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民营企业的地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的地位

第1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微利时代; 民营快递; 发展思路.

1 微利时代浅谈.

在经济学术语上,微利相对于暴利。微利时代是对市场环境的利润率的一种描述。根据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微利时代代替高利润时代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在微利时代取得生存,开发新产品、确保质量、降低成本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应对行业中“一窝蜂”降价浪潮的绝佳办法。

国家间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提是国内的开放。作为 WTO 成员国,我国正在市场经济领域加大开放力度,这就要求企业压缩产品成本、增加技术投入,增加微利销售中的利润率。在微利时代,消费者也不会只关注价格,产品的性能、技术、质量以及附加服务也是其关注的对象。微利时代的民营快递企业怎样在微利的前提下,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增加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其应考虑的问题。

2 国内快递行业浅谈.

国有、外资以及民营快递是国内快递市场的主体。国有快递规模较大,建立时间长,发展久远,中国邮政 EMS 为典型代表。中国邮政 EMS 业务范围广,国内外业务皆有涉及。曾在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在中国快递市场独占鳌头,就目前来看,国有快递依然占据 22% 的市场业务量份额。就外资快递而言,通常指天地快运 TNT、联合包裹 WPS、联邦快递FedEx 以及敦豪国际 DHL 四家跨国快递巨头,进军国内市场后发展速度惊人,利润率较高,但仅占据国内快递市场业务量份额的 1. 8%。

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催生了民营快递,上世纪 90 年代,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快客达”就是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随着时代的推进,民营快递业日益壮大,但进步速度依然缓慢。以 2005 年为界限,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快递支付有了突破性变革。与淘宝签约的“三通一达”已经是民营快递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这几家快递的业务份额中有 55%为网购快件。

快递业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实现了规模化发展,民营快递企业的等级数量也已经超过了五千以上,同时也加盟了许多品牌企业。从 2012 年统计数据看,民营快递的业务量占据市场份额的 75%以上,其业务收入占 60. 5%的市场份额。

通过对国内快递业的现状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业务量以及业务收入、发展速度、市场活力均比其他两类快递业更具有优势。但需要注意到,民营快递注册数量上千家,存在规模偏小的现实,个体竞争力非常弱。超过 100 万注册资本的民营快递也小于 20 家,经营方式多为自负盈亏、加盟承包的方式。另外,加盟企业办公场所不固定,设备简陋。低端市场是其主要的业务集中点,网络购物占据业务的 80%。

3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3. 1 普遍的低价竞争.

民营快递行业中,顺丰快递具有较高的市场定位,而其他的韵达、圆通、申通以及中通等皆定位于中低端客户群,此类群体价位低、数量大,无严格的时效要求。因存在单一、集中的目标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相互间的价格战较为常见。另外,国内民营快递产业分散、数量庞大与高度依赖网络购物,这就造成了议价能力薄弱的现象。民营快递为增加业务量,不仅要讨好巴结电子商务网站,即使是中小网商,民营快递也不得不卑躬屈膝。为了短期的利益增长,民营企业以低价吸引客户。恶性的低价竞争增加了投入成本,快递费用的降低也让利润薄弱的快递件堆满了仓库,降低了派件的质量与速度,“爆仓”现象频发。因为价格恶性竞争,消费者也会选择低价快件服务,在此起彼伏的低价中,价格的恶性循环在所难免。

3. 2 服务质量的缺失.

服务质量的缺失首先在于恶性价格的使然,价格竞争导致低利润、零利润,运输丢件、快递不快、服务质量不稳定与损件难赔情况多见。另外,服务质量也因加盟式扩张受到削弱。加盟、直营是快递营运模式。直营模式前期投入较大,在发展初期,因资金缺乏问题,加盟式是民营快递降低成本加快发展的良好方式。加盟式带来了网点间的不平衡发展,比如城乡网点、总部和网点、东部与西部网点。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各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齐全,流水线、操作间宽敞明亮,而西部则大多为人力的分检、打包。因东部多为产品的发货区,多流向西部,当快件流量较大时,西部网点的快件会严重挤压,投递延时情况常见,快递成“慢递”,质量水平当然会削减。关于直营与加盟模式的优缺点可见以下图示。

3. 3 有待提高的从业员素质.

理论上说,快递行业的服务与收费都应该较高,从业者的素质也应具有一定的要求。从业者应是扛得动货、吃苦耐劳,同时具备营销能力、沟通能力,具备电脑操作技能。但低价的竞争导致员工工资的减少,高素质人才自然无从觅得。从人员数量上分析,民营快递的从业人数高达一百万,但农民工占据 90%,初中学生占据 70%,年轻人占多数。同时,较低的行业利润下,员工无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保险,从事快递业也就成为“一种过渡”,难以留住人,更难以招到优秀人员。另外,在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上缺乏培训,出现服务意识与专业技能的缺乏,快件损坏与迟到、盗件、丢件与强件情况多发,关于快递的投诉也集中在辱骂客户、物件丢失、拒绝验货、赔偿问题、贻误晚点等方面。

4 关于民营快递企业发展思路.

4. 1 以增值服务彰显个性.

在当前国内快递市场,微利、无利化较为明显,若民营企业一味低价竞争,难以有发展空间。若对快递服务的产品线给予拓展,走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拉开竞争的类似性,方可避免发展困境。民营快递的市场定位应该与众不同,彰显特色。

当占据的市场份额一定量后,可做自己擅长的领域,集合自身优势,分析市场脉动,以业务的独一无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虽然业务不大,但能做到专业与精致。另外,还应加快创新产品与技术,如升级查询系统、做好技术改造,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此为,在仓储方面,可提供限速服务,如次日达或当日达。产品线的丰富在于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避免价格战的有力方式。

4. 2 创建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动力。民营企业想要在数量庞大的快递业市场占得一席之地,有必要构建企业品牌。创建品牌首先要具有品牌意识,积极创建,扩大在公众间的知名度,以品牌代表企业形象。其次,还应保护品牌,快递业品牌自创建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积极的保护,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无论是基层员工,还是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保护品牌的观念。对于基层快递员来说,因其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应该着力培训。此外,快递企业的加盟工作也要对加盟资格做好审定,防止形象损害牵连。第三,发展品牌的观念,即扩大品牌的影响范围、创新品牌。通过品牌竞争力与市场形象的提升,充实品牌价值。服务手段、服务产品是创新的关键,以 FedEx 为例,其提供的门到门服务模式,使得其品牌号召力极强。第四,品牌形象体系的完善。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即视觉与行为上的识别。视觉识别主要包括民营企业的标志、宣传口号、象征图案等要在企业的货物包装、营业门店、运营车辆以及包公用品等充分的展现,混个眼熟。行为识别则是业务处理规范、程序上的统一。形象体系的完善也不可忽视品牌内涵的创建,品牌内涵在于吸引客户的心。

第五,企业品牌的创建更需要推广力度的加大。快递企业品牌美誉与知名度要建立在宣传推广上面,酒香还怕巷子深,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通过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外资快递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后,一直努力在推广其品牌。同样,民营快递也可通过评选活动、公关活动、广告、慈善活动、杂质等途径,渗透品牌。品牌的推广方式不拘一格,但要坚持始终如一的品牌理念,不可三心二意,让消费者误认为企业浮躁与靠不住。

4. 3 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民营快递业从业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损害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此,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可忽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以此追求服务品味与发展目标的新层次。《邮政法》中要求快递员具有从业资格证,民营企业应按国家规范,免费为员工提供培训,要求人员具有资格证书。此外,基层人员的仪表、品德、用语与礼仪等也要经过培训,以规范化的方式提升完善员工素质。

最后,快递企业应该努力完善管理工作。国家颁布的《快递服务标准》参考方案,对快递业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快递业管理者也应该从资本竞争、技术竞争( 硬件设备、物流软件、IT 系统) 、内部管理竞争、产品竞争、市场布局竞争等多层次上下功夫,完善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5 结语.

快递行业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物资的中转与发送服务。民营快递行业是市场开放后的新兴市场主体,具有较强的活力,个体规模不大,总体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市场的开放意味着竞争的增加,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多。民营快递企业的雨后春笋让快递市场出现了价格战,让微利时代的利润日渐稀少。民营快递业只有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积极创建品牌,提升从业者的素质,从管理上寻求完善途径,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王道平,杨永芳. 民营快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10,( 4) :37 -42.

[2]杨永芳,王道平. 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J]. 预测,2011,30( 2) :71 -76.

[3]马凌,李琼. 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增值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26( 11) : 145 -147,186.

第2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超出了国有经济。我国的大量税收是间接税,其税负是可以转嫁的。比如很多国有企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实行行政垄断,其价格也是行政垄断定价,往往是偏高定价,典型的有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对这些企业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缺乏弹性,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主要转嫁给了中下游的民营企业和消费者,或者说其“税收贡献”应归功于这些民营企业和消费者。

但是,根据一些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不容乐观,它在近年来总体上有所恶化。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有着制度原因、市场原因和自身原因。

首先是体制原因:一是从法律和政策规定上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于国有企业要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也比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要低;二是民营企业的法律安全问题有所加重;三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动频繁,主要是保增长,但是政策变动往往侵害到民营企业的产权,比如信贷控制和金融抑制政策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四是汇率的大幅上调影响到大量东部民营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出口;五是劳动合同法的推行、社保法规和环境法规的强化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成本;六是行政垄断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强势,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七是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八是很多地方各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对企业经营各种名目的侵扰增多。

其次是市场原因: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外需减少;二是欧美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较多,反倾销等措施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三是沿海地区民营企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由此引发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危机 ;四是总体经济下行,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在许多地区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经营困难;五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一些外地企业在中西部的经营甚至遭遇“关门打狗”;六是很多企业面临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升级,但面临资金瓶颈。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加剧了其转型难度。

我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与资本流动障碍仍然较大。民营企业的金融市场准入,涉及民营企业投资金融市场的进展和障碍,以及民营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融资的进展和障碍。尽管一般竞争性行业从表面上看起来,民营企业进入障碍并不大,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些限制就构成了民营企业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一是政府的宏观政策或产业政策不利于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二是政府对土地的行政垄断构成了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土地市场的障碍;三是政府制定的税收、补贴政策造成了竞争上很大的不公平;四是地方保护主义与分利集团对民营企业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构成了较大壁垒。

虽然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总体上有所恶化,但其外部支持环境有所改善。《新30条》的各种具体实施细则总体上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它们于2012年6月底之前纷纷推出。但是这些细则仍然有着“不细”的问题,很多条款可操作性仍然很差。

当然,民营企业也有其自身的问题。部分民营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强化自身的管理。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的自身管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其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融资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均存有问题。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家也存在低素质问题(国有企业的经管层也存有问题,很多只是政府部门派出的官员,不属于企业家)。这些方面的问题有时会影响到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社会形象、融资能力和其他运作能力。比如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非常关注。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银行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也就缺乏放贷的依据。但是,在一个面向绩效竞争的竞争秩序下,民营企业之间的绩效竞争可以起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作用。在竞争秩序下,政府保护竞争,而不是特定的竞争者。

我国2012年一、二和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1%、7.6%和7.4%。二季度增速首次“破八”。经济放缓较为严峻,已到了引起政府高度警觉的程度。中央银行在6月8日和7月6日两度降息,就是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增速减缓只是总量变化的表象,背后的结构问题更加严重。海量的东部民营制造业企业集中于狭窄的、传统的竞争性行业。其他行业都被行政垄断企业所垄断。房地产被政府通过数量控制和信贷控制而被打压。与之相联系,股市不景气也颇有时日。在传统竞争性行业,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成本却是在全方位地上升,尤其是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增加、社保成本的增加,环保压力加剧,原料价格上升。很多民企随着外需急剧下降和人民币升值,其经营难以为继。无论是对于转型还是升级,它们都缺乏经验和技术。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可以承接一部分转移过来的制造业,但是劳动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在这种情形下,大量东部民营制造企业由于无法转型或升级而出现停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如果再算上很多待进入就业市场的劳动人口,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3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成本。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宪法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后,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概全国有300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新增就业的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成长。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许多民营企业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政府管制

1.市场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金融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政策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融资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如财务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此路不通”。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处在协助公有制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直到“十五”期间,民营企业才明确地与公有制经济站在同一高度。巩固民营企业现已取得的地位,将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下去。政府应通过必要的、固定的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政府也应该向公众宣传如何建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市场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政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第4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原因;防范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尽管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作用。但是由于尚未颁布《私营企业法》,民营企业合法财产和其他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市场主体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以后,缺乏完善的民法规则支持,特别是缺乏对物权、债权的完整规定。

    2、不公平的国民待遇。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长久以来国人看重企业“出身”的观念还未完全转变,喜欢把企业分等级来对待,在政治和理论上解决了民营经济的地位问题,但由于政策和观念上的惯性,至今还有不少人歧视民营经济,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享受不到本应享受的“国民待遇”,甚至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外资企业。

    3、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

    4、信用环境比较差。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从民营企业自身来看

    1、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筹资风险是指由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由于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其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回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候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筹资风险的危害。

    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有的民营企业甚至不编制财务报表,财务上存在严重不实问题,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企业的财务状况,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听命于经理、老板的个人意志做账。账簿的设置、记账、核算、调账、销账等会计行为随意性较大,会计信息失真等等,这些状况加剧了信用环境的恶化,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也使得银行不敢贷款给民营企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融资和贷款。

    3、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他们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人才关怀,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及其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信息披露不规范、会计工作不完善等现象。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而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对财务风险的客观认识意识不强,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方面来说

    1、法律上,要积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都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政策上,国家应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首先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凡是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进入;其次要变革财税政策,规范各种费用的收取,民营企业筹资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负。

    3、完善金融市场,改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首先商业银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从受歧视到得到重视,都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商业银行想在市场经济中抢占先机,必须扩大客户群,有针对性地与民营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其次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民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4、改善信用环境。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无利可图,甚至付出惨重代价。加强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和职能,从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将各种失信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失信违法者没有藏身之地,创建一个讲信用的大环境。同时也要加快企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减少或消除企业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程度。

    (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理性融资,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许多民营企业忽视长远安排,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主动的事前资金管理少,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益资金成本低,考虑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低,则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空间。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以合理方式、适度数额筹措资金满足相应需求、并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是规避融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的基本原则。

    2、及时认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持续的专业培训,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有效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内部稽核制度。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4、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班子,切实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共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贡献。

    5、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改善财务用人机制,财会人员的任用应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的老板要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广纳贤才。同时应有目的地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其“国企财务须对政府和社会负责私企财务只需对老板负责”的错误思想。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充分利用其机制的灵活性,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另外,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6、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匹配。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加强财产控制,民营企业向来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视实物资产的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

    参考文献:

    1、鲁爱雪等.企业财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构建[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第5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信用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确定了自身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民营经济不仅在工业、商业、饮食业等传统产业中站稳了脚根,而且涉足科技、教育、信息等新兴领域,成为这些行业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独大、整个国民经济缺乏活力的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出了新的市场主体,促进了国民经济中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促进了国有、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运营机制的转换。

尽管民营经济在飞速发展,其融资不畅的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关部门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经济、金融政策上的待遇差别仍比较大,并缺少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银行,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渠道基本与大多数民营企业无关。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筹集到足额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对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原因来探讨。

(一)内部原因

1.民营企业规模小,偿债能力低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的范围。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的能力,因此在企业经营周转过程中容易出现经常性的资金不足。由于规模、资金的限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民营企业融资时往往会因担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足,信贷风险较高,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失败。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民营企业受其规模限制,管理分工较粗,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主自己。民营企业由于受血缘、亲缘、地缘“三缘”关系的局限,人员的使用机制和淘汰机制很难完全市场化,造成优秀的、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短缺。由于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存在,对于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员工,难以像外资企业那样辞退,如果一个优秀的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企业又往往没有有效的措施留住他。

3.民营企业自身信誉度低

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民营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的积极性。另外部分民营企业的业主自身素质较低,缺乏长远战略目光,信用意识淡薄,甚至有少数私营业主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更造成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危机。

(二)外部原因

1.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人们对国有经济强烈的偏好。国有经济在现有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政策的明显偏向,加上力量的悬殊对比,民营企业的地位自然不能与国有企业同日而语。尽管民营企业的现况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无论是资源分配还是银行贷款,民营企业都受到所有制的歧视。

2.金融环境不利于民营企业的融资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提供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而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信用较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造成了民营企业的信贷成本过高。信贷成本高、风险大,阻碍了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提供贷款。

另外,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的主角还是国有大型企业,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由于本身条件的限制,离公司法规定的上市公司的条件还有很大差距,基本与股票市场绝缘。与股票市场类似,我国债券市场目前也基本向民营企业关闭。

3.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1)担保机构能力有限。目前多数的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同时担保机构的期限较短,而民营企业的融资多为长期的资金需求,因此更加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

(2)社会诚信环境差,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信用担保机构实质是以自身信用为基础经营信用风险的中介机构。但是,担保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经营状况,致使总体环境不利于企业融资,降低了效率。

三、改善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几个建议

(一) 关于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1.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应处理好几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地方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希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而银行则希望开拓民营企业贷款这一广阔市场。如果不能客观上避免地方政府通过干预信用担保机构侵蚀银行资金,将使银行因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资源的枯竭而遭受损失,也意味着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促进民营企业长期发展的计划成为泡影。

其次要处理好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首要的问题是担保机构必须取得银行的信任。而对于银行来说,应积极支持担保机构的工作,让出部分利益,增加其积极性,与担保机构共同发展。

再次要处理好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担保机构的目的是帮助民营企业获得贷款,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收取相应的费用。但也承担民营企业无法还贷的风险。处理好两者关系一是要互相协作互相信任,二是要处理好担保费的问题,应该在两者的利益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形成双赢局面。

2.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一要明确担保对象。担保机构不可能为所有的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对象必须有所选择。担保对象应该是那些资金困难、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但是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

第二要减少行政干预。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和补偿金大都来自当地财政,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认识到,担保机构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政府要对担保机构的作用有一个长远的认识。

第三要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目前我国信用环境总体不好,信用制度的建设滞后,危害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大大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必须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加快健全信用制度,同时,民营企业也必须强化信用意识,尽量按时还本付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

(二) 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建议

应塑造良好的银企关系。民营企业信贷市场的前景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广阔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大量的闲置资金来获取利益,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是有利可图的。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三)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1.在意识形态上不应歧视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政府首先要消除所有制歧视,营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切实落实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修订完善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促进其健康发展。

2.政府应该在各项法律法规中,对不同程度限制民营企业发展和歧视民营经济的部分进行修改和删除,为民营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提供法律上的便利,建立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同时应该强化各部门以及企业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净化执法环境。

3.国家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应建立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一系列机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比例。银行要积极研究开发适应民营企业的信贷工具,进一步改善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汴.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环境的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8(4).

第6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制约因素 途径

一、民营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发展民营企业对促进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它们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元素。截至2007年第3季度,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538.7万户,比2006年底增长8.2%;注册资金总额8.8万亿元,增长16.5%;从业人员7058.6万人,增长9.8%;投资者人数1362.1万人,增长7.1%。最近几年中国GDP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民营企业功不可没。全国工商联的年度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表明,我国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增加值的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80%,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民营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占全国非农就业总数的80%左右。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哪个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快,哪个地区的经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经济形势就明显看好,小康水平就比较高。可见,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已日益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准入有待进一步放宽

由于产权性质差异和经营上的高风险性,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较之国有企业更多的市场壁垒,市场壁垒的存在造成市场准入约束。民营企业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许多行业已经逐步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了,但民营企业却被拒之门外,如银行、电信、高速公路等。资料显示,我国对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位居世界首位。而在涉外经营方面,目前我国对民营企业申请自营进口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注册资本和净资产都在850万元以上,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得只有1%的少数民营企业才能达到此标准而获得进出口权。由于不能在市场中平等地参与竞争,极大地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法律不够完善,缺乏保障

虽然在修宪之后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偏重保护国有企业财产、忽视保护民营企业财产的现象。民营企业在法律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经济法规对民营企业产生制约作用。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经济的弱势就思得更加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扶持,只有确立保护民营企业的相关法律,才能使民营企业家避免其财产被经营者所剥夺具有法律保障,才能解决民营企业在合同执行、债务纠纷、权益保护方面遇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投资权益保障存在问题,投资收益权益屡受侵犯,投资经营契约的履行艰难。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承受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各种不合理负担。

(三)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无论是初创期还是发展期,主要是依靠自我积累、自我筹资发展起来的,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融资,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方式筹集资金。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契合度不够,民营企业在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以及在公司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筹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由于上市公司条件苛刻,大多数民营企业达不到上市公司的条件,很难从股市获得融资。另外我国还未立法批准私人股权基金,也使民营企业失去了国际常见的融资渠道。

(四)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

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家族化管理模式制约,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其次,民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是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它们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来管理企业;二是管理人才的奇缺,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外界高素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得不到重用,企业难以引进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最后,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优质群体少,限额以上的民营企业仅占全部民营企业成分的3.95%。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排除市场准入歧视

应打破行政性垄断,放开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在政策上要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即使在传统上被视为必须国家垄断的某些行业,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垄断的层次、范围和环节作出充分论证,将能够市场化经营的部分进行必要的分解和剥离。民间投资天然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对民营企业进入哪个市场、投资什么项目,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要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除国家明令禁止经营的领域外皆可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

(二)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保障

必须将民营企业纳入法治的轨道,依法行事,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为其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加快立法工作,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财产权,这是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除了依照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对民营企业作相关规范和保障外,还须根据需要,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法律,进一步确定和保障民营企业投资者合法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为此,要采取如下对策:1、加快清理以往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废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和法律条文,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2、加快有关民营企业的立法工作。要通过立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从法律上解决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使之享有与国有企业平等的权利。3、要规范执法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既约束政府的行

为,也约束民营企业的行为。要加强对执法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督,要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三)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

目前,民营企业所需的资金,依靠自筹的占大多数,银行贷给民营企业的比重很低,还不到20%,同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3/4很不相称,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政府应鼓励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各种贷款业务,如无形资产抵押、动产抵押贷款,允许企业用信用、品牌贷款抵押等。2、组建民营股份制银行。即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对城市商业银行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营企业的非国有金融机构。3、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担保难,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是缓解贷款难的一个突破口。建立民营企业信息担保体系,成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土地使用权抵押、家庭财产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多极化的项目融资体系,为民营企业投资基础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其健康发展才会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第7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优化;问题;探析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财务管理体系潜在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来,极大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基础薄弱、体制不协调, 投资风险巨大,只看重销售、理财环节薄弱等问题时刻提醒民营企业要及时正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加大力度全面整改内部财务管理体系, 有效的避免企业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清晰明确。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建立之初没有组建基本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目标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清楚,导致企业的各项战略及制度无法实施。很多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家族企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者只注重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忽视了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极大的限制了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的潜在职能。(2)没有体现财务管理体系的主导地位。民营企业没有意识到只有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更快更稳定的推动自身的发展,财务管理体系在民营企业中处于服从管理的位置。财务管理基本上完全服从企业管理的制度或决策,其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面对财务管理问题时便显得无能为力。企业由于没有正视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而做出的相关决策,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3)财务管理者战略目光不够长远。目前的民营企业里的财务管理者没有具备财务管理方面知识及技能,也没有科学认识到财务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在不具备知识及技能的情况下也没有能够主动积极的补充这方面的不足,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的时候没有在财务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决策的制定太过个人随意化,没有把财务管理体系纳入企业战略的整个目标里来思考。(4)企业对财务管理体系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规模虽然已经演变为现代型公司的构成,但是陈旧的财务管路理论并没有被,新的财务管理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民营企业财务职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对财务管理体系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掌握的相关知识无法满足高科技管理体系的需求。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及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的必要性

只有在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获得优异的成效,才能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体系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将会举步难行。资金财务上的漏洞会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阻碍,如果不及时清扫这些风险和障碍,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将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整合民营企业投资筹资策略

(1)组建资金投资效益的保障体系。民营企业进行投资时,财务管理部门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深入市场,进行一系列可行性的分析,汇总归纳出对企业有益的信息。对自身企业进行投资的项目实施多方位多角度的测算和论证,制定详细的项目预算计划,深入剖析项目投资可获得的回报率。(2)组建高度灵活的资金周转循环体系。制定严格的融资标准,规范融资行为,让企业拥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坚持合理科学的筹资体系,尽量避免让企业负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让企业内部的资金逐渐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在进行资金调动时,要把民营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在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的时候,不要盲目借债,无形中增加企业发展的风险。(3)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体系监督部门。民营企业内部要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控。防止企业的财务资金过分分散浪费,使用在对企业没有效益的部分。企业应该制定税后利润相关的分配原则,使资金的积累数额不断增大。财务管理体系监督部门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及周转实行严格的监督。(4)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督、控制及预测力度。民营企业要加强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监管力度,记录资金入账及支出的时间、数额及使用情况等。在实行监管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可能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情况,及时准备资金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收取客户账款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依法收款,预防客户故意拖延等一系列影响企业资金管理的行为。(5)完善财务预算的相关实施制度。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明确目标利润,在以实现目标利润的原则下,联系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并确保严格执行企业资金的预算计划。从销售预算开始,依据企业财力的大小编制资金支出预算计划,按照预期的销量来确定生产的数量,以此拟定生产成本的预算,再由生产成本的预算来估计生产人工、材料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支出。最后把这些预算材料汇总,就可以编制出整个企业的成本与费用支出的预算,综合材料预算表、利润损益表、资金情况表和资金流向流量表。民营企业完善财务预算的实施制度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财务合理的预算会让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避免多方面资金的损失。(6)引入信息化技术,及时掌握企业资金情况。财务信息具有时间性的价值,民营企业经常会因为没有及时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而错过了很多的发展机会,或者不能及时整改财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由此可知,及时了解财务信息在财务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引入信息化技术,让信息化技术快速便捷的特点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服务。引入信息化技术,让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会计信息及财务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财务信息失去时间性的使用价值,而导致决策错误等问题,推动民营企业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7)加强财务体系的风险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到处都存在着投资风险。民营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着经济损失的风险,新世纪经济快速发展, 产生一系列新的风险因素,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多更大的风险。因为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工具不断创新,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速度明显变快,而且从之前有形的物体逐渐演变成了无形的资金流, 管理者的决策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了,这些因素更进一步增加了民营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若民营企业不能对自身内部财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和了解,及对外部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判断,就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引起投资风险。因此, 民营企业要及时估算环境及市场变化所产生的有害影响, 选择适宜的防范措施,抵御各类风险引发的财务危机。在优化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要勇于创新,才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自身企业与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及民营企业建立之初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成熟等,一系列因素在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设下了很多的阻碍。这些阻碍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民营企业想要突破局限获得更快的发展,就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财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并具有可行性的资金管理体系。民营企业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把其摆在主导位置,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职工定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先进合理的资金管理技能,树立科学资金管理的理念,不断推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一定会使民营企业在我国将来的经济发展宏图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参 考 文 献

[1]陈慈新.试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福建建材.2009(5)

[2]刘新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2)

[3]张秀敏.浅谈如何提升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现代商业.2009(20)

[4]杨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0(7)

第8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民营经济;企业

一、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政策环境

民营经济生长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因此,从民营经济的性质来看,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产业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的发展势头来看,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先导力量,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地方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律政策不完善

虽然在现有的法律中很多都涉及到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地位问题,但是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为民营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基本确定了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平等的主体地位,但是其他法律中并未对民营企业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诠释。在所有关于企业的立法中,并没有专门的法律针对于民营经济,由此看来,这与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是不相称的。尤其是由于民营企业的抵抗力差,一些法律中的税收规定对民营企业明显带有歧视性。即使有些政策变相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这只是初步解决了对个别类型企业双重征税问题,其他类型的企业并未享受到相同的待遇。并且政策的力度和范围要远远小于法律的力量。除此之外,我国针对民营经济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如1988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整体来说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2.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渠道狭窄是民营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该问题存在时间长、影响大、解决难度高。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经济的投资风险大,因此,民营经济的企业始终无法解决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而且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困难,很多不正规的融资也加大了民营经济的经营风险。

3.市场需求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整个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随着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威胁,许多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境况。由此产生的行业利润降低、投资回报率降低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对于手中持有资本的投资者来说,选择性的投资成了投资者思考的重点。从另一方面来说,投资少收益大周期短的项目已经不存在,而投资的热点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民营经济无法负担高新技术产业的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其他产业又无法发展,从而导致的民营经济的发展不顺利。

三、地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路

1.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形成包括政府服务、社会团体服务、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建立以民营企业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在政府扶持的条件下,民营企业能够用最便捷的途径获得技术支持和指导,并且政府出台的各种相应的政策也能及时惠及民营企业,使企业享受最大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便于企业的对外和内部交流,及时修正和调整自身发展少走弯路,并为民营企业建立网络和渠道,提高民营企业信息获取和开发能力。

2.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促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政府应该努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当前,民营企业贷款和担保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当从机构、体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配套入手,综合地予以解决,积极推行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的建设。另外,政府可以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并逐渐放宽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还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企业融资创新等。

3.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一方面要加强商会组织等民营企业的代表的力量,从而为民营企业争取适当的权益和机会;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维持市场秩序,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从而大力推进和民营企业相关的各种制度,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民营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方向发展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本文从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入手,结合当前民营经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牟惠康 丁雪君: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10(01).

第9篇:民营企业的地位范文

[关键字] 诚信制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谐发展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做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以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为手段进行的商品交换,只是一种一次性的、短暂的交易,而且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坏交换者的信誉、市场交换的秩序、社会的道德和谐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其中,对于当今市场经济的主要竞争者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兼并、购买的过程中,不是民营企业侵吞国有企业的资产,就是国有企业损害民营企业的利益。建立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建立和谐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必须从构建和谐市场的角度,从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出发,规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竞争行为。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诚信缺失给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难以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受阻。

一、从国有企业来看,国有企业诚信的缺失对民营企业会造成的外部不经济

1.造成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后管理成本的增加

国有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政企部分,政府干预过多的根深蒂固,不但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政府说了算,就是企业的改革也是政府说了算,忽略了广大职工的意见,缺少应有的民主表决,否认了国有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民主表决的权利,这是国有企业内部诚信的缺失。某些国有企业在改制的前两天或者更有甚者在改制完成后,职工才知道企业已经被民营企业收购和兼并。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和管理上的不民主正是国有企业缺乏诚信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且很容易给收购、兼并它的民营企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因职工情绪激动而出现的罢工、示威等现象,使民营企业的管理成本直线上升,经济效益迟迟不能实现。

2.造成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国有企业形成一方垄断的重要原因,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基础,这对处于竞争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诚信上的缺失,是不公平的竞争。按理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享受到公正的国民待遇。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挥之不去的暧昧关系,使得国有企业更有机会接近权利部门,通过不诚信的手段为公权利的寻租提供机会,从而影响、更改政府的意志为自己服务,造成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重庆市的国有的渝运、长运等企业只需要向政府缴养路费、运管费、税金等900元~1200元的费用,公交集团不但什么都不交,还要享受政府的补贴,而民营客运汽车每年每月需要3000元左右,相当于国有企业每辆车的3―4倍。

3.破坏信贷市场秩序,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成本

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都姓“国”,很自然的,国有企业在信贷上较民营企业来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阵痛期,还债能力较差,有的国有企业根本就还不上贷款,托、欠、赖帐现象比比皆是,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逐年增加,不断增加贷款门槛,“惜贷”现象日益突出,造成了实力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无处、无法贷款,发展严重受阻。即使民营企业贷款成功,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如,在重庆,一民营企业贷款6000万元,银行规定它只能使用3600万元,剩下的2400万必须放在银行作为担保,这无疑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效果。

二、从民营企业来看,民营企业诚信的缺失对国有企业会造成的外部不经济

1.扰乱了整个市场的和谐秩序,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民营企业经营初期,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落后,处于市场竞争的底端。为此,不少民营企业假冒伪劣等不正当交易,从中渔利,损害了相关国有企业的信誉。在国家执法制度还未健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只有自己亲自“打假”,这无疑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

2.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机会

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促进国有企业转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却有不少民营企业打着并购国有的幌子,用非诚信的手段,购买国有企业部分或全部产权后,却不按照原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肆意对国有企业的信誉、商标等无形资产和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侵占、挪用和转移,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

国有企业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引进民营企业灵活的管理模式,加快了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但是,从某些角度来看,由于一些民营企业的不诚信,也会延缓此进程。比如,有的民营企业进驻国有企业后,一反合同内容,对国有企业原有的职工全部无条件地解聘,这就使得部分群众对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不满甚至敌对的情绪,从而出现职工静坐、罢工或围攻政府机关等现象,既增加了社会矛盾,又为接下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增加了改革成本。

三、总的来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对和谐的市场环境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诚信缺失导致博弈双方总的利益都受损,难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是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如果双方交换的不等价,必定造成一方利益的获得以另一方利益的损失为前提。在不诚信行为下进行的交易,就是不等价的交换,是非公平的博弈,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诚信的一方以自身的信誉为代价,虽然取得了一次投机性赢利,却丧失了持续交易的可能性,因为这种建立在不诚信基础上的交易也是难以维持的,是短暂的交易,一次性的交易。在以后的交易中,缺乏诚信资本的支撑,交易完成的困难系数是相当大的。因此,这种缺乏诚信的交易破坏了多方共赢的前提,难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诚信缺失导致政府管理成本上升,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放缓

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影响是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市场交易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提供强制性制度的政府部门,对于企业诚信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已经不能完全依靠社会道德、个人修养等非强制性制度的软约束,必须从政策、法律、法规的角度对企业的不诚信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和惩罚,增加企业违反诚信的成本。但是,这些政府、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是无成本的,而且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监督、反馈、再完善等一系列工作都必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无疑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调控成本、时间成本和其他相关的交易成本,放缓了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