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

第1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堂;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61-01、

一,研究教材。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决不能“照本宣科”。上好课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第2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实效一直以来是我们老师在不断的研究探讨。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观察、思考力、探究,便于初中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课题(立项编号FJCGJJ12-010)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一线经验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浅析,与同行共享。

一、培养学科兴趣

“相信品牌的力量”是一句很不错的广告词,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怎样做呢?首先要以自己对待亲生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来对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每一个的培养,记学生的名字和优缺点抓住时机进行交流表扬和鼓励性的评价。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要保持教师的威严,也就是说与学生交流评价要掌握好度,要多动脑处理好正确的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基础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接受你拥护你及你所交的学科。其次,教师要充分的展示自己专业特长。每个教师都有他的优点和专业特长,而你所从教的那一学科是你和教研组专心研究的内容,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要有一潭水。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的查找本学科的相关的资料,记录生活中、课堂中、教研中经典的事例。长此以往自然我们就会有一潭水。在我们的一潭中我们应选择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第三,教师要有课堂激情。课堂是我们教师人生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是主宰是核心是导演。学生的课堂活动由教师来掌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程度会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兴趣。教师课堂上充满激情赋有感染力是很重要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殊的事例。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感悟生物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学无处不在,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初中生物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实例,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让生物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教育信息量的骤增。而面对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对于各个知识层次的学生,应该如何恰当选择、处理和传递教学信息,通过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高效率、最优化地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出发,根据新课标,活用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四、构建和谐关系

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要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如何学好生物学?《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五、发挥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1.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学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搞好教材中所选编的每项观察和实验的教学。通过这些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优化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恰当结合使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大大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要使学生顺利跨入生命科学的殿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奇地发问,大胆地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挖掘其可贵之处。才能创建一种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机地融入生物学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卧室内为什么不能放过多的鲜花?为什么仙人掌不能浇过多的水等等。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第3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一、创设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学习血管与心脏时,利用动画视频多角度、多侧面地直观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动态收缩图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从而解决“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并能区分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知识。教学中也可利用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介绍道尔顿的妈妈正常,而道尔顿兄弟却患病。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母亲正常,后代患病,这样的情况属于遗传吗?这种遗传是否和性别有关?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成语、猜谜语等形式创设情境。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注重实验,增强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特别是探究式实验更受到关注,以验证实验为基础,向探究式实验转变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探究式实验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包括练习使用显微镜及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体的基本组织、草履虫、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种子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基本的分组实验外,还可增加一些演示和探究实验,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指引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法、抽样检测法等,这些方法对学生正确进行科学实验探究至关重要。

三、小组合作,提高探究水平

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通过小组交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对信息加以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用在新课教学,也可用于综合复习。例如,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作用时,可以分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各组指定一到两名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就能知道绿色植物不仅能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而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

四、走进自然,提升科学素养

作为一线生物教师,仅仅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自然,进入社会,获取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养殖场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踏青,观察各种动植物等。例如,在学习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时,让学生在郊区农田捕捉蝗虫,用放大镜观察其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又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时,可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总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之外更为广阔的资源,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92-01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各种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上好生物实验课,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本人的看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这样便会激发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所以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法人教育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亲身实践。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却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和具体指导。在发现有共性问题时,可暂停全班实验,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操作有错误或要领没有掌握时,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不能包办代替。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了教学的量和质。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实验情感,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课准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者,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实验课的开端奠定良好的基础,方能是学生在课程中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呢?首先,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最后,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验

第5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一、运用插图,轻松突破教材重难点

    直观形象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学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形象兴趣,充分发掘大脑潜能,加速记忆的优势,插图作为直观形象教学的一个形式,在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有章节主题图,也有某些知识点的具体描述图,并且这些插图都是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教学时应注意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时的突破口。例如:在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图时,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按教材顺序从肾小球到肾小囊再到肾小管,同时把三者的作用、结构特点通过图形向学生交待清楚,进而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多媒体,把课本插图放大、突显知识点连接成线,弄清弄懂弄通课本插图也就掌握了泌尿系统这章的重点,掌握了这章的关键。

    二、插图与实物模型相结合,使生物实验教学有条不紊

    课本插图为平面图形,而生物体的结构是立体的,如何将平面图形理解成空间概念,或把空间图形化简为平面图形?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转化能力,插图与模型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进行镜下观察,感知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小组之间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描述观察情况,描绘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而通过植物细胞的立体模型和书本的平面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植物的细胞,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本节实验课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模型——插图,让学生将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课本插图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验,并理解、获得知识。

    三、把握插图和一般图形的区别,重视生物学本质

    生物学插图教学一定要有方向性,一般讲解应采用简单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讲解,同时也可根据生物体结构的内在联系,选择相应的识图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图与整体图间的关系,局部与局部间的联系。如在讲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要求学生会数食物链,会书写食物链。以苏教版八(下)P87图25-1为例,要求学生先找到生产者植物,再根据生产者所在的位置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根据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的取食关系,认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概念。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教学效果好。

    把握插图中知识的规律性,可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如人体心脏中各个腔和各血管中流的血液类型,学生就很难记住,或者记住后又很快忘记了,而如果运用插图分析,就会发现凡是心脏左边的腔及所连血管中流的都是动脉血,心脏右边的腔和所连血管中流的都是静脉血,这样学生无须多费时间,只要掌握心脏的四个腔及所连血管与心脏的相对位置,就可知其流动的血液类型。

    四、插图与多媒体相互补充,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热点,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变抽象为具体,但我们也不能把多媒体奉若神明。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否比其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要视教学内容、教师特点而定。有时“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可能更加有效,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作为黑板、课本的替代品,有时只会造成现代教育的表象。生物课本插图不仅栩栩如生地表现了生物世界,同时也形象直观地表达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感受生物科学探究的魅力。把复杂的生物现象简单化,在插图中教师正确运用插图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取信息的过程,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当然插图教学也要注意方法,例如:在讲授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如果把一张挂图直接挂出来,那么就会把整个过程的内容同时呈现,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复杂,不能突出老师某一阶段的讲述重点,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老师按教学程序,边讲述边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体的传粉、受精及果实与种子的形成,这样能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调动视听两种知觉,强化识图效果,使多媒体中的呈现与当前所讲内容吻合同步,然后教师再利用插图,把知识“和盘托出”,加以总结,就能使传粉、受精这样静止的插图动起来,使知识成系统,把插图与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第6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究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将生活用理论给细化出来,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在进行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面对课本进行教学,而忽略生物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生物与生活相互联系来进行教学,这使完全理论化的生物课变得毫无生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这种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也渐渐产生了厌恶感。虽然有部分教师渐渐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追求生活化教学,但是只是将生物强硬地和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合理性,使教学效果大大下降。

1.课前导入过于生硬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把主题引出来。生物对于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教师教学方式的生硬,使学生更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生物老师在利用生活化来进行辅助教学时,要伴随着一些趣味,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内容单一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以课本为主来进行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枯燥无味地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这种方式单一、枯燥,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这些课本上都有,不用老师讲解,自己看看就会了。因此,更加不重视课堂的重要性了。

3.教学形式落后

生物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相同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静静地听课。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来进行生物的学习,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只能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会让学生很快就忘记教师所讲的内容。

4.课后作业死板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习课堂上的知识。但实际中,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将空缺部分填充起来,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的余地。更有一些学生完全是抄袭,没有自己去思考。这样的一种情形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业的成长。

二、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探讨

1.利用社会热点,引出课程内容

往往生活中的热闹事件是大家特别关注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讲解之前,先讲述一些热点新闻,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顺势将新的课程内容引出来。例如,当教师讲解“空气的质量影响身体健康”这一课时,教师在开展课堂内容之前,可以先跟学生分享雾霾事件,这时学生瞬间就会兴奋起来,展开激烈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讲出现雾霾的原因有哪些。当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插入主题,呼吸道是怎样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的?这样学生就纷纷地抬起头看着老师,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巧妙地利用了社会热点话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

2.生活化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当学习“植物吸收水分”这一课时,先给学生简单地讲解一下观点内容,然后再向学生提问:即将枯萎的小树浇水之后又变得茂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都很好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一个动态的视频,是水在进入小树体内之后的活动,让小树恢复了生机。当学生看到了这样有趣的画面时,已经变得聚精会神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有趣的。

3.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单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布置具有生活化性质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变得无纸化,让学生去种植小树,每天进行浇水灌溉,当学生看到小树渐渐长大,内心的爱也会激发出来,最后小树开花、结果。这样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以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要和平共处的,每一个存在着的生物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能够为自然界增添色彩。能让学生明白这其中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坚强地努力着才能收获成长的果实,美好的家园需要每一个人的

行动。

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有许多途径,需要教师不断地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挖掘生活中的例子,实现生物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热情,建立高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书童.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生物课堂合作学习路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2]邢剑.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才智,2016(4).

第7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改;探究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难。探究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而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教师应给以指导与帮助。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后。若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种子在多少温度时可以萌发,这样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设备的要求也复杂得多,就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并且这个探究目标对学习也没有多大意义。还有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有些学生对叶绿体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加以指导,指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现阶段的条件、能力和精力是不适宜探究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可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容易。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由此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加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思维得到扩展。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学生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了重要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法与教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中应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什么权威,师生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相处和课程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给学生建构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它们在认识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会毫不顾及地向教师求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师也应当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乐意与老师一起学习,免得有一些学生怕在老师面前出错而不敢大胆发表见解,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不能直接提出探究目标。可通过学生常见的动植物及各种生命现象,报刊杂志上报道的生物现象或当地与生物学有关的现实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带入正题。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在探究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课中,我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象,在美国大的农场中,农场主在每只牛的脖子上挂一个传呼机,当需要牛回来时,只要打一个传呼,牛就回来了。然后问:牛的这种反射上生来就有的吗?学生答:不是。然后我就此引出正题:牛的这种条件反射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能否以自己养的动物做实验,让它形成某种条件反射呢?设计出你们的实验方案。这样,同学们就设计出各自不同的实验方案。让他们课后去实施自己的方案。

3、课堂教学应做到开放性。传统的接受的接受式教学,往往是先由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边讲解边演示,反复强调实验过程的操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按此正确方法去做,这样不公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是和余地,最终导致学生装的能力下降。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长此以往,养成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

第8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 中学生 探究能力 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标得到贯彻执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更多的被关注和突出。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作为一种自然学科,学生探究能力及其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学习课堂基础知识,并且引导学生改变其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和探究思维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的积极作用,创设有利于开展生物探究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与生物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以情境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通过实验环境的应用等来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使其基础知识不断巩固的同时增强器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实验或者通过课堂导言的应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引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光合作用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的实验演示并设计一定的问题,使学生来思考该种生物实验所反映的基本原理及其反应过程,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更好的探究学习。

二、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更多的发挥一种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其探究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更多探究学习的成功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为积极的去研究讨论问题,在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掌握基本的生物学规律,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生物教学中会有许多实验教学的内容,初中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可以以实验教学作为引导,使学生更为深入的去了解教学过程,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从而实现其探究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洋葱表皮细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具体的实验操作出发,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发现表现出一定的惊喜,此时,教师适当的提问关于细胞核、细胞壁等问题时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审视自己的实验,从而更好的完成实验,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实验课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时,应该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熟悉实验材料,并对于实验的操作流程做到熟练掌握,使其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更多的掌握所学知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其探究能力。

三、以实验教学的完善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以实验操作更好的了解实验现象及其理论知识,使其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便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改革,使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及其具体实验方法敢于质疑和创新,对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更好的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比如,对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演示中,可以将教材中的演示验证实验有机结合,并将光合作用实验与呼吸作用实验结合,使学生可以更为直观两个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两者植物在室内的效果。这种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的原理,提高其探究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探究学习中,从而使其探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完善生物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标下,初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评价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模式,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习惯及其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将激励措施作为主要的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从学生的综合表现出发,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探究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教学的不断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生物实验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一种全面的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结语:初中生物教学是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要掌握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动手操作完成相关的生物实验。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开展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有机结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从而自主完成探究学习的任务,在课堂学习及其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探究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2(11)

[2]斯琴高娃.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3(7)

[3]关芬芬.在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1)

第9篇:初中生物科学探究范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如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展示视频录像或动画:潜水员潜水作业前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急促呼吸,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然后引导学生计算自己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最后通过问题“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身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新的学习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新知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板块,然后循序渐进地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展示交流,然后归纳总结。

如该课的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基础知识,而“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内容分为“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两个板块。

在呼吸运动探究中,先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变化,然后提出“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的起伏了吗”“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运动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书本的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和呼吸运动的媒体动画,并出示呼吸运动模型,然后交流、讨论: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从上述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外,还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尤其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积励性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三、目标检测,拓展应用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感知了新知,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一刀切”的题海训练方式,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分层训练。

如在该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来展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然后以小组比赛形式来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看哪个小组的描述最为精简而准确,最后通过填表来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训练多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通过拓展应用环节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