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象征手法的运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1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手法 老渔夫 海明威

引言

《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在世界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海明威并不属于象征派的作家,而在其成名作《老人与海》中却普遍采用了象征手法,但是由于《老人与海》问世,后来的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应该也属于象征主义作家,因为海明威擅长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明威内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汉形象符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达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勇敢、坚强、执着的优秀品质,这品质也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捕鱼老人、小男孩、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群狮以及其丰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精髓,体现了作者广阔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现出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远远高于题材本身的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鲨群的象征意义,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物特征。

一、作品标题象征意义

作品标题《老人与海》通过完美衔接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展开无穷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捕鱼老人桑迪亚哥独身一人在浩瀚无穷、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驾驶着一艘“弱不经风”的小船,毫不畏惧海上肆虐的狂风,毅然决然地驾驶着船只前进。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一望无边际、凶险难测的大海,我们的主人公老人桑迪亚哥不是一个普通的渔夫,他勇敢坚强,不畏惧大海、面对命运不甘于屈服、积极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象征。大海正是老渔夫坚强勇敢、敢于与命运斗争的舞台,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生活离不开大海,他只有为了生存勇敢地与大海进行斗争。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老渔夫桑迪亚哥失败了,没有斗争过大海,正如人不管进行怎样的努力都斗争不过命运一样,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徒劳的、可笑的,这些人显然是浅陋的,他们没有看到桑迪亚哥的伟大之处,没有发现老人永不磨灭的坚强意志力,老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因为面对命运他的成功希望是渺茫的,遥不可及的,桑迪亚哥的成功在于他与命运斗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敢与自信。在与生存和命运斗争过程中,老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敢于与一切作斗争,将老人的勇敢和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老人的经历映射出的生活哲理是人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败,但是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我们就会在不断的斗争中磨练意志,变得坚强伟大。正如作品中写到的“你可窥见他额上的血迹,却永远也看不到他眼眶里的泪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宣传的理念是桑迪亚哥在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即便是成功遥不可及,他也坚强面对,永不言弃,长期坚持,不断地靠近成功。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赞扬的精神,也是《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真正想表达的真实意蕴。

二、作品中主要人物象征手法分析

(一)老人的经历正是作者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老人桑迪亚哥是一位撑着小船独自在湾流以打渔为生的普通渔民,但他也是最不普通的。无情的岁月和困难重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折磨着老人,作品中形象地写到“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老人显得又瘦而且憔悴”“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显得年迈了”“但是老人那双眼睛却跟大海一样蓝而且清澈,毫无失望和沮丧,而且充满了愉快”。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人物,在作品的一开始,就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句塑造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开始就介绍了老人正处于背运阶段,在大海上捕鱼84天一无所获,对于一个以打渔为生的年迈渔夫而言,这无疑是最为痛苦、最为倒霉的。84天一条鱼也没钓到,连跟他一起的小男孩也失望了,在40天的时候就早早地离开了他。老渔夫桑迪亚哥悲惨的命运正是作者海明威悲惨命运的生动体现,海明威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将自己的命运折射出来。海明威生活在一个战争的年代,他曾亲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战争,亲身经历过战争,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且海明威还经历了战后社会面貌凋敝、一片混乱的景象,残酷的战争和混乱的社会现实正是海明威面对的悲惨命运,而海明威在此期间也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人们认为他已经没有创作的才能了,根本写不出东西来。这一生活经历与其作品中老人的经历是如此相似。老人桑迪亚哥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毫无畏惧的勇气,终于又有了巨大的收获,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也无法替代的任务,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老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捕获一条大鱼,而且老人也最终实现了目标,虽然在与大海和群鲨作斗争的过程中失败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而且让自己伤痕累累。海明威在竭忠尽智完成这部作品之后,直到最后自杀也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与老人的悲惨遭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悲惨的人生命运。不屈的斗争精神超越了失败的灰暗,坚强刚毅、乐观勇敢的品质得到了升华,老人的人生经历正是海明威想表达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赞赏了渔夫虽败犹荣的不屈精神。

(二)小男孩起到了侧面象征作用

在文章的开始小男孩与老人为伴,从他5岁起就共同出海捕鱼,当两个人一同出海40天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小男孩失去了信心,在父母的命令下回家。小男孩的行为特征从侧面衬托出老人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性格。小男孩曼诺林对老人桑迪亚哥充满了信任,老人也将小男孩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帮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尽管老人在前84天一无所获, 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小孩没有对老人失去信心,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渔民,小孩看到的是老人优秀的捕鱼品质和熟练的捕鱼技巧,而不是捕鱼的数量。从最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小男孩的离开是那么的不情愿,是无奈之下的选择,这也正体现出了老人桑迪亚哥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无奈,但是老人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当老渔夫载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的时候,小孩充满了悔恨,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他感受到老人性格品质是多么的令人尊敬,自己跟老人之间的差距,象征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三)大马林鱼的象征

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坚持不懈获得的收获,是老人不断追求的理想,老人经过84天的努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象征着人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历重重困难和阻碍。老人心中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他第85天的航行,看到大马林鱼的时候老人就决定要征服它,尽管老人意志坚强,但是年迈的身体已经力量不足,身强力壮的大马林鱼曾经向老人挑衅,甚至想要掀翻他的小船。但是老人毫无畏惧,朝着大马林鱼怒喊:“我要与你决斗至死!”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老人胜利了,老人在与大马林鱼三天三夜的斗争中,大马林鱼精疲力竭。而老人在坚强的意志支撑下取得了成功。大马林鱼正是老人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象征,老人坚持与大马林鱼斗争象征老人为了追求理想表现出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意志坚强的品质。老人坚持84天出海却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象征着虽然命运坎坷但是只要坚持努力,总会出现希望和转机。

(四)鲨鱼的象征

庞大的鲨鱼象征的是现实社会的冷酷、邪恶、人性缺失。老人与鲨鱼作斗争象征着人为了守护住自己的幸福毫不畏惧与邪恶力量进行斗争,表现出老人敢于与命运斗争、敢于挑战强权的高贵品质。作品中老人收获大马林鱼返航时出现的鲨鱼并不是意外,而是作者为了丰富剧情特意安排的。老人将大马林鱼视作生命,老人在收获的时候感觉到喜悦,象征着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回报而感觉到高兴,然而鲨鱼却想要跟他分享这一胜利果实。老人为了保护自己胜利的果实而与鲨鱼进行斗争,凭借着丰富的捕鱼经验和坚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胜利,杀死了鲨鱼,但是却没有保住自己收获的大马林鱼。鲨鱼象征着社会上可怕和冷酷的邪恶力量,反应出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缺少人性,他们毁灭了人类原本幸福的生活,让人们陷入悲惨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老人的行为象征对现实中人的美好期望,人类在面对邪恶时表现出的勇敢坚强,毫不畏惧地与邪恶作斗争,这种精神和品质值得赞扬。

(五)马林鱼骨架的象征

虽然老人在与鲨鱼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大马林鱼已经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马林鱼骨架正是老人的胜利成果,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大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敢于与坎坷的命运作斗争,而且并不畏惧失败,是对老人高贵品质的赞扬。老人在成功打败了大马林鱼之后载着丰厚的收获返航的途中遭遇鲨鱼,在几番周折之后将老人的战利品抢食一空,仅剩下了骨架。为了保护奋斗成果,老人以生命为代价与鲨鱼斗争,已经远远超过老人的本意,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大马林鱼的骨架也并不是一堆废物,而是老人精神意志的象征,老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因为他敢于面对死亡,敢于面对坎坷的命运。他杀死了与他斗争的马林鱼和鲨鱼,象征着他敢于与命运作斗争,敢于挑战社会上的邪恶力量。

结语

《老人与海》在那个“迷惘时代”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的赞扬,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语

参考文献

[1]周海艳.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新西部(下半月),2010(7) .

第2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象征手法

海明威是小说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并凭借其独特的文风和文学魅力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大奖,在美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海氏”风格也令读者着迷。《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小说,是他现代小说的犀利代言,其中塑造的老人形象是勇敢、不畏艰险且锲而不舍的。通过对《老人与海》主线的树立,能够看到小说中体现出的内涵和主旨,进一步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在彰显小说魅力的同时体会作者象征手法使用的意图和内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老人与海》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借鉴。

一、小说《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由海明威于1951年完成,1952年出版。就整部小说的情节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讲述了老人在捕鱼过程中做出的种种挣扎和斗争,涵盖了老人不服输、勇敢不羁的精神,系统地诠释了海明威的“硬汉”理念,展示了一种“硬汉”的心态与形象,令人叹服和敬畏。

二、《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典型而丰富的,有老人、大海、鲨鱼、大马林鱼,以及最后出现的梦中的非洲狮子等等。这些物体都具有了一定的象征含义,使得整部小说达到了更巧妙的效果。

(一)大海与社会百态

小说中,大海是海明威选取的一个宏大的象征事物,它的茫茫无边实际上象征了人生社会的百态。大海的特点是无边无际又充满了惊奇与新鲜,时而平静时而包含了人生百态。作为人生社会的缩影,大海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无边无际,象征着社会的宽泛无边,是人生奋斗和搏击的地点,就如老人在大海中试图捕捞大马林鱼一样,大海也如人生社会一样,包含了各种生活的元素。而大海不是一直平静的,大海就如社会一样,包含了各种元素和人,有善良的为理想打拼的人,比如老人,也有邪恶的力量和强大的实力,比如鲨鱼和其他凶猛的动物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力量和生物实际上都是生存在大海中的,在小说完结后,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进行进一步拓展思考,进一步探究出大海的平静,即社会的安稳之处,和大海的波涛汹涌、恶劣、难以预料,即社会的不可完全参透性以及随时出现的各种意想之外的情况。这种大海的意象是人生社会的浓缩,巧妙地揭示出了社会的本质。

(二)鲨鱼和弱肉强食

鲨鱼是小说《老人与海》中出现的凶猛动物,在老人花了巨大的精力捕到了大马林鱼之后,却被一群鲨鱼分享了大马林鱼,最后只剩下一具残骸。鲨鱼在小说中实际上象征了人生中的邪恶力量和外部势力,这些势力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邪恶的势力会通过不规则的手段获得他们所想获得的,亦如小说中的鲨鱼是在老人付出了劳动捕获了大马林鱼之后才成群出现并瓜分了老人捕获的大马林鱼的,其行为和社会上通过非规则手段谋取利益的人群不谋而和。鲨鱼对马林鱼的吞噬实际上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社会中弱肉强食的现实生存问题,也映射了社会中不平等的生存和竞争机会。当海明威在设置鲨鱼形象的时候,实际上也突出了海明威本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担忧,通过在小说中有意设置鲨鱼的形象,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中人的现实生存问题,鲨鱼的象征运用到位,也为其他形象的设置作好了铺垫,起到了相辅相成的巧妙效果。鲨鱼的象征作用实际上可以说是为整篇小说体现硬汉精神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大马林鱼与美好理想

小说中海明威设置了大马林鱼的形象,这个角色并非普通的小鱼,而是个头巨大肉质丰美的大马林鱼,作者有意安排这样的场景,实则是使大马林鱼象征了人类美好的人生理想,小说中主人公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了两天两夜,象征了人类美丽理想的不可多得和不能轻易实现。大马林鱼的出现与大海的象征意向得到了很好的呼应,顺应了大海象征社会万象的包容性;同时,大马林鱼的出现也与鲨鱼的象征形象形成呼应,即人生的美好理想往往与社会的现实残酷以及邪恶势力或参差不齐的困难是一同出现的,它阻碍我们去寻觅和追寻得到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即使马上将要得到和实现了,又往往会被现实冲击得粉碎,也许最后只剩下如马林鱼残骸一样的瘦弱躯干。作者海明威在这里其实是独具匠心用心良苦,用一尾大马林鱼来做美好理想的象征,正是既映射现实又符合小说情节的安排。同时,老渔夫苦苦在海上努力了80多天,还没有捕到大鱼,也说明这尾马林鱼十分的难捕。而后鲨鱼的出现,其实是和人生做追寻的美好理想相互排斥不能共存的,有了鲨鱼就不会有大马林鱼,最后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倾向了鲨鱼啃噬了大马林鱼,使得老渔夫的美好愿望即使经过了艰苦的努力与搏斗还是不可逆转地落空了。

(四)老人与硬汉

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特色的象征形象其实是老渔夫这个形象的塑造。小说中作为一个老渔夫,老人其实是拥有娴熟的捕鱼技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正如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老者。而难能可贵的是,老人虽然经历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依然保持着一颗追求理想的心和信念,这是十分可贵的,也是作者海明威想要极力赞扬的。海明威自己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喜欢冒险性的活动,如打猎、自驾直升机等等刺激性的运动和活动,其实老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映射了作者本人,并将作者渴望即使老去也要追逐人生没有实现的理想以及和各种恶劣的因素和阻碍做殊死搏斗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出来。

老人和大自然殊死搏斗,通过各种方法和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抵抗和搏击,实际上也象征了人生中坚韧者凭借自己已有的阅历和经历,通过付出努力同社会中的各种阻碍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做出抗争,争取美好理想。在象征的同时,作为作者,海明威的赞美之情无疑也很好地表现在了对老渔夫这个形象的塑造上,老渔夫的成功塑造,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此篇小说时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达到了作者想要达到的特定的审美共鸣和感人效果。

(五)非洲狮子和美好愿景

其实与大马林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小说最后部分出现的非洲狮子的形象。老人在和鲨鱼殊死搏斗的过程结束以后,实际上已经精疲力竭十分疲惫了,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去。睡着的时候,老人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梦到了非洲的狮子。其实这个情节是十分简单的,且相对来说,对狮子这个形象的塑造并没有像塑造大马林鱼时那么费心和详细,但是这个意象却有力地冲击了读者的思维,让读者忍不住去联想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其实和大马林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于,非洲狮子也象征着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理想,而不同的是,这只非洲狮子短暂地出现在了梦里。相比马林鱼,狮子是一种更为凶残、难以征服的动物,也象征着人们未来希望实现的理想可能更加艰难和充满了阻碍,虽然出现在梦里,但是像一缕启迪的光,照亮了人的生命,使人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中不断向往着实现更加宏伟的理想。同时,非洲狮子的出现,其实也很好地体现出了作者渴望征服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人生目标的远景,进一步升华了“硬汉”这个作者一直推崇和想要表达出来的潜在形象,使得读者对作者以及小说中的老渔夫都充满了敬畏之情。

四、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重要的现代小说代表作品,其主旨和内涵主要突出了对硬汉形象的赞美和对硬汉生涯的向往,通篇体现出硬汉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生的奋力拼搏,可以说是作者海明威本身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期许。整部小说中,作者用到的象征意象不在少数,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角色和动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包括广阔无岸的大海、老人、鲨鱼、大马林鱼以及梦中的非洲狮子等等都暗示着象征了不同的事物和人生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作者通过小说折射现实,反映现实,赞美硬汉精神与拼搏欲望,加之跌宕起伏的捕鱼过程,生动描绘人物性格和动作神情,使得小说《老人与海》在细节上把握得十分到位,这为小说增添了不少魅力。同时,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得大部分读者通过对小说的自我揣测和小说象征的自我想象,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理想,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老人与海》不仅成功塑造了硬汉和搏击人生的形象,也通过象征手法使整部小说起到了主题升华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第3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象征性符号;室内设计;应用手法

象征性符号是在长期的积累中人们对某一事物形成的共同认知,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它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个人意志改变而转移。象征性符号的这一特征,使符号接收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解读符号传达的意义。如在中国代表平安寓意的瓶子,被摆放在家中的桌子上;插有几束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富贵平安”;石榴多籽,籽与子同音,引申出子孙满堂之意;古典园林建筑中绘制松、鹤,取其长寿之意,表达主人期望长寿的愿望。象征性符号除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外,还具备隐喻性、文脉性等特征。(1)隐喻性。隐喻是抽象的象征手法,使用一种含蓄的符号传达信息,表现空间情感,符号本身则隐喻在空间中。(2)文脉性。象征性符号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与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一特点使之能够传达建筑所具有的文脉性、场所感,被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借用,丰富了建筑的意义,运用在室内空间中,则会提升空间的文化意韵。基于象征性符号的特征,将象征性符号运用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丰富室内空间形式,增加精神内涵。对于象征性符号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本文归纳了以下几种手法。

一、断裂的手法

断裂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打断重组后的新形式仍然保留旧符号的意义。被破坏的、残破的形式能够打破稳定、乏味的空间,给空间带来活力。由汉斯·霍莱茵设计的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大厅,运用丰富的象征性语言符号,创造了一个跨越时空、地域的空间环境。大厅中非常醒目的一个柱子,就是采用了断裂的手法,将希腊古典柱式打断,拼接不锈钢材料,形成新形式的柱子,传达出西方古文明历史久远,却能和现代契合;拼接材质的四周环绕不锈钢材质的摩洛哥棕榈树林,又有热带地区的风貌;另外,大厅内有象征东方久远文明的古印度风格的休息亭、金字塔形倾斜的墙面、随风吹起的奥地利国旗……场景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激发人们旅行的热情与冲动,感受到旅行生活是轻松的、富有浪漫色彩的。

二、戏谑的手法

戏谑本是小说的一种叙事手法,它拒绝规范,打破常规,呈现出幽默化、生活化的色彩。戏谑的手法被运用在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一改国际主义建筑的冷漠,具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室内设计中运用戏谑的手法可以使设计变得轻松、有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艾伦美术馆的扩建部分,将希腊的爱奥尼亚柱式在比例上和式样上做了大胆夸张,形成的形象被人们戏称为“米老鼠爱奥尼亚”。这一抽象的符号,在新的建筑语境中获得新生,并承载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务大厦的室内设计,在大厅的地面上“转述”了米开朗琪罗广场图案,在科林斯柱式的凹圆线脚内嵌入装饰物,材质的拼贴、历史元素的混合使空间具有轻松的戏剧效果,又不失古典主义的庄严。戏谑的手法是对古典词汇的对比、夸张,可以将不同的词汇并置在同一环境中,但又不离其宗,出人意料,给予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观感体验。

三、转换的手法

1.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间的转换

符号传达者和符号接收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符号的传达者,在运用符号时,必须要考虑接收者对符号的解读能力;符号接收者能够解读符号,理解甚至延伸符号传达的意义。人们如果理解形式符号传达的深层次意义,其获得的审美体验将会上升到理性的精神层次,形成一种意境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白墙、黑瓦,运用“借景”“借水”等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庭院中采用自然材料:木、竹子,抽象的方与圆等象征符号等,无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语言符号。设计师对这些象征性符号语言进行抽象、凝练,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形式,又不失江南水乡建筑典雅的意境,富有诗意。

2.置换材料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对传统的经典元素符号进行材料置换,使其既有传统的形态和意味,又是新的造型语言。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摆设具有经典造型的明清家具,而将材质置换为不锈钢、亚克力等,使传统家具富有极强的装饰意味与现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中国新锐设计师琚宾,在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内陈氏会所的设计中,选用具有中国古典造型的家具、中国古典绘画和中国传统花卉图形等元素,采用的却是全新的材质和工艺:亚克力材质拼接的条案、亚克力材质雕刻的中国古代仕女图、树脂材质的高背椅、电脑雕刻技术形成的牡丹花,这些元素彰显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气质,又极具现代意味。

四、隐喻的手法

在建筑空间中,符号可以表达一种文化立场、一种态度、情感或行为方式,它可以通过有形的载体含蓄地表现出来,如通过材料、色彩、肌理、陈设等,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达空间气质。像使用曲线、蓝色代表海洋,就是隐喻的手法。2012年琚宾设计的中海千灯湖1号样板房,运用隐喻的手法创作了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现代空间。空间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的瓷器—盘子,盘子的边缘处用细细的线收边处理;同样的方法运用在室内空间中,在客厅墙面、棚面、地面等处用不同材质形成分隔界限,富有形式感,再辅以瓷器、古典绘画等陈设,整体空间以现代的形式传达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体验。运用隐喻的手法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方能在设计时一气呵成。

五、结语

象征性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因为其承载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厚重,喜闻乐见,具有强大生命力。对象征性符号应用手法的探究,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希望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一种设计方法,启发设计师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方法体系,而不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的设计,真正做到从人们的需求出发,综合全面考虑,创造有个性、有情感、有内涵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保罗·科布利,莉莎·詹茨.许磊译.视读符号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第4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1、老人与海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老人与海》在那个“迷惘时代”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的赞扬,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3、《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明威内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汉形象符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达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勇敢、坚强、执着的优秀品质,这品质也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

4、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捕鱼老人、小男孩、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群狮以及其丰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精髓,体现了作者广阔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现出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远远高于题材本身的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鲨群的象征意义,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物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象征;比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71-01

在最初的一些修辞学着作中,我们很难发现对"象征"这一辞格的定义和评论。但对比喻却有详细和准确的论述。因为在古代文体中,象征更多地被运用在寓言故事中,寓言这种文体遮盖了我们对象征的研究。随着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语言的口语化,写作手法也有所更新,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象征这一辞格。

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将比喻称作"譬喻"。并将其列为材料上的辞格。认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象征在《修辞学发凡》中却没被列入辞格之内,陈望道认为象征不属于辞格。

直到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才将象征和比喻都列到联系辞格的一类里。定义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如:

(1)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小眼睛,象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挤在妈妈的身旁。王希杰将象征列到了修辞格中:象征就是不直接描绘事物,而根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借助于联想作用,虽然只说乙,但可以使人联想到甲。例如红色象征热情,鸽子象征和平。

吴士文的《修辞讲话》则又将象征和比喻列到特殊性辞格一章里。说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另外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修辞方式叫"以物征事",简称"象征"。吴士文对象征的认识比王希杰对象征的认识稍显深刻一些。

通过以上的列举我们发现,修辞学的经典作品中也缺乏对象征的系统论述。

1.对象征、比喻辞格的认识

1.1 象征的定义和特征。用句子做材料,象征事物的某种本质属性,这种辞格叫象征。象征和比喻一样,包括三部分。通常格式是:象征本体、象征客体、象征词。常用的象征词有"象征、表示、意味、标志、预兆"等。象征的客体和象征词一般省略。象征是文艺创作中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描写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创作者将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大部分形象都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体会其中真意。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1.2 几个常见的象征类型。象征赋予自然事物以人文特征或者以自然事物来承载人文特征。如用"兰花"来承载人类特有的"清纯"气质,兰花从而符号化,成为"清纯"的化身。松树象征坚韧是同样的道理。

1.2.1 人文历史规定性的象征。如古代民族图腾,国旗,国徽;银河象征夫妻分离,希特勒象征法西斯统治等。

1.2.2 文化积淀、文化共识、约定俗成的象征。如狐狸象征狡猾,红玫瑰象征爱情;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喜庆,有的民族以白色象征哀悼,有的民族以黑色象征哀悼。

一般来说,来自于自然界的象征关系,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1.3 比喻的定义及特性。上文已对比喻有所解释。为了描写甲事物,用与甲事物本质属性完全不同,但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打比方。如: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通过比喻,一弯新月像一张弓,月亮时圆时缺的特征更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另外,有些道理,也用浅显常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

比喻辞格运用灵活简便,通常以句子的形式存在,由喻体、本体和比喻词组成,暗喻和借喻中还可以省略比喻词和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本体和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在本质上,比喻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2.象征和比喻的共同点

正因为象征和比喻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象征和比喻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如:(3)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比喻)(4)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象征)

例(3)用"燕雀"比作"庸人",用"鸿鹄"比作"陈涉"。例(4)用"红白的花"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表达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象征和比喻都由三部分组成,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省减。比喻可以省略除喻体外的其它部分,象征也可以省略除本体以外的其它部分。

3.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1 属性不同。象征更多地被看作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比喻是修辞学中的辞格之一。二者的这一根本区别确定了其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学范畴,比喻属语言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学"范围内,比喻的使用范围大,涉及"文学"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3.2 两者之间同中有异。虽然象征和比喻都以相似点为基础,但象征的客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没有直接联系,要通过读者的联想把它联系起来。如《XX长江大桥纪念碑碑文》:"它象征着和平,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劳动的光辉。"象征通过暗示,通过特别的表达来刺激、诱导人们去联想,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

3.3 象征和比喻中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象征的本体和客体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是借此寓彼,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同类的两种事物,它是借此喻彼。象征中可以用具体的本体表示某种抽象的事物,但在比喻中必须是具体表示具体,抽象表示抽象。如:

(5)百合花,那是我们的爱情的象征。(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6)在此却是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的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冰心《寄小读者?山中杂记》)

象征的客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3.4 象征和比喻的表现方式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贯穿在一个句群、一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则是打比方,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比喻一般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贯通全段落或全文。

第6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1.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艺术想象既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具有必然性,又存在着无意识,具有偶然性。艺术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首先,再造性想象就是设计者借助已有的作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要素,创造出新的形象。再造性想象在招贴设计中运用得很多,设计者一般是对人们非常熟悉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再造性想象,这样会令人感到既非常熟悉又非常陌生,使人不由得追问,从而有效传达信息。其次,创造性想象是设计者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独立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此外,在艺术想象中包含着联想和幻想。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使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联想有多种形式,相似联想是因两个事物在形状或结构等方面有相似性而产生的联想,相关联想由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邻近关系而引发的联想,相反联想是对事物的发展产生相反结果的联想。幻想是虚幻的荒诞遐想。招贴设计中的幻想是意念的视觉化产生的奇妙的视觉形象,虽然是虚幻的,但传达了真实的主题内容,把意念中的真实呈现给受众,可以传达深刻的主题思想。

2.比喻

比喻是用此事物来说明彼事物,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设计者运用比喻时要找到两个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委婉、风趣幽默、艺术性地说明事物的本质及耐人寻味的道理,从而吸引受众,传达信息。

3.象征

招贴广告设计中的象征是用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传达出某种精神内涵。所用的象征事物与所要传达的主题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有特征、气质的相似性。象征的视觉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鸽子与橄榄枝象征和平,圆形象征团圆美满,红色象征喜庆。其中图形与色彩的象征含义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象征含义会发生变化。

4.拟人

招贴广告设计中的拟人是将所要表现的对象予以人格化处理,将动物、植物、器物等事物按照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赋予所创造的形象新的涵义。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设计的招贴广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使人倍感亲切,又具有幽默诙谐的情趣。设计者根据传达主题与创意选择广告代言的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一般是按照受众熟悉的性格、表情、动作去进行拟人化的表现,使其形象符合广告所要传达的理念目标,让受众在记住拟人化形象的同时也记住了传达的主题信息。

二、招贴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

1.夸张与变形

首先,夸张是以现实事物的性质、形态特征为依据,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表现的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和强调的一种表现形式。夸张的手法主要是夸大形象的外观特征,是对形象局部特征的强调。在招贴设计中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是为了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形态特征,使形象具有奇特、新颖的视觉表现力,从而达到更深刻地揭示主题的目的。夸张的表现形式能使表现的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加强烈,能够有效吸引受众,并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变形是将正常的事物形态进行变化,既可改变对象基本形的整体特征,也可改变其局部特征。设计者根据创意的需要,有意识地将正常自然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变形,使其比例、结构、性质、形态拉长、压扁、扭曲等,设计出令人感到怪诞、有趣的视觉形象。在招贴广告设计中,运用变形的表现形式,使图形或文字变形,通过改变正常的视觉形象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传达出隐含的寓意。

2.幽默与讽刺

首先,招贴广告设计中的幽默一般不含强烈的褒与贬,而是以善意的微笑有趣生动地传达出某种意念和信息。虚构、荒诞是招贴广告设计中幽默的主要表现方法,能引导人们摆脱正常思维规律的束缚,拓展思维空间。在招贴广告设计中运用幽默的表现形式,能够使作品具有喜剧性、趣味性,从而使受众轻松地接受广告的信息。其次,讽刺是采用夸张、嘲讽、影射、双关等手法,对敌对势力或社会的落后事物及不良行为进行讥讽,以达到否定、批判的目的,适用于公益性招贴广告设计。

3.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剪辑和结合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镜头转换。在招贴设计中移用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意念与审美的结合,能够打破客观现实和时空的限制,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件共同拼合重叠在一幅画面之中,能够使画面具有多层空间性,产生梦幻般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视觉的丰富感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4.隐形取舍

第7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字: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符号 图形

如今,设计中我们借用大自然的形象对其提炼和升华成为我们进行设计标志的一个重要手段。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把其运用到标志设计中加以表现,能够加深对品牌的印象。

一、什么是自然元素

标志设计作为图形设计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利用图形,色彩,文字以精炼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在自然界中就有很多天然的元素符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诸多的设计启发以及创意灵感。因此,对自然元素符号语意的研究在现代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元素的变化是无规律的,千变万化的,而设计也是无常规的。

我们所说的自然就是指大自然,它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元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基本物质名称。通常一般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如水、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甚至宇宙地球等等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自然元素。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向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学习和模仿,进而通过智慧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将自然世界中的各种形态元素加以提炼融合,创造出具有特定涵义的符号及艺术形象。而现代的标志设计中,对自然元素符号的借鉴和运用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自然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表现

自然界中的自然元素可以用自然符号来表示,它不同于具象和抽象。但从标志设计的实际意义来说,我们创作中更多的利用自然元素符号,就是已经对自然元素有了一个基本的提炼,在标志设计中具体表现为三种:即具象的表现自然元素、抽象的表现自然元素以及象征的手段表现自然元素。

(1)具象自然元素符号和象征手法表现自然元素

具象的自然元素符号是指对自然物的形象,用写实记录性的手法把符号的语言表现出来,直截了当就能了解它表达了什么,其特征是容易直接引起大众的普遍识别与联想。这种符号表达方式,最能将自然元素的寓意直接的表现在平面图形设计中。具象自然元素符号的表现形式常以摄影图形、写实图形为主要方式。如康师傅品牌就利用了一个具象的卡通人物,直接的表达出品牌的含义。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利用一方事物来说明另一方事物,双方关系相对稳定,或许约定俗称,或许是法律规定。标志设计中用象征的手法体现自然元素的运用,是我们设计中常用的手段。例如中国农业银行标志以麦穗图形这一自然元素为象征主体,通过直截了当地图形加以抽象,象征的表达出这一专业银行-—农业银行的特征。这种象征比喻的手法和具象的自然元素的运用有相似之处,但象征的手法更多了一层寓意和约定俗成。如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标志,设计师通过一个可爱的,大家都喜欢的并且面临濒临灭绝的熊猫形象作为标志,利用了自然元素中的动物形象,象征性的表达了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大任。

(2)抽象自然元素符号和象征手法表现自然元素

抽象自然元素符号的表现形式:指用点、线和面变化组成有深刻衍生涵义的图形,图案形象概念化,变形化、夸张化。借鉴自然界中的有机线条和富有均衡、对称、韵律等美感的标志设计。如圆形带给我们的饱满、团圆与吉祥之意,是与太阳和月亮有密切关系的;跳跃的海浪与曲折的小路,使我们认识到曲线的活泼、流畅、柔软与女性的温柔。在标志设计中,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可以是具象意义上的抽象,也可以是在原有的形态上做大胆的夸张、变异处理。设计师对自然元素的深切领悟、对设计内容的准确把握,才能汲取自然形态中的精髓。

三、自然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1)对自然元素提炼色彩的运用

自然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视觉范围接触到的有自然色彩和造型色彩。自然色彩就是客观实实在在在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色彩,而造型色彩是人类对自然色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升华提炼,这更趋于情感上的表达。我们在标志设计中可以直接提取自然的颜色运用在标志的色彩当中,人们可以通过眼睛习以为常的的色彩和常识辨识出其标志代表了什么品牌。例如奶产品大多数喜欢用绿色,绿色给人的印象就是积极活力的感觉,蒙牛和伊利的标志就是直接利用了自然中的绿色,它代表了他们产品的天然和健康。造型色彩就需要设计者对色彩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结合,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客观体会上,并且源于对生活和视觉经验的积累。例如橙色的暖色太阳,蓝色的冷色大海,优雅的紫色等。这些色彩映象通过设计运用在标志设计中,就达到了传达的目的。

(2)巧用自然元素图形

在标志设计中,自然图形被划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具象图形是对生物、地理面貌、自然景观的客观性、陈述性的视觉描绘;而抽象图形则是对自然物象的图样及形态进行主观的分解和组合,是人们意识能动性的反应,它可能是一滴墨迹、一片留白,也可能是一种自由无形的构图形式。具象的自然图形更直观地透露出了标志的信息,而抽象的自然图形则含蓄地展现着自然界的生动,给观者有臆想的效果。

上图中,左图是明显的运用了具象的自然图形,这是一个以旅游为主题的标志,很具象的运用了山的形象,但从形中还能找到其它的意象,山的形象多让人联想到冒险和运动,所以它恰如其分的运用了这一图形。右边的这个标志是抽象形的标志,他把树叶的形象进行提炼和组合创造了一种空间感。我们明显看到他把绿叶组合成了一个三维的盒子。可以联想到它可能是做包装或者工业产品的品牌标志。巧用自然元素的图形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有千变万化,我们能灵活的运用在标志设计中。

现代标志的设计就是在不断地在规律中找寻变化,通过自然元素符号作为标志设计手段之一的运用,了解了其自然元素的内涵,最终为设计者们提供更多的创意源泉,很好的传达标志的意义和品牌的理念就是我们做标志设计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崔生国.标志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第8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1. 正确诵读诗歌,读出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2. 了解诗歌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3. 体会诗歌意境,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①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 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四川省德州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西省南昌市)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本课时侧重于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一般来说,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诗歌具有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讲究押韵与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考试题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从关键词语上着手,把握动词、色彩词语的含义与作用,品味词语的妙处。

2. 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歌展现的画面。

3. 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 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等)着手,分析其作用。

5. 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着手,分析其作用。

6. 从作者的风格(浪漫与现实、婉约与豪放)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着手,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7. 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着手,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与音韵美。

本课时的知能点属于诗词鉴赏的难点,考试中普遍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古诗词常识欠缺,特别是涉及古诗词手法分析、语言特点、语言风格、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专用名词术语,知之甚少,无法准确地使用诗歌鉴赏的术语来提炼概说其精妙;另一方面源于鉴赏能力不强,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于要求创造性地描写画面类的题型,答题时往往缺乏形象的勾勒,流于干瘪的字词翻译,缺少美感。

要想掌握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表达技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抒情方式。

诗歌往往都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感的处理上,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常表现为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借景抒情是抒情诗中最常见的一种,我们要准确判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触景生情呢,还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借事抒情,则主要表现为运用典故,抒发作者的情感。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个典故,说明自己遭贬时间之久,抒发了回归后对世迁的怅惘心情。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描写方法。

古诗词往往借助形象来表达感情,而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加以展现的,所以作为古诗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描写,将是考试的重点所在。

我们要理清几种关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关系;虚与实之间的关系;动与静之间的关系;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之间的关系;等等。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的诗歌鉴赏第(1)题,考查的就是虚实之间的关系,诗歌尾句化虚为实,描摹乡愁的浓重。再比如,常建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及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均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幽静。

准确把握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比较常见。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添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又为古诗词平添了一份深远的意境,积蓄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比如李煜的《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人以丝的千头万绪来比喻离愁的纷繁难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寄托了作者的亡国哀思。又如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白发如此之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几组能代表萧条秋色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这一系列景物的铺排,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氛围,为“断肠人”作铺垫,烘托出游子思乡的愁苦心情。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渲染铺垫、伏笔照应等等。正因为这些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诗歌凝练的语言才绽放出特有的光辉。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言简与意丰之间得以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想象。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两次出现“巴山夜雨”,一次实写,写出今夜的愁;一次虚写,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诗人想象的未来之乐,自然反衬出今夜之苦;而今夜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现实与想象的交融中,我们领悟出诗人对妻子热切的思念。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失去力量”。运用象征,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诗歌更含蓄,意境更深远。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诗人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献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此外,对比衬托的运用可以凸显诗歌的主体对象;渲染铺垫中可以创设诗歌的情境;重章复唱中可以增添诗歌的节奏韵律……这些手法的运用无不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抒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杨花”这一意象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__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____季节的一种__________的气氛。

(2)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与尾联表达的情感相似的一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游从之,宛在水中。

(1) 这首诗各小节开头的环境描写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语言;独特,艺术美

语言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对于优秀的作家,读者往往可以从他们的语言特色上分辨出其创作的独特性。只有语言艺术出色,作品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学艺术价值。沈从文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语言美,这是他在自己的小说中一直的美学追求。他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自然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创作手法独到,极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式,这在其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中表现突出。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现代文坛独树一帜,质朴而又含蓄,采用抽象抒情的方式,用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一、用质朴含蓄的语言唯美地表现人性的自然之美

沈从文小说质朴含蓄的语言是他对自然质朴人性的向往和尊重的体现,又成就了沈从文的健康、高雅、优美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沈从文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无处不在地实践着他的艺术美学追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说风格,用最简单的语言打造最美的东西,让最简单的技巧焕发恒久的生命力。

读沈从文的小说,无时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他炉火纯青的炼字本领,无论是小说中的背景环境还是人物形象,他都能用最简练的字词语句进行勾勒。这种炼字的能力即使是在繁华极盛的现代文坛上也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背景环境的描述极尽精炼是他小说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也是他文学艺术美学追求的体现。沈从文的对小说中的背景环境的描述是十分简明的,他通常在描述事件之前用不加任何雕饰的语句先将环境构建清楚,既体现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世界,也表现沈从文自然清新质朴含蓄的美学追求。他的短篇小说《柏子》这样写道:“把船停顿到岸边,岸是辰州的岸。”这样一句话简洁明了地将读者引入沈从文式的湘西水乡风情中,奠定了全文自然质朴的基调。类似的环境描写沈从文的小说中随处可见,优美的风景、质朴的心灵、凄美的命运、高贵的人性在这个环境中交融并得到升华,用简单明了的语句表现这样的意境,实现了对质朴的美的含蓄传达。

沈从文无论对人物的整体形象塑造还是对人物语言的描摹都是惜墨如金,在精炼的笔触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种简朴刻画人物整体形象的语言,通常是用直接叙述的语气、清新质朴的简洁语言塑造人物形象。《龙朱》中这样描写龙朱这个人物:“族长儿子龙朱年十七岁,为美男子中之美男子。这个人,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几个简短的比喻,一个完美的龙朱的整体形象就出来了。在人物语言中,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常仅限一行,但往往是个性化的、人性化的、意在言外的。沈从文对人物语言精练的处理,对于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话语之外的意义有益。这样唯美含蓄的人物对话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比比皆是,连人物的名字也极尽简略之能。通常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连个名字也没有,“妇人”“男子”“兵”“女孩”“绅士太太”,要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他不给人物取名字。即使取名字也都是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三三”“翠翠”之类的名字。

沈从文选择用一种含蓄无华的语言把生活和人生中美的部分表现得合人性、把人性中的自然之美唯美地表现出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小说风格,用最简单的语言打造最美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技巧焕发恒久的生命力,用最质朴的语言感召最质朴的人性所具有的美好情感,这是沈从文小说语言的高明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简明平实的小说语言风格正是形式服从内容的艺术典范,质朴含蓄的语言也恰好体现了沈从文一生对纯真人性之美的追求。

二、双重思维下的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文学创作的原则之一,它是艺术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在本质意义上它实现了对自我、现实和人生超越,使文学创作走向自由的广阔空间。沈从文认为生命在发展中,变化、矛盾、毁灭是常态,它需要借助文学艺术将某一种形式或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的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这种凝固转换生命形式的文学艺术就是一种抽象的抒情。

抽象的抒情是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合,抒情是属于艺术思维的范畴,抽象是属于理性思维范畴。他的作品呈现出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融合,他的小说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抽象意识,在语言上带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回响。沈从文抽象思维表现为思想散步和情绪的宣泄,从现实的存在中运用思维的模式将客观赋予人的情感通过人的各种行为呈现出来。但抒情不能只停留在艺术思维的层面,它还必须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即上升到抽象的抒情层面,才会获得完整的美学意义,只有如此作为重要的创作原则才会显示出它对文学的普遍性价值。因此说,抽象的抒情在创作中是一种极高的美学创作思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浪漫抒情作家,他把对文学虔诚的宗教情绪与对生活热情的浪漫情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情深意切、联想奇特的抒情风格;同时他也是一位理性深沉的作家,以深沉的理性思索将深刻的思想赋予形象的描写之中,向纯生命文学的深层掘进,成就了他小说的抽象抒情风格。就像小说《边城》,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一体,像一首首圆满的散文诗,在结构上不是严谨的而是疏放,风格上不是浓烈的而是清淡,意境上不是现实的而是超脱,气势上不是博大的而是精致。《边城》的语言充满诗意、质感和痛感,如“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做事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能够真实展示情窦初开的翠翠的美妙情怀,源自作者高超的抽象抒情技巧,使深刻的思想融入形象的描写之中,使他的作品不只停留在思维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抽象抒情的层面,呈现出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完美融合,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意义。

三、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

沈从文突破传统的小说创作手法,并不着力构筑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而是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将诗歌的抒情和散文式的叙述导入其中,以清新、自然、隽永的语言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将浓郁的边地风情和秀丽的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实现情感思维的流动,奏出轻柔和谐的田园牧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索生命、寄寓理想,刻画他所熟悉的性情人格、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从而在叙述形态上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沈从文小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高度重视情感在 创作中的作用,强调表现作者对人生的诗化感觉,使小说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氛围。他在《边城》《长河》等小说的创作中着意描绘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沿革,烘托故事氛围,把自然景物与人物故事联系起来,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且为作者内心情绪表达提供寄托,抒发作者对湘西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赞颂之情。用自然流畅的抒情方式,通过描摹、象征、比喻、暗示等方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意境,寄寓着人物现实的人生情绪。

沈从文小说富有意味的诗化、散文化叙述形态在语言上还表现为炼字炼句。他的小说读来不失韵味却很少使用过分修饰的语言,写景写人极少用形容词而是较多地使用实词,用最平实的词语描述传达出贴切而富于诗情画意的美感,使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和阅读。如《边城》中的“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整个自然背景描写中仅出现了“静静的”“清澈透明”“慢慢的”三个普通的形容词,更多的是平实的客观词语,以兼具抒情诗和散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小溪边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沈从文小说中诗意、散文化的语言对水乡意境的描绘是他艺术美学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字成为沈从文小说语言艺术的特色。

四、在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中领会永恒的无限意义

在沈从文的语言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重视,那就是他在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将“象征”这一概念应用于小说的整体,强调读者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作品有限的、瞬间存在的形象中领会永恒的无限的意义。沈从文善于驾驭纷繁复杂的象征表现手法,各种象征手法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得相当充分。

沈从文小说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景物象征、生活场景象征和人物形象象征上。凡是沈从文小说中带有象征含义的自然景物,都凝聚着某种人格力量。他让这种人格化的自然景物观照人物命运的发展,使作品的情感蕴含更为深厚。如《八骏图》中的大海显示出一种活力,象征着符合自然、蕴涵了无尽活力的人生;《边城》中的渡口象征着翠翠和老船工的世界,充满了仁爱、幻想和纯真;而《菜园》里的关联着人物的命运,它们都是客观景物的自然存在,但其中蕴涵着深层的寓意,这种自然物一旦成为象征意象就显得特别深远悠长。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象征使生活场景隐示出一种更为深广的美学意境。在《边城》里,人物活动的环境处于原始民风与封建宗法关系交结的状态。清越的牧歌声里夹朵着不和谐的现代杂音。横在翠翠和摊送之间的那座碾坊,凝聚着封建买卖婚姻关系的本质,人物命运的演变在骨子里反映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人际关系。在《牛》中,农民大牛伯和他的小牛之间充满谐趣的友情真挚动人,然而人性的温情只能在和牛的友谊中得到表现和获得满足,更显示出大牛伯处境的可悲和生活的孤苦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