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习兴趣;模拟考试;学习毅力;学习方法
相比较于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高中的数学不仅内容繁冗、复杂,而且抽象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因此,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即便是一些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都会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不适应,认为数学知识难学,紧张和畏惧的心理便会在无形中慢慢地滋生、蔓延。如果说,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态度一直这样消极、被动,甚至不敢学,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正确地利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脑,那么即便是再好的老师,教得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
一、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并把它坚持下来的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同理,要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前提。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高中阶段,他们不仅被繁重的课业学习所累,而且还时时承受着“高考”大山的重压,让人喘不过气来,学生在这种令人不舒服的心理环境中,心情自然不愉快,即便是硬着头皮在那里学习,也大多都是装模作样,骗骗老师,同时也骗了自己。这不仅蚕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重大
考验。
然而,谁的高中生活不是这样,谁的心情又是每日清闲?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竞争氛围,沉重的升学压力……我们难道就可以选择逃避吗?绝不!初中数学我们能学好,高中数学我们也一样能学好。要攻克高中数学这一“拦路虎”,学好数学,我们首先就必须要攻克这“令人不舒服的压抑感”。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不愉快”,而投入最佳的状态在学习中呢?我认为,倾诉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学生心中的郁闷,不愉快,就像是一堆垃圾一样,如果长时间不清理,必然会让学生觉得压抑。这时,我们可以找一个信任的人,将心里的“垃圾”倒一倒,寻求一些理解和宽慰。也可以走出家门、教室,放松一下,让微风吹走心中的雾霾,自己有了一个愉快的心境,不仅更想学习,而且学习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此外,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会面临无数的大小模拟考试,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平时的学习情况很好,但是却没能在考试中得到应有的分数。这就与学生的心理素质脱不开干系。因此,在日常的模拟考试中,学生要将这些考试作为高考的演练场,有意识地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从而能够在无论多大的考试中,都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超常的发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二、保障:培养学生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学习毅力
学习是一门苦差事,而且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学生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从一个台阶跨上另一个台阶。每一位学生都有想学并学好的美好愿望,也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在开始的时候投入了足够的热情和努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消散,大多数的学生学习都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善始善终。而数学被称为是“思维的体操”,其学习过程更加艰苦非常,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生,想要学好高中数学,更需要学生拥有持之以恒,滴水石穿的学习毅力。“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忍耐住台灯前的寂寞,才能换来辉煌的成就。
三、手段:帮学生制订适合的、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下是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总结的几点略有成效的教学手段:
1.制作个人错题集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做题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我虽不提倡题海战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只有见过更多类型的数学问题,才能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制作个人错题集,是让学生将自己做错的所有题目,哪怕是最简单的作物,也要摘录下来。一段时间之后,返回头再看,重新再做一次,让错题集成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园地。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
高中数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变量数学。小学数学主体内容是算术,运算的最终目标是求运算的结果,即求值。初中数学主体内容是方程,方程是逆运算过程,方程的最终目标是求方程的根。高中数学主体内容是函数,函数最终目标也是求它的结果,即值域。小学、初中数学更多体现了是一种常量数学,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就学得好。函数体现了高中数学的变量思想,而函数的动静结合,数形结合方法贯穿了高中数学的始终,光计算能力强对高中数学远远不够,这也是很多初中数学学得好的同学到高中却听不懂高中课,跟不上高中课的原因。高中数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函数,可以说高中数学学得不好,一定是从函数开始的。
初中与高中数学鸿沟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初中、高中函数概念的定义不同
初中定义:函数是一种变化过程。在一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x在变,另一变量y跟着在变,这一变化过程叫函数。
高中定义:函数是一种对应过程。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在这一过程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如果A、B是非空数集,则这个映射叫A到B的函数,记作y=f(x)。其中原象集合A叫定义域,象的集合叫值域。
高中定义是一种数学符号语言,比初中文字描述性语言要准确得多,但也难懂得多。
克服这个差距的方法是在初中定义与高中定义之间搭建一个台阶,引入第三个定义:
函数是一种运算过程。定义域A中的每一个x都拿出来,经过对应法则f的运算,得到唯一结果f(x),记为y=f(x),这些运算结果叫函数值或y值,把这些运算结果放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合B,集合B叫值域,这一运算过程叫函数。
显而易见函数也是一种求值过程,如y=3 x-1,当x =1时,y=3×1-1=2,这是一个小学算术过程,得到定点(1,2),定义域R内所有x都经过这样运算,就得到无数个定点,这些定点的集合叫函数图像。函数运算过程包含了无数个算术过程。当已知结果y时,反过来求x,这就转化为方程,如:3 x -1=0。
当x不停经过对应法则f的运算时,也就不停算出结果y。这一运算过程也就是初中函数定义所说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变量x、y的对应点(x、y)是动点,所以函数图像可以看成是动点的轨迹。
当定义域A中的任何一个x代入时,都得到唯一结果Y值,y值反过来与x对应,这也就是高中定义所说的对应过程。第三个定义紧紧扣住运算,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当然容易被学生理解。
二、数学与高中数学差距体现在常量与变量,动与静的不同
初中数学是一种常量数学,是一种静态数学。高中数学是一种变量数学,是一种动态数学。克服它们之间差别是用三种语言讲数学,讲一种学生听得懂的数学。这三种语言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
如果高中每一节课教师都坚持用三种语言讲课,学生一定会更容易接受,课堂上三种语言是连接初中与高中鸿沟第二个阶梯。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主客观因素。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初、高中教学内容有的地方脱节,在教学中若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如果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另外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实施方法。(1)创造条件。分层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另外教师必须有民主的教风,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层次化分。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和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中层、发展这三个目标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3)施行措施。课前预习层次化: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二、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环节,注重数学基础知识与教学方法的衔接
据很多高中学生反映,高中数学难学。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不少高中数学教师把责任归于中考命题,说数学题太容易做,强烈呼吁中考命题要体现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对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要求,希望以此对初中数学教学施加影响。其实,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如何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本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 根据教材知识编排体系,做好知识衔接
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教学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另外,教材中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并且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但是,这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高一上学期的代数第一章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且立体几何入门难,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高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 根据教学方法差异,做好学法衔接
1、教法上的原因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初高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会产生不适应感,从而影响学习。这主要表现在:
(1)相当部分的高中教师由于没有教过初中课,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所以对初中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所带来的不适应感。
(2)初中各学科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
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做好衔接:
①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例如,在初一代数教学中,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推理的训练,发展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在高二解析几何教学中,则应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②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们知道,立体几何研究的虽是空间图形,但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比如空中平行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空间中垂直的转化策略: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线线垂直。另外,空间中的角、距离及几何体都分别有一些转化策略。
2、学法上的原因
在初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于围着教师“转”,尚无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等的学习习惯。而高中教学,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出现障碍,完成当天作业都颇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从而影响了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高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衔接好学习方法: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课;课改;衔接
每一位初中生在经历了中考之后,带着强烈的自信心进入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但是随着学习的开始,学生普遍反映出高中的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一种“掉链子”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宛如天书,而且单调、乏味,让学生感觉无论是在课堂的学习知识还是课后的巩固知识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这样的环境也使得部分学生进入了一个“牢笼”,相比初中成绩,那更是一落千丈,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心理上感觉难以面对这样的学习,最终失去信心.
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利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存在阶段性的差异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初中义务教育的阶段强调初中数学应具有基础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而去;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则是注重数学的选择性,一切的数学知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提高思考能力. 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多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为主线来安排学习知识逻辑体系,而高中的数学则是以专题教学和模块相结合,完全与初中教学模式不相同. 教学主线的不同,也使得新课程标准之下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等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最终导致不能顺利地将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上,最终影响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二)课标教材内容出现了错位
为了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的难度与深度都适当地降低了,更多的是拓展了数学知识的“宽度”,例如初中的概率计算、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三视图等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大多都与现实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想联系,多常量的运算,少代数式,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但是在高中数学中,更多的是接触二次函数、分数指数幂以及对数等知识点.传统中的初中数学教材符合了“浅、少、易”三点,就算是新添加了内容,也没能够与高中的知识有效地衔接在一起. 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统计分层抽样,仅仅是在初中教材中零星地出现了点点,而在高中教材中却作为了一个重点进行介绍;初中教学的三视图与高中立体几何初步里面所讲授的三视图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这样就导致高中数学教材在知识点、教学的要求上偏离了初中的难度要求,导致内容发生错位.
(三)学习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初中生通过中考进入了高中,学生需要一个时间段来熟悉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刚刚通过了中考,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都会为自己留下“放松”的阶段.而在刚进入高一,面对的就是如函数的单调性、集合等等很难理解的概念,使得从高一开始,就从心理上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最终影响数学知识的学习.
(四)教法学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初中,教师喜欢将每一个知识点加以归类,而且讲的比较详细,更多的是针对中考而去,学生只需要找准这点,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高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方法、心理需求都不是很明白,再加之新课改后,高中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样是满堂灌,但是对于概念的讲述都很粗略,对于针对性的练习都是采用的高考题. 这样使得学生在没有掌握概念的情况下,面对高考题也听不明、弄不懂. 初中,需要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然后自主的去探究;高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要懂得自己去总结学习中的规律,对于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造性等都有了更高水准的要求. 这也使得初高中数学学习不能正常的衔接,导致学生适应不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
作为高中教师,应当全方位的了解初、高中两个阶段数学学习课程标准的差异.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
(二)系统化的研究初、高中教材
例如:我们在研究教材的时候,可以充分的考虑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从中考虑到:其一,对本地区的初中教材进行研究,找出初、高中教材本身存在的关系以及衔接;其二,对其他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的区别、联系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驾驭教材.
(三)留心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1. 新生心理的衔接工作
首先,让学生在心理上认识与了解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所占比例;其次,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进行对比,让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以及课堂教学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其次,阐述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最后,请部分高三学生为新生讲述学习体会.
2. 提问――重视兴趣培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刚进高中,面对数学困难,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胆怯的一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主动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个提升学生衔接初高中数学带来“兴趣”的有效手段.
3. 教学需要有针对性
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当中,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摸清学生的基础能力;更要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四)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落实
1. 教学需联系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教学法
教学中,时刻留意对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工作,最佳时间是选择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左右.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适当的减缓教学进度,提供部分难度较低的教学课程,给学生留一段“缓冲期”,让学生在一个逐渐摸索的进程中适应高中教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集合、函数等入门的课程,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困难. 所以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掌握“难度小、梯度缓、多层次”的教学手段,将数学教学层层剥离,分解落实. 在教学速度上,需要放慢开始进度,懂得教学的渐进性;在知识上,多以案例,实例教学入手;在落实上,首先针对教学课本,然后延伸至课本之外的“课本”;从难度上,掌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吸收能力,对课本教材做好处理与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在进行知识系列训练上,开始时可多作一些模仿性的练习、变式,加大学生在黑板上的练习量,不仅方便教师找准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 另外,在进行平时的考试、测验的时候,题目难度不应过大,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格.这样的手段能够使学生逐渐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 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别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再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一、内容上的衔接
对于高一数学教学来说,函数部分是重点,也是与初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切口。众所周知,高中函数中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单调性等是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与图象相关知识的一个延伸,是初中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所以,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脱离初中的内容,要有效地做好衔接,否则,只会让学生出现“轻视”的态度,导致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上心”,影响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的理念被有效地贯彻到了初高中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少,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即便是教师实施一言堂,也能在课下或者是自习课的时候一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一对一的教学,导致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所以,一些教师的“自主学习方法”“小组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发挥不了其价值,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做好初高中数学课堂的衔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初中所学的内容,对“y=x2+2x+1”函数的图形进行绘制,并自主思考,对称轴两侧的x的大小变化与y的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从图象中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该如何判断呢?”这样的过程从内容上做到了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三、学习法的衔接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比较依赖教师,习惯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等都相对较差,如果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我们直接实施“全放手”政策,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无人管”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懈怠”,最后,导致成绩下滑。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是迈好高中的第一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多方面入手来做好衔接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高中、适应高中,同时也确保数学课程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一、高一新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浅析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升入高中后,大多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一新教材内容方面的原因.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材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而高一数学教材较之初中数学,凸显出概念抽象化、叙述严谨化等特点,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并且练习题的类型及解题技巧都是多样的,这些原因都使高一数学的教与学变得较为复杂.
其次,是高一数学教学方法的原因.由于学习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高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强调,这对于习惯了初中教师对重点、疑难等问题进行反复讲解的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学习的障碍.
再次,高一学生自身的原因.升入高中后学生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感觉学习的压力加重了,甚至有的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高一数学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工作
兴趣是学好任何知识的动力.要使高一学生获得理想的数学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使学生对高一数学产生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好高一数学的入学前教育,让学生了解高一数学的内容和特点及在中学数学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结合实例来告诉学生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三,要注意发挥高年级数学学习优胜者的榜样作用,请这些学生为高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对高一数学的学习产生信心.
另外,为了使我们的高一数学教学工作有的放矢,还要对学生初中的数学学习基础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认真解读新课标,有效衔接新旧知识
高中的数学内容有很多与初中的数学内容衔接的知识点.比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在高中的教材中,这些知识研究的范围扩展了,也更加深奥了.因此,在高一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复习旧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衔接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一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地、细致地解读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教学大纲,认真比较它们存在哪些异同,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形成整体性的把握.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高一必修课的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重点环节,不要为了将来的高考应试而对难、偏题付出过多的教学精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不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也远离了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学习方法衔接
由于升入高一后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面对着方方面面的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专心听讲、不耻下问,及时复习、独立探究等.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针对自身学习习惯的不足,及时改正,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平稳地对度过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阶段;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当作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总结,对于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有三项重要的有效措施:第一,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试卷讲评等教学活动,由于这样的方式结合实际,有理有据,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第二,邀请数学学习的优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取长补短;第三,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探究活动,使同学间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有效的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实现共同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与同行分享。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绝不单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作,最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所以有必要提前科学分组和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我讲“普查与抽样调查”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意义,能在具体情境中区分普查与抽样调查,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市中考的数学成绩统计,让学生真正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缺点,每个小组的6个人中,都让其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工,分别充当记录员、操作员、统计员、发言人等角色,大家各尽其职,小组合作学习合理有序。
二、精心设计,优化效率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稍难一点的数学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他们缺乏思维的触发点,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没有信心,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可以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如,讲解“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学生在前几节中,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全等,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技能基础。判定全等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合作交流。让学生对三角形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边实践边小组讨论: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什么情况下全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途径有多种,教师只有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精心人,从多个层面,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