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

第1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语文素质是指经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实践中,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1.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熟读和背诵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特点,使其适当地多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内容分析,强化朗读背诵。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1.2增加适量背诵,乐于表达交流。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对学困生则区别对待,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所有学生都必须乐于表达交流,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为我所用,内化为语言能力。

1.3推荐诵读材料,提高选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我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延伸阅读,在博识中积累语言

2.1合理取舍,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少儿报刊、主题借阅等,使学生在博闻强识中积累语言。

2.2看过留痕,指导学生学会勤动笔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等。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2.3搭建平台,给予学生展示才华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精词妙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如让"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采蜜集"、"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3.适度练笔,从写中积累语言

3.1知能转换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小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然后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要求学生不变原意去掉联想部分进行句子比较,体会联想作用,最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联系,再集体修改、评议,这样知能转换训练就落在实处了。

3.2情感交融训练。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就能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来。如在教学《我的心事》时,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在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后,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第2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意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47-01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本应为参与主体,现实却成为被动参与。所有实验均在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下进行,教师观念是学生要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掌握实验方法及原理;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思考,按着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操作,完成学习及作业。这些方法和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路的扩张和创新性的形成。

(2)实验设备落后。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设备日益增多,对于生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新的、先进的设备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的发明思路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在医疗中的作用,并明白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让学生接触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于未来临床和科研具有启蒙性作用。

(3)实验教学内容枯燥。医学学习本来就死板枯燥乏味,学生长时间浸泡其中,难免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不重视,课时少,甚至作为选修课。实验教学本来可以作为调节医学枯燥乏味的调味剂,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试剂变化多端,对大多数初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说是神奇的。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原理,了解生物化学的现实意义,改变对医学枯燥的印象。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参与地位,每次实验课都是严格按照教师规定,完全是在指令下完成,实验课依旧是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完全是抄袭实验流程,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验的目的。

(4)缺乏实验安全教育。医学生物化学在实验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毒副作用,如丙烯酰胺等具有神经毒性。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开始前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验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毒副作用,保护师生及环境安全。

(5)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其内容为医学生奠定临床基础,其目的是为临床服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后的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铺垫。生物化学内容涉及临床药理学、医学检验学、生理病理学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现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纯粹的实验课,与临床无关,不能体现临床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状态,不能体现其实用性的目的。

二、改革建议

(1)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教学学生占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明白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后,不能再限制学生实验的流程,而要让学生自行操作,不是在教师指令下完成。每个实验的流程并不是不可更改和变动的,学生有疑问和新的操作方法都是允许的,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论证,只要合理,就鼓励学生去操作,实验成功了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有所发明和创新,他们就有了积极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2)不断更新实验设备。科研和实验需要先进的设备仪器来支撑,新的实验设备对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能力和增加实验承担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有刺激学生了解和求知的欲望,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新的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功能,现在部分实验设备具备了人工智能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将新的仪器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种仪器的大概特征、使用方法。

(3)开展实验安全教学课。医学院校实验课程较多,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今后必须开展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哪类试剂有毒有害,如何尽量避免及减少接触,发生中毒如何及时处理、实验废物如何处理等。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应先告知学生本次实验所用试剂及物品哪些有毒有害,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这样能为实验安全、师生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4)结合临床进行实验教学。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生物化学实验结合临床病案分析,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还增强了教师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奠定学生医学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普遍性。实验教学的提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庆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及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界,2013(21).

[2]张剑云,陈水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

第3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Ma Shujua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student’s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nd English teachers have begun to dig into the reasons. Language can not be independent of culture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long with the language teaching,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obstacle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awareness; strategy

文化是指某个人类群体独特的生存或生活方式,语言和文化都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且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语言不仅是不同的文字与声音形式,更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而文化需要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因此二者的关系紧密且相辅相成。[1]

一、教师自身文化意识的提高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每个时期都有很多新的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成果不断涌现,但对于大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他们还是会逐渐地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去,因此,作为教师,首先用从自身做起,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正确地而引导学生。[2]

1.更新英语教育观念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的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英语已经变成了世界通用语。英语的使用对象也已不再局限于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人群,那么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如何提高英语使用者的交流能力呢?这个问题已然决定了高校英语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学不仅仅只是语言知识的教授,更是一种英语文化的传播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交际中尽可能的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错误。[3]

2.培养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不意味着就能一定在教学中深入地贯彻这一理念,但是教师具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就很容易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敏觉性,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就能自觉地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对比认识,培养其对异文化必要的宽容度,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能够理解异域文化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个人主义的实质内涵及个人隐私对西方人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英语语篇中的直接表述有别于汉语习惯中表述的含蓄与隐晦。[4]

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文化渗透与词汇教学的结合

语言是文化中最积极也是最活跃的元素,社会生活的改变,民族文化的发展也都会在语言中得到直接的反应。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首先是通过词汇显示出来,而英语和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极大地差异,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对等的现象是极为少见的,因此,加强学习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5]

2.文化渗透与文本的结合

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与文本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直接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Wisdom of Bear Wood”( 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六单元) 一文时, 如果学生不了解在西方国家人们之间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 就会难以理解故事中为什么小男孩儿直呼对方为Mr. Glasgow,而不是像中国的孩子一样尊称对方为奶奶。因此,在讲解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西方人的这一习惯。在西方人看来, 无论年龄大小,直呼对方名字能够显示出彼此的平等关系,这一点跟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不太一样。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中具体文本的同时,要注意将相关的文化知识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出现的有差异的表述方式,从而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语言表层所传递出的更深层的意义。[6]

第4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承袭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共同体记忆和族群身份认同的特殊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亟须加强保护。作为人类文化传习地和活态文化基因保护库的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重功能,更有利于保护、传承、研究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应将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

一、高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将其融入教育教学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公权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保护。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能够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人、物、科技等各种手段和文献资源。高校与政府、企业、文博、剧团等社会机构相比,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利用研究型人才、现代化技术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大学生传播群体等条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教育教学延续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增强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机制是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传播途径,具有天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了更准确地展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高度,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最适合教学的元素提炼出来,在大学既定的教学框架和学科建构中嫁接这些本土元素,使传统文化、民族本土文化与教育教学规范对接,进而与人才培养等水融。高校作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有一套成熟的教学科研系统,在文化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有独特优势,两者互动整合将获得双赢,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加深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与感悟,促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还可以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改善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知识层次,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外来文化淹没甚至同化的危险,延续民间优秀文化的原生态血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家园,在校园中通过学生一代代传播,不仅能够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民族血脉有效传递,更能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高校大都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所在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又是我国高校的办学要求和职责,因此,高校必然要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作为文化参与主体,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设和服务中应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充分利用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知识创新优势和现代化技术手段,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和优秀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在尊重与传承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吐故纳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从学理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问题,从科技研发层面推动政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进而为政府部门提供专业保护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撑。通过文化教育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和传播,凝练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知识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培育文化竞争力,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还通过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培养复合型人才。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创新可观可感的各类文化载体,例如乐器、服饰、装饰品、工艺品、原始曲谱等原生态载体。这些原生态载体和通过网络、录音、摄像、光碟、摄影、多媒体留存下的现代影音资料都需要保护。高校已有的文化空间设施和信息网络设备都非常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系统化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陈列馆等文化空间设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载体作用,组织大学生在报告厅、展览厅、礼堂、广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藏、研究和宣传。

二、通过课堂教学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高校的独特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就必须进入课堂教学,从而需要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开发相关课程,建构校本教材等。

文化强国首先要保护好文化,其次要运用好文化,因此,保护、传承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教育体系还缺少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设置。因此,地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高校,要卓有成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就必须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设置,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参与、推行学科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联合政府部门、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通过新专业的设置,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奇缺和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学习、传承创造等问题,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拥有文化创造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属于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高校要在这些传统课程和非遗专业的基础上改革课程的结构、性质和内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融入专业课程中,大力开发和构建必修和选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必修课侧重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基础课,选修课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地方区域文化实践的教学融入。此外,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能够反映出地方区域内鲜活的民族文化的精神风貌,因此,需要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特点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文化保护人士、文化传承人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把本土的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曲艺说唱、音乐舞蹈、皮影剪纸、刺绣编织以及传统民俗礼仪、节日庆典、游艺活动等遗产资源写入校本教材之中,提升当地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公共空间,同时也培养高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爱好,使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接续传承,进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体系中,还需要拓展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现场演练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具特质的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要根据民间文化的特点而不断创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将传统的课堂讲授、田野观摩、实践体验与影视音像欣赏和博客创作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村落、庙会、社区、传承人居住地、文化展演中心进行观摩、创作、演练,让学生在课堂传授、现场观摩、田野调查与原生态演练四维一体的文化空间中感受民间文化的美丽、粗犷与精致,通过现场演练开展各种各样的非遗技艺交流和才艺表演会,从而建立起立体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模式。同时,还可以建立师生博客,进行博客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师以文字、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图片等上传博客,也可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和转载,让全社会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心得、体会、经验等上传博客,培养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到高校的育人体系中,还要注重打造人才队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高校要制订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通过深造、进修、访学、学术研讨等,提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的科研支撑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研究基地。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新高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为一个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心,积极为地方政府机构提供非物质文化信息咨询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展现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校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一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厘清它们的概念、内涵、意义和价值,研究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方法、规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理性的指导;另一方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等问题,申报教改课题,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路径、优势、方法。如此,既可以为高校功能发挥做些基础性探索,拓展高校教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人才培养力度,促进高校学科发展和学术整合;又能够使广大师生和民众正确认识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进而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保护与传承的行为认知模式,使之自觉保护与传承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要充分利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大学生进行“展、学、演、练、研”,开展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演活动,发挥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制度创新与人才培养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

首先,应多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高校应该积极筹备资金,丰富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活动。如批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类社团,积极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鼓励学生进行相关文艺演出,同时,提供相关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加强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密码,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普及。

其次,组织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练学习。学校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高校进行表演和传授,编排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向学生传授非遗制作技艺,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在场”的直接了解,从而使濒危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以在校园中延续和发展。学生亲身参与演练舞蹈、美术、体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由观众成为演员,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更具有成就感。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参加相关非遗学习和演练活动的过程发到自己的博客当中,技艺传承人的亲手调教可以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民族文化的延续,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最后,组织大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和创新性试验计划研究。高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我们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大学生身边,有许许多多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喜庆仪式、婚俗、葬俗、拜神、祭祀、满月、服饰、音乐、史诗歌舞等民俗仪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但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这些伴随大学生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亡,亟须大学生去保护。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文化采风队,到农村去,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到偏僻地区去,进行实地田野考察,用录像、摄影、口述、笔录等收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经费的支持下,申报相关课题,开展创新性试验计划研究,通过查询文献,设计课题,独立论证,进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部分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5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意识;德育

0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Kramsch,1998)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来促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反省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汉典》中“德育”的解释为“养成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

高职学生大多拥有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多为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英语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点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长期滞后。

英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开阔视野,更加自如地应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前期准备

通过将跨文化教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需要在课程前期进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学准备及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1.1 教师德育思想素质提高

目前大多高职英语教师比较年轻,而且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应该熟读跨文化教学的相关书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讲解,教导学生正确学习。其次,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人先正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课程设计准备

为了较好地将跨文化内容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努力寻找可以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师在对所教授的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识中与之内容相接近的部分,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对自己进行指引与“修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感想以及他们对课程掌握的程度,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2.1 开发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相关活动

将跨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发活泼有趣的学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内容,开展跨文化知识比赛;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不同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写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 利用英语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可以将相近主题的英语课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引入点,在对英语课文的讲解上融入中西方文化内容进行概括、评论,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相通的奇妙之处。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翟象俊,2008)教材为例,课文 Thanks,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通过一封在母亲节来临之前写给母亲的信,作者讲述了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关爱与教诲。作者的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儿女,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His Life’s Work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妻子死后,含辛茹苦地将7个年龄从2岁到16岁不等的孩子养育成人的故事,文中透露出了父亲的仁爱,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子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在讲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入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同时可与学生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责任的开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2.3 与英语教材对比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比较。例如,“西方人如何对待工作、生活,西方人怎么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时间概念,西方人的婚恋观, 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魏春霞,2011)讨论不同文化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3 结语

经过将跨文化知识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对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3.

第6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近年来,设施生产中的安全和卫生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重点、社会关注焦点和群众反映热点。随着设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温室内落后的施肥、施药技术已成为中国设施农业生产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中国加入WTO以来,在面对国外严格绿色壁垒的新形势下,园艺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重视和加强温室安全化生产,有效控制温室生产化学生产资料的过量投入,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指导,事关农业增效、农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事关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施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生产的发展和经营模式。目前,多数设施农业生产区为了降低设施内的湿度,将生产中的灌溉方式由传统大水漫灌转变为滴灌,这样既减少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降低了设施内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但采取滴灌技术后,化学肥料如何合理地施入土壤中、如何科学合理地防治病害等,是设施种植管理人员面临的新问题。

目前,国外比较普遍应用的是以色列生产的温室施肥注肥系统。该注肥系统可以实现多种肥料的同时注入。但这种注肥系统的最大不足是:设备的购买及维修保养成本高,该注肥系统较适合大面积连栋温室使用,使用时要求使用纯净水,不适合在中国大面积应用。

在中国,目前设施生产的施肥方式通常采取人工方法将肥料撒在土壤的表面。也有一些是在灌溉管路中安装注肥器,使其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注入到灌溉管路中。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不足是:每个温室必须都安装1个注肥器,从而增加了温室生产成本,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很困难。另外,目前,设施生产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背负式喷药机喷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但是,喷药机的压力不稳定、雾化差,造成化学农药喷施效果较差,农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使设施作物以及土壤中有较多的化学农药残留,影响到设施生产作物的品质和销售。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一款能在设施温室生产中使用的注肥施药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可以在多个温室之间移动,可以根据需要电子控制切换施肥、施药功能,能够满足设施生产科学施肥、高效施药的需求,是适合中国温室生产应用的温室专用智能设备。

系统原理

该设备的目的是解决设施作物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过量使用的问题,希望通过科学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减少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加压滴灌系统水流的压力差驱动注肥泵进行作业,完成向滴灌系统的注肥作业:利用加压泵对需要喷洒的化学农药加压,通过喷头对温室作物进行喷药作业。系统利用安装在机架上的塑料罐容器作为注肥系统的盛肥罐,同时该罐在进行化学农药喷洒时又作为系统的盛药罐,利用安装在系统上的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系统的注肥和化学农药喷洒系统不同功能的相互转换。图1为电子控制系统原理图。

该系统是将注肥系统和化学农药喷洒系统安装在一起的组合式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机械结构部分,第二部分为管路系统部分,第三部分为系统电子控制部分。系统通过压力模块为注肥和农药喷洒系统提供系统各自所需的压力。当系统作为注肥系统使用时,控制系统可以设定准确的注肥量。当溶液筒的液位达到最低液位时,系统将提供报警并且切断系统电源,停止注肥作业。当作为喷药系统使用时,控制系统则可以对待喷洒农药进行加压处理,并通过压力自动调节模块和专用的喷雾喷枪实现化学农药的高效喷洒。

该系统主要应用于设施农业的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并可以在不同的温室之间进行移动,可供不同的温室精准注肥和农药高效喷洒之用。系统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10%~15%,节约化学农药20%~30%,可减轻设施农业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精准施肥高效施药一体化系统实物图见图2。

系统性能指标

系统性能指标如表1。

产品特色

操作面板醒目明了 界面设计简单使用,功能分区明显。左上方是程序输入区,在设备开始作业时用于编写自动工作的控制程序,操作键盘有7个按钮可以根据需要编写控制程序,下方的2个发光二极管用来指示设备的工作状态,右上方是手动操作区,用3个功能按钮来灵活控制设备的工作状态,施肥和施药分别使用2个不同的外接保险,可以保证路损坏后另一路还能正常工作,外置旋钮保险能方便地更换保险管,面板安装了红色醒目急停开关,以方便紧急情况下设备迅速断电,三位功能总开关能控制电路在施肥和施药2个功能之间灵活切换,模式拨打开关能进行手动模式和自动模式的选择,手动模式下不用程序控制也能使设备正常工作i左下方是简明操作须知,设备的养护和使用注意事项用四句通俗的口诀总结出来。控制箱面板见图3。

喷雾喷枪高效实用 喷枪结实耐用,扣动把手能灵活调整喷雾锥角和喷射距离,采用可以旋转的快速接头与高压管连接,操作时灵活方便,安装防滴装置,在开关间隙能有效地防止喷嘴雾滴滴漏,减少药液浪费。可以喷洒杀虫剂、杀菌剂,也可为叶径类作物喷施叶面肥。图4为高效防滴雾化喷枪实物图。

喷雾压力模块化,易于维护保养 喷雾压力模块选用电流为10 A的高效静音直流蠕动泵提供喷雾压力,泵的出液口采用螺纹密封活动接头,方便维护。该蠕动泵为静音高压泵,工作时噪音极低,长时间工作时散热良好。图5的喷雾压力模块集成了稳压模块,可以自动调整压力恒定在0.8 MPa,当喷雾开始时自动加压,喷雾暂停时停止加压,自动调节压打匣定在额定的工作压力。安装有压力表和充电蓄电池电压表可随时监测压力模块的工作状态。

绕管器灵活调整,药管伸缩自如 绕管器(见图6)安装在设备的前端,把手可收缩回去,喷雾作业时可以两人配合,灵活地收放药管。该绕管器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避免高压药管在地面上摩擦损坏药管保护层,防止温室作业时高压药管因在地面长期摩擦引发管胀裂危险。绕管器选用铝合金材料,轻便结实,也可灵活拆卸,里外全部有防锈漆,可以适应温室湿热环境工作。

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设备 针对中国目前大部分温室种植人员农机操作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精准施肥高效施药一体化系统专门设计了手动工作模式,一般人员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设备。另外,将施肥施药两种功能集于一机,这样能减少温室智能农机的购买使用成本和维护保养成本,适合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时必须穿专门的防护服,带防护口罩,如图7。喷雾的雾滴直径和喷射距离、喷头锥角可通过喷枪的自动调节开关进行调节,喷射距离的调节范围为0.5 m~3.5 m,基本能满足不同高度作物的植保需求。喷药系统的喷雾压力可以手动调节,分为高、中、低3个压力档值,通过拨打开关进行调节。持续工作时间可达5h(高压力档),可以在喷药模式下推动一体化系统进行移动作业。一体化系统的外轮廓宽度为0.5 m,能够在温室内道路上灵活推动。

施肥作业配合滴灌管道,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按照设定的浓度加入灌溉管路中,在每个温室中都安装了不同接头形式快速接头,接头只能和一体化系统上唯一的管路连接,将一体化系统开关切换到施肥模式,插上快速接头,打开水管阀门后,一体化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电磁阀开闭,按照设定的浓度恒定地向滴灌管路中注入肥料。

应用实例

第7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 “揖” 讹字 读破

胡习之先生在《中“揖”字的读音》一文中认为:“‘揖’读‘xū’,有误导‘揖’同‘胥’(即‘揖’是‘胥’的通假字)之嫌。所以我认为此句‘揖’还是应该读它固有的音,即‘yī’。”其实胡先生的担心是多余的。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揖之”条:“隶书‘胥’字作,因讹而为‘咠’,后人又加手旁耳。”“揖”是“胥”字之误,在这里“揖”就是一个“讹字”,“讹字”也叫“讹”“误”“讹文”“误字”“字之误”,指古书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出现的错字。“讹字”现象中最常见的是“形讹”,也叫“形近而误”“形近而讹”。因字形相近而把一个字写成另一个字(杨剑桥,2003:290~291)。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形”条:“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这意味着适当的“改之”能够使得经典文通字顺,这种做法是有合理性的。当然,这并不表明后人可以望文生义、乱改经典。

进而言之,“胥”被误写为“揖”,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读破”现象。传统训诂学给“读破”下的定义是:(1)指改变某字原来通常的读音,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转变。如“王”读“wàng”,作动词。(2)也作“易字”。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现象(杨剑桥,2003:230)。这个定义不包括讹字的改读。通假字可以改读为本字,讹字理所当然也可以改读为本字,只要说清楚是哪种改读就可以了。现代训诂学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①的。“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也就是说,异字改读、讹字改读、同字改读都属于“读破”。胡先生所说的“误导”其实是指术语使用上缺少区分度的问题,正所谓“表达形式单纯,所以读者得不到明确的认识”(洪诚,1984:189~190)。杜子春在《周礼注》中用“当为”改错字,用“读为”说假借字,笔者认为就很合适。我们现在都用“读”来作注,过于笼统②。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揖’读‘xū’,‘揖’是‘胥’字之误。”只要有足够的补充说明,“误导”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强调的是字的形、音、义的结合,就讹字和通假字来说,读本字的音,才会让我们联想到本字的义,而读破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文意是大有裨益的。所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辅《中学教材全解·高一语文(上册)》注“揖”为“xū”是可取的。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出土战国楚系简帛文献音韵研究”[12YJC740032]的成果之一。)

注 释:

①广义的通假包括通用和假借。

②学术术语规范化的问题一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虽然学术

术语“因时、因人,甚至于因书而有所不同”(参见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页)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学术术语使用上的规范问题。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沟通、交流变得容易起来,在国家统一的大前提下,对学术术语作一个统一的规范是完全有可能的。希望学术术语能像汉字一样早日实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洪诚.训诂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第8篇: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范文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