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生活中的民俗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中的民俗文化

第1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贵州省铜仁第一小学 王国花

摘 要

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是儿童的文化背景。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社会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因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学前教育课程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内部特征。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民俗文化 课程 儿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自上而下”模式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这种以儿童发展理论为指导的,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充斥着评价和价值无涉的改革受到普遍质疑,脱离了我国儿童文化背景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同时,学前教育课程文化品性的流失还表现在对西方和境外学前教育课程的照搬照抄中,这种背弃本土文化、远离儿童文化背景,致使学前教育课程无法承担提升和优化儿童生命质量的重任,也使得学前教育课程缺失了自身生长的土壤。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斯波代克认为文化价值观是学前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朱家雄教授认为社会文化是决定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靳玉乐教授等人也指出课程文化应“一切从当地的文化根上去思考、去创造属于本地文化的课程理论才是其生成之道”。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根源,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起着陶冶和发展人类自身的重要作用。“人民生活在民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民俗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背景,儿童生活在具体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生活之中,儿童生活世界里丰富而广泛的一切人、事、物,以及联结这些人、事、物的连续和非连续的过程与情境,都蕴涵和承载着民俗文化。值此多元文化社会时代,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社会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同时,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因民俗文化、学前教育课程的特征而具有独特的内涵与内部本质特征。

一、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前儿童的需求,以儿童生活中的优秀民俗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遵循儿童生活世界和健康成长的要求,在合理、适当地选择下,进行有机融合和组织的、有益的教育性经验。包括:第一,必须对民俗文化进行适当地选择,筛选掉无益的、有害的民俗文化。第二,有益的优秀民俗文化必须符合儿童发展需求,能促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优化和提升儿童生命质量。第三,在选择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的前提下,还应考虑与其他民族或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整合,以培育儿童的多元文化能力。第四,必须遵循儿童生活世界的要求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机组织,回归儿童生活世界,与儿童生活世界相通和共容,促进儿童知识迁移的形成。第五,努力追求实现儿童生活世界与课程文化之间的融合。第六,追求民俗文化与儿童课程的共存、共生、共荣。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部本质特征

(一)生活性

生活是“专指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的特殊生命活动。这也是人之自我生成活动,人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生成。”生活是人特有的活动,生活造就了人,人创造了生活,因此,生活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存在的证明,是人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人的生活“是以人自己所选定的目的与价值为指向的活动。”只有生活才能实现人各种各样的目标、价值和意义,建构人自身。生活中的人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实体,生活活动是人沉浸于世界之中的活动,人只有在生活活动中才能直面自己,懂得人存在的本质。生活是人自身不断生长、发展的动力,人是在生活中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的,人的改变与生活的改变是同一的,因此,要改变和发展人就要改变生活。历史以其确证无疑的事实证明,教育是改变生活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式。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一种生活性课程,具有普遍的生活性特征,其生活性主要表现在:1.课程目标为了生活。来源于生活世界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最为显著的生活实用价值,建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实现教育即生活、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过程与目的,在立足于儿童生活的基础上,优化与提升儿童生活、追求儿童生活幸福。2.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民俗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生活属性,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其外在生活方式是意识内涵物化的表现,“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而不表达他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民俗文化就是生活的表达和生活本身,就是“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复合体”,所以,以民俗文化建构学前教育课程,其课程资源来自生活,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3.课程实施成为生活。“我相信——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教育是一种生活并植根生活。儿童是从感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经验中吸纳一切知识感觉,课程必然依此来安排周围世界,通过有选择的对感性世界及其经验进行组织,使课程成为优化了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领悟生活,完成儿童自身的生成、发展与不断完善。4.课程评价优化生活。课程评价既是生活本身,也是一个引导儿童获得发展的过程,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和儿童通过彼此观念的碰撞,加深对生活和彼此的理解,既有利于教师针对性实施课程、引导儿童、优化生活,也有利于儿童认识、理解和感悟生活。

(二)传承性

民俗文化是传承了千万年的生活文化,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转变迁,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一种最古老的活态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传承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本质特征。雅斯贝尔斯说:“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让我们熟悉自己的过去、熟悉民族和人类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所作所为。”教育承担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课程必然也担负着对人类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

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传承性表现在:

1.对民俗文化知识的传承。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知识,是人类生活中不断积累和优化的生活性知识、境遇性知识,生动的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民俗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是对民俗文化中优秀知识文化的继承。

2.对民众生活方式、行为、心理、精神、信念等的传承。实施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让儿童认同民俗文化,认同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等,培育儿童的民族情感,养成儿童的民族精神。因为学前儿童处于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儿童文化根性必须从学前期抓起。

3.对各民族、各地区优秀教养经验的传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众在长期对儿童的教养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的教养经验,虽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适合时展需要,甚至有悖时代精神和医学常理的,但还是有着大量优秀的教养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4.对课程研究优秀成果的传承。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也必然包括对课程研究成果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与时俱进地面对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现实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十[J].幼儿教育,2007(12):6.

[2] 朱家雄.从一位国际著名学前教育专家的反思说起——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一[J].幼儿教育,2007(1):5.

[3]靳玉乐,罗生全.课程理论的文化自觉[J].教育研究,2008(6):43.

[4]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5.

[5]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6.

[6] 7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4.

[8] 陈勤建.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30-31.

[9](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7.

[10] 叶涛,吴存浩著.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80.

[11](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名篇之我的教育信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第2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拓展资源开发的视野.建构适宜的资源模块

指南的学习、课程游戏化的研讨,拓宽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的课程观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发现了同里独特的风俗民情,同里文化背后潜在的价值和内涵。发现资源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我们从孩子感知、理解和操作的特点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传承出发,汇集多方面教育资源”。在熟悉的场景中,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首先,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以本土文化(同里本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收集、整理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次,对照《指南》的精神,我们对本土资源进行有效筛选,筛选了好吃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小吃”、好听的同里一――“我喜欢说同里话”、好玩的同里――“我喜欢同里的工艺”“我喜欢同里的节日”“我喜欢同里的桥”、好棒的同里――“了不起的同里人”等资源。在筛选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民俗文化的积极意义(关注美德、感受优美、注重能力、鼓励想象、支持合作)。利用民俗文化中的美德,摒弃陋习,合理开发。

二、建构民俗文化课程框架,规划民俗文化课程的主题活动

我们在课程理念指导下,认识到民俗文化课程的建构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开发与逐步完善,并尝试建立民俗文化课程框架,将已收集并实施的主题式民俗文化课程进行梳理。

首先,我们梳理原有主题活动的缺失,对丰富主题活动的构思,形成比较丰富、规范的主题活动框架。端午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端午的故事异彩纷呈。特别是在同里,有很多自古流传的习俗。同里的孩子对同里的端午是熟悉的,我们以端午故事作为背景,以端午习俗作为切入点,开展了系列端午活动,用童谣说出来,用宣卷唱出来。

其次,挖掘主题以外的内容,完善民俗文化课程框架。在资源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路不断开阔,观念不断更新。我们发现,除了架构的主题活动课程外,还有一些可以进入我们课程内容但不适合以主题形式展开的,比如,以节日为主的“六一”“五一”元旦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明显的民俗特点,但可以通过用民俗的元素进行庆祝活动。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框架中又增加了节日系列活动和其他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途径实施园本课程

我们强调各领域目标的彼此联系与整合,关注幼儿经验的不断扩展和有机联系,从社会实践活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活动等方面实施园本课程。

1.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让孩子深入古镇,感受优秀的古镇文化资源

把整个同里古镇作为幼儿的一个实习场,让幼儿走人古镇,融入社会,参与探究。

(2)调查:让孩子走上街头调查,加深对古镇的了解

比如,对旅游人数的调查(不同时段来同里旅游的人数,哪些时候来的人多?哪些时候来的人少?为什么?)。对旅游人群的调查(不同时段来旅游的是什么人?)对旅游人群来同里的目的调查(看什么?带走了什么?带到了哪里?)。

(3)拜访:走出去――让幼儿与名人亲密接触,感受剪纸艺术的神奇。

请进来――聘请宣卷赵华老师指导,学习同里的宣卷文化,把宣卷融入幼儿园的课程。

2.环境创设:增强资源创新的意识,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环境

我们继续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巧妙利用丰富的、多元的、本土的元素,在幼儿园内营造与浓浓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情感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在游戏化的环境中渗透民俗文化的教育内容。

3.一日生活活樱来园、餐前、餐后、散步)

童谣、宣卷、名人的故事、园林景点、工艺作品等内容在一日生活中合理安排。比如,睡前播放一些童谣,饭前欣赏一些宣卷,尝试定时播放。这样一些不能用主题来解决的内容得到了有效落实。

第3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意义重大。但是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都得不到重视。文章在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俗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施行方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

建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起初,历史教学在内容上拘泥于革命范式,充满了无产阶级斗争和共产国际运动的内容,对于人民群众的民俗生活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在期间,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政治工具和手段,此时的历史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1988年,我国发行了《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在历史教学中增加了一系列关于民俗生活方面的内容,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历史教学大纲上首次关注到历史民俗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更凸显了人文性和时代性,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增加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得不到重视

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中学校还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从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占比很小,有时甚至没有民俗文化方面的试题。在这种背景下,历史教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对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不讲,由学生自学或者是教师照本宣科,使得本身很有趣的内容在这样的形式下也会变得淡然无味。

(二)教师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呈现出地域性的差异,东部发达城市的历史教师专业水平相当高,而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弱,有的地方的历史教师根本不具备专业的历史教学能力,对于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只是单纯地就知识讲知识,难以挖掘一些民俗背后的历史现象和时代特征。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民俗专业知识欠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教育在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中有很多传统的民俗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真实的民俗建筑。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利益问题,在传统文化的投入上非常有限,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也就更少。此外,信息技术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禁锢了人们的行为,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参与一些与民俗有关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施行方法

(一)提高教师在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一节课的承载者与主导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引领者,也就是专业素养较高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应该意识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思想多元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高中生普遍缺乏的社会责任感,还有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很难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恰当地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高中历史教师还要扩展其在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知识,因为课本中的知识必然是整个民俗文化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大对此方面知识的讲授。

(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而讲教材,一些教师往往在上课的时候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一些内容,其实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学生很难全盘接收所有的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知识,教师在讲授时要灵活把握教材中的内容,有所侧重,又有所补充。以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教材涉及服饰、报刊、电影和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教师教学时可以摘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延伸讲解。

三、结语

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展开了探讨,具体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民俗文化得不到重视,教师对于民俗文化知识的欠缺和社会教育在民俗文化教育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具体施行办法,分别是提高教师在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的一些见解能给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谋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质与功能[J].哲学动态,1995(1):22-25.

第4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创产品;转化

民俗,是指民间的一种文化,它是紧紧依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并且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中国博大而深厚的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并且逐步演变发展代代相承。民俗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至关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发展,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徽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日益萎缩,有些已经逐步消亡。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各类饮食文化、服饰、节庆习俗、建筑文化、等铸成一幅色彩艳丽的民俗风情图画,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阜阳剪纸艺术、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这些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的积淀为各种创意设计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本文以设计的视角为出发点借助设计手法选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徽文化作研究探讨。试图通过探究通过设计的方法对民俗文化提取进行创意设计。

一、开发徽州民俗对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意义

徽州民俗文化是多样性的,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信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传统工艺等,都能够反应出徽州民间的审美情趣。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反应徽州独特魅力,传统戏曲影响深远,与祭祀、节庆联系很密切。传统工艺源于生活、工艺精巧。同时徽州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安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而地少,四面环山,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间。在此地理环境中衍生出来的徽州民俗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成为了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已然成为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发徽州民俗文化资源并进行转化,从而设计出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精品,继而以此来传承徽文化。其次面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民俗与现实传承的问题。以徽州民俗为例,尝试通过设计转化手法能够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与现实之间传承中搭建一个桥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一中消极的现状: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更多是以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时尚文化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殆尽,得不到传承。例如传统祁门县的民俗活动中古老剧种目连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能够表演出来的人很少了。界首彩陶、霍邱柳编这些传统手工艺会的人就更少了。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十分重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艺术或者设计的手法进行转化,将民俗文化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处处展现民俗文化。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民俗文化。

二、徽州民俗文化的内容分类

民俗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着,是最贴近人民身心和生活一种文化。其涵盖内容也相当广泛,种类庞大。大致分为:物质生活与生产民俗、社会生活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想要通过设计手法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进行提取转化,首先应对徽州民俗的分类和代表性民俗文化进行梳理,选取每类民俗种类中具有特色的,地域性特征较大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如图1所示)。

(一)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等。开秧门”、“祭门神”、“接财神”、“开张礼”等仪式活动。传统的建筑民俗:马头墙、小青瓦、徽州特色民居、徽州三雕等。服饰民俗有“长袍马褂”、“端午衣”、“襦衣”;饮食民俗有传统徽菜: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等特色饮食。2

(二)社会生活类民俗

社会生活类主要。社会组织民俗方面的代表:反映村落习俗的西递、宏村;反映宗族习俗的牌坊、祠堂。节日民俗有:渔灯会、叠罗汉、五月五“赛龙舟”等。徽州传统节日:传统庙会主要有九华山庙会、关帝会、阜阳火把节、徽州婚嫁、五猖会、放水灯节令习俗、凤阳花鼓节等。

(三)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徽州的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与禁忌、民间游艺、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民间信仰有皖南建筑“风水论”、“嬉钟馗”、歙县渔梁坝的傩舞和祁门县的目连戏、黟县的“金扁担”传说等。民间艺术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霍邱柳编、杜氏刻铜、芜湖铁画。语言民俗有徽州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

三、徽州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转化方法思路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品,既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精神产品,更不能视为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性质。作为物质产品,文创产品要考虑其适用性、产出和投入成本,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及工艺性、流行性等商业性因素;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情感,赋予故事性,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满足人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传承精神文明、历史文化、习俗的重任。3所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应关注的是: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从外在变化和内在传达齐头并进,从具象到抽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传达的结合。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是具有独创性的,更应是蕴含丰富故事性和情感表达。本文由调查分析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通过挖掘和凝练“徽州民俗文化”元素与特色,研究其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应用实践方法,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提炼与创新,从视觉符号元素提炼到文创产品设计,将研究理念融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开发一系列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新品,通过设计创意来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继而起到传承徽州文化。

(一)文创产品设计元素提取

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首先要分析徽州民俗文化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从而由具象元素中提取探讨徽州民俗文化及其深层含义,进而提炼出民俗文化元素转化为民俗文化符号。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提取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应用、传达文化内涵、进行再设计。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应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构成(如图2所示)。外在表现从民俗资源搜集分类到具象元素的提取和转化,具象元素的提取可以从服饰、造型、色彩、纹样等进行抽象提取符号化,最终应用文创产品设计中。内在表现为寓意情感的传达,从岁月积淀的徽州民俗中传承情感、通过文创产品传达徽州民俗的历史故事。

(二)文创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创造

文创产品一定是个性的独特的创造,甚至是多文化交融的产物。本文以徽州民俗文化中的几个方面为例:徽派建筑、马头墙、牌坊和凤阳花鼓节日习俗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历史文化、形态、表现手法及寓意,结合现代文创产品的风格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创产品,有环保袋、书架、杯子和杯垫等。通过对上述对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换思路,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元素符号提取转化传达文化内涵、再设计进行设计实践。例如西递胡光刺史牌坊书立设计(如图3所示)。胡光刺史牌坊:徽派建筑中牌坊多为士大夫阶层的寓所,胡光刺史牌坊是为了纪念胡文光于明代嘉靖建筑担任万载县的县令时筑城墙、修学校,做过的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一方面提取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进行抽取简化,另一方面也是徽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将其进行简化设计,形成书立,具有功能的同时也表达文化诉求和传达。

(三)文创产品设计需要情感的传达

鉴于民俗文化历史性、传承性及富有故事性的特征,民俗承载着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设计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这样消费者才会有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文创产品很容易就会像普通的商品一样。同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必须要有附有产品说明卡,通过说明卡直接传达产品背后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对故事有了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故事。

四、结语

徽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的,同时富有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为设计元素挖掘提取赋予潜力和基础。当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未引起重视,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只有极少的人认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些甚至渐渐消失在生活之中。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开发或者开发仅停留在表层。因而唯有通过设计的方法来挖掘徽州民俗资源,把传统的元素用现代方式表现。提取其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抽象转化设计,将徽州的意像带进文化创意产品里,让徽州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结合产品,通过产品的散播与流动性,不但能间接推广徽州地区,传承徽州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民俗特色之外,也能借由文创产品引发更多的互动感受,让更多人对徽州民俗文化有认知和了解的同时,打造本民族品牌,进而传承徽州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24.

[2]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82.

[3]卞利.徽州民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41.

[4]丁龙庆,雷若欣,叶童.徽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2(7):1-2.

[5]阮晨海.日本旅游市场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分析[J].设计艺术理论期刊,2016(3):95

[6]周雅琦.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15-20

第5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设置,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在熟练有效地运用文本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里的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也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体验了人生。

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径,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

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苯谈?嗣瞧砀5拿篮眯脑浮??庑┒挤从沉死投?嗣窠】档纳?钚奶?⒚篮美硐耄?庑┎⒎且皇币坏氐姆缦埃????瓿晌?恢置赖姆绶丁⑸频淖非蟆⒄娴闹腹椋?庑┒匝??难?蘸徒逃?遣豢傻凸赖模??馨盐颐敲褡逦幕?械木?璐??淮?忠淮?娜嗣恰T谥醒в镂慕滩闹腥缬猩婕暗较喙氐拿袼字?妒保?淌?沙浞掷?谜庑┟袼撞牧希?匝???星币颇??乃枷虢逃?1热绻糯??闹谐3I婕暗焦糯?娜说摹俺鍪馈薄ⅰ叭胧馈彼枷搿W魑?淌?涂梢愿嫠哐???淙辉诠?ダ??加懈呷斯橐?缋铮??a class=content_a href=/class_free/166_1.shtml>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

6.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华与糟泊共存的特点及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应掌握适当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序》,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主编:《语文教育创新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5第一期封面。

第6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一种文化模式,反映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地域的人群意愿,是联系传统和现实的重要纽带。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和行为特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理想和信仰。因此,民俗文化教育对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民俗文化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内容是由形式多样、经典生动、意义深刻的文学作品构成的,所以说民俗文化作品一直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字资源,经典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许多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与民间,在民俗文化的历史沉淀中诞生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其根据西周时代民间文化采集而成,其内容反应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的民俗文化风貌,根据所记载的民俗文化类型分成了《风》、《雅》、《颂》三大类。发展到汉朝,《诗经》更是成为当时文人学士必学的经典。再如唐宋的诗词以及元的戏剧、明清小说等许多都是有民俗文化登堂入室成为经典作品的。

纵观中国文学史,无不证明文学的基础层次就是民俗文化,即便是高雅文化也是需要建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究其根源都包含了民俗文化,如果语文教师忽略了民俗文化教育意义,只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高贵典雅”,而不去深入挖掘作品所具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势必会导致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缺失,使得学生不能真正了解作品中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培养学生通过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来提高审美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不同年代和地狱民俗文化的描写鉴赏,分析人物的艺术形象,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培养浓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所以只要教师深入挖掘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资源,就能有效地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二、重视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首先,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构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建构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比如谚语、节日、李易制毒等等民俗文化知识都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合理地利用这些民俗文化的教学价值能够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学底蕴,丰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在鲁迅的《祝福》教学中,会涉及到关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及古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在封建礼教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被深深束缚,从而形成当时特点明显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具有极深的教学价值,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体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意义。

在《边城》教学中,文章提到了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端午节属于我国特色民俗文化,教师要利用传统节日的学习来为中学生传承民族文件夯实知识基础。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也包含了民俗文化。在《兰亭集序》中关于“癸丑”一词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古古代的年月日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古代计时方式,积累古代历法知识,这样都丰富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了古代以“右”为尊,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无出其右”、“旁门左道”、这些成语都是古代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包含了民俗文化资源,教师要利用这些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历法、礼节等方面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拉近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距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甄别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育承担着弘扬您在文化的重任,同样作为中学生也需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高中语文课程在高中所以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而民俗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民俗文化有着时代性和地域性,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而且,当期社会的民俗文化内容也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对社会有益。比如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恶俗陋习就应该坚决摒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掌握,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甄别民俗文化,以此来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共建文明社会。

例如鲁迅在《祝福》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认识到封建恶俗对整个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伤害,认识到祥林嫂真正死亡的原因。而鲁迅也是希望借助祥林嫂悲剧的描写来揭示当时恶劣的民俗文化,让人们从封建陋俗中醒过来。再如《边城》中关于端午节小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纯美的民俗风情和人性的善良,有利于学生传承美好的民俗文化。另外,教师可以将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不同民俗文化的认识,提高甄别民俗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丑留美”,将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广大。

第7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厚重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还是今天流行的“新民俗”,都应该引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老师足够的重视,因为语文老师更多地担负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教学中有责任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因此,加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民俗文化的渗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的可读性较强,但由于时代因素,学生对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虽然如今的古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可是,教学的过程几乎还是离不开诵读、释义、分析的环节,整个古文学习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苦”。博大精深的典范古文难道真的不能让学生“笑”起来,让学生“乐”起来吗?答案是否定的,穿插民俗文化的传播未免不是一种好的方法。笔者曾在教学《陈涉世家》过程中做过尝试:在学生学得昏昏沉沉之际,突然打断教学程序,讲析秦汉时期“置书鱼腹、篝火狐鸣”以营造气氛、制造舆论的民俗,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气氛空前热烈。接着再回到课文教学当中来,其效果不言而喻。

诱发兴趣已成为课堂教学艺术所追求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该运用文质兼美的语文课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民俗文化就是教材本身最具生动性、趣味性的因素之一,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何置之不理呢?

二、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著名文化泰斗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一文中指出: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兼容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人类社会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艺术创作,无一不有。而面临升学压力的不少中学生依然在“死读书、读死书”,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扩大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加强民俗文化学的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新兴的民俗事相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譬如新兴的网络语言,如果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注意到网上查看,网络可是一个无边的知识大海洋!

三、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能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继承民族灿烂的文化

民族性鲜明的才是世界性的。只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祖国璀璨的文化,学生们才能增强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自豪感,也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让学生们增强继承民族灿烂文化的信心。语言文学总是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知识,语文教学担任着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两方面的重任。民俗文化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必将得到强化,让学生了解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举手投足中都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去品味民俗文化中的朴素美和人情美。

使得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具备了更好的文化素质,在更广阔的领域,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对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使自己无愧于祖先。

同志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国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了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他更对今天的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然要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热情,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这种文化。

四、加强中学阶段学生民俗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型学习

毫无疑问,民俗文化学是中学生最喜欢的文学内容之一,绝大部分学生对之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凭着这点兴趣,学生会主动地收集自己钟爱的某个方面的民俗文化资料,作为自己的课外兴趣爱好。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在自己的领域纵横驰骋,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在兴趣的支配之下,学生能克服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有些观点、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可喜的一步。从这里他们开始懂得了学会去分析、研究问题,也第一次尝到了研究结果的喜悦。以民俗文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感兴趣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初始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应是深奥复杂,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中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查阅典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民俗事相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研究身边的民俗现象,无论是从课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还是实物的调查,都比较容易、全面,更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第8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提升自我,了解民俗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传承民俗文化,倘若语文教师自己都一知半解,很难想象能教出喜欢、理解民俗文化的学生。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广泛地了解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教学工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内容很多,对教师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艺术修养、文化品位不高,不能真正地体验到作品内在的神韵与作者为文之用心,就不能真正地走近作者,理解作品。再者,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的民俗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不胜枚举。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我,让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民俗文化,笔者大量地阅读相关的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力求将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民俗文化理解透彻;并学习、研究本地的民俗文化,力求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不至于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深不透、捉襟见肘。在课余时间,笔者走访了当地民众,参观了本地的博物馆,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民俗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教科书中所描写的民俗文化的同时,也知道本土的民俗文化,将作品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之中,达到真正地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的目的。

二、依据教材,深挖本土民俗文化

近年来,随着专家学者的呼吁、课程改革的重视、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增加以及测验考试的青睐,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这就为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民俗文化。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社戏》《安塞腰鼓》等这样一些反映地方民俗风情的选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设了民俗文化专栏,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风俗、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述街头商贩的吆喝,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不仅如此,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到民间采风去”。开设有“家乡素描” “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等5个专题,让学生关注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并在“参考资料”中增加了“语言与风俗”“少数民族节日风俗”的知识。

在这些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深挖本地的民俗文化,并通过视频、音乐、图画等形式展示。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时,笔者与学生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欣赏了云南民歌的风采,了解到这个多民族地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唱歌的民族特色。之后,笔者给学生讲了本地赣南采茶戏,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与《春酒》这两篇课文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本地过端午节和春节的民俗。在这探讨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同在一个县区,过节的风俗还是略有不同的,有些村在过端午节时包粽子;有些村是过年时才包粽子,有些村在过年时举行“游神”活动,有些村庄却没有,果然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在深挖本土的民俗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民俗活动,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长了他们在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

三、走出课堂,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渠道之一,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得有第二课堂的文化意识。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此,笔者常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去寻找本地民俗文化。

图书馆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余时间,笔者常常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或附近村庄的文化馆,让学生在图书馆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第9篇: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范文

一、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内涵与意义

(一)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内涵

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主要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表达。民俗艺术图形符号融入了特定的民俗观念,凝聚了人们普遍认同的大众审美理念。它流传广泛,产生于生活实践,流行于民间,是广大群众集体创作的产品,也是智慧的结晶。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具有艺术化、典型化特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种符号普遍获得了大众认可,表现形式更丰富,主要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形成后会广泛流传。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设计师需要将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典型化,提升符号辨识度,提升审美认同度,带给人们多种审美享受与艺术效果。

(二)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承载着民族文化,在生活中有极强的社会吸引力。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融入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可以扩大商品影响力,还可以借助广告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进而扩大广告影响力。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融入艺术图形符号,实现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爱国情怀。融入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产品可以将独特的思想传递给受众,赋予产品浓厚的民族色彩。一方面,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有助于借助广告传递作品的信息,展示商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魅力;另一方面,其也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广泛宣传,利用商品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二、民俗艺术图形符号的广告设计应用

(一)以吉祥符号为主题

民俗艺术图形符号来自先民对社会生活的原始认知。这些符号往往与人民群众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有关,包括向上天祈求平安祥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人们渴望通过民俗艺术图形符号获得心灵的慰藉。例如,“龙”这个符号是中国古人心中的神物,它象征着权威和力量,龙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名扬海内外。现代广告设计中经常利用龙的形象表达吉祥、权力和荣耀。龙不仅是一个符号,还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内涵。此外,中国结也被运用到各类广告设计中,它可以传递吉祥、平安的寓意,营造祥和的氛围,这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望。中国的福、禄、寿、喜等符号在商业广告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福、禄、寿、喜符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福,它可以拉近广告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广告获得人们的青睐。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在广告设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要想让广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设计师应注重开发设计灵感,强调在艺术碰撞中获得灵感。民俗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丰富性和启示性,在现代广告设计图形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在设计中自然流露。

(二)以寓意联想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