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中,不仅包含了中国的古今历史,也囊括了世界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纷繁错杂的内容相互交织,覆盖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多个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教材目录是整部历史教材在编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条完整脉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教材目录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们对于历史科目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初中历史的实际教学现状,深入分析教材目录对教学过程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下文将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教材目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材目录 教学 策略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籍时,最先看见的便是这本书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能够快速了解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和主旨,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学习效率。因此,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从层层叠叠的知识点中找到其根源,从目录中找到重点,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还未能意识到教材目录在整本教材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无法将教材目录应用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教材目录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材目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材目录对于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材目录的作用
1.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初中历史教材的目录循着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将初中历史内容分割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并且又从中细分了经济、政治、科技发明等多个方面,以及世界史的发展历程,还叙述了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例如,在介绍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编者不仅讲解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形成发展过程,还介绍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奴隶制状况,为学生描绘出奴隶制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奴隶制的各种形成原因,以及奴隶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进或阻碍作用。
2.蕴含教材内容的主旨。
教材目录中还往往包含着该教学内容的主题和意义,避免被人们忽视。比如在学习以前的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科技发明,以及灿烂的文化,学生不仅能通过对中国千年文化的了解来拓展历史知识面,更能从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学习《侵略与反抗》这一章时,从打破中国的和平宁静,再经历第二次,到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种种列强主义对中国的暴行中认识到华夏子女在艰苦的状态下是怎样顽强反抗的,意识到今日中国的和平与独立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并从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几句话的具体感悟中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美好的明天而奋起。
3.导读和检索功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学生需要查找某些知识时提供方便的检索功能是教材目录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为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和复习提供帮助。
二、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1.理解教材目录。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有多本教材,其中包含了成千上百的知识点以及众多需要记忆的年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更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教材目录便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将教材目录比作是树干和树枝,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则是树枝上的果实。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历史目录,为学生在今后使用目录给自己创造便利提供基础。
2.利用教材目录。
学会理解教材目录对于与学生来说或许并不难,但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目录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教材目录,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教材目录来掌握历史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来学习历史,根据教材内容从具体的小细节来丰富目录,从而促进历史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比如每当学生学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教师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目录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首先需要根据“统一国家的建立”这句话回忆出中国历史上率先完成统一的国家有哪一些?接着回忆秦朝又是怎样完成国家统一的?“秦王扫六合”具体是指秦王扫除了哪几个国家?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又继续颁布了哪些措施来维持国家的发展?而“伐无道,诛暴秦”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又是谁来伐?怎么伐?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大一统的汉朝”,学生只需要跟随目录的指引继续回忆汉朝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便能够顺利完成对该单元的复习,并从对知识的回顾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遗漏和不足。此种复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历史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的主要脉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初中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于教材目录的应用,为学生绘出一条贯穿于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教导学生怎样利用教材目录来学习和复习,不用再面对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教材目录来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也能教会学生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武美丽 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24-0041-01
一、初中历史学科特点误区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数量繁多,一部分知识点如年代的记忆的枯燥乏味;而一些知识点如战役、冲突、人物等又很生动,吸引着学生。而从内容上看,一部分知识很浅显,但是其浅显的背后,则可能蕴涵着深刻的历史规律或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生所处的年纪和思维特点,都对他们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制约,比如会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就最终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效果、理性思维能力效果。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下,老师也在努力在追求除口头讲解之外的教学方式,比如实物,挂图,地图等教具,还可以到博物馆、展览馆等进行实地参观,以增强学生的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改变不利局面。这些教学手段的优化,确实也提升了历史教学的生动形象效果。但是实物和挂图毕竟是有限的,实地参观也只局限于有着这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而且这种资源也只限于某一阶段的历史。比如遗址,也只是讲时之用,它对于其他的历史的讲解就不再发挥作用了。在这种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再配合海量的网络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原来历史教不手段的不足,为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部分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总结的。
二、如何在教学中有使用多媒体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一个积极、有效的导入,就是教学成功的三分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语文的生动丰富,也没有外语学科的内容深入。同时,教学之前,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阅读和一定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低下和注意力的不集中,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的。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之始,不注意发掘教学环节中的冲击性因素,还是习惯于程序式的三言二语的导入,就无法调动、营造整个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所以要采取信息手段辅助的方式提高导入的视觉冲击程度。比如在讲秦统一六国时,可以播放电影《英雄》中万箭补面而来的镜头,播放刺客面对秦王时的片断。这样一是大大地增加了视觉冲击,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教学上,还能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着深入的了解,对于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有着预先的定位,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形象演示,增强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课程目标。面对目标如此的宏大,教师就应适时、适量地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的重现,或是历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的放映,将原来与学生存在着非常巨大的距离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完整地呈现,让学生多种感官结合并用,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知识点和理解力。比如在讲唐代繁荣,可以展示今天西安城墙的宏伟,唐代大明宫的巍峨高大,再结合安史之乱的有关材料,对这一段历史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此段历史脉络,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知兴替荣辱。
(三)以多媒体手段的意境营造,通过情感渗透实现思想教育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讲解,效果就会不同。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就不如在大屠杀纪念地的效果大,因为先入为主的气氛,已经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更加从心理上加强对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在影视作品中加入背景音乐,既能起到情节连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影片内容的传递,使观众得到同化、影响,更容易将自己自己置身于情节之中,加强认同感和代入感。这也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对于一些历史多媒体,与图片视频结合,还可像电影那样加入背景音乐,比如在讲解悲壮的历史时,需要使用高亢激昂的音乐;在回顾中国的屈辱时,可以使用低沉悲悯的背景音乐加以熏陶。通过背景音乐的熏染,学生可以从心理上对历史的共鸣,继而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水平的效果。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与组织及实施各环节有效运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目的的达成,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灵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功(教育),2008,(10)
[2]李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与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张庆秀.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中的技术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1,(0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分层教学 模式 复杂 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08
历史的学习相对于理科科目来说要相对于简单一些。当然这个所谓的简单,也是相对的。简单在于不需要动脑筋去计算,简单在于考试的题目,一般较为直白简单,不需要理性思维的分析。当然,也有学习难点的存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偏多,要记、要背的知识点很多。这也是文科和理科科目之间存在的差异。诚然,对于像历史这样内容繁多的科目,自然有任课教师在自身的教学中,不断改善、不断推进、不断发展更加优秀与高质量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气氛活跃的同时,学生能学到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其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学计划的一大改革亮点,以时间为阶段,划分为阶段性的学习,从而能更加掌握对历史的学习。
一、解析分层教学模式
中学时代,将分层教学解释为以下: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对学习水平各异的群体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从专业性的角度,分层式教学又称为分组学习、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小组,教师会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
分层教学的模式依据每一位任课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来定。不同教师讲授科目的不一样也会导致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存在一些差异。分层教学,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平白化。分门别类的按照某一规定,可以是时间、可以是教学课时、可以是教学难度、可以是教学内容的相似度、抑或可以是教学科目的统一性等来分层。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分层,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学往前走,相对于一些学生自觉性差的学生归纳为一类,然后集中地培养辅导。从而到达效率最优的方案。
二、历史学科的分层教学
对于文科的学习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这一类的科目上。直白地说:就是历史的知识点都比较死板,不需要动脑筋去计算答题。基本上,课堂上跟着任课教师思路走的、专心致志的、兢兢业业地学习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不排除还是有很多的学生抱怨,不喜欢历史科目,历史科目要背的要记的知识点太多了。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自然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初中三年的学习时间,想要将中国的历史学会学完并且吃透,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诚然,初中的历史书本,也不会将中国历史的内容全部包括。当然,也不会缩减到内容很少。毕竟对历史科目还是安排了不少的课时。这时候的学习,就必须跟着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完成作业。
(一)将历史的学习按照时间来进行分类学
人教版的初中历史,目录的安排都是按照时间来进行分段的。像初一上册的学习内容:四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独立。初一下册的学习内容:三个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从历史目录来看,可发现历史的学习都是按照国家起源、发展、结果等步骤展开对历史的学习。总结起来,就是按照时间的线索展开课本的编写,然后展开计划教学。诚然,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也会是按照以时间的线索,将繁琐复杂的书本知识,进行简化、进行优化,到达教学计划与教学效果成正比的目标。
(二)开展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教学
将历史的学习,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总结,将相似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此外,还可以将考点相同的内容安排在一起进行讲解。所谓的分层学习,就是可以将像历史这样内容繁多的科目,进行内容上的简化、知识点的精要。让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会产生厌恶、反感、抵触的学习情怀,更加不会自我的浮躁。开展分层式的教学模式,为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突出各科学习的重难点,直击考点,逐个攻破。此时,学生也会收获自信,静下心来学习。
(三)分层教学的教学规划
分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将冗杂的书本知识进行归纳精简。特别是,像文科这样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背诵课本上的知识点。将书本的内容按照教学计划的目标,分门别类的规划。任课教师规划好自己教学方针。即一堂课下了,让学生能有所收获,同时自身的教学进度得跟上。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就会相对高了很多。诚然,文科教学的教师不比理科教师轻松。此时,文科教师也要协调好教学安排。学生,也应该是配合教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随时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反应、表现,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也可以展开分层教学的模式。不同的学生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教学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率。
三、分层教学下的历史科目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历史与社会;教学应用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和零散性,我们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串联,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图示教学法是用图形、表格、框架等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展示的教学法。通过这些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根据图示分析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就将针对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研究。
一、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历史课本中的目录就是图示的一种,目录是把一册书的重要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把每个零碎的知识点按时间或者其他线索串联在一起,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目录的研究和学习来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在目录的基础上对每章的重点知识进行逐层拓展,这样有逻辑地进行学习和记忆,历史的学习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2.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历史的学习顺序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学习。教师可以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的联系等条件将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整理成图示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对于历史知识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强行记忆,学生不但会失去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还会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将历史知识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日后的学习中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4.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强调死记硬背,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的学习枯燥乏味,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展示,并且和学生一起总结图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二、图示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是课前进行预习,对知识进行初步了解。要掌握每节课的知识和重点,然后将每节课的内容用提纲的形式进行整理,进而设计出图示。通过图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
2.教师应注意丰富教学图示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的应用方法有丰富教学图示形式。历史教师在应用图示进行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图示并行的方法,不要反复采用单一的图示法。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图示的形式,才能使图示教学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3.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应用的方法有充分利用图示法简单明了的特点。图示教学法能把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可以将众多的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将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遇到的难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成图示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的学习形式对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4.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要发挥图示教学法的科学性。教师在利用图示法教学时要结合国家教学大纲进行,一定要遵循教学法的科学性,要在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逻辑性,要经得起验证和推敲,对于图示的使用形式也要保证准确无误。图示法教学只能是对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不能出现不良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顺应时展的体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和记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一种非常先进、有用的方法,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同时还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运用图示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图示教学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生为本” 视角 历史教学改革 探索 反思
一、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的考查的情况,这就导致历史教学方法往往容易出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的桎梏,在“以生为本”视角下进行思考,打造多样化历史课堂,进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好奇心的基础上,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1.要合理的利用历史故事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喜好来进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方法,辅助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状态,进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历史教学一门人文学科,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历史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有效的吸取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放松自己的身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具有对于历史的好奇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历史课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侵略者的憎恨,选择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进而发挥出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讲述“冯子材镇南关大破法军”等历史典故,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辅助的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学生的深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达到形成独立历史思维的历史教学目的。
3.要尊重学生自我讨论学习的意愿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共同进步。
例如,按照“以生为本”的实际要求,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分组进行失败原因的讨论,让学生进行对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的综合性考虑,通过互相合作,顺利的完成课程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实际的进行历史课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于历史课程知识点的深刻认知,有效的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满足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苗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2] 钱钧. 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 (0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教学关系;学习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对于每一堂课来说,教师在讲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讲授的内容,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常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备学情备教材。初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来说,很多内容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了解和熟悉了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对此内容就可以简单的介绍或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又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陌生的知识或者存在误解的知识,教师就要多费点口沫,多花点精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初中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和学情,还要备教法和课堂管理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思维,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习得知识和能力,这样就能构建高效课堂。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利用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历史的作用,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的时候,按照以往的历史教学思维,教学常规的准备无非是:发生的背景、发生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导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和落后;西方鸦片输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危害;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一次的时间、原因、结果等;最后就是总结第一次的结果及影响。这样的常规备课看上去知识点非常的齐全,讲授的内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实际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历史给我们的启迪。为此,基本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出发,先播放一段电影桥段,电影是有著名的导演谢晋拍摄的《》,先让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巧用知识迁移,掌握本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依据初中历史教材,紧扣初中知识点,在视频播放之前设计这样的疑问: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激发,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正确的把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关系,还需要历史教师创新思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优化历史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点突出在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出来,或者是勾划出来,落实在笔记上或者教材中,素质教育下,教师的“教”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讲授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活动中,知识的讲授是无止境的,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当然学生的学了知识的习得之外,还需要善于总结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呈现差异性,尊重学生,做到分层授课和分层学习,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学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题中之意。例如在学习美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点时,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设计,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学生诠释: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等,短时间内学生记住了知识点,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无法运用知识,更不能活学活用。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先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国的外交政策,学生就不足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维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诠释任何历史知识。
三、开设历史知识课外辅导,巩固“教”“学”的效果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来说,知识的讲授、聆听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后辅导练习的作用。任何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定的课后练习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学生的习得情况和知识把控情况。历史知识的学习途径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师在完成课堂授课之后,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辅导,除了常规的练习册之外,还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历史考古等,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课外辅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课外辅导中引导学生学法的积累,需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材料,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要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首先是审题能力的指导,其次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再次是指导学生养成反思答题过程的习惯。
初中历史课堂分为“教”“学”两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个活动中都需呀尊重学情,紧扣教材,优化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课堂效率;教学实践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的反应,通过历史,人们可以了解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历史,人们也可以预测到以后社会的发展。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不重要,觉得没有意思,尤其是学习中国的历史。其实,要想了解国外的东西,学习国外的历史,首先要学习的是中国的历史,咱们自己的历史,只有先知道了自己的历史,才能去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历史。初中历史主要讲述的就是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等。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是记忆,记的内容多了,历史自然就学习好了。诚然,背诵的多了,自然记住的也就会多一些,但是学习历史并不是只有背诵这一个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很多,需要教师多多思考。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就必然的了。
一、有好的开端
任何一堂课,能够在上课之初就吸引到学生的眼光,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同样,历史也是如此,有一个好的开头,学生的兴趣也就来了。教师要用心设计开头,既有新意,又能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欲罢不能,既想听教师的讲解,又有自己去一探究竟的想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开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好了,课堂的氛围也就有了,自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历史课的导入可以是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在讲明朝历史的时候,可以从讲朱元璋的故事开始,也可以从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的故事开始,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一下就记住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课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如,在讲的课程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有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那个时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氛围,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音乐产生?同一时期还有其他的什么事发生?”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也就自动地参与进了课程中,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二、有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方法。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比较浅显容易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学生自己学到了东西,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比较深奥一点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讲给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络上或是书中寻找答案,然后进行讨论;枯燥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跟现实中的例子相结合或是用俗语、顺口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方法各式各样,要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的质量也会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
三、要有好的结束语
课堂小结在课堂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课堂小结总结整堂课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深化,让整堂课的结构、条理等一目了然;好的课堂小结也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好的课堂小结也会顺便带出下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思考,进行预习,自己去寻找知识点。教师要不断地去寻找课堂小结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来与新的教学需求匹配。如,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课堂小结时,在总结完知识点时,可以顺便提问学生:“既然是第一次合作,那是不是还有第二次合作啊?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出了什么问题吗?”
四、多多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味,同时运用有图片和声音的设备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的眼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于深奥、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搜集到足够的图片或声音资料,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也可以在图片或是声音资料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图片和声音资料可是使教师上课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抗美援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用影片资料来刺激学生,还能增加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堂有效的历史课才会出现。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正式的课程;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积极的思考,认真地回答问题;课后,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复习,自己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有了学生的参与,加上教师的讲解,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
历史课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有效的课堂效率既可以让教师省力,又可以让学生省时。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学生要积极地进行预习、复习和总结;教师则要运用好的导入情境、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小结和新设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种能力;历史教学;现状;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的年代与事件需要学生去记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这就需要老师重视学生多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历史课程,自主的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及价值,从而沉醉于中外历史的海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熏陶,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1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过于喧宾夺主: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国的教育确实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广大历史老师也在迎合此点,因而,较多老师采取多媒体授课方式,将课堂气氛营造的非常活跃,但确暴露出了其他的问题,即学生只对课堂气氛感兴趣,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却不足,这便是较多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问题所在,上述这些都表明历史老师的教学过于喧宾夺主。1.2学生过于依靠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国家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的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但从我国的历史课程教学来看,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纷纷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掌握历史的目的。但教学实践表明,此记忆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间记忆住知识,很难长时间记忆住历史事件。同时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与感悟历史,只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学习循环中。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2.1联想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老师一般喜欢一边教学,一般告诉学生重难点,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标注与背诵,以便于拿到高分数。对于知识讲解方面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非常的窄。对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进行合理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初步了解课本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们经过思考,有的会联想到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的学生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习俗等,并经过学生自主的查询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再如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有些学生会联想到古代的图腾,从而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只要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则能让学生从思维的怪圈中走出来,乐于主动去了解历史事件,保持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受到固定思维的局限。2.2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较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喜欢局限于一个点考虑问题,没有能力从历史的描述中掌握历史,这便凸显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薄弱。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宏观看历史,多角度分析历史,让学生抓住历史时间的核心,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的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相关内容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朝时期国家强盛,是一个大国,为什么到公元前119年要和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呢?当学生提出此问题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系统的对张骞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的经济、思想等进行分析,当学生对两个阶段进行对比的分析之后,能发现汉朝与西域友好关系的建立,既能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央管理西域和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全面搜集、查询、对比与分析,能真正的从中得出疑问的答案,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升。2.3实践能力:历史课程看似与当今社会关系较小,实则很多知识都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镜”的内涵,这样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之后,才会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实践的目的。还以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为例子,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小丽与小平是好朋友,两人一起上高中,小丽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挑战,顺利考上了大学,而小平正好与之相反,请问如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此问题提出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事件为分析视角,表明想要获得成功,则需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无畏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
3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大量教育的内容,正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要尽最大努力通过历史课程教学,让学生灵活的学习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忠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中外企业家.2013(26)
[关键词]内涵;外延;初中历史;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8―),女,安徽天长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这与历史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活泼的特点相适应。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清晰把握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历史内涵是指能够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把握其内容,能描述其过程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外延是指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史实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宋元科技成就》为例,对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确立学习主题,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课标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初中历史的学习要依据课标与教材确立主题,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把握。2011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难点是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从教材上看,本课题为“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过讲述三大发明让学生体会到“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节文化课,其内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反映,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小小解说员”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下解说词并进行展示,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进步性、指南针及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最后探讨对世界的影响,活动以活泼的竞答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评价。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从知识和能力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交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关键内涵,进行情境渲染
在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内涵,知识点内涵的处理方式要多样化、情境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上保持旺盛精力,学习兴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有两个关键知识点的内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句话起到了总领作用,本课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有学生学完后会问:“并不是所有的三大发明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导。如活字印刷术,它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可以以“宋版书”佐证其历史价值;战国时期虽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针、南宋的罗盘技术更成熟,携带更方便,定位更精准;火药虽然在唐末就已经用于军事,但是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宋元时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明白,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指三大发明得到了改进,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灿烂”一词?三大发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样耀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来增进学生对“灿烂”一词内涵的理解。这样,历史概念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现点线结合,升华知识外延
主题学习要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在每一个板块的讲解上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就是在掌握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外延。针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问题,有学生提出:“指南针为什么在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为什么在宋元时期?”这是很典型的知识点的背景外延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很快就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宋代各政权并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有战争,元朝也在不断扩张领土,火药武器自然被广泛应用。因此,主题学习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它是历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除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外延的升华。如讲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不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接触世界史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圣经》、地理大发现的图片等,学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历程的推动作用了。
最后,在总结本课时,笔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灿烂”“鼎盛”等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两个维度来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处于巅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先世界”这个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升华学生对宋元科技成就的认识。
基于内涵和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历史事件,有完整的历史线索,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历史课堂向纵深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