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背诵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背诵技巧

第1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质疑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难以从自我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选择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历史问题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他们仅仅只会机械的记忆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或背诵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些学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问题,教师就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这些历史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开始学会质疑问题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给学生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有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秦始皇以前,中国人是很敬畏‘天’的,这一点在人们尊重周天子的行动上反应出来,整个周王朝持续了800年,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末世几位君主都资质平庸,毫无才能,对社会也无建树。可是人们没有想过废除周天子,这是对‘天道’最后的一丝敬畏,代表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要有顾忌。可是秦始皇打破了这一点,秦始皇用武力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力,表示只要拥有实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实权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统治可以一时兴盛,可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破坏却是致命的。”过去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知识时,一般只听说过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过,比如学生们听说过秦始皇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封建社会,这种封建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统治的方式比较残暴,这是他的历史过错,而这一历史过错仅仅只是统治方法的错误。这一名教师提出了过去学生从未听说过的新观点,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新奇,于是学生开始质疑,到底哪种说法说得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视频、历史画册、历史故事、历史问题等把学生引导学生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质疑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给予学生质疑学习平台

当学生找到了值得质疑的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不允许他们质疑问题,或者不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生就不愿意继续质疑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题,历史教师要为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观点以后,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批评秦始皇?难道秦始皇就没有一点历史贡献吗?”这一名教师继续说,这个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为他认为周天子用武力了殷商以后不敢对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历史都只敢称“王”,而不敢称至尊,这便是对“天道”的敬畏。自从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权力以后,人们便不再敬畏过去的天理法则,人们开始见样学样,认为只要拥有武力便可以成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这种暴力夺得了至尊之位,尔后被暴力。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代一代,武力夺取至尊位的循环。这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过的观点正确,还是秦始皇毁灭了中国的传统观点正确?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场,然后应用辩论会的方法讨论各自的观点。当高中教师给予学生探讨式的交流平台、辨论会式的交流平台时,学生便能了解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质疑,此时学生就会愿意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技巧,鼓励学生理性讨论问题

当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质疑,愿意交流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学生从质疑规则中了解应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那一名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毁灭了中华文明根本的观点为正方,质疑这一观点的为反方。学生们要在同一立场的成员中选择四名辩手。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四名辩手的素质要求分别为:一辩要思想宏观,不管别人提出了怎样的质疑,都能从宏观的视角站稳自己的观点;二辩要思维开阔,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三辩要求情感丰富,能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影响他人;四辩要逻辑清晰,能够抓住本方陈述的关键,作出简练、明晰的结辩词。这名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学会质疑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有宏观看问题的视野、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情感、清晰的逻辑,只有应用这种方法质疑问题,才能够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历史知识。

总结

历史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郑华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柳宁.关于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第2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那么,高中文科历史怎么学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2.读章前提示语.

3.读每一节的标题.

4.读课本正文.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步骤.

3.解答问答题的方法.

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1.能从语文的角度找出(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把每一段划分为几个层次,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每一层的含义。

2.识记课本中或者试卷的答案中一些精辟的语句。

3.做练习的过程中,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再与答案相比较,力求答案最精炼。

二.高中历史怎么考高分1.历史基础知识是根本。

将大事件按照公元纪年的方式按顺序记录在纸上,随身携带方便记忆。纸张不用过好,反复背诵默写有助于加强记忆。

2.选择题型:在大型考试中,基本杜绝了靠选项排除选项的可能,但排除法依然十分好用,首先将错误项排除,提高正确率。

3.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若分值较高还需要从历史、地缘、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论述以囊括得分点。

每一小项记得分条论述。

4.检查:试卷完成后在检查阶段中基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加不减。

意思就是即使同一题中的两小项互相矛盾也没必要删掉一项,因为阅卷只看有没有得分点。选择题切忌在交卷之前临时改换答案。

5.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

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如何学好高中历史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答题方法。

第3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考试;复习;有效性

学生不仅在日常的学习中要积极努力,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备考策略,这样才能考出最优异的成绩。历史作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自然也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的考试复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代教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教学一方面注重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然而复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与考试相关的复习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参加重要的考试之前进行有效复习能够切实达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目的。目前高中学生在历史考试复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据此进行分析。

(一)考试前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虽然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然而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知识数量巨大,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现代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然而学生只有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考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中学生在备考阶段往往忽视对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很多学生都会出现“时间不充足”的心理,实际上基础知识是日常学生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成效,学生忽视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往往会影响学生考试的得分。

(二)不善于把握重点与热点知识

历史考试题目虽然涉及的重视点角度,然而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考查学生对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的掌握。翻开历次大型历史考试的试卷我们不难发现,依然注重重点知识的考察,同时现代历史考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考察热点问题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考试试题或许会围绕这一热点问题设置题目,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系统的复习与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问题。而目前高中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善于把握重点与热点问题,继而影响了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三)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思考不足

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知识点进行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通过思考把握历史知识点的脉络,通过思考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而目前高中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不理解或者记忆不清楚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然而却没有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不少学生在考场上会发现,原本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记忆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原本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巩固,从而对学生的考试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四)历史复习阶段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学习方法,虽然通过死记硬背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点,但是对于现代历史考试而言,死记硬背已经难以有效应对灵活多变的考试题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考试之前学生拿起历史教材就放声背诵,结果学生背的口干舌燥,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学生在新时期的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做法。

二、应对高中学生历史考试复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存在于高中学生历史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应对措施,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有效备考,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引起重视

在复习阶段学生不仅不能省略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环节,而且还要引起重视。由于历史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学生在进行基础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浏览的方式,学生快速地将基础知识在大脑中重现,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使原本学生已经掌握而出现遗忘的知识点能够使学生重新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还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解题速度的效果,大脑中清晰的闪现知识点能够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快速的找出答案。总之在复习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引起重视是必要的,学生也应该引起重视。

(二)着重复习重点与热点知识

学生在有效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对重点与热点问题引起重视。学生要凭借学习经验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筛选出来,进行重点掌握,同时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时刻关注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并与历史学科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在备考的过程中准备与热点相关的知识点,做到胸有成竹,提高得分率。

(三)引导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

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思考也十分重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许并没有为学生所发现,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这些隐藏的冲突就会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通过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能够通过思考使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线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思考在历史复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方法。

(四)将历史知识点的复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第4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关键词:问卷;历史;学习情况

G633.51

一、问题的提出

内蒙古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新课标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我建构,要求教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而实现历史教学真正围绕学生展开,不仅需要教师有精深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处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理解并调动他们的兴趣点。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深切感受到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同时,高一阶段正是学生简单逻辑思维向深层逻辑发展的过度时期,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掌握要求等都与高中阶段有极大的不同,迫切需要在一段高中历史学习后了解其学习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可以快速便捷的获得大范围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所高中高一文科班全体学生,人数为270人,回收问卷245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227份。问卷调查的工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关于历史学习的态度,关于历史学习的情况;其中有包含一些具体的方面,如满意度调查、学生期望调查、学习方式调查、学习态度调查等。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态度

1.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课”的兴趣

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还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只有7.9%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历史不感兴趣;但是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43.2%,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一般,可知学生心目中的“历史”和“历史课”是还是有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从影视作品与历史小说中得到,因此兴趣很浓;而高中生所学的“历史课”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线索,不仅要记忆时间、地点等历史史实,而且要深层次挖掘历史发展的脉络,联系政治、经济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角度解读,与其想象中的历史相距甚远,因此越来越没有兴趣。喜欢历史课的学生认为“本身对历史感兴趣30.8%”、“开拓知识面、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8.2%”是主要原因,22%的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是“为了升学考试”;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主要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55.9%”、“历史教师讲的课枯燥无味29%”。

2.对自身历史学习状况的评价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现在的历史学习状况不满意为67%,而满意的学生仅占11.9%。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身历史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并期望得到进一步的改变。

3.学生对高中开设历史课的认识

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历史是很有必要的,70.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有用,如果高考不考历史,仍有33.5%学生认为有必要继续学习历史。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等思维能力有帮助,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对于学习政治或地理、语文等学科有帮助。

4.学业负担

调查表明仅有22.5%学生认为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课的学习负担比较重,甚至有27.8%的学生认为历史课的学习负担较轻。将近一半的学生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历史作业(48.5%),由此可推论,学生的学业负担是适中或稍轻的。同时,有54.6%的同学“会为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喜欢通过“由自己查资料获得63.4%”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多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往有研究表明,历史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但本次调查结果与该结果不同。主要原因是课改以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探究和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其学习兴趣得以发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生期望的历史学习方式

1.学好历史的方式

大部分学生认为仅仅靠“死记硬背课本重点11.9%”是不能学好历史的,要从“理解历史问题63.4%”、“多读书15.9%”入手,才能学好历史课,因此教师不仅要讲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现象背后的逻辑,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或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期望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教师精讲相结合64.8%”和“小组合作53.7%”情有独钟,因此教学不再是老师的独奏,也不再是学生的单打独斗,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完成的效果;小组合作不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实现学生培养的社会化。学生“喜欢课后作业的主要形式”中“查阅资料或阅读图书”占41%,目前教师布置历史作业更偏重于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包括练习册、单元测、报纸、活页以及背诵任务等,偏重于知识的记忆,而非问题的解决和探究,因此班级图书角与学校的图书馆应适当的增加历史读物,方便学生查阅。

3.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对学习内容不理解63%”,学生对学习内容不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辅阅读资料较少、教师没有抓住重难点问题等,同时也与新课改以专题形式出现,以问题解决形式设置有关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来教学就非常有必要。

(三)课外知识

1.历史知识的来源、途径

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上老师的传授(71.4%),课外阅读仅占20.7%;而课外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自订杂志报纸(56.4%),学校图书馆仅占7.9%。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而且很多学生不知有图书馆或具体的地址。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7.9%的学生经常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61.7%学生偶尔浏览关于历史方面的网站,因此应适当提倡学生通过网络扩展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2.课外知识的获得

将近60%的学生会选择除课本外的历史读物,认为可以增加知识量,同时有40%的学生认为只学习考试必需的就可以了;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历史读物,老师及家长的推荐也占相当比例(16.7%)。而选择去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阅历史读物同学仅有31.8%,从不去和想去没机会的同学占65.6%。

(四)W生学习方式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准备阶段,每次历史课前都预习的学生仅占26.4%;偶尔预习的学生将近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教师应该帮助这部分学生制定历史学习的计划,消除惰性;从不预习的学生就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2.学习方式

记笔记是一种学习组织策略,经常记得学生占65.6%,偶尔记笔记的学生与经常记笔记的学生将近百分之九十,从不记的同学仅占10.6%,说明学生上课听课情况较好,需要教师加强从不记笔记学生的学习;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课后会对所讲课程进行复习巩固。

学生完成历史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参看资料35.7%”、“独立思考29.1%”,直接照抄答案的学生也占相当一部分(18.5%),一方面是学生存在惰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一部分音体美学生做作业时间较少。教师平时测试方式多为口述(52.4%),说明教师要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

(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对老师课程满意度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历史课程感觉满意,有14.1%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课程不满意,32.6%学生认为说不上来满意与否;有53.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讲课方式生动形象,24.7%学生认为教师讲课方式枯燥无味;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生动有条理占36.1%,有趣却凌乱占31.7%,认为照本宣科的占11.5%;学生认为老师课堂上“从不补充”和“补充太少”的课外知识占33.5%。

说明教师仍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着手自己的教学,时刻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才能组织好教学,教好学生。

2.学生的期望

学生期望老师讲课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的占45.8%要求,划出重点的学生占40.5%,探究式教学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画重点仅仅是找到重点,但是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自我发现重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四、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高一历史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有待增强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首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练习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和提高自我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课程的学习,这个过程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加对历史感兴趣

其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本,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唯一形式;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九零后或零零后的个性发展需要,树立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识。

再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类的本能就是追求更新更好,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讲授过程要新,讲授内容要丰富,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去思去探究。教师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常常更新,向学生展示研究前沿的问题,把教、学、应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未来自己从事历史研究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改进

教师的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只有学生把知识通过学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算完成教学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索每个学生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历史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法、技巧、步骤及其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调控过程,它既体现为外显的学习方法、技巧,更主要体现为内在心智活动过程。 历史教师可侧重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如复述策略,主要包括重复、抄写、做记录、划线等;如精细加工策略,其中有好多被人们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视觉联想法和关键词法等。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资源有待增加

现在高中教育侧重理科教学,本身重理轻文。由于文科学习的特点,实现探究式学习和问题式教学要求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地方性学校本身资金的不足很难具备丰富历史资料的学习条件,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支持地方性高中图书资源平台的构建,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国家图书馆资源、CNKI等下载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

(四)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有待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从仅仅掌握知识到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规范学生的学习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以关注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其次教师要从满堂灌向探究式教学转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技术能力,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张慧英.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p28.

第5篇:高中历史背诵技巧范文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26-04

目前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的新课程改革正迅速展开,给长期以来处于公式化、套路化和程序化状态的旧历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可以预见,再经十余年的持久探索,新历史教学必将结出硕果。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仍遇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妨碍着新课改的推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历史教学在理念、方法和价值追求上均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异。

首先,以中考和高考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在我国现行教育评价中居于统治地位。在新课改的实际运行中,由于考试内容和方式在本质上没有发生改变,这就导致了敢于创新的那部分历史教师的畏考思退。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不得不固守以应试为核心的旧教学模式。令人尴尬的是,即使是新历史课改推行得较好的学校和个人,为了说明自己探索的成功,仍然要以各种考试的成绩来做最终证明。例如,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她在新课程实施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媒体在介绍她时首先把她说成是指导学生高考高分的优秀教师。这样,一般老师就很难弄清,吴磊老师究竟是新历史教学的实施者,还是追求高考高分的应试专家。也许有理想主义者认为新历史教学与传统高考是统一的,但是,我们知道,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新历史教学和以程式化掌握和运用史实及观点的现行高考历史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就是根本不同的。

其次,在课堂的组织手段、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状态、课堂评价诸方面也根本不同(另文再议)。

第三,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学科感受,而高考突出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材料的精确记忆、深度解读和透彻理解。如此,二者怎么可以统一兼得呢?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考应试卓有成效的学校,在接受其他学校学习参观时,也就投新课改之所好,不是坦诚地介绍自己实施应试的真实做法,而是搞一些花哨表演性的示范课,这就使其他学校的教师对于新历史课的实施产生了怀疑和模糊的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所推行了新历史教学的学校,如果没有突出的高考成绩为支撑,那他就根本没有资格来谈论新课程改革和新历史教学。也就是说,与传统应试相矛盾的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却要以应试成绩的高低来加以证明。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缺乏真正具有新课程精神的学生训练材料,这也是制约新课程的原因。按照新课程的思维,训练题也应该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但是,很多训练材料所选用的试题仍然是老试题,教师继续沿用原有的方法来授课也就成为自然。这样,历史新课改教学仅仅只是成为应试教育这座钢铁堡垒上的几株纤柔的装饰花草而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应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强大行政压力下,以教师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新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效面临全面丧失的危险。因此,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和新历史教学推行的最大障碍不是教师,也不是观念,而是考试评价体系。如果全开放的、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不能建立,则新课改无疑是新瓶旧酒,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变革。

传统课堂教学的惯性包括思维惯性、学习惯性、操作惯性和评价惯性等,这些惯性因素具体体现于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并被教师们不自觉地延续着。新旧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点的记忆,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往往进行反复的刺激和强化,以求在考试中能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而新课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强调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和体验感悟的途径得到知识。对于知识本身,并不追求再认再现的记忆性掌握,而是把着力点放在对历史情境和历史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上。由于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学生缺乏基础知识会导致无法推进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他们仍旧在学生记忆上花大力气。课堂教学的基本面貌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在长期的历史应试教学中,很多教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操作模式。这些操作模式曾经给教师带来过一些成功的教学体验,因此,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断然放弃这些方法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课堂学习和操作的惯性主要体现为教师进行单一性的讲授。新课程课堂教学提倡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而一些教师迷信讲授,并把教师精彩的讲授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殊不知在这种对讲授的迷恋和依赖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被忽略。新课程理念并非不关注教师的个人技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组织方式被放在比知识传授和专业素养更重要的位置上。即课堂的主要表演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不是教师在显示自己的才艺,而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

教师旧有教学观念的局限,始终是制约新历史教学和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很多教师迷信传统的讲授法,固执地认为所谓历史新课改是不存在的,新课改唯一的表现形式就是在交流课、展示课和各种课堂讲赛中。减少自己的讲述量,组织学生活动,只有其他教师听课时才设计这一环节。以至于学生也心领神会,只要任课教师告诉学生下一节课将有老师来听课,他们就知道该怎么表现了。李镇西老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两个班采用不同的方法授课,一个班猛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练习也落实了,课堂看起来很精彩;而另一个班讲得很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在学,课堂看起来很平淡。第二天突然袭击检测,结果讲授那个班的均分是76分,而自学为主那个班却是不可思议的82分。这就说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应试效果是优于满堂灌的。但是,即便是在听取了这个案例之后,一般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还是克制不住地讲授,甚至经常提醒学生:“如果有人来听课,你们一定要热热闹闹,积极表现,千万不能冷场。”一旦关起门来,就立即恢复原有的讲授方式。这种强大教学惯性的原因乃是由于观念上对新教法的不认可。

课堂即时评价也最能反映这种教学惯性。评价上的传统惯性表现为教师以事先预设的答案为标准,对学生的回答采取简单的“对”或“错”来界定。民主一点的老师可能会在学生即便是“错误的”答案中也寻找到一点合理的因素来加以表扬和鼓励。而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即时评价却全然没有这么简单。它要求对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点评,这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核对答案或精神鼓励的问题,而是一个理性的、对学生思维活动高度尊重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受到的是对事理探究的灵感、方法和动力。学生不会简单地接收教师廉价的或者显然是安抚性的表扬,他所需要的是教师对其思维与思想活动的尊重与认可。即便这种认可并不是表现为肯定,甚至可能是理性的否定,但学生在这种否定中仍然能得到积极的暗示。一段时间以来,课堂评价中流行这样一种模式,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全班同学就一齐鼓掌或拍桌子:啪、啪、啪啪啪,棒!棒!你真棒!这种机械而模式化的评价,表面上充满鼓励,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评价的麻木和藐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观念改变的基础上,具有比原来更加广博的知识,更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冲动,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亲和力也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较旧教材已有显著不同,很多旧教材体系下已经运用得非常熟练的专题知识基本上失去了用途,如高中部分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而一些原来就有的主干专题在新教材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专题,新教材就补充了很多新内容。还有很多知识是多年从教的老教师比较陌生的。例如,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法律、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国古代思想、艺术等等。选修课中的知识盲点更多了,如・阿里改革、古希腊文化等等。长期以来,部分教师不注意读书以扩展知识面,忽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完善,仅凭大学时期的知识功底来应付日新月异的课程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很多教师难以驾驭新教材的首要原因就是知识储量的不足。因此,迅速的补充知识,或是重建学科知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便在今天,一些地区的教师仍然不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也很少实施。很多学校花巨资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却很少使用。不少教师从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也不够,导致在教学中陷于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教法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语文学科的影响较大一些。语文作为“百科之首”,其教法往往渗透到历史学科。在语文课“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潮流冲击下,历史教师也采取了分析历史课文段落大意、概括核心思想的非历史课教法,甚至在考试中也命制这样的试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学科的固有特点,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另外,历史学科在长期以来居于“副科”地位,在很多西部地区的初级中学,由于师资不足,常常把语文等其他科目的教师安排到历史教学上来,这样,属于语文科目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学法就被生硬地移植到历史课堂中来。最明显的就是,教师在授课中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历史课文,并作勾画和标记或是归纳段落大意,作为历史课所特有的历史情景营造、问题探讨、资料收集、史实的对比分析、阶段特征概括、事件线索清理等方法和手段则被忽略。在历史教学中,并非不可以采用朗读背诵法,但是,它不应该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过多地把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教学,就会削弱历史学科的特征,最终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本真。当然,不能一概否定这些影响,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是存在的。在新课改开展以来,难得一见有鲜明特色和独创性的原创历史新教学模式。开创特色鲜明的富于新课程精神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每一个历史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在推进新课改革的过程中,各级教育教研主管部门频繁推出了一些课堂讲赛,这对于促进新课程改革,示范研讨课堂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盲目拔高这些讲赛课的价值和意义,则此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新近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在对初高中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教材教法体系还没有一个完整了解的情况下,通过一两节成功的讲赛课,一夜之间即成为该学科教学的名师、明星。有的凭借一节课反反复复在各级讲赛中获奖,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获得了与其对教育的实际贡献和实际学科功底完全不相称的种种荣誉和奖励。个别年青教师无论在学识、修养还是真实的教学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或缺陷,但是,这些都无碍于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特级教师以及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于那些长期奋斗于教学一线,无私奉献,功勋卓著的教师在客观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对于喧嚣的脱离教学实际的讲赛课活动产生了反感情绪,从而也就在不自觉中抵制和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只存在于公开课和示范课中,他们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仍然我行我素,继续麻木地固守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