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专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发展;非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法
近年来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自1998年起,高考录取人数至今已连续14年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85万名,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越来越多经管类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笔者近几年从事《会计学》教学工作,主要面对的授课对象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申请承担了“基于职业发展力的非会计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会计学为例”这一课题。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成果。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对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课时一般安排54学时,与专业课相比,在专业教学大纲中的地位不突出。因此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忽视这门课程,认为《会计学》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干,对会计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体会不出来,有学非所用之感,造成主观努力不够。(2)教师教学目的不够明确。通常教师在《会计学》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区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不同的教学目的。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按照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计工作技能;对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学》课程,目的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会计工作者,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培养的,更应注重使用会计工作的成果来提高自身工作的发展力。(3)教学方法单一。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中国各级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但目前《会计学》课程总体上人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法,再加上非会计学专业教学安排的课时有限,更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在改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的意义和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会计实验教学无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契合点。实验教学法是以会计实际业务处理为契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经济业务的分析、核算、报告,启发学生思考会计原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非会计学专业一般为《会计学》的教学安排54个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懂《会计学》这门课程,还会应用会计工作成果,难度非常大。这仅靠讲授是远远完不成的,但结合实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实验:(1)讲授日常会计工作中接触的凭证、账簿,可以利用真正的凭证、账簿开展教学。学生人手一份,既可形成感性认识,减少教师讲授概念的时间;又可以把今后工作中遇到的工作要点、细节实战练习一遍。(2)讲授账务处理时,结合企业一个简单的业务循环:筹资-投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核算,让学生用学到的记账方法做一遍实验。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这一过程指导学生,哪些环节容易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教会他们辨别会计信息。(3)讲授财务报表制作和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时,则结合实际中的报表案例,一个个解释报表分析中常用的指标,更具有直观性和信服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借此教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报表的虚假信息怎么甄别出来。
总之,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实验教学应围绕“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学会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学会如何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这样一条主线进行。
参 考 文 献
[1]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财会通讯.2006(11)
[2]沈星元,屈瑜君.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企业导报.2009(7):156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lleg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evaluate defec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proposed building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llege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of academic evalu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methods and indicators system, etc.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evaluati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教学评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成败,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但目前,众多高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仍主要采用“考试”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单纯以“分数”来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强调测评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评价有所缺失。那么,如何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实现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现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1 现行学业评价的不足
课题组就目前实施的学生学业评价和学生期望的学业评价方式等问题,对课题组所在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现行的学业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则认为现行以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方式,只重视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于现行高校学业评价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单一
国内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偏向于应试教育,在高等学府也不例外,高校大部分课程结课,都采用试题考试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基本上是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现象和人,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纯粹用单一的评价指标――分数,去评价学生学业的好与差。众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则过分强调会计人才的专业性,而非复合型。只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非知识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一味地关注课程考试分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而对于学生今后毕业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职业判断能力、自我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少之甚少。
1.2 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核心专业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并结合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占有一定比重,一般为30%~40%。但实际上仍然是以课程结课成绩为主导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由于评价指标的单一,导致评价方法的单一,只注重量化,而缺少质的评价。
1.3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各高校学业评价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评价者就是任课教师,但大学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并不像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一般,一个学期每天满满六节课,日常学习过程中也能经常碰面,能随时掌握学生课上课后的学习变化。尤其专业课程教师,一般就是一周最多两次课,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唯一评分者,教师大都通过作业和试卷来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过于主观片面。而对于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进步和变化,应由学生自己、同学或第三方进行客观评价,让多方来评价学生的学业,使之更加真实。
众所周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市场所需求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求专业性,更需要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但现行学业评价显然已经不适应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发展性的会计专业学业评价体系。
2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2.1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教育报告框架》中提出,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具体来看,职业知识包括了一般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等。职业技能则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它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而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了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遵照职业准则,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可见,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不仅应包括职业知识的评价,应更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内容:
(1)职业胜任方面。职业胜任主要指的是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能胜任会计职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在职业胜任方面评价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熟悉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知识及相关经济管理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操作,获取会计电算化证书;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并能很好地完成专业各课程内实验、财务会计综合课程设计、会计模拟实训、会计信息系统实训,利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大四的毕业实习,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2)学习创新方面。学习创新主要是指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并在整个学习和分析判断过程中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创新,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体现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3)团队协作方面。团队协作则指的是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分组课程实验、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能组织分配学习任务使团队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实践任务,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综合评价方面。为了避免评价主体单一主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除了由课程任课教师通过课程平时、实训和考试成绩评价之外,还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第三方评价(比如学业导师评价),更加真实评价学生。
2.2 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方式
确定了评价内容的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课题组提出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发展性学业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注重在过程中多次动态地对学生实施评价。为此,课题组选择了以下评价方式:
(1)考试评价。考试是教学系统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性学业评价也不例外,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选择考试评价方式,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时的激励,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考试评价方式一般在职业胜任中用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形成和发展专业素质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单独思考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创新的能力。作业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创新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3)实验实训报告评价。实验实训报告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实验、模拟实训、暑期实践和毕业实习所形成的成果,是对学生学业的终结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中结合专业知识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完成系列实验、实训和实习过程中学会组织管理和沟通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该评价方式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职业胜任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行为观察与谈话评价。行为观察与谈话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过程的基本方式,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作为第三方的学业导师则可通过日常行为观察和谈话来获知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进步。其目的在于随时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及时引导学生解决学业困难。
(5)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填写综合素质评分表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业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综合素质评分表主要从职业胜任、学习创新、团队协作这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
3 高校会计专业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课题组经过反复的讨论,并向一线教师、学生学业导师和教育专家多次咨询,学生问卷调查,及所在学校多个学期学生学业评价测试,构建了会计专业学生发展性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关键词:经济转型发展;企业;财会体制;财会管理;改革
0 引言
经济转型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企业财会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财会体制改革,改变落后的管理观念,及时发现并解决财会体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以适应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1 目前我国企业财会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会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相关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解决财会问题时主要依靠已有经验。此外,很多财会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较少,给财会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笔者认为,财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决策及发展前景,甚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应该不断健全和完善财会管理制度。
(2)财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企业财会管理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不够严格,有些企业甚至选用家人或者朋友来从事财会管理工作。由于这些人的专业素质偏低,遇到问题时大多依靠自身的经验,没有接受过科学的专业培训,导致企业整体财会管理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3)对财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企业对财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财会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财会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管理理念认为,企业无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只需重视业务工作,造成企业资金浪费,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经济转型发展与企业财会体会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经济转型发展对企业财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促进组织活动的规范性。企业财会体制改革能够与经济转型接轨,在建立财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采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改革后企业的发展,促进组织活动的规范性。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能够避免企业的偷税和漏税行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保证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企业财会体制改革有利于保证财务活动的真实性,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单据、报销凭据等原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及相关行业。如果原始凭据不能客观、真实反映财务活动,则会影响企业的决策,造成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要结合经济转型发展状况及自身的经济实力,积极开展财会体制改革,确保财务分析真实反映社会活动。
(3)推动企业财会体制改革。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践情况进行改革,并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发展推动了企业财会体制改革,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管理体制、发展目标、发展理念、核算方法等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逐步实现与国际财会管理的接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二)经济转型发展与企业财会体制改革的具体策略
(1)转变财务管理意识。企业财会体制改革要从转变财务管理意识和自身管理意识着手,注重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观念转变。财务人员为了适应新的财会制度,要加强财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经济转型发展的特点和内容,将其作为财务决策的依据。此外,管理者也要转变财务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能够准确的为决策者提供财务信息。
(2)创新财会运行机制。财会运行机制是企业财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财会工作的重点可以由单纯核算的模式向兼顾企业经营决策转变,让财务部门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济决策中,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在生产决策方面为产业结构提供建议;在经营决策中制定贷款的回收以及销售策略;在利润分配决策方面协调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
(3)健全财会管理制度。企业资金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改革企业财会体制就是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健全财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对资金的管理,不仅要实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要进行相关技术的革新,严格资金的使用制度。监督制约机制是指企业的各种款项登记及财务管理工作,都要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员工一同进行,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避免财会处理工作出现差错及违法犯罪行为。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财会管理水平,因此,要加强对财会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可以重点考核财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招聘成功后要定期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保证企业的长效发展。
3 结语
企业财会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转型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企业要不断转变财务管理意识、工作方式、管理制度,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娟.论经济转型发展与企业财会体制的改革创新[J].会计之友,2011(3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设 措施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生活宽裕”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物质文明方面的要求,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个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联合与劳动联合,形成局部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实行专业化生产,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这样能够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优化配置,有效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群众纷纷反映村里的风气好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技术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平日里关系和睦了,大家都想着怎么样学技术,增加收入,整个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区的生产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最终达到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村容整洁”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影响农民的生活方式,对改变乡风习俗,消除不合时宜的陋习,和睦社员家庭,和睦社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管理民主”最主要的就是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能够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力,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章程是自己定的,会长、理事长是大家公开推选的,重大决策和管理都是民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成员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锻炼和提高了农户成员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能力,推动了基层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方式能够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在有序行使民利的过程中,农民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积累了民主管理经验,提高了对现代民主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积极引导,加大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1.群众自愿原则
自愿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合作组织才有群众基础,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助组织,是农民为满足自己经济发展需要而自愿组建的,不隶属于任何的行政组织,其产生与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尊重群众的选择和创造。因此,其发展快慢与好坏主要取决于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只能靠说服、教育、引导、帮助农民建立发展自己的组织,不能搞行政命令。自愿不仅包括进退自愿,还包括合作方式、管理形式、服务与接受服务、解散等方面的自愿。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农民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产业结构、群众需求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要多样化发展。只要适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发展,群众愿意,什么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都可以发展,不能强求一个模式,只有多种形式的组织相互借鉴、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合作组织的发展。二是无论在数量上、管理规范上,还是开展业务的领域上,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做到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3.典型示范,政府引导的原则
抓典型、搞示范,然后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稳步地、一批一批地发展。我国农民群众多年来习惯于分散经营,要走联合起来发展的路子需要破除许多观念上的束缚,因此需要典型例子的指导示范作用。这样,既使广大农民群众亲自体验或看到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从而带动更多农民积极参与,也使政府部门在实践中掌握指导合作经济发展的经验,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因此政府应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认真搞好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扶持帮助,正确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重要的是要抓住农民讲实际、跟着学、跟着做的特点,善于抓出各种各样的典型,以实实在在的例子教育、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坚持家庭承包制长期不变的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能建立在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不能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能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是独立的财产主体,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对农民发展自营经济产生任何限制。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不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否定,两者不是对立的矛盾,而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家庭承包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家庭承包制长期不变。在实践别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保证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
三、加强措施,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1.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使各项指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成立由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民政、交通、商务、电力、国土资源等部门组成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和及时解决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合作组织章程
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合作组织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要通过章程的形式,明确合作经济组织和成员的权利义务,规范各自行为。二是要贯彻民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严格实现民主管理,重大事项由成员共同讨论决定,严格按照章程民主选举,使农民真正参与决策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内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实现社会监督、系统监督、内部监督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会员的监督作用,实行财务公开、会务公开制度,通过建章立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3.拓宽筹资渠道,筹措外部资金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依靠政府的力量和影响,采取“政府支持、部门协助”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二是依靠组织自身运作获取资金。在实践中,要允许投资者以农用机械、自有资产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出资,而不仅仅局限于现金。三是允许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行风险性低、认购自由的投资股金,为其提供比较可靠的融资渠道。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借助国家财税、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其他市场投资主体的参与等外力扶助,拓宽筹资渠道。
4.引进管理人才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应大力吸收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受过农业高等教育的待业人员提供一个就业和运用所学专长的机会。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积极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合作的沟通、协调工作,促进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其科技实力和服务功能。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国有企业;职工队伍;心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033-03
一、利益观念强化
物质利益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长期以来,关于物质利益的原则由于传统因素的制约,被搞得混乱不堪,相当长一段时期企业职工不敢公开讲个人利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召开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山鹰在接受《中国日报》的专访时说,收入分配的不公导致人民没有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是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的源头。并警告说,收入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引发社会动荡。按照物质利益的分配原则去促进生活,促进历史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过程中,为了科学发展着力调整内部关系,加强内部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实现社会分配的持续的良性调整,使物质利益原则更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从而强化了职工的利益观念。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决定必须承认本位利益,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是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离不开这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就决定了在全民所有制的单位,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在物质利益上也存在着“你我”的界线。既然客观地存在着“你我”的界线,那么在实际中,就得必须承认商品生产者本位的物质利益,如果不承认各企业、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那么商品生产者也就没有积极性,企业就会失去活力。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地存在着物质利益“你我”的界线,那么在我们所实行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就必须使这个界线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正因为如此职工的利益观念才得以强化。
其二,企业生产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增强的原因之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利益,即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正是围绕追求目标利润最大化,才构成了企业从事生产的内在压力。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有权调节生产,调整产品价格。这样在各企业之间客观地存在着竞争。如果企业的实力不雄厚,竞争力弱,就会被淘汰,为此作为企业生产者的职工,当自身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连为一体时,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就成了他们自身的直接利益,企业的命运成为他们特别关心的焦点。为使自己的物质生活不受影响,迫使职工站在本企业角度去关心其经济利益,这就使得利益观念大大增强了。
其三,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认真贯彻,是使职工利益观念强化的原因之三。
按劳分配中的“劳”不仅仅是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还包括智力、技术、管理等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的今天,关注收入,时世常情。虽然过去也提倡并贯彻按劳分配,但由于“大锅饭”使得按劳分配原则形同虚设,职工干多干少报酬一个样。今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把经济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为按劳分配,效益优先原则的彻底贯彻创造了条件。按劳分配其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实质上就是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肯定。同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特点还决定了按劳分配不是唯一的分配方式,这就为效益优先提供了经济条件,具体表现为不同的企业由于素质上的差别而带来企业利益的差别;同一个企业内部劳动者由于个人体力智力的差别也带来了个体收入的差别。这就从根本上对物质利益更进一步给予了肯定。所以今天职工重视物质利益,讲经济、讲功利已经成为理直气壮的时代语言,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总之,在加快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职工利益观念强化了,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要对它有个清醒的认识,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必定严重干扰了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和制度的建立,使社会公平明显失衡,使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倘若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上,那么哪怕我们在一些具体方法上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也未免能抓住广大职工的思想脉搏,因此,我们必须公平公义切好蛋糕,动用初次和再分配等各种手段,调整好高、中、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大庇天下寒士以及低收入群体俱欢颜。
二、民主意识增强
企业职工民主意识是主人翁思想的一种反应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两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者直接结合使职工成了企业的主人,作为企业的主人理所当然有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另一方面虽然有了产生职工民主管理的现实基础,但并不等于民主意识就会增强,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下,职工和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职工在自我意识上就根本没把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因此民主意识薄弱。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民主意识为什么增强呢?概括讲有以下原因:
其一,“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的内在动因。
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要达到增强,主要取决于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意识是否真正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有了确立主人翁地位和意识的观念基础,但由于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主人翁的地位与企业的命运处于分离状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对其法人财产拥有独立占有,经营和处置的权利,这就使包括经营管理者在内全体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更直接,更紧密。
职工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大大促进了主人翁意识的确立,命运共为一体迫使职工自觉将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浓厚的参与管理意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并通过“职代会”参与决策,监督经营,提建议,献才智追求民主管理的形式,以期整体效益。所以主人翁意识的真正确立是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民主管理的内在动因。
其二,“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作为市场的一大特点,存在于每个角落。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为适应市场,彼此之间就要展开竞争,既然有竞争,那么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格局。当企业的命运与职工命运血肉相连时,严峻的现实迫使其不得不关心本企业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激烈要求实行民主管理。为使自己企业在竞争中不败,不仅对产品的数量、质量、销售量表示关心,而且对企业生产中物化劳动的消耗也非常重视。所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形势是促进职工民主意识增强的外在动力。
职工民主意识增强表现在要求参政议政上,参政议政实质上就是民主意识的具体表现。面对这种现状,作为领导者要在加以引导,使之正确行使民利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识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求知欲旺盛
科技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在企业吃“大锅饭”的年代,职工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怎么样,很少有人过问,因此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知识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为什么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旺盛呢?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其一,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促使职工迫切需求文化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竞争的基础,知识是竞争的保证。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从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增强竞争力度的最有力武器。为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利用新技术对现有装置挖潜改造,另一方面全力吸收世界新知识为企业储蓄后劲。如此以来加快了知识、技术更换的步伐。作为直接从事生产的职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必然产生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其二,职工内部竞争环境的形成,是产生求知欲旺盛的动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在充实职工的知识结构下功夫、花力气,为此除对必要的专业人才引进外,还在具体岗位上,根据职工技术水平高低实行达标上岗。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者进入高难度岗位,而相形见拙者受到调整,并根据责任大小,技能高低再给予不同的岗位津贴。这就使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拉开了档次,使职工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别明显地反映在利益分配上来。从而形成激烈的内部竞争环境。正是环境的熏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职工重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强烈要求学文化,钻业务,求知识。
求知欲旺盛具体表现为,不少职工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定向培训。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同“出风头,捞文凭”划等号,应看到他们与时俱进,渴望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立志为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愿望。
四、需要层次提高
所谓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前四个为低层次需要,后三个为高层次需要,即,精神的需要。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需要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工的低层次需要即物的需要已基本满足,开始转向高层次即精神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人际交往扩大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际交往属于高层次需要。所谓人际交往是指:人们在由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定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企业职工人际交往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客观地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成为促使人们扩大交往的内部动因。正因为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才要求互补、互助、共生,一起探讨问题、寻求意趣,从而在社会元素中实现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看,当人们的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后,就会向高层次即“求知与理解”的层次发展。而要实现这个高层次,其中包含着必须进一步充实个体的认识结构,增强彼此间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职工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并向高层次需要发展。这样那种由于受物质生活条件限制的人际交往,显然已经难以丰富、充实和满足人们的认识结构。这就必然要冲破原来狭隘的交往范围,扩大人际交往,拓展需要层次。
由此看来,人际交往扩大是职工需要层次提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且这种对需要的追求是高尚的,不可把它与腐朽庸俗的“关系学”划等号。
2、工余活动转向
从马斯洛“自我实现”这个高层次看,其中包含着个性心理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认为,个性心理,指心里现象的个别性,包括兴趣、性格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活的提高,将那种每天往返于工作岗位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变为呈“放射线型”的网状生活结构,就其原因有一下两点。
其一,个人“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个性心理”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职工为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情感得到更好地陶冶,紧张而繁忙的劳动后,利用闲暇时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以实现自我完善。显然原有“两点一线”工余做家务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要了,这就促使原有狭小的生活空间必然被冲破,导致工余活动转向整个大自然。
其二,物质条件的优化为工余活动转向创造了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已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冲破了产品稀少的垄断,各种产品应有尽有,往返交通更便捷,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先进电器突飞猛进进入了职工家庭并排上劳动的用场。物质条件的优化使其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有了多余的闲暇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原来下班麻将齐上阵、超市酒吧泡的生活方式已感乏味和不满足,意趣不同的情感驱使他们走出狭小的家庭空间,投身于广阔的大自然获取新的感知。
毋庸置疑,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有其必然性的。对这种现象我们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认为职工工余活动转向是“神马都是浮云”的表现。其实任何业余活动都寓有乐趣,而这种乐趣正是需要层次提高的欲望。
3、审美心理大变
审美情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心理集中体现在“时髦”上。现代汉语词典将“时髦”解释形容为人的装饰衣着或其它事物“入时”,对“入时”我们可表达为“入时”即跟上时的步伐,不落于时代之谓也!可见其并不是一个坏字眼。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时髦心理”是一个时代人心的反映,从积极方面看,时髦心理是一种向上追求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竞赛,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时下一个个发烫的词条和网络语言都很给力。因此,时髦心理具有时代性,它和人类的好奇心竞争心以及爱美心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普遍出现追求美的穿着、美的装饰、美的布局、美的享受,因此审美心理大变了。引起其变化的原因概括讲有以下两点:
其一,职工“收入”增加是追求美、使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开始逐步向最高层次“美的需要”发展。当家庭收入有一定积累时,就出现要求穿得更“时髦”些,住得更舒适些,摆设更现代化些的心理动态。所以“收入”增加是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物质基础。
其二,款式新颖、鉴赏艺术化是刺激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外在原因。
心理学定向反射原理认为,审美主体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美感达到饱和程度,如果继续审美就不能再获得美感,而当环境中出现另一新的刺激物时,定向反射又迅速恢复,使注意指向新的刺激物。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丰富,品类齐全,款式新颖,格调艺术化,如此充足的市场,必将使人们的审美意识随市场牵动,与物品转移,因此一旦社会环境中出现新式服装,新的装饰,新式用品等新的刺激物时,人们的“时髦心理”又会指向新的目标,从而引起审美心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美在生活中,生活也需要美。可以说任何时候人们都在追求着美,只是某些原因使人们追求美的程度不同而已。面对今天职工审美心理大变的这种现象,我们一是要认识其必然性。二是要引导。向他们讲清“时髦”与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髦”不全等同于“美”,所有“时髦”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要使他们善于区分“美”与“丑”。
综上所述,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浅析职工队伍的心理特点,找出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目的是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和规律性。
作者单位:海利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关键词:研究现状 相关问题 实践反思
高职会计专业与本科会计专业教育一样,都处于会计教育中的中间阶段。因为,处于会计教育顶端的是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处于高职会计教育与本科会计教育之下的是初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因此,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不仅会影响到会计教育最高阶段的会计专业研究教育,而且也会涉及到初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会计教育专业的发展。所以说,我们本次的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从业者也与高职学校其它科目教师一样,积极地探索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教育目的,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如李怡雯发表于2013年《职业技术》的《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一文;张瑞芳和左桂云发表于《经济研究导刊》的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等。这些研究文章都比较关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其次,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如张志华发表于2013年《经济研究导刊》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等文章。关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不仅事关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型,而且也事关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研究。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转型也好,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也罢,都得以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作为基础。所以说研究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也是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的研究。
最后,上边所举论文虽然数量有限,但这些论文都是最新发表且在知网上关注度较高,再加之自己长时间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问题的思考,可以得出当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焦点是这样的结论。
二、本次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进行研究必须涉及到哪些问题呢?结合自己多年的会计教学实践和毕业学生的反馈,参考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进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实践一定会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进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的实践首先要涉及到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传统的高职会计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界定的: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企事业单位,能在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企事业单位出纳、银行柜面服务等会计及其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的目的就是跟上这种新的变化形势。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形式的日新月异,对我们转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研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比较同意下边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观点。
厦门远华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杨雄在其论文《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的探讨》中,把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中小企业会计及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可以这样说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目标的转变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势必引起高职课程设置的变化。围绕新形势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具备传统会计专业的系列课程。目的是使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应有的、从事会计工作必有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必备知识基础。
其次,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发展需求,设置选修性课程。如果某些毕业生在毕业后想继续考研深造,我们应该结合考研所必须的专业的要求,为其开设相对较深的会计专业课程,为其继续求学做准备;根据某些会计专业毕业生是为了直接就业的需求,我们应该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增加设置更为恰当的实用性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在求职中的优势和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才能满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
最后,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一定要有实践性课程。无论对准备继续深造的考研学生而言,还是对准备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而说,实践能力都是其从事会计工作的可靠保障。因为,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实践及反思
根据多年的高职会计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进行了如下的实践并对自己的相关实践进行如下反思: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即,一类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直接参加会计工作,一类学生面对考研,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的分类,分别阐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
1、面对中小企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
这一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直接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的会计实践,因此,他们在高职学校里一定要熟练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会计专业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熟练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软件的操作能力、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做账核算、纳税筹划、会计的内部审计等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在学生的能力方面,会计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纳税实际操作能力、会计专业的开发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了以下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工作。第一,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直接面对会计工作的需求,我们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是在课程设置中,延长了学生的实践时间。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有专门的实习时间,还有到中小企业参加真实的会计工作时间,即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与顶岗实习的时间加起来与其在高职学校学习会计理论的时间几乎相等,即学习与实习所用时间相等。
结合当前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出口贸易的现实,在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加强了与会计专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前者是为其以后的会计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后者是为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打基础。
根据学生的反馈,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没有耽误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中(实习和顶岗)既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专业学习的兴趣。
2、面对考研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
虽然都是高职学生,但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与前者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为其设置了选修形式的专业课程。这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考研深造的学生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因为考研需要这一部分高职学生在具有相对熟练的会计实践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对较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学校为其增加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研究等知识内容的强化教学工作。
会计专业的考研不仅涉及到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涉及到英语学科的学习。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转型与创新的研究中,我们还加强了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虽然高职的大部分学生不准备考研,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英语在未来的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一定是会计从业者不可或缺的语言技能。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研究尤为重要,值得我们高职会计专业老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李怡雯.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2013.03
关键词:园林技术 特色专业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1-01
1 会计专业建设的概况
1.1深化会计专业建设,主要是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
会计专业研究服务于会计科研及行业的发展,为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指明方向,提高学院的品牌力,创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水平。专业架构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遵循以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1.2会计专业建设在于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熟悉会计的专业知识,了解会计专业的前沿知识
学生具备掌握会计的操作技能、以及报表设计和出纳理、审计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电算会计运用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就业。学生我校期间打实了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时代及网络时代,电算会计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是未来会计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学院在开放会计课时要注重学生的电算会计能力的培养,把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结合起来,才能在社会上学有所用。
1.3会计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营销知识
会计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营销知识,也可开一些市场营销课程,营销策划是一场中小企业商业的革命,规模营销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当今社会是一个营销型的社会,也是服务型的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懂一些营销学的知识。在新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借助营销手段来推广,只有认准大局,才能够生存。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普及电算会计,会计专业的建设与要密切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 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应融入新理念与方法
2.1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会计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会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也是个新的竞争时代。会计的实践教学可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索会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学生应掌握会计的操作技能。
2.2会计学科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诸多优势,电算会计是行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专业建设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有光明的前途。会计系统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其知识体系也非常庞大,有手工会计,也有电算会计,有出纳,也有审计,有大企业的会计,也有小企业会计,也有多种经营会计,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才能完成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引导学生考取各种会计证书,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这样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好就业。
2.3电算会计是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会计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仅包括电脑会计,还包括出纳、审计等等。电算会计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电算会计也是技术创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创新型会计专业技能重点
3.1电算会计技能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我国的电算会计有新的机遇,下一步的电算会计将是会计行业发展的热点。会计业的新事物不断出现。会计的技术创新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好像是两兄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电算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重要技能,要为会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电算会计是会计实现的重要手段,提倡会计业的新的模式,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高会计服务水平,会计从业人员要有职业道德,也要有服务意识。
3.2填制会计凭证技能
现代会计融入了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业由手工作业向电脑作业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填制会计凭证也可能通过电算会计来实现,实现科技持续发展。会计的制度创新是未来会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填制会计凭证时凭证不能有错,而且效率经高,对会计的整个作业流程都要熟悉,会计专业的建设也要与学校的发展要结合,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学科建设也与学校的发展规划要结合,这样,在会计专业建设时才会有好的思路。
3.3审计技能
学校的教育要为学生走出社会打下好的基础,会计专业的建设着力于组建新的会计知识体系,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学生主要掌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主要讲解会计技术的优化与组合。
3.4出纳技能
出纳是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岗位群,在我国的会计法里面,出纳也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职责,会计专业建设要以岗位群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纳工作的各个工作流程也是非常细的,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好,这样用人单位才会对我们的学生有好感,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会计专业建设才有新意。
由于时展的需要,我们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创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一些新的会计教学及研究的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会计学生专业建设,还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有创意,会计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到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走出校门,这样才有新的培养模式,学生才会有新的思想,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职业学院的发展才有新的创意、有新的机遇。在社会行业中,会计在各行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专业也是职业学院一个重要专业,会计行业也是一个服务型行业,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完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大纲,会计教学要既研究会计原理,也要注重实践的灵活运用,把理论知识也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那么,会计的实训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莲苓.会计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会计技能是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技术提升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探索中职会计技能教学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技能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迅速地提高会计技能,培养一批能力强、素质高、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员。
一、会计专业技能对中职生的意义
(一)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技能的全面掌握是现阶段中职学生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和科技化,工作效率和对人才的需求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会计在企事业单位的核算业务也呈现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会计专业的业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其技能,增强其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对此,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身会计业务技能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会计专业类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管理能力较强、操作水平熟练的会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正是符合了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成为具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才,满足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
(三)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
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日益趋于实践性,其中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开展更是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和突破,其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了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目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寻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多,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的技术人才更是社会所稀缺的。就目前中职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每年的中职毕业生人数都在逐年增多,但整体质量却并不高,社会竞争力不强,更是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现状,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开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下滑。
(二)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模式时,很多中职教师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刻板的教学方法中,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热情,从而影响了中职学生会计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缺乏相应的教学改革动力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的改革上,许多教师总把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归咎于学生素质差,进而觉得中职教学改革收获甚小。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实践课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正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上失去了进取心,由此导致了教学改革难以深入。
(四)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在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中,中职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不到实际操作等问题,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其所学的会计知识专业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枯燥的会计专业常识,很难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但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所教的课程,往往是只注重内容,忽视操作技巧的训练,导致职生们的操作能力特别差,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就业率下降。
(五)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方法仍旧存在沿袭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不能达到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目标。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呆板,根本没有将课堂充分利用好,调动起会计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教学评估系统是中职学校提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中,中职院校没有定期开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和考核,或者是教学评估开展的效果不佳,如教师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深化改革,学生在评估考核中出现的考试作弊现象较为严重等等。教学评估系统建立的不完善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
(一)制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要坚持以“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培训”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将教学目标的定位找准,才能为会计专业教师的授课计划指明方向,从而提高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水平,提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培训”之所以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改革目标,主要是满足了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也是现今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对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以学生自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辅助引导的作用,要充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课时,以点钞操作技能培训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分组实践操作,教师要把课堂交予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遇到问题要发挥出团队的力量,积极的探索问题,教师可从中进行建设性的意见支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精选会计专 业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1. 根据中职生的自身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根据中职学校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可以构建课程模块体系,将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者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可根据教学经验、中职生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分类,如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的减少,增强会计实践技能培养的授课课时,同时还能根据中职生自身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变化课程,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学习内容和授课时间。
2. 以就业为导向,精选教学内容
由于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往往会令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学知识单一,更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精选教学内容时,不仅要依据市场的需求,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综合水平,尽量做到所学知识能在实际中应用。注重教学内容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基础基本理论适度的前提下,根据培养对象的本领原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与职业本领有关且应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以达到精准教学,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确保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未来就业的发展中,而不是感觉学无所用,以培养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主要在于增强对中职生会计技能的提升,通常对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没有实际运用到操作上,也是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较好地实现基本理论与实践相联合,从而可行的增强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如会计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用声、形并用的教学效果,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进行珠算操作技能、点钞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核算流程的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有机的进行结合,并掌握以下核心技能,如会计核算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纳税会计技能、通用财务技能等。
(五)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要注意制订和运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在教师教学方面,可以定期有一定的教学评估,激励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善,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好的教学评估体系还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更多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克服平日里的自由散漫、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严格督导学生学习,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通过考试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引起教师在日后教学过程的改进,通过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的表现及学习情况等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以及对会计技能掌握情况,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技能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强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中职学校在日常会计专业技能教学中,要不断完善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以“重基础、重实务、重技能”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都有进行全面的创新,从而适应市场要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转型
一、引言
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传播专业化工作技能、帮助广大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任务,因此民办高校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1]会计专业由于其就业面广、技术性和实践性强而成为一大热门专业,因此民办高校如何在自身发展中,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的文化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转型的关键。
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院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培养大批优秀会计人才促进广大青年走向工作岗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会计专业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招聘信息可以看出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特别是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各类企业的诞生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进一步加大。[2]但是相关数据显示,面对如此广阔的就业市场,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却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会计工作,用人单位一方则表示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体现出许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走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时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往往不能胜任企业的财会工作。[3]许多民办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工作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学期,这样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反而造成师生“敷衍了事”混学历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仍然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等方式进行,这与实务工作中电算化的标准相差甚远,致使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快速进入相应角色发挥作用。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4]如前文所说,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味追求办学规模和办学影响力,培养方式如同“空中楼阁”不接地气,培养目标脱离企业需求,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的民办高校在设立会计专业时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却忽视了大多数民办高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主要是作为企业基层财务人员的现实,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5]二是课程设置的问题。理论教学上,许多高数、政治课占据大量课时而这些课程与会计专业并无太大关联性,授课的方式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掌握程度难以衡量。[6]实践教学上,民办高校本身资金和师资力量有限,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地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到会计实务中去,实践教学的成果没有合适的手段衡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甚微。[7]
三、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第一,增设会计专业技能型课程。针对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课程,对于技能型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的问题,要加强对于技能型课程的建设和支持,促进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转型。坚持就业为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转型时要坚持以促进就业为中心,丰富学生课堂教学方式,面向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财务工作能力,还要具备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鼓励创新型教学改革的推进。加大民办高校与会计事务所、中小企业等的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同时注意引进高素质的会计教师,定期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指导,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建立模拟企业真实财务工作流程的综合实训室。传统手工做账已经退出财务工作的舞台,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紧跟步伐,通过综合实训室让学生感受真实财务流程,提升以后就业技能。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并讨论了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转型,论文首先通过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当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提出增设会计专业技能型课程、坚持就业为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鼓励创新型教学改革的推进,建立教学基地,建立综合实训室的措施来推动民办高校会计专业的转型。
参考文献:
[1]杨良,张琪,白丽君.高校转型背景下的会计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3):90-91.
[2]张宏禄.广西北部湾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转型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2014(8):38-40.
[3]武迎春.民办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J].研究与创新,2013(10):34-37.
[4]刘媛.试论民办高校《会计专业英语》的课程转型——基于市场人才需求环境[J].商贸人才,2016(1):182-184.
[5]程腊梅、姜鸥.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126-127.
[6]何传添,刘中华,常亮.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J].会计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