮轮母港,同时邮轮母港又会刺激本地经济发展。
4.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青岛市本身就是旅游胜地,周边旅游景点质优量多,2007年世界最美海港组织第四次全体大会认定青岛为世界“最美海港”,邮轮产业要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停靠港有便利的交通,青岛市有方便快捷的市内交通、腹地交通和国内外空中和海上交通条件,包括市内便捷的出租车、已投入建设的地铁、高度发达的高速和铁路系统以及华东第二大空港-流亭国际机场等为邮轮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二)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
从青岛邮轮经济的现状来看,还是以接待国际远洋邮轮为主要任务,故只能称作是一种邮轮现象,离真正意义上的邮轮经济相距甚远,国际邮轮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如迈阿密、新加坡、香港、巴塞罗那等都有着现代化的码头,但这只是发展邮轮经济的开始,并不能满足豪华邮轮停靠的条件,另外青岛港口没有配套的餐饮、商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邮客的多样化需求,青岛港口缺乏便捷的交通设施,游客出行很不方便,为接待国际邮轮提供的邮轮的补给、补充、废料的处理修理等都不完善,因此,青岛的邮轮经济还有一段很艰辛的路要走。
2.没有符合国际惯例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
邮轮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国家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还是采用一般的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条例,根据我国的口岸管理条例,我国公民乘邮轮在国内港口中途下船游览即视为入境,再回邮轮就是再出境,必须重办出境手续,另外通关效率低,联检协调程度大,造成客人不便,同时也意味着乘客在岸上花费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这直接阻碍了青岛邮轮经济的发展。这一制约因素不仅是青岛港口面临的困境,也是全国港口城市想要发展邮轮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3.邮轮经济缺乏“总规划”
邮轮经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我国没有管理条例也没有立法,国际邮轮驶入后参照的是国内沿海运输权的相关法律,但现行的法规并不能包括邮轮经济的方方面面,虽说国家近年来召开了多次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对我国邮轮经济的发展有了大概的规划,但是具体措施实施起来力度不大,涉及的多是产业的合理布局,由此可见我国邮轮经济发展很不完善,邮轮产业是一种投资巨大、成本回收期长的产业,次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行政法规来引导产业的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4.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邮轮经济是一个涵盖了航海、餐饮、娱乐、海关、通讯、医疗、旅游、法律等众多部门的综合性较强的产业,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组织管理和运作,同时邮轮经济也是一种国际性的高端产业,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必然要求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相关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旅游、航运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邮轮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对邮轮专业人才的需求强烈,对人才的需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只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培养;二是引进,青岛发展邮轮产业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不足。
5.高消费制约
青岛邮轮产业刚刚起步,且邮轮母港刚投入建设,较长的成本回收期必然导致较高的邮轮旅游价格,同时,青岛的高消费水平使得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居民旅游动机不大,邮轮市场不活跃。另外青岛的知名度多集中在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相应的旅游企业品牌明显不足,因此对国际邮客的吸引力不足。
(三)机遇
1.国际邮轮市场的方向转移
全球邮轮产业绝对优势的北美市场出现饱和,而作为新生的东亚市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邮轮旅游目的地之一,尤其是香港港、新加坡港、马来西亚港等国际邮轮专用港口的带动,东亚邮轮起步晚,但近年来势头良好,1975年伴随着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号抵港,青岛开了邮轮的先河,2001年到2003年成为青岛进出邮轮最多的时机,2009年至今,全球最豪华邮轮钻石公主号来青岛已有5次,2009年,世界上最大的邮轮集团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在青岛设办事处,2011年6月16日,歌诗达邮轮经典号青岛首航,运营从青岛出发的13个韩次的韩国邮航线,这标志着青岛成为继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内地的第三个国际邮轮母港,在青岛发展邮轮经济一方面填补了中国邮轮市场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世界邮轮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对中国和国际邮轮公司双赢的选择,同时,2008年奥帆会的成功举办和2014年世园会都大大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2.青岛自身的港口建设
2008年奥运帆船赛为青岛发展邮轮旅邮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青岛市邮轮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指出青岛奥帆中心将建成我市首个国际邮轮停靠码头,码头长300米,宽50米,将建设底层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候船大厅,可同时停泊2艘到3艘豪华邮轮。规划中还提到,在四方欢乐滨海城建设国际邮轮停靠码头,在小港湾改造的项目中,也有打造邮轮停靠码头的内容。另外,青岛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在大港建设北方最大的国际邮轮码头,进而发展成邮轮母港,目前大港邮轮母港建设已启动,并开设了发往韩国和日本队邮轮班线,码头建设和相关的配套建设,“一关两检”以及海事港行所需配备的码头和办公地点建设正在进行中。这意味着未来青岛有可能发展成一个母港区、两三个停靠码头的相互补充、错位发展的邮轮港口大格局。邮轮母港和邮轮码头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地位,使青岛乃至整个山东半岛跻身于国际豪华旅游链,为青岛邮轮经济注入新生力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
青岛邮轮经济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港口城市如上海、天津、深圳等的威胁。上海把邮轮经济作为一个新的制高点,《2010-2011中国邮轮发展报告》中指出,上海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到“十二五”末邮轮业成为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重要力量。青岛跟上海距离400多公里,上海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挤占青岛的一部分发展空间。另外,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已投入使用,凭借中国北方第一个建成邮轮母港的城市,天津邮轮产业的发展也会成为青岛的最大竞争对手。
除了国内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外,还有来自国外港口的竞争压力,如日本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韩国的仁川、釜山,美洲的迈阿密,欧洲的巴塞罗那等。这些地区不仅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良好硬件条件,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超前的居民消费观念,这些都是青岛发展邮轮经济面临的压力和威胁。
四、邮轮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邮轮母港建设中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充分利用现有码头的相关设施;同时要加强码头交通设施见识;要有完备的物资供应和维修设备以方便邮轮的补给、补充、废料处理、修理等。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制定和完善邮轮发展规划。
对邮轮产业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一,邮轮码头建设规划,在规划中要协调好各部门的职责,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同时也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使规划建设更具科学、合理性;二,邮轮航线规划,邮轮旅游的昂贵价格成为制约市场扩张的关键因素,青岛在发展国际航线的同时要注重国内航线、省内蓝色经济区航线、日韩航线的规划;三,加强邮轮法律法规建设,青岛政府应呼吁并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邮轮产业的管理条例。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才短缺是制约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引进。青岛市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来吸引国内外专业人员;二、培养。通过对本地人员的培养使之达到国际邮轮专业人员的要求,主要包括在相关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对现有的邮轮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
此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完善港口收费标准,优化边检通关手续从而提高通关效率,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涉及船舶购置及租赁,船舶检验和咨询,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港行发展的制度环境等。
参考文献:
[1]wild p.,Dearing j.,Development of and prospects for cruising in Europe[J].Maritime Policy and management,2000,27(4):315-337
[2]Papatheodorou P., The Cruise Industry: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erspective[C], in Cruise Ship Tourism, by Ross K.Dowling,CAB International 2006,pp31-40
[3]Gibson,P.,Cruise Operations Management.Burlington[M ],MA:Butterworth-Heinemamn,2006
[4]董观志.中国邮轮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8):8-9
[5]孙光圻.浅谈邮轮经济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港口,2005(1):35-37
[6]马克.曼西尼著.高玲译.乘船航游与邮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