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学习和实践研究,谈谈如何利用资源进入课堂,服务教学,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转变。
一、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理性思考
语文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深系的学科,在“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进程中,特别是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1] 然而当前在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变中存在着认识误区与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学内容泛化。一是教材受到了忽视或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二是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三是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主义。老师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为了收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2]
(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符号暴力。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中符号暴力的提法,笔者认同《课程教材教法》中《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一文的观点:……这些资源虽然可以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同时它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种课程资源的认识与区分框架,对自身所原本具有的课程资源本体或课程资源意识构成一种压制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会被意识所感知,也有可能处于潜意识中,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课程资源的地位、影响与形成,最严重的状态会导致教师的去技术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暴力。[3]
二、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与学转变的行动策略
针对当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现状,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精神,提出以下四点行动策略:
(一)发掘教材资源,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4]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如此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引导:读书更要会表达,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徐霞客就是一个独行者,而通过阅读,此刻你们已经能读懂他的心了。还记得《过分水岭》这首诗吗?“溪水无情似有情” 诗人一路无依无伴,溪水是没有感情的,但他却化无情为有情,与水为友,自有一番欣喜一份情趣。徐霞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追求梦想而苦中作乐。面对他,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跟他说的吗?
(二)遴选课程资源,凸显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与语文教材编写者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三)联系学科资源,彰显语文教学的多元性。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获全国录像课一等奖的《画里少了什么》(北师大三年级),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学文明白了要画好“海洋世界”需要分工、合作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了两个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分工合作朗读课文相关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分工合作创作“海洋世界张贴画”,让学生可在课堂上学以致用,并体验合作分工的成果和乐趣。
通过实践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进一步知道了:生活、学习中处处离不开分工、合作,凸显本单元主题文化,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艺术能力综合、全面发展,可谓一举数得。
(四)巧用创生资源,尊重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语文新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各自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并要求将这种体验与他人分享就是开发潜在资源。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等,这些体验性的隐性课程资源不是前置于教学活动的,而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5]也就是最鲜活的课程创生资源。
课堂上的生成是动态的、发展的、多变的,往往超出预设之外的。利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调控、驾驭课堂,会使教学精彩纷呈,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5]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3、215-216.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
1、加强学生良好情感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与情感活动分割开来,即情感活动亦不能离开认知活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很多老师都过于注重认知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长此以往便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情感伤害。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断不可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就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针对此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语文知识的认知及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如果能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自主学习便会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
2、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的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要求与特点,小学语文所强调的是语文知识的综合性与基础性。虽然各个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毕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不管怎样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存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便再由对学生一般学科能力的培养,此种能力不是不能够单靠考试便可以衡量的,它所需要的是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与素质。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帮助他们不会轻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能够持续地学习,从而促进我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促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提高的措施
1、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生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应该将其摆放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变成课堂上的主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课堂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做好一切课堂安排,学生在此种学习环境下会渐渐产生依赖心理,被动接受知识,外加学生长期都被考试分数所压抑,心理负担本就沉重。因此只有放手使学生自由,引导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够有助于他们积极思考并主动学习,以便于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气氛。与此同时还要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以一来不仅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交流,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与包容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所不知道的知识。因此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不可一味的批评,而是要给予充分的包容并帮助他们找出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使他们在教师的关怀下在失败中振作起来,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考试同样成为了一项促进学生学习手段,虽然考试分数并不能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但其同样对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明确自己不足之处的情况下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为考试不理想的学生多提供机会,督促其在讲评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错题了解自身不足之处,在纠正复习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其多提供一次考试机会以帮助其建立起学习信息。
3、语文教师要树立其新的思想观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它是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一项重要环节。小学教师要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怀与爱,并做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语文教师可以活用语文知识引导其如何做人与做事,帮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学会生活。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展,促使其养成主动好学的习惯,在明确学生之间差异的同时帮助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知识的运用能力。
4、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应该从语文素养,教学素养以及个人素养方面着手,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人师表,要树立其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够做好学生们的表率。
三、总结
创新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从课型设置,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角度着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并与非智力因素相协调配合发展。针对语文教材的文章特点,内容范围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并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角色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并变化角色,重新确立目标。既要变“一言课堂”为“群言课堂”。即传统的教师一人独角戏,教与学分离,填鸭式灌输转变为启发式,诱发式教学方法,变单项传输为双向或者互换交流,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时并保持课堂气氛活跃。又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教育教学在基本课程内容学习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2、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融洽、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育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是教学生如何主动去自我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虑多问多讨论,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挖掘素材,激励创新
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思维、德育、美育等创新因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凭借课文,紧扣语文,挖掘创新因素。譬如教学课文《司马光砸缸》,教育教学不仅要挖掘创新因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特殊时间救人的关键不仅要有勇气和胆量而且要有谋略,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从而引发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创新实践。
4、总结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程应以学生思想教育发展为本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课程、确立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重视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们学好语文,也能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几下几点:
1.尊重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做到尊重小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他们的自我表达,从而使情感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2.情境体验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情境并充分掌握,以便于在课堂上创设出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小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从内心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以达到提高语文情感教育的水平;
3.互启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用饱满的情感和高度的热情来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应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启性作用。
二 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以及理解感悟能力却相对薄弱,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氛围的创设,运用音像、声音等各种多媒体教学元素把死板的文字转化成动感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把静止的课本书页转化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意境,把学生们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们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美、体验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要在课堂上创设出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展现、语言描述、音乐烘托等等方法。
小学语文教科版第六册中的诗歌《所见》,是我国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即景小诗,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描述了夏季里一个牧童骑着黄牛高唱牧歌,忽然之间闭口停立,原来他是发现了一只正在树上鸣叫的知了,想要捕捉知了的那一刹那间的情景,将牧童愉快的心情和机灵的模样非常形象的表现了出来。整首诗看起来很简单,仔细读却会发现诗人写得非常生动、逼真,情趣洋溢,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这美的情趣,就可以用画笔将这美丽的意境用描绘出来,表达他们对美的欣赏,对美的热爱。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来对学生进行形象性审美情感教育:首先,带领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来感悟诗意,从中学习诗人生动、准确的用词描写,体会运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诗句中美的意境;其次,带领学生体会意境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想象林间牛背上牧童愉快而机灵的神情,大声朗诵诗句,进人美的意境;最后,用绘画再现和欣赏美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进行绘画,尽管学生们的构图、用笔会显得比较稚气,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牧童稚气的模样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心中对美的体会。
3.紧扣文章脉搏,运用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情感 。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字、词、句、段,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或者也可以选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新鲜的课文,在课堂上用激情洋溢、声情并茂的语音进行导读,营造出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例如:在教学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在文中描写大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生活,不仅是潮声,更是心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尤其是"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尽情描绘了大海的神奇,而且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仔细品读作者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涌起""闪烁""滚动"等动词,使学生感悟大海的宏伟,并萌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感悟和体验 。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能够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给以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还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精神,相信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由于学生之间生活经验的差异,在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情感反应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倡课程的多元解读,重视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们在交流阅读感受时,有的是从船长的角度思考,他们会认识到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一定要沉着果断,积极面对;有的则是从那个孩子角度出发,体会到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后果,不能因一时之气而不顾危险。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语文教学如果目标不明,势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盲目和随意,以及教学过程和手段形式化,最终会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一节语文课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支配着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了语文教与学的方向。无效的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因为目标不明,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彻底吃透新课标的精神,或者说没有用好课标,没有用好教材,没有研究自己的学生,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可谓是“教无谱”“学乱套”“练乱阵”,这样的语文课何来效率呢?只有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确定了之后,才能将教学的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从明确目标开始。如何解决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的问题呢?一要研究课标,把握语文的性质、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二要研究教材,把握整套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形成涵盖全套教材的教学目标序列。三要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基础,设计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
二、教育观念不新
观念不更新,质量肯定不可能得到提高。所以,为了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尽快适应课程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具体的说,必须强化平等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学习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新课改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改变满堂“灌”现象,语文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突破理论学习的难关,必须突破“自我革命”的难关,必须突破创新实践的难关。当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味追求形式主义,只能是浪费教学时间。作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学法指导不佳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有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学法指导,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小学语文学法的指导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必定应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学法指导主要在课内进行,一般有如下三条途径:一是学法的直接揭示,二是教法的转化,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知识的传授,轻学法的指导,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实施新课标新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信息技术不会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真的是迫在眉睫。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学习,了解现代各种媒体的使用方法,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尽量要用多媒体以声音、图像来创设课堂的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头传授,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堂效率。当然,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仅仅表现在使用多媒体设备,做个PPT课件,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五、成功体验不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媒体技术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在实践中的整合,促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的过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必将形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策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推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教学。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第四,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等活动。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完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化教学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教学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采用教学媒体可以改变教学环境,给儿童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系统,把教材上的几幅图,制成三维动画的电脑课件,通过色彩斑润的动感画面展示给儿童一个美丽且总爱炫耀自己的孔雀,动画片进入课堂,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
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与学的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总结出来的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调控和创新,才能为教育目标服务。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时,便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特别是教学软件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辅助教学的作用,选择教学媒体,应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运用教学媒体,以获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现代教学媒体种类繁多,而视听教学媒体使用的范围之广,作用和影响之大是不多见的。在学习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一个规律。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教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对学生进行感知、记忆、想象、现解、应用等综合智力开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四、突破教育教学传播的时空界限
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现代科学为物质基础,以其特有的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电子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等多种媒体,可以满足那些因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学习的人,例如工作繁忙,或自身有某种生理障碍等种种原因。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为学与教提供便利,同时也可满足个别学习的需要。运用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使学习者在接受知识信息的过程中不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更新了教师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的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重复性体力劳动也有所减轻。这样,教师才有精力去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才有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探讨信息时代,真正达到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才能与时俱进,达到自我素质的再提高。
语文学科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极为重要。一方面,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它更是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它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调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集中课堂注意力,便于学生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非常有利于语文的教与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品质最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也是连接日常生活与语文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虽然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内容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论创设怎样的语文教学情境,教师都要把握一条原则,那就是能够更好地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情境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神奇与美,他们才可以获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二、教师通过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整体美
语文教师的启发性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语文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诱导办法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启发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思想,更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得出解决答案。正如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通过启发学会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给了他们通向独立和成功的钥匙。教师引导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抽象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唤起学生的想象,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更为生动、丰富。
三、教师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教师上课离不开板书。教师板书的条理美,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板书的简洁美,高度地概括和浓缩课文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果教师板书设计能够融板书的整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样就可以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氛围,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字不仅要写得工整,而且需要注意板书结构合理。如果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就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板书工整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所以说板书结构美,对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前提之一。
四、学生朗读中感受到语文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意境是指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判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语文朗读水平的高低,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教师为学生创设美好语言意境最主要的形式是朗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训练也包括朗读,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法宝。学生朗读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获得思想熏陶,它还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朗读的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领悟语文的意境美。
五、总结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目标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要科学地设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所预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确定好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极其重要的环节。
一、教师运用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教学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造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来就处在好动的年龄段,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其核心是努力创造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把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在语文学习上
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毫无疑义的。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是通过课文学习母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课文内容,没有获得课文语言,那么怎么称得上是语文课?一节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应该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特点,将教学目标紧紧锁定在语文学习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设计的练习,是从学习语文的目的的角度设计的。
三、要分层认定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启动认定,粗知目标。
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增强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随着新课教学的开展,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4.导学达标。
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照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是多练不是指单纯地增加练的数量,而是要讲究质量。练,不应限于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四方面练习。要把讲和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既教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完整概括,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课不仅要有“读”的实践,更要有“动口说”和“动笔写”的实践。21世纪,我们更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留出大量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
五、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目标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认定目标,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强烈的目标意识,使学习目标发挥出导向功能,并准确地把握知识掌握的度。
理解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挖掘出教材深处的含义。只有认定目标,才能准确地把握要挖掘到什么程度。如《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4个生字及14个新词。(2)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3)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由于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目标导向功能强,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如何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为学生考虑,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参考文献:
[1]叶秀燕.对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10).
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学习语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最佳平台。但是面对人文主义教育时,课堂教学就显得生硬、刻板。而一切脱离于现实生活主体的人文教育也必然是干涩无味的。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人物一般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都存在一定距离,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距离感、差距感,不能切实感受课本中内容所带来的自身魅力。而针对一些距离现实生活稍近的文章和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也局限了课本本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适当地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不仅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寻找正能量。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孔子游春》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春游,真正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孔子在游春时的情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教师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小技巧、小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孔子游春》中的内容,让学生观察流水的走向和动态,让学生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做一个有水一样人格的高尚的人。
2.加强互动交流,感受人文魅力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学的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将人本主义教育融汇的手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以主动性和传授性为主,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潜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讲台上走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探讨,建立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例如:在讲授《烟台的海》一文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海的样子,并让看到过海的同学讲述自己在看海时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海的影像,使每位学生彼此交流自我的感受和情感,并逐渐引导学生体会大海的胸襟和宽广,达到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