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气象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象管理制度

第1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业务使用,应当遵守本办法。气象业务中不得使用未经许可或者被注销使用许可后生产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本办法所称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以及通信传输、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等多轨道气象业务的气象设备、仪器、仪表及消耗器材。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业务使用的管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业务使用的管理。

第四条实施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公告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目录和取得或者注销使用许可证的名录。

第七条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境外组织必须具有进口许可证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者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军用标准以及气象业务的使用要求。

第八条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供下列申请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产品定型、生产许可证或者进口许可证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产品说明书(名称、型号、规格和主要性能指标);

(五)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体系情况;

(六)由产品归口的检定、检测、测试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和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并出具书面凭证。对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对受理的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委托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的检测机构对样机进行检定、检测、测试:

(一)具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

(二)具备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测试手段和基本环境条件;

(三)用于检测的标准、设备和仪器经过计量主管部门检定和校准;

(四)具有相应资格的测试人员;

(五)具有完善的运行和维护制度。

第十一条申请人应当提供样机及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承担检定、检测、测试费用。

第十二条检测机构完成检定、检测、测试后,应当提交书面报告,对检测数据作出公正、客观的结论,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对相关技术文件保密。

第十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据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申请人进行全面审查。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并颁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样式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退回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许可范围、法定代表人、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日期等内容,并加盖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印章。《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四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第十五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被许可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延续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延续,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被许可人销售用于气象业务的专用技术装备,应当加贴使用许可标识。

第十七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应当对被许可人生产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的购买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报告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责令被许可人限期整改,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注销其使用许可,并收回《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一)被许可人拒不整改或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

(二)使用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三)企业法人依法终止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使用许可证发放和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九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使用许可。

第二十条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给予警告,撤销其使用许可,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使用许可;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2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设计

1问题的提出

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恰当的机制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更好地实现公司预期经营目标。根据目标管理原则,控制好组织成员间分工与协作的努力水平,将是最终实现公司赢利目标的关键。在公司组织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基于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方面。同时,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激励机制进行设计,关键还在于机制的实施效果能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传统,笔者还将地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嵌入“激励兼容”的实现过程中。员工所处地域的非正式制度,将作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他们的行为偏好。

2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分析框架

所谓“激励兼容”效果,可以理解为:管理者在提供一个有关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后,该制度性安排既能满足员工自利偏好的同时,使其行为后果又能达到管理者所预设的组织目标的效果。

(1)关于“激励兼容”的分析框架。“激励兼容”思想源于赫维茨的机制设计理论。机制设计理论始于赫维茨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性文献。在赫维茨的定义中,“机制”被描述为一个信息系统和一个基于信息系统的配置规则。在此基础上,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一个想要达到的既定目标,能否设计出一个经济机制并且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设计者既定目标一致——即每个人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时,客观上也同时达到了机制设计者既定的目标。

(2)关于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非正式制度主要体现为文化、习俗、惯例等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该制度安排的形成机理,可以通过演化博弈思想来诠释。作为博弈均衡的产物——非正式制度,又通过群体内部的学习、模仿效应,逐步产生同吸效果。而该同吸效果所形成的稳态因子,嵌入个体的行为基因中,通过个体间的反复适应,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行为偏好。笔者之所以强调它的重要性,就在于: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偏好,如东部地区表现为勤勉、积极的精神面貌,在这种精神面貌下所建构的“激励兼容”的实施路径,也应不同于其他地区。

3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关键环节

依据传统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来设计激励机制的技术路径,将出现3个方面的操作性难题:①员工的主观偏好很难获取;②由于“信息不对称”,员工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③激励刺激过程中的不饱和性特征,使得激励的强度将越来越大。诸如以上难题,笔者认为:应预设一个刺激源,受员工主观利益偏好的驱动,公平、自由的进行选择;同时,管理者在预设刺激源时应进行部门、员工层次的区分。

(1)基于“激励兼容”效应的路径设计。公司管理者应根据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以及部门员工的层级,分别设计出相适应的激励内容。这里笔者强调,激励内容存在两个方面:正激励与负激励。对于正激励而言,应主要以货币性奖励为主。货币数量的确定,应考虑部门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所占的权重大小。为了便于对员工进行监督,应下放一部分的货币奖励权给部门管理者。这也是组织的科层结构使然。同时,还须重视公司组织文化的建构。

(2)基于“非正式制度”植根性的路径设计。基于地区的文化背景所逐步演变形成的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将从员工的内心信念上支撑其行为偏好。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进行了论述。笔者建议,在使用货币性奖励方式的同时,应设计公司管理的客户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等要素为辅助手段。上述设计的要素内容须与本地区特有的做事风格相匹配。通过精神层面,以及员工群体间的模仿、学习等互动机制,来支撑“激励兼容”效果的实现。

4公司管理中“激励机制”设计的具体途径

物流公司如何设计出恰当的“激励机制”,不但将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同时,也是其在“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里,本文将在分析框架与关键环节的范围内,尝试设计公司的激励机制。

(1)正激励的设计。上文已经指出,在公司设计正激励主要是通过货币奖励的办法来实现。在整个实施环节中需要把握好这样几个节点:①货币奖励的数额与奖励的缘由,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书面展示出来;②在设计员工绩效指标体系时,体系结构应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每个部门的指标体系引入“物理元”原理,可以具体量化;③受到公司组织层级的影响,必然产生监管缺位的现象。因此,公司须将一定数额的货币奖励权交给部门管理者行使。同时,公司高层还应建立部门员工的利益诉求通道。

(2)负激励的设计。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由于个体大凡都具有趋利避害的行为特征,员工若在工作中未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公司只是一味地进行负激励的开展,最终也无法达到激励兼容的效果。因此,在具体设计负激励时,公司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①员工岗位职责所对应的奖惩力度需要对等;②轻易不要使用负激励,若必须使用可遵循先经济、后行政的惩罚顺序开展。

这里,本文还须强调“声誉约束机制”的使用。所谓“声誉约束机制”是指:利用员工所处环境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促使其不良工作行为容易被发现,并能在短时间内受到负面声誉的影响,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无形中具有了一种自我约束的激励。

(3)公司文化的设计。公司文化正如上文所述,类似于公司内部的意识形态。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员工将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样就便于实现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相对于上文指出的物质激励而言,公司文化的作用还在于能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的开展,将能使员工形成一种持久的工作动力。

公司文化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由于公司文化是由公司层级中的上层往下层传递,可见,它本身就体现为公司高管的主观意志。因此,公司高管的主观意志须与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公司文化从思想上向员工传递的同时,公司高管还应确保在公司组织行为上,能体现公司文化所宣扬的理念。当然,公司也可以通过户外拓展运动,以及员工联谊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公司文化的设计。

第3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海底管线工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涉及范围广、风险和投资大的系统工程,做好海底管线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是保证项目按照总体方案确定的预算和工期目标完成之关键一环。本文着重介绍了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管理实践的方法、措施及经验;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循环原理,深度剖析项目进度控制的全过程;EPC项目部通过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各关键点能够按照里程碑控制点的要求完成,实现了项目按计划完成的项目管理目标,保证了项目在总工期范围内顺利完成。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动态控制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进度控制

一、项目简介

中缅油气管道Fletcher Hayes海峡穿越管道铺设工程由印度PLL公司EPC承包商负责施工,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监理。海底管线起始于缅甸皎漂地区Made岛,穿越Fletcher Hayes海峡后,连接Kabian岛路上管线,线路长度5.51公里,管径1016mm天然气及管径813mm原油管道并行敷设,间距50米,管道设计压力均为10MPa,最大水深24米。

二、项目组织管理

中缅油气管道2010年开工,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夤艿溃可以使原油运输不经过马六甲海峡,从西南地区输送到中国。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港。中缅油气管道穿越马德岛两大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多条大的河流,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EPC项目部精心组织,细化各项管理程序,从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7各方面加强控制和管理,信守合同承诺,按期完成了施工任务。

三、项目进度控制

(一)进度控制的思路

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多、涉及范围广、施工难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等诸多难点,对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EPC项目部严格按照事前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思路,建立了项目进度控制系统。按照进度控制的统筹安排,制定了项目总进度目标,明确了项目进度控制职责与分工,编制了项目WBS、项目总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及进度监视测量系统,收集实际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对出现的偏差进行分析,及时下发进度预警,制定纠偏措施,适时调整计划,并定期进行进度总结,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进度控制系统

按照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工程特点和管理模式,EPC项目部建立了项目进度控制系统:制定项目的进度控制目标,建立项目进度控制的组织和流程,明确EPC项目部各部门和各参建单位的进度控制职责和分工,统筹考虑进度与质量、费用之间的关系,对项目进行工作结构分解(WBS);按照EPC项目部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工期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里程碑节点,制订相应的进度计划,并建立进度监视、测量系统。项目进度计划包括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开工前准备工作计划、设计工作计划、人员动迁计划、物资采办和动迁计划、施工总体计划、施工月度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等。

(三)进度控制实施

1.建立项目进度控制目标

按照与业主签订的EPC总承包合同的工期承诺,考虑项目特点及总体安排,EPC项目部制定了项目的进度控制目标,并从项目实施的总体部署、进度目标实施条件、拟采取措施、进度规划等方面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确保进度控制目标可控、可行。同时统筹考虑进度控制目标与质量控制目标、费用控制目标三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确保项目各项因素整体协调、项目效益最大化。

2.进度控制组织与职责分工

设计单位负责编制海底管线设计进度计划;采办单位负责编制物资采办及动迁进度计划;施工单位负责编制施工进度计划;EPC项目部控制组负责整个海底管线项目的计划进度控制协调,汇总编制总进度计划。

3.建立项目WBS(工作结构分解)

WBS(工作结构分解)即是按照EPC总承包合同范围,确定项目具体工作内容,根据项目内在机构及其实施过程中的顺序进行逐层分解,形成相对独立、内容单一、更易于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单元,然后把各个工作单元在项目中的地位和构成按级别直观地表示出来。

中缅油气管道海底管线工程项目前期准备、设计、采办、施工4个方面进行了工作结构分解。设计分解到线路、结构、防腐的每一个文件;采办分解到每一个订单及订单的招投标、资料提交、制造、检验、运输及清关过程;施工分解到每一个作业工序。工作结构分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项目自身的特点、工艺及逻辑关系、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和项目的运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力求清晰、使用。

4.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1)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按照里程碑控制节点要求,结合编制的WBS,设计、采购、施工单位编制了详细的进度计划,EPC项目部控制组汇总各家上报的进度计划,采用国际通行的P6软件编制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并上报业主和PMC审批执行。总进度计划充分考虑了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船舶设备、材料资源的供应情况;技术方案、工程量的合理情况;施工环境、工作空间、工艺关系及逻辑关系的状况。

(2)项目专项进度计划。由于海洋工程项目特定的技术规范及功能要求,以及海底管线施工所用铺管船及配套船舶日费率高、作业受海洋环境制约大等因素影响,做好海底管线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铺管船及配套船舶、设备到场后连续、顺利施工至关重要。为此,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部编制了专项的开工前准备计划运行大表,将要做的工作分为技术文件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HSE管理、材料设备船舶管理、近期重点跟踪事项6个模块逐条捋出,明确责任人、最新状态、完成时间、相关要求,并逐项进行细致的跟踪落实。对滞后、未完成的工作及时分析找出原因,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尽快完成,并跟踪最新动态。对已完成的工作及时销项,对新增加的工作及时补充增项,并定期统计分析完成和未完成事项百分比,确保了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按期完成。

同时,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控制设计、采办及施工进度,项目部要求设计单位编制了专项的设计工作开展进度计划、物资采办单位编制了物资采办及动迁进度计划等。

5.建立进度监视、测量系统

为确保整个进度监视测量系统建立过程规范、可行,结合前期编制的WBS和进度计划,项目部编制了项目进度测量程序文件,上报PMC和业主批准执行。在测量程序中,对每项工作权重划分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和规定。首先通过费用比重测算出前期准备、设计、采办、施工4个大项的权重,然后按每项里面具体工作的性质,分别采取费用比重和工时比重两种方法进行量化。

每项工作权重确定后,对每一项工作按计划进度、预期进度、实际进度以每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分别测量。

6.进度计划落实

(1)检查各层次的计划,形成严密的计划保证系统。项目所有进度计划,包括施工总体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都是围绕进度控制目标编制,总进度计划是专项进度计划的依据,专项进度计划是总进度计划的具体化。在项目计划落实执行过程中,EPC项目部认真检查专项进度计划与总进度计划的协调一致性,确保计划目标层层分解,相互衔接,同时对进度计划进行逐级交底,确保组成一个严密的计划保证系统。

(2)采集实际进度信息,做好进度记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项目各级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者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各自工作的记录,记录每项工作的开始日期、日完成工作量、累计完成工作量和完成日期,并逐级进行汇总上报、EPC控制部作为最终汇总部门,对各参加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及时汇总、梳理、审核,确保数据准确,进度记录完整。

(3)形象进度。为直观的整体反映项目已施工或待施工的形象部位和进度完成情况,以便即使决策,采取相关进度控制措施。结合前期勘查结果、预调查报告、海底地质地貌情况及施工工序安排,项目部编制了海关形象进度图,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每天实时更新。

7.进度计划检查

进度计划执行后,通过收集实际进度数据,运行进度监视测量系统,进行实际进度值与计划进度值、实际进度“S”形曲线与计划进度“S”形曲线对比分析,找出进度计划偏差的事项及原因,分析当前的施工功效及进度偏差事项对项目关键线路及工期的影响。

针对找出的偏差事项及原因,EPC项目部及时向设计、采办、施工单位下发进度偏差分析及预警。

8.进度总结

按照当期的进度信息及进度分析成果,项目部每周向业主和PMC、EPC项目部领导提交进度控制总结报告。进度控制总结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进度完成情况;项目前期准备进度总体完成情况及各项工作明细的具体完成情况;设计进度的总体完成情况及线路、结构、防腐所涉及的各个文件的具体完成情况;采办总体进度完成情况及各个设备、材料招标、采购、运输、清关进度完成情况;施工总体进度完成情况及铺管船及配套船舶施工进展及相关配套工序完成情况;各操作工序施工功效分析;项目前期准备、设计、采购、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四、结语

第4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 关税税率 优惠政策 普惠制 对澳经贸活动

一、引言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并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作为主要大宗原料商品出口国,澳大利亚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制造产品为主。近几年,澳大利亚的出口实现了多样化,打入了一些新兴市场,澳制成品、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加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低关税所带来的新的国际商机和本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澳大利亚大幅度削减平均进口关税税率,平均适用关税税率削减了一半,从而降低了本国生产商的投入成本。近年来,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经贸关系继续了近年来迅速上升的态势,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众多初级产品的主要市场和重要的商品进口来源地。此外,中澳两国相互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已互为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因此,了解澳大利亚关税制度对中澳贸易的影响,对于更好地开展两国间的经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澳大利亚关税制度

澳大利亚关税政策由海关负责制定和执行。1995年12月16日,澳洲议会批准通过了《1995年海关关税法》,取代了《1987年关税法》,并从199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对向澳大利亚进口的货物征收关税,规定了澳洲海关的税则归类、优惠关税政策、适用的税率和适用的国家,并介绍了进口税则的使用。澳大利亚现行关税法于2006修订完成,2007年1月1日开始生效。澳大利亚总体关税水平相对较低,平均关税税率在0~5%。尽管税率下调,但是对于汽车备品零部件、纺织品与服装以及鞋类征收的进口关税税率仍然较高。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进口产品适用从价税,只有奶酪、生物柴油、果汁、饮料、酒类、烟草、石油和部分化学产品适用从量税。澳大利亚海关关税分为以下几类:

(一)进口关税

澳大利亚进口货物的适用税率列于海关关税法中,联邦政府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对税率进行调整修改。澳大利亚进口关税包括一般关税和优惠关税。优惠关税主要适用于南太平洋论坛各岛国、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澳大利亚实行商品关税减让制度,该制度允许某些商品进口实行减让关税,由澳大利亚海关关税减让令,对现行关税进行调整。

进口关税税率有以下几种:

1 特别税率:

根据澳大利亚关税优惠制度,不同类别的国家和地区,享有不同的特别关税税率。特别税率主要适用于以下国家和地区:

(1)南太平洋各岛国(FI),包括库克群岛、斐济、所罗门群岛等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关税低于一般税率。

(2)最不发达国家(LDC),包括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共和国等在内的49个国家以及其他可以被看作为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帝汶(ETIM)。关税为零关税。

(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DC、DCS和DCT),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则该税率适用于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S,则该税率适用于关税税率列表中第四部分所列明的发展中国家(但本条(g)项中规定的发展中国家除外);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DCT,则该税率适用于新加坡、韩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省。关税低于一般税率,但高于FI关税。

此外,根据双边贸易协定,澳大利亚对新西兰(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NZ)、巴布亚新几内亚(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PG)原产的大多数商品免税;对加拿大原产的某些货物(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CA),也给予优惠税率;根据与新加坡、美国以及泰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对新加坡原产的货物(如果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SG)给予免税待遇,对美国原产的99%的制成品和全部农产品(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US,在关税税率列表5中)给与免税待遇。对泰国原产的90%的货物(列于税率栏的关税税率上加注了TH,在关税税率列表6中)给与免税待遇。

2 一般税率

一般税率是指除适用于优惠国以外的关税税率的所有税率,即在关税税率列表中未给予优惠但属于特别税率项下的进口货物所适用的税率。澳大利亚一般税率一直保持在5%,特别税率和一般税率均列在关税税率列表3中。

3 商品关税减让制度

澳大利亚目前的关税减让制度是从1996年7月15日生效的,该制度允许对某些进口商品实行关税减让。目的是帮助国内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关税的削减降低本地生产商的商业投入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率。这些享受关税减让的商品在澳大利亚国内正常贸易条件下不生产,是既没有对其国内产业构成竞争威胁,也不会对其工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商品。关税减让税率列在关税税率列表4中。

4 手工艺品优惠

澳洲海关对符合进口手工艺品关税优惠标准的手工艺品予以免税待遇。但生产厂家或是商品供应商必须通过进口-商向澳洲海关提供材料证明该进口商品确系“手工”制成,而且必须经澳洲海关认定这些产品是属于澳大利亚法律定义的手工艺品,包括手工制品原料的制作工序(全部或重要部件由传统手工制品原料制成)、该产品的制作工序(手工制作;用手持工具制作;用手动或脚动的工具制作)以及具有与生产国传统手工制品相近的艺术或装饰性特征等。

(二)出口税

澳大利亚海关对出口煤和铀征收出口税,其他产品不征收出口税。澳大利亚于2007年起开始向中国出口铀,以帮助中国利用核能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出口退税

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支持出口,通过海关对进口产品复出口实施出口退税政策。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是:进口到澳大利亚的商品在澳境内经过加工、处理、或制成其他产品的零部件复出口,生产厂商可以要求退进口关税。如果进口商品未经使用复出口,其关税也可以得到返还。

三、关税优惠政策

作为―个主要贸易国,澳大利亚的贸易政策综合了旨在扩大其商业利益的双边、地区和多边努力,一心一意打造GAIT和WTO的多边贸易自由化,以及通过双边推动自由贸易。

(一)自由贸易协议

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签订了双边互惠协议――《进一步密切经济合作关系贸易协议》(Australian 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ANZCER-

TA))。在该协定框架下,澳新两国间取消了关税和限制性贸易措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澳新的CER协议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澳洲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巴一澳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Papua New Guinea Australia Trade and Commercial Re- lationsAgreement(PATCRA)),建立自由贸易区;与太平洋岛国论坛签订《南太平洋地区贸易和经济合作协议》(South Pa- cific Reg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SPARTECA)),其纺织品、服装和鞋类工业是通过优惠政策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主要受益者。通过这些协议,澳洲方面给予从巴布新几内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各国的产品免税和非限制性准入待遇。2003年2月,澳洲与新加坡签订自贸协定(singapore-Aus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SAFTA))。在该协定下,所有新加坡出口的产品免税进入澳洲。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定则大大改善了澳大利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2004年5月,澳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Australia-Unit-ed States Free Trade Agreement(AUSrrA)),根据这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出口澳洲的99%的制成品将被免除关税,而美国销往澳洲的农产品关税则被全部免除。2004年7月,与泰国签订自贸协定(Thailand-Australian Free Trade Agree- ment(TAFTA))。根据该协定,泰国于2005年对澳出口商品减半征收关税,至2010年全部取消;澳对泰出口商品征收关税降低80%,并于2015年全部取消。到2010年,两国间95%的贸易将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澳大利亚的农业和制造业获益,尤其是对汽车、奶制品、小麦和牛肉等行业。将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优惠贸易安排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签订《加一澳贸易协议》(Canada-A ustraliaTrade Agreement(CANATA)),根据协议规定,加澳两国对在协议规定的产品上相互给予对方优惠税率。澳大利亚与马来西亚达成的《马一澳自由贸易协议》(Malaysia-Aus- tralia Free Trade Agreement(MAFTA))规定澳给予马来西亚的部分橡胶制品以关税优惠,同时马来西亚仍享受普惠制优惠。2008年11月澳马官员会晤同意在2009年继续MAFTA的磋商。

(三)普惠制

普惠制(GSP)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澳大利亚进口中高达25%的商品可获得澳大利亚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关税优惠资格。

第5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第一条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不含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第三条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执行。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条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会同财政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支持方式及额度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

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

第七条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额度,每个项目一般控制在200万元以内。

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贴息额度最多不超过200万元。

第八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项目资金的申请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或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经济效益良好;

(四)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十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或单位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二)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四)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四章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核及审批

第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简称省级财政部门和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地区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工作。

第十二条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公开组织项目资金的申请工作,并对申请企业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建立专家评审制度,组织相关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依据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和当年度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

第十四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依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申报的项目,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书》、专家评审意见底稿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送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应按照项目的重要性排列顺序。

第十五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对各地上报的申请报告及项目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项目计划。

第十六条财政部根据审核后的项目计划,确定项目资金支持方式,审定资金使用计划,将项目支出预算指标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并根据预算规定及时拨付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企业,收到的无偿资助项目专项资金,计入资本公积,由全体股东共享;收到的金融机构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冲减财务费用。

承担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项目的企业或单位,收到的专项资金,按照财政部有关财务规定处理。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省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承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企业,应在项目建成后1个月内向省级财政部门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报送项目建设情况及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需在原定项目建成期前书面说明不能按期完成的理由和预计完成日期;承担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项目的企业或单位,应于年底前向省级财政部门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报送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省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每年对本地区中小企业使用专项资金的总体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并于年度终了1个月内上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财政部将收回全部资金。项目因故中止(不可抗力因素除外),财政部将收回全部专项资金。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比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第6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施工项目管理知识化企业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1.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2.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3.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4.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5.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6.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

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

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

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

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

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

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三、施工项目管理和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两者的关系

1.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安装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安装企业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的是缔造建筑安装的基础,确立建筑安装企业独立的生产建筑商品(施工项目)的承包商地位。根据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建筑安装企业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以下内容,且每项内容与施工项目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1)完善企业法人制度,确立法人财产权,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可以使建筑安装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摆脱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于是建筑安装企业便可以自主地参与市场竞争,从市场上获得施工项目,以卖方的身份与业主签订承包合同,企业在施工项目中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谋求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

(2)知识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建立现代治理结构,施工项目管理对企业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建立项目经理部,以加强企业作业管理层,要求项目经理部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分离,使经营管理层强化经营和企业管理,项目经理部强化作业管理,要求企业经理向项目经理授权,由项目经理作为企业经理的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的管理,要求企业为施工项目资源配置提供市场,要使内部管理市场化等等。

(3)建立与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应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项目经理是企业的组成部分,亦应在企业制度约束下进行,按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重点是项目经理的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和施工管理制度,尤其是后两者。而施工管理制度的重点是质量管理制度、进度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各种制度都应注意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束缚。

(4)以施工项目管理为重点,实现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科学”的要求,因此要总结十几年来我国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经验,吸收国外进行施工项目管理的精华,规范施工项目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行为,建立起我国施工项目管理的崭新的科学体系,构成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施工项目管理成为建筑企业现代化的基础,发挥建筑安装企业的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2.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通过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条件和市场。

(2)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企业法人财产,使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使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经营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

(3)建立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了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其中有财务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及施工管理制度等,用以调节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切实进行科学的施工项目管理,以实现知识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1)每一个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都应具有一批素质符合要求的施工项目管理者。

(2)企业进行两层分离、强化经营管理层和施工作业层,提高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3)实行施工项目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企业内部生产要靠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对优化项目资源配置的作用。

(4)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大力推行行之有效的知识化现代管理技术。

第7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in the domestic market, to seize the market and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begin to step into the path of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However, because the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policies around the country, culture, people's values and behavior standards are different, cross-region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annot be comple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fied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have become one important factor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domestic 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select is few.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region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 through studying literatures, further to enrich the relevant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关键词:制度距离;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distance;cross-regional development;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182-03

1 研究背景

中国市场早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曹建海,2003;任晓蓉,2000)[1][2]。为能有效占领国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许多企业制定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然而,很多企业在跨区域发展时并未取得良好的绩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模式不能与其战略相匹配(Meyer,2008)[3],而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双重性特征。中国市场的双重性表现为既分散又统一,进行跨区域发展的企业难以完全按照统一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区域会采取变通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其管理模式偏离战略。中国市场的双重性特征导致了各区域之间的制度、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企业无法将原区域的管理模式直接复制到新区域市场,而需要根据新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其管理模式加以调整。所以,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于企业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时,东道国与母国的制度环境对其管理模式影响的文献较多,但关于中国企业国内跨区域发展行为的文献却比较少,而在区域制度环境对企业跨区域发展行为影响的研究中,大多关注企业跨区域发展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较少关注制度环境同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由分析不同区域制度距离入手,试图找出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有何影响。

2 概念界定

2.1 制度距离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人为设计的、制约人们交互行为的约束条件(North,1990)[4]。制度环境由管制制度、规制制度和认知制度构成(Scott,1995)[5]。其中,管制制度反映了国家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法律法规限制或鼓励某些行为(Kostova,1997)[6],描绘了“允许/不允许”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规范制度代表了一个国家中人民的价值观、信仰、规范等(Kostova,1997)[6],描绘了“应该/不应该”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认知制度体现了人民共享的社会知识和认知结构,也涉及到文化元素(Kostova,1997)[6],描绘了“能/不能”开展的活动(Eden and Miller,2004)[7]。Kostova和Zaheer(1999)将制度距离定义为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的差异或相似程度[8]。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内跨区域发展的企业,故将制度距离视为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管制、规制和认知制度的差异程度。

2.2 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研究,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管理模式做出不同界定。从制度层面来看,魏杰(2001)把管理模式定义为,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那些最根本的、不同于别人的规则和做法[9]。从资源配置层面上,李胜馨(2005)认为,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它把企业中的人、财、物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及时地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10]。李众(2003)指出,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以一定的管理理论或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具体管理环境而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体系[11]。李铁瑛(20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管理模式定义为,企业为有效实施横向整合战略,在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的关键性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及相互关系在企业的横向整合过程中会表现出独特性、稳定性和可转移性[12]。虽然学者们对管理模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说,管理模式是特定管理思想和哲理下的企业资源配置方式[13]。

对于企业管理模式的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Goold(1994)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企业价值观,结构、过程及系统,智能、重要服务和资源,人员和技能,权力机制合同等[14]。叶国灿(2003)认为,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结构要素和支撑要素构成,其中,结构要素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及领导体制等;支撑要素包括员工素质、企业目标、产品技术及目标市场[15]。从管理模式的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来看,叶广宇等(2012)将企业管理模式分为组织结构、权力机制、高管团队、高层管理者的评价与激励、控制机制以及企业文化六个方面[16]。本文选取组织结构的调整、高管团队的来源与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变化这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从管制制度、规制制度和认知制度三方面来分析企业在跨区域发展时,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区域制度距离的大小,进而找出这种差异对企业在跨区域进入时如何确定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高管团队以及企业文化三方面)有何影响。

3 制度距离对企业跨区域新进入管理模式的影响

3.1 制度距离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对于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如何选择总部与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组织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企业方面来讲,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下,企业要想顺利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其行为必须符合制度环境的要求。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必然要面临目标地区和目前所在地区正式制度的双重环境压力。企业不仅要遵守目标地区相关管制制度的规定,还要获得当前所在地区的管制制度的合法性。从地方政府方面来说,他们往往会考虑到监管、风险控制以及税收等因素从而更倾向于企业在当地设立子公司来运营,企业越是能够迎合地方政府的要求,便会更容易在当地取得合法性及相关利益,但是市场和行业的激烈竞争或许会要求企业采取总部-分部制结构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目标地区制度环境与原所在区域相差越大,约束力越强,对企业绩效乃至整个跨区域发展战略的成败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企业会更倾向于迎合当地政府,选择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运营。反之,目标地区制度环境与原所在区域相差越小,约束力越弱,企业越倾向于为保持竞争优势而设立总部-分部制结构来运营。

3.2 制度距离对企业高管团队的影响 Finkelstein(1996)[17]认为,可以从高管团队的来源和能力两方面来理解高管团队。高管团队的来源可以是由总部派出或是由当地选拔,高管团队的能力可以偏重于专业能力或是关系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嵌入在制度环境之中,企业在进入新地区后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遵守管制制度的要求,还必须符合目标地区规范维度的制度要求,取得规范合法性。Kostova(1999)通过证实研究发现,与目标地区当地企业相比,外地企业更容易成为当地利益集团攻击的对象,遭遇更多的进入障碍和不同标准的限制[8],因此,外地企业在进入一个不同规范体系的制度环境时,必须接受当地的规范和满足社会对它们的期望,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存在目标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很强的优越感且敌视外来者,或行业规范导致的目标顾客需求的不同以及行业管理实践差异,则企业在进入这个地区时为了尽快取得规范合法性、融入当地市场,则倾向于从当地选拔拥有一定经验、资源和声望的高层管理者来运营新设分支机构,此时高层管理团队的关系能力更被重视。反之,若目标地区与原企业所在地区的文化差异、目标客户需求和管理实践差异不大,企业为了管理模式能够适应跨区域发展战略、监管控制等目的则更倾向于从总部派出高层管理者,此时高管团队的专业能力更被重视。

3.3 制度距离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认同性(Shenkar,2008)[18]。对于中国情境下跨区域发展的企业而言,塑造何种企业文化需要在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或者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叶广宇,2012)[16]。组织和个体在判断某一社会事件时往往会借鉴其对同类事件做出过的判断。长此以往,相关的判断会被“制度化”,从而形成某种社会环境下公众一致认同的信念和价值标准,即社会共识。从企业方面来看,其在目标地区的经营活动必须注意相关社会共识,即要取得认知合法性。高绩效企业的行为常常被“制度化”,因而很少会发生变化,企业会重复采取以往取得过成功的行为,久而久之,企业内部会形成一定的历史传统或惯例,从而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区中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相差很大,则企业会为了尽快与目标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达成一致的社会共识,取得认知合法性,会倾向于选择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反之,若目标地区与企业原所在地区中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相似,则企业会为了保持企业文化的一贯性和跨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执行而倾向于选择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希望能够为国内关于制度距离如何影响企业跨区域发展管理模式的理论做出一点贡献,故通过文献研究,讨论了目标地区与原企业所在地区制度环境的差异如何影响企业异地分支机构的组织结构、高管团队以及企业文化的选择,即制度距离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设立子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从当地选拔关系能力较强的高层管理团队以及高度的区域认同文化;制度距离越小,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总部-分部制结构、从总部派出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层管理团队以及高度的总部认同文化。这些结论为企业在跨区域发展的管理模式选择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的相关理论。

本文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管理模式包括多个方面,而本文只选取了组织结构、高管团队和企业文化三个方面,研究范围较窄且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采用文献研究进而做出推论,缺乏实际的数据或是案例的支持,若能选取国内跨区域发展企业的实例进行案例或实证分析,结论会更加客观且贴近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这些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待于更深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J].管理世界,2003(4):68-76.

[2]任晓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

[3]Marshall W., Meyer. China’s Second Economic Transition: Building National Market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8(04):3-15.

[4]D C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CA: Sage,1995.

[6]T Kostova. 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Concept and Measur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97:180-184.

[7]Lorraine Eden,Stewart R Miller. Distance Matter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Ownership Strategy. In Michael A Hitt and Joseph LC Cheng(Eds.).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Diversity,Complexity and Relevance(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A].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187-221.

[8]T Kostova,S Zaheer.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 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1):64-81.

[9]魏杰.国企苦旅[J].改革与理论,2001,3:4-9.

[10]李胜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J].引进与咨询,2005,2:10-11.

[11]李众.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12]李铁瑛.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钱颜文,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J].管理工程学报,2005, 2:12-17.

[14]Michael Goold. Learning new parenting skills[J]. Long Range Planning,1994,27(4):138-140.

[15]叶国灿.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趋势[J].管理世界,2003,12:146-147.

[16]叶广宇,蓝海林,李铁瑛.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研究及其理论模型[J].管理学报,2012,(9)4:1-7.

第8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品牌 名片 科技创新 科技名片

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品牌,尤其自主品牌更能体现企业竞争优势,2011年6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就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提出指导要求,强调以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指导思想,市场导向,各方参与,对企业自主品牌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主品牌涉及到产品研发、设计等环节,但还远远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科技活动的全貌,要通过全新的科技创新评价和监督指标的设计,从科技创新角度将企业品牌建设向科技创新品牌延伸,使科技创新品牌成为企业一张响亮的“科技名片”。

1 企业科技名片的内涵和意义

1.1 企业科技名片内涵

品牌是企业的一张最好的名片,品牌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关于品牌的内涵有多种说法,李晓飞认为[1]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从价值角度看是无形资产,从外在表现角度看核心是产品或服务,从本质角度看体现了为顾客提供价值的承诺。蒋Z萍认为[2]品牌构成要素包括品牌基础要素、品牌个性要素、品牌传播要素、品牌外部关系要素。因此,可以说品牌涵盖了企业产品(或服务)及其一切关系,它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我们平时所说的品牌一般指的是狭义的商业性品牌。

其实,商家之间的合作更重视的是彼此的信用状况,随着全国各地信用建设的开展,信用信息的有据可查为企业树立信用品牌创造了方便条件,因此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应该延伸到信用方面。

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产出、协同创新、技术扩散等能力及水平指标可清楚的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企业的品牌建设也应该延伸到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品牌代表着企业科技活动的全部,因此可以说是企业的一张科技名片,它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企业档案工作,而是建立在企业科技档案基础上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规范企业科技活动,能更全面的体现企业品牌特色。如图1所示。

1.2 建立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意义

1.2.1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

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科技名片反映了科技活动的全貌,体现出企业对科技投入的重视和科技创新效果,因此是企业品牌建设中重要一环,要让企业像重视商业品牌建设一样重视科技名片建设,要通过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和科技政策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名片建设工作。

1.2.2 企业品牌的有效延伸

市场未来竞争靠的是科技创新,而传统的企业品牌注重的是商业品牌价值,企业科技名片代表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更能体现企业实力与未来的发展潜力,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引导企业的品牌建设向科技创新延伸,从长期来看,企业商业品牌必然还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苹果品牌的树立就是建立在其强大的创新能力上,在涉及技术问题的时候,苹果公司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主导市场[3]。

1.2.3 培育企业创新意识

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能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科技活动,其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的设立及其相应政策上的引导,也能加强和规范企业科技档案工作与科技项目申报工作,能更加激发起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1.2.4 改变科技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方式非常不利于企业项目申报,由于科技项目立项是采取网上征集、单位自行申报方式,对企业有失公允。首先,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并不熟悉政府的项目申报工作,其次,因为科研院所内部有科技申报部门专业性申报政府项目,每年的政府科技项目经费都较多的流入了科研院所,加之要照顾一些关系户,导致最需要科技经费支持的企业无法得到政策与资金支持,无法体现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据可查,对建立了企业科技名片的企业一是可实行普惠制的政策支持,二是也可将其作为科技项目立项重要依据,使政策与资金支持向企业倾斜。

1.2.5 有利于完善科技统计工作

目前多数科技统计工作都是分散在各部门完成的,各专业科技统计之间存在壁垒,由于制度原因造成沟通不畅、统计内容及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等不一致、重复填报现象严重[4]。

从统计对象看,我国《科技统计报表制度》涉及的企业分布面有限,统计内容也不尽一致,指标设计仍不完善,实施企业科技名片制度可将统计的企业面拓宽,重新设计指标体系,统一管理口径,能更加完善科技统计制度。

1.2.6 有利于拓宽科技政策普惠范围

目前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关于印发“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6〕31号)从总体部署上针对各类企业特点重点支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开展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就对针对开发区内外的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并于2008年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第172号文),对中国境内注册的、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统一的认定工作,2016年又进一步进行了修订工作; 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局 商务部 科技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3号]) 文件规定,支持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包括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服务。

从以上可见,科技创新型企业虽然涉及的面较广,但目前只进行了试点工作,从试点政策推出到2010年全国也只有400余家试点企业[5],高新技术企业也只能是通过认证的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主要涉及三方面外包服务业务的企业,并仅适用于20个城市。目前国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面较窄且内容有重复,申报的企业有时也无所适从,实行企业科技名片制度后将统一规范科技创新统计工作,符合条件的所有类型企业均可受益于普惠政策的支持。

1.2.7 有利于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

多年来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创新发展,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的《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中有专门针对企业的创新调查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其三级指标涵盖的范围较广,但与传统的科技统计工作一样,单独靠统计法约束企业行为效果并不会理想,企业上报的数据质量上也无法保证,实施科技名片制度将通过政策支持与品牌战略扩张的宣传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调查工作落在实处。

1.2.8 有利于企业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科技活动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独立的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包括了品牌研发、品牌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6],科技名片制度的实施能激励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根本。

2 企业科技名片建设的基础

2.1 科技档案

科技档案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企业科技活动的原始凭证,凝聚着众多人的劳动成果,有时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信息的支持和科技进步的积累,企业科技创新要求企业应建设自己的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是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7]。企业的科技档案是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建设的重要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技档案,为其科技名片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科技统计

我国目前实行的科技统计制度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但其统计数据已成为各类科技创新与发展研究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将农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软件开发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纳入我国科技统计范畴。

2.3 创新研究与实践工作

近年来对科技创新的研究较多,主要从创新体系、模式、能力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相关,国家层面也对科技创新研究重视有加,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明确提出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从2013年初开始,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总体部署,据此科技部从国家、区域、企业(产业)、典型创新密集区等方面开展创新活动统计调查和创新能力监测评价,并对其《国家创新调查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8]上网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国家统计局于2014年开展第二次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此次试点以北京、江苏、山东、湖北4个地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为主[9]。

3 企业科技名片建设原则与对策

鉴于企业科技名片建立的重要性,有必要建立起企业科技名片制度,并作为与企业商业品牌、信用品牌建设并举的管理制度。

3.1 建立科技名片制度的原则

3.1.1 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科技名片制度中的关键是其能体现科技水平的考核指标,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反映其投入水平,又要体现出产出效果,还要看到技术扩散的辐射影响力;既要反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又要体现其协同创新能力;既要反映企业科技水平的硬件条件,又要体现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件条件;既要反映科技本身,又要体现出科技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人员、资金、设备的投入及内部研发机构的建设;科技产出包括知识产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技术产出(新产品、自主核心技术产品比重);技术扩散包括技术扩散(技术性销售收入、技术服务出口比重)、产品扩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新产品出口比重)、成果影响(获奖情况);科技创新保障包括管理者素质(学历、行业经验)、管理制度(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认证体系);协同科技创新包括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等。

3.1.2 企业积极性高

企业科技名片制度的建立一定要有企业的积极配合,否则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应将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在政府层面大力宣传企业科技创新,并辅以资金与政策支持,可采用普惠政策与项目支持相结合、财政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名片的建设。

3.1.3 体现品牌价值

要将科技名片建设纳入到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中,把企业科技名片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延伸,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品牌的可识别性,帮助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运行质量,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3.2 科技名片制度建立的对策

3.2.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管理

与商业品牌建设不同,科技名片是一种科技创新品牌,涉及到监督与评价指标、科技统计、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复杂问题,涉及到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此,需要政府方面的顶层设计,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合力支持,在法律法规、发展规划、指标与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名片建。

3.2.2 优化竞争环境,突出科技创新品牌地位

为了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品牌的建设,应加强立法和相应的扶持工作[10]。一是完善对自主品牌、核心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普惠政策、项目支持等政策支持企业创新活动,在财政、货币、税收等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引导传统的商业品牌建设更多的向科技创新品牌延伸,三是加强对科技创新品牌的管理和宣传力度,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行为,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和科技创新品牌管理制度。

3.2.3 发挥企业主导地位,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要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就要将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结合,加强对技术交易、产学研合作、产业联盟等支持力度,从体制机制上激发企业及其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并通过成立相关基金引导企业科技创新,要结合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3.2.4 加强企业品牌管理,建立企业科技名片数据库

目前我国尚缺乏一套能较全面体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完整的大数据库,在大数据年代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库从技术上支持企业科技名片的建设工作,政府应采取招标方式与相关数据库经营机构合作,建立起国家层面的企业科技名片大数据库,以便更好的把握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状况。

4 结语

品牌是企业最好的名片,传统的企业品牌主要指商业品牌,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水平,因此,企业品牌建设要向科技创新品牌延伸,科技创新品牌可以说是企业的一张“科技名片”。

建立企业科技名片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体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更能突出企业品牌内涵,有利于培育企业创新意识、改变科技管理方式、完善科技统计工作、扩大科技政策普惠范围、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建立企业科技名片制度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对策。原则方面,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企业的积极性要高,要真正能体现企业的品牌价值。对策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竞争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品牌管理,建立全国性的企业科技名片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蒋Z萍.企业品牌内涵及其生成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3.

[2]李晓飞.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使命与责任―以质量方法促转型升级――第五届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2012.

[3]王锐.霸气苹果 创新无止境――苹果缘何创造消费电子产业奇迹[J]. 中国科技产业, 2011,(6):46.

[4]史伟.完善我国科技统计制度的对策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17):8.

[5]IUD领导决策数据分析中心.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已达469家[J].领导决策信息,2010,(29):28.

[6]倪伟清.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12):10.

[7]吕萍.浅谈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档案管理的关系[J].兰台世界,2011,(S2):85.

[8]科技部.关于征求国家创新调查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EB/OL].(2013-11-27)[2016-5-23].

第9篇:气象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新企业会计制度无疑比传统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化与全面化,能够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监督及管理,切实地提高企业在资金方面的使用效益,利于提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使得企业不断地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具有一定的探讨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况

1.财务管理工作问题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复杂的资金活动与经济关系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数理、统计以及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财务进行全面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以保障企业合理健康发展。但是当下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却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1]。如:(1)财务工作者缺乏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难以为决策者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容易引起决策者错误的决策断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合理化与完善化,资金利用上不够充分,导致资金浪费问题。(3)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缺乏科学化与现代化,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发展要求。(4)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预算方式不正确,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忽略了成本预算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及其生存发展。

2.新旧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

传统企业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但是却缺乏多样化与精细化的管理。而新的会计制度提出后,弥补了这一缺陷,也完善了其他方面的规定,包括医疗补贴、科研投资与企业管理费用等。而且新企业会计制度基于科学的信息技术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更精细化、更有序化、更规范化、更快速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二、新企业会计制度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影响

1.全面预算方面

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对企业预算与审核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即企业预算管理涵括全部收支,不可以排除任何收支,即为全面核算,并且新企业会计制度提出要进行企业收支平衡的全面落实,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对财务预案编制的“上报――下达”环节,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可以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并且对企业预算的正确定性定量进行预测分析,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预案,进而真正落实财务管理的全面预算工作[2]。

2.财务管理体制方面

(1)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体制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利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化发展。而在新企业会计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依然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中,遵循新要求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因此,应该由企业总会计师与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进行统一性的领导,而且由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集中管理,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统一领导与集中管理体制,可以充分突出财务管理中企业负责人与总会计师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2)财务管理监督体制

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提出,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监督内容,即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了健全与完善的内部监控机制,从而对这一项工作进行全程性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进而完成具有规范化特点的完善性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3)成本核算方面

在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中,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核算对象对各种耗费进行归集与分配,进而对其相应的总成本与企业单位成本进行计算,这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所以,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与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方面带来的影响极大,利于促进成本收集工作日益全面化与精准化,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且新企业会计制度还对企业成本定额管理制度与费用审核制度提出了完善化的要求,以实现对企业成本支出状况的有效控制,利于提升成本核算管理效率。在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推动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实现企业成本的全面有效控制,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其中一个目标。

4.财务分析与内部控制方面

一方面,财务分析主要是对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进而对运营效率与财务效益情况进行全面且真实准确的反映,利于发现经营管理与战略目标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修正与改善。在新企业会计制度实施背景下,对企业提出的财务分析新要求为建立具备全面化、专业化与系统化的财务分析指标,对其指标内容进行明确。新企业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预算管理指标、风险管理指标、资产运营指标、成本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

另一方面,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增设的财务监督内容对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提出了要求,以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避免出现舞弊行为或者差错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各种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另外,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要为财务管理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遵循“按事设岗、按岗设人”的原则,并且明确岗位职责,并充分体现职责相互制衡的作用。财务管理者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性的监督,为建立规范化与科学化的企业内控机制贡献力量。

三、加强新企业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强化财务预算,加大成本核算执行力度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要确保财务管理制度更进一步发展,就要实现预算机制与成本核算机制的完善化,加大其执行力度[3]。企业应该强化预算的事前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发展方向,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全面财务预算机制利于推进企业的战略性持续发展,并且以有效的财务手段合理控制企业成本,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益。

2.健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

在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中,要有专员实地考察投资项目,做好调研工作,形成全面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报告。同时,对投资项目制定相应的准确的预算编制,做好审核工作,确保资金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投资活动过程中,要按照内部控制要求,对项目申请、项目管理与招投标等进行区划,明确投资各方参与者和责任相关人,明确其投资关系,利于有效降低投资财务风险。

3.完善企业财务监督机制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要建立健全与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全面性控制,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开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有效推动力。因此,企业可以成立财务监督专员小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监督,再次审核企业财务管理结果,客观且真实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及时找出问题并提出修正的建设性意见。要重视财务监督流程的健全与规范,结合绩效考核指标给予优秀的员工适当的奖励,相应地惩处违规乱纪人员,确保监督工作人员严格地落实财务监督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更完善化与全面化,能够实现更规范化的企业财务监督及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及效率,推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振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J].经营管理者,2013(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