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中小学智慧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智慧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智慧教育

第1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育变革;变革智慧;本土文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或者以什么方式推进,目前确实已深入到学校内部,学校变革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节点上,需要我们的变革智慧,因为智慧地认识和把握关键性的发展问题,对于深化改革至关重要。

一、在教育变革中增长变革者的智慧

我们经常听到来自理论层和各级管理层的各种抱怨,“一线教师的素质”往往成为问题的焦点,好像学校改革推行不力、进展不利,主要根源或决定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师。这种抱怨反映出对教育改革的焦虑,可以理解,但我们决不能把问题责任转嫁、推卸给一线教师。无论以什么方式、什么身份或者以什么心态参与改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任何时代的变革都不是首先有了“合格”的变革者才开始的。在变革过程中,研究者和管理者可能是变革的始作俑者、推动者,可能对变革表现出更多的主动、关注、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或者多拥有些可在教师面前炫耀的“先见”或“先进理论”,但这些却不见得是什么变革智慧,因此也不能构成对教师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或指责抱怨的资本。

为什么要变革,从哪些方面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学校在变革过程中可承担和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进行教育变革必须解决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想变革和正在变革当中的群体和个人未必都能清楚,因为没有相当广阔的思想视野和深刻的思维品质,很难把握和体会在时代的背景、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和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中,何为教育发展的应然与可能,即使是很“专业的”研究者或管理者也很难把握。但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却可以随着变革的深入,逐步渗透到理论者和实践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之中,也就是说,只要置身于变革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因变革的推动和进展而产生个体的适应性心理、观念和行为变化,并可能促进个体变革智慧的内在生长。这种智慧获得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定是产生于变革之中或与变革紧密相关的。以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例,“主体的人”、“个性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创新的人”、“主动发展的人”以及“独立而合作的人”,是几十年来我国教育中的主体词汇,也是很多其他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同处国际化、信息化、高度消费化以及生活方式多样化背景之中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出现类似的教育追求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相同大背景下具体民族差异决定的不同教育发展需求,大家却未必能一下子认识到。在日本,由于城市化和家庭孤立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对人与人之间有联系的、具有生活情趣的社区生活产生渴望,并借此重新审视教育的内容、方法、制度和政策,寄希望借助“个性原则”来实现新的生活理想。在我国,社会的转型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急剧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突显了人的自我选择意识与能力,“主动发展的新人”、“个性健全的人”、“独立创新的人”等成为对教育新的期待。这些新理想和新期待,都首先出现在少数研究者的理论话语中,而后成为理论话语系统的主体词汇,进而渗透到实践话语之中,并或多或少地通过实践者的观念和行为实现着它的“实践形态”。一种观念从个别意识到普遍认同再转化成实践要几经反复和曲折,这个过程足以见证个人认识和能力的肤浅和单薄,也足以摧毁任何个人对自己变革智慧的夸张想象。

任何一个人,都是在变革中认识变革并在变革中增长相应的智慧;任何和变革有关联的人,无论是从事研究的、管理的还是实践的,都是变革的成果或产物而不单纯是前提性条件。所以,对那种想当然的自我陶醉和责任转嫁,都需加以冷处理。在以往的变革思维中,教师一般被作为最后的责任承担者,而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充当了最后的执行者,是理论者和管理者描绘出蓝图指令他们来操作而已,在变革设计和谋划过程中,他们被“分离”出来。变革谋划和实施的“分段”,造成任何一方都不能透析变革的全局和复杂过程,而只能得到些局部的零星的见识。认识到这一点,参与变革的任何一方,就可以认真检讨自己认识中的过度自负,或者不恰当的过度自卑,努力给予自己和他者以恰如其分的理性认识。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目前所要做的是真正抛开偏见重新认识我们的教师。其实,只要真正贴近和走进实践,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开发、文化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潜在的或者迸发的创造性的变革智慧,而这些智慧大多既不是先进理论者可给予的,也不是高明管理者能传授的。已变得普遍的班干部竞选制度以及后来的演进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把“竞选”作为民主参与的一个手段和途径,通过“竞选”打破教师单方面指定班干部和班干部终身制的局面,在改革初期,在促进师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但随着认识的深入,“班干部岗位”从狭隘意义上的班主任帮手性质,逐步被看作是一个锻炼学生管理班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公共资源,一种不为某些学生所专有的、人人都有机会和权利分享的资源,“竞选”作为实现“民主”的一个常规性程序,其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并被意识到:“岗位”是有限的,“民主”并不能扩大参与面。此时,师生表现出非凡的制度创造才能,如建设两个或三个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分类实行“工作组”制;从功能和形式上扩展岗位类型等,通过广泛参与来营造竞争对比,学习合作的氛围,同时还保证了学校中各种民主制度和形式独有的“教育性”,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实践创造。有这种智慧性创造投入的教育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变大。

二、借鉴过程中警惕制度、方法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漏洞

把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汇聚在教育之中,并思考和定位置身于时代和社会之中的教育的应为与可为,可以避免就教育而论教育的狭隘思路,为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和坐标所向提供基本条件;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变革教育的措施一样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成效与意义的体现。日本近几十年来教育变革的得失可供我们借鉴。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理想,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向产生“欺侮现象”、“校内暴力”等教育病理的中央集权制的“划一的平等主义式教育和竞争性”宣战,着手放宽各种规章制度,“宽松”和“个性”成为教育变革的指导思想和变革目标。学校变革中体现“宽松自由”原则的直接措施是增加课余时间和减少课程内容,如实行双休日制,课程内容与50年代比,削减近50%等。在班级组织、纪律和教育方法上也有相应的宽松改变,如上课不讲纪律,教师管教不管学;几乎没有家庭作业;班级里没有“班长”或其他“班干部”,只有一些纯粹服务性的“委员会”;还实施一种“平行教育法”,即在教课时不论有没有能力,学生成绩都要一样;在运动会上或其他的比赛中不设一等奖,只设参与奖,只要参加了这项活动,就都可得奖,以避免落后的学生被别人看不起。学校为学生提供各项咨询活动,对因为被欺侮而惧怕上学、拒绝上学的孩子,允许转校、转班或让他们到学校的保健室自习,以脱离欺侮者等。

应该说,日本学校的各种改革措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确实有效,但同时也暴露出回避问题实质和转嫁问题责任的倾向。作为医治“欺侮”等教育问题的处方,实行周五日制和削减教学内容的目的是想把孩子还给家庭和社区,让孩子生活得轻松和自由,以减轻心理压力进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从理论上可这样推测,降低学校在青少年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那么与学校有关的各种病理现象就会减少。但显而易见,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赶出学校之外,把责任推向社会和家庭。周五日制推行者所设想的学校以外是“健康的家庭和社区”,但事实上,学校以外的地方更可能是“私塾”和“闹市”。“‘工作狂’的工作中心主义、公司中心主义和‘学校教育依存症’、‘学校教育肥大症’以及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得学校生活变得没有放松的余地。”学校病理不是升学压力、管理主义、学校生活与时代生活不一致等单方面造成的,而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所以单纯靠压缩学校时间、教育选择自由化等,解决不了教育问题,同时还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学校采取的一些如咨询、指导和加强监护的措施,也多是在防、堵上做文章,不能触及产生问题的根本。

“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日本靠移植、“拿来”成功地解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促进了社会政治生活的转型,也希望通过“拿来”的方式变革教育。日本的三次教育改革,都以欧美国家教育为范型,尤其是从第二次改革开始,在变革的制度和方法上全部仿照美国模式。但制度和方法很难孤立地评价出好坏,只有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并在运行过程中才能准确认识和判断其价值。制度与文化处于相互构成的关系状态,美国的民主制度诞生于它的文化并依赖这种文化,并与之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在具体制度和方法的借鉴过程中,日本所缺少的可能正是对自己社会文化特性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深度反思。

日本和美国在思想、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非常明显。日本社会以均质性、划一性著称,差异被当作异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日元不断升值,许多企业纷纷到国外投资,而随父母到国外生活和学习的孩子一旦回国后,就首先成为被压制的对象。因为他们将国外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带回,“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所以,日本从表面看是一个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善于学习的国家,但它的成功大体上集中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至于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在客观上和主观上都有排斥倾向。虽然,第三次教育改革以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等思想为内容,但事实上,日本人所信奉的个人、平等和自由等观念,却都是很“日本特色”的。日本的“个性观”,与其说是“个人主义”的,不如说是“关系主义”的,因为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是集团或关系中的“个人”,个人的地位、价值是以所属集团的社会地位来衡量的。“与众不同”就应被排挤、受侮辱,而且是“耻有应得”。这与欧美对个人主义的看法有不同的性质;即使美国人现在也强调在“关系”中认识个人,但其对特殊性的态度向来是欣赏和包容的。

此外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身份制”和“等级制”是相互关联并沉淀为潜意识的文化基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各尽其责”是他们理解的和谐秩序。给了你名分,也就意味着给了你这个名分下的社会地位,或者受尊重,或者受排斥,也都是“各得其所”。所以,理解日本人的平等、自由、个人等观念,必须放在他们的“身份”和“秩序”的文化背景中,否则,就容易和西方的平等、自由和个人观念等同。日本人用日本文化改造了西方的企业制度,但在民主自由的制度里面流动的却是自己的划一、等级色彩很重的文化血液,这种被改造的或“日本化”的企业制度在成人世界里可以顺利运转(但也可能表现出另一种类型的问题),但在儿童世界里,在学校生活中,却会出现儿童化的问题,即一方面是划一、等级和排斥异己的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民主的制度和学生现实生活的无组织和无政府状态,也即在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漏洞,在这个漏洞中,会自行产生一种依靠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处理群体关系的方式,欺侮现象就是一种表现。

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给个性、自由留出余地,但个性和自由却没有自然而然地“结果”。日本人倾向于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归于旧制度的“疲劳”,但事实上“打不起精神”来的不光是划一的集权制度,还包括美国式的新的“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正是民主制度诱发和加剧了欺侮现象、班级崩溃等问题的程度。在日本,也有人认识到自由、平等、个性等观念是班级崩溃的真正土壤,认为那种把各种教育病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东西,尤其是制度的东西,并把制度的变革与学校自由化、教育个性化直接从表面上联系在一起,是不恰当、不明智的。对日本来说,缺少的或许并不是单纯的制度性变革,而是缩小文化与制度之间漏洞的人为努力;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在新的社会结构上,重建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的价值观念,才是文化建设的真义。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文化交流深入,“制度热”在中国也暗暗升温。在教育中,引进制度的热情也一度异常高涨,但我们同样需要思考我们是否具备产生这些制度和保证这些制度运行的文化土壤。从文化特性和变革思维方式上看,此时的我们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匹配,单纯的制度挺进不是没有可能,但却不会行得太远,类似日本的新的制度性问题也会在所难免;其实当前已有很多的制度疲惫现象和文化漏洞需要我们进行大量亡羊补牢的工作。“本来民主”和“为了民主”说明了文化根底的不同,民主制度运行于民主文化中可能是一种如鱼得水的自然状态,但脱离开它的文化母体,则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

三、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

教育变革赖以自足和骄傲的文化目标,还不在于致力于填补“借鉴”和民族文化之间的漏洞。这涉及如何认识学校变革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学校变革的文化使命以及如何寻找完成文化使命的途径方式等问题;而且,也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其中还涵盖对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文化变革的思想方法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全面转型,就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变革的同步性及相互作用性,就意味着社会各个领域都要为实现社会全面转型而变革自身同时也为整体变革做出“分内之贡献”。教育变革,一方面要依据社会文化的推动实现自身的转变,另一方面,又不能等到社会文化转型成功之后,再考虑自身的变革;教育同样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的多重使命。对于社会文化和学校变革的相互生成性,“新基础教育”有着自己相对全面的理解:教育提升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意识的态度和作用,以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是培养新的一代和改造成年一代的双重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过程,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重改造,包括观念、内容、组织、活动及教育的行为方式的全面改造;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新文化的创造,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精神建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新学校文化;学校新文化的建设并非要求对历史和现实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而是应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按培养新人的要求,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使文化活化、动态化和面向未来。

教育的文化使命并不是理论的奢望和虚幻,因为文化作为生存方式,不是静止的、凝固的“遗产”,而是活动、策略和变迁着的,它就渗透于人们日常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所以,文化的改造就意味着是对现实中人的观念行为的改造,改造教育中人的观念行为,也就触及和走到了实现教育文化使命的基本途径上。

教师和学生习惯于“执行”已经被安排好的什么,教师完全依赖于教科书教学、课堂上演出的是一幕幕事先编排好的“教案剧”,即使在教育变革中,教师也要求给“操作模式”,不仅被别人而且被自己降为按照固定流程和程序进行操作的“操作工”;班级中,学生“干部”和“群众”层级分化,班干部天经地义地成为教师管理的帮手,行使“小警察”、“情报员”和教师“代言人”的角色和职权,作为“精英”包办所有的班级事情,一般来说是“终身制”,不发生严重错误不会“下岗”,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即使是班干部,也会认为“锻炼的机会”是教师给的;等等。学校中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依赖顺从和整个的社会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而学校班级的组织结构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也有很强的同构和同质性。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更容易理解学校变革和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也更容易理解学校通过变革来实现自身的文化使命,是可以在日常性工作中、通过改变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切实进行的。

在师生心目中,对于班干部标准有以下几种认识类型:

(1)成绩和能力型:学习好,有能力。

(2)特长型:某些方面领先一步(如智多星、火车头、水中鱼)。

(3)态度和品质型:肯为同学服务,工作认真;说到做到;对自己要求高。

(4)资源型:把各种岗位看作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力和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锻炼自己的资源。

对这些认识进行过程性的分析,我们发现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在改革初期,前两项认识占绝对多数,后来中心逐渐后移,目前,第三类型成为普遍认识,第四类型开始增多。在一些学校中,班干部的推举标准已经发生变化,即不再从能力,而是从“工作认真;热心助人;说到做到;对自己要求高”等方面对班干部提出要求。当然,虽然推举班干部时我们不再“唯能力”论,但在班干部上任之后,不仅要从能力和态度方面要求,而且还要有意识地从态度和能力方面对班干部进行培养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干部岗位的教育价值和作为一个公共教育资源的意义。与此相关的是对干部轮换制的认识变化,在实施干部轮换制的初期,各种阻力比较大,“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给撤下了”?思想上很难想通,心理上也很难接受。现在,班干部被轮换下来感到“很光荣,因为可以带新干部”,还有人认为“可以到新的岗位上或挑战新的有难度的工作,更多地锻炼自己”。有的班干部会主动提出让少数能力差、或没有当过班干部、或担任过的岗位难度较小的同学有锻炼的机会,以培养能力、锻炼胆量。而且,这种认识还辐射到家庭、社会。干部轮换制实行初期,最大的阻力其实来自家长,当家长也接受了“资源意识”后,“干部轮换制”的阻力自然消失。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教育变革和人的变革、教育中文化的变革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变革,其相通性和一致性是内在的,而不是人为强扭的。

当然,追求和实现教育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不仅是指对本土文化的改造或者对传统文化的宏扬,它体现的其实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态度、立场或者是在教育变革中必须秉承的文化信念,即“中国教育与中国本土文化是相互缠绕相互锁定又彼此构成和彼此催育的,只有在民族文化土壤中扎稳根基,才有可能摆脱外来教育和文化对我们的强力牵引和拔根式的撼动,实现民族性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注释:

[1][日]藤田英典著,张琼华、许敏译:《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页、89页、88页。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41页。

[3]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参考》, 1996年第5期。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5]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44页。

第2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智慧;情境教学

一、巧用情境教学,营造智慧型课堂教学氛围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要求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结合在一起,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语言描绘、实物演绎、角色扮演、艺术渲染,将语文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整体感知、把握教学内容。另外,通过语言的描绘等,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审美标准,使得学生与语文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产生共鸣。

创设故事情境教学,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当中。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空间,便能再度回到故事情形当中。然后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生生、师生间交流互动,共同总结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重要意义,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师生的互动性,创设游戏教学情境

小学课堂教学本着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地快乐学习、愉快生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充满活力和乐趣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游戏环节,不仅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增强学生在游戏中接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3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学习兴趣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可以培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化学学科的内容中既包含了许多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研究以及化学领域相关的基本概念,又包含了许多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计算题。这些学科知识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记忆并消化。由于化学本身富有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就使得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棘手且难以推敲,从而造成了厌烦等负面情绪。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能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教学问题。以下列举出一些在提高化学教育效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学生主动热爱化学,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力量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主动学习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升值的责任感与源动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从人对某项事物的热爱与追从开始的。因此,充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才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内驱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青少年好奇心强,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包括身边的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引向化学探索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热情。

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探索化学奥秘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2.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

由于化学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爱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一次的化学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增加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的形式主要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向学生阐述本次实验的目的性,操作过程要做到规范,使得化学实验产生明显现象,便于教学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与学生保持充分的互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就失去了实验对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来说说学生实验。在学生实验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去进行实验操作,以免发生意外事故(某些化学实验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化学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与此同时,如果发生学生不能理解的现象与疑问,教师要及时的予以解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做一些有趣的家庭小实验,把课堂知识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记忆并巩固。

二、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1.着重突出基本知识点,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杜绝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越发觉得厌烦,学习压力巨大,起到事倍功半的不良效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主动性的效果非常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剔除题海战术。教师首先要把课本的知识点讲透,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并消化完毕,然后配合一定数量的练习来熟悉巩固基本知识点,之后可以讲授一些典型习题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双方逐步磨合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层层深入,逐步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并引入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并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成果的教学需要好的学习方法,教育者可以把联想记忆等方法运用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使得学生可以巧妙快速地记住专业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俨然成为了现行教育的主流模式。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多媒体所呈现的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化学知识能够非常直观、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化静为动,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具体且生动形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记忆,学生想象力的空间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切忌完全依赖,毕竟教学课件不是万能的,应该以实际知识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育方式来教导学生,以免适得其反、本末倒置。

三、结语

本文所说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需要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只有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行为,才会有足够意志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来达到高效果高水平的教育成果。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了,教学成果才是有效的。

第4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英语词汇 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30-02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只有掌握足量的词汇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语言学家Wilkins 也认为,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可见,词汇在语言中的地位何其重要。

一、中职学校学生对词汇学习态度的分析

R.Gardner和 W.Lambert对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做了大量的研究,虽结果不同,但有一点却很明确: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中的两大因素。但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语言基础薄弱,认为英语没意思,对他们将来没有什么用。这样的态度导致他们对英语词汇学习有以下问题:首先,对词汇不重视。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词汇的动力,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其次,没有掌握记忆规律,复习频率不够。记单词只是应付听写、考试,过后,没有重复单词的习惯。最后,孤立记单词,没有联系上下文。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境和词汇学习的关系时说:“词语要在语境中(上下文)才有生命力,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

二、中职学校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中职校园中,如何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显得很重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结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遵循词汇教学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记忆词汇的技巧,以下是几种基本的词汇教学方法。

1.掌握读音,据音拼词。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常常习惯于只记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对于该单词的发音规则不重视,结果造成词汇学习费时低效。其实,大多数单词的发音和拼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元音字母a、e、i、o、u在重读开音节中读其在字母表中的发音/ei//i://ai//?藜u//ju:/,在重读闭音节中读短音/?//e//i//?蘅//?蘧/,字母组合-tion,-sion,-cian 通常发/?蘩?藜n/,如production,invention,commission,musician 等等,-ee,-ea 通常发/i:/,如feel,bee,weak,heat等,有时发/e/,如weather 等。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读音规则,让学生透过单词的正确读音,找出相同的音源,训练他们看到任何一个单词凭直觉就可以判断它的读音并拼写出来。掌握了读音规则,不但有利于识读单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可谓一举三得。

2.背诵段落,寓词于句。中国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英语,这样比较难记单词,就算一时记住了,也会转身便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背诵名句格言、精彩段落来记忆单词。在朗朗的读书声,浮现在脑海里的鲜活文字以及文章的文体风格等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背诵不仅能帮助记住单词的读音和拼写,而且能掌握词的用法,巩固语句知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说,背诵是强化记忆的好方法。

3.利用构词规则,扩大词汇。据有关专家统计,英语单词超过100万个,但单词的种子――词根却不那么多,常用的也就是100多个。只要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的构词规则,不但可以快速扩大词汇,效率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轻松地学习英语。英语中主要有三种构词法:(1)合成法(compounding):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单词。如,hand(手)bag(袋),hand + bag = handbag(手袋);day(白天)dreaming(做梦),day + dreaming = daydreaming(做白日梦)等。(2)派生法(derivation):通过给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或者两者兼着构成新的单词。例如,hand 词义是手,可构成以下的单词:handful、 handy、 handily;在形容词加前缀 un-,in-,im-,ir- 等,使他们所附着的词变成否定,如,unfair,incomparable,impossible,irregular等;在动词前加re-,表达该动作的重复“又、再”,如,rewrite,reconstruct,recast,recapture等;在给名词加后缀-less,使其与原义相反,如,careless,hopeless,homeless等。(3)转化法(conversion):也就是一个单词可由一个词类转化成另一个词类。如,attack(进攻)动词;attack(进攻)名词;water(水)名词;water(浇水)动词;book(书)名词;book(预定)动词等等。

4.激起头脑风暴,联想记忆单词。心理学认为,联想实际上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在促进人的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在脑际中建立相互依存的知识结构,进而增强记忆,战胜遗忘。(1)利用联想规律。如学了Peasant(农民)可以联想到farmer(农场主)、field(田野)、land (陆 地)、spade(铲)、plough(犁)、rice(水稻)、wheat(小麦)等等。(2)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对照:如clever、bright、intelligent、smart都是形容词,表示“聪明的”。good-bad;right-wrong;tall-short。(3)同音异形归纳对比。son-sun;here-hear;father-farther ;meat-meet

总之,英语的单词就如一堆散的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既便于携带且不容易丢失。头脑风暴联想记忆单词就是这样一条线,只要抓住它就可以记起一串单词。这样的单词记忆方法,改变传统机械式记忆的枯燥乏味,提高了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因素,了解其个性特点、语言水平、语言潜能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记忆单词,提高词汇学习兴趣,并经过不断的积累,最终能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信息,熟练地用英语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交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语境学视角;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我国与外界交流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中职院校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语境创设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内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词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语境学视角下中职英语词汇教学分析

1.利用情境进行词汇教学

教师在输出新词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幽默风趣的语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有效运用新词汇,加强记忆。

2.合理运用提问回答形式

教师在讲解新词汇时,可以运用合理的提问回答形式,让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灵活使用新词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还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境,便于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

3.利用语境捆绑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形近字,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和区分形近字,必须合理运用语境教学方式,利用语境捆绑形式,将词汇与具体的语境相联系,从而便于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对re-spectable,respectful,respective这三个词汇进行学习时,由于其具有相同的词性,并且都是由re-spect派生形成,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其创设出不同的语境,使学生学会区分该类词汇。

二、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的应用效果分析

1.有利于词义的确定

在英语词义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有效辨析词汇的含义,可以充分采用语境教学法。一般而言,词和词组虽然孤立,但是将其运用在具体的语境中,能够与其他的词语构成完整的语句,并与特定的语境进行有机联系。因为语境和上下文能够有效决定词义,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语境,从而确定词义。如“work”一词作名词有“工作、著作”等含义,教师在对“work”一词的含义进行讲解时,可以创设合理的语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词的含义。如This is Tom’s greatest work(这是汤姆最伟大的作品)。此外,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掌握词的用法和多种意义,而无法联系语境,将会导致学生难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该词汇,从而无法正确运用词汇。只有某词语与其他词语构成具体的语境,该词才具有意义,学生才能深入理解英语词汇,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2.有利于词义的判断

学生在对英语词汇加以学习时,可以以定义、上下义、反义词、同义词、语境以及文章综合信息等方面为依据,对词义进行猜测和判断。如文章内容往往会涉及对比关系的词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并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对该词的含义进行判断。以further和father为例,两者都有“更远”的含义,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可设置恰当的语境,如Can his Game Team go further?(他的游戏队能走得更远吗);She Jumps father than Jessie.(她跳得比杰西远)。前一例句中further强调深度,其表示的是程度上的远;而后一例句中father强调广度,其表示的是距离上的远。

3.有利于消除歧义

每种语言中都会存在多义词,汉语中部分单音节词可为多义词,而英语词汇中也是如此,其最突出地表现在部分数词、颜色名称以及动物名称上。如“dog”一词,其具有“家伙,人、狗”等含义,如She is a lucky dog(她是一个幸运的人);He has a hearty dog in his house(他家有一条衷心的狗)。

综上所述,对于语境学视角下的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利用情境进行词汇教学,合理运用提问回答形式,有效利用语境捆绑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确定和判断词义、消除歧义,便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确保中职英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丽娜.探究语境教学下中职英语词汇输入与输出学习策略[J].海外英语,2015(2).

第6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一、以趣引领是构建有效体育课堂的前提

万事趣为先,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课保持持续、浓厚的兴趣,方能集中课堂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朝着老师指向的目标和布置的任务去努力,为此,学科教师务必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下一番苦功。一线体育课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努力寻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诸多措施,使班级学生在充满智慧的教学中自由驰骋。

1.课堂导入要引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饶有兴趣的课堂导入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眼球,极快地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迸发出积极的学习心理状态。作为学科一线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出契合教学主题的最佳课堂导入情境,让学生较早地步入体育课学习和练习的殿堂。笔者在长期教学实际中,较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无论是室外体育课,还是室内专题健康课,教师都尽最大可能采用合适教学的形式,创设出既迎合学生口味的生动教学情境,又提升的课堂知识的达成度。例如根据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时场地可以采取正方形、半圆形的队形,有时则可以采用弧形甚至是五角形等不同常规的场景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起了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兴趣。即使看似平常的准备活动,也应采取创新思维形式,让同学们有耳目一新之感。传统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往往由教师包办一切,“松松手”、“踢踢腿”、“集体跑跑步”之类的,尽管这些准备活动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作为教师,不妨试想:能否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类自主练习呢?若能采取这样准备活动的形式,便可以预测学生的投入程度和兴奋程度了。事实上,任何活动只有唤醒学生的兴奋点,它才会出现良好效果,进而使体育课教学朝着教师预期的方向前行,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需激发学生兴趣

与各门文化课一样,中学体育学科每节课都有其需达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情感价值观提升。体育学科教学要通过各项技能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不仅要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上得到明显提高,而且还应注意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塑造他们的优良人格。大凡面对各项运动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时,大多数同学都会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常常是肤浅和杂乱无章的。比如篮球项目,尤其是男生,他们只知道拼命哄抢,大有自娱自乐之意。殊不知,篮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需要发扬集体协作精神,而不是大搞个人英雄主义。作为学科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和集体主义教育,列举一些典型的、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例,这样方能达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标。再如笔者在教学“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带领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巧妙设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设计如下:垫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用处?为什么要将垫子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因势利导,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把知识和技能纵向连贯起来。在进行前滚翻练习时,笔者安排了自练、互练、小组组合练以及互比、互评的交替练等形式,其间教师则运用精讲示范、分层要求和整体提高等方法进行指导,同学们兴趣盎然。这样的练习安排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法促行是构建有效体育课堂的关键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是通过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科学方法,借助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创新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感悟道理,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体育课教学的最终实效。学科教师需要从思维和方法等方面作出努力,要求我们着力做好以下方面: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主动练习的方法

日常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程一样,是学生诸多知识门类中不可或缺的学科,既不能将日常体育课理解为放松课、调节课,也不能将体育教学简单理解为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课堂形式,更重要的则是要教会学生自觉学习、自觉锻炼的方法,让这些方法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和“自练通行,自学得之”的目的。体育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虽然相当复杂,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类似或相同的成分,例如面对初三学生中考的几个项目,教师要教给学生相关动作要领,并进行相当次数的技巧示范。同时,教师还需通过共性项目来进行比较,找出细微差别,尽最大可能地让每位学生掌握要领,发挥出最佳水准。通过诸如对比短跑与中长跑项目,跳绳与原地跳跃,铅球与掷实心球等,最终提高学生中长跑、跳绳和掷实心球的能力。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甚至身体状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相应的练习方式,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而确定,努力寻找它们的共性。如引导学生尝试自练来体会,让他们主动感悟动作的难易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小组练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

2.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第7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这次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省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分析面临的形势,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强化措施,着眼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足于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潍坊市素质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这次会议在潍坊召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此我们谨表示感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尽快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管理监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强化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要严格按照《*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切实负起监管责任。一是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我省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评估和质量监测工作刚刚启动,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不断完善,保证评估和监测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二要加大办学行为违规处罚力度。对违规办学行为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决不姑息,确保基础教育沿着健康轨道运行。三要强化督导评估。今年省政府将进行首次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把督导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大众日报》、《*政报》公布。各市要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和监督,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检查方式。

第8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一个人在他的成长生活的过程中,都要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影响。只有在这三种教育的共同作用与影响下,人才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生活。然而,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把这三种教育分开来讲,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是学校教育的好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不大。由于人们的这种认识与偏见,现实教育让人们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茫,也越来越吃力,最终导致了在教育条件相当优越的背景下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局面。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花圃培育阶段,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就要靠家庭来呵护照料。学校教育是提高修剪阶段,经过这一环节,幼苗才会更加强壮,才会形成成长的潜力。而社会教育是成长竞技阶段,只有通过这一环节的竞争锻炼,学生在学校教育储备的生活潜力才能被挖掘出来,才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首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世上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像花圃中育苗一样,要经过父母的细心呵护,幼苗才会健康成长。这个阶段看似平常简单,其实是很辛苦的。作为育苗者,家长不仅要关注温度,还要注重栽培的方式方法,更要注重对幼苗的营养调节。温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只有在这个教育阶段种下健康的种子,才会为幼苗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再先进,社会教育再严格,也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所以,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影响着学生将来的发展。家庭教育做好了,一个人将来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其次,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来到世上要接受的第二个教育阶段。这个阶段就好比把温室中的幼苗移植大棚中栽培一样,必须要进行更细致的扶持与呵护,以及必要的修剪。这里所说的修剪,不仅是要修剪枝叶,扶持成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每棵幼苗的不同特点进行修剪。既要修剪出共同之处,还要修剪出独特之处,使“幼苗”在教师的精心帮助下健康成长。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恰恰就缺失了这一点。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学校教育不得不一刀切。同一种模式,同一种方式,同一种目标,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成绩。学生为成绩而学,教师为成绩而教。不管学生自身的成长因素,更不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情况,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多数学生的特长发展,成绩的好坏成了评价学生的准绳,从而造成了真正成才者凤毛麟角,教育的成效大大缩减。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是多样性的教育,既要与家庭教育相联系,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关键。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学校教育才会提升,学生的多样性才会被挖掘出来。

第9篇:中小学智慧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英语词汇教学,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 概述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但绝大多数中职生觉得记单词难,这成为他们学好英语的首要障碍。英语词汇思维导图的方法将会使零散、易忘的英语词汇在学生大脑中可视化、逻辑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本研究选取1405,1406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符合中职一年级英语学生认知习惯的英语词汇思维导图,实践探索了使用思维导图提高中职英语学生学习和记忆词汇学习能力的有效性。进而试图运用单词思维导图辅助英语词汇的记忆以提高我校所有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

在美国及一些国家,语义图作为一种建立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学习策略广泛研究和应用。语义图策略通常是指利用大脑风暴的方法尽可能多的列出与某词相关联的词概念,然后把结果图示化. 本文以语义场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笔者在中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利用两种语义关系下的同义,反义,上下义及搭配等关系构建语义场,共同应用于中职英语教学,以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揭示语义场理论对中职英语词汇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明确符合目标主体,针对不同学习者

英语学习的第一步是词汇学习,它将决定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水平。也正是阻碍学生学好英语的第一道门槛。《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基础模块上下册》较低要求学生学习记忆1700个左右词汇,较高要求是达到1900个,如若教师能够培养其词汇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成绩,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征:我校学生学习英语主要表现在动机不足、缺乏英语学习兴趣、意志力薄弱、不懂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等孤立地死记硬背所学词汇,不会将英语词汇进行联想、归类以增强记忆,也不会和同学、老师交流更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的起点水平:学生填写学习兴趣,学习风格,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pass17.0统计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水平。

(三).学生情感态度准备:

把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

(四).学生信息技术技能:

学生熟练使用手机APP,word 2003,了解各种mindmap软件,页面截图方法

四.选择与活动设计。

(一)选择词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根据每单元教材内容,为实验班学生们设计适合他们认知习惯。在每个单元学完之后,安排他们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布置他们课后根据自己的认知自主设计所学单元的词汇思维导图,并进行记忆。训练方式①集中训练;②分散训练;③个别指导。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控制班学生仍然按照常规自行记忆词汇,

(一).实验班词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教学程序

(1)教师常规教学

(2)教师课后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完成思维导图填写

(3)学生模仿教师的词汇思维导图,自主绘制词汇思维导

(4)每单元结束后,W生回顾记忆本单元词汇,进行本单元词汇测试。

(二).控制班教学程序

(1)教师常规教学

(2)学生自行复习本单元词汇

(3)每单元结束后,进行本单元词汇测试。

四.教学・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方案原则:一是训练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第二条原则是所选择的训练内容应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和兼容性。第三条是难易相结合的原则。

(2)准备训练材料:介绍学生所要学习的策略内容进行平时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分散训练,对于个别困难学生指导,教师既要准备语言活动的材料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材料进行个别指导。

(3)实施训练计划

①让学生试着进行记忆词汇活动;②让学生描述他们完成任务的方法,并说明这样做的原因;③教师介绍并演示词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④学生试着用词汇思维导图教学策略来完成一个类似的学习任务。

(4)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多种简单易行的mindmap应用软件

(5)学生作品规范/范例:

(6)学习参考资源:随时随地上网查询

(7)活动过程模板:

(8)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完成了一次学习策略的指导后对学习策略的成效进行评估,一生三,三生多的方法,每种至少写出三的相关词汇,每一个10分,以此类推,写出9个以上就是满分,能写出新课词汇的额外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