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思考
民营企业是利用民间的资金、民间的力量、民间的办法进行经营,包括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了股份制(国家不控股的)、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企业;另外还包括全部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集团公司、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1]。因此,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除国有国营企业之外的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的集团公司和私营企业。
一、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江苏民营企业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化进程,从把产品卖到国外,到在国外办厂设机构,从行销层面的简单“国际化”,到资本层面的“跨国并购”。目前,苏商的足迹已遍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涌现出红豆、远东、月星、雨润、一德、利安达等知名的江苏民营企业。江苏民营企业成为江苏企业国际化尤其是对外投资的主体,2008年江苏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金额为63459万美元,在232个项目中民营企业就有138个,占59.5%,民营企业的协议投资金额更是达到43761万美元,占68.9%;2010年江苏协议对外投资达到21.7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项目数达到269个[1]。
但是整体上看,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对外投资来说,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的阶段,其规模和质量与江苏的吸引外资很不相称。截止2010年底,江苏累计实际到帐外资超过2200亿,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9万家,而2010年底江苏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约52亿美元[2],在境外设立的民营企业也仅有百来家而已。江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最终能在海外立足并有较好绩效的为数不多。
二、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中的问题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高低及其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采取的策略。从当前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江苏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较优势在逐步丧失
随着江苏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加大,以中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的外资相继涌入江苏的不同产业,并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使构成各项成本要素如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等“刚性推动”增长过快,在局部地区和个别地方,部分商品与国际市场的平均成本慢慢接近,甚至还高于一些竞争国家和地区,使江苏民营企业的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当前江苏民营企业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比重高,市场价格低,越来越受国际市场经营规模的限制[3]。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使江苏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受到挑战。
2.企业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在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危及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经营的商品雷同
江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突出的特点体现在产品结构上的“三多三少”即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这些特点决定了江苏民营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
(2)产品技术含量低,居于产业链的末端
从民营企业在整个社会的产业链来看,按上、中、下游来划分,民营企业的产品上、中游产业少,下游产业多,直接用于消费的多;以当地资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多,“精、特、优、新”的资源深加工型少,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密集性的少;集约化的名牌产品少,粗放型的产品多。
3.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技术创新能力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潜在源泉。对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创新能力强弱关系到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目前,江苏的民营企业在技术的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反映在引进科技进入企业难;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困难;技术创新难。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江苏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周期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短,产业的技术吸收、消化等一整套过程较为简单。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失衡和低效现象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从而削弱了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升级换代能力。
三、江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思考
一般来说,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产品出口,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方式;第二是非股权安排进入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许可合同、合同制造、管理合同、技术协作和工程合同等。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另外,考虑到江苏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当前很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潮流,本文提出了民营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合作、通过与外商建立战略联盟以及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等思路。同时,政府应参考国际上的一些通行的做法,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的一些有利的政策环境。
1.民营企业产品出口策略的选择
民营企业的产品出口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直接出口,二是间接出口。直接出口是指生产企业直接从本土或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将商品提供给海外的批发商、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经营方式。间接出口模式就是生产企业将本企业的生产的产品卖给本国的贸易机构,由本国的贸易机构再卖给海外的目标市场[4]。
(1)间接出口模式的选择及评价
在间接出口模式下,当生产企业与国内贸易机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买卖关系时,即我们通常称之为本国贸易机构的收购出口,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的这一出口模式与一般的国内贸易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当生产企业与本国贸易机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关系时,生产企业的这种出口贸易才具有了真实的含义。因此,在民营企业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间接出口也不失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策略。
(2)直接出口模式的选择及评价
产品的直接出口模式根据其进入海外市场的主渠道不同,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基本模式和扩张模式两种。基本模式就是指生产企业直接将商品输往目标市场。这一模式只适用于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直接出口的扩张模式是指生产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将商品销往目标市场的经营方式。这一分支机构可以是贸易型的分销中心或经营机构,也可以是集生产和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机构。这种贸易形式是国际经营的高级形式。但这一模式只适合那些势力雄厚、出口贸易在其业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企业。
总之,民营企业在选择产品出口的策略时,一定要分析企业自身的实力、自己的发展阶段、企业产品的特点、企业拥有各种资源的状况,才能选择出适合本企业当前发展情况的出口模式。
2.与国外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高国际化经营质量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或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某种资源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5]。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非股权式的联合,它强调的是一种“以共同的利益为核心、以协调一致为基础”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国企业对另一国企业的控制和支配。可以说,战略联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独资和合资经营,改变了跨国公司一贯追求独立控制和实际拥有的传统风格,将以往公司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杀变成了一种以双赢为目标的协作型竞争。通过战略联盟,中国的民营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可以较为迅速的拓展国际市场和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通常认为参与国际分工,进行跨国营销,只有大企业、大公司才能做到。密集的广告轰炸,大规模的人员促销,发达的分销网络等使那些在财力、物力及人力上明显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但是,今天信息技术为江苏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业竞争扫清了障碍。同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信息技术的成本更低,对企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要求更小,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经营手段,民营企业有了与国际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6]。
江苏民营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把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便用更小的代价,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尽管国际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且前景不妙,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时将会遇到新的困难。但是,只要江苏民营企业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坚持企业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不断壮大企业实力,相信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前景必将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唐娟.江苏企业赴外投资增速惊人,投资地转向欧美[OL].中国新闻网,2011-01-27.
[2]何金泉主编.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第2版).
[3]张二震,马野青著.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红忠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马春光著.国际企业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
[6]王绍熙,王寿椿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10(第3版).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贸结构优化与江苏经济发展》(编号:09SJD790067)。
作者简介: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准格尔旗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诚信力低
受体制、机制、环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在竞争中存在压价、虚假报表、价格陷阱、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这些做法对企业的诚信构成严重损害,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金融部门对民营经济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支持力度不如国有企业,再加上企业的公信力不够,对一些中小企业,银行担心对他们贷款成本高、风险大,无法收回而不予借贷。
(三)人才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生存,靠的是人才,但现实条件下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实的“资本雇用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和雇用关系,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的培养。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管理,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管理水平、设备科技含量低下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家族式”的管理机制加上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此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五)政府管理体制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
在体制方面的一些制约因素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对管理重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政策不够到位,信息渠道不畅;行政审批不快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部门,统计口径不一;有些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不采取针对性措施,使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挫伤企业家的积极性。
二、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准格尔旗的民营企业面临的种种问题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各种障碍,也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缺乏民营企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势必将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问题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走出困境。笔者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准格尔旗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二)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结合准格尔旗实际,尽快研究出台该旗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政策的实施意见,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融资、土地、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对龙头企业加大培育力度,重点筛选一批优势企业,帮助他们通过资本运作、品牌创造、科技创新等方式将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类园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民营企业成长的乐园。四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在落实职责、强化服务上进一步下真功夫,为企业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五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开辟民营经济专栏,重视对企业家的关爱和培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重企重商文化”氛围。
(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对民营企业自身来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五)健全诚信体系,改变歧视观念
建立健全符合准格尔旗实际的社会诚信体系,当务之急应该抓好三个机制的建设。一是信用公开机制。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全旗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单位等,在保护单位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信用公开,扩大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透明度。二是信用产品供求机制。社会诚信体系的运行需要好的信用系统,信用系统的服务。要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增强用户意识来培育和形成市场需求。市场中的各种交易行为通过信用产品的辅助决策,达到规避市场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目的。三是信用褒扬机制。信用管理部门通过管理,严格关注有失信的市场、单位和个人,为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中减少因诚信缺失而提高的交易成本。
(六)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政府职能 竞争能力
目前,学术界许多学者将民营企业平均寿命短、难以做大做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民营企业经营者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家族化管理严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诚信度低等方面,并没有着重从政府方面考察导致民营企业成长缓慢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要使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重新定位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只有抓好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民营企业的数量、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劳动力战略转移的主要渠道,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政府职能工作的定位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既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又代表国家掌握着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控制权,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导思想,政策导向,服务功能定位,营造的投资环境,以及对民营企业的监管行为,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积极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把政府的主要工作转向研究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减少行政干预,切实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赋与商会一定的行政职能,为政府和民营企业搭建桥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信用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指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服务。要从根本上扭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2)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应采取“先放后收”的策略,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先放开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加快发展民营企业总量。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应允许民营企业经营。要鼓励民营企业向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邮电通讯、信息、中介、金融、旅游等产业投资,有序实现“国退民进”。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应制订更加优惠、更加实用的政策,允许民营企业兼并、控股竞争性产业的国有企业。与此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与推进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对吸纳被兼并或被控股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较多的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障、工商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应把发展民营企业与控制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和增加促进再就业的财政投入,作为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并相应建立考核制度加以落实。
(3)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应设立以面向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为民营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类面向企业的基金等财政性投资,应向民营经济倾斜。各部门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性补助扶持资金,应把民营企业纳入规划,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应引导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把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民营企业。鼓励多元化筹集资金,允许依法建立互助风险金和不发生存贷业务的民间投资公司。鼓励民营企业以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为依托,以一些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核心出资组建担保公司来争取银行贷款;引导推广以互保,联保为基本形式的担保贷款模式。
(4)营造全社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氛围。政府部门应通过广泛宣传报道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对社会贡献,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消除偏见。通过宣传优秀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民营企业正名,为他们撑腰、壮胆,树立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通过舆论宣传,扩充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充分反映民营企业和职工的呼声和意见。对那些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有空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及其业主,各级政府每年都应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并纳入中央、省、市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表彰范围,评先表彰一视同仁。
二、提高民营企业竞争能力的途径
(1)努力提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对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要求相对较低,或以资源型开发为主的竞争性产业领域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其形成的低成本性、低技术性、轻战略化设计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民营企业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必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相对的竞争劣势。因此,要逐步实现产权结构由单一的业主制和“家族经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领域由过度集中传统第三产业向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新兴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由小型分散为主向集约经营转变;规模扩张由过去主要靠自身积累向利用现代分工进行联合扩张和实施资本运营的方向转变;产品研发由过去经验型和模仿型向依靠高新技术手段,特别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2)着力抓好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产品是企业的根基,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必须瞄准市场,并针对市场发展趋势,善于发现和引导消费需求,创造与众不同或新奇独特的产品。产品开发在心态上切忌急功近利;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思路上要在明确产品研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在改变产品结构、增加新用途、节约成本方面做文章,处理好产品价值、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产品商标注册和争创省、国家级名优品牌等增强企业整体素质的工作。与此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鼓励职工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激励机制,将全体职工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全部释放出来,促使企业能在良性的创新循环中研发出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企业品牌才能扎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心坎里,企业经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公司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公司能否在竞争中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民营企业基本上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控制,管理模式尚未摆脱传统式的家长制管理,决策权力基本掌握在企业所有者手中,重要岗位由近亲所占据,“任人唯亲”现象较为严重。造成的后果是:既吸引不来人才,又使现有的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在深刻认识人才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和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打破家族管理模式,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秉赋和个性,注重发挥其特点和特长,不求全责备,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事业发展有空间。在留住人才方面,要给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往往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有助于使企业全体职工形成共同价值观,共同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行为文化建设;第三是制度文化建设;最后是深层文化,即精神文化建设,这是精髓部分。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原则,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做起,从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开始启动,用实际的进展来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和理解,以免让广大员工产生空洞说教、形式主义等印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精神、价值观、组织信念、目标和理想等方面的凝练和总结,通过制度、行为、形象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来,并将先进的观念贯穿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之中。
(5)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我国民营企业家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早期下海创业的企业家,一般文化层次较低,大多数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专业和知识的培训,比较重视经验和个人能力,缺乏理论修炼的动力与时间。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太长,市场经济本身还不太成熟,导致民营企业家所接触到的方面,范围、所处理的市场关系等,总体上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运作经验积累还有限,特别是对资本经营运作、国际市场经营运作还有相当多的人不是内行。此外,有些民营企业家仍然存在小生产观念残余,尚未跳出家庭式管理等樊篱,其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大企业、大经济运作不相适应。民营企业这些年来出问题的不少,有些是由于环境不公造成的,有些则是因为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因此,要采取自学、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努力提高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才能审时度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柴俊武,井润田.我国民营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聚力之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07(2)
关键词:民营企业;思维转型;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引言
我国民营企业出现时间晚,发展速度慢,管理模式滞后,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产生之初具备的管理理念、实行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扩大、市场的变化,民营企业管理思维亟待转型,管理模式期待创新。
一、民营企业管理问题
1.制度不完善
民营企业的很多决策都依据领导自身的经验或者行业一时的特点,使得企业制度松散、管理流程随意化、个人化问题较大。企业的运营管理都是领导的个人意志,可以随意制定、更改和打破,使得一些制度是名存实亡,只是形式而已。
2.管理模式落后
民营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化管理模式,因为起初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的存在,对维系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企业发展越来越快,这种模式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创新。
3.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相对较低,很多都是通过早期资本积累成长而来的个体户,管理知识不完备,管理能力较低下。他们倾向于传统方式,依据自身经历做决定,并且缺少把握市场动态的能力,决定具有滞后性、低效性。加上这些管理者并不能做到高瞻远瞩,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离职,同时由于企业名气小、工资低、福利少等导致企业招聘竞争力小而难以吸引人才进入企业。总之,民营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这大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管理思维转型
很多民营企业看到了自身的管理问题,也尝试完善管理模式,改进管理途径,但通常并未成功。很大程度上上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进行指导,单纯地依靠技术革新,这样难免会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企业管理转型意味着有深刻的思维转型。
1.经验管理阶段
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于该阶段。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创业者的素质代表着企业的潜力,企业决策主观性、随意性很高,受到创业者自身能力与眼界的制约。企业缺乏适当的职权划分;管理者集权,不擅长授权与分担责任;企业对市场的感知迟钝,风险把控能力差。
2.科学管理阶段
泰勒是科学管理学之父,他从研究“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逐渐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任务管理和职能化组织原理。他认为企业要科学地规定作业定额标准,实行标准化的工作条件与方法,实行奖励工资制及惩罚;他还强调企业的管理职能要和作业职能分离,使管理职能专门化,并且各管理阶层有严格的层级关系。
3.人文管理阶段
人文管理基于人际管理理论以及相关心理学实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加剧应运而生。科学管理阶段将员工看成会说话的工具,是家长式的专制管理,通过定额将惩法刺激员工。而人文管理将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引进到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满足员工需要、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改进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着重培育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前进。
三、民营企业管理创新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思维转型的前提,还需要从各个方面作出具体的变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企业所有权为创业者所拥有,加上企业一般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企业集权程度高,封闭性强,不利于企业长久、迅速地发展。一般来说,创业者不会除旧破新,通过授权分权等方式招聘人才。有些企业即便适应新环境采用职业经理人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理人的权力,使其职位、权力、责任并不对等。所以,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革新企业产权结构,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二是协调个人与制度的关系。民营企业看重个人权威,采用的是人治,随意性、主观性、变化性很大,缺乏固定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协调与制约。创业者要抵抗住管理创新对自己的强大心理冲突,迎接改革对自己的挑战,首先从自己开始,消除管理创新的阻力。
三是处理好人与资本的关系。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民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本就无可厚非。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追求的目的应该多样化,其中履行社会责任是其要特别注重的一点。管理者要树立这样的意识:目光短浅的企业才会单一追求金钱回报,这会导致其走上一条不断消亡的不归路;目光长远的企业会在追求利润的时候考虑到社会责任、员工成长,这样企业才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一是完善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要素,包括责任、权力、职务、人员、单位等按合适的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组织起来;建立科学的人事编配和管理人员的测评考核制度,增强企业的活力;制定以职授权,以责定利,职、责、权、利相统一的组织原则;企业负荷适度,有一定弹性;企业运转灵活,指挥统一,有较高效能。
二是营造企业和谐氛围。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使企业员工之间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具有良好的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保持较高的透明度与民主氛围,员工能保持较高的主人翁意识和高涨的士气,有良好的激励水平,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焕发其活力与创造力,提高期望与目标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民营企业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滞后、人员素质不高三大问题,企业要通过完善组织结构、营造企业和谐氛围等方式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协调个人与制度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资本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丁任重,孙根紧.新时期我国民营经济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2).
[2]杨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以“国进民退”浪潮下民营企业发展为例[J].企业导报,2013(07).
关键词:柔性管理民营企业和谐发展
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市场机会不断变化、竞争环境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快速反应,不断重组其人力和技术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和利润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要求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生产、销售以丰富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的生产运营组织结构、管理思想、人员需求及技术投资由顾客机会所“拉动”。柔性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柔性管理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的管理。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以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基础。以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在员工中形成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和思想贯彻在员T的自觉行动中。柔性管理反映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也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进管理思维当中,改变行政管理缺乏“说服力”的不足。求取最大限度的管理回报。
第二,柔性管理是使企业经营管理的艺术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是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提高广大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础上,所实行的分权化的管理。柔性管理能使企业较快地适应市场形势和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方法。灵活地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这种“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强调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努力塑造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大力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正在共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是社会的组织细胞,民营企业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管理的大力推广应用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柔性管理是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驱动力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直觉、主动和企业精神、远见和价值控制,实现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在剧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这也必将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和谐发展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其主要体现在管理决策、管理手段和管理信息三个方面。
(一)管理决策柔性化引导民营企业科学、规范发展
管理的关键是决策。管理的柔性化首先体现在管理决策的柔性化上。管理决策的柔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1.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决策目标的选择应遵循最优化准则。它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因而最优化准则是一种刚性准则。最优化准则的应用,只有在决策时所有措施和方案都是已知的,而且第一方案所能取得的成果也是可以确定的,才能进行最优选择并作出决策。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条件,无法遵循传统决策理论中的最优化准则。无论从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还是从各类组织进行决策的实践来看,将决策者看作是“寻求满意的人”而不是“寻求最优的人”,会使决策更加接近客观实践。因而在决策巾决策者基于综合判断作“满意的选择”就比作“最优的选择”所要求的唯一性更加具有较大的弹性。决策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转变,实质上也就是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转变。高度重视柔性准则的民营企业必然由此获得更多商机.向其规范化方向发展。
2.决策程序科学化必须以决策的民主化为基础
企业组织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决不能只凭领导之意,一个人说了算。而必须由“一人之意”向“众人之意”转变。“一人之意”属于“刚性决策”,其最大的缺点是很难避免主观、片面、武断的错误,危害极大。“众人之意”则属于“柔性决策”,是由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择善而从。柔性决策最大的好处就是町以尽量避免“一人之意”可能造成的失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十全十美的。这正是“众人之意”之所以优于“一人之意”的根本原因。同时,现代管理科学也认为,为了在决策中较完满地体现民主化、科学化的正确结合,企业应尽可能地建立“民主”与“科学”既相对分开又相互协作的现代决策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平行地建立决策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决策系统最终地进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由此可知,民营企业在其管理决策中必须以决策的民主化为基础,正确处理好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以及使其决策程序科学化。
(二)管理手段柔性化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民营企业的主要管理手段——内部控制应该效仿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建立以道德为导向的内在的柔性管理体系,倡导“正己而正人”.“修身而治人”,“上行而下效”的方式方法。借助高尚道德的感召力去影响和感化下属.从理念高度在组织内部构建一种良好的道德控制约束,以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
在此强调“以德治企”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品行端正、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内部控制才更具有实效。尤其是在新知识经济背景下,伦理道德往往具有极高的企业内部控制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修己安人”,“修己”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是未来企业内部控制的总纲.所以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应从一开始就要高度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
2.充分体现“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我同传统儒家管理文化最鲜明、也是最重要的特色和标志。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应强调“仁爱”,强调沟通和感交流,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这才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团队,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人为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建设
“人为”是指每个人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有着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人际关系环境空间.大家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国海尔、康佳等众多民营企业长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民营企业中形成了“人为为人”的良性互动机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在新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质的飞跃。
4.实现“无为而治”的最高目标
“无为而治”即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也就是说,在新型知识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能够自发、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发挥自己的潜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努力实现企业目标。同时,在奋斗过程中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力争企业内部组织始终保持高度默契、整体和谐、动态优化,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无为而治”的最高目标。
(三)管理信息柔性化推动民营企业民主、和谐发展
管理的关键是决策,而决策又始终离不开信息。因而决策的柔性化必然要有信息的柔性化与之相适应。单一化的信息称为刚性信息,灵活、多样化的信息则称为柔性信息。柔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即“人性化的管理”,以全面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其开拓、创新精神为其基本出发点,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柔性管理所需收集、加工、利用的信息就不可能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这种灵活、多样化的信息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收集、整理与把握。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善于综合运用灵活、多样化的柔性信息。以形成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提高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又好又快地促进民营企业民主、和谐发展。
二、和谐发展是民营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之后,“以人为本”的问题就开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总书记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和谐发展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梯级升华,更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日标。
(一)和谐发展观是民营企业长远建设与发展的指南针
“和”是相互关系中比较满意的状态,而“谐”是指妥协共处的状态。和谐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民营企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民营企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它关注民营企业人际关系。统筹民营企业阶层关系。它主张民营企业当前求“和”、长远求“谐”。民营企业可以运用根本利益作为调节标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决定各种利益实现的先后顺序。和谐发展观强调民营企业局部求“和”、整体求“谐”,民营企业可以借此把握有序流动,减少企业内耗,努力使每个职员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享其成,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二)和谐发展观是民营企业统筹兼顾、共存共荣的度量器
和谐发展观是指在相互联系的诸方面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对于各方面都较为有利的“和谐发展区间”或“和谐发展点”,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在它附近达成共识,从而使问题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亦即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各个方面都不宜过分扩张自己,而应该兼顾其他,共存共荣。民营企业在面对实际问题,分析相关局势时,往往存在多个矛盾方面,每一方都有一定的策略可供选择。一方采取策略的结果,取决于其他各方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如果每一方都强求最大所得,这种对策称为不结盟对策。后果是导致行为过度。如果每一方都指望问题得到解决,追求全局的利益,这种对策称为结盟对策。结盟对策中存在着明显的“度”,即结盟中形成每个人都可接受的平衡局势,这对于全局都有好处。但是,任何一个个体若改变其行为,出现新局势.就会使大家的可接受性降低。因此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他已经选定的有“度”做法。另外,和谐发展承认发展中的各种要素的差距,差距就是发展的动力.但这个差距必须在和谐度以内.超过这个“度”,差距就太大,就会妨碍全面发展。由此可知,民营企业要做到统筹兼顾、共存共荣,应该以和谐发展观为器.进行合理度餐.以此来促进、带动各方发展。
(三)和谐发展观是民营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和”思维
“和”是一个企业的终级文化,“和”思维中的“太和”则是一个最高目标或终极目标。和谐发展观中的总体、动态和权变思维都只是民营企业管理达到“太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说,总体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和谐与共赢观点,是指站在问题之外来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无论全局或局部、系统或要素、对立面之间,都是“总体”中的一个“部分”,必须统筹考虑,也唯有总体视角,才能构成和谐共识。动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认为“运动”是和谐发展问题的根本属性。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必须确立动态思维,跟踪它的变化轨迹。使和谐发展区间明晰化。便于实现和谐发展。权变思维是指事物诸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时空条件的变化有所侧重。这种侧重或表现为非均匀性。或表现为非对称性。权变思维要求民营企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和谐发展问题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去考察,因地因时因势地加以处理,而不能简化处理。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民营企业的和谐发展。还必须进行与和谐发展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有利于员工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培养和谐发展的职员;二是有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以营造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三是有利于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以达到企业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与大自然再造能力的平衡。
[关键词] 台州 民营中小企业 外源性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主要有两条渠道,即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主要指企业自身积累资金;外源性融资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融资指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途径来筹集资金,而间接融资主要是指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在台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有4.3万多家,其中中小企业占到 90%以上,它们对推动台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调查显示,台州民营中小企业的启动、发展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企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即所谓的内源性融资。而来源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市场的资金即外源性融资相对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一、外源性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1.间接融资渠道受限
金融业对于风险大,成本高的中小企业放贷较为审慎。据中国工商银行台州市分行的统计资料,在台州市众多中小企业中,与工行建立信贷关系的不到5%。其他各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情况也同样对中小企业惜贷。具体原因表现为:
(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不足,导致银行放贷风险较大。一方面,台州很多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粗放式经营。在其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透明度较低、信用等级不高等问题,以至于企业不能准确地提供银行要求的各种报表及资料;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小,可用作抵押的资产(在我国,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很苛刻,除了土地和房产外,银行很少接受其他形式的抵押品)不足,担保单位难找。在这种情况下,为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往往选择不予放款。
(2)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小企业贷款往往“急、频、少、高”,即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少、成本高。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而银行管理成本也是5倍。在银行信贷资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其自然是选择大宗信贷批发业务,而不愿接纳中小企业信贷零售业务了。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发育还不健全,进入的门槛很高,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市场。比如从债券融资来看,我国《公司法》规定,只有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企业或其他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有资格发行公司债券,并且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分别不能低于3000万元和6000万元。而台州目前更多的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对照此条件,它们只能被政策性地排斥在债券市场之外;在股权市场上,台州中小企业能上市融资的极少,有些企业即使改制为股份公司,也仅限于内部职工入股,股权流动性差,也难以筹集企业所需的大量资金。
二、拓展外源性融资渠道的对策分析
1.拓展间接融资渠道
(1)提高大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①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以及企业评级征信机构。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让分散在各方面的信息如企业的税收信息等通过这些信用体系可以搜集、处理,并按照有偿的原则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来减低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面对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②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台州目前成立了六七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行公司化运作,即财政拨一部分款作担保金、组织一些企业交纳保证金成为会员,然后再跟银行协商好放贷比例,在会员间进行封闭性的营运。这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效应,也避免了以往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互相担保而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果能在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前提下,放低企业入会的条件,让更多中小企业得到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则能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③银行方面可考虑适当放宽抵押品范围至存货、应收账款等。国外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90%左右都是有抵押品做担保的。而在这些抵押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存货和应收账款。存货融资方式可以定义为企业以购得的存货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当存货销出后,企业用销售收入偿还债务。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的贷款额一般为应收账款面值的50%~90%,当客户偿还应收账款后,偿还额自动冲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
④提高贷款利率以覆盖风险成本。基于中小企业贷款自身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可允许适度提高,以鼓励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近两年,中央银行两次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上浮10%扩大到3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为50%。最低下浮幅度10%不变。政策的变化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以更高的利率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另一方面,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利率不太敏感,能够承受较高利率。对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可靠、方便得获得资金,而不是关注贷款价格。因此,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今后还可适当放宽,以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
此外,中小企业应积极做好自身工作,增强信用意识,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无形资产”。要有选择地与某家银行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以利于加强双方相互了解,克服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2)积极发展利用中小民营银行。所谓中小民营银行,主要是指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目前台州市有两家社会知名度高、运作效益良好的民营金融机构,即台州市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它们自建立以来就一直以当地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如台州市商业银行,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占所有贷款户的94%左右,贷款余额占到全部贷款余额的60%左右。再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截止2006年底,其累计发放贷款600多亿元,其中90%以上投向中小企业,为当地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银行主要的贷款去向还是以路桥、黄岩、椒江三区为主,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目前共有10行,其中有7个设在路桥,2个设在椒江;而台州市商业银行2005年年度报告显示,该行有81.46%的贷款投向椒黄路三区。也就是说,台州另外几个县所得到的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如果在这些地方能设立一两个营业网点或是应运而生新的小型民营银行,则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2.疏通直接融资渠道
(1)发展小股市,进行区域内上市。所谓小股市,就是区域性证券市场。在台州路桥、黄岩、温岭、玉环等地,民营企业很发达。如果允许在台州设立一个小股市,挑选一些效益好、市场稳定、老板口碑也很不错的优质中小企业在本地上市,主要由本地老百姓投资,这样对企业来讲,就能部分地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对广大老百姓而言,由于大家对本地企业知根知底,甚至根本不用看财务报表,只要每天到企业走一趟,看看产品卖得怎么样就能决定是否入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投资风险。
(2)利用融资租赁,减轻资金压力。融资租赁是指由融资公司为大型设备采购单位预付采购款,采购单位先期购入设备并在使用中向融资者支付租金,当租金付完设备即转为采购者所有的融资采购方式。它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形式,是融资与融物的有机结合。中小企业在不进行一次性投资的情况下,以租入使用形式获得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所付租金一般只相当于设备价值的10%~20%,而且可以用租赁设备投入生产后所得的收益来陆续偿还,即边生产、边收益、边偿还。这种方式切实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3)推广票据融资,解决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中小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购入货物的需要,依法开出汇票等票据,约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按一定的条件予以承兑或贴现,以解决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手续繁琐、贴现率较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贴现需求。因此,可以考虑放开民间兑现市场,如温州市苍南龙港镇,每月就约有5000万元的汇票在民间贴现流通。我认为,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在台州也可以推广这种形式的民间票据融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倪 光:对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5,(1)
【关键词】 国际市场 民营企业 创新 抢滩策略;
前言:创新是一种才能,创新是一种突破,创新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当前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概念的创新、制度创新和营销创新。还应当在创新的同时做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准备,随时利用好时机,抢滩国际市场,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
一、民营企业的创新现状与思路
受市场竞争和机制体制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体系中,民营企业是最具有创新意愿的群体,但是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其创新意愿并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
1.1 制约民营企业创新的三大因素
通常而言,当前民营企业创新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制约。
首先是资本因素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较差,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大量贷入房地产项目,导致实体经济的资金匮乏。维持基本管理尚且举步维艰,更难有余力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只有像华为、阿里巴巴、吉利等少数大型民营企业有资本力量投入创新。
第二是技术因素
创新需要技术的推动,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专业视野的引导。但是我国地方上中小型民营企业与高校等专业技术机构之间的创新联系还不够,高校的创新专业力量始终没有被激活。
第三是转化难度
创新成果的转化是获取经济收益的最终目标,当前民营企业在专利技术保护上做的还不够,技术创新容易被复制。此外有很多理念创新和生产创新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化成生产力,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创新转化压力。
1.2 民营企业际化的创新思路
民营企业在当前国际竞争中,首先要突出中国特色这个市场定位为。当前我国经济早已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产品的单品成本逐渐上升,单纯的依靠代工已经难以支撑我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对此,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时,需要从“中国特色”角度做好文章,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来对中国本土的产品进行有机调整和形式内容的创新,研究国外客户的消费心理,提高国外客户的接受度。另外还要制定好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选定战略目标。根据政策、国际形势、贸易条件等因素来综合制定产品的创新思路。
二、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的抢滩策略
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在抢滩登陆的阶段,更是需要制定严格的计划与营销策略。如果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没有特色,就会陷入低价竞争的贸易陷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困扰。
2.1 借助创新抢滩
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最有力的抢滩方式就是依靠产品的创新进行国际市场的竞争。充分发扬中国民营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借助产品在特定市场中的创新,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抢滩国际市场的“杀手锏”。以手机企业为例,不少中国手机企业已经瞄准并进军非洲市场,非洲国家对技术的需求一般而言落后世界一到两年时间,因此中国的产品在技术方面创新优势会被相应的放大。像手机产品和汽车产品,只要保证相应的产品创新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凭借中非贸易的持续升温优势,一定会赢得广阔的市场空间。
2.2 利用资本抢滩
当前我国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在资本领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的角逐,并且凭借资本红利获取了相当的收益。对此,如果民营企业向参与更多的市场竞争,就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资本布局方式。比如参加国际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周边布局,签署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约定,共建贸易市场等。通过资本的力量带动贸易市场的繁荣,打开企业在贸易目标地的知名度,在无形中提升广告效应,最终促进产品的销售。像近年来逐渐建设的乌干达贸易园、秘鲁矿业园等,都是中国企业投资国际市场后建立的企业生产、贸易园区。
2.3 依靠政策抢滩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企业的国际化,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在巩固外交成果的基础上也签署了大量的贸易协定。比如近年来逐渐成型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成为开发亚洲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民营企业可以依靠相关政策,带动沿线贸易活动的开展。再有就是借助国家的其他政策来提升海外市场抢滩的竞争优势,积极开展和拓展海外市场,最终获取目标市场的相应份额。比如可以借助政策形成海外市场开拓的产业联盟,利用大公司的海外销售网点,组团投标大型业务等。
2.4 利用服务抢滩
一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在服务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以海外劳务派遣企业为例,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对于服务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培训并不到位,导致国内工人、产品到国外后难以适应当地的文化状况,产生文化冲突。但是中国工人本身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之苦耐劳精神,一旦经历完整的体系化培训和专业培训,就会在服务业中获取成功。同时,服务类产品还需要建立品牌意识,打响抢滩国际市场的品牌“争夺战”,提高品牌附加值,增加企业和服务的收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创新与海外市场开拓是当前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国内市场濒临饱和。对此,民营企业除了在国内市场继续参与竞争外,也应当转换竞争思路,转移战略布局,提升海外市场的开发,取长补短。借助国际市场的新标准来带动企业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与创新,最终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丽芳,“一带一路”战略下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1(6):63-69.
【关键词】规范;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及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大,民营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起来,有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成为创业板、中小板资本市场的宠儿。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高新技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更多的企业,则是发展缓慢、管理粗放,甚至遇到市场的动荡则出现资金断流、经营困难而倒闭。这其中会计基础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规范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能提高社会的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民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会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诸如由于会计人员核算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账外设账,编制虚假信息现象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有的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需要以规范会计工作基础工作为保障。
(二)规范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能促使企业内部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优化资源的配置,使企业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产损失与损耗,能调动、整合企业的资源,指导企业制定自身的预算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搞好企业自身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全社会的优化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
(三)规范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涨,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起来,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中,彰显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及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企业创新发展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求财务管理工作适应民营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中规范并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摆在每一个民营企业的面前。
二、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及表现
(一)民营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不够重视
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重视是抓好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核算的职责有着非常清楚的规定,即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以目前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分析,民营企业对会计基础的规范化工作还不够重视,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更难于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有些甚至成为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始作蛹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会计核算工作是为财政税务等国家部门而设立,工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一些企业纯粹为应付税务监管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不能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2.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
未按《会计法》的规定设置会计机构、任用和会计人员,甚至还存在无证上岗,任人唯亲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开展。一些民营企业在社会上聘请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会计人员同时兼职于两家或多家企业,难以做到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无法有效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另外,有些企业聘用无会计证的从业人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会计核算难以规范化的运行、造成会计核算混乱、会计信息失真。
3.民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大多数民营企业对建立和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造成核算中无章可循。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其制度不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些仅仅照搬照抄、形同虚设。突出表现在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的设置不清晰,没有明确的授权审批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二)民营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十分薄弱
1.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这是对设置会计账簿所作的基本规定。会计账簿作为记录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载体,其内容、程序等必须真实、完整。不真实和不完整的会计账簿,不仅不能如实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反而会误导会计资料的使用者,不利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改善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经营理念不清,表现在会计核算上,则存在不依法设账,或者设置账外账、小金库或造假账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方面可能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更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损失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未按规定进行账目核对、实物资产盘点工作
账目核对,即对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程序。《会计法》规定企业应定期核对账目、盘点实物资产,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发生错误和舞弊。但是民营企业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不高,账目核对工作十分欠缺,特别是账实及账证之间不相符合,彼此间的数量及金额相差较大。
3.未按规定办理会计人员离任工作交接工作
一些企业会计人员离任时,未按《会计法》规定的要求进行交接工作,造成责任不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给会计差错及舞弊的发生造成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安全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4.未按法规的要求取得合法的会计凭证
一些企业负责人守法经营观念淡薄,对经济业务不取得合法凭证或取得不真实的凭证,造成大量白条入账、虚假入账,使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准确、会计信息失真。
(三)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是决定企业会计工作是否规范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由于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数量比较大,导致了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四)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1.缺乏内部审计监督
由于受民营企业发展阶段、规模的限制,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少内部审计监督的情况。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职责分工,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领导决策、会计核算及经济业务的执行缺少必要的监督控制。
2.缺乏政府监督
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财政部门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多局限于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有所放松。
3.缺乏社会监督
现阶段,民营企业尚未完全纳入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范围内,民营企业对外的会计信息未经过专业机构的鉴证。
三、规范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思考
(一)把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为责任追究的主体
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单位负责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的一切事务,也包括会计事务负责。许多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虚假,或者是由于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的结果,或者是因为单位负责人素质不高、疏于管理、监督等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负责人作为会计主体的责任追究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
1.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检查和考核制度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自实施以来,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教育形式的单一,会计人员主动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会计主管部门要加强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和管理,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加强教材编写工作,分层次、分行业分别设置培训内容。
2.加强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管理
会计主管部门对从事会计工作者严格实行“准入”制度,以保证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于一些单位任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严重违反《会计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扰乱会计工作秩序的现象,要对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3.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制观念、制度观念,以制度来约束会计行为,以制度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制度观念的建立对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硬约束”。
(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审核工作,同时也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建立会计机构内部监督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资料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内部牵制制度,即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是内部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不相容职务的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以起到相互监督制约作用的一种分工制度。实行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核对,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失误和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有些民营企业负责人认为实行内部牵制制度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需要配置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对内部牵制制度规定的必要程序人为简化;对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和实际工作的不重视,影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甚至给企业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加强财政部门对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检查部门。在进一步贯彻实施《会计法》、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规范工作中承担重要使命。财政部门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能指导、督促民营企业依法建账和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通过依法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对授意、指使、强令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账外设账等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的查处,在社会中树立规范会计核算、守法经营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监督程序化、制度化。
(五)发挥中介机构的鉴证和服务职能
摘要:束缚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公司的内部治理困境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也是长期以来理论界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是难以在运作实践中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本文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评估企业经营风险,逐步向下授权;形成合理的监督方案,明确相关职责;加强执行力建设,实施严格考评制度;改变资本运作思路,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等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于2011 年6 月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从销售额指标来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年销售额在3 亿元以下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年销售额在1.5 亿元以下的都属于中小企业范畴。根据最近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每年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基本上相当于当年GDP总量的6 成左右。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到2013 年年底,我国小微企业共计1169.87万户,占到企业总数的76.57%。若是把4436.29万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计算在内,仅小微企业所占企业总数比重就达到了94.15%。由此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注和研究民营中小企业的相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营中小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并不多见,大多成长速度缓慢,生命周期较短,不能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束缚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公司的内部治理困境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也是长期以来理论界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是难以在运作实践中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如何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让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内部治理的不断提升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相关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经理人引进中相关问题制约了公司发展的人才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从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到逐步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的变化,各个职能部门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在对企业抽样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主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职业经理人难招聘,难留住。(1)企业主通过艰辛的创业拥有自己的公司后对外来管理人员显得特别谨慎,他们担心外聘经理的不忠诚会给公司带来不可预料的损失;(2)即使在部分岗位招聘了职业经理人,企业主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防备心理很重,这会让职业经理人工作中受到不合理的牵制;(3)企业员工相比于大型企业员工不多,但是原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比较复杂,这些人大多是企业主的亲朋好友,在创业的初期他们确实给公司带来了很多的好处,比如对于企业主的忠诚,在工作中不会轻易离职等,但是当职业经理人进入公司之后在公司相关运作中对这些老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和考核时,他们很多人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状况,进而就会抵触或者排斥外来经理。
(二)制度建设本身不规范,缺少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合。民营中小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指导思想大多具有各个方面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对经营管理统筹兼顾。(1)以现有业务运作为出发点设计制度,一切围绕着维持经营现状做文章,很少有贴合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度出台;(2)制度的设计大多以企业主的意识为出发点,企业主在企业经营中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几乎事必躬亲;(3)由于制度的设计过多的凭经验行事,导致企业的人、财、物各个方面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频繁出现,有的是过度消耗有的是浪费资源。
(三)经营监督措施粗糙,不能正常发挥监督的作用。由于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固有的特点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员工的监督随意性很大。(1)公司上下级在形式上是明确的,但是往往在业务运作过程中会出现错乱现象,比如由于某下级是企业主的嫡系亲属而受到企业主的重视,因此,工作中有时出现上级不能对之监督管理甚至该亲属直接干涉上级工作的现象;(2)没有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3)外来职业经理人在工作过程中若是没有处理好与部分员工的关系,或者对员工工作要求过于严格反而会招致全员监督的不正常现象,这种监督很多时候是通过小道消息、谣言等形式出现,这对公司经营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影响。
(四)执行力在各个环节表现不一,影响经营效率。民营中小企业基本是按企业主的思想开展工作,员工都有一种为马首是瞻的心理,也就是除了企业主谁说的话都不一定有威信,这导致企业执行力出现各个经营环节的脱节频现。(1)企业主授权意识不够害怕对企业失去往日的控制力反而导致一些部门运作出现问题;(2)部门负责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担心因为执行制度的严格而得罪企业主的一些亲信而使工作难以开展;(3)多数员工以公司的元老自居,他们认为即使自己做错了企业主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导致一些不良行为屡禁不止;(4)企业主对一些亲信的无原则包容使得过往的一些坏习惯难以纠正,当公司业务处在逐步扩大阶段时,这种包容使得执行力问题表现更加突出。
(五)产权意识薄弱,规模化运作乏力。民营中小企业从初创到形成一定的规模无不凝聚着企业主及其跟随者的大量心血,当公司面临着市场、人力、品牌等各方面瓶颈的时候,企业主基本习惯于过去的运作套路而踯躅不前。(1)企业主及其管理层缺少规模化运作的知识储备,不懂得利用社会资本的基本要领;(2)企业主认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由来已久的,股份制甚至是公司上市会让自己失去对公司的控制力进而排斥一些合理的社会融资;(3)企业自身各个方面的不规范运作是的社会资本不敢进入,比如通过实地调研,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混乱,有的甚至没有规范的财务报表,做假账应付税务和银行的现象很多;(4)企业自身的资本储备很难支撑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因此,经常出现我们所见的企业做不大现象。
张维迎(1996)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控制权以及剩余索取权在公司中的一种制度设计,这种设计还涉及到该企业的文化等因素;费方域(1996)认为公司治理就是一种合同或者制度上的设计,它以成本的高低为依据对内部控制人实施相应的管理;吴敬琏(1994)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在股东、董事会以及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李亚近些年来针对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治里作出了相关研究,他在客观分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上市公司治理的成熟经验后从股权结构、激励制度、监督机制、治理文化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那就是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经营运作与上市公司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种动态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特别是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民营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出现用工荒、倒闭潮就是证明。如何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子,促使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内部治理的突破,强化自身的经营能力,实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就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内外部环境追本溯源不断地进行调整。
二、民营中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的措施
(一)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民营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必须从用人制度上做出调整,在大胆引入外来经理的同时也要做到心细。(1)给与职业经理人更好的发展空间,改变付钱买劳动力的落后观念, 因为职业经理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着特别的专长,他们需要一个平台获得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职务的晋升、股权的回报、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2)企业应该对于独有的技术、重要的客户资源等应该事先明确防范措施,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告知经理人员,不要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让他们产生自己是外人被防范的感受,这个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些国际化的公司管理思路;(3)做好老员工的沟通工作,让全员明白公司发展的战略和目前的处境,理解引入职业经理人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壮大。
(二)评估企业经营风险,逐步向下授权。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都会存在风险,民营中小企业应该正确的面对问题事先评估好自身的风险,预料到授权可能会出现的问题。(1)学者格兰丘那斯认为一个人最有效的管理幅度是4-5人,这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考虑管理的有效性,民营中小企业过去由企业主管一切的方式是不合理的;(2)企业应该认真评估好本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员工的沟通情况、员工的能力等因素,衡量好授权的程度;(3)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设计以业务发展的目标为依据具有前瞻性,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期间不断地调适。
(三)形成合理的监督方案,明确相关职责。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授权后予以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监督能够防止权力的失控给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民营中小企业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像上市公司监事会一样的监督管理水平,这与自身的经营规模,人员构成等有关;但是,越是像这样的状态越需要相关监督措施的实施。(1)从生产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市场部门等关键机构抽调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对于公司重要决策、绩效考核等进行监督;(2)形成切合本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定期向企业主或者股东会议汇报情况;(3)赋予监督小组一定的权力,建立监督小组的激励措施,防止公司各个层级越权干扰管理人员工作的情况出现。
(四)加强执行力建设,实施严格考评制度。一个公司执行力好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企业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涉及到任务的分解,各级各个部门对于任务的认可程度。(1)民营中小企业企业主应该首先做好相关人员的沟通工作,不可无原则的包容员工;(2)给与职业经理人相应奖惩的权力,做职业经理人的支持者;(3)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逐渐地把以情治理转移到以法治理的层面上来;(4)建立老员工的福利保障机制,对于那些切实不适应公司长远发展的人应该给与辞退,同时按过往的贡献大小给与一定物质补偿,让那些对公司做出贡献的人得到不同形式的认可。
(五)改变资本运作思路,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民营中小企业由于从起步到初成规模都是家族色彩浓厚的独资经营或者家族少数人持股的经营方式,要适应企业规模化扩张合理运用社会资本就必须对自身做出相应的变革。(1)采取股权适度多元化的策略,引入新的投资人共同发展企业;(2)建立学习制度,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班或者实地考察优秀企业的方式认识社会资本的种类与吸收后的风险后再妥善合作;(3)健全自身的财务制度,严格进行财务核算,防止偷税漏税拖欠信用贷款等不良行为的产生;(4)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一个社会公众公司。
研究成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课题号14C102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总局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N],中国工商报,2014,3,29.
[2]吴颂华.中小企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6):71-73.
[3]吴淑琨,李有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5):65-69.
[4]张瑾,盛言.企业文化变革的障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