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资产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资并购;负效应;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071-02
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说是利益驱动,它追求的是高额利润,必然会与我国的利益产生一定的冲突,比如外资并购可能带来垄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我国在推动外资并购业务过程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外资并购的负效应,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界定国有产权
通过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的归属关系和管理对象,不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塑造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更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就是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产权的归属,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或最终归属权,把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界定清楚;二是要界定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相关的、由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分离而产生的其他产权。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界定主要依据资金的来源渠道划清国家资金的投入数量及权益归属关系。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以及我国国有资产的具体成因,主要从三方面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关系:如果原始投资主体是国家,则该部分资产是国有资产;国家原始投资增值部分是国有资产;由国家优惠政策形成的资产,包括税前还贷、减免税收等形成的资产也是国有资产。
(二)形成完善的国有资产退出监督体系
国有经济退出中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国有经济高效退出的前提,没有监督或者监督不力都会造成外资并购时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国有资产退出监督体系。该体系应由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和企业内部监督体系构成。
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是指独立于企业之外,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形成的国有资产退出的监督体系,它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由行政司法部门监督、审计及外派监事会监督及财政监督组成。行政司法监督主要是指国家行政管理及司法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运作主体进行的工商行政监督、税务监督以及法律监督等,保证国有资产政策的落实、解决国有资产产权纠纷以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政府审计及外派监事会监督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等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产权变动等方面进行监督;财政监督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内部监督。国有资产的社会监督主要是由社会中介机构在国有资产退出时进行的监督,主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完成。
企业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是在完善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下,由监事会、独立董事以及内部审计进行的企业内监督。监事的监督主要是对董事会行为的监督,重点监督公司法规、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独立董事主要是监督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监督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是否有不科学、不公正、侵害公司利益或股东利益的行为。内部审计是通过监督、评价和防范等职能的发挥对本单位及其所属部门实施的监督。内部审计既可以发现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错误,又可以对潜在的经济错误起到震慑作用,从而有效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外资形成行业垄断的应对策略
(一)设置有效的反垄断机构,构建良好的并购法制环境
2007年我国通过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草案对反垄断机构的设置是所谓的“双层模式”,即“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前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后者则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负责具体执法工作。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反垄断主要针对两类企业――公用企业和在华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以及消除和防范行政垄断,鉴于这些企业往往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调查难度大,尤其是行政垄断还涉及到政府的公权力,这就要求反垄断执法机构必须要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法律的公正就难以保障。
但目前的反垄断法在机构设置上有其尴尬之处。假如把反垄断法的执法职能授予给一个统一的机构,这极有可能挑起法律之间的冲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带来重大的冲击,从而使反垄断法的执行陷于无穷无尽的旋涡和争执之中。假如目前的分散执法模式不变,那么反垄断法在不同领域、部门又无法得到一致的执行,从而会破坏法的统一性和执法的严肃性,也可能会使被规制对象想办法钻法律的空子。特别是在现有部门利益格局之下,反垄断政策目标一旦与其他政策目标冲突,极有可能使其他政策目标超越反垄断政策目标之上,这都会使得反垄断法可能被搁置,成为美丽的装饰。
由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实践中的并购行为是否违反了《反垄断法》仅仅凭立法上的规定很难做出判断,行政机关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做出更有针对性、更富政策性的规定。另外,对外资并购的规制还需要司法的介入,因为司法手段是《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最根本保障,没有这种保障,法规政策只是纸面上的抽象规定。
反垄断一定要力度得当,反垄断的政策法规不能偏“左”,导致外资对我国市场实际垄断的形成;也不能偏“右”,阻碍合理外资并购的发生。在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市场集中度、市场容量、市场效率以及技术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因素。
(二)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
在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样的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加强对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监管,加强关联交易审计、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其利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以及它们的技术资本优势垄断市场。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应该在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领域展开,包括外方实际资金到位情况、占用土地的出让价格、中方职工权益的维护、商品进出口管理以及纳税情况等。监管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现在的虽有众多监管部门但仍有“监管真空”现象的出现。要加强外资并购活动的会计核算和审计调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防止跨国公司利用国际转移价格扭曲在我国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防止“高进低出”、偷漏税等非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二是监管手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工商、税务、海关、土地管理等部门集中组织的年检时监管的主要手段,监管手段应该向制度化发展,建立在公开、透明、可预见的制度之上,减少随意和人为因素,使违规成为容易被发现和代价巨大的行为,从而对外资企业形成足够的事前威慑作用。
在加强对外资企业监管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制度框架,促使跨国公司切实履行与其财富相匹配的各种社会责任,使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做出更大贡献,而且履行其应尽的社会义务,将自身塑造为好的“全球公民”。
三、维护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议
(一)从经济开放角度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机制
一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其根本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但是这并不否认对外开放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各国对外开放实践和经济发展成效表明:大开放,大安全;小开放,小安全;不开放不安全。大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大安全,但是大开放的过程并非是安全的。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在开放的过程中,要与世界各国形成经济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相互依存中获得发展和安全。进入21 世纪后,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开放。就开放国别结构来讲,今后在保持和进一步扩大对发达国家开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外部区域构成的基本平衡,形成市场充分竞争的格局;就开放地区结构来说,今后在深化和进一步扩大东部经济地带对外经济开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对外开放,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内部区域构成的基本平衡;就开放客体结构来说,由商品开放为主转向生产要素开放为主,实现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客体之间“质”上的有机联系和“量”上的内在比例;就开放产业结构来说,要使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在对外开放上保持相对均衡;就开放流向结构来说,今后在继续扩大内吸型开放即“引进来”的同时,加速扩大外扩型开放即“走出去”的比重。
(二)尽快建立、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
首先,对目前已有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绩效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予以改进,总结经验用于其他国家经济安全机构的建设。在顶层机构尚未建立之前,先在某些重要领域、重要区域建立有关经济安全管理机构,以弥补经济安全管理的空白。其次,尽快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管理体制的顶层机构,对设在政府有关部门内的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战略指导与管理。第三,在顶层国家经济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之前,可以通过加强各个政府部门内协调、磋商的方式,提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管理的整体性。最后,根据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在政府官员知识结构和人才配置方面做出改进,使我国政府官员了解、熟悉、掌握国家经济安全事务方面的知识。
(三)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型为主
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而自主创新程度又很大程度地制约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提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程度,必须改变目前以模仿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向自主创新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搞封闭式的自主创新,或者是企业内部自主创新,或者是一国内部自主创新。现在要转向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以我为主、联合创新,整合企业外部乃至全球科技资源,采取“全球模式”从事研究开发、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赵英,李海舰.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曹洪军.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李松森.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对策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安全隐患;健全制度
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为经营管理、生产商品等活动中持有的有形资产,具有购置增速快、分布分散的特点。随着烟草经营规模的壮大,在信息化需求下,烟草企业为满足发展要求,必须在特定期限内加快固定资产的增速。基于此,本文以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
一、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一)烟草企业固定资产及管理特点
对于烟草企业而言,电子与辅助设备是较为常见的固定资产,企业具有大量购置,保证资产的均衡分布的特点。另外,烟草企业固定资产在管理上的特点是较为单一,主要包括财务部与固定资产管理两大职能部门,管理工作基本包括资产购置、资产日常管理等。
(二)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被列入风险控制的重点领域。作为资产密集型的国有企业,其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工作成为必然趋势,在保证国有资产增值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自烟草行业建立以来,烟草各企业践行了正确的行业价值观,树立起责任良好形象,资产效益也得到提升。然而,烟草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面临的成本费用、税利降低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挖掘烟草企业固定资产潜力,有效配置固定资产对促进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较多资产情况下存在管理难度
烟草企业较多的资产,主要是前期烟叶生产的烟站、库房及门面房,较为分散。烟站、库房基本闲置,门面以租赁为主,这就涉及相关方管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部分固定资产的产权不明确,存在所有权管理问题,烟草企业在购置资产方面,存在资产数量与使用情况不明确的问题;其次,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无法产生效益,固定资产的部分环节存在随意性;最后,缺乏对单位资产的保护与责任意识。
(二)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
烟草企业的固定资产多以闲置库房为主,年久失修,安全风险、维修成本,都会成为其固定资产中的隐患,这是由于烟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烟草企业未对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流程及职责进行明确。其次,企业部门对制度的适应性较差,制度落实不到位。最后,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企业在折旧计提数额与残值率更改的随意性较大。
(三)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烟草企业因体质原因,部分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相对较弱,资产管理人员岗位流动性较大,究其原因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岗位工作强度与薪资待遇不匹配,导致岗位吸引力不够。
三、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面对大量的固定资产,烟草企业应当强化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意识,保证制度管理的完整性,避免出现疏于管理、权责不分的局面而造成管理过失。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烟草企业的领导要做好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动员,使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各司其职,按照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在积极沟通协调下形成合力,将制度与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此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
(二)健全固定资产安全管理制度
在《烟草行业企业会计实务操作规定》中,固定资产的核算客体包括房屋、机器、建筑物、运输工具等内容。因此,在健全固定资产安全制度管理中,要以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为主,以此为开端,对烟草公司的管理水平进行推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烟草企业要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流程进行监督,包括固定资产采购、保管、维护、处置等各个阶段,都要加大控制力度。另外,要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避免资产闲置与流失的风险,细化固定资产各操作步骤的职责,加强其日常行政工作及业务活动的管理。
(三)建立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
烟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立起动态管理目标,实现固定资产要实现管理的全面化。在此过程中,加强队伍建设,根据工作与岗位标准,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考评机制,定期对管理队伍进行培训。通过业务交流、讲座等形式,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其次,烟草企业还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岗位的薪酬待遇匹配工作,并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加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降低岗位流失率,强化岗位吸引力,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
结论
为了提升烟草企业的监管水平,确保其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以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对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健全固定资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对策展开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烟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较多资产情况下存在管理难度、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安全隐患、资产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等。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类问题解决的对策研究,进而保证烟草企业良好的运行状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庆森.探索精益管理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J].审计与理财,2015,23(12):38-39.
[2]厉伟,魏述彬,李笑梅.新常态下地市级烟草企业实物资产精益管理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14(07):155-157.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本将取代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为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一、传统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无形资本就其本质而言,是在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本。以技术、品牌、商誉为代表的企业无形资本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与有形资本有所不同,无形资本理论是对资本理论的新拓展。
1、无形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一般具有较高的价值(或价格)。大多数无形资本是由劳动创造的,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风险、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而具有很高的价值。象特许经营权这样的无形资本,是“权利资本化”的结果,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从均衡价格理论来看,由于无形资本对企业有很高的效用强度,使其成为市场中一种稀缺的商品,因而有较高的市场价格。无形资本的创建,具有个别性生产的特点,不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成批重复生产,所以它的价值量应由个别生产者在个别生产中耗费的个别劳动来决定。实践中,企业在创建无形资本中的各种耗费,很难完整准确的计量,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用无形资本可能带来的收益,确定无形资本的价格。
2、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造成其产权容易被侵害。无形资本使用的可重复性表现为,它可以被一个主体反复使用和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这使得无形资本被侵害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之无形资本存在方式的非实物性,造成产权主体对无形资本的独占能力弱化,因而无形资本的安全对法律有绝对的依赖性。
3、无形资本具有强大的增值功能。无形资本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强大的竞争功能和垄断能力。新技术可以数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品牌、商誉、特许经营权等经营用无形资本,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使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使企业垄断某种产品的某个细分市场,从而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无形资本自身的增值过程,是一种典型的质量型而非数量型的资本增值方式,其价值可以在数量不扩张的情况不断地积累,这也是无形资本具有较高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形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发生有形磨损,有些无形资本反而可以自动增值。例如品牌资本,使用的次数越多,其知名度越大,价值越高。
4、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保证了企业的跳跃式发展。实现无形资本与有形资本的良性互动是无形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即“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企业以有意识、有计划的有形资本的投入,催生和扩张无形资本,即所谓的“有中生无”。同时,企业应发挥无形资本的强大的增值功能,以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即所谓的“无中生有”。无形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多数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用无形资本进行投资、出售、出租、特许经营,以实现其的价值或取得某种收益权。
二、无形资本理论呼唤企业制度的创新
1、无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工业化初期,以机器、设备、厂房为代表的有形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处于支配地位。此时,企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的广度、深度和激烈程度有限,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本在生产经营中处于辅助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而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开始由生产环节转向产品开发环节和销售环节,技术、品牌等决定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无形资本,逐渐从有形资本中独立出来,进而取代有形资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企业拥有无形资本的质和量,以及管理和经营无形资本的能力和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而且它不存在物质资源面临的有限性的约束,本身又能以低成本复制,因而资本收益递减的法则不再成立。对无形资本的开发和使用,大大缓解了企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空前地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2、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当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有形资本的投入来实现时,企业的制度安排是以生产环节为重心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有形资本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以生产组织为主体,企业的产权制度以无形资本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企业的劳动力构成以工人为主体,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对有形资本的管理为核心。当无形资本超越有形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要素之后,企业的制度安排则要围绕无形资本的开发和经营这两个重心来进行,这给企业制度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涉及上面提及的所有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
3、企业的制度创新,同时又促进了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创新活动使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从而使无形资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那些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企业,正是那些无形资本的富有者和高水平的经营者,也毫无例外的是始终进行制度创新的企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些企业都经历了大幅度的改组,特别是近年来,大公司之间的兼并联合令人瞩目,企业无形资本的规模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
4、无形资本理论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无形资本的发展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形资本理论为这种创新指明了方向。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企业开发和运用无形资本的能力,应该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目标。拥有世界第一品牌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可口可乐品牌和配方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而且还在继续为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着丰厚的利润。比尔·盖茨创造的微软神话更为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无形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有形资本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无形资本的时代,无形资本将把企业带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1、制约国有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无形资本意识淡漠、认识落后,是导致无形资本理论和实践低水平的主观原因。认识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无形资本存在意识淡漠。由于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不易被人的感官感觉和把握,而且企业对无形资本的管理和运营也不太熟悉,这些往往使企业忽视无形资本的存在,甚至对其流失也视而不见。第二,无形资本的生产要素意识淡漠。在传统的观念里,企业的生产要素仅包括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如土地和有形资本,而忽视了无形资本,更不能认识到无形资本是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在企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无形资本的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虽然企业对技术开发、品牌培育等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大多数企业还认为,技术开发和广告等的投入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投资,说明企业对无形资本的认识还有差距。
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在影响着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强化了这种不利影响,使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面临重重障碍。第一,国有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普遍仍带有明显的“生产型”特征,还没有质的改变,势必会限制企业无形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收入分配中的平均化倾向,使从事无形资本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人力资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果导致人力资本供给的严重短缺。第三,国有企业人才的流动和使用,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离“市场化”的距离还很远。在人力资本的选用和开发上,用行政手段是代替市场选择的做法是低效率的。第四,我国《公司法》中规定,股份公司以无形资本方式的出资,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否则工商部门将不予注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无形资本的核算范围、入帐价值的确认方法以及费用摊销方法等,导致无形资本帐内无价或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类似这样的制度安排,无疑是企业无形资本形成和发展的障碍。第五,对国有无形资本监管不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以及在兼并等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不计算或低估国有无形资本价值的情况;国有企业的技术诀窍流失、专利技术被侵权、商业秘密泄露、名牌商标被假冒等现象的大量存在,造成国有无形资本大量流失。第六,国有企业无形资本的投资水平不高。一方面是不舍得投资,不敢冒风险。一方面是投资效率不高。比如,前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之争,中标企业花费的巨额广告费用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收益,投资行为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没有和企业有形资本的生产经营很好地结合,巨额投资开发出的是“泡沫”无形资本。
2、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为国有无形资本的有效开发和经营提供操作平台。首先,要改革无形资本产权制度。明确产权主体、明晰权责边界,保证产权的可交易性是实现无形资本优化配置和使用的一般条件;反映无形资本特点,保证无形资本的安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特殊条件。国有企业中建立的“法人财产制度”,为明晰国有资本的产权找到了有效的办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逐步取消对包括无形资本在内的国有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具体来说:一,除了与企业无法分离的无形资本(如商誉)和企业无法完全控制的无形资本(如供销网络),应允许可交易的无形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二,对于产权可以自然人化的无形资本(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不应片面强调其国有化或法人化,应鼓励国有企业的无形资本的结构中存在自然人产权,并赋予其与国有产权和法人产权平等的权利,这样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同时可以避免非自然人产权带来的交易费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三,应在法律的层次上明确国有企业在国有无形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上的责任。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中存在的无形资本产权模糊、产权主体错位和产权结构单一化的问题,将会改变国有企业中无形资本开发无动力、经营无活力、负责无能力的状况。
[NextPage]
其次,要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制度。如果说有形资本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的话,那么无形资本的发展壮大则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就是企业中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他们虽然是人,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却具有资本的功能。建立人力资本制度就是要承认他们的资本所有者地位,他们进入企业就是以人力资本对企业投资,虽然他们没有投入货币资本,但是应该拥有产权。相应的,他们的收益应该是投资收益,而不是工资。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企业的股份构成中设立人力资本股,其产权属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并适当限制其转让或上市交易,以此作为企业人才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的基础。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在企业中建立人力资本股制度的代表,袁隆平院士拥有该公司的250万股份,占公司股本的5%,这250万股就是袁隆平院士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的是他所拥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我们认为,这种人力资本股制度比经营者年薪制更科学、更规范、更到位,因为它把分配制度完全纳入到股份制度中去了。
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包括人力资本的引入制度和开发制度。就引入制度而言,一,国有企业应打破地区和部门的条条框框,打破户籍甚至国籍的限制,依托人才市场而不拘一格引入人力资本。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当然有权力选择企业的经营者,但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市场中形成的企业家,而不应该是政府的行政人员;二,以人力资本股制度的建立为龙头,确立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利,创造吸引人力资本的企业制度环境;三,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其功能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舞台;四,与引入制度相配合,建立相应有退出制度,保证人力资本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就开发制度而言,企业对人力资本开发要舍得投资,同时要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回避制度。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意味着要企业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得到的将是长远的利益。企业可以依托院校培训和市场实践为企业开发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的引入和开发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企业的无形资本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企业无形资本的开发组织和经营组织,好比是企业的“两翼”,缺少任何一个会失衡,只有“两翼”丰满,富有力量,协调一致,企业才能展翅高飞。就技术开发而言,第一种模式是设立企业的研究所或研究院。其优点是技术的可转化性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第二种模式是与国内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把技术开发交给他们去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精简机构,转移开发风险,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技术的适用性差。第三种模式是完全通过技术市场购买企业所需技术。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好的技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中,我们提倡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从长期来看,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开发,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以避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我们主张企业设立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优势,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同时,又有利于提高技术的转化率。从宏观上讲,国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就企业营销用无形资本(如品牌、商誉、供销网络等)的开发和经营而言,应该是企业的整体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但应配备具备创新能力的专门人员负责。由于这些无形资本一般存在于企业同其他市场主体的关系中,所以协调企业同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他们的基本职责。加强企业的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并不是否认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而是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制造加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同企业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因生产水平上的差异而形成企业在竞争中绝对优势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已。
第四,要调整无形资本的管理制度和经营制度。无形资本的管理是无形资本经营的基础,主要涉及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和安全管理。就价值管理而言,无形资本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而且价值量难以准确计量,给无形资本的价值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价值评估和财务核算是无形资本价值管理的基本工作,其具体制度应以企业无形资本的完整、合理和及时地计量为原则。现行的无形资本核算制度和注册制度应予以调整,解除其对企业进行无形资本价值管理和引入无形资本投资的影响和限制。同时,应特别注意对无形资本的效益进行监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立反映无形资本效益的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效益指标体系中去,这是企业配置和使用无形资本的依据。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完全不同于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有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盗、防火等,是防止有形事故的发生,而无形资本的安全管理主要是防侵权、防损害、防泄密等,其难度更大,对人才、制度的要求更高,对法律的依赖性更强。
无形资本经营是发挥其增值功能的关键。在国有无形资本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下,通过转让、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无形资本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的特点,实现无形资本本身的价值和价值增值。充分认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相互促动的关系和无形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用企业无形资本带动有形资本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企业资本的迅速增值。以无形资本为纽带,进行企业间的兼并联合,迅速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亮等.资本一般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保健云.知识资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军旗.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东方出版社,2000
〔4〕卢宏定.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霍宏.知识产权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导刊,1996(4)
关键词: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
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第四冶炼厂锌湿法冶炼工艺从2001年1月开始由高温高酸浸出一喷淋除铁工艺流程改为食规浸出工艺流程,并实行填平补齐扩产改造,电锌产量每年以1万吨速度递增,现生产规模已达到6万吨水平。自从在全厂范围内开展技术攻关,推行全面管理,加强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力度,使全年Zn99.995品级率有大幅度提高。当前,Zn99.995品级率高达93.35%,基本实现攻关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2007年10月以来,国内锌价一路狂泻,溃不成军。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两年来锌的持续高价而刺激了全球锌矿开发力度,使得锌矿由紧缺变为宽松,甚至有过剩的苗头。而中国锌冶炼的迅猛扩张及大量扩产规划,也使得锌过剩之说盛行,此番锌价的暴跌不仅仅伤害了矿山冶炼厂和贸易商,也影响了中西部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锌矿山和冶炼企业多集中在中西部,并且大多是当地重要的纳税企业,更有许多资金正要投用到节能、减排、治污、环保中去。在此情形之下,冶炼企业除了苦练内功,提高装备和技术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与人员管理,才能图生存、求发展,才有出路。
一、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速度加快,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没有正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制度极不完善;有些企业虽有一些制度,但贯彻落实不力,形同虚设,这些企业基本上停留在初级管理水平。
为了保护改善国有企业劳动条件的资金,国务院曾规定“企业每年在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发行中提取10%到20%(矿山、化工、金属冶炼企业应大于20%)用于改善劳动条件。”如能坚持这样做,用不了多少年我国企业劳动条件必然会有一个很大的好转。但新的会计制度取消了这个规定,导致企业的劳动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经费投入逐年减少,拼设备、拼人力现象较为普遍,事故隐患增加。效益好的企业每年在劳动安全管理设施方面,资金上还有一部分投入,但投入逐年减少。在国有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小的微利或亏损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投资很少或根本不投资。还有部分企业管理者安全防范思想和职工队伍安全素质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素质偏低,是一些企业管理、经营者和职工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管理者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知之甚少,在执行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在当今国有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因素问题里,如何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长治久安的稳定局面和谐美满,还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和谐统一的思想和协调规范化的行为标准。要谨记安全生产无违章不仅仅是行为上不违章,而且要从根本上杜绝思想违章。
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考核,了解现场安全动态,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安全管理举措,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树立一种安全理念,增强防范事故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事故与你无缘。
与此同时“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企业安全文化主题,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建设同等重要,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的良好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完美地实现安全管理与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安全管理在文化中创新,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从人性化的角度为员工营造主动遵章的环境,让习惯性遵章变得更为容易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一线员工的业务技能。
二、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的人员管理
安全生产首先要保证人身安全,而员工的技术素质又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保证。当今国有电锌冶炼工业企业要在管理上从已经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做好自身防范工作,把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落到实处,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一切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善鉴人过以自警”。善鉴人过,进而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乃明智之举。本文通过competency模型对当前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的人员进行评测和管理。由于指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性和层次性,在评测过程中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使评测结果更为客观。本文举例分析如下。
(一)构造评测指标体系
在全面考虑和分析冶炼工业企业的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后,立足于要达到的总目标,运用AHP思想,根据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全面性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评测层次结构体系。
(二)确定权重
以Ui准则层为例,按九标度原则,对准则层四个因素进行两两相对重要性的定性比较,经汇总平均得到判断矩阵U。把判断矩阵U输入matlab6.5软件,计算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解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W经过标准化,即为准则层中相应评价因素的权重。最后使用公式:
CR=CI/RI
其中CI=(λmax-n)(n-1)
如果CR
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到其他因子的权重。
(三)确定评测隶属矩阵
假设评测等级为V={优秀,良好,一般,差}共4级。对评测对象因子层中的各因子认真加以评定,汇总计算得Uij对评语集V的隶属向量Rij,Rij={rij1rij2rij3rij4}。
其中,rijk=Vijk/n,k=1,2,3,4表示评语集中四个等级,Vijk是评委中认为被评者的某因子Uij属于Vk等级的人数。rijk即为称隶属度,其直观意义为有百分之几的人员认为其Uij可属于k等级。
(四)进行多级模糊判断
首先对各因子层分块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记
将Bi归一化,形成第二级模糊判断矩阵,记作Ri。
Ri=B1B2B3B4=0.250.60.1500.2740.4680.25800.1860.2570.3320.2250.3250.4
再次进行第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结果表明该冶炼工业企业的人员对评测集的隶属程度,有25.03%企业人员认为其胜任力等级为优秀,38.67%的企业人员认为其胜任力等级为良好,还有24.37%和11.93%认为归属一般及差。
若赋评测集各等级的量化值为100、80、60、40分,对上向量加权平均,则最终评价值在100到40分之间,越接近100说明该企业人员胜任力等级越优秀,越接近40则胜任力等级越差。
三、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20~30年内,中国的经济将逐步接近美国,资源消耗量必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大大增加。中国矿产资源不足,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层次差距较大,因此存在着利用废旧金属的较大市场空间。国内正在制定的“再生金属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展思路。在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会逐步放开对进口废旧金属的不合理限制。我国的湿法电锌冶炼工业企业除了开采自身资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进口的废旧金属来缓解锌矿资源的开发进度。关于未来电锌冶炼工业企业的发展,建议按如下原则进行。
(一)规范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成立锌业协会,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干预,由锌业协会负责行业发展规划,协调冶炼、加工能力总量平衡和企业关系,提供市场价格信息、技术动态、国家产业政策等服务。出台电锌工业园区建设和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电锌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原则上改扩建项目均要进入园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二)坚持做长产业链,做大作强电锌产业
以拉长产业链为主线,以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产权重组,推进相关产业及企业联合重组,通过招商引资,将符合上中下游产品链条的企业有机地联合起来,积极发展中间产品,大力发展下游精细产品,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清洁生产。积极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延长与核心资源相关联的产业链条。
(四)狠抓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努力提高电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发展后续产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与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相结合的道路,大力推广新技术。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整合,培育和推出名牌产品,增强竞争力。
(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电锌企业快速发展
建议设立锌业发展基金,以企业上缴税金比上年增加部分的百分比作为发展基金,纳入专户管理。主要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职工培训、专家引进、新产品开发等,以此调动企业科技兴企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资产增值。
参考文献:
1、陈道发,陈学清.高氯、锰硫酸锌溶液生产优质锌实践[J].云南冶金,2002(1).
2、胡建东,许民,蒋俊洋.锌及其产品的湿法制备现状[J].江西化工,2002(4).
3、徐强,王贵林.改进湿法炼锌工艺除铁效率的生产实践[J].湿法冶金,1996(3).
4、徐海华.安全生产管理与树立企业形象的关系[J].电力安全技术,2003(4).
5、李大剑.如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J].湖南安全与防灾,2006(1).
1企业改制重组的基本方式与特点
(1)整体改制。所谓整体改制就是将原企业的所有资产净值折合成股份,设立股份公司,原企业注销,原企业股东成为股份公司股东。不仅非公司制企业,如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可以进行整体改制,有限公司也可以采取整体改制的方式设立股份公司。
(2)部分改制。顾名思义,部分改制就是企业以部分资产进行重组,通过吸收其他股东的投资或转让部分股权设立新的企业,原企业继续保留。部分改制比较适合于大型企业的改制,尤其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时多采用部分改制的方式。
(3)企业重组——涉及到业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管理体制重组等。
(4)企业改制后,在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机构、员工身份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制后新成立的企业一般为独立法人单位,员工为新公司员工。根据公司法有关规定,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改制后的企业与原企业之间不再具有“隶属关系”,而关于安全管理由谁负责、由谁监管、由谁考核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2对改制重组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
国内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国企改制重组不断进行,企业产权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新的公司与原母公司也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是平等的企业法人之间的关系,原母公司只能以出资额行使股东权利,政府安全监管方面会在一定时期按改制重组前的方式运行,容易出现缺位。现实要求对改制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需有新思路、新办法。开滦集团的基本做法是: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结合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联系开滦集团辅业改制的实际,形成了对改制单位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确保改制过程中安全工作不失控,改制后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档。基本原则是坚持“三个同时”、做到“四个分别”、落实“五个不变”。“三个同时”即:坚持谋划改制方案的同时谋划安全工作,实施改制方案的同时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置改制后企业机构的同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好安全管理人员。“四个分别”即:安全指标分别确定、安全制度分别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分别制定、安全考核分别进行。“五个不变”即:无论是相对控股,还是参股企业,在改制前、改制中和改制后均要做到安全管理机构不变;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变;安全管理职能不变;安全管理制度不变;安全工作考核不变。
3对改制重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设计
为了适应新体制带来的变化,出资单位(人)既不能沿用过去那种“行政式”一管到底的传统做法,又不能放弃对这些企业的安全管理,应以安全发展观为指导,从完善机制入手,增强各级领导安全管理创新意识,积极推进安全管理机制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安全工作的需要,对改制单位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确保改制企业安全工作不失控、安全监管不断档、安全投入有保障,做好改制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尊重事实、依法管理的原则,对改制企业的安全监管按照不同的企业性质,确定不同的监管模式,实施不同的监管职能。
(2)出资单位(人)对全资子、分公司、控股公司(股比占50%以上),应对其实行全面的安全监管及考核。
(3)为确保出资人安全责任到位,出资单位(人)对相对控股公司(一般认为是第一大股东且股比占30%以上),相对控股出资人与新组建的企业双方协商一致,采取合同契约式的安全监管,契约中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确定监管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4)对改制重组后成为出资单位(人)参股的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这些企业应独立承担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出资单位(人)不再对其行使安全管理职能,也不再承担新组建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按出资比例承担法律规定的有限责任。但是,在未正式移交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之前,要继续对参股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服务,按出资比例承担法律、法规框架内规定的责任。
4新组建公司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基础工作,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安全基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石,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安全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
(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改制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社会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适时修订、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根据改制后安全管理的新特点,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安全责任主体,理顺业务流程,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要对组织机构、工作内容、职责分工以及岗位责任等方面重新进行明确。
(3)修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随着改制重组企业生产规模、业务范围、经营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工种;企业改制重组的深入和管理的细化,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新情况。企业负责人应组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艺规程。
(4)根据人员重组实际,分层次做好全员安全培训,公司高管人员以学习国家颁布的各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为重点;安全管理人员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培训;对员工重点培训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本岗位应知应会,岗位危险预知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特殊工种的岗位性强、技术特点突出,对安全生产影响大,因此作为重点对象来培训。
(5)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确认。安全确认是落实规范管理、规范操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生产作业过程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使生产作业过程和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应组织开展岗位安全确认。
关键词:低效不动产 处置实践 探索 问题
一、低效不动产的定义界定
所谓低效不动产是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租金收益率低、存在安全隐患,不足以弥补企业折旧、人工、税费、维修等各类费用支出,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的一类不动产。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是指运用公开交易平台转移低效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认为资产占用——利润比重分析法 能够更加形象的来界定企业的低效不动产资产。资产占用—利润比重分析法是通过对资产占用—利润结构表的分析来实现的,这种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有:将企业内部资产分为高效资产、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通过个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与其对应创造的利润比重的比较来判断其资产类型,一般分析周期为五年左右。通过这个分析方法,若在整个考察周期内或大部分时间,企业内部某项资产的资产占有比小于利润占比,但同时也创造企业利润的情况下,该项资产就可以界定为低效不动产资产。
二、低效不动产处置的实践
笔者所在公司低效不动产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行开发建造或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后的保留房产,由于绝大多数房产房龄在20~30年且年久失修、地段偏远分散、房型结构不理想,管理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总体租金收益偏低,不足以弥补企业折旧、人工、税费、维修等各类费用支出。根据国资委加快处理低效无效资产的要求,本着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低效不动产运营风险,提升资产运行效率,进一步改善资产运行质量,提升有效不动产的盈利能力,自2012年起开始尝试存量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下发的《非股权性资产转让管理办法》,以程序规范、效益提升、安全稳定为基本工作准则,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边提高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到目前,笔者公司共处置完成存量房产计152套、商办用房4套,地下车位8个,合计处置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资产处置收入达到2.99亿元,超出评估总价1309.08万元,最终实现处置收益合计1.96亿元,并打包解决了几十套历史占用遗留房产问题。通过上述处置,将不利于公司管理且无法进行改善的低效不动产分离出来,为企业盘活资金,腾出来一定的成本空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为此,笔者公司在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组织体系保证
成立低效资产处置办公室,并配备专人负责,按项目化管理要求,坚持PDCA+认真的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由于此项工作涉及招商租赁、财务、法务、客服等多个专业,在公司成立跨部门虚拟团队,由公司分管领导负责统一协调,以保证低效不动产处置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完善处置流程
低效不动产处置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事前策划:通过不动产运营效率分析,年度处置计划报经理书记办公会审核与董事会审议(二次审批);事中管控:处置经济行为上报集团公司审批备案和处置方案上会公示、集团公司指定评估与备案;事后跟踪:审计监察部进行阶段性管理审计、公司纪检参与全过程监督,每次处置行为,上级审计监察部、经营财务部及公司纪检员均派员进行现场监督。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公司董事会审议年度低效不动产处置计划与方案;
2)按照处置授权权限分批上报集团公司,取得同意处置经济行为批复;
3)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程序进行指定评估,取得国有资产评估备案表;
4)具体处置方案经总部领导班子审核备案;
5) 公开市场(平台)上市挂牌交易。
3.健全处置制度
国有低效不动产的处置过程,就是追求资产处置程序合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但其工作规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的规定。笔者公司在认真学习领会《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管理暂行条列》、《上海市国有产权交易规则》及集团公司《非股权性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起草了公司《低效不动产处置管理办法》、《低效不动产处置交易流程》等制度。目前,公司低效不动产资产处置制度体系基本确立,特别是依法依规规范了低效不动产处置评估、信息公开、定价(低价)流程、领导班子会议决策处置方案、公开挂牌进场交易等制度。
4.优化处置方式
不断优化低效不动产处置方式,实现低效不动产处置价值最大化。根据地区差别、难易程度及相对优劣差异,将存量房产打包捆绑处置,按每包标的总价(以评估价计)不高于1500万元或总量不超过10 套为原则进行处置。实践证明,根据存量房产现状和特点,采用集中交易、批量处置的方式,不仅让有实力的集约竞买人参与竞价,还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提高了处置效率,确保和加快了资金的回笼,减少了处置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5.注重资产调查
首先,履行尽职调查:包含资产权属(抵押、担保、诉讼),欠费(水电煤、有线电视、物业管理、保安保洁费),户籍等情况;
其次,资产现场勘察与调研:对处置标的物的层次、朝向、内部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对所处的区域内同质房屋进行价值比较,并形成书面材料(重点揭示瑕疵情况);
第三,资产现状梳理:包含租赁状况分析、处置事项或优先购买权书面告知、租赁到期或历史遗留问题清理、附属设施设备清理、结构改变恢复及装修补偿等。
6.严控资金风险
近几年,公司低效不动产处置涉及资金量特别巨大。为此,处置资金及时安全到账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有资产处置相关规定,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付清。所以,在处置合同中我们特别约定处置资金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到帐。每次处置成交后,首要工作即为按日跟踪资金到账情况。特别是在今年第二批存量房处置中,出现了资金支付延迟的倾向,对方提出需要给予2个月的宽限期。为此,我们及时上报法律事务部并紧急发出催款函,按日跟踪资金流向,确保公司利益不受损失,最终在拖延2周后全部到账,并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对方违约金1.4万元。此事件为后续资金到账积累了经验,进一步采取了预警防范措施,后续处置未再发生类似事件。
7.廉洁透明处置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十分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群体。公司每年初对于低效不动产处置工作主要责任人员签订《敏感岗位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处处防微杜渐;此后,公司经理书记办公会再提出明确要求:公司领导、处置相关工作人员、职工实行回避制,不得参与低效不动产处置的拍卖、买卖等事项;每次处置行为,均在解放日报纸质媒体及网络上公开处置信息;此外,针对个人或集团内部职工需求购买房产的行为,还专门制定了个人参与购买房产流程及风险须知制度,从源头上为低效不动产“阳光处置”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8.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近年处置的存量房产大多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公房,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其中清理处置诸如浦东环龙苑别墅、海事局、庆安路水泵房、区商委置换占用等各类占用房产共计几十余套,无一发生不稳定事件;努力化解房屋因年久失修漏水、房屋结构人为改动、租赁装修补偿及租户到期占用不退等各类疑难杂症达五十余起。
三、低效不动产处置的探索
盘活国有低效不动产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企业战略规划目标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而达到盘活资产的目的。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涉及资产权属不清、清理难度大、情况复杂,并无先例可遵循。通过近几年国有企业的不断尝试与实践,目前对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笔者认为基本有以下四种转让模式,现将四种模式实施路径作以如下分析:
1.与个人交易(协议转让)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不断提高进场交易比例,严格控制场外协议转让,经相关机构批准除外。2013年12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进一步下发《关于中央企业资产转让进场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发产权〔2013〕78号文件规定,中央企业及其各级控股企业一定金额以上的资产对外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只有涉及企业内部或特定行业的资产转让,确需在国有、国有控股企业之间协议转让的,由中央企业负责审核批准。为此,与个人交易不可避免的涉嫌将产生国有资产外流和交易结算无法按时按额缴纳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资金的使用,无法可靠稳定的为企业提供有效不动产运营效率的必要资金流。
2.中介机构挂牌交易
中介机构挂牌交易的处置成本基本与拍卖成本相同,处置的方式及流程对于一般企业管理人员较为熟悉也容易操作,可以实现单项标的处置效益最大化,但较难实现批量化处置,也无法保证在短期内取得交易收入。同时,因市场对房地产价格预期的不同,也使交易很难完全按企业预期的成交价格达成交易。由于中介交易的过程中,客户实地看房的需求,不可避免的将增加交易的隐性成本和风险,此方案无法成为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的优选。
3.整体拍卖转让
资产整体拍卖较多的应用于企业的闲置资产;长期经营不善,连续多年亏损或接近亏损的企业资产;以及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的企业资产。资产整体拍卖主要采用公开招标竞卖的形式,在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拍卖信息,并通过专项推荐会的方式扩大招商,最终将资产卖给出价最高的竞买人。这种交易模式 能满足国家提高企业资产转让公开透明度,较快的寻找到交易对象,满足企业资金较快回笼的需求,特别是能够解决整体资产包中存在的楼品质量、房屋占用、欠费等诸多隐性瑕疵,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尽管拍卖机构可以根据《拍卖法》和《工商监管条例》对拍卖的委托手续、拍卖公告、拍卖程序、竞买合同、竞买人资格进行控制管理,但目前尚不足以满足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要求。
拍卖机构运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向委托人提供下述服务,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1)平行关联增值服务
①在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前的提前介入制;
②拍卖前的策划方案设计;
③通过拍卖预告、项目推荐会等方式扩大受众面、获取市场信息,供委托人参考;
④积极配合委托人完善拍卖标的物的手续。
(2)纵向延伸服务
①以拍卖前的摸底、接触为基础,在拍卖后协助委托人清场;
②协助买受人办理按揭贷款、过户等手续;
③代委托人协调或做好物业的修复工作;
④代委托人做好欠费等调查工作;
⑤协助买受人联系并指导诉讼工作,保证拍卖后期工作的有序开展。
4.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
产权交易机构的交易成本与直接委托拍卖相近,进场交易流程与拍卖基本相似(交易方式可选用拍卖进行),基本步骤为挂牌申报、信息披露、举牌受让、竞价和成交签约。产权交易机构能够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业务指导,确保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的规定,并能够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但产权交易机构对申报材料审核较严,一般要求梳理干净、权利清晰的资产进场交易(在租赁期内一般要求予以清场),且信息披露时间较长(不低于10个工作日),难以满足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交易意愿。
产权交易机构作为一种交易平台,目前在提供增值服务方面表现欠缺,成交后续工作一般也由转让方与受让方自行办理过户手续,企业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配合。为此,此种模式难以达到低效类资产进行快速处置的目标。
四、低效不动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评估价格的时效性
一般而言,评估报告的有效性通常为一年。若是年初评估年底交易,根据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资产的成交价格将与资产评估价格差异很大。评估价格对资产处置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评估价格偏离市场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评估价),特别是商办房,将会严重影响资产的交易。为此,评估时需要全面披露资产瑕疵状况,充分挖掘资产的内在价值,体现一房一价的评估要求,并科学合理地掌握委托评估与处置计划相匹配的节奏,确保评估与市场价格波动相符合,提高资产价格的市场竞争性与可操作性。
2.缺乏处置税务工作的统筹策划
国有低效不动产处置税务策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低效不动产与其他物权资产存在一定的差别,按照其不动产物权属性,低效不动产交易成功后还需要进行法律层面的产权转移登记。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交易机构的税务策划与产权转移登记的税务申报事项是否可以竞合,这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实践;其次是低效不动产处置与房地产交易过户之间存在一定时间周期性,可直接导致过户申报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对这部分差额进行税收调节,需要进行系统性统筹策划,合理节税,从而减少处置成本。
3.缺乏低效不动产的安全管理
在处置实践中,一旦该低效不动产被列入处置的范围,往往会忽略该资产的安全性管理。为此,保持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是处置工作的前提保证,需要进一步加强处置资产在抵押、担保、涉诉等方面的管理;加强资产处置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在资产成交后尚未完成产权过户前的责任落实与风险管控,需要明确管理责任,确保资产权属转移前的稳定性、安全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资源整合; 问题; 对策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企业的整合工作已近尾声,通过资源整合,改善了矿山安全生产状况,保护了生态环境,优化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就整合当中和整合以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合风险问题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风险主要涉及补偿价格的确定、整合协议的签订与执行。如何合理确定补偿价格是一个困扰重组的问题:既要使被整合煤矿主满意,也要使整合企业满意,要确定出一个使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从而推进资源整合步伐。目前大多数煤矿已开始按照协议分阶段偿付补偿价款,但有些被整合矿井的产权问题尚未明晰,为企业兼并重组留下隐患。因为被整合煤矿前身大多也是2006至2007年整合过的煤矿,有些整合煤矿手续尚未办理完善,产权未完全转移,成为这次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潜在隐患。
(二)身份定位问题
资源整合新成立企业多是国有大型重点煤炭企业控股,民营企业、自然人甚至政府参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由于在短期内兼并重组大量小煤矿,如何去管理这些重组企业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将给整合后的煤矿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出现部分煤矿经营管理不善,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整合后的企业由于出资结构复杂,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是国有企业控股,管理人员大多是国有企业派驻,势必将国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管理理念也带到整合企业当中,而参股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或自然人,其经营理念是效益优先,与国有企业产生冲突。所以,整合后的新设企业身份如何定位,生产经营如何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三)地方利益问题
企业兼并重组的小煤矿,与地方县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遗留的土地处置、村民安置、社会责任等问题将由新企业承担,而大多新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整合成规模矿井后,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用工减少,村民就业困难。整合涉及乡村两级利益的补偿,由于有关文件规定不明确,合同、协议也无法签订,导致乡镇、村委不能及时得到补偿,造成乡镇、村委不满。如果不能解决或妥善处理上述问题,将加深与地方的矛盾,并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一些乡村采取围堵矿区,给企业断水、断路等强硬办法,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资金短缺问题
资源整合可以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资金数以千亿,具体到每个重组企业,有兼并重组补偿款、矿井前期征地款、基本建设资金等,从目前整合情况看,资金短缺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有的企业由于兼并重组补偿款不到位,被整合煤矿老板上访、不配合,影响了资源整合进度甚至进行不下去;有的企业即使补偿款到位了,但后期发展资金短缺,也影响企业的生存。
(五)人才缺乏问题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作为煤炭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长久发展,国有企业可以说人才济济,而煤炭整合企业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整合的小煤矿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国有企业的人员不愿意来整合单位,尤其是关键岗位和特殊工种人员,在国有企业的大矿待遇十分优厚,不愿意来整合后的矿井吃苦,造成整合后的企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井下特殊工种人员,给整合后的矿井生产安全带来管理困难。
二、对策
(一)积极预防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中可能出现的整合风险
对于如何合理确定补偿价格,整合企业要高度重视,建议由地方政府主导,整合与被整合双方共同协商,整合方参与谈判人数要三人以上,形成集体决议,防止个人决断。同时,整合企业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简单地认为在主体接管矿井,签订补偿协议后重组工作就完成了,只要被整合煤矿产权明晰、补偿款支付途径合理等问题未解决,整合工作就未结束。笔者结合所在整合企业为例,首先在政府配合下做好前期被整合煤矿的调查工作,使整合煤矿产权明晰;其次,补偿款支付由政府主导,即由整合企业将补偿款支付给政府,再由政府向被整合方支付,这样能合理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二)如何管理整合煤矿,防患经营风险,应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成立区域公司,区域公司管理重组煤矿,形成集团公司、区域公司、煤矿三级管理,并提出制度管理,形成重复管理、竞争,避免漏管、内耗。
整合后新成立企业大多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或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双方的经营理念必然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整合企业制定一套满足双方股东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制度,不能简单照搬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进行企业管理。国有企业应更多从稳定、长远的发展角度经营,而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更多从效益优先出发考虑问题,尤其在煤矿投入前期,既要保证合理的投入,又要保证效益优先;既要继承国有企业的优良管理传统,也要学习民营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从而走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三)合理解决好地方利益问题,为整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土地处置问题,由于整合前的小煤矿用地普遍不规范,大部分矿井都是私下签订租赁协议,而整合后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原有的土地远远不能满足矿区用地需求,矿区用地压力很大,土地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煤炭资源整合进度、企业发展和经济利益。建议由省政府会同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给企业增加部分土地,解决矿井用地的问题。而对于村民安置,由企业视自己的用工条件和用工制度,结合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合理安置本地村民。由于整合后的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对于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估计对村民需求不会太多,这方面还是请当地政府出面积极想办法,解决劳动用工的问题。
对县乡村利益补偿可以说是整合企业最大的难题,如不解决将造成村矿矛盾升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因此,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县乡村利益补偿上存在较大分歧的时候,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作出相关规定,妥善解决涉及民生的各类问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矿之间利益分配的新办法、新机制,完善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占地费用的补偿规定,既要保证地方利益不受损害,也要保证企业盈利能力。为了企业长远发展,为了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为了承担起社会责任,重组企业也应该承担这部分费用。
(四)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强大资金支持,可以说兼并重组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具体到重组企业来说,解决资金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双方股东投入,这种途径简单快捷,但制约因素是股东方除国有企业外,民营企业或自然人资金有限,在投入一定的资金后没有能力再投入,因此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后,就只能靠重组企业自己去融资了。二是通过银行贷款,这种途径即受企业自身因素影响,又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如今年国家采取紧缩银根政策,企业就很再贷到款了。三是通过社会金融机构融资,这种途径相对较容易融到资,但利息要高很多,一般比银行部门正常利率高1~2倍,整合煤矿在建设初期很难承受这么高的利息。以上三种融资途径各有利弊,如何解决重组企业资金来源问题,应视各个企业自身情况而定。但我们也希望国家出台一些金融方面的倾斜政策,以有利于资源重组企业贷款,从而解决整合企业建设期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企业的发展,为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五)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人才缺乏现象,建议从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针对井下特殊工种人员,不是短时间可以培养出来的,只能由母公司直接强行从大矿调入一批技术娴熟的人员来充实整合矿井,提升井下安全管理水平,同时提高这部分技术人员待遇,从而让其安心工作;二是招收一些煤炭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浪费;6S管理
凡是超出为最终顾客增加价值所必需的绝对最少的物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部分,都是浪费。不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是浪费,尽管创造价值但所用的资源超过了“绝对最少”的界限的活动也是浪费。面对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消除浪费、降低成本,用积极进取的经营思想,有效实施6S管理,推行JIT准时生产,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降低成本,增强效益。
一、 H集团公司概况
H集团公司于2008年组建的集机械制造、建材建筑、房地产、地质勘探、物流为一体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现拥有星辰、机电装备、相山水泥、联创房地产等12家子公司,资产总额82.6亿元,员工1.5万人,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利税10亿元以上。主要产品有采煤机、掘进机、运输机、液压支架、复合正弦筛、工矿配件等矿用产品;水泥、中高密度板、矸石砖等建材产品。其中,“擎宇”牌液压支架、“皖星”牌运输机、 “相王”牌复合正弦筛、“相山”牌水泥等均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二、H集团公司机械制造业生产浪费现象
(一)设计浪费
产品设计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活动。设计浪费是不满足顾客需要的设计,不必要的附加性能造成的浪费。设计是制造业浪费的源头,尽管设计费用只占整个产品费用的5%左右,却影响了产品总成本的70%以上。因此,设计浪费不容忽视。造成设计浪费的原因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设计过程中缺乏对顾客需求信息把握,造成设计的产品不符要求,使后续活动都不为顾客创造价值。
(二)领导不善造成的浪费
领导不善造成的浪费主要包括决策错误浪费和员工才智浪费。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是决定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则所有投入的资源全部付诸东流,造成最大的浪费。员工处于生产活动第一线,发挥其聪明才智,是取得管理绩效的最重要保证。JIT重要的是尊重员工和员工参与,重视人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职工是现场的主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避免造成大量浪费。在高度集权的企业,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调研,自认为管理层就是做决策的,员工就是从事劳动的,不听职工合理化建议,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机会。因此,消除浪费最重要的是消除领导造成的浪费。
(三)常见而忽视的浪费
工件等待加工,顾客等待服务以及机器等待任务造成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因等待机器、工具不能及时加工,或因零部件不配套导致装配不能进行。在服务过程中,顾客等待服务台,服务台等待顾客等。造成等待浪费的可能是作业计划安排不当或者其他原因。要减少并消除等待浪费,就要实行均衡生产,建立U形生产单元。
三、措施对策
(一)有效实施6S管理
企业推行6S管理,通过人、机、料、法、环、测等各环节持续改善,有利于企业构建以成本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为主体的基本框架形成,使企业管理走向良性循环;稳步实施6S管理,有利于把6S管理理念和精髓延伸、渗透到企业管理各方面;通过实施6S管理,消除生产各环节中的浪费,降低成本,消除现场隐患,改善工作场所环境,提升职工操作素质,有利于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二) 推行JIT准时生产
JIT准时生产是精细生产方式在生产现场的体现,它是围绕减少成品库存、在制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而形成的一套原则和方法。一是它设置了一个最高“零”极限标准。实际生产可以无限地接近这个极限,但却永远不可能达到。有了这个极限,才使得改进永无止境。二是它提供了一个不断改进的途径,即降低库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库存――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推行JIT,可以有效防控上述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 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实现本质安全生产。
四、结论
消除H集团公司的浪费,需要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PDCA动态循环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进与跃进式的创新,有效运用6S管理、JIT准时生产理论,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降本增效,实现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肖智军,刘燕舞.国有企业6S宝典[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一、管理体制
在镇党委、政府和工作总体安排下,实行分线管理,责、权、利下放到各线。
1、镇工作人员,分五线一办管理,即农业生产线、政法安全社会事业线、财税线、企业线、党政后勤线、中心镇建设办公室。
2、各线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组长对线上工作负总责,主持线上的全面工作并协调好各分管领导工作,副组长协助抓好线上各项工作和各自分管工作,并对自己分管工作负责。线上工作做到有分有合。
3、各线组长可行使党委、政府交给的以下权力:
(1)对线上工作人员的调配和工作安排;
(2)线上工作人员请销假的报批和管理;
(3)线上财务的管理和审核;
(4)线上内部管理,奖罚及制度建设;
(5)年度工作人员评先评优的建议;
(6)年终奖金分配的建议;
二、人员分工及职责
(一)农业生产线
目标职责:
1、协调解决全镇重点项目建设的用地指标。
2、高标准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区前列。
3、促进人均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产业化(麻绿笋、苗木、山竹鼠、养鹅),对形成产业的专业户财政拿出50万进行奖励。
4、抓好农业生产各阶段技术指导工作及农民培训和农机推广工作。
5、抓好“一大四小”绿化工程的落实以及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
6、完成好冬种、冬修、冬造工作以及防汛抗旱工作任务。
7、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并确保防疫面达100%。
8、搞好村庄规划及新房型推广工作、协助集镇建设工作。
9、规范抓好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政法安全社会事业线
目标职责:
1、完成好各重点工程、重要场所的征地拆迁过程中的维稳工作。
2、维护好全镇社会稳定,确保无群体纠纷械斗,无赴省进京上访,无重大治安案件,无群伤及2人以上死亡事故。
3、计划生育各项指标控制在区下达指标之内,并确保争当区计生先进单位。
4、集镇管理(含村委、村小组的垃圾回收)。
5、配合中心镇建设办公室做好地区学校、医院的建设。
6、提高全镇的文化品味,做好文化宫的招商引资工作和文化站的服务工作。
7、做好大安全生产工作。
8、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及收费工作。
9、搞好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以及交通安全工作。
10、切实做好与各工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协助服务工作,杜绝强装强卸、强缆工程和非法垄断经营以及哄抢国有资产资源现象的发生。
11、杜绝辍学、失学儿童现象的发生以及狠抓学校、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12、狠抓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13、严格执行政策和保障机制,做好社会事业的各项工作。
14、做好劳动保障和劳动力转移及外出务工工作。
(三)财税线
目标职责:
1、全年保证完成税收任务2亿元。
2、注册成立物流公司。
3、注册联商公司完成10户。
(四)企业线(工业基地
目标职责:
1、完成区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并确保争当区先进。
2、抓好对企业的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3、完成规模以上销售收入60亿元。
4、抓好矿管办的各项管理并确保完成20万吨以上的铁精粉税费收缴任务。
5、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非煤矿山、各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
6、抓好资源的整合,严格各种管理和报批手续,坚决杜绝无证开采。
7、协助做好新上企业的环评工作和再生产企业的环保监测工作。
(五)党政后勤线
目标职责:
1、加强宣传报道工作,争当全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完善政务网建设。
2、加强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提高机关文化品位。
3、抓好人大、政协及各群团部门的各项工作。
4、搞好机关后勤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5、抓好干部的教育管理和作风建设及考核工作。
6、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7、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
(六)中心镇建设办公室
组长:(党委副书记)负责中心镇建设,分管城投、重点项目办工作。
副组长:(党委委员、副镇长)负责全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建设,分管重点项目办工作。
副组长:(党委委员)负责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建设。
副组长:(人大副主席)负责镇人大日常工作,负责城投中心工作兼城投中心董事长。
1、重点项目办
目标职责:
1、抓好全镇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监管工作。
2、抓好集镇建设管理及规划工作。
3、编制中心镇建设纲要
4、协助有工程项目的村委抓好质量、安全监管和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