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在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策略无法有效落实、管理标准不好统一、实施与运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等,从而使HSE管理体系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出现所建体系客观性差、运行不稳定;操作不连续、信息不可靠;管理效益、效率低;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兼容性差等,也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和管理的复杂性。
领导承诺无法落实。最普遍的问题是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承诺的真正含义,仅仅认为对HSE的承诺只停留在最高管理者签署一个HSE承诺书,或在大小会议上表达对安全的重视,这些仅限于口头或形式,很少在实际中执行。即便是部分管理者有改善HSE业绩的强烈愿望,但缺少展现行动必备的方法和载体。
各部门多头管理、准则不一。很多企业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即上级单位的各职能部门都代表各自利益行使权利,直接指挥下级单位对口部门,HSE管理名义上属于直线管理,但管理权却在上级HSE职能管理部门,同样跟HSE相关的业绩考核、人事管理、设备管理的管理权也都属于上级的各职能管理部门。造成的结果是在多种权利交叉管理情况下,该基层单位的第一负责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行使决定权和控制权,但其却担负着最终管理责任,这种管理模式是造成多种HSE管理问题的根源。各企业没有在已有做法的经验和理念上积累改进,未能形成公司内的统一管理原则或准则。
实施与运行不能很好执行。管理流程脱节阻碍了整体目标的实现,虽然在某种管理流程中有明确的HSE分工,但由于各部门缺少协调整合,导致许多工作仅为本环节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本工作与上下游部门之间共同的目标。
检查与纠正缺少有效工具。没有系统性的HSE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估,各企业大多数以结果性指标考核HSE业绩,结果性指标的发生往往带有偶然性,无法衡量员工在预防性过程控制中所做出的努力。且业绩考核是集中式、大范围的,一般在年终进行,如果出现不符合的情况,改进方法和修正方向已经来不及了,从而无法推动员工更多关注过程控制,实现预防为主。同时没有系统的管理工具来支持完善的考核与评估。
HSE体系建设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HSE信息化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客观保证。在传统的管理状态下,领导者的关注力、企业干部的工作能力、关键岗位人员的流动率、员工素质的差异程度、生产节奏的快慢或是生产工艺的变化等都会使管理体系运行呈现不稳定状态。唯有信息化管理工具才能从客观上给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根本保证。
强化管理职责促进体系运行的协调统一。HSE管理体系作为一套强化HSE管理的体系程序,它要求企业内部所有涉及健康、安全、环境的业务部门,都要参与到HSE体系建设与管理中来,这些部门都是HSE体系建设与执行的重要单元。这种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化、信息化的方式,按照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在系统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遵循“属地管理”、“直线管理”的业务特点,以工具化的手段强化管理的职责,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在整个HSE管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使体系管理的模式从书面管理规定提升到系统的实施要求,从管理方法推进到管理工具,使整个HSE管理体系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规范统一,将各管理要素有机集成,增加体系运行的可操作性,促进运行的协调统一。
丰富监管手段,加强体系运行的受控管理。适时检查与纠正,是确保HSE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是否能动态掌握各项管理内容的运行情况是决定体系运行成败的关键。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体系中运行信息的存储形式为纸张或电子文档,二者都难以保证信息存取快捷、准确,更无法进行实时监控。
辽河油田公司HSE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构架与功能
围绕辽河油田公司HSE管理体系工作,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信息化体系。开发应用了六大系统工具,实现HSE体系管理工作,实现多方位统一、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具体系统构架与功能如图所示:
统一管理:在企业各层次HSE信息的管理上,由分散趋向统一,在企业范围内实现标准化应用。在大规模数据分析和统计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促进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标准的升级,更便于管理层的数据统计与数据查看等监督工作。
知识管理:通过系统可以完成HSE管理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共享,指导日常工作,为各级管理层、操作层提供HSE工具、风险知识,指导解决业务中的问题。
业务集成:通过与职能部门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HSE管理系统有关信息共享。例如 与ERP、GIS等系统的集成。
下转第035页
上接第015页
控制集成:“管控一体化”,与现场监测监控的集成,与风险模拟工具的集成。通过对HSE监测数据、事故记录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与挖掘,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以及大量的数据报表实时地在系统中传递和反馈,逐渐形成一个可共享的数据平台。
持续提升HSE管理工作,成功应用的六个工具
HSE信息系统成功的应用:
使员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HSE管理体系的运作过程是一个有序地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大量原始记录的处理、保存和调用也就成为管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用手工处理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繁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实工现了信息化管理,问题就简单多了。
使运行的信息处于动态管理、资源共享状态。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体系中运行的信息的存体储形式为纸张或电子文档,二者都不是标准化版本。存储的秩序化程度低,难以保证信息存取快捷、准确。在信息化系统中运行的HSE管理体系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存储、调用全部实行实时管理。更重要的是,系统运行的即时信息不仅处于动态传递之中,而且可以提升至智能化状态,能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提醒或发出预警。
安全经验分享平台成功的应用:
“安全经验分享”作为HSE体系推进工作一项活动内容,油田公司组织开发了安全经验分享网络平台,分设采油、作业、基建、交通、应急、职业健康、安全文化等11个专业,各单位用户注册后可以自行上传以文字、图片、视频安全经验信息分享给大家。
辽河油田公司HSE体系推进网成功的应用:
根据集团公司HSE体系推进工作要求,辽河油田公司建立了HSE体系推进网,并与安全环保处工作平台有机结合。按照集团公司门户建设规范,HSE体系推进网设立三大板块、15个栏目,历年信息总量6000条左右,成为HSE体系推进工作信息的第一门户,以特有的信息交换、存储、查询方式为辽河油田公司HSE体系推进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信息及时通讯系统成功的应用:
油田公司应用了“信息及时通讯系统”,集成了各单位安全、环保有关人员,严密的组织架构,丰富的联系方式。同时是一种高可靠管理、低成本、易部署的应用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沟通方式,包括文本会话、语音/视频交流、手机短信、文件传输、IP电话、网络会议、以及应用程序共享、电子白板等远程协作方式。经过多年来的运行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已成为HSE体系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办公工具。
事故隐患平台得到成功应用:
油田公司开发了事故隐患平台系统,该平台由安全环保隐患上报模块、安全环保隐患进度跟踪模块、油气水管线违章占压模块构成,对安全环保的重点、难点进行统计、分析和跟踪。全面核实掌握现存的安全环保隐患情况。
在线监测系统得到成功应用:
为提高重点领域监管质量,安全环保处在交通系统、特种设备系统和环保系统开发应用了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全程实时受控。
一是在油田公司所有车辆上安装车载GPS系统,利用先进的终端监控,实时记录车辆行驶情况,彻底杜绝超速等不安全驾驶行为。
二是开发并试用了起重机操作人员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不能操作特种设备。
三是在重点废水排放口安装化学需氧量(COD)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氨氮水质自动分析仪、石油类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pH水质自动分析仪和流量计,在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气态污染物(SO2、NOX等)连续监测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传输仪,有效提高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水平。
管理是基础,系统是工具,利用信息化系统工具,落实HSE管理体系工作,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体系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
安全环保处)
[1]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2]高 波.HSE管理体系信息化研究.上海众达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2016年5月24日-26日,全国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培训在合肥举行。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刘喜堂司长出席开班式并讲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超英致辞。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民政厅(局)和新疆建设兵团业务负责人等共120余人参加培训。
刘司长全面回顾了全国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系统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和社会救助工作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十三五”时期社会救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就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次培训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先进省市经验介绍、系统介绍及业务讲解,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可操作性。在会上,我省作了题为《基础先行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低保信息化建设》的交流发言。
5月25日,刘司长一行赴我省六安市调研社会救助工作。在六安市裕安区,刘司长听取了市、区社会救助相关情况介绍,考察了城南镇行政服务中心,与社会救助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运行情况,并实地查验低保信息系统运行和低保档案管理情况。考察中,刘司长充分肯定我省和六安市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并从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探索支出型贫困救助、加强慈善资源与社会救助对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创新社会救助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希望和要求。
培训前,厅党组书记叶露中亲切会见了刘司长一行。会见中,刘司长对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与了高度肯定,认为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基础扎实、制度完善、管理规范;人民群众的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很高,获得感很强;特别是低保工作绩效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叶书记指出,民政部特别是社会救助司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倾心关注、大力支持安徽社会救助事业改革发展,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我省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全力以赴抓好社会救助任务的落实,全面推进低保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推动我省社会救助事业创新发展。
(来源:新华网)
一、认清形势。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2011年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来。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通过全市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省里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近8亿元,完成10所县级综合医院、48所中心卫生院、113所一般卫生院、2332所村卫生所等的达标建设。通过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作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市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本级和多数县级医院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医保系统联网,部分医院对数字化医院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疫情信息报送和分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120指挥调度、妇幼保健、血液、计划免疫等管理系统也已陆续投入使用;特别是丰城市成功实施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肯定成绩的同时。主要表现在个别地方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成效还不是很明显;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医改工作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等等。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今年是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全市医卫体制改革的起步之年,加快卫生服务能力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巩固三年来卫生事业建设成果、实现医改工作的良好开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卫生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强化举措,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精心实施。
省卫生厅将对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今年9月份。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卫生局关于加快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抓紧实施,逐项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在全省排位站前列。
有些建设项目之所以开工滞后、进展不快,一要尽快落实建设资金。从当前情况看。根本原因还是资金不到位。为此,各县(市、区)政府要继续加大跑项争资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需要适度增拨卫生经费用于开展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也要从实际出发,加大投入,有效改善医院工作条件。
要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建设标准,二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切实用好项目资金,推进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4所县级医院和16所中心卫生院达标的建设任务;软件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名医、名科、名院长卫生“三名”创评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社区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确保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
近期组织各县(市、区)进行一次自查自评,三要切实做好迎检准备。这项工作请市卫生局牵头。严格对照目标任务和有关标准,认真开展细致的检查评估,缺什么补什么,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档案资料健全、现场准备充分、迎检氛围浓厚,力争在全省排位站前列。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取得的建设成效为新的起点,四是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深入开展“三名”创评活动,继续把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引向深入,力争早日实现市政府确定的一流的学科人才、一流的诊疗技术、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的设备器械”工作目标。
三、突出重点。
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贯彻意见》中明确指出。逐步实现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医疗救助“三位一体”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开展医药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我市医卫体制改革、全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握“组织实施、经费保障、统筹规划、密切协作”四个工作重点:
将其作为医改和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各级卫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机构、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采取政府出一点、单位投一点、其它途径支持一点的方式,二是落实保障经费。各地各级卫生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大对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地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医疗管理、公共卫生、新农合、药事管理等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采集更新、运行维护、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所需经费,可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按总收入13%比例投入信息化建设。同时,各地也可探索采取将新农合、医保基金、单位资金、项目经费等集中指定存放,并由相关银行支持解决部分建设发展经费的筹资办法。
着眼长远,三是抓好统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的原则。理顺关系、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要重视人才培养,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批熟悉、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医保、药监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确保数据安全,保证网络、信息系统先进性的同时,坚持采用成熟、安全、可靠的技术,建立备份、应急预案和灾难恢复系统,保障网络和信息系统使用安全。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作为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为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将“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将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实质是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完成管理会计等内容。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会计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云计算是一种集灵活、高效、低成本、节能等优势于一体的全新计算模式,将它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结合,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灵活性,是未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云计算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具有以下优势:
(一)降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成本
传统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支付高昂的信息化软件安装、维护费用,并耗费大量的企业人力成本。将云计算应用于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企业可按照自身需求向云计算的服务供应商购买软件服务,按使用量付费,不必为机房、服务器、存储硬盘和处理器等基础设施投入大量资金。另外,软件的安装、系统的维护均可由服务供应商解决,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成本。
(二)实现内部协同:企业内部管理更加高效
管理会计要发挥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职能,一切都要以信息为依据。如果没有信息化作支撑,财务会计等相关信息就很难应用于管理会计。当今世界是一个大数据世界,收集、分析好这些数据,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必须借助云计算平台。如中兴通讯等企业建立的全球财务管理体系,通过使用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建立“战略决策支持、业务支持与核算共享服务”三方协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和业务高度协同,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还规避了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促进了企业会计工作从核算会计逐步向管理会计转型,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高效。
(三)实现外部协同: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传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下,各经济活动主体相对独立,企业很难同外部机构产生协同效应。众所周知,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仅只依赖企业经济活动这一种来源,还需要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机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相关企业等其他来源。云计算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广泛的接入功能,将大大改变信息传递方式、提升信息传递速度,使信息在经济活动主体间传递更加便捷。云计算使网上报税、银行对账、审计、交易、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会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附加价值,更有利于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开展与管理会计职能相关的工作。
(四)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
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给会计人员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快捷地获取信息数据和计算信息数据,使大部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等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分析、经营管理、绩效评价等领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此外,软件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团队保障系统安全性、全方位负责操作培训、软件升级、故障解决等服务事项,企业不再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等进行维护和管理。云计算带来的这些变化,将使会计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将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注意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信息安全性、服务供应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企业会计部门职能和机构变更、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等。
(一)信息安全性
目前,我国近85%的企业不愿将公司的会计信息放在公共云上,主要考虑因素是信息安全性。信息技术再发达,网络、云端和用户端依然会受到各种安全风险和威胁。会计信息在用户端与云端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甚至被非法使用和恶意篡改;存放在云端的会计信息也可能泄露、丢失或被篡改。这些信息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信息安全性是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前提。
(二)服务供应商
客户以云计算方式使用会计软件生成的电子会计资料归客户所有,服务供应商应当在技术上保证客户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对软件服务供应商有很大的依赖性,服务供应商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成效。如果服务供应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无法满足企业会计的需求,不仅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投融资等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
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从业人员中,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近300万。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能否满足云计算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企业会计部门职能和机构变更
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将大下提高,大多数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将由核算会计转型至管理会计,企业精细化管理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随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会计部门面临着职能和内部机构的变更。
(五)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
云计算下企业的数据和资源不再存放于终端(本地计算机),而进入云端(互联网的数据中心),这对资产确认的“存在性”认定等传统会计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使传统会计业务确认、计量和报告需要提供合法、有效的会计凭证的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四、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路径优化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公司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而且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实际运用中很难满足企业需求。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届中国信息安全法律大会于2013年11月在上海举行,中国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工作组在会上了《中国云计算安全政策与法律蓝皮书(2013)》,为规划国家云计算战略提出法律改革框架,为企业发展云计算服务疏理法律遵从模式。笔者认为,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传统会计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有必要在《会计法》中针对“云计算下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规制”等云计算内容进行增补;有必要结合云计算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对有关企业会计的规则中的“收入区分与确认”、“成本计量与配比”、“数据或资源等资产确认”等进行适当调整;建议在即将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加入利用云计算推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
(二)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
云计算一方面能够加快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安全问题也对云计算软件服务供应商提出了高要求。尽管服务供应商一般都能提供较高的数据安全机制,但并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绝对安全。会计信息在用户端、信息传输的网络通道、云端,在存储时、传输时、使用时都有可能面临安全威胁。因此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消除企业安全顾虑、全面推进云计算应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的重要途径。服务供应商要从网络、设备等方面下功夫保障会计信息安全:一方面要研发高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另一方面要从日常维护、软件升级等服务方面保障会计信息资料安全、完整。大多数的安全风险是人为引起,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在用户方面,应加强对用户的审计监控,及时处理因为用户操作不当或蓄意为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安全事故。
(三)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在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鼓励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SSC)是加快会计职能从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变、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一条有效路径。SSC自20世纪80年代推出以来,迅速获得企业和用户的青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中。世界财富500强中有超过85%的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SSC。当前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建立了SSC,如中兴通讯、中国电信、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已经实施财务共享。SSC通过实现财务制度标准化、财务人员集中化、财务管理流程化和网络化等,建立了高效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更多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促进企业的管理会计有效发展。财政部于2013年1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明确提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与相关部门、服务供应商的协调与合作,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企业信息化规划,先行建立SSC,再逐步引入至云计算平台下,从而带动本地区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1】在继续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工作重心从会计核算向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稳步推进。
【2】构建科学完整的内控体系,积极推动内审工作的监督职能,强化预算和资金风险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有计划有步骤促进和稳妥解决原有双轨管理体制下遗留的突出财务问题。
【4】做好资产管理工作,进一步对往来款项清理,加大财务规范化管理。
【5】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网络化信息工程建设,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全面实施。继续做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训。
【6】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对重大投资和基建项目进行财务评审,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围绕上述目标,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 严格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
培训一批既懂会计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推进高级会计人才和会计领军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实训和职业道德、专业品质培养,实现会计核算、监督和财务管理职能必须做到同步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理顺投资关系,促进经济实体健康发展。
四、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局管理工作实际,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一是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为全面信息化奠定扎实的基础;二是通过将相关会计准则制度与信息系统实现有机结合,自动生成财务报告,确保会计信息等相关资料更加真实、完整;三是根据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要求,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促进各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更加有效,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四是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标准化。
五、强化内审职责,担当全局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把内审职能炼就为我局的“免疫系统”,成为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帐表的复核者,当好领导决策风险前瞻的瞭望者,促进健全机能、改进机制、健康发展。上半年将对等单位进行法人离任审计,对新建办公楼进行造价审核。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5-0069-02
一、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特征
职业教育在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上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因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普通高中那种规范明确的大一统标准,它强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又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全面深入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它强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这些特征也在无形之中决定着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定位,即根据职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建设实用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注重轻量级、校本开发性,而不强调大规模、高端理论性。
二、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意义
推进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目前我校教学资源还未形成体系、对课堂教学及教学科研工作还未起到应有的支撑辅助作用、网络课程及人机教学等更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还未形成规模的问题。
推进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教学管理层面主要着眼于服务教学实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学校自主开发与积累,借助电子资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功能,有效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资源架构,为一线学科教学改革营造环境、提供支持、搭建平台,从而为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应有的支撑,不断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在此过程中,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手段解决教学科研问题、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层次。
推进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也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他们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三、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
在本项目小组主要成员、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的整体构思和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我们形成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架构,制订了《全面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工作方案》,使今后的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有位可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推进职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计划与方案可以概括为“1个基础平台、3个专题系统、6个资源库”, 即在基础平台的信息环境下,借助电子资源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可扩充的教学资源架构,同时此架构可以为打造一系列精品课程提供优质的主体资源。图1所示的概念图可以形象地标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夯实1个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即我校已成功运行了3年的鹏达电子校务系统平台,借此平台,学校已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模式和手段的革新,如学分数据库、网上评教、智能排课、信息共享等,逐步强化了我校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观念,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方法。其中完整且不断更新的教学信息(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学分等信息)将是所有专题系统的数据源。今后也将进一步充分应用平台中的其它功能不断夯实电子校务平台的应用。
2.引入3个专题系统
3个专题系统即题库系统、教学资源系统和网络课程系统。
题库系统已于2011年引入,目的是建立各学科较完整规范的试题资源库,从而实现试卷生成和在线考核。目前系统中已建立了31门学科题库、5000多道试题,并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对两门学科成功试点使用了此系统。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优化题库质量”,多进行常态化的题库更新工作,学校将继续做好学科题库创建的检查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使更多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能够试点使用此系统,进行试卷生成或上机测试阅卷工作,使题库系统真正发挥实效,实现课程考核内容资源化和信息化。
教学资源系统即将于2013年上半年引入,其作用是对各类教学电子资源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能够提供教学资源的上传、审核、搜索、浏览、评价、收藏等功能,支持目录结构导入的方式。在这个“容器”的管理下,各类型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片、网页、视频、音频文件、flash文件等)和各主题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课堂录像、课件系列、教研论文等)将被有机地整合和存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生长,成为各学科网络课程体系的主体资源。
网络课程系统将于2013年上半年引入。该系统能够按照专业课程分类展现网络课程,提供网络课程的检索与查询。学生可登录系统学习网络课程、通过向网络教师提问互动、进行网络练习与考试。教师可登录系统管理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学习问题、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等等。在网络课程系统的支持下,静态的教学资源将“活化”为互动的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和互动,将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教学形成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持,辅助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等,弥补统一性教学的种种不足,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革新。
3.建立6个资源库
3个专题系统就像3个智能化的容器,实现对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存储和管理。除学科题库外,资源库还包括电子教案库、课堂录像库、课件库、教研论文库、网络课程库。其中,学科题库以学科为单位;电子教案库、课堂录像库、课件库都以学科为基础自成体系,以每个知识块为一个基本单位,但三者应从知识主题上保持基本同步和呼应;网络课程库则是在前5种资源较为丰富成熟的基础上,二次加工整合形成的应用型综合资源库。
由于各类资源库庞大繁杂,建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可能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尤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职校教育中,专业教学常常需要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资源库的建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更新、不断优化。
各类资源库虽然庞大繁杂,但并不需要从零开始,多年来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发展,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积跬步”必然“成千里”,教师通过动手实践或分工协作,手中积累了大量或零散或小成体系的题库、课件、教案等电子资料,其中凝结了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思想,具有形成体系、实现共享的价值。
四、推进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手段
学校将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措施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举行了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启动仪式,在全体教师中进行了工作方案的解读和整体分工动员,明确了近期工作任务和远期的工作目标。并在学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群体中多次进行理念渗透和培训,使“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有效建立整合各学科教学资源、提升教科研成果层次”的目标和理念逐渐为教师所熟知和认同。
学校力图以“全员参与、分工明确、逐步推进、重在实效”为工作思路,做到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及时总结、逐步完善。各部门人员的基本职责为:
(1)校级领导牵头指挥、整体决策。
(2)项目负责人(教务处干部)拟定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性计划表,邀请专家对学科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做好教师动员、过程管理和阶段检查指导工作。
(3)教研组长积极做好本组教师的任务分工和协调工作,以集备组为单位成立学科资源小组,明确各学科负责人、组内分工和计划进度。
(4)学科教师根据分工,要分步骤、有重点、常态化地做好各类教学资源文件的整理、汇编和导入工作,逐步形成较完整、规范的各类学科资源体系。
关键词:西部农村 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一、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划定,西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2005年西部地区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144.4亿元,同比增长12.6%;电话用户达到1.5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5%;上网人数达到2229万人,上网普及率达到6%。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横向上看,西部农村地区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了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西部地区以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结合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一个以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在西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三、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西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与东部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西部农村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西部农村建起了涉农的相关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们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导致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盲目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西部农村地区地域广阔,这使得我国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很难统筹安排。
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
⑶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使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有盲目性,信息化的程度带有肤浅性。
⑷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进行规划,如此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对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造成困难
一些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其效益的不明显又影响了后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西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西部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很多地方仍旧以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另外,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⒊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对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居民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在一些地方,即使政府已经建设了信息平台,但是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这种情况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⒋西部地区农村缺乏技术宣传和指导,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农村居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而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虽然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做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宣传,使很多西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优点的认可度不高,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
⒌西部农村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导致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
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农村中最落后的地区,很多地方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其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并且政府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导致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乏;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领导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整体缺乏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因素。
四、推进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来推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⒈要理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应高度重视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村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要强化公益性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网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农产品贸易组织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盘活经营,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⑵要为基层农业网站、县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村信息服务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可以上联网络,下联百姓。服务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⑶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⒉整合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对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在横向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在纵向方面,省部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工作:
――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整合现有网络,将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以及卫星接收站等多种网络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建成一个反馈畅通、覆盖率高的乡镇信息网络体系。
――要加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政府率先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打破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障碍,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服务平台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软件。硬件是基础,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必须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提供软件指提供信息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信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分析、信息等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4.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为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其具体做法应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等人员之中。
5.确定农村信息化示范点,为全面推进西部农村信息化提供示范效应
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息化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试点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可以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因为他们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能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示范点应采取“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快应用”的思路,要采用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集成、分级实施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盲目投资和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在信息上的真正需求。
要加大对具有一定区域特色、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乡镇,而且要建立一批示范村、户。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使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6.由政府引导,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因其公益性强、社会效益突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取发达地区乡镇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渐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实现主体和资金多元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政府作用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五、结束语
推进通信技术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发展,努力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天明,张彬.中国农村通信市场开发等策略分析[J].信息网络,2005(7):18-22
[2]岳大波,王元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电子农务[J].商场现代化,2006(6z):209-210.
[3]梁勇,张继军,王志军,等.数字乡镇的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47-51
[4]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5):64-68
[5]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6(1):10-12
[6]张勇进.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 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1):29-31
[7]江文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J].科学决策,2006(1):12-13
[8]韩美群.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乡镇经济,2005(12):8-11
作者简介:
王元珑,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规划;管理;人才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103-01
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立从无到有,从局部应用到协同应用、从单机到网络等建设的发展过程。由于受区域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水利信息化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
1 科学合理配置水利信息化资源
特定的区域信息化应用,存在开发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硬、软件和相关部门和单位绑定,形成了第一、部门、专业、系统应用的割据状态,加上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不健全,没有共享形成机制,社会公益化服务和水利信息化管理直接界限不清,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壁垒。
1.1科学合理规划水利信息化资源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由于前期规划设计不足,很多业务部门为了满足自身具备的应用目标,水利信息化的硬件、软件、系统具有技术复杂性,大部分业务处理紧密绑定,硬件、基础软件与具体单位、部门绑定。信息化建设在各地区和业务部门,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差异,形成了资源割据的局面。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和各单位要统筹规划,从全局和长期利益出发,加强领导,协调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在宏观上做好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地开展好这项工作。
1.2加强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整合
目前,很多地区都开发不少应用软件和数据库,有的单位系统集成化程度较高。但对于水利全行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有待加强。应该以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涉及水利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和公共信息资源方面要统筹规划,各地各单位要协调合作,共同作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实践应用过程中补充和完善。如在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建设方面,水利部已经完成了覆盖全国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水利信息骨干网络和内网,这些网络的构建有效的实现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应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强化利用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自成体系。
2 积极创新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
水利信息化设计硬件、系统、软件等技术,管理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电子技术技术的简单叠加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水利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水利信息化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了,要从“管理创新是信息化之本”的高度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积极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合理的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和明晰管理流程,促进管理制度的创新。
1)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工程,在水利项目建设中,要根据水利各项工程出现的各类新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优化信息化应用流程。以水利信息数据库建设为例,除了以国家水利行业标准对重点水利数据进行整合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新的业务应用,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根据各层次的水利数据中心的需要,实现更新维护,促进基础数据库为各类水利业务应用和社会公众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积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对于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要充分加以利用,设立专业数据库,通过托管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根据需要具体应用大片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电子政务项目上,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得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
2)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以项目建设带动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管理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加强对水利项目建设的管理。在一些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项目管理,对水利信息化需求分析、概要设计、硬件集成、软件测试和系统上线等阶段和环节等注意风险控制,确定项目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突出水利项目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战略,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如某省为了对传统水文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彻底解决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问题,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min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不但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该地区水文情报信息化的建设。
3 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水利信息技术既要与水利专业紧密结合,又是一项技术性复杂的高新技术,从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人员对技术掌握不够深,水利信息化队伍建设还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特别复合型人才,因此应该:
1)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通过讲座、培训、考察、带岗实习等形式提供信息化队伍综合素质,建立一批高素质精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水利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可以组织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3S技术、通信网络\数字模拟,系统集成等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水利信息化要求、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2)在引进信息化新技术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创新。目前,很多信息化技术都是引进国外的一些技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刚刚建立的信息化应用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这就要求信息化技术人员要善于对信息化产品进行开发和设计更新,保障水利信息的采集、通信、网络、和业务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时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事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刻苦钻研,迅速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了解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产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加强对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事业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企业文化信息化建设落后发展需要。尽管国家十分重视邮政企业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中,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前期投入资金十分大,而收效也不似其它硬件投资回报速度那么快,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往往口头重视,实际上投入少。还有许多邮政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创建工作的理解较为片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创建不科学,领导不重视信息化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基层人员对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就不够,理解和学习更少,导致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处处受阻。
2.传统企业文化对信息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尽管越来越多的邮政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推荐信息化过程和推进其它先进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环境优良的土壤。近年来,邮政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企业快速的发展需要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强。邮政企业作为传统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根深蒂固,传统国有企业许多艰苦拼搏、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国有企业文化中也存在许多弊端,给邮政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国有企业的领导拍板的企业文化导致了许多决策的不科学;重视局部利益,忽略整体利益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往往受到损失,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各自为政;各部门对信息化部门和企业文化推进部门的工作态度冷漠,认为可有可无;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推诿现象时有发生都制约着信息化视域下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
对策建议
1.构建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邮政企业应当继承传统国企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继续发扬艰苦拼搏、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企业文化,同时摈弃好逸恶劳、互相推诿、各自为政、不思进取的恶习,结合现代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邮政企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形成邮政人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观念作为邮政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内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