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2016年5月起,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课标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成为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个人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现以苏教版必修四上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尝试。
一、在互动对话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只有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换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学生自主积累、整合,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不断提升。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在课堂开始阶段,为了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读了几遍课文?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通过读懂文本主要内容来了解文本表达特点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表现,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语言来交流,表达自己对预习文本的掌握情况,这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开始阶段,设计“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的环节,不仅仅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学情的把握,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又比如:在完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教学目标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
这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求更高,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文本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也就是先要语言建构,然后才是语言表达,也就是运用。因为在听说读写中,“说”属于运用语言范畴。阅读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有具体语言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没有偏离语言学科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为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言建构规则,而且要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材料,并且教他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帮他养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检验自己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1]的确,在文本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一定语言材料的积累之上,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后具有了良好语感,并能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梳理和整合,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就基本完善了。
二、在有效提问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属于基础部分,那么,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因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基础,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素养呢?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而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启发和引导思维的最好办法是精心设计好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点。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作为小说,认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提问:请大家结合文本,想一想: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有关的教学片断:
生1:这是“感激”的眼泪。伽西莫多哀求了广场上的很多人,但人们不仅不给他水喝,反而还“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只有艾丝美拉达给他水,面对如此美貌善良的姑娘,伽西莫多流下的是“感激”之泪。
生2:这是“愧疚”的眼泪。艾丝美拉达没有因为伽西莫多曾经劫持自己受到伤害而跟着广场上的百姓一起嘲笑他,反而还给他水喝,这一定令伽西莫多感到愧疚。
生3:这是“吃惊”的眼泪。艾丝美拉达不仅不计前嫌,还居然给伽西莫多水喝,“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这无疑让伽西莫多感到非常“吃惊”。
生4:这是“懊悔”的眼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看着送水给他喝的艾丝美拉_,伽西莫多想起劫持她的往事,他感到很“懊悔”。
生5:这是“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是要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生:6:这是“积郁已久”的眼泪。因为在文章最后有“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可见,这眼泪是“积郁已久”的了。
……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或许恰切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抓住“一滴眼泪”来解读文本,这个解读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文本相关信息,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结论。在这里,“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是学生思维的诱发点,也正是这个诱发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和提升”。
有人说:“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看来,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个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路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精心设疑,促进思维发展;我们也可以扎实训练,提升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鼓励质疑,拓展思维空间。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高中语文课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善于在有效提问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形象分析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来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高中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上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如何达到课标要求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要求?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们从“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入手,进而分析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对艾丝美拉达形象的把握,学生从广场上和伽西莫多无冤无仇却“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向伽西莫多投石子的看客和曾受到伽西莫多劫持的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个心地单纯、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的善良的姑娘;学生从“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的行为,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外貌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姑娘等等。同样的,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从伽西莫多喝艾丝美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一滴眼泪,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激,充满了自责、悔恨,他从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艾丝美拉达行为的错误,当然会明白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这意味着他开始觉醒;从伽西莫多喝过了水,“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这一行为举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的方式,他不仅仅有生理层次的需求,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也反应出伽西莫多对美的追求。
我们说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在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们把握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审美形象,在形象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四、在拓展延伸中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人们常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中课标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是:“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要求?课标上明确提出要“借助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理解文化。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环节时,可以提问:“文章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为什么强调生平第一次?怎么可能是生平第一次?”在《巴黎圣母院》全篇中,伽西莫似乎是个不会流泪之人,本文选自第六卷,在之前的所有描写中,伽西莫多似乎从来没有流过泪。在第九卷第三章:“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像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第九卷第四章:“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了,他胸膛里迸出深深的叹息,转身退了回来。他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聋子看着她,他是明白这种哑剧的。可怜的敲钟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他一滴也不让它流下来。”“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在第九卷中伽西莫多有眼泪,但始终没有流下来。或许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我们可以从其后的第十一卷第二章看到:“他像受了雷击的人一样不动也不响,一长串泪珠从他那一共还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这里的描写显然照应了第六卷,我们看到,伽西莫多轻易不流泪,几次都是眼泪在他的眼眶里而始终没有流下来。如此一个类似“硬汉”的伽西莫多,为什么在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时候会流下生平第一次泪了呢?大家觉得他会流泪吗?
补充了关于伽西莫多的眼泪后抛出问题,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有些同学有点瞎猜,此时宜提醒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求答案。学生渐渐明白:伽西莫多被拉到格雷沃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这个形体丑陋的人,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在他最需要的关键时候,慌忙逃避伽西莫多的眼光,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刑台上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两次用嘶哑的声音喊着:“给水喝!”却没人理睬,没人同情,只有无数的骂声和侮辱声,但伽西莫多不流泪;但当他喘息着喊完第三次时,一个女孩从人群中走出,温柔的艾丝美拉达将水送进了他的口中。“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因此,他希望“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但没想到自己错了,于是,他“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皱了的难看的脸颊缓缓下坠”。为什么干枯的独眼里流下了泪水,那是被善良和宽恕感动了,那是被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感动了。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还竟然感动了曾经“疯狂”的群众。这是人性的美好,更是人性的伟大,也是当时法国社会倡导的文化主流,所以,伽西莫多的眼泪是善良人性光辉下的觉醒之泪,是人性的觉醒,真正的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2]。或许文化的东西不用标榜,但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自然感受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这或许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互动对话、有效提问、形象分析、拓展延伸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多次培养、反复训练,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有心人,我们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目标,让我们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一、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数初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只重?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和方法,而忽视了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擅长口语交际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点是部分学生羞怯、胆小,无论在课堂中还是生活中都不太擅长表现自己;第二点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会使用较多的口头禅和方言,导致学生口语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昏昏欲睡。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是源于教师在课堂中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未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
3.语文知识面狭窄
现在的农村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往往不会去读书,因此,语文知识积累较为贫乏,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篇尚且熟悉之外,其他则知之甚少;再加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初中生都成为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对孩子疏于教导和管理,更别说为他们买课外书了,这就导致他们的语文知识面较为狭窄;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初中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家庭较少,更别说利用电脑去学习语文知识和开阔眼界了。这些因素均导致农村初中生语文知识面较为狭窄。
二、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对策与实践
1.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其运用能力,口语交际就是语文运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针对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薄弱的这一现状,就需要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通过语言、微笑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踊跃发言,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变得敢说和爱说,当然,这种说并不是要说一些闲话,而是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也敢于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第二方面是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以普通话来进行教学,为学生语言规范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第三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简练的语言来进行语文授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城镇学校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基础、学生的学习能力、师资水平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切勿埋怨,而是要看到农村中有一些资源是城市所不具备的,根据现有的资源来进行语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山、绿树、小河、古井等都是农村特有的资源,教师在上写作课时,不妨将课堂放在大自然中,让他们写身边景、身边事,让他们在写作时,有话可写,通过写作提高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学习品格。
3.扩充学生的知识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76-0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虽然“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但是更“需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2]
为此,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涉及两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以达到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何“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路径,才能够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任何教学活动“就是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活动。”[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知识、能力“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面对以上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必须调整其语文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调整教学理念及方法策略给了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二是他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做”是核心,做中教、做中学,强调的是“做便是教”,“做便是学”。
“做”即实践,学生的语文学习及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体验实践。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确定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以“教”导“做”,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做”语文;以“做”促“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语文。
一、转变理念,以“教”导“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内部动力作用下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转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内因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性质、过程和结果。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学生的任何能力不可能直接通过教师的教而获得;学生的能力只有在自身运用知识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同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注的学生所需要具备的解决真实(或创设接近“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所需要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也不可能通过教师的直接教得到培养,只有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即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不断地经过自身的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过程,才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树立“教”是为了“做”的理念,从重视自身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语文的学习结果向重视语文的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既重视继承又重视创新转变,以学生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借有效方法、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自觉的语文学习“做”的实践活动,摸索、积累和体悟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逐渐形成能力,最终促进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以“教”导“学”,重点不是“教”,而是以“教”作为“‘导’做”的一种行为方法,“做”才是“‘教’导”的目标指向;“导”本身也不是目的,而是随宜点拨,为了更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的“做”。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导”学生“做”什么?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导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具有密切相联性,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能力的关注,也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之一。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则是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引导、检查、评价等活动,科学地指导和引导学生课堂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语文学习活动,调控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经过自身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学习实践行为,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复习,掌握语文知识经验,形成语文运用技能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是指导和引导学生不断吸引外部信息,增强主体力量的过程。究其本质是一个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过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的语文认识规律,即指导和引导学生掌握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体验实践过程中,学会自觉运用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学会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较大范围内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具有共性的一般规律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学会在分析归纳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概括出本质的语文学习规律,提高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二者构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复合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培育活动的始终。这就是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教”的思维和“学”的思维存在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培育活动主体之中。但是思维具有可引导性,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易受外界因素的暗示和感染,在外力作用下,人的思维的发展方向、速度和效果都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成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实施过程,教师“教”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的思维轨迹应该是相互渗透、有机交织在一起的。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导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就是教师依据思维的可引导性,在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审视、判断的基础上,导学生的思维兴趣、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较为具体地讲,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语文学习困惑、调节语文学习情绪、强化语文学习意志,激发思维兴趣;就是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体验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求同思维和存异思维,学会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再造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自身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评性的思维品质。
二、开辟路径,以“做”促“学”
情境教学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也就是说,任何语言交际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是语言交际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4]这就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离不开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经历“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
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并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学习属性,要坚守语言学习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核心。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从学习语言,到理解、研究语言,最后形成能根据具体的真实情境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过程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虽然经历这一实践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要让具有特殊“生情”“学情”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经历这一实践过程时,始终能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并最终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构建者,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就需要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知识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做”促“学”的绿色通道的路径,即创设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
以“做”促“学”,“做”是手段、方法,“‘促’学”才是“做”要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以“做”促“学”就是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运用的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语文学习经验产生的过程,从而在良好的循环实践体验中,促进语文学习经验的积累,促进语文学习“意义”的建构。
为达到以“做”促“学”的目的,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的情境创设,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学习目标、任务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学习目标、任务既是学习活动的依据,又是学习决定行为的指南,只有学生明白了学习活动的目标、任务及其努力的方向,才有可能产生追求目标、完成任务的欲望与内驱动力,才有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依据目标、任务,矫正和调整自己学习行为的方向,确保自己的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正确的目标取向。其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殊的“生情”“学情”。“人类的实践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就是知识参与下的实践,实践的程度和范围是受人类知识状况制约的。”[5]同时,“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构建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且实现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目的”[6]。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生情”,个体间形成了语文学习起点明显差异的“学情”。所以,只有当我们在情境中展示的语文学习内容,吻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智能准备,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努力通过自身的“分析情境、l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智力动作”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形成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也只有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通过“交流结果”的实践,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积面成体,形成智能合力,才能逐渐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体间存在的语文知识、能力差异,最终达到帮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重新形成接近统一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再次,要考虑给予学生“做”的方法及其“做”的条件。有人曾将教学情境比喻为“渔场”,要让学生在这个“渔场”捕获到“鱼”,就得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捕鱼”方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捕鱼”工具。由此推论,作为培育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核心素养载体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去有效地为达成某一目标去实践、去“做”,就要为其提供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进行语言学习的技巧,用以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实践的条件。所以,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语言运用情境,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适宜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情”“学情”的语言学习材料;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语言运用的条件。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充分发挥“情境”在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语言运用的探求、积累和体悟“做”的实践经历,得到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语文学习、运用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体验到语文核心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获得学习经验,逐渐建构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2]顾之川.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3][美]Paul D.Eggen、Donald P.KauchaK.学习与教学策略[M].伍新春,朱瑾,夏令,秦宪刚,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上).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宣传要广泛深入
高中政治内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泛,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良好载体,既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关键品质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教师这个引导者入手,只有教师具备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才能更好地传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当然教师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的形式,将这种思想用文字宣传到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家长身上,要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举例来讲述缺乏人文素养会导致的问题与弊端,让大家都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
二、要善于做学习型教师
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在政治课堂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学习吸收多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例如,历史学、地理学、语文学等方面。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的视野才能具备宽度与广度,同时经常关注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将知识面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深入,解读也更深刻。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丰富,才能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所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相当重要,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园丁,才能让花朵更好地绽放成长。只有教师的不断提高与积累,才能带动学生一起提升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习惯了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方法单一,课堂沉闷,教师一味地理论知识灌输,外加应试模拟测验,导致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要在题海遨游,只能没有目的地强行记忆知识点考点等。知识都无法充分解读,就更别谈核心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主动性与学习欲望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政治课堂不再枯燥沉闷。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引导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热点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通过设疑的形式,让大家一同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对一些事物做出合理判断,从人性、理性、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探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热点新闻、真实故事演绎、议题辩论大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问题讨论、观点论述,让学生彻底融入学习氛围,教师在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并给予鼓励和评价,从而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自主学习探究政治理论。
语文教学学生信息素养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教育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包含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搜索等几个方面,这些能力是现在教育上培养合格学生的难点和重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培养学生的快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自己处理和应用,最后融会贯通用自己的方式来使用信息,就初中语文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需要教师下功夫去引导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树立信息规范的意识,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初中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配合信息素养的规划,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制定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介,较熟练的使用网络、媒体终端、图书馆等信息库来查阅所需资料。
一、初中语文信息素养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可以很好地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教学资源、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急剧增长,开拓了教学视野。教学信息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教学,以更容易接受的方法,获取到大量的相关知识。信息素养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大胆的创新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处理分析信息和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源,努力做到开拓教学思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信息素养完善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获取完整的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做出恰当的决策。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1.增加信息教学面。注重积累是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材外可拓展资料非常多。以以往的教学为例,教材外拓展的资源无法让学生很好的接受消化。这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两者的无法和谐统一。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可以课前或者课后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相关小知识、游戏拓展、课文赏析等内容丰富有序的放在指定服务器下,方便学生自己快捷的查阅书本之外的知识,丰富课余的生活、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2.开发信息的载体。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阅览室等丰富的信息载体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出来,不能完全发挥出这些信息载体的有效作用。学校需要积极地调动这些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载体里找到自己真正的信息乐园,能使用这些信息工具,给发展信息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3.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教育。信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需要学生在生活去发现和感受,所以有必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熟悉的方面来进行信息教育。结合语文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调查的活动,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试着体会社会信息的丰富程度,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所需信息为自己所用。
三、培养学生主动形成信息能力
1.主动收集、分析丰富的信息。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教授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性不能完全被发掘出来,课堂死气沉沉,气氛萎靡,没有活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利用数字化、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教材中的资料,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将初中语文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社会见识。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将学生与学习内容有效的联接起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2.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利用“查找式”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搜索信息的能力,用快速的浏览查找的方法,最大效率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锁定目标,再去进一步检索,之后在快速的浏览,最后根据所需信息进行精细的阅读,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做一些摘要笔记帮助巩固。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快速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和关键词,形成专业的阅读技能。另外一种方法是“简要摘读式”,帮助学生设立文摘卡,一方面认真读书,另一方面有选择、有目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简要的摘录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优美词句,学习到新的信息,发现有效的知识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摘读方法。同时,要知道学生进行摘记相关作者、书名、出版社等信息,以便今后能进一步查阅。
3.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口头交流是最为常见和熟悉的信息交流和学习的活动。尤其是通信方式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具有速度快、时间短、信息量大、距离远等现代化特性,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和转述能力。复述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地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口头复述给别人,使别人获取信息;转述能力就是在听取与理解口头信息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有条理、有中心地把听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更进一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经历的事情、看到的图像等转化成口头信息。
参考文献:
\[1\]侯器.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22-24.
\[2\]润玖杰.培养信息素养融入语文教学\[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81-82.
\[3\]吴艳平.中学生写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
\[5\]肖永松.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其发展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林艺娴.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在上课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最有效、也最有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当今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的焦虑、偏执、长期的忧郁、社会恐慌。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在此,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方面,问题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问题女生。这种差异性除了学习环境和方法问题,还有男、女的因为性别特征受到社会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父母、老师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针对男孩更好奇、好动、好玩和逆反心强的特点,设计具体方案,让他们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和谐、温馨、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要爱满天下。”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对积极的情感交流最为重视,他把“温情、关怀、喜欢、认可、”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产生自信的源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而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的微笑、、慈爱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自信,而且还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愉快地生活、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同学生交朋友,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东西会不断渗进学生的心灵,萌发友爱、诚实的情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不仅是在同孩子谈话时教训他们才是进行教育,而实际是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上不如意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因厌学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生动形象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厌倦。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要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愉快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情感与创造力。还可针对学困生可采用分层教学和成功心理暗示教学。最后,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精心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只有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自然就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认为,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健全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散文特色,我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圈划,歌曲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再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有哪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四人小组讨论后,推选同学上台演讲,全班交流点评。最后让学生制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后送给父母,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鲁迅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到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提了下面的问题: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吗,举例说明?抓住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提出:我讨厌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属于社会什么阶层的人,文化程度怎样?最后提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是怎样的心理?我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使学生明白“小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赞美,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其实也是“大人物”,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语文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时,家长却给孩子灌输消极思想;教师在鼓励、肯定学生,家长却责骂他们。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教育差异,将使这项工作徒劳无功。因此,就应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举办讲座、个人沟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都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对症下药,共同提高其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我们脱离语文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寻求文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克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国家教委人事司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心理素质;创新意识;自信心的培养
一、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与培养: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三)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我在语文教学中以讲读启感,朗读激感,写作抒感。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所以,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众位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二、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一、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概述
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资源建O的应当是在遵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遵循学生实际情况而开展起来的教学活动,要以全体中学生为对象实施素质化与资源性的中学语文教学,简要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起崭新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系统。其二,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为教师能够在新课标的教学框架下更好地承担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学习能力。只有在保障教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与综合教学水平后,才能使得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强化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相关工作,关键应当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结合语文素养与课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素养培养”同中学语文具体课程内容找到完美的契合点。素养指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范围内所塑造建立起的一种高度品质.这其中包含了功用性和非功用性等不同类型,关于素养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积累积淀。所以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注入其中,往往便能够收到较为优异的成果。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学生会接触到语文、自然、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学科知识,这些课本中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基础文学字词与综合知识面的集中体现。当学生改变将语文作为“工具性”的观念,而发自内心的将熏陶积淀语文素养当作中学语文学习的要义,那么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必然是十分丰硕的。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再塑生命的人》该篇课文为例,要实现对于该篇文章的学习,除了基础性的字词掌握与中心思想了解后,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认识,并且向其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进行学习,那么教师便可以通过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体验黑色世界”这样的主题设定,让学生切实感知到盲人作者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珍惜光明、珍爱生命的情感。经过整场教学活动之后,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与光明的美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鼓励学生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下,都要内心充满光明与希望,并让学生从心中树立起要更加勇敢坚定的信念。
核心素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同时也是有效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养,加强关于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训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六年级上册中《有的人》一文为例,该篇文章是臧克家为了纪念著名鲁迅先生所作的抒情诗,该篇课文慷慨激昂、字字铿锵有力,歌颂了与人民为伍的革命家为了人民而奉献奋斗的伟大精神。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领会到课文感情,同时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以“精神不朽、吾辈传承”为题目开展限时演讲,则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资源与课程反思
将中学语文中丰富的资源探索与课程教学反思相互结合起来。要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利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需要广大教师将现代创新、新型的教学手段积极的运用起来。对于不同的学科来说,其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普通化的教学方式只能符合简单化的教学需要,而针对特定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则要求教师将分析与讲解摆在突出位置之上。换言之,就是选用最为有效、自然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中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文学形象、文学世界与文学境界的内涵。同样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的《再塑生命的人》为例,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残奥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赏心悦目的表演,能够感受到残疾人自身所具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让班级中的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蒙住眼睛拄着拐杖往前行进,准备好有趣的奖品与道具,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便能够感受到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残疾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