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课程 整合 高职院校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对教学资源体系建设、课程开发、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作出了规划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这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文字、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目前, 教学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是指有机地将信息技术和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共同完成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教学的演示工具,不是被动的纳入。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引发教学的变革, 只有使其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过程,信息技术才会对教学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互动性双向整合,要求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教学观、学习观,应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地位,并实现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和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二、当前高职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比较落后
现今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持的教育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教师对整合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认识高度尚不统一,没有领会到计算机技术的实质,未将信息技术融入真正的课程结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法和教学思维的转换上,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对于信息化的利用存在机械、虚化的现象。不少教师认为整合仅仅是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单纯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的水平上,导致教学成“黑板搬家”“课程扫描”,由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电灌”。 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其实质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教学,既没有人机间的互动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内容过于宽泛,难免会失去课程整合的本位;过分的对理论进行拔高必然会使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失去方向。形式化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缺乏实实在在的推进。
(二)教学环境资源建设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这些年来,高职院校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络环境升级,但针对教学进行的建设很少,教学资源建设规划没有跟上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方案脱节。很多后发展高校的校园网仅仅停留在新闻和传达基本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不能针对学科建设发展的教学内容变化调整,不能及时更新网站和网络课程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形同虚设。整合基本上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而对课前、课后环节的整合是十分匮乏的,并没有真正实现对教学的良好支持。总体来说就成了整合的瓶颈。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较多,但教学上所需的教学平台、资源平台较少,开发出的课件和网络课程多用于参赛,而真正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改善的较少。而且,没有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体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资源平台。目前,资源库建设针对性不强,资源收集注重数量,忽视质量,缺乏从教学需要和发展出发,对各子模块进行系统的设计。这样建设的教学资源不能反映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只有欣赏性而没有实用性,与教学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建设维护信息资源的经费保障、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有考核标准等配套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的措施。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信息设施建设,完善网络硬件环境,建立教学应用平台
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如何考虑资源与教学的结合,有效利用资金,在政策上优先考虑和建设与教学需求迫切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研究与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大力加强学校的信息设施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可靠的信息设施就无法保障整合的实施;没有硬件的投入,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都是空谈。因此,学校应继续加大硬件建设经费的投入,每年都进行设备、系统的更新与维护,搞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校园网络的灵活运用,部署网络教学功能。
要综合考虑建设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和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必须考虑满足现今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
选择或开发适合的教学应用平台。学校领导应重视教育技术方面的应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共同为促进教学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加强网络的教学服务功能,实现对教学的强大支持,学校必须建立教学服务平台,并对该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源,为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教学服务功能。
(二)提高全员信息素养和教育观念更新
高职人才集中,提高全体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抓好学生的信息能力培训。当前,学生应掌握信息化素质的基本知识、网络信息资源及应用、基于Web 2.0技术的网络应用等技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会了使用和评价,通过讨论来促进反思、加深理解、学会批判,通过比较学会对信息的鉴别,通过有效的交互工具,得到教师的解答和同学的帮助。总之,要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科学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应当遵循以下四个要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作用。(1)要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需求、学生的特点以及媒体的特性,合理地选择技术,合理安排使用的时机与方式。(2)要充分挖掘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处理信息和研究信息中发现真理、发展认知,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3)要强调协作学习和情感交流,把技术的工具性和教学的人文性统一起来,其中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4)要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能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工具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
(三)建立适合自身教学情况的整合模式
计算机科学知识爆炸性增长,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面对高职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仅依托教材和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学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校软硬件条件、师生情况等教学条件综合考量,尝试从计算机辅助的讲授型授课、基于Internet的合作学习、Web Quest、课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角度使用信息技术,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进行教学实践。我们可充分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和开放性等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灵活性的原则,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全面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本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课外则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为他们扩展知识。
(四)重视资源建设
网络中丰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无疑是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与研究、构建新型教学结构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的学科资源建设要有序、高效地进行。学校可出资购买现成配套的教育资源库,也应积极组织教师建立自有的资源库,搜索整理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并进行研究和改良以适应本校实际教学情况。总之,就是要调动教师进行力所能及的学科资源开发。
信息技术可以从信息资源库、研究开发工具、交流协作工具、管理工具四个方面为计算机课程提供支持。信息技术对这四方面的支持与实训过程中的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构建一个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模型。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而目前我国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低层次的整合,因此,还需要一线教师与教育技术研究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J].中国远程教育, 2002,(10):53- 57.
[2]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2).
[3]罗闻泉.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整合[J].职业技术教育, 2007(2).
2012年9月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国内访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编号:教人厅[2004]8号)。
作者简介: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计算机网络逐渐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同时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向更加广泛和强大的功能发展,并被应用到社会建设的各个行业中,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行业是当前新兴的工业技术,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生产的自动化,不仅有效的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还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计算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1机械设计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中主要需要依靠各种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这就要求各种机械设备必须要能够灵活、有效、准确的运转。而设备自身组装运行的品质直接影响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行业的生产以及管理水平都不够高,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1.1机械设备的装配不合理
机械设备的合理安装是保证理想生产状态的前提,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应用与设计的计划相符,才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但是从当前我国的机械企业的机械设备组装来看,其在设备的配置上还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运行。
1.2设备更新不及时
设备更新换代是为了保证机械生产的活力以及生产的质量和进度,但是一些企业由于资金运转不灵,难以做到及时更新设备,进而导致设备陈旧、落后,使生产进度难以跟上,同时机械的老化也使得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难以保证[1]。
1.3设备的养护不彻底
机械设备的养护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基础,但是部分企业的领导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未能做到对设备的及时护理,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业中的机械设备超负荷工作,却得不到及时的养护。进而使得机械设备老化的速度加快。
1.4设备维修问题
机械设备的更新以及养护的不及时,必然会增加机械的维修量。但是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设备生产中由于缺乏对细节的关注,使机械设备中难以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隐患问题,一旦这些隐患发展成为大的故障,那么将影响到整个工厂的运行。
2计算机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自动化生产打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制约,有效的改善了人为的操作失误率。计算机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辅助数控制造的生产运行。
2.1计算机技术在数控编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编程可以分为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两种形式。手工编程是指由人工完成对各个阶段的编程处理;自动编程则是指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零件,需要人工结合计算机,利用编程数控语言来对程序进行编写和处理。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控系统的更新,实现了数控与计算机语言的转化。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相对于数控系统的发展速度更快,所以计算机在机械设备的生产中必须要保证二者间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够满足数控编程的需求。
2.2计算机技术在数控加工仿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机械制造中的虚拟性特点得以实现。在机械设计制造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对设计的产品以及加工的环境等进行模拟,从而实现对操作人员的仿真培训。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操作者的操作水平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还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生产中的再改造问题,为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生产奠定基础。
2.3计算机技术CAD、CAM设计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机械设计制造中,CAD、CAM等软件的应用能够加快设计和加工的速度,提升质量。机械CAD能够通过查询实体质量的性能,实现对机械或者零件质量以及体积等方面的计算。模具CAD则能通过CAM以及CAD的集成应用,实现对复杂模具的设计。在机械设计中通过对CAD、CAM的应用,可以在计算机上绘制和呈现零件以及机械的模型,并针对机械的特点进行零件的模拟装配,同时再通过其他技术和工艺的应用,完善道具路径,并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模拟,形成数控程序,然后在数控机床进行输出和加工制造[2]。
2.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数控加工的开放性
数控加工的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在网络操作中的应用,通过在开放式的数控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接口的协议,通过网络图形显示、通讯以及动态仿真等,进行独立的模块处理,并通过信息的交换,满足其生产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技术也在不断的改革和更新,这也使得数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通过基于PC平台的开放数控系统研究,使现代数控加工技术更加方便。这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利用高级语言实现对程序的编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更完善的应用在数控加工中。
2.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国对设备维修技术的研究,在设备维修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维修效率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机械设备故障的维修需要先制定科学的维修方法,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技术,按照设备的磨损故障情况、重要程度等利用RCM逻辑树分析方式确定维修方式。在设备故障的检测中可以利用红外检测技术中红外线的成像原理发现设备内部的电阻、损坏以及散热损失等情况的分析,并对设备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防止设备的故障进一步扩大,降低维修费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机械制造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加快了行业的发展,不但提升了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顺利进行,保障计算机设备生产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何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7):148-149.
[关键词]施工技术计算题类
通过对历年中职学生高考试卷分析发现,对《施工技术》高考中的计算题大致是:土方量的计算、施工配合比的计算、钢筋配料的计算三大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计算题的专项训练,其具体方法是:
一、关于土方量的计算:
对有关土方量的计算又可分(1)土的可松性系数类计算、(2)拟柱体类计算、(3)方格网类计算、(4)土的可松性系数与拟柱体结合的综合类计算等。
(一)土的可松性系数类计算
要求记住一个概念、理解二个系数、弄清三个体积即“一性二系数三体积”就OK了。
一个概念――土的可松性――天然状态的土经开挖后体积总有增大的性质;二个系数――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和最终可松性系数,――为土经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分别与其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值,即Ks= 、Ks′= ; 三个体积――V1、V2、V3分别是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土经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有V2 V3 V1的关系。
例1:某基槽需挖土300m3基础体积180m3,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4,最终可松性系数为1.1。计算预留回填土量和弃土量。
解析:(1)挖土量300m3基础体积180m3=120 m3 (是回填压实土的体积)这120 m3回填压实土转变为松散状态下的体积就是预留回填土量;(2)挖土量300m3是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这300m3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4为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再扣除预留回填土量就得到了弃土量。(尝试一下吧,你会的)
【参考答案:(1)预留回填土量VL=(300-180)×(1.41.1)=229.09 m3
(2)弃土量VQ=300×1.4-VL=190,91 m3】
(二)、拟柱体类的土方量计算
要求记住一个公式[V= (S上+4S中+S下)],会用视图作铺计算三个面(上底面、中面、下底面)的面积(S上、S中、S下)。
例2:某基坑坑底平面尺寸如图a所示。基坑深3m,基坑边坡坡度为1:0.5。计算该基坑的土方量。
解析:根据基坑边坡坡度及基坑深度,绘出上、中、下三个面的剖面图(如图b)并标注尺寸,由公式V= (S上+4S中+S下)计算OK了。
【参考答案:由于S上=33×53-20×20=1349 m3, 4S中=4×(31.5×51.5-20×20)=4889 m3,S下=30×50-20×20=1100 m3,所以该基坑的土方量V= (S上+4S中+S下=7338 m3】
(三)、方格网类的土方量计算
这类计算练习时只要弄清计算步骤【①划分方格网②测定自然标高③定设计标高④算施工高度⑤定零点划零线⑥算挖、填土方量并汇总】根本是根据题目要求实际需要哪些步骤,特别是第③④⑤⑥是很重要的---必要会!这样考试时没问题,因为考试时一般计算量不大。
对于第③步,要弄清H0= 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再由是否有排水坡度情况计算场地内任一点实际施工时采用的设计标高;
第④步要为对应于某点:施工高度=设计标高自然标高。结果值“差值”为“+”表示填方高度、为“”表示挖方高度。
第⑤步由相似三角形方法确定“零点”后再划出“零线”(注意弄清“零点”和“零线”的概念)
第⑥步根据每个方格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挖填土方量后再汇总
例3、如图(图略)所示,边长为20m的方格网,已标出自然标高,有X、Y两个方向的排水坡度,场地内挖填平衡,不考虑土的可松性系数,计算场地挖填土方量。
解析:此题不需要进行第①②步,直接从第③步开始。
(1)、计算设计标高:
①初步设计标高(即假想中心点的设计标高)H0 这里
∑H1是一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2是两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3是三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4是四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N是方格网的个数.
②求各格点的设计标高(要考虑两个方向的排水坡度----可先横向后纵向考虑)。
(2)、计算各格点的施工高度(“+”示填方、“”示挖方):由施工高度=设计标高自然标高得之。
(3)、定零点划零线有零点的方格边线(施工高度有变号的方格边线):(用相似三角形法在这些方格边线上确定“零点”OK,能解决吧!)
划零线:相邻零点的连线就是零线(注意:有时零线不止一条哈)
(4)计算各方格挖填土方量(一个一个方格算)后再汇总(搞定了,微笑吧!)
如果例3①没有排水坡度或②只有一个方向的排水坡度或③给出设计标高等的话计算步骤和计算量将大大的简化(此不具例,自行变化吧)
(四)土的可松性系数与拟柱体结合的综合类计算
例4 、在例2中,若基础所占体积和为1000m3,试计算预留回填土量和弃土量;当用车容量为3m3/车的自卸汽车外运弃土时,需要多少车次才能运完弃土?
(相信你一定能很容易地解决)
二、施工配合比的计算
此类题一般是先给出设计配合比和现场砂、石的含水量叫求现场施工配合比和相关的每m3或每盘混凝土所需的各材料用量。解决方法是:抓不变调需变――水灰比(或水泥量)不变,调砂、石用量和搅拌的加水量)。
当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为水泥:砂:石:水=1:X:Y:W,现场测得的砂、石的含水量分别为a%、b%,则施工配合比是
水泥:砂:石:水=1:X(1+ a%):Y(1+ b%):W-X*a%-Y*b%。
在知道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根据现场施工配合比求每m3混凝土所需的砂、石和搅拌加水量是很容易的;如果在告知搅拌机出料容量的情况下,先求出每盘需要投放的水泥用量,再根据施工配合比求得其他材料的每盘需要量。OK了。
例5、某建筑工程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为1:2.56:5.5,水灰比为0.6,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250kg,测得砂子含水量为4%,石子含水量为2%。试求:
1、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是多少?
2、每1m3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
3、若现场搅拌机采用ZC-350L型,试确定每次投入各种材料的数量是多少?
(OK,做一做吧,你没有不行的!)
【参考答案:
1、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水泥:砂:石子:水=1:2.56×(1+4%):5.5×(1+2%):0.6-2.56×4%-5.5×2%=1:2.66:5.61:0。39;
2、每1m3混凝土需水泥250 kg
砂250 kg×2.66=665 kg
石子250 kg×5.61=1402.5 kg
水250 kg×0。39=97 kg
3、采用ZC-350L型搅拌机每次投入水泥250 kg×(3501000)=87.5 kg,
砂87.5 kg×2.66=232.75 kg,
石子87.5 kg×5.61=490.88 kg,
水87.5 kg×0。3934.13 kg】
三、钢筋配料的计算
要求:①有相应的识读配筋图的能力
②记住两个概念:钢筋配料(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长度变化)
弯曲调整值(弯曲调整值=钢筋外包尺寸―轴线长度)
③记住三类相应数据:
弯曲 角度30°45°60°90°135°
调整值0.3d 0.5d 1d2d 3d
弯钩 角度值90° 135° 180°
增加值 3.5d 4.9d6.25d
箍筋 直径Φ4-5 Φ6 Φ8 Φ10-12
调整值405060 70(量外包尺寸)
80100 120140-170 (量内包尺寸)
④记住相应的公式:
直钢筋的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的下料长度=外包尺寸-量度差值+弯钩增加长度
(外包尺寸是直段长度与斜段长度之和)
箍筋的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如此,你不会有问题的。
例6、 完成给出的已绘出各种钢筋简图(见表1)的钢筋配料单中的“钢筋下料长度”。
计算钢筋下料长度
①号钢筋下料长度: 6190+2×200-2×2×25+2×6.25×25=6802(mm)
②号钢筋下料长度:6190+2×6.25×12=6340(mm)
③号弯起钢筋下料长度 :
(765+636)×2+3760-4×0.5×25+2×6.25×25=6824(mm)
同理,④号钢筋下料长度计算为6824mm。
⑤号箍筋下料长度
下料长度为(162+462)×2+50=1298(mm)
此止了,见谅,望多交流!
关键词:柱局部置换技术;施工方案;设计计算;加固工程
对柱的加固目前主要有预应力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加大截面法、粘钢加 固法和改变结构传力加固法等,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通常不允许改变柱子的截面,有时候上述加固法也不能使用,这时就需要采用柱局部置换施工。本文就介绍了该技术在不改变柱子截面的前提下,实现对柱的加固。文章结合某一工程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柱局部置换技术及其设计计算。
一、柱局部置换方案
某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发现底层柱的混凝土的颜色发黄,检测发现其强度远远小于设计时的标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混凝土质量变差的原因。混凝土质量变差必须要及时更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柱进行加固施工。但由于该建筑的结构事先规定过不能随意改动,因此不能改变柱的截面。这时就需要进行柱的局部置换施工,也就是首先凿去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留柱内钢筋和部分柱芯不变,保证钢筋不变形、不被破坏前提下,用高强度的钢筋来还原柱的截面。具体的置换方案为:
1.首先在底层柱凿除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厚度通常为12-15厘米;
2.保持柱的主筋不变,用高强度混凝土浇灌凿除的部位,直到填补好凿除的空缺;
3.清理原来构件的缺陷,把构件表面凿毛,磨掉混凝土的棱角,除去表面的尘土和浮渣;
4.冲洗干净原混凝土的表面,浇筑前对表面进行处理,可以使用水泥浆等各种界面剂,处理干净清洁后才可进行浇筑工作;
5.加固前要对建筑物下面几层的梁板进行支撑,做好支撑工作,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从而才能保证置换加固工程的顺利进行;
6.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禁止同时对相邻的框架柱进行施工,施工的柱要在安装支撑后才可进行;
7.搭设模板、安置钢筋、浇筑新混凝土、搭接锚固钢筋和养护等工作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8.做好沉降观测工作,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二、柱局部置换的设计计算
跟原来的构件相比,柱局部置换加固使用的新钢筋和新混凝土都有应力滞后的问题,滞后的程度和加固施工的原构件负荷水平相联系。在计算加固构件的承载力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拆减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在加固施工时,原来构件负荷越大,在置换部位就要拆减越多的强度,也就是强度的利用率会越低。柱局部置换的设计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下面的计算方法。
1.关于轴心受压柱的计算
3.关于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
在设计计算受弯构件钢筋混凝土正截面的承载力时,也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两种情况:当受压区的混凝土满足置换深度高于加固后的深度时,要根据新混凝土的强度来计算正截面的承载力;当受压区内的混凝土置换深度低于加固后的高度时,则要按照上面偏心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设计计算。
在对柱局部置换加固计算时,除了对各种承载力计算外,还要对做好对周围梁的验算和施工后的验算工作。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对两者的验算工作:
1.对周围梁柱的验算
柱子在进行加固后,截面尺寸虽然没变化,但是刚度增加了,以该柱作为支座的周围梁的嵌固作用也会增强,梁所承受的负弯矩会增大,因此必须要确保梁的支座能够满足对承载力的要求。
2.施工后的验算
在施工时,要随时做好各阶段的计算验算工作,要及时发现现场梁是否有明显的受压承载能力不足、发生下沉等问题,还要观察周围梁是否发生下沉和开裂的问题。在柱局部置换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结构空间作用这个有利条件。
在置换加固施工中,可以设置关于沉降变形的监测点,通过精密的水准仪器对其进行监测观察。监测点最好设置在第二层,放置水准仪时,要选择置换施工影响不到的与柱较远的远侧柱之间。要对各个时期的凿除和灌注、临时支撑的拆除做好监测,及时记录各种沉降变化。还要对柱周围梁是否开裂以及开裂状况进行监测。
结语: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不符合设计施工要求,导致柱的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安全隐患,必须要进行加固处理。通常的加固处理方法就是柱局部置换加固方法,该方法可以满足柱截面积不允许变动情况下的施工,局部的分期置换可以降低支设临时支撑的难度,还可以减少施工的费用。施工前,要做好对各项数值的设计计算工作。在柱局部置换施工时,要充分考虑柱的内力和周围梁的内力改变情况,做好复核验算工作。施工的同时要对柱和梁的变形、裂纹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工程顺利安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施刚,林错错,王元清,石永久.高强度钢材工字形截面轴心受压短柱局部稳定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12)
[2]蒋丽忠,周旺保,刘阳.轴心受压钢管混凝土柱局部屈曲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4)
[3]龙跃凌,金雪峰.方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局部屈曲的有限元分析[J].铁道建筑,2010(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相较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课程教学中又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实践课程逐渐边缘化,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需要教育部门加大重视力度,为整个高职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创新创意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创意教育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模糊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教育形式和基本的教育观念,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能够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3个部分,首先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创新型教育;其次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为创业教育;最后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作为发展的重点,集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造意识,从而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意识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多媒体技术专业的理解过于片面,具体的教学环节依然停留在实习、实验、实训等基础流程之上,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缺乏,学生难以掌握除了基础知识以外的其他实践技能,过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难以站稳脚跟。同时,教师进行授课的时候,也没有充分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大多数学生只会进行理论的讲述,实战经验少之又少,一旦步入社会,需要从新开始。
2.2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是实践类的课程,因此需要教师以实践授课为主,理论教课为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社会技能,使其能够成为标准化的创新型人才。但是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技术实践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较差安排。课程的内容以及授课的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许多院校甚至由于场地和技术的原因,刻意减少实践课程的编排,这样一来,原来的实践课程内容被缩减,实践教程的模块过于零碎和松散,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因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实际的应用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对于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具有不利的影响。
2.3教师团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资质水平的限制,难以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任职,因此实践教学队伍中的教师水平整体较低,文化水平程度也参差不齐,双师型的教师数量不足,主要的授课团队由兼职教师组成,其作用和实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次,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难邀请到专家进行指导和规范,教师的专业技能迟迟得不到更新和发展,因此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因此对于学生来说难以达到优质的锻炼和实践,从而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
2.4实践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够平衡,因此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参差不齐,一些院校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的投入力度不足,院校资金难以购进实践课程所需要的设备和器材,因此大多数院校内部的基础设施不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践基地,内部的构建不够完善,器材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一些设备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和教师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难以保障自身的人参安全,容易发生事故等。同时,社会上的技术逐渐发展,院校内部的课程得不到更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
3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教师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措施
3.1优化教师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课程的主要事实者,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需要教师培训学生实践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各大高职院校需要重视教师的重要地位,逐渐优化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就职的门槛,聘用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出任实践课程的教师,在具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准;同时,院校需要安排聘请专家对任职的教师进行技术指导,以指导其技术规格符合行业发展的标准。定期开展学术和技术的研讨会,使各个院校的教师能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3.2完善技术上的课程类型
首先,奠定美学类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完成素描和速写的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美学技术,并赋予其欣赏美的能力,并培养其动画基础、摄影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完善计算机类的课程,增加其实用性,其中主要包括软件的学习、网页的设计、三维动画的设计、视频的编辑技术以及影视后期合成等,在这一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逐渐提升对于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从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最后,完善创意类的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中主要的课程类型包括平广告设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由于该类型的课程中主要包含媒体应用的技术,因此教师需要更加主要运用美学教学以及色彩搭配,认真准备课件文件,将社会企业的项目实例作为主要的讲授重点,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使其能够实时更新实际的基础和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3.3完善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政府需要增加对于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参考社会上的技术标准,帮助院校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和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硬件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其次,高职院校也需要对内部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和器材,保障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后,需要管理人员实时关注社会上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类型对于人才招聘的需要,及时更新社会上的招聘信息和课程的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社会上对于技术类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严格,因此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之下,需要高职院校逐渐提升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师团队的建设,优化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促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晓璐.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综合布线》课程为例[J].电子世界,2016(7):172-173.
[2]马士玲,张君瑞.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J].赤子(上中旬),2015(10):93.
当今社会,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相关岗位的类型也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杂、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迅速扩张,用人缺口激增,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计算机企业陷入一场以薪酬为砝码的抢人大战;另一方面,几年的大学扩招及计算机类专业的红火,源源不断的本科、高职毕业生走向用人市场。但是,在表面的这种供需两旺的背后,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实窘态。这种矛盾凸现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育部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而各类院校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方法,推动专业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能适应就业竞争的毕业生[1]。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在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发展中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有着重大的变更[2]。国内的高等教育者一直在关注和实践着导师制,尽管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实践方式,但其核心,都是通过高水平高责任心的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教学和指导,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3]。本文针对上述计算机类职业教育的现状,根据自身对导师制的理解,提出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岗位需求,以导师制方式实现定制培养的方案。
2导师制培养的现实基础(Therealisticfoundationoftutorialsystem)
2.1专业与岗位现状
一直以来,高职的专业设置都有岗位针对性。信息类专业随着行业岗位的变动不断分化,从最初的一个计算机专业逐渐分出软件专业、网络专业、电商专业等,现在还在根据新岗位的出现不断涌出新的专业。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专业对口问题,反而学生学完专业就直接改行的情况不减反增。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目前扩招与热门两大条件影响下,每所院系相关专业一招就是两三个甚至更多个班,每一届按同一模式培养毕业的学生人数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计算机类岗位多而杂,有些岗位,如开发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个人素质;而硬件维护及网络组装类、售前售后类、销售类、客服类、设计类等又都各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大多没有很清晰的个人规划,对自身素质的了解比较模糊,对专业也没有太深的了解,在入学后按专业的划分统一学习各门专业课,毕业时按同一个方向实习和就业。不可避免的是,有部分学生并不适应所在专业,对多门专业课即使很努力也无法入门,虽然勉强通过了课程的测试,但在实习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岗位,毕业后就直接从事了与专业或者与信息类无关的工作。而按现在信息类岗位的面来说,这部分同学如果早一些规划,发现自身的长处,了解各类岗位的需求,从而朝相关的方向努力,还是完全可以在专业相关领域找到工作的。
2.2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方式的局限性
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和课程的迷惘理应由老师来解答。但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如下配比关系却不能满足学生个别指导的需要。一个或多个班由一个班主任管理,其中包括50至100甚至更多的学生。班主任老师通常由工作繁杂的任课教师兼任,只能在备课、上课、科研之余处理班里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而一个年级多个班配备的一个辅导员老师,也是身兼多职,大多精力要放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身上;至于任课教师,如果没有担任班主任,一般也把注意力关注在如何准备好、上好自己的课程和完成科研、教改任务上,与学生交流很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的困惑是很少有机会得到老师的指导和解答的,往往到后来就放弃了寻求答案,完成课业之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在各种娱乐和其他活动中消耗掉了,失去了为自己的前途打下基础的机会。
3导师制培养的实施构想(Theimplementationoftutorialsystem)
3.1专业课教师到职教导师的转变
要增强毕业生与技术岗位的契合度,需要由专业技术过硬的导师发挥关键性作用。学生的能力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作为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专任教师,不光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更应具备高水平的职业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能力提升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课程的设计能力和教学的实施能力上,对职业能力提升的关注度不够,虽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收效一般。教师如果只能照本宣科,即使将教材参透,采用好的教学手段教给了学生,对于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的提高却不会有多大的帮助。因此,职教教师首先应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达到能在企业某个岗位方向上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水平;其次应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合作,能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资源,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能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合作关系;最后,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自身的岗位方向,设计一套培养方案,包括对学生的职业方向教育、各学期的岗位方向课外拓展项目设计、顶岗方案设计和毕业设计项目规划方案。
3.2学生到准技术人员的转变
高职学生除实习外的在校时间很短。要在这期间完成从业准备,就需要将课内、课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从新生入学开始,教师就应为他们开展就业方向指导,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项是职业能力测评。高职生源的个人素质有不同的偏向,有些逻辑思维能力强、有些动手能力强、有些事务处理能力强、也有些有营销方面的能力。而这些不同的偏向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于不同专业课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对应了学生适合从事的岗位类型。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可以作为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时的参考,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偏向。另一项是专业岗位宣讲,请企业人员或从事各类型岗位的毕业生给新生作岗位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岗位定位和工作内容,再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定下一个努力的方向。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致的就业目标之后,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课程教学的开展。有一些学生是在专业课学不会的打击中放弃本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的。这就使得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成为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计算机类的各种岗位往往有团队合作关系,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在自己的方向上深入,同时对合作岗位的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映射到课程上也是一样,如果每门专业课都要求所有学生精通,势必会导致部分学生知难而退,甚至认为自己不适合计算机专业。实际上,计算机类面向高职的很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受专业课学习的挫折而放弃这个方面的就业意向是很可惜的。因此,根据各岗位的需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导师拓展项目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准技术人员。首先,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诸如常用软件高级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组装维护等技术基础课程,让学生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也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人能力偏向。另外,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程序设计入门课程将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的了解和编程思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同时选拔出有开发潜力、适合从事编程类岗位的学生。在这一学期结束时,就可从能力、兴趣出发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最终形成导师一对多指导学生的关系。导师建立针对某一岗位的学生学业指导方案;学生在有专业上的困惑时可以更有目标性地寻求指导。在完成导师-学生的匹配后,导师按自己的指导方向,根据本专业各学期开设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本学期岗位方向的课外学习内容和拓展项目,布置给学生,并跟踪学生的完成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各门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通识作为要求。学生在课内可以对岗位相关的其他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外,则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更新自己对于目标岗位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自主完成导师布置的课外拓展项目应用掌握的技能;此外,不同方向的导师之间可以合作设计一个较复杂,涉及多个岗位的拓展项目,由学生自行组合成为项目组,合作完成课外项目,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学期的课外拓展项目完成后,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学分,从而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三个学期的课外训练,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到顶岗阶段,导师可以针对性地推荐指导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并与企业指导老师合作,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岗位工作。另外,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种种弊端,导师还可以从学生实习内容出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心得,编写文档,撰写毕业论文,使得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更有实际意义。
4结论(Conclusion)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微课理论 微课实践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01-01
1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理论建构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当前的微课教学容量小的特征,15分钟的微课视频也正好符合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对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计算机技术在为微课的发展和实践中提高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价值,主要体现在制作视频、转换格式等方面。微课的视频格式通常是以MP4、WMV、FLV等为主,以视频的教学形式为主,当然也要附加一些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辅助,才能完成的构建微课教学的整套教学资源。计算机技术为微课的短时间教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帮助,15分钟的微课视频是对传统大课堂的一种有效回应,是对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也是在为学什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在网络 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教学的传播形式是以短时间视频为主,在这个视频中重点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的讲解,是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落实,是对学生们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载体。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重点发挥了其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课件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功能。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此外还有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师生互动等辅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作用机制
2.1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
微课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互动技术的应用价值。临境技术是指利用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立体眼镜等一系列辅助设施来实现一种三维现实,构建三维立体场景的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以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最终为用户创建一个真实的体验和方便白然的人机交互。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应用领域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建设,形成良好微课教学资源的创作平台,为在区域内或学校内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重点是为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计,统筹安排各项教学设计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优质教学内涵的微课视频设计平台。
2.2 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
为有效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微课的教学模式入手进行改革和探索,具体的切入点是要积极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相对来讲,在我国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对微课大规模应用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更是缺乏对于微课教学的成熟模式开发。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制研究,切实保持与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加对于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设计。
2.3 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资源建设中的实践
微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支持基础上的,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更加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资源建设中的实践。要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数量,扩充其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其应用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教师的个人发展入手,提高教师应计算机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二是开展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们进行合作教研,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平台优势。发展出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课例进行经验交流、知识的建构。此外,还要对于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和研究,掌握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需求和发展现状,更需要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如图1。
参考文献
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身体质量指数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来源:文章屋网 )
一、虚拟机技术概述
虚拟机(VM)是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运行在单个物理计算机上的一种系统,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底层硬件使用。
虚拟机实际上就是一种应用软件,虚拟机软件VMware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应用软件,其特别之处在于,由它创建的虚拟机与真实的计算机几乎一模一样,不但虚拟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以及自己的BIOS。在这个 虚拟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程序。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和Virtual PC,它们都能在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用于安装Linux、OS/2、FreeBSD等其他操作系统。相对而言,VMware不论是在多操作系统的支持上,还是在执行效率上,都比Virtual PC 2004明显高出一筹。
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时候,譬如操作系统实训、计算机维护这一类需要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操作,但是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都是处于保护状态的,在我们调整的系统后不能看出效果或者根本就不能进行操作。这个时候运用虚拟机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了。
二、虚拟机的优点
1.方便安装多个操作系统
假如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在不使用虚拟机的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装计算机上安装多个硬盘,每个硬盘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其二是在同一个硬盘的不同分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这种安装方式下几个操作系统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它们共用同一个MBR,并且它们只是在不同的分区上,文件可以相互操作,这样就可能造成操作系统更容易被损坏。但如果使用虚拟机软件则不然,不同的虚拟机就是不同的逻辑计算机,就算是系统崩溃,只要硬盘没有损坏,则虚拟机中的系统就不会有任何的损坏,并且也不相互干扰。特别是对想Linux和Unix的操作系统来说非常方便。
2.方便进行软件测试
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据相当于是在另外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如此,在正常的系统下安装自己的常用软件,不影响自己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而在虚拟机下就可以只安装你所需要测试软件,避免的正常使用时候对软件测试的干扰,同样也避免了在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自己无法正常的使用计算机,更能够避免软件测试时所造成的系统崩溃引起计算机无法使用和文件都丢失。
三、虚拟机的硬件要求
虚拟机需要将两台及以上的电脑的任务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处理,所以对硬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其中主要的要求包括CPU、硬盘和内存的要求。目前的计算机CPU基本上都是Intel Core i3三代、四代以上,硬盘都是几百GB上TB的容量,这样的配置已经能轻松地满足要求。其中关键是内存。内存的需求等于多个操作系统需求的总和。现在基本上的计算机的内存容量都在2GB、4GB以上,也基本不成问题。
VMware Workstation 10的最小系统要求为:
处理器:64 位 x86 Intel CoreTM单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AMD AthlonTM 64 FX 双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1.3 GHz 或更快的核心速度
内存:至少 2 GB RAM,建议 4 GB
硬盘:应用需要 1.2 GB 磁盘空间。 每个虚拟机需要额外的硬盘空间
四、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VMware Workstation可以运行在Windows(WinNT以上)和Linux操作系统上。Virtual PC则只能运行在Windows和MacOS操作系上。
五、VMware Workstation的使用
虚拟机只是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它的使用比较简单方便,主要就包含虚拟机软件安装、虚拟计算机的创建、调整和使用。
1.安装
首先从VMware公司网站现在VMware Workstation 10这个软件,下载完成之后直接的默认安装就可以了。
2.虚拟机的创建
启动VMware之后,单击窗口右边的图标开始创建虚拟机,按照默认步骤创建即可,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在选择“客户机操作系统”的时候选择你准备要在虚拟机中安装Windows或者Linux系统即可。二是在选择虚拟机的位置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分区足够大的磁盘,避免以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磁盘容量不足,最好不要选择在系统分区上。
3.虚拟机的调整
主要需要调整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整CD/DVD中ISO镜像文件的位置,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像文件就相当于在计算机光驱中放入了不同的光盘。另一个是根据你的物理内存大小和你在虚拟机中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不同,给虚拟机设置适当的内存大小。
4.虚拟机的使用
选中虚拟机后单击工具栏上按钮就可以启动虚拟机了,这个虚拟的计算机的使用与实际的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对他进行系统安装、软件安装后就可以正常的使用。其中通过在虚拟机窗口单击鼠标左键将鼠标和键盘切换到虚拟机中操作,按键盘上的Ctrl+Alt键则可以将鼠标和键盘重新切换到正常系统中。
5.文件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