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得分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得分技巧

第1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高三物理复习基础分析技巧规范

学生进入高三已经学完了中学物理的全部内容,所以在复习时教师便不要对物理知识简单的重复,而要归纳、整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通常,教师都是采取三轮的复习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而关键的第一轮复习能使很大一部分同学能把以前不懂或理解不透的知识点弄懂、弄透,成绩相应提高。复习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达到教学效果:重基础、抓分析、讲技巧、求规范。

一、重基础

重基础,就是要着重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的复习。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基础题占了80%以上,所以在总复习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认识一个物理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它的定义,而应对它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理解。如“功”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它的定义和它的定义式W=FScosθ,然后再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理量。“物理意义”: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是能转化的量度;“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力F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几点注意”:①能用上式来计算功的力必须是恒力,要计算变力做的功须用动能定理。②式中的位移S严格来说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它必须是对地位移,即应选择地面为参照系。③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只是表示该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起动力还是阻力的作用。④式中的θ是表示作用力F的方向与位移S的方向之间的夹角。⑤要计算多个力的总功时,只需计算出各个力做的功,然后取这几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即可。

对于物理规律的复习,除了要记住它的内容外,更要清楚它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否则,就不能算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学生在应用中就会盲目地“套公式”,能力便提高不了。所以在复习物理定理、定律时,既要讲解它们的内容,更要讲述它们的选用对象和适用条件,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如:“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它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则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一个系统,对单个物体是没有意义的。守恒条件有三种:一是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二是近似守恒(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的内力。)三是在某一方向上守恒(系统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要求学生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判断系统的总动量是否守恒,若不守恒则不能使用。除了这几点外,还应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它的“四性”——整体性、矢量性、相对性和瞬时性。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运用起来也就会轻松自如了。

我们认识和掌握规律的目的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还应配以相应的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抓分析

在讲解例题或练习时,应抓准对题目的分析,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过程分析等等。尤其要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学不好,主要原因就是不会分析物理过程,不能分步列式求解。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复习过程别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并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复习中选用的例题要典型,有代表性。如“木块小车”模型是高中力学部分的一类典型题目,在高考试题中也很常见。这类题目的求解要用到力学的五大定理、定律,解题的方法也很多。选择一个例题详细讲解、分析,并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这类题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就不在话下了。

三、讲技巧

讲技巧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题。也就是说要选择思路最清晰,过程最简捷的方法求解。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不是一、两天就能掌握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本人认为,在指导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就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全过程法、极值法、等效法、图像法等等。)当然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也是高考中的能力考查之一,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数学,毕竟数学是物理的解题工具。

例: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是mA=4kg,mB=2kg,A与B相距S=15m,A以VA=8m/s的初速度向静止的B运动,与B发生正碰后分开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已知A从开始运动到碰后停止共运动了9?s钟,问碰后B运动了多少时间停止?(已知两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取g=10?m/s2,且不计碰撞的时间。)

大部分同学采用分步列式,即先求出A和B发生碰撞前的速度,再运用动量守恒和A的时间关系求B获得的速度与B的运动时间。这说明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也看出学生的解题技巧还比较缺乏。其实,此题如果运用整体法对系统的全过程用动量定理则可迅速求解。从中说明,在第一轮复习时给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此题的解法如下:

解:以A、B为一系统,此系统在整个过程中水平方向只受到摩擦力作用,fA=μmAg;fB=μmBg。由动量定理可得:-fAtA?-fB?tB=0-mAVA,解得:tB=8(s)。

四、求规范

很多同学会忽视答题的规范性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结果正确固然重要,答题的规范也是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份好的答卷应该是卷面整洁;公式定理书写规范;答题过程步骤规范。可以想象,如果一位考生的试卷卷面非常糊涂、字迹非常潦草,评卷老师看到这样的试卷只会头痛,更不用想得高分了。所以,只有从现在开始,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才能在考试中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第2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1.历史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探究学习,积极探索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2.中学历史教材以及高考的要求

历史材料题将课外材料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具有题型巧、容量大、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的特点。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史料是对正文内容的说明、补充、扩展。每年高考,史料题必考,且所占比重较大,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然而高考史料分析题得分率并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础外,主要是方法不当。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必须重视高中历史材料分析的教学。

二、高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

读是解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基础,把握对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用相关阅读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历史材料阅读策略,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快速阅读与跳读技巧。其次是仔细阅读材料,读懂、读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应用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2.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审题训练,把握解题背景。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其次要关注非文字信息源。近年历史试题中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材料题教学应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再次,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1)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明确解题方向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联系,找出中心,围绕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另外,还可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将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某一章节相关联,明确解题方向。

(2)领会命题意图,明确解题方法

材料解析题要把握史与论的最佳结合,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加强设问与材料的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同时要读懂不同材料解析题的不同要求,把握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与作答的形式:一是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递进式,即围绕一个中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二是归纳评述论证式;三是97以来出现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题,如“南唐烈主”题,“巴黎和会”题,弄清设问的不同要求,能避免解答重大失误。

4.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注意解题的规范

(1)掌握相应类型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因题选法

①递进式材料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解答第一问是关键,答对第一问,其它会迎刃而解。解答第一问要注意理解多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准确。

②归纳式材料题。可借鉴语文课文分段法,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若干段落,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这样层层分析,有助于提取将材的有效信息。

③小论文式材料解析题。解答这类题,应注意审题,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形成正确结论。

(2)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①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每问具体指向,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注意解题规范,组织答案应严谨有条理。

②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力,在回答时,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材料作具体分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③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其自身的局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准确辨别材料中观点的谬误。

④认真书写,注意卷面的整洁。教师在平时应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注意卷面的整洁与条理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三、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并加强解题技巧与规范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5).

[2]陈春华.《重视史料教学培养思维能力[J].中学文科・教研版.2008,(01).

第3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关键词】讲评课 优化设计 高中历史

一、目标的优化设计

1.准确定位。

审视每一堂优质的历史讲评课,不难发现都有其共通之处,那就是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始终能全心投入,思维活跃。目前部分教师讲评课指导思想不明确,因而在行动上表现为:教师自顾自地讲,学生反应如何懒得去关心。笔者认为,教师在设定讲评目标时应从学生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可能入手,即充分依据学生的学情和学力。这里的“需要”指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包含历史高考的需要,即考试要考可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这里的“可能”指的是讲评目标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说就是“跳一跳,摘得到”,与讲评目标无关的内容一概不说。

2.精心准备。

对教师而言,必须认真做好细致的考情分析工作。如小题得分率、总得分率,试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典型错误,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等,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对试卷整体进行综合分析,找准倾向性错误的原因,列出正确的解题方法,确定讲评的重点,并编制好变式训练题。同时,下发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身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讲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筛选和归类,明确讲评目标,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师的讲评目标能始终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步,以确保讲评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评前的自我纠错工作也是必须做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课前要把试卷(含作业)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分析错因,找出不足,并认真做好自我纠错和查漏补缺的工作。

3.优化目标。

讲评目标是在对测试结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目前,讲评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讲评目标不明确。笔者以为,讲评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订正答案,纠正错误,对所考知识(即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系统建构和巩固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如何审题、如何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如何组织答案、如何规范答题等,实现“讲一题,会一类,通一法”的讲评目标。以审题能力的培养为例,让学生明确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审问题。明确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第二步:审引导语。有的材料解析题在题目前面往往有几句导入性的话,看似多余,实际上却包含着主题等一些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第三步:审读材料。材料的类型多样、来源广泛,无论是什么材料都要仔细阅读,了解材料的出处、作者等,把握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厘清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与问题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对作业和练习的态度、答题的规范、书写的习惯等要进一步明确要求。

二、内容的优化设计

1.讲错例与错因。

讲评课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否则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又难有成效。教师在每次阅卷后讲评前都要认真检查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各题的错误率,细致诊断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症结,弄清哪些题目错得多,错在哪里,学生需要何种帮助等等。这样,习题讲评就可以建立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用于学生遇到困难等待教师帮助之时。集中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切实中肯地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练习讲评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内化提高。

2.讲拓展与变化。

讲评课要讲拓展和变化。一是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扩大知识量,不能就题论题,应根据知识点间的联系,不断启发学生。二是要挖掘讲评课的深度,引导学生在知识层次、能力深度上进行重点突破。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还要对重点题型借题发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将问题纵向延伸和横向展开,形成网络,可采用变情景、变条件、变要求、变题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种条件下正确运用该知识解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对该知识题型不同变换形式的常规解题思路。

3.讲思路与方法。

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是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并从中总结出解题规律。例如,选择题中如果问的是“根本原因”“最重要”等等,若是经济方面的内容,解题思路就应以“经济”为主,“经济”又以“生产力”为主,“生产力”又以“科技或工具”为主。

4.讲技巧与规范。

具体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答案要做到“两化”,即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指在组织答案时,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能根据赋分迅速作出要答几个要点的判断;系统化是指要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二是语言要做到“两化”,即简洁化、专业化。简洁化是指在组织答案时,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练。专业化是指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三是书写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即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单独作一段,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要用序号标明,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先后顺序和答案要点的次序。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由于细心、冷静、时间安排、解题速度、书写和规范性等非智力因素会导致学生的失分,教师应要求学生减小或控制这样的失误,并作必要的指导。

三、策略的优化设计

1.讲评主体由“教师为主”变为“学生为本”。

讲评课起着温故知新的作用。可有些教师往往要上讲评课了,觉得特别轻松,带着一张卷子或一份作业走进教室,“就题讲题”“一讲到底”,其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讲评效果很差。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思考基础上总结出了“试卷分析――学生纠错――学生讲评――教师拓展――学生小结――强化练习”的高效历史讲评课模式。学生在认真纠错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率高的题,启发学生踊跃上讲台讲评,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只有教师在讲的教学的情形,而是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生本教育。学生自己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和再运用,课堂成了师生共赢的天地。学生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和指导,如指导学生抓住提示关键,选准解题突破口,引导学生归纳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等。学生讲评要体现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清楚解题思路,建立正确的解题思维模式,提高运用历史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讲评手段由“机械单一”变为“生动多样”。

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高中历史讲评课也需要教师运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多媒体等。这些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生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理解题意,而且能增加课堂容量。对于主观题,教师在批阅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做好记录后进行分类,在讲评过程中,用视频展示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诊断,进行优劣比较,对于被展示问题的学生来说,优秀的则受到激励,对其他人也是一种借鉴;欠缺的则吸取教训,对其他人起到了警戒作用。

3.讲评方法由“单纯的评”变为“评练结合”。

第4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关键词: 高三历史 复习策略 教材 专题 训练

至国家教育部实行新课程以来,历史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科素养等。但是,纵观历届历史高考题就会发现:历史高考命题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表现为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学科能力。但是,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不少同学看似非常认真努力,但成效不大;更有不少同学不是被动地听课做题,就是漫无目的翻课本、做题,其成绩更是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学生的复习方法、教师的复习策略有很大关系。高三历史的复习是艰苦的再认识和艰难的再提高过程,要怎样才能使高三历史复习有效率呢?作为一线教师,我就此问题谈谈三点看法。

一、以教材为载体,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全面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指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学习思考题、课本插图、年表等,而且要包括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事实、概念、结论、现象、人物、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出其内涵,才能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历史知识面覆盖广,能力标准要求高。为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学生在复习中多看教材,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三遍以上,甚至达到熟记的程度,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教材是学习的工具,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根本,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证。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以课本为载体,深厚基础,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尤其是在经过两轮复习过后的冲刺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常常忽视了课本知识,单纯为了做题而做题,结果往往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历史语言不精练,知识记忆不准确,不少同学最后都有答题似是而非的感觉。2014年贵州省高考文综历史卷得分偏低,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造成的。因此,立足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之急。

二、整合教材,将所学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根据各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章节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才能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使知识的综合成为可能。比如:无论是哪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历史,都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外交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人类历史打破时间空间界限归纳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三大类,更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通常情况下,先可依据历史知识的门类纵向重组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知识成为大专题,然后可以根据需要组成个别小专题。如经济文明史这个大专题,可以分为中国古代经济、近代经济、世界经济三个专题,古代经济按生产部门分类又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小专题。专题复习要特别注意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经常就是一些小专题考查,体现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的要求。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复习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选试题,重点训练,掌握技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新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复习的最后阶段,在日常学习或复习当中,会经常发现不少学生或忽视练习,或盲目做题,其效果自然不佳,要提高复习效率,需对近三年各课改区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熟悉高考题型与读题、审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文科历史试题可渭浩如烟海,训练是有必要的,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不宜过多过滥,这就要求教师多研读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多研读市场上规范的复习资料,为学生做出选择。在精选试题方面,应注意把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选择题目归类掌握,然后举一反三,把一些具有新意、创意的题目挑选出来,增强变通能力。

进行各项题型的专项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进行认真总结、归纳。比如选择题,要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读懂材料,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填图、识图题,要看清图表,回顾所学,分析图表的历史背景;再比如解答材料解析题时,要求学生可用以下步骤解题:第一,先看材料出处,大致断定材料属于什么时期哪一方面的内容;第二,再审问题,列出问题要点;第三,带着问题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列出相关有效信息;第四,问题中有“根据材料”的,答案可从材料中得出,“结合材料”的答案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这样的解题技巧与方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每次训练之后,要反思其成败得失的原因,才能取得进步。例如:历史科失分的原因,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等;有的学生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有的学生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谬误之处,还请同行老师们批评指正。但是,只有不断思考、不断研究、大胆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和应考能力,才能为高考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关键词】2011年高考历史试卷 特点 启示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一、认真阅读材料,抓住有效信息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找准信息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如果对材料一知半解时就去作答,容易造成观点以偏赅全。

历史主观性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是文字、图表、漫画等。

阅读文字材料,我们要把握全面、概括、分层、标注几个原则。全面,就是除了阅读材料内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和出处,它们可以给考生提供一些细节的提示,帮助考生对问题作出判断。概括,有些材料较长、信息量较大或者语意复杂,在阅读时需要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题意作准备。分层,阅读文字材料最好随手划分层次,这有利于分析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标注,在阅读时对一些重要词句即有效信息作出标记,或画出横线,使线索更清晰,重点更明确。

对于图表材料,要详尽阅读图表标题、图表内容及图表注释,尤其注意图表中数据或图形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对于漫画材料,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背景信息;然后再认真阅读图画,注意画中人物的对话及行为,理解其寓意,领会有效信息。

二、审题清楚,抓住设问的中心词

审题的过程非常重要,只有审题清楚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法。如果不懂题意就盲目作答,往往会造成答非所问,这就如同写作文跑题一样,丢掉的分值是很大的。

审题时,要注意理解问句。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比如问原因、特点、影响等,那就结合材料围绕这些中心词作答。但如果有些问题语意复杂、句子较长,就需要认真分析问题结构。一个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中心词、限定语、提示语。例如,“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其中,“举措及其共同目标”是中心词,“政治上的”是限定语,“根据材料一、二”是提示语。只要学会分析问题结构,答题时就容易有的放矢了。

三、拟定提纲,组织重点

审题清楚之后,再将材料的有效信息和设问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简单列出答案要点,草拟答题提纲。

很多考生的答案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围绕一个要点写上很多,却忽略了其他要点的组织。这正是因为考生没有草拟提纲,才造成答题的条理不清,思路混乱,想一句写一句。所以,在组织答题要点时,要有一定的次序安排,比如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就可分为根本原因、外部原因、直接原因等。

四、要点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主观题设问往往让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将材料观点和教材知识有效整合起来。教材知识是解题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将材料观点回归教材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答题。

很多考生答题时往往不能从材料中“跳”出来,围绕材料观点绕来绕去,就是写不出全面而又具体的答案。这主要在于考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临场发挥时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加强复习多做练习。在考场上,要认真回顾教材中与材料信息相关的内容,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写出相关知识点。

五、语言规范,条理清楚

在审题清楚并列出答案要点后,就可以用规范的语言来写出答案了。

历史专业语言包括教材语言(史学观点)和材料语言。教材语言是解题的理论依据,材料语言代表作者的实际观点。同学们切忌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也不要使用所谓的“文学”语言或者大白话。

在答题时条理一定要清晰,无论是纵向、横向或者类比作答,都要层次分明,切忌一段话写下来,标点不明,主次不分。

六、主观题答题的几个误区

1.以为写得越多越好。高考答题时间紧张,每道试题的分值有限,因此,考生组织要点时需准确、简明、全面,切忌长篇大论。

2.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有些同学答题时会将“我认为”这样的个人观点强加于材料观点之上,从而忽略了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最终造成跑题现象。

3.天马行空发表“启示”或“感想”。主观题的几则材料之间总有某种线索将其联系在一起,回答“启示”或“感想”的时候不能抛开材料胡编乱造,而是要从几则材料中找出它们的联系或个性特点,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作答。

第7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通过持续的教学观察和反思,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试卷评讲课高耗低效的顽症有三:其一,评讲课没有重点难点,缺乏针对性。有时候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大讲特讲,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反而一带而过。其结果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得分能力,反而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这样的试卷评讲课问题出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失当要么模糊。而导致试卷评讲目标设计失当或模糊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课前未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试卷分析和错题分析,考情研究不到位,没解决好评什么讲什么的问题。其二,评讲课重教师轻学生,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样的试卷评讲课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深刻透彻,鞭辟入里,激昂慷慨,学生在下面听也是应者寥寥,而中等生差生往往“无言以对”。评讲课陷入了教师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闷的困境,教学的有效性较低。这样的试卷评讲课问题出在教学主体错位,教师大包大揽,没有给予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程度太低。其三,评讲课重答案的对错判断,轻知识的整合归纳,重解题技巧方法的点拨,轻学生解题纠错思维过程的体验和训练。这样的试卷评讲课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后却屡屡纠了还错,短期效能较好,长期效能不佳。此症状源于评讲课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环节的缺失,学生听得多练得少,缺少自我纠错环节的体验和训练。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顽疾,提高试卷评讲课的质量以帮助学生在分秒必争的高考复习中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呢?笔者带着这个巨大的困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总结,找到了一个能一举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方法――运用《历史错题分析表》提高高三试卷评讲课的有效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我根据学生考试审题、答题的流程和试题评讲流程设计了如下《历史错题分析表》。(下面以2013年高考大纲版全国卷文综第12、15、37(1)为例填写)

第8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试卷评讲课 教学方法

所谓试卷讲评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目的。高效的试卷讲评对教师而言,既能有效地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又可科学地分析教与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和策略。对学生而言,高效的试卷讲评可加深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鼓励和督促自己勤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尤其到了复习阶段,每个老师都不可避免地要上许多试卷讲评课,上好讲评课对复习效果的增强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试卷讲评课呢?

一、课前精心备课

1.确立讲评目标

讲评目标是在对测试结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讲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到讲评课的成效的高低。目标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矫正补偿”的中心,明确弥补哪些知识缺陷,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能,具备怎样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怎样的应试心理素质等。如果教师在评讲试卷前既没有认真批阅试卷,又没有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统计,带着一份参考答案就走上讲台,讲评时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甚至变成答案听写,就无疑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极大浪费。因此,测试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试卷按选择题、材料题进行整理、量化分析,找出学生的主要失分点,确认本次测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从而把较重要和较急迫解决的问题及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讲评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2.设计讲评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了讲评课的内容,讲评课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依托,全靠教师在课前测试、批改、统计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来确定,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命题意图,明确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命题意图主要是指考查学生掌握大纲和教材提供的知识信息和理论要求的程度。分析命题意图,也是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差距,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是分析概括、综合能力有待增强,还是揭示本质、史论结合的能力需要提高,这就增强了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决定了讲评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什么,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答,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

(2)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测试之后,暴露的问题可能很多,但课时有限,教师应把基础知识的缺陷、易混概念的干扰、解题思路的偏差、应试技术的匮乏等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确错因和矫正方向。

(3)确定矫正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测试后通过分析找出失误及成因,采取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矫正补偿呢?怎样区别易混概念呢?如何才能避免解题思路走入歧途呢?如何正确掌握应试技巧呢?

3.讲评方法的制定

讲评课的中心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哪里错,为什么错,怎样才能不再错,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方法设计时,重视思路的讲解、知识的拓展和作答的规范性。提到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怎样分析问题或者从哪里入手来解答问题。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可以侧重以下思路:

(1)读问题,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问题中如果是依据材料作答就从材料中找答案;如果是依据教材作答,则答案一定在教材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2)读材料,带着问题读材料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

(3)做答案,讲究规范多得分。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楚工整、答案层次分明、用历史的语言说话、看分值给要点。很多学生感觉答得挺好,都写上了,但最后仍然得不到高分,细分析原因在于答题不规范,不用学科语言说话。

二、课堂上明确讲解重点

1.注意错因分析

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指出“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指出错误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避免一错再错。

2.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联系

讲评时,要通过一道题的讲解,使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联系到整个知识网,注意整体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联系,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切忌就题论题,力争使学生通过试卷的讲评,既复习巩固旧知识,又有新启发、新思考和新收获,使试卷讲评课起到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系统的作用。

3.重视试题的思路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讲评时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题目,都应重视题目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应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发散思维,掌握各个环节的准确性、技巧性,以适应高考,真正提高成绩。

三、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第9篇:高中历史得分技巧范文

【关键词】四环节阅读法 获取信息 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后近几年的高考阅卷来看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阅读能力差和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为此我用问卷与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焦虑浮躁的心理状态,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阅读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我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先导,同时对历史课堂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与反思,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学生在阅读时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和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就比较容易得分,因此,要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实践,我认为“四环节”阅读法是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环节”阅读方法是指在阅读情景时,通过视觉加工和认知加工在情景与读者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达到对材料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它是信息的总汇过程。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它所采用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创设新颖、切合学生的情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材料层次、角度,找出主题句,把握题目主题,掌握阅读步骤与方法,并循此利用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再回归书本知识或相关内容进行序化知识答题,从而激活思维。本文主要从“四环节”阅读法在历史解题教学中的运用进行阐述。

一、 创设合理情景,内化知识体系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了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在帮助人们对新情景保持弹性和适应性方面,某些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否比其他的更佳。设计者的目标是建构出让人们能有效地储存和提取相关信息的情景。适应性专家能够弹性处理新情景并成为终身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元认知,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巧妙牵线搭桥,创设情境,烘托氛围。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从课前伊始,提示和引导学生从理解某一段话,到设问适当拔高,到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水平。

二、 掌握阅读方式,养成良好习惯

阅读方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速度与质量。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阅读是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要使学生获取足够有效信息,就应使学生根据阅读目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历史学科阅读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粗读。就是对提供的材料粗略地阅读,甚至只读其中的大小标题,以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或对某些重要观点、重要信息的大概出处有所了解即可。

2.跳读。即对自己关心的内容或特定内容进行阅读,如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或确认某个信息资料,或复读已读过的文章等。其特点是跳跃式阅读。

3.精读。要求学习者从字、词、句入手精研细读,甚至反复阅读,进而掌握各个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获取有效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加涅认为,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学习前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是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处理者。学习者面临巨大的信息量,人脑不可能接受所有的新信息,它总是有选择地专注某些信息,有选择的加工处理某些信息。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前置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可通过问题类型的变化,引导学习者注意的转换。如在阐述主观题阅读时可把主观题分为三大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

1.文字式主观题。所谓文字式主观题是指:材料提供 的只有文字内容,没有用表格、图示等其他形式作为载体来反映信息,是较传统的题型。但从近几年的学生考试状况分析, 考生在这类题型中的失分较为明显。做这类题型时要注意阅读文字材料,可通过划分层次等来把握材料的内容,然后去审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理解材料,从而获取有效信息。

2.图表型主观题。它包括表格式与图片式两种。表格式主观题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图片式主观题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景的画面、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这一类型的题目要首先去看标题、然后看表格数据的变化和图片中的内容、最后看注释以更好的理解内容,以获取有效信息。

3.综合式主观题。所谓综合式主观题是指将上述几种中的多种作为一组材料来整体反映信息。它是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类型的主观题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更快更好的获取有效信息,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了要求。

四、回归序化知识,激活思维活力

知识是创造力的“培养基”,是一切创新与创造之源。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即创造性运用,而不仅仅为了简单地“记忆”知识。在解决问题或运用于创新实践时,却感到知识不足或缺乏活力,这就需要运用拓展思维,带着问题去重新整理和序化所学知识,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激活思维的活力,挖掘攻克难关的潜能,塑造高效创新的思维品质。

当然,此阅读法的四环节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只有各环节有效地配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四环节”阅读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和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四环节”阅读法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历史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周宏.学生学习新策略[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