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新媒体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金业跨界创新进入深水区。记者日前从招商基金了解到,该公司联合专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项目日前在深圳虚拟大学园揭幕。在互联网金融大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挂牌,意味着基金公司的创新,已经从初期的营销创新、服务创新,迈入深水区——在产品研发、投资管理等核心领域进行跨界创新。
据悉,“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项目是由招商基金、通联支付联合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跨界推出的开放式创新应用平台。该项目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及社会群体,通过海选方式征集出创意新颖、贴近民生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方案和运营方案。他们将召集各方权威专家对海选方案进行筛选,优秀方案将最终在该平台上进入实战产品设计、营销推广和投资管理,用实践检验方案成果。
与以往互联网金融项目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实验室项目将以完全开放的姿态,聚焦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供应端的打造,针对最具思维活力的大学生群体和民间高手,用最有互联网精神的海选方式,遴选出最能代表草根的金融产品。该项目在项目创意、切入角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均为业内首创,其平台视角的独特性、开放化和实践性备受现场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盛赞。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实验室项目突破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惯有认知,从产品设计角度切入互联网金融的想法十分新颖,将极大提高网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热情。
互联网金融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全民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意愿和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开放、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为全民参与互联网金融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大门,该平台热忱欢迎大家设计、推送优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方案到这个平台上来。他们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优胜者给予奖励,对有开发价值、运用价值的方案,招商基金将提供实验平台,甚至为优秀人才提供实习、工作的机会。
在校大学生是互联网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既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也是最具有互联网创意的创造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他们有很大的话语权。以往的一些大学生创意大赛,由于缺少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大赛产生的一些优秀方案可能停留在纸面,也可能只在较小的范围内运用。现在,产学研一体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承担起产品孵化的功能,金融机构提供实践和运用推广的平台。首家产学研互动的“互联网金融实验室”挂牌在深圳虚拟大学园也让人们充满期待,入驻该虚拟大学园区的全国高校已达57家。深圳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近年来对互联网金融更加地重视。在当地除了招商、平安、腾讯等金融、互联网大鳄,也有许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金融 风险 成因分析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12-02
新媒体的发展激发了金融行业跨越性的发展,诞生了一种叫做互联网金融的全新金融模式,并迅速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就在人们逐渐适应这种新的金融方式的同时,其风险也随影而至,成为了人们的另一种担忧,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望而却步,甚至望而生畏。那么,如何使互联网金融扬长避短呢?需要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出发,深层了解存在其中的风险,才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策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一、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
有关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己累计发行了54亿张银行卡,其中选择网上支付的网民的规模达33639万。以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这也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日益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移送审查的金融犯罪案件中,互联网犯罪的受案数最多,从2006年700余件激增至2010年近7000件,2015年为20665件,互联网金融犯罪整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犯罪种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地域国际化、犯罪模式产业化。
1.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支付方式多元化,自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汇付天下等互联网第三支付机构进行合作开始,迄今已有269家企业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日交易量接近1亿笔,涉及金额高达17.9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收单占据33.5%,业务种类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方式,这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风险也应运而生。几年来,有些人开始利用这些支付手段进行犯罪,2016年上半年,上海网安总队侦破网络诈骗案124起,主要通过网上支付、手机支付、POS等多种支付方式,以虚拟交易、购物、现金退货等方式变相套取银行现金,主要利用了互联网系统设计、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为互联网犯罪提供了较大空间,相关部门也很难跟踪其内部资金流向,这些犯罪无疑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风险防范的难度。
2.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国际化。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迅速蔓延,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电子货币等项目和服务更是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犯罪不受地域的限制,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上的先进性,积极进行技术整合,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下的洗钱新模式,使得洗钱路径和形式更具有多样化、隐秘化和专业化。截至目前,在拥有支付业务许可证的269家企业中,北京、上海地区的单位各有54家,其次为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23家、16家和15家。然而在2014年3月,福建、深圳等地区也相继通报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中从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信用卡预授权套现案看,数十亿元套现可能会引发第三方支付行业重新洗牌。因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犯罪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台湾“大三通”的全面铺开,不仅为跨境支付结算提供了便利,也为跨国跨境经济犯罪创造了机会。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世界接轨,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境内外消费、结算上的时间差以及法律制度的差异,跨国跨境的互联网金融犯罪快速增长,甚至成为新常态。互联网金融快捷、隐秘的特点,交易信息资料的搜集、客户身份和交易的识别、资金活动的监管分析等工作难度增大,加上现在电子支付行业法律系统的不完善、不健全,使得资金的流向难以确定,使得互联网途径进行的犯罪活动也越来越多,防范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无法顺利展开。
3.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产业化。电脑、智能手机是互联网金融建立和发展的支撑,其技术上的不足会为互联网金融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日益便捷,但却疏于监管、漏洞较多,开放式的互联网通讯体系、TCP/IP协议的较低安全性,密钥控制和加密技术的不全面,加上电脑病毒侵蚀和网络黑客的攻击,稍有不慎就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极大的风险。这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趁,犯罪模式也在逐步升级,更加的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出现了短信群发器、“一号通”、网络VOIP电话等方式骗取他人的账号密码,甚至还制作出了计算机病毒、网站后门程序、木马程序等方式来窃取他人的账号密码,一旦成功就会实施犯罪。这种动态性、复杂性的经济形态,使得一些犯罪分子团结起来进行分工合作,不法分子各司其职、协同作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呈现出专业化、集团化、管理公司化的特点。就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体系来说,多数还来自于国外,缺少自己的高科技互联网金融装置,很容易受到这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势必会给我国的互联网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打击犯罪分子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策略
新的媒介,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优势的同时,依然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犯罪特点,才能从源头上设置策略,为人们建立一个健康的、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1.法律支持,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结合新媒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立法:
第一,针对网络交易中具体细节建立规定,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经营者的审查,确保诚信、可靠地进行经营,以便面对相关问题的出现。
第二,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问题,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在每个细节都建立法律的约束,从而使那些不法分子没有法律空子可钻。
第三,对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应给予适当的量刑处罚,对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犯罪的人起到震慑作用。相信,通过全面细致的法律建立和管理,新媒介下的互联网金融有关法律法规终会得到完善和严格实施,为互联网金融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全程防范,在新媒介下互联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科学、合理的措施,都是为了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和安全。那么,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就要对全程进行管理,保护好每一个环节,从根源上制止风险的发生。全程防范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事前风险防范。事前防范是降低损失最有效的途径。首先互联网金融的依托是互联网的平台,这也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将互联网金融区别于普通的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其抗侵害的能力。其次要尽快完善信用审核机制,利用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价机制来抵制不法分子的侵入,为互联网的安全交易提供保障。
第二,事中监控流程。注重交易过程中流程的规范,尽可能地降低操作风险。不仅要通过严格的合法性鉴定才能使新产品推向市场,更要加强行业内的自律管理控制,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良好秩序,共同探讨产品创新方向、交易流程安全性、资产管控等方面,以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
第三,事后补救。由于经营不善导致的难以自我解决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事后补救,以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另外,还有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备金制度,建立具有面对风险的能力,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切实利益。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结合新媒介的特点,树立高度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意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共同营造守法合法的行业氛围,以使互联网金融行业积极发挥优势、消弱风险。
3.技术支持,完善各种新媒介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互联网背后的技术支持是一切金融管理的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急需提高网络银行的监管力度,重视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努力研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系统。我国当下的加密技术、密钥控制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都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国在硬件装置上加大力度,积极地开拓思维,尽快地使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独立起来,建立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稳定的网络系统,以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例如,建立一定规模的互联网硬件设施;安全规范的操作;严密的操作流程;系统熟练的相关互联网技术等。例如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进行实时定位、网上交易IP地址锁定,建立专业的资金查控利器,对可疑的金融平台,交易数据进行汇集、查控、追踪和控制,建立“由钱到人、由人到案”的技术方案,以提高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防范需要从根源抓起,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下团结一致,相互之间的研讨,努力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以便能够建立强大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为防范风险、解决问题提供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07)
[2] 王嘉伟.新谋体时代互联网企业营销模式探析[J].商业现代化,2014(08)
[3] 周杨.新谋体时代下的互联网营销浅析[J].经济视角,2011(12)
[4]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5)
[5] 侯晓明.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趋势及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华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20年前的互联网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只有文本上网软件,人们对于电脑还处于认知阶段,当时大部分用户都属于被动参与者。20年后的今天,互联网进入了“深水区”,中国的互联网从简单的信息和游戏等表面化产业走向了改变垄断行业的阶段。
在通信行业中,微信的出现改变了通信行业;金融行业中,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各大银行平台化;在媒体方面,一个微博的发展起使中国的媒体行业彻底改变,真正地自下而上并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因素。
另外,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能很好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工具。每人每天有五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面对电脑上网,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任何时候都在线上。移动互联网把线上线下彻底连接起来后,整个互联网的规模放大了10倍甚至20倍。同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让人们的生活可以从数据库里挖掘东西,获得个性化服务。
唐彬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现在异常火热,但是对一个新事物,尤其是新技术长期而言,若干年后中国的金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像现在是垄断式的自上而下,小企业与个人得不到好的服务。但五年之后,通过B2B平台的融资或者一些其它的金融业务可以使服务提升更多。
如何理解互联网金融?唐彬认为应该从几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工具层面,即电子银行和网络银行,实现互联网思想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第二方面是平台层面。互联网资源整合平台,同时开放和分享。之后是内核层面,一个比特币彻底的颠复了央行的信用,真正实现互联网自下而上去中心化的理念,也就是常说的小而美。
互联网支付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发力点在哪里?其实互联网金融跟传统银行、网络银行都没有大的差别。那么,互联网金融有众多的参与者可以做线上平台,包括银联、银行和电商企业都在做,谁会成为主要的力量呢?唐彬认为这当中支付公司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首先,支付是交易的核心,所有金融都来源于商贸的需要,商贸中的核心是交易,交易的核心是支付。支付有大数据基础,支付公司现在归银行监管。那么作为一个终结性当家,支付公司有天然的信用终结成份,而且公司有大量的用户和专家,从而形成一个闭环。
所以唐彬认为互联网支付,或者说网络支付企业在中国从十年前就开始了网络金融创新的探索。两年前人民银行意识到之后给这些自主企业发放牌照,这是中国第一次民营企业在金融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中国的经济要发展,金融不转型、不垄断、不拥抱互联网,那么中国的经济是无法转型的。对于互联网支付的未来,唐彬的展望是支付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支付行业电子化。比如,航空领域的电子机票和电子支付等使整个航空业电子化了,现在整个航空企业电子化支付企业功不可没。移动支付彻底打破线上线下,把规模扩大十倍以上。
其次,后牌照时代的支付将改变金融。拥有牌照后人民银行正式监管和认可,支付从开始的融资服务叠加,最后支付和营销结合,成为与全球大数据时代进行交易的营销服务。
互联网支付的价值在哪里?第一,推动行业电子化让市场效率更高,信息更透明;第二,弥补金融服务的不足,推动金融创新;第三,增强信任,精准营销,创造或促成交易;第四,通过交易数据挖掘,建立信用数据库,这一点对整体体系以及对社会诚信非常有价值。
互联网支付对金融的改变
支付公司是一个互联网企业,它既有互联网的属性又有金融属性。因此,唐彬认为互联网金融时代是从网络支付开始的。网络支付就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但网络支付又不限于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因为它设了一个叠加的东西,现在做成了平台要改变生活。而支付是一个交易平台,通过支付平台可以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付费,这样的价值非常大。拿到牌照之后,整个定位就随之变化了。
唐彬认为互联网支付的十年中,中国的垄断行业不管是通信业还是金融行,要使之改变是非常艰难的。“金融行业里,现在发放了大概有几千张小额信贷银行牌照,但对顾客没有影响。如果给互联网企业,进而给他们带来一些压力就截然不同了。现在互联网金融做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推出后民生银行就做了电子商务银行,同时中国银行也做。所以,让垄断行业有压力是互联网对中国垄断企业带来的最大贡献,因为不改变就会灭亡。”
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其实是从一个简单的工具走向行业应用的过程,最后推动整个金融的改变直至经济的改变,从而让生活得到更好的体验。唐彬认为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一个生活的意义,也不是一个工具的意义,它是不但打破垄断,还能带来新的思维,自下而上地去中心化和实现民主化的思维。让每个人真正在网络里得到独特的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37
我国互联网的进入大众视野起源于2013年年底,余额宝横空出世,自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拉开了大幕。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有传统的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创新、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2015年的蚂蚁聚宝、京东金融、卡拉卡理财、小米金融、2016年的微理财,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丰富了我国金融产品体系,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高职金融类专业应结合自身现状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落后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的指南,决定了一个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许多高职金融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已经不能落后于时代和信息化对金融的要求。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保险、证券行业基本操作业务技能和营销能力,能够胜任保险或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基层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并能从事银行、担保公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等金融相关行业营销及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看出我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是比较务实且具有时效性,但是主要培养人才的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而忽略了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就业机会。
1.2 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状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脚本,只有教学内容选取得当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目前很多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也没有及时根据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进行调整。以我校为例金融管理专业目前开设的主要专业相关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基础、银行综合柜台操作、银行基本技能、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操作实务、金融产品营销实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个人理财等,明显可以看出缺乏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
1.3 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松散
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教学过程的体现,也是培养一个一个学生基本依据。目前大多数高职金融类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大的方面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展开时又分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总体来看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而过多的笔墨放在了基本素质模块中开设的课程,而压缩了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并且个性化发展模块之间油柚很大的重合,整个课程体系相对较为松散。
1.4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除了以PPT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其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不多。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而且对于经济金融生活中的最新的发展情况,缺乏必要深入的分析。有的老师上课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化,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2 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金融类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1 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传统的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单一。高职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学历的特点大多数金融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一线服务岗位,所以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我表达和客户的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类院校学生优势在于上手快。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话,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2.2 从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到多元化的金融就业岗位的需求
高职类院校传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柜台服务人员、证券公司后勤人员、证券投资顾问;保险公司电销人T、保险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后勤人员;银行柜面人员、银行大堂经理;小贷、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营销人员、内勤人员;各类中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核算等。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非金融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催生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岗位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就业岗位,更多的注重学生的营销和沟通能力。
2.3 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到课堂知识点的需求
老师是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载体,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当今,需要我们教师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我们在课堂中介绍相关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不能空讲,必须是建立在对该产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由于教师的天性,很多老师个人理财形式相对较为保守,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这样在教学时肯定是比较教条的。所以在教学时整合互联网金融思维融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金融类专业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3.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货币。高职金融类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能再把眼光放在传统的金融就业岗位和传统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而是要抓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就业积极影响,顺应时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没目标。
3.2 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以往的传统的金融知识点介绍,一定要按照金融行业最新发展的现状介绍和整合教学内容。使得高职类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真正的能反映目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而不是与现实脱节,让学生受益。
3.3 重构教学课程体系
结合互联网企业对金融类专业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构建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符合金融类职业资格标准、满足安徽经济特定需求、融合创新创业意识的“岗位课程+认证课程+订单课程+创业课程”的“一核心三支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4 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采用翻转课堂、MOOC、微课堂等教学方。通过模拟实训、多专业综合实训、校外中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等“体验式”教学手段,强化金融仿(全)真性实习,通过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职业氛围,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真或仿真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非常直观地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可以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提高实训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尽快适应环境。
3.5 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互联网思维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通过培养与引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稳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就需要大量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同时也需要聘请校外行业企业实践专家,共同构成“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我们实行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践锻炼,下互联网金融企业顶岗实习来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3.6 继续引入和深化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校企合作
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市场具体指导学校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邀请互联网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行业骨干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聘请企业的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实训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为了突出高职金融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应用实例,实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最新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理论强,校外一线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体现“知识新、内容实”的高职教材特点。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积极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毛金芬.“互联W金融”下高职金融课程整合的效率评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396.
[2]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3]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一、引言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始于信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自2013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它的特殊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和直接。互联网金融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模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营销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营销成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有了金融科技的帮助,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地定位客户的需求,并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目的。所以说,精准营销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和精确营销
(一)互联网金融
强调数据驱动的操作的互联网金融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的行为。它主要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支付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它还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通过逐步重建市场,客户,产品和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产业链的面貌。
(二)大数据分析
银行业务特征注定拥有大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数据收集和使用已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通过交换,集成和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发现新知识并创造新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正在尝试使用数据进行决策,使用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使用数据进行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是大数据的意义之一。通过特定的算法自动分析大量数据,该算法可以揭示数据的隐藏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
(三)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确的营销概念。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个性化客户定位基础上,依托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客户沟通服务系统。精确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精确,即针对目标客户,采用更精确的营销方法以获得可衡量的营销结果。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营销通过精确评估营销链上的一系列因素以及精确定位和数据分析来制定计划。通过可以操纵和评估的精确度量,它努力准确反映营销过程并实现精确的客户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精确营销更加关注业务活动的有效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同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应该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效率和成本,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设计和业务实践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同一时间,它可以关注单个消费者群体。互联网金融使市场结构升级到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作为卖方,需要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个人消费者。
(二)金融服务中介化
“脱中介”通常是指直接在供需双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并跳过所有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和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中介化,这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三)业务环境虚拟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主要是通过客户经理的线下宣传和促销以及媒体广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了商业银行进入的壁垒,无需任何物理网络就可以完成网络营销。客户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提供的银行产品,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等便捷方式在家中完成支付,这有助于客户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金融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虚拟营销渠道的建设。
(四)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支持,并且大多数信息来自数据或隐藏在数据中。整个营销过程无法与数据分开,正确使用数据通常会决定营销的实际效果。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中的中介功能将大大削弱,信息中介功能将继续增强,数据已成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应具有依靠数据决策的意识,通过直观的感受,经验判断来改变传统的实施管理方式,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辅助管理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精确营销策略
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并制定精确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其次,应该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最后,通过实施精确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精确的客户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可能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建设能够满足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要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数据中恢复所有客户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甚至可以比自己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产品的研究应从构思之初就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个性化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创新并推出产品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应建立大客户数据信息平台中心,以供各分支机构共享,每个分支机构还应从基层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收集到大数据平台中心。大数据信息平台应该对客户数据信息和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主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应探索在互联网上捕获和过滤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获得有效信息,并提高处理损坏数据的技术水平。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集成,商业银行可以完整地描绘出客户的肖像,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嗜好和其他个人信息,找到营销点,发现客户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就有可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向客户,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
(二)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要使商业银行的产品或服务形象在客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客户有相关需求时,他们可以立即考虑产品和服务,并做出购买决定。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精确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来完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应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和协作过滤进行市场细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客户细分,从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将目标客户群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判断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目标群体的价值并进一步细分,并区分忠实客户和普通客户。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指导其随后的市场定位活动。商业银行应为客户建立服务档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和产品组合方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服务满意度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应收集消费习惯,投资理念和偏好行为,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准确定位用户,商业银行业务将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三)精细的营销组合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喜好,建立精确的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实现精确的营销。
1、产品策略
基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与客户相关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找出规律和潜在模型,结合客户的特征,专注于提高客户价值。客户细分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标签设计属于客户群的不同产品。在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使产品的属性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组成最佳的产品搭配,并有效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客户可以体验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有效地组合各种金融产品。
2、价格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是盲目定价,它们需要充分收集消费者需求数据,衡量竞争对手的定价因素,然后根据对商业银行目标利润和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差异定价。
3、渠道策略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需要的产品,而只把商店当作展览平台。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创造和转移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只有接近客户的价值需求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立实体渠道,成为客户咨询的平台,沟通与客户体验互动站点,加强自助智能渠道建设,促进业务联动处理,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大数据时代,客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他们已成为核心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偏好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客户的行为打动那些具有明显消费特征的客户。收集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邮件,SNS,网络帐户和DSP的帮助,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该技术基于方法、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推荐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避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商业银行允许客户亲自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指定,从而实现客户的全面定制需求。用户体验是客户购买或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构建的主观感觉,它决定了客户是否将继续购买产品并成为商业银行的忠实客户。商业银行应找出客户最关注和关心的因素,为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改善和服务,并改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四)准确的控制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精确的业务营销控制和评估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客户信息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在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举行各种用户体验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他们为选定的精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体验服务,并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依赖路径。当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产品时,商业银行应帮助客户感受增值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找到服务水平和所付价格之间的平衡点;商业银行为客户完成服务后,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及时回应客户的评价,通过实时互动对话,引导客户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应利用声誉影响客户来引导公众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存在感以及对品牌和服务的感知,从而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分析相关客户信息,测试信息质量,整合系统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客户行为。
五,总结
本文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的提及者可能是李彦宏,在2011年的一些演讲中,他就偶尔提到这个词,其意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此后,马化腾、小米手机雷军、自媒体名人罗振宇等频繁提及该词。
中央电视台去年11月3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了《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以海尔空调和小米手机为例,展示了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的互联网新思维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改变。引发了更多人对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和探索。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究竟是什么?雷军将之总结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而马化腾在腾讯15周年WE大会谈到互联网未来的7个观点:第一,连接一切;第二,互联网+传统行业=创新;第三,开放式协作;第四,消费者参与决策;第五,数据成为资源;第六,顺应潮流的勇气;第七,连接有风险。
核心思维
在《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一书中,陈光锋将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和马化腾的7个观点相结合,系统化地提炼出“十大核心互联网思维”:
第一是标签思维。现在想一想,你的产品的标签是什么?如果没有,很不幸,这款产品离成功还很遥远。对于产品来说,有自己的品牌标识只是开始,在用户的脑海中形成记忆关键词才叫成功。
第二是简约思维。简约不是从最近才兴起的新鲜事物,而早在谷歌、百度的产品设计里,就透出这种极简思维的魅力。少即是多,简约即是美,简约而不简单!看看Hao123网站是如何年收入20亿的。
第三是NO.1思维。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都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上独占鳌头,取得第一。而数据也说明,第一的产品和第二之间往往存在绝对的市场占有比例差,互联网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第四是产品思维。很多成功的项目之所以被津津乐道都离不开产品的优秀。也就是说,无论营销推广的能力有多么优秀,在产品面前都是被动的,只有产品才是主动的,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第五是痛点思维。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挖掘痛点不要相信用户的嘴,要相信用户的腿,不要靠感觉,而要靠数据,把解决痛点的方案用放大镜放大100倍,让用户由痛变痛快。
第六是尖叫点思维。所谓尖叫点,不是那种让人听了说“哇,这么好”的产品,而应该是那种让人听了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错吧”的产品。
第七是粉丝思维:只要有粉丝,就会有口碑。苹果的粉丝叫果粉,小米的粉丝叫米粉,跨越了互联网和娱乐圈。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都开始将粉丝重视起来,让粉丝有三感: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
第八是爆点思维。不仅要给产品包装卖点,还要刻画产品性格,形成引爆点,借势利用微博、微信、IM、博客、论坛、朋友圈、视频等引爆社会化营销。
第九是迭代思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迭代就是产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十年磨一剑OUT了,小步快跑,没有什么能经得起迭代,想了就说,说了就干,错了就改,持续试错微创新。
第十是整合思维。整合不仅仅是资源的整合,它可以是企业内部的重组,也可以是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开放可掌控的产业生态链,当大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某个领域的地位时,不如选择并购领域内最好的产品或企业。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异军突起是互联网思维的最好体现之一,而去年6月面世的余额宝就是成功案例。在其带动下,一些互联网公司、支付平台、银行、基金公司陆续推出各种带“宝”字的货币基金产品。
诺亚财富董事长兼CEO汪静波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的年代,原有的产业周期被打破、产业的颠覆不再以年为计算,也许就是下一个15分钟。在互联网金融上,互联网再一次清晰展示其特性:比传统市场大数百倍、长尾、去中心化、一切以纳秒计算、量变带来质变、以人性的深刻洞察为依托。根据多种数据交叉推算,在互联网上的高净值客户体量相当可观。目前的一些销售事件,也许只是发现了河道里的一些金粒。互联网金融正在重复200年前的加利佛尼亚定律:金矿就在那里;但是并不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满载而归;如果你不在那里;就肯定发现不了机会。
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资深人士,汪静波指出,目前财富管理行业还在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在展业,以面对面的方式在服务客户。需要思考的是,客户是否会有变化,是否还会如同过去一样地被服务着?同时,也有一点是极其清晰的。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开启的时候,金融企业毫无疑问是占据着先发优势的,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不管是风险管理,还是资产配置,还是客户服务,都是金融企业的强项,只是需要以互联网的语言来表达。
汪静波预期,最有可能的是,互联网与金融将融合产生新金融时代,金融业的价值链条和思维模式将会得到重建,而不是在互联网上加上金融要素,或者在金融上加上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质疑之声
在互联网思维被炒热之际,也不乏质疑和反对之声。有人就对互联网金融不以为然。近期央视一名新闻评论员在博客中呼吁“取缔”余额宝,指其“冲击了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扭曲了市场利率”。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因与雷军对赌10亿元而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她对互联网思维泼了冷水,“大家把互联网的概念搞错了,把它当成了单纯的线上买卖。互联网是用在实处,用在为消费者服务上,而不是营销,不是简单的买卖。”她认为利用好互联网确实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实际上格力电器早就进入互联网时代,只是没有推出一种概念而已。
联想中国区总裁陈旭东称,部分企业宣称的互联网思维更多的是噱头,不要被表面所迷惑。联想集团掌门人杨元庆更是以“互联网取代一切的思维是错误的”来质疑互联网思维,他认为互联网改造企业的业务模式绝对不仅仅是营销,在企业的每个环节都面对挑战。
>> 互联网金融发展浅议 浅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浅议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 互联网思维下全媒体出版的内涵 体验经济与“互联网+”内涵及比较 “互联网+教学”:内涵、特征、优势及挑战 “互联网+旅游”的内涵与竞争力 “互联网+课程”理念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浅议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财务 浅议加强互联网虚拟社区管理 浅议期刊基于互联网的品牌延伸 浅议互联网与执政资源 浅议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分析 浅议互联网原创视频作品的版权保护 浅议互联网时代高校保密工作 “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浅议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创新浅议 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浅议 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浅议 浅议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通信科学技术名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2015年3月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5-04-17)[2015-04-25]..
[4] 于扬: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EB/OL]. (2012-11-14)[2015-03-20]. .
[6]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EB/OL]. (2015-03-31)[2015-04-25]..
[7] 工业4.0 [EB/OL]. [2015-04-25]http://.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似乎成了财经圈的“都教授”,手里没点谈资都没法“社交”。虽然人们对国家政策放开度和行业规范尚存有疑虑,但却丝毫无法阻碍互联网金融类企业踏入该领域的脚步,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当互联网商业模式和创新思维引入金融领域时,传统金融企业的突破创新之门被攻破,原本相对稳固的金融机构格局被打破,一时之间,互联网强势入局,以攻为守,通过联合、渗透的方式,让金融企业发生新的变化。
跻身互联网金融战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廖劲鸿便与金融结缘,见证了繁花似锦的金融产业花开花落的过程。“当时正值互联网普及阶段,人们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无限的好奇,更是以身先士卒的精神领略互联网的魅力,我也不例外,从2000年的门户、2002年的网络游戏、2004年的SP以及后来的团购,都有我实践的身影。因为在很早的时候,我看好了互联网与金融的强强联合,势必会掀起金融领域的新风尚。” 大凡盛极一时的产业必然是加入者众多,互联网金融亦是如此。
互联网金融虽与之前廖劲鸿从事的传统金融行业有着些许区别,但是在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上还是有相似之处,只是有了互联网的加入,金融领域对风险控制才能有效的创新,才能真正地摒弃金融中介机构的主导型定位。
“互联网金融是个高强度作业的行业,工作在其中需要很快进入状态。”廖劲鸿说:“我发现互联网金融行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质,它就像生态环境下的每个基因,能渗透到每个角度,从业者、媒体、投资人……都在其列,我自是不能例外。作为行业中一名资深的从业者,希望能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与我同肩,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于是,我在沙龙、论坛等地方毫无保留的发表了对互联网金融的一些个人见解,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这个行列。”诚如廖劲鸿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貌似给金融、互联网产业带去了一切生机,令更多的人跻身到这场强大的战役中。
“热爱互联网,热爱金融”这是廖劲鸿终身奋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选择加入互联网金融业、加入明迪的根本原因。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
谈及互联网金融,并以此为核心来探讨这个行业的发展,廖劲鸿是最有远见卓识的行家,他认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充满了无尽的可能,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从业者都在尝试着去深入的理解它、定义它,从中汲取自己的理解开创了一个个前景无限的领域。“例如,余额宝等被大家公认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相信如此爆发式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更多的创新将会源源不断的诞生,这也是我渴望看到并且要求我的明迪团队要不懈追求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我知道,由创新带来的企业发展动力是无限的,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在金融行业二十余年里,廖劲鸿针对金融系统的安防管理、银行柜员操作的风险控制、信息资源的整合等问题都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为国内互联网金融技术填补了技术空白。
2012年,廖劲鸿加入明迪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带领明迪的团队自主研发出多项金融服务系统。经过多年的潜心努力,廖劲鸿和他的明迪团队全面完善了传统金融管理系统的漏洞,开发了全新的物联金融模式。说到项目或是新技术研发成果,廖劲鸿总是自豪满满,他说:“我带领明迪团队开发出RFID电子智锁系统及产品、银行现金箱包智能管理系统、重要印章管理系统、明迪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银行客户移动营销广告系统、贵重物品快速登记管理系统等多项金融安全服务系统……这些系统的成功研发见证了明迪人的成长,更是见证了廖劲鸿在行业中占有不可动摇的领军者地位。
二十余年来,廖劲鸿以专业、严谨的视角审视这场充满机遇、挑战的产业变革,随后他又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带领着他的志同中人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行走在一条通往繁花似锦的康庄大道上。采访中廖劲鸿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不要单纯追求理论上的成果,也不能急于产业化。应用学科不能闭门造车,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结合企业、行业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完善的管理系统。”廖劲鸿的务实让国内互联网金融产业更上了一层楼,为产业发展中挥洒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缔造全新的金融体系
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创新发动机”和“风险内化器”重要角色的商业银行,依托互联网技术,变革银行的信用体系、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效能及改善客户体验等。这是就互联网金融为国人带去的实惠,它实现了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二流合一,实现了虚拟世界和虚拟经济的融合。
“无论是金融还是互联网,都是成长性非常高的行业,都是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行业,又是整个时代的主旋律,当二者结合时,所产生的能量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掌握的,而今天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也仅仅是开始,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作为行业中的资深人士,我想今后要做的实在太多了。”身处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廖劲鸿,对行业的整体有着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像廖劲鸿一样孵化出更多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带动整个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是创新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是打破惯性思维去尝试融合,在融合中诞生属于自己的文化。这点廖劲鸿看得很准,他能真正把一件事物进行深度剖析后,抽取互联网中的要素并与金融本身的要素组合,从而产生新的产品、渠道甚至生活方式,就好比廖劲鸿所倡导的“成就互联网,成就金融,成就自我”一样,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城市生活。
1、互联网企业并购
互联网企业在这场互联网并购浪潮中主要以公司并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行业整合,既加大了行业的产品与资源集中度,也使得中国互联网巨头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同质化,并且其所占用的客户资源也更加庞大。BAT通过大规模合纵联合的投资并购完善互联网金融布局,且不少业界人士宣称,互联网界的“马太效应”将越来越明显,三家抗衡的局面将成为国内互联网市场的新常态。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曾说,在未来的商业社会势力中,BAT是一股力量;360、小米这样的挑战者是一股力量,而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如美团、大众点评会成为第三股力量。而且,目前还有更多的公司正在借移动互联网之名之力,联手瓜分传统商业世界。虽然业界的三大巨头都各自展开了行业并购,三巨头也都纷纷补强了自身的短板,但是并购的过程却有所不同,且各有侧重点:腾讯公司累计对外并购投资达到了537亿人民币,其并购特点是布局十分广泛,涉猎范围广度为三大巨头之首,而且以国际化布局为目标,以网络游戏为基础,逐步拓展电商业务。腾讯公司稳扎稳打,借助其背后庞大的用户群体,步步为营,稳定的积累自身的实力。近期,随着“腾讯电影”影视平台的正式成立,腾讯在娱乐业务平台已经完成了初步布局,打造了一个以腾讯电影、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四个平台为核心的群体。无论是所拥有移动端的用户数量还是所占用用户的移动端时间,都是阿里与百度所不可匹敌的,但其移动端的收入占比目前却处于末位,说明腾讯公司对移动端的商业开发尚处于较为初始的状态。但腾讯公司一直是“产品经理”主导的企业文化,曾明确表态“用户体验绝不会让位于商业变现”,其用户体验一直做得较好。再看三大巨头资产规模最大的阿里巴巴,其累计对外并购投资更是达到了618亿人民币。阿里集团并购的主要特点是:出手狠,主要围绕电商业务进行发展。众所周知,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资金追捧,其上市风波更是引起了国内电商界一次新的浪潮,其融资规模甚至有望达到25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IPO。马云可以说是国内,乃至全球电商界的一个传奇,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巴巴正在逐步补强自身缺陷与短板,业内老大的位置也越来越稳固。再说阿里近期的频繁并购也是为了提高“含金量”。上市后的收购会相对困难繁琐还需董事会的表决。此外,怎样将故事讲得更全更大,也有利于阿里上市时的估值。相比于腾讯公司与阿里巴巴,百度集团累计对外并购的投资金额稍显不足,但也达到了178亿人民币。作为三大巨头最为低调的集团,百度鲜有跨国并购的案例,其主要布局在于电商收购与流量的收购。在最近的行业动态中,百度推出了“直达号服务”,进军电商服务业领域。直达号,顾名思义,即商家在百度移动平台的官方服务账号,基于移动搜索、@账号、地图搜索、个性化推荐等多种方式让用户随时能够直达商家的服务。这项服务,为百度引来了许多战略合作伙伴的同时,也给百度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不过百度的传统搜索优势在移动端几乎发挥不出来,旗下的几款APP表现也不尽人意。目前占有的旅游、视频、地图,也无法与PC端的地位相媲美。那么,三大集团布局给我们的启示何在?我们分别从阿里巴巴、腾讯集团、百度公司入手分析。阿里打造消费产业链。阿里集团在基础设施层有支付宝和高德地图,足够坚固;在信息层,强大的商户资源本就是阿里集团的强项;在用户层,尽管有新浪微博、来往等产品,在连接人与人关系的社交层面逊色于腾讯;在实体层,除了投资银泰商业,还与大量商家合作,并间接拥有美团的线下商户资源。腾讯布局社交生态圈。腾讯基础设施层有四维图新、搜狗地图和微信支付;信息层有电商、团购、大众点评、58同城,已初具规模;用户层,腾讯凭借微信、手机QQ、QQ空间等产品拥有明显的优势;在实体层,投资了华南城,并与众多商家开展合作,还间接拥有京东、大众点评、58同城的线下商户资源。百度构建地图服务网。百度在基础层有百度地图和百度钱包;凭借搜索引擎、百度糯米、91助手、去哪儿网、安居客的信息入口体系,百度在信息层有优势;在用户层,百度处于弱势;在实体层,投资万学教育,与北京动物园合作,并拥有大量中小企业和教育资源。对比互联网公司,传统的非互联网公司也正通过并购紧锣密鼓的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前景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分一杯羹。对于从未涉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非互联网企业来说,完全由自身成立一家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发展自身业务来占据互联网金融产业是非常耗时耗材并且效果缓慢的。并购对于此类公司是个非常方便快捷的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方式。
2、非互联网企业并购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有着巨大的挑战,银行已上线直销银行等各种应对策略。但其实支付才是银行金融服务的基础,如果企业想要与银行对抗,那么支付就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的基础平台,才能形成金融服务闭环。正因为支付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重要性,很多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第一步就是拥有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传统的互联网巨头均有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实现企业资金的高效收付与集成管理。客户使用第三方支付产生的消费数据,可支持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例如,阿里巴巴拥有支付宝,腾讯拥有财付通,京东则是收购网银在线。其取得的成功为像万达集团这样的老牌企业提供了可鉴之处。互联网金融与O2O是未来最重要的趋势和机会。万达集团的四大核心产业——商业地产、高级酒店、连锁百货和文化旅游均可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场景,符合O2O模式。而消费的最终环节就是支付。快钱作为业内经营已久的有名支付公司,其具备综合化平台和大数据的体系,目标是实现支付叠加战略。未来,体验式消费将是消费者最大的流量入口。万达集团与快钱合作构建互联网金融与O2O闭环体验的战略模式。万达集团在自身全球最大线下消费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以体验消费为主的复合型业态模式。而快钱不仅为万达提供线上线下移动支付体系,还将推出理财营销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服务。万达集团收购快钱,不仅是为了完善万达O2O的支付环节,也是为万达金融的布局开路。万达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策略中有一点是2015年内并购1至2家金融企业,把金融集团框架搭起来。由此可猜测,在成功并购快钱这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后,万达的下一个并购可能会选择P2P企业。除万达集团外,早在2013年电气高价收购北京国华汇银科技有限公司,而近期康达尔集团表示拟通过并购方式向农业互联网金融转型均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通过并购现存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该市场,将是传统企业的上策。零售行业面对互联网购物模式的冲击,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零售业务模式,现在的零售行业不仅与网络支付合作开展网络零售业务,还逐渐增加了网络小额金融理财产品等业务。苏宁、国美、京东等零售业代表企业以领头羊的角色纷纷加紧布局自己的金融版图。以苏宁为例,苏宁云商涉及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包括银行牌照、移动端虚拟运营商、易付宝的余额理财、小额贷款以及放心保保险业务等,逐渐形成以营销、物流、支付、理财的全链条式运营服务模式。传统金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将迎来新的变革和挑战,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互联网金融提升资金使用率,银行、券商、保险等各家传统金融机构为此开始了战略转型的探索,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网络银行,推出金融商店;与互联网媒体合作金融开放平台等方式打破金融传统固有模式和思维,完成了由信息传播到支付流程的闭环商业操作,从产品、渠道、营销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与互联网金融的共同发展和相互融合。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缺少成熟的互联网开发和运营技术,因此,选择通过并购已成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成为简单有效的战略发展方式,如平安集团通过收购“壹卡会”,打造“平安付”,从而曲线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又打造二手车电商平台平安好车,通过电商平台更多的获取互联网用户数据,增加客户粘性,为未来开展互联网金融做好用户准备,成为抢占互联网金融的先头势力。综上所述,无论是像BAT三巨头一样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像金融产业、零售行业和制造业这样的非互联网传统企业,都在通过并购方式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用户基础、产品、渠道、服务都需进行全方面的设计和整改。除此之外,线上线下融合,即O2O模式,逐渐成为是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新一轮角逐的关键点,各家企业都在建设和寻找重要的入口和支付方式,以使得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效果更好,赢得O2O模式成功。
3、互联网金融并购建议
3.1开展互联网金融并购需关注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发展不完善,许多业务模式在无监管状态下开展。法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缺失,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和建设无章可循,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身的不稳定性。若企业贸然通过并购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缺乏对法律监管和市场经验的认识,很可能在业务开展中游走在违法违规的边缘。因此,并购投资机构和收购方应谨慎选择投资主体,慎重选择金融业务开展。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相关运营模式及产品风险等问题日渐凸显,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已成为必然。但是,未来业务规范、金融监管等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内容和方向存在着不确定性,互联网金融企业对这种不确定性反映敏感,未来很可能将依据相关金融法规进行转型发展,这将会对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造成冲击。因此,投资机构和收购方应慎重考虑未来监管后的业务运营和收益是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2跨行业并购需事先规划与互联网金融的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