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角色和学习情境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接触鲜活的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人特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不断冲击和重塑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训练不断激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经验、领悟职业智慧。另外,工学结合也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而优秀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宗旨和目标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目标净化环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要求还是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企业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多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不再仅是对税收、GDP的数字上的贡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影响已成为企业新的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中,与社会外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主动建立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社会理想的践行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例如,皇明集团,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在太阳能应用、绿色能源科普、中国能源环境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引领太阳能行业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皇明人都是“精神贵族”,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怀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写中国能源历史、产业报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皇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为社会创造并输出价值:寻求企业与社会、同业、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贡献财富、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国家增添光彩”作为企业和谐发展观念;与竞争对手一起“种西瓜”,将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维护太阳能事业的整体发展,做行业的守护神;皇明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视员工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撑起企业发展的天;皇明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为贫困学校、弱势群体、西沙驻军、海岛部队捐款捐物;企业家黄鸣开通博客,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思考与社会沟通,为改变国人的观念而努力,尤其是对激进的年轻人,黄鸣愿意“顶着口水前进”,以微言大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皇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改变了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赢得了尊重,也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模拟样本。在职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部分高职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与企业主导价值观必然发生冲突,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对金钱、地位、名誉、快乐的理解与追求,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路径,将兴趣特长的发挥和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融入社会利益的实现中,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二、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收看“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后,大家看完感受如何?不如写写你的心得体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一课堂管理决定教学的成败。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并必须做到追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利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了《课堂管理会者不难》,对如何提高自己课堂管理能力,体会如下:
一、追求灵活多样地教育教学方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
课堂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完成,它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定等。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否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但至今,还有许多教师抱着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教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学生,教师表演一番,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或集体回答为主,或形式的合作学习,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得天衣无缝。一堂课在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结束。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的赞叹中学生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这样的课堂新课标理念,教育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落实了呢?我看未必。当然,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必须做到的,但在教育教学中更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因人而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即使这节课看去有点混乱,松散,但在这些混乱、松散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与展现。它也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一堂高质量的课。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效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物理环境包括学生课桌椅的摆设与陈列,室内光线的亮度,教室的采光与通风,室内工具箱的整理及其他教学设备的陈设等;而人文环境则是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景布置,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等。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情景布置这无可非议,大多数学校都做得到,而且会越来越科学。但我认为,人文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其他教育教学环境即使有缺陷,它也是能够完成弥补的。那怎样制造良好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氛围呢?
我认为:
第一,教师要始终把自己看成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永远高于学生一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接受性学习,他们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表现出他们的主动性;课堂不是某个人的领地,教师只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身处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信息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不全的东西,并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接受与尊重。
第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以激励为主。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大脑皮层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始终维持兴奋的状态中,这样何愁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当然,在激励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激励的方式要多样,既要有语言激励,(语言要多样化不能太单调),神态激励(教师用表情、动作、手势,不能太夸张),物质激励(份量适宜)。特别是语言激励,要真正发
自教师的内心的热望、欣赏与赞叹。
二是激励面要广。教师要把眼光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是激励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程度不同,对于有些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解决了,就不一定给予表扬。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解决了,这时一定要大力给予表扬。记得在一次上课时,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告奋勇地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时我给予大力表扬并鼓励,结果这个学生从那天起,无论是听课还是做作业都很认真,成绩也有了较大地提高。
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悦纳,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保证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时刻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培养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关系。课堂中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教学任务才能得到充分落实。那么如何建立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第一,要培育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要真正达到这种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一则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说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仅占5.6%,另有47%的学生说“不注意,不知道这种爱”。由此看来,“恨铁不成钢”式的师爱让学生难以接受。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不溺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情感。我想教师对学生有了这种爱,就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要培育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例如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等。第二类是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孤独症等等。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就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大多数是第一类问题,小数是第二类问题,第三类问题属极个别的。根据以上情况,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关系也是正常的,但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特别是对小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或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他们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精神。我们要努力去营造融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共同成长。
总之,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管理方法要不断创新和变化,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取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二在听过林院长、于书记、龚晓宽教授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讲座报告,并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感触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科学、学术的态度。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本该十分纯洁的象牙塔中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存在着抄袭、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对于我们刚刚进入专业科研领域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我们勤奋努力,更加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将不可能独立的进行研究,只能在前人的理论中打转,永远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带来很多,比如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在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浮躁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至少是对人性良善的坚守、对人的尊重,而不至于与社会某些不良的风气同流合污。我想,这种坚守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才能够选择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通过电影《钱学森》,我看到了钱学森的一生,他这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钱学森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他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不断的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的追求真理,不断的求实创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对于真理最基本的态度。而我们的研究态度就太过浮躁了些,既急于求成,又追名逐利,没有把追求真理放在第
一位上,这样就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钻研,来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永远保持着对真理谦卑的态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
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以及行业常规的基础上,秉承诚信的品质,不断地求实创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未来也会有人继续深造或者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
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三学风建设是衡量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院对学风建设活动高度重视,狠抓实效,切实做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自学院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以来,我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制定方案,开拓创新,把学风建设月活动落到了实处。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圆满完成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的各项日程工作活动安排,同时为了落实学风建设,优化管理职能,我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堂文明促新风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良好学风的前提,我院学生会学习部长期开展“到课率抽查”借此整顿课堂纪律,杜绝学生迟到早退旷课退等不良现象。
具体措施为:
1.由学生会学习部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习部干事课堂考勤抽查安排表,于每周对各班级上课出勤率及课堂纪律进行随机抽查;
2.为让院分团委及学生会委员更加了解学院课堂情况,学习部还制定院分团委及学生会委员课堂考勤安排表,于每周对各班级上课出勤率及课堂纪律进行随机抽查;
3.学习部将每周结果汇总,于次周星期一交至党委彭书记处,并公示。
4.凡缺勤者给予院内通报批评,缺勤情况,呈报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给予处理;
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上课纪律较差者,根据学院领导讨论给予处理。
本办法自实施以来,对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绝大部分班级出勤率均为100%,课堂纪律良好,认课老师满意度较高。
在已取得成果上,我院学生分会将继续加强对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的监督机制。除开展常规抽查外,我院学生分会加大了晚检力度,将我院的学风建设引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寝室文明争创优
良好的寝室环境是广大我院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观的前提,我院学生会生活部开展定时检查与抽检的形式整顿寝室卫生,引导我院学生真正意义上把寝室当家,做到寝室卫生、人人有责。
具体措施为:
1、由学生会生活部精心部署安排,在维持原有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定时检查的基础上加入了抽查检查;
2、将相关检查结果报学生会留底并在学生会委员会与班长书记会上公示。
3、凡在学风建设月中,表现差的寝室将计入班级月月评最终的评定中给予相应的扣分警告。
三、早晚检成效好
为了让广大同学有个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当天的学习生活,我院学生会纪保部加大了早检力度,针对部分睡懒觉的同学加大了思想教育,更规范的督促其参与早检。学生分会三检部门也加大了晚检的力度,主要是督促学生在晚上加强学习,杜绝上网聊天及玩游戏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以上工作的开展在完善我院学风建设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切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没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发扬好的方法,去其糟粕,争创先进。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四目前,学风的主流是好的,学生中刻苦勤奋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学习标兵。但是,近年来在学风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会自主学习,表现为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为应试而学、为升学而学、为分数而学,把学习作为一种“敲门砖”的现象很普遍,因而一旦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就会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由于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作的选择,因此大学生中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大学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没有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因而一旦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学习、不思进取,这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既有教师、管理者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针对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学风问题的专题学习和讨论,明确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明确学风建设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内在要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形式。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要靠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效果要以良好的学风作为依托。要明确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风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优良的学风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深化教学改革是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动力。我们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1],为学生创造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环境和条件。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和教学管理紧密联系的。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章法,对照有标准,评估有依据,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坚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学校常规体系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小结、学习资料积累、学习管理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综合系列。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严格的、有序的、反复的训练,提出各个环节的目标要求,指导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按常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加强考风考纪管理。考试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环节。考风的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学风的集中反映。在考试工作中要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对个别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从严惩处,增强透明度,扩大教育面,充分发挥校规校纪对学风建设的强化和导向作用。
加强学习环境管理。环境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是学生从学校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的难以言传的信息和感受。[2]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对正常教学秩序和建设优良学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典雅的建筑设施,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些丰富的静态文化都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启迪,能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丰富学习生活,消除学习疲劳,有益身心健康。因此,要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搞好校园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以及校园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要适时添置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提高人均占有量。通过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美化环境,为学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五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原地位,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并创作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优秀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美术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历来重视的是学生美术技能技法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个性突出,但有时会脱离社会的发展方向,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会使学生跟上社会主流思想,创作的作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基础,其中指导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八荣八耻是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的内容贯彻到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用指导高校美术教育,使学生知道礼仪廉耻,具有爱国主义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涵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总体看法和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国家层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标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使学生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应该从这三个层次上要求他们,使他们个体上爱岗敬业,社会上平等自由,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从实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即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这里的“人”是指具体的所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本”是指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主线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属,所有的事物都围绕人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价值所具有的多维性特点。“所谓全面,意味着多维是不可取消的,取消或压抑意味着不全面;全面也意味着多维之间是相互连结、相互补充的,是统一的,是人的全面发展。”①主要包括:
(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一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全面发展,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属性,他会产生一些自发性的行为动机,如母亲保护她的孩子、吃饭、睡觉等。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发展的前提。在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于社会而存在,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是孤立的人,不会产生社会关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人要与社会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人的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指人在自然属性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具有经常性、固定性的各种能力、心理和倾向等。人的个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共性和差异性,但是个体始终只是群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个体的发展不能超越群体的发展,个体的表现最终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就是对人的本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充分解析。
二、高校美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联性
高校美术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随我国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以往那种将高校美术教育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于技法表现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综合体系。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要求,通过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实现美术人才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来贯彻实施的。我们应当看到,目前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知识目标的弱化与人的目标的强化。知识目标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对美术系的学生而言就是美术技能掌握的程度,就高校美术教学困难的是对学生整体美术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就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等综合素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奋斗。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教育就是要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使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认知自己,强调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专业技能的传递和实现,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美的陶养和塑造,在于对社会主体文化的弘扬,只有把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②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正是实现人的目标的要求,它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合格公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起到引领作用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高校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解构,新的价值观不断形成,学生往往处于盲从的状况,许多学生存在世俗化、功利化的发展趋势。比如,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所崇尚的行为艺术,反映出的不是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反映出的是庸俗的、低下的社会道德观。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把自己局限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不能与社会很好的接轨,创作出的作品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风貌,这部分学生“不是把人性——人的灵魂——铭刻在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仅仅变成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耕耘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③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社会的土壤中,倾听社会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更多地认知和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如果在美术教育中背离社会主流思想,就会陷入无的放失的说教,就会离开了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虽然能学到美术的技法,但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成为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空洞作品,不会与社会产生共鸣,也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前提是把握社会主流思想,即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高校美术教育不仅是要求学生学会对“美的事物”的描绘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主流文化所强调的美贯穿于整个绘画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张力和吸引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本质要求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构建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否则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美术教育方向。是由高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只有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加强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建立起符合社会利益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的行为规范。当今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理念,通过课堂教育提升价值观念,引领美术作品创作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激发他们创作出一些高尚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文化的优秀美术作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贡献。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53
从存在的功能和意义上而言,语言是传承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中枢。而语文的阅读教学则是智慧激荡的中心。如何创设适合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让学生收获语言智慧的关键。
1 角色转变,从师生亲近开始
语言能够侧面体现教师的文化涵养和知识底蕴,也是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智慧语言的传播者,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爱上阅读教学,从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有效的当属课堂教学。教师在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教学规律基础上,还应着重在文本的重、难点处为学生有意识地设置梯度问题,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全方位地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韵味。这样才能避免“教和不教一个样”的平移式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转变教学态度,真正转化角色意识,从施教者变为引导者,变传统课堂的教授式授课为引导和探讨式学习。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喜好、性格和思维模式,以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由此为契机的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灵距离,使彼此悦纳,共同探索语言智慧带来的无鸿沟学习模式带来的教学愉悦。
2 为文本和学生搭建沟通的高架桥
阅读教学是独特的沟通过程,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隔时空的对话。在三者的对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智慧加工和艺术回炉,为学生和阅读文本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以弥补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因时代差距、个人经历、性格差异造成的鸿沟,引领学生“畅通无阻”的走进文本,如此才能去品读文本的语言艺术,解读独特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教师则需要时刻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发问,鼓励学生提出不拘一格的见解,由此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问答的互动交换彼此的直观经验,在思辨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达到“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最高读书境界,收获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 关注文本润物无声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需要给出及时、适当的评价观点,确保学生的观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点不背离,学生的价值观不趋于模糊或扭曲。让文本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比如在学生学习过《苏武传》之后,老师提问“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如何评价”。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苏武矢志不渝坚守对汉王朝的气节和忠诚的品格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同学认为苏武面对李陵的利诱却富贵不,面对匈奴王的苛待能够贫贱不移,面对敌人威胁却威武不屈,才是大丈夫;只有两位同学认为苏武不识时务,不能分辨现实利弊形势,处事不够圆融,简而言之即是愚昧、愚忠。甚至还有一位同学拿出了苏武归汉后皇帝对他没有大加宠爱,加官晋爵的史实为苏武鸣不平。分析这两位学生出现这种观点的根源,与当今社会部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观点密不可分,但是这种观点毕竟与新课标赋予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此时在请听完学生的观点后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在价值观的认同上,教师应该做到是非分明,善恶对错无须商量,不用讨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取向。
4 为语言应用插上灵动的翅膀
在对高中生学习不同学科投入时间和精力分配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73%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少”,其中5%的学生甚至直言认为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沦落到如此程度?难道语文学习真的就只是“背好课文,应付考试”这么简单吗?面对即将试行的高考语文180分的改革,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瓶颈真的就只能靠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来突破吗?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从学前开始,学生就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启蒙教育,中国的小孩很早就可以辨认生字,就能够背诵《唐诗三百首》,进入小学,教师就开始系统地教授“听”、“说”、“读”、“写”,但我们更注重读写和理解,却忘记了“读写”和“理解”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植入语言应用的练习。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在情感得到释放,态度得到提升之后拿起手中的笔,或记录下学习的心得体会,或记录下自己的评价态度,或保存下自己的情感体悟。让曾经蒙尘在大脑中的文字活跃起来,为语言的应用打开一扇窗,插上灵动的翅膀翱翔在课堂之上。倘能如此,何愁语言应用能力不提高,又何愁“汉字英雄”不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呢?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书必须先教人,要教育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将来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因此作为人民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校评价一堂课不仅要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功能。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之中
道德教育的加强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核心价值的迷失,是非、善恶观念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尤为突出 。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这种思潮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机制,形成常规活动与专项活动相结合,传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竞赛活动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的系列活动。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同时要利用好劳动节、儿童节、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形式有趣、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学生的心中。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几年在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正面与负面的现状都同时存在。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无论在教育形式上如何创新,依然不能摆脱其基于社会本位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对于引导大学生成为全面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及综合素质优秀的拔尖人才非常不利。要真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快引入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本位;现代公民教育;个人本位
一、认真审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已经有了不错的实效,其居主流的正面现状令人欣喜,但同时,其客观存在的负面现状也着实堪忧。
(一)正面现状
据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了解其中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在当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具有并极易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是很有必要的。①
(二)负面现状
许多大学生虽然主观上高度认同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但客观上其潜意识又极易被非的意识形态所蛊惑,从而出现认知偏差;再如,许多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导致其人生规划或事业奋斗方向发生重大定位失当;还有,许多大学生的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出现损害国家形象和声誉的恶劣行为,尤其是在涉外场合中;最后,不少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严重背离,道德知行脱离现象相当突出。1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和人格扭曲现状也导致其在道德实践中行为失范,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二、冷静解析当今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吸引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依托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运用各种教学媒介,激发受教育者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互动中去,进而形成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的力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教育形式化、模板化,缺乏内在活力。2
当代社会思潮从表面看并不占据传媒主流,也缺乏传播主渠道,在受众方面也不见得十分广泛和大众,但从感觉上却给人有一种很潮流和时兴的印象……社会思潮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新颖性、生动性和渗透性等特征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3
审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吸引力和影响力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许多研究者始终跳不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理念窠臼的束缚。
(二)知行合一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突破,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焦点问题:“知”的不足问题,“行”的可操作性问题,底线道德教育缺失问题。
1.关于”知”的不足问题,是指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未完全涵盖学生应当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技能,更确切地说是未能掌握他们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正是因为他们“知”的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系统学习,依然还不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时常见诸媒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人悲剧无不充分证明他们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残缺不全的,这些惨痛教训足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关于“行”的可操作性问题,是指许多高标准的政治思想培养要求过于笼统、空洞,除了口头认可外,难于在行为规范上作出具体要求。不具可操作性使得诸多严肃的政治素质极易异化为投机性的政治口号,从而必然导致知行脱节。那种一边高喊反美爱国口号,一边排队申请签证前往美国留学并公开声称“再也不回来了”的大学生另类表现绝非个别现象。这暴露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解决“行”的可操作性问题,这是难以否定的客观事实。
3.关于底线道德问题,是指我们历来的道德教育都习惯于拔高式教育,即只喜欢摘取社会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非常优秀、人格非常伟大、仿佛圣人一般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兵向社会大众推荐。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高处不胜寒的先进人物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非常难以模仿的,做人要达到那种高深境界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公民,不撒谎、不害人等简单之极的道德标准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然而这种低标准的底线道德却一直未能进入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中。一高一低两者反差极大,反映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理念远离现实社会的尴尬现状。底线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可回避的尖锐话题。
三、深入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定位与属性
(一)居于宏观层面且政治化强的双重特点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宏观教育是指其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从外界所接受到的那些旨在逐步形成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关教育。这些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政府、社会等政治理念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人生将如何度过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发展脉络。无疑,如此博大而重要的身心成熟过程是在大脑的宏观层面进行的,因而将其归为宏观教育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大脑思想形成过程的解读。
(二)基于社会本位的定位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
宏观教育主要基于社会本位的角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国家、政党、政府、社会等宏观政治理念的思想教育,这正是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各级学校中实施的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
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案例充分证明:只接受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知行严重脱节的道德与人格,并非是当今社会合格的现代公民,其中不乏走入歧途者,远的如刘海洋,近的如药家鑫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条件的内涵属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必要的、顺理成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只能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光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等个体价值的肯定与追索,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充实的思想营养,而这些正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之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年青头脑所需要的所有思想要素。
四、大胆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崭新局面的理性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应该随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而不断创新
几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示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直在与时俱进,那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就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下崭新观念:“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②
(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基于社会本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更多的考虑把人塑造成社会所需。通过教育所传授的统一的知识,无形之中磨平了学生的个性棱角,教育出的只是统一模式下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但是失去了一个更具有个性的自我。”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虽然也包含有培养公民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但一是过于宏观笼统,二是基于其社会本位属性,不可能使学生通过教育树立起牢固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其实质在于: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④因此,只有立足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同时培养起与之相匹配的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
现代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对教育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忠诚。”⑤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凡是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包括:“对各种事物提出、发现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有赖于对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培养。”⑥
(三)只有尽快引入现代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明确:我们引入现代公民教育,绝不是要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未能涵盖的微观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就是把基于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基于微观层面的现代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行融合教育,这样才能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的教育创新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公民教育融合研究自贡市社科联2011年度重大课题(2011ZD08)
注释:
①刘涧楠,杨雪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1(4/2);
②唐晓燕.连淑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J]《理论界》2005年08期
③仲成成.关于重视教育个人本位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1(上)
④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⑤⑥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
参考文献:
[1]安克杰.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1)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文章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的行为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着力点 论社会主义核心文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黄梅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研究 儒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内容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语文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诗经》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引领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障碍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 宽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论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墨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5-24.
[2]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中国化研究,2013.
[3]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14-15.
[4]郑凤.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8(4):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1]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强烈认同感,促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校园文化作为具体的实施载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这也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阵地也将是校园。因此,如何把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资源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生中的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所处环境的熏陶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成效。主观能动性和情境暗示性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种基本教育方法,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则是二者有效互补的重要“黏合剂”,校园文化载体具有管理和传媒等一些其它传统形式载体所不同的优势。
二、增强校园文化生动性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度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它既可以是美轮美奂的文艺活动,也可以是昂扬向上的体育活动,还可以是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它既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性活动,也可以是院系班级社团组织的个体活动;它既可以是提前安排和规定动作,也可以是临时设计的自选动作。高校校园文化做呈现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同学。广大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引导下,逐渐会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积极倡导的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而且具有鲜明学校特色和底蕴的校园文化在被大学生接受后,势必将形成思维定势固化下来。因此如果我们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通过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引领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增强校园文化广泛性有助于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载体广泛性主要呈现为:第一它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高校中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广大的教职员工都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中来;第二它的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使得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群体都能积极的参与进来。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全校广大师生员工都有发挥自身能动性,自觉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主观意愿,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逐步积淀形成“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机组成的,和谐是二者共同的价值标准。作为拥有和谐共生的文化积淀和形式多样的广泛性的校园文化载体,为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层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增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向心力
拥有鲜明的时代性的是校园文化载体的突出特征,它体现在:一是其本身具有时代性。每一种文化在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演化和完善,是悠悠历史长河中岁月的积淀。校园文化在载体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时代特色,这具体要求在内容上要弘扬主旋律、体现正能量,保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地位;在形式上也要能呈现多样的概念,即可以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发挥其宣传引导和凝聚教育的重要作用。二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在具体工作中为我们提出了现实要求,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时代特性,在大学生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观凝聚力和认同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无论是从社会进步还是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高校中通过校园文化载体积极拓展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增强校园文化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操作性
高校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一般是积极主动的,基本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学校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娱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作用,注重在正确方向的引领、方式方法的指导以及政策条件的保障上下功夫,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的喜悦,培养自身自律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品位,这也正说明了高校大学生作为个体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中的处于主体地位的特征,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外化与行、内化于心的手段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依靠教育者强制性填鸭式的说教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没有引导学生从内心去接收,往往会引起学生抵触心理起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而校园文化作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有效载体恰恰为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也将大大提升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45-03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