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 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综述

作为中国近邻的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崛起,实现经济的腾飞;同时新加坡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形成了特有的新加坡精神。新加坡的这些成就都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研究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当前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色、途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上,其中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重点。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

2003年,刘自尊和孔琳在《思政政治教育导刊》上发表的《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是目前在cnki上能搜索到最早的有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在该文中,他们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他们的观点成为后续研究者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者基本上引用他们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008年,王景云分析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形势,即坚持国家意识教育和东方价值观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社会实践;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体现德法兼施。其实质是对刘自尊和孔琳的重新划分,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

2010年,臧红研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来看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他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国家意识;东方价值观;层次性;理论和实践结合。

由上诉文献看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1、国家意识教育;2、东方传统价值观教育;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5、法制教育。

二、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2008年,李林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中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1.家庭教育。2.社区和全国性活动。3.法纪教育。4.政府廉政建设。该观点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而言的。

2012年,季惠从思想政治的具体方法分析新加坡主要的思想在教育方法,他总结的是:(一)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二)价值澄清法;(三)文化传递法。然后通过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之后,得出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乏有一些相似相近的地方,当然更多的差异还是能从中体现出来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差异是:1、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论教育法。2、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重视和利用家庭教育。这里可以看出季惠的比较实际上是对陈然然观点的一个继承,但他总结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仍有具有一定意义。

三、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研究

2008年,吴丹和赵兴宏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问中最早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其特点是:1、内容丰富, 地位提高 2、途径广阔, 方法灵活。他们的归纳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研究有一定意义,但尚不全面和具体。

2012年6月,李红伟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是:1、善于吸取西方现代思想教育中的长处,注重东西方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塑造新加坡公民的东方价值观。2、发挥社区活动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的社区活动实践,提高居民的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

2012年12月,杨艳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即,第一,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第二,注重隐形教育。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新加坡思想政治别具特色,研究者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其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更好地展现。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的研究

正如前文所诉,刘自尊和孔琳是目前cnki可查的最早关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他们总结出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他们归纳总结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2.弘扬传统美德,丰富教育内容;

3.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教育规律;

4.重视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法制观念;

2011年,陈然然认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1.注重学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渐进性;2.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加大民族精神的培育;3.重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008年4月,王景云在《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途径探析及其启示》中谈了几点相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 政府的主导和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组织保证;(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效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三)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法纪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保障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注重法制意识的灌输, 这样才能确保精神文明建设成。

2012年,唐福姣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谈到有两点:(一)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领导。(二)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这些观点是对刘自尊和孔琳观点的补充和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没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一、研究数量不多,文献较少;二、研究的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方面;三、研究是深度不深,许多研究是对前者的重复,并没有形成具有深度的观点。此外,我国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中。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07).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要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继承原有途径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涵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方式、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改革和转变。

1.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包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发展的过程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深化发展的过程。

2.从创新的模式上看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分为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两种类型。移植型创新发展模式主要指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成果和文明,在继承中发展。注入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自主型创新发展模式,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完整、独立的内在结构和功能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源发展。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且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

1.以解决问题办实事为抓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

(1)建立和完善能够保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先就业和就好业的新型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固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但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无法杜绝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和不公平竞争行为,没有完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就业领域的社会公平、公正。

(2)针对现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歧视现象,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就业过程中的歧视虽说带有普遍性,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性别歧视、经验歧视等,但对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还遭遇一些“中国特色”的歧视,如身高相貌歧视、健康歧视、学历学校歧视、户籍地域歧视甚至还有姓氏歧视、血型歧视。

(3)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不仅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落实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中走样,或有的人执行,有的人不执行,也会使政策成为摆设,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2.实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不合适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去,随着不同情况的变化,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化“学生发展”意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加重要,更加直接;其次要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思想;第三是要有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理念。

(2)要有把学生的成才需要作为自己工作切入点的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激起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以,在大学生成才的愿望与迫切性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从社会需要和大学生个人成才需要的结合点上找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童静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2]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

[3]刘道玉.21世纪中国教育之展望[J].高教理论与实践,1998(4)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原则高校

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面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涵义及主要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掌握信息网络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是基于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等。它涉及组织领导、阵地建设、监控管理,工作保障、网站吸引力等方面。

网络思想教育运行机制的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根据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应体现下列原则:

1、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保持一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目的性原则,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来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2.科学性原则。任何有效机制,都是对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就要按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不能简单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必须科学总结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把功夫下在探索规律上,尽快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3.整体性原则。目前,有的学者从功能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政治导向机制、思想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氛围营造机制等;有的学者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领导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从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4.民主原则。在网络面前,不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接受内容和过程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出现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不及受教育者的现状,从而对教师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角色观念,树立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平等、诚恳的姿态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网络,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以及对网络各种信息能正确选择、辨别、分析的能力,这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始终要把握的。

5.重在建设的原则。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组织领导、总体规划、阵地建设、信息监控、网络建设等方面,这项工作总体上处于起始阶段,应以积极主动、大胆探索的精神,边利用边建设,以建设为本。

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途径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探索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组织领导体制。高校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同时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息,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构筑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纳入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根据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2.加强阵地建设。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非、反的东西必然去占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1)规划和建设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要主题鲜明,目的明确,切实针对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专业学习成才的有关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不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积极利用BBS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通过BBS获取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3)开展网络心理咨询。针对大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特点,更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4)利用网络开展“两课”教学。让“两课”进网络,就是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这种设计能明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联系,给学习者一个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既便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又便于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性学习。同时建立相应的德育资源信息库,拓展和升华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网络“两课”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可以增进师生的思想交流。

3.不断增强吸引力。网络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没有了活动的网络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网络具有交互性强、自由度高的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网络谈心,开展网络设计大赛等有影响的活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没有点击率,就没有覆盖面,也就没有教育效果。借鉴商业网站的运作模式,保持网站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是提高点击率的有效途径。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一)实效时间上的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展到学生的接受学习,再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意识,最后将这些实际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这需要一个消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不等于就瞬间产生了效果,这中间需要一个时间的过渡和运用,因此产生了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就是说这样效果会很慢,期间也会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慢慢的培养学生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逐渐理解、内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效性的形式丰富多样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这也使得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同,有的学生表现的很明显,有的学生心理理解,但表现并不明显。那么实际表现出的行为也自然不同,有的学生思想意识提高了但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提高学习成绩等其它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由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决定的。

(三)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广泛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件。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坚持树立科学教育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培养,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这就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内容的实际转化力

学校阶段性的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形式组织多样化,内容丰富,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开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样的讲座,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做好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性的工作。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愿景,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愿景

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时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并科学的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愿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根据大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便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

三、结束语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革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建设浅析 大数据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现状与思路创新 浅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大数据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刘军.国外移动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网络,2007(4):p62~64.

[4]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11(5):p105~109.

[5]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7):p115~119.

[6]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p91~94.

[7]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p49~55.

[8]詹青龙,黄荣怀.移动学习终端设计的价值取向和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9(10):p69~72.

[9]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p36~41.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基本规律;思想政治

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其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头脑将决定学生日后的发展。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规律总结能够有效帮助中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由于规律的本质不能够被准确把握,因此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研究仅存在于表面研究。所以,为了能够准确研究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必须从问题入手,从而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归纳与总结。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选择能够准确让中学生形成思想政治品德的规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学教育者必须要利用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来影响中学生的品德养成。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程度制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学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通常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一旦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符合教育标准,那么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起到帮助学生升华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而一旦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情况达不到教育标准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取能够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及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真正作用。不然,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但另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由于中学政治教育具有长远性、超越性,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必要要做到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精神世界需要,从而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中学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中学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1.双向互动规律。

即中学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中学生,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战略布局。为了能够让中学生迎合社会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基本需要入手,争取做到让中学生从思想深处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对自我进行教育的教学目标。

2.内化外化规律。

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中学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中学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3.协调控制规律。

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学生不但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学生在这些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便对思想政治产生了大致的轮廓。学生能够通过环境因素影响区分思想政治的正确性与错误型。由此可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自觉影响与外界影响进行统一协调,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体系。一方面,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中学思想教育具有包容性,因此中学思想教育工作通常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党、学校、团组织等,而这些因素通常在无形中对学生的自觉影响产生作用。但是,由于中学生的个体通常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之间的思想深度也存在差异。学生在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时通常会感到不适,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抵触的情绪。这严重违背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对应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外界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起到促进的作用。此外,由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十分复杂,因此便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具体体现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教师工作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均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消极或者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受教育者能够积极的将消极影响进行消除,那么就能够不断地将积极影响强化并将其放大,从而让其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觉影响发生有利融合,进而让自身的思想政治符合社会的道德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研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要深刻分析教育工作本身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将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的规律进行归纳。这样就有助于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利用这一规律应用于正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作者:李晨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春香,万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综述[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27-0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其社会所需人才也必然要向社会化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向社会化转变。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它在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同时,以学校为主导,通过各界的资源和力量,以“三贴近”为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参加服务社会的活动,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结束闭门造车的一个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

1、科学理论依据

(1)关于食物普遍联系的原理。通过这个原理,我们知道万物

都是有联系的,同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个体,和外界都有普遍的联系,因此必须要加强高校和外界的联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优势。

(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说明了人的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3)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时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日益深入到大学生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介入社会、获取信息、情感交流、丰富生活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负面影响,还是正面影响,都改变着大学生原来的思想,生活。面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实、进行改革、走社会化的道路,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才能应对社会的变化。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样化,为克服大学生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走社会化的途径成为必然,必须整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

1、努力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全面实施,需要健全的导向、规范、约束、激励、调节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运行机制的本质,是从高等教育事业的需要出发赋予各个实施主体的职责,并且以政策法律行政、舆论、教育等手段对其进行约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健全,有利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网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合力,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2、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资源。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该向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定期让他们进行实践,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公益活动。这样不但能让大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而且能让他们在外面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更让他们提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终适应社会。其中大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比如开拓创新、组织管理、观察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等能力。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现实经验,一方面可以完善教育者的主题人格,另一方面可以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使之社会化。

3、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社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绝对不能由高校进行独家经营,或者由大学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负责,而是应该由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建立全社会共同关心与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工作体系。完全发挥高校全体教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党政工团等多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与全过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4、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传媒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教育功能。对于互联网横行的社会,网络上的东西会更容易让大学生注意,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充分发挥网络的广泛性,传播迅速性,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和途径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的社会化人才,才是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才是有用的人才。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后面还会面临更大、更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课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忠孝,孙丽丽.近十五年来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6).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而采取有效的创新措施。总之,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重心应逐步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转变[1]。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针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分析

1.1个人能力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指存在于人的身体,人在生产某种价值的过程中,利用体力与智力活动的总称。由此可见,人的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心理、生理方面的素质,涵盖智力、体力、社会能力及自然四个方面[2]。其中,体力及智力作为人从事各个活动的生存需要基础及身心基础,人所有的生命活动均涉及智力及体力,只有维持生命体征才能涉及发展,缺乏足够的个人能力是难以获得成长的。所以,要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培养,首先必须培养人的个人能力。

1.2人的才能整体发展基于人的能力培养方面分析,不难看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进而促进人的个体进步。因此,为了促进人的才能的整体发展,需结合社会、自然的一些成果,并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此外还有必要对人加以引导,唯有如此才能够促进人的才能整体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需为人提供优良、健康的实践场所,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思想,从树立人的正确思想观及价值观为基础,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协调共存、有机统一的。作为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因此,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人与人能通过社会方式满足个人需求。同时,社会需求真实反映着个人需求,但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受限,比如:在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人的需求也会发展一些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发展促进了人的进步及发展,进而促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相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涵盖人的能力发展及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

人的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及动机性的心理及生理活动的总和。同时,近几年来,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不断进步,大学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不断改变,其个性呈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基于现今大学生的性格追求角度来看,均注重自我个性的表现,然而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及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性格、价值观及人生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处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阶段,其个性倾向特征尤为突出,例如:自信、自尊、独立、力求独树一帜,力求与众不同,是年轻、张扬、自信的年轻知识群体,主要体现于学习、生活、心理三个方面。

2.1在学习上的体现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思维独立,创造性及批判性强,具备强有力的创新精神及怀疑精神,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存在独特的个人见解,偏好以网络为主,拓宽兴趣知识面,发表个人观念,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2.2在生活上的体现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的情绪及情感丰富,普遍个性张扬,追求时尚,情感表达直接,不喜欢拐弯抹角,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但是欠缺替他人考虑,自控能力较差。相较于现代大学生,传统大学生的情绪表现特点多为曲折性、内隐性及文饰性。

2.3在心理上的体现从心理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对于成人存在着渴望心理,追求平等、自由、独立,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内心相对幼稚,心理素质相对不成熟,特别是抗压能力差。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以个性化教育为切入点,提高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性格缺陷,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步改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糟粕,紧密联系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以树立个性化价值观念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作为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其中,个性发展指人出生后,形成、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其实质为人类思想进步、性格逐步健全以及智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历程。所以,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实际上是对人的个性进行培养。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为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设想的理想化目标,发展人的个性及主体性是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属于个别现象,是普遍现象,其目的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措施为:(1)由于马克思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不进步,也无法达到总体的和谐,亦不存在全面进步的希望;(2)马克思理论以分析现实生产关系及人为切入点,得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其真正目标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为培养全能人才。对于个性自由来说,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了解个性自由的内涵的基础上,需注重人在“德智体”方面的发展,进而使人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与此同时,完成“传统”转变为“自由”的过程,以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放,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丰富的教育方法为主,培养学生文明素质,增强理性能力,逐步构建健全的自由人格,弥补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要求及人的发展需求为基础,选择正确、高尚、进步的观点、道德、思想完成培养活动,提高其素质水平。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探究

4.1注重学生个体思想个性化的发展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加强人的个性化发展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显著的价值作用。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课程改革原则为以人为中心,培养人的个性化发展。从中可知,为使学生的社会性觉悟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多与学生沟通,进而了解学生的诉求,与此同时,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职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清楚认识大学生的一些需求,比如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及在精神方面的需求等,并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2培养大学的自主学习能力顺应时展潮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大学生的发展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约束,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满足人的和谐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这一要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加强师生平等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普遍忽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以教育方为教育主导,教育方又为知识传授方,社会地位高,社会优越感强,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才的培养需求,逐步被社会淘汰。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淡化社会优越感,力求教学双方的平等性,以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受教育方,准确认识自身不足,即暂时性及相对性的知识面贫乏,以自我勉励不断进步。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能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同时,教师重视大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从根源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信息收集、信息破译及信息转化的过程,进一步完成信息吸收,实现思想的进步。

4.4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双方必须真诚互动,做好“听”与“讲”角色的转换工作,以双向互动方式为主,促使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引发思想共鸣,找出思想共识。此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学生看作授课的一种载体,而非核心,也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定位,显然这样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了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有必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以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保证大学生在发展进程中实现全面化及个性化发展。在网络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延伸至教育领域,人类逐步走向与现实社会相区别的网络社会。同时,网络社会不仅改变人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还创新了教育方式,为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渠道、空间及手段。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尤为重视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有必要加快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综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概念,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为提出具体的创新教育策略提供显著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芳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实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2]史小禹.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综述范文

关键词:网络言行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40-01

“从大学生网络言行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课题组[1]”对新疆教育学院5000余名普专及炒笱辛怂婊餮小5餮胁扇∥示怼⒎锰傅刃问?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回收率为97%。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我院大学生的网络言行所反映出的我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尤其是课程开设前后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影响还是十分显著的。

1 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网络言行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虚拟、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能否还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效果关系密切。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网络观测等方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网络言行的规范作用

我院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后,能对个人网络言行的进行规范。说明52.9%大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还是具有一定效果的,但还是有24.6%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不遵守言行规范,甚至认为开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一样,没什么作用。

1.2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帮助作用

我院开设的思政类公共课程有一个共性,就是每周都有一周新闻综述这一环节。即,将上一周国际和国内的新闻大事件进行综合并进行简单的讲授,若遇到有重大意义的热点时事还可以加以分析。这对于大学生平时上网关注和查看相关热点新闻都有一定影响。75.7%的大学生都认为课程开设有帮助。这也说明我院进行的一周新闻综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思政类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网站选择同样也有一定的影响。67.7%的大学生都会受思政类课程,尤其是一周新闻综述的影响,关注和查看一些新闻网站并主动关注时事。

1.3 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们平时上网遵守网络道德与规范有约束力

我院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开设前后对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影响很明显,课程开设后,大学生们上网能基本遵守网络道德和规范的占44.5%,其中25.5%的大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对他们网络生活习惯影响很大,当然还有20.6%的大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大,基本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和影响。

2 归因分析

2.1 区位因素的影响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与印度等八个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维护我国安全稳定的屏障、向西开放的门户和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在我国的战略布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并且周边关系十分复杂。由于新疆与周边国家有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宗教、相邻的地缘关系,造成新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要求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十分模糊。

2.2 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殊区情影响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疆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各种宗教也在这里汇集。与多民族、多宗教相对应,新疆的文化构成体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均衡。见缝扎针的敌对势力和“”分子乘机利用新疆多元文化的特点,伺机从思想上同化、分化新疆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伺机挑起事端,破坏民族团结,造成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教育效果不理想,新形势下爱国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3 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网络中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推进网络“两课”教学

新形势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手段更好的结合以争取占领更大的网络空间,是现代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强“两课”教学。尤其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两课”教学,加强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力。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和引领我院大学生思想。积极开展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他们以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引导、教育我院大学生国守法的模范公民,为建设稳定繁荣的新疆、独立富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3.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自觉抵制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设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方面的教育课程,进行网德、网风、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和完善网络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大学生们自觉地遵守网络规范的良好人格和健康的网络道德习惯。只有进一步培养了自主选择意识,大学生们才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去审视、判断各种道德问题,从而做出适合的道德选择。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需要网络法制教育与其并重,引导大学生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完善和健全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尤其是在日常法制教育中,将校园网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进程。学校可以制定符合校园特色的网络法规,开展“文明上网”,倡导学生文明上网。培养学生网络法制意识,使学生自觉控制网上言行,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