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教改中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法,构建了生物化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及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并以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法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生物化学;地方本科院校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是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方面[1],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管理、经济、法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国内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和教师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式教学的改革尝试[2-5],通过教学改革证明,将案例式教学法用于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不但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还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本课程组拟就生物化学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内容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案例及问题讨论,将学生引入到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案例教学的编写与实施
1.1案例编写的格式标准
本课程组制定了生物化学案例的编写格式标准,保证了教学案例库的编写质量。本课程案例编写格式标准为:(1)案例名称;(2)案例涉及主要教学章节;(3)案例教学适用对象;(4)案例类型;(5)教学案例,包括案例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问题参考的答案以及知识拓展5个方面。案例名称是教学案例的标志,要求简要明确,突出主题,能反映出案例的内容和特点;案例类型主要分为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案例内容是案例的主要部分,教师需遵照案例编写的要求,根据案例原始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另外,以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还应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提出案例中的有关问题来实现教学要求,案例涉及的主要学习内容部分与提出问题部分前后呼应,相互补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拓展部分结合案例列出可以进一步学习的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进行自学,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通过2013级和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案例选编的原则,课程组制定了两套实施方案。第一套方案是教师先不讲解相关章节,让学生先自学再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和总结。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课前:①明确教学目标,布置案例及问题;②学生课下自学并预习教材学习内容,查阅案例相关资料,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课堂: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②教师精讲点拨,引导构建基本理论框架;③课堂再讨论,达成共识。课后:查阅文献,完成问题拓展。教师在课前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对所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预习;而课堂教学是以案例为导向,在“先学后导”基础上,通过学生汇报、课堂点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自学遗留问题,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套方案应用于简单案例。第二套方案是先由教师进行相关章节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按照系统的教学内容讲解此部分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阶段,课前教师提前把所设计的案例预习分发给学生,并通过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即归纳总结阶段,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小组其他同学也可进发言行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进行质疑提问,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另外,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分析报告或综述。这样通过课下小组讨论、课上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此套方案应用于复杂案例。
1.3案例教学的考核标准
案例教学活动成绩包括讨论记录、组内评分、组间评分、学生总结四项,分别为20分、30分、30分、20分,总分为100分,占总成绩的15%。在案例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课程组采取多元过程评价方式,编制了考核标准,对案例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了评价。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
2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
课程组在学期末对2013级、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从案例教学整体评价方面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法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91.2%的学生认为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88.2%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案例式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问题3和问题6中,76.5%和79.4%的学生分别选择了“是”,这表明了大多数学生接受、认可了案例式教学法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但问题4、5、7、8中20%以上的学生表示为“不肯定”,说明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改革持怀疑态度,这可能与他们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对自主学习的不适应有关,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花更多精力去帮助、鼓励他们,因此课程组预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案例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之中,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结论
综上所述,课程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获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钩、知识僵化等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选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实践融汇到课堂理论教学中,促进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只有坚持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最终才能实现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琳,李雪雁,潘子强,等.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46-48.
[2]封少龙,曹朝晖,龙石银,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检验专业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6):3300-3301.
[3]南海波.高护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实例[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83-84.
[4]杨云,姚政,李奇峰,等.生物化学案例教学改革的统计分析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57-59.
下面笔者谈谈微课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微课在观察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性实验中实验观察的比重很大,往往要用到显微镜,特别是高倍显微镜。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等实验,这类实验使用的仪器药品相对较少,但是需要使用精密光学仪器――显微镜,同时往往需要使用电脑、大屏幕投影仪和数码相机。这类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装片的制作;二是显微镜下标本的观察。而许多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并不熟练,装片的制作不理想,这就影响了实验的观察及实验的效果。而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微课中事先做好的操作视频,学生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均可自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及接受能力,调节视频播放的快慢,也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后进生的问题,并且节约了教学时间,高效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二、微课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教材专设的探究性实验课,我们一般采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问、假设――实验设计――方案交流――实验操作――讨论总结――延伸拓展――交流评价。但是教材中也有不少的实验内容不能在实验室完成,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酶的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核酸的发现历程、孟德尔遗传规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等,这类“实验”由于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通过实验室完成,此时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应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探究实验”。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提出实验的多种可能性,让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及得出的实验结论。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微课,学生可边看边思考、边看边讨论,每改变一次条件看看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否不同,并且与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找到错误及不同的地方。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原理、步骤、结果及结论。而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则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研究,直到弄明白为止。微课使教师在时间、空间等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高效率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
三、微课在以结论总结为主的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生物课程中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是研究性教学法的一种,引入生物课堂是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其实质是为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论述研究性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旨在对生物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科学探究;生物;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1
新世纪的教育不再是使人们趋同,而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善于提问的学习方法。而研究性教学法是一种在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学生用类似科研的方法,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缺点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结合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它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创造了一个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创造性、主体性、过程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时代特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的探究性实验和其他学科不同受到时间、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巧妙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发展创新能力则更是每一位生物教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
通常来讲,传统教学传授往往根据书本中的定理、概念、公式等进行说教式的传授方法,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容易丧失学习兴趣。而相比之下,研究性教学法则更加倾向于自主、宽松的气氛,所以通常老师会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情境条件,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量和创造灵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如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学生学习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及实验研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尽量做到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和学习就能够收获相应的成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可以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先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自选试验方式,甚至可以观察其他小组来互相交流争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告诉答案,也尽量不干涉学生自由,而是先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去理解。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将头脑中自然产生的一些想法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去学习、掌握知识。使学生尽量摆脱思想上的束缚,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形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生物本身就是以研究自然界中活的、有生命的物体为主体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的非常密切,学科的应用性也非常强。研究性教学更加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的直接的、形象的经验和体验,无论是课题的选择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是来源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是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方式系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学习、分析,学生既学习了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学生生存能力,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因此,在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加以引导。例如在介绍了无土栽培之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教室栽培一些花卉等实际问题,来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心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去搜集与翻阅大量资料,并且互相探讨、比较、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争论得出的正确结论,能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形成过程的理性认识,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生物是与自己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从而感到学之有用,学之有趣。
三、通过学生交流合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手段
随着国际社会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在当今社会是最受欢迎的。这就对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研究性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亲自实践获取信息,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之下,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建议者的作用。而且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促使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介绍课本上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后,又提出类似“怎样证明光合作用必需要有CO2呢?”的问题,请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后,形成共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分组讨论时课本内容得到巩固和提升,在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克服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形成过程的倾向。同时,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活跃学生学习氛围,探究总结获得认识,是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
新时期,教师更倾向于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好的氛围可以引导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一路高涨,从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进步和发展。研究性教学法使学生乐于去寻找知识的根源,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通过多方面收集资料,知道除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这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探索,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初步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补充。通过归纳和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在解决新问题时就会有据可依。如在无土栽培过程中,配制营养液时应注意植物生长所必需矿质元素种类须齐全;浓度不能过大;并在栽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供氧不足和浓度过大导致植物失水等问题。整个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认知,达到了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金宾,探究性学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生命世界,2008,12
一、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方法教育内涵的解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事物研究探索的正确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实验法。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有思想、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和渗透某种学科知识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增强学生的个人修养,并且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学习方法,促进知识掌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过程。
(二)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科学教育方法的现实意义
1.引导学生懂得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等互动过程,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实现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活动。而科学思维是思维形式与思考方式的统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能使学生的思考方法科学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学生了解各种思维形式,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能使实验的结果减少失误,更加的准确。比如:在探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这个实验中,有光和无光是我们所要控制的变量,只有控制好有光和无光这对矛盾,这个实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促使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加合理、科学。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意识
观察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观察更是必不可少。老师在实验中应用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用观察法、类比法、模拟法等科学方法来进行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发现意识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在初中生物关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行描述,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践。首先,教师对学生提示观察思考的顺序:实验中先观察塑料袋壁上所发生的现象,再看容器内的水量变化,进而思考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然后探索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分析水分是通过何种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内壁上。接着,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回忆“叶的结构”中所讲述的内容,对观察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塑料袋内壁上出现的液滴是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产生的,植物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同样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这是植物在进行吸收作用。通过这个观察实验我们更能看出,观察法的运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的提高。
3.能够提高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开发是当代素质教育的宗旨。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课堂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生物教学恰恰包括了很多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好好地利用课堂,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方法教育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应用创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生物教学上能够多提出疑问,比如:“种子的萌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是呼吸作用,怎样做关于呼吸作用的实验”等,并将这些疑问付诸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进行探讨,得出结论。这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对策
(一)通过生物科学史“解读”科学方法
生命科学史是以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过程为线索,将科学性、思想性和历史性融为一体,用丰富的资料论述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描述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范例,无疑是实现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科学史的教学内容,比如: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的事件:第一,瑞典分类学之父林奈提出关于生物的分类应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二,英国的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所有的生物都来源于原始的共同的祖先;第三,英国的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第四,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破译人体内全部的DNA所含的遗传信息。这些科学发现是科学家科学探究的结果。生物老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为学生讲解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科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方法。
(二)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生物学科是理科中的文科,它要求学生了解、记住的知识有很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阐释生物课本中的科学概念、定理和规律并加以分析概念、定理和规律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主干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思维操作去观察、发现,这一过程就体现了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生物课上分析观察法时,老师可先讲解它的含义,所谓的观察法就是指观察者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以此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或特征的一种科学方法。然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观察“不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不同的关系”“观察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等。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并投入实践中,能有效地加深科学方法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能更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最有效的就是进行实验。科学实验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利用相关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控制和改变客观事物或者过程,以此深入地探究自然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应具备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对实验数据或资料进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七个过程。提出问题是一个实验的开端,它能确定实验研究的方向;随后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挑选合适的实验设备,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与观察;最后,对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整个实验都是有序的,具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生长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运用实验法进行指导。在应用“实验法的基本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捕捉鼠妇时,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鼠妇的行为以及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鼓励学生带有好奇心的提出问题。然后,在使学生理解实验法的基本过程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实验前,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所提出的假设和问题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如:在这个实验中,所设计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对这个实验最后所得的结果有什么预想等等。通过讨论交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并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接着,在实验中指导学生找到并控制单一的可变因素。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中,要强调不能同时研究“阴暗”和“潮湿”这两个可发生变化的因素。只有在实验中找到并能控制的单一可变因素,使其他的因素不变,所得到的结果才能够减少误差,更为准确。在这个实验中,可变的因素是光,对照条件为是否有光,只有控制好光明与阴暗这一对矛盾,这个实验才能取得成效。由此可知,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对科学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训练有目的、有条理的观察能力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观察法。在大自然中学习生物使学生感到新奇,绚丽多彩的生物现象使得学生目不暇接,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导致盲目观察,所以教师要在室外课堂中训练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讨论讲评中围绕观察的目的,各小组分别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小结。在讲评中,侧重表扬那些能排除干扰,克服盲目性而达到良好的观察效果的观察小组,使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收获成果。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多样性时,学生能按照教材上的检索表认识到校园内的各种裸子植物,并通过自己的自我学习和仔细观察,认识了水杉和雪松,制作了一张新的检索表,将水杉、雪松纳入进来。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目的性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有条理的观察是观察和实验中不可缺少的。教师要训练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观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比如:在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洋葱表皮细胞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视野中的一个细胞上,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在之后教学的观察活动中,要结合不同的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训练学生确定合适、科学的观察顺序,逐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在初二生物课程的小结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的观察顺序及观察方法,如:观察一个目标时,可以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进行观察,可以由外及内或由内到外进行观察,或是由周边到中心或由中心到周边进行观察,或是可以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等等。通过有计划地进行条理性训练,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表达和交流的条理性不断增强。
(五)通过生物习题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练习。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物习题练习,老师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很好地把握。在生物教科书中,每节课程的后面都有生物习题,有基础的也有疑难的。基础题要求每位学生都应掌握,疑难题或者实验题则要求在小组内进行学习和实践。如:“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练习和体验。学生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 要】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包括生物课本、教辅用书、生物实验仪器设备、身边丰富多彩的生物等具体可见的有形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经验、能力等无形资源。集镇初中生物学教学如何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生物学;课程资源;种类;应用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在众多的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本课程而言,学校应当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好一套完整的课本、同步练习、作业本,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专职生物学老师。应当配备相对完备的初中生物学专门实验室、较为系统的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在学校整体绿化、美化方案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尽最大可能服从于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1.首先,学校应当从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配备专职的生物学教师,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生物学科的具体要求与配备标准,配备好相对完善的生物学实验设施,包括实验用的生物学器材、材料、模型、教学资料、卡片、报刊杂志、挂图、装片或切片以及学科教学的影像资料等。
2.合理选择课程资源,最优化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对于高等动物、植物的解剖知识,选择挂图和模型,是课堂教学的首选。而像植物的分类等知识,则更注重实物的观察。至于一些生理作用或过程,播放视频或影像资料,则是不错的选择。对于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反复研读,精心解答,构建或展示概念模型,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捷径。因此,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是最大化地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途径。
3.加强校园生物园的建设,优化和丰富生物课堂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区位,因地制宜的建设好生物园,既能美化、绿化、香化校园,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作为学校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阵地。可以根据生物学教学的需要,有规律地呈现低等植物、动物、高等植物和动物。条件优越的学校,可建立有地方特色的花房、苗圃、菌房、鱼塘,积极接纳学生主动参与上述园地的管理、生物形态、分类、生物习性等的观察、测量、探究和记录,试图开展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学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利用集镇的生物课程资源
集镇科技图书馆、畜牧站、卫生院、林业站、渔业站、专业户养殖场、特种养殖场、河边公园等,是集镇初级中学可以利用的宝贵生物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体验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无缝隙链接。
集镇以外的农田、林地、鱼塘、水库、小河等,都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得天独厚的生物课程资源。
集镇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很多。带领学生参观、调查、寻访,聆听乡土专家、种养殖能手、专业户、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的讲座、指导。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能力。
三、学生家庭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如不少家庭或多或少培养或栽种了一些花草,是观察植物形态和分类的好资源。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里一般都养殖了一些动物,如猫狗、猪牛羊、鸡鸭鹅等,这些资源是观察、记录动物生活习性、行为的好材料。不少家长或家庭有制作酒酿、酱油、酱、泡菜、馒头等的爱好或习惯,因此动员部分家长指导学生参与课外生物学的实践活动:栽种花卉、饲养小动物、动手制作米酒、泡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生物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当然,要利用好学生家庭中的生物课程资源,必须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指导,并及时总结和适当推广。
四、适当利用媒体生物资源
媒体生物资源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生物资源与课本等相比,具有新颖性、前沿性、零碎性、广谱性等优点,但缺点也不少,生物信息、生物学科资源真假难辨,并且与其它信息和资源交汇、交织,在指导独立开展生物课程资源的网络、媒体学习时,难以控制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间和场所。
五、充分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例如,学生普遍接种过疫苗,对学习免疫学知识来说,十分便当。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考察的历练,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是使生物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经验和素养,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科知识等,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最终事半功倍。
六、开发基于生物新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作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1],是学习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随着该学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建立,细胞生物学已成为各大高校医学、农学和生物学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2],反应出细胞生物学在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自从我校生命科学院成立以来,细胞生物学就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主干课,是学生在我校的医学大背景下理解疾病形成中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过程的基础, 是理解包括分子靶向、干细胞疗法等新颖的转化医学手段的基础,其学科地位不可替代。
二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先进生命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技术研究,细胞生物学都处于生命科学最活跃的领域,知识更新快、内容丰富且深奥难懂。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多为专业调剂,初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欠扎实,学科兴趣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如果教学只按图索骥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本知识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科发展的需要。尽管近些年部分教师已开始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综述总结的方法接触细胞生物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但大多止步于盲目填鸭式罗列国外文献数据,没有加以甄别和指导,学生很容易在复杂的信息和数据中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如何使细胞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能具备扎实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能为他们将来的考研深造学习阶段和日益剧烈的职场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成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仅靠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的优势
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3],它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学、分析、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这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诸多优势。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融入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5]。
2 提高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较多且大部分深奥难懂,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起初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学生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而PBL教学可通过设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实践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主动运用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巩固了先前学过的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3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PBL教学中,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和收集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本课程重点内容,而且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热点以及前沿进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4 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PBL教学中需要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收集和整理材料,一起合作讨论、总结、制作多媒体课件,最后安排一人进行陈述。通过此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经过多轮合作还有利于各位成员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各自特长、树立自信。
5 增强了教师自身素质
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是主体,但导向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要根据本堂课应该教授的基本知识,结合该领域前沿热点,设计出合理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解决此案例,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了解了很多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其次在学生“解决问题”阶段,还需要尽可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查阅资料;最后在“归纳总结”部分,教师还需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对遗留问题进行解释,并对整个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练地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深入广泛了解相关领域前沿进展,对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得教师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教与学的互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 PBL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为了能够在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顺利开展PBL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开课前,授课教师参加了2012年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PBL教学培训,掌握了相关教学技能。在充分调查了我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及对细胞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我们制定了如下实施方案。
1 实施对象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生物技术专业1个班的学生。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属于三本专业,学生又大多为专业调剂,初高中生物学基础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如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以及细胞骨架等可采用教师多媒体教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本学科的难点以及前沿问题,如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周期、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与自噬、DNA的损伤与修复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则采用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论证、实施以及总结归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与人类日常生活间的联系。进而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信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师提出问题
PBL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章节重点内容,结合目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设计问题;第二,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知识构架,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第三,设计结合日常生活中大家关注的生命科学问题。例如,细胞的信号转导这一章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设计了G蛋白偶联受体突变与哪些疾病息息相关?与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治疗? 针对细胞分化这一章的干细胞这一重点知识,设计了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情况如何?干细胞与器官移植等问题。
4 学生分组查阅资料
问题提出以后,要分组解决问题。每组5人,分别设立组长负责本组问题的分工、督促查找资料和组织组内讨论等任务。提前一周将问题分发给学生,各小组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选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分工,各小组成员开展工作。同时要求教师配合每个小组,随时与各小组进行沟通和答疑。
5 课堂讨论
各小组根据分工将材料做成PPT,由组长进行10分钟陈述,组员补充,其他组进行质疑和指正。若交流中出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适当进行启发和引导,如果问题仍解决不了,则由教师解答。
6 总结归纳以及教师评价
课堂讨论结束后,首先,学生对本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思考知识、技能、小组成员协作和认知策略各方面的收获。其次,教师应对各小组信息是否完整与前沿、是否有创新与团队合作性、整理资料是否有逻辑性与条理性、是否按时完成、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时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各组的汇报是否精彩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适当奖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结合细胞生物学课程特点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际情况下,我们将PBL 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希望通过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培养出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中和,等. 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余晓丽等. 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5(6).
[3]Barrows HS,Tamblyn RM.The portable patient problem
pack:a problem-based learning unit[J].J ofMed Edu,1977,52(12):1002- 1004.
[4]Mancy LJ,Ann MP,Ann L,et al.Developing a problem-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教学;应用
近年,教育部对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在中学生物中的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是我们所有教师的目标和努力方向。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生物教学,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整合,直接用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和谐适用的中学生物教学环境,继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呢?本文就此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创设真实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联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调动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生物教学由抽象向直观、形象转换,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微观性是中学生物的一个重要特征。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比较抽象,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而且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可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将具有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信息量大,图像生动,音响逼真,能轻易地把大量冗长、枯燥的文字图像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化,能很好地解决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取到较好的作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量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如《保护生物的样性》这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通过网络就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这样既拓宽了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树立主人翁意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图片资料和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自主的学习。
(四)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开放教学环境
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把教师和学生引入全新的教与学的世界,学生可时时与老师、同学保持着接触。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非常快,教给学生简单固定的知识的做法早就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要遵循课程标准,在能力培养上不要拘泥于标准,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例如:在《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是找到一些有关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在疾病防治、在转基因产品等方面的知识网站、主页,或提供相关的网址,供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的内容,并根据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和教学要求,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合理地将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为己所用,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极为有利。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网络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生物教学强调情景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制作成网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同时进行网络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进行网络教学也能够使资料得到共享,能够使教育一线的教师进行更好的交流,也能使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不足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素质教育更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能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多数时间在注视电脑屏幕,减少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再加上教室光线阴暗.学生看不清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过程势必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一些抽象、微观的知识点以及那些难以用语言来说明的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的直观反应出来。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昧追求现代化,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于是在所有教学环节上都使用多媒体手段.课堂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结果往往是学生课在上的表现不错,下了课却发现没学到什么东西,华而不实,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所以要求教师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要符合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总之,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就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其它一切教学媒体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长梅.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术,2007年第12期第17卷.
[2] 黎迎.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6期.
[3]姜桂波.巧妙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6:91~92.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65-01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改理念,正确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项新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探索。
1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活动和探究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2.1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探究式课堂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那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被动局面。破除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全体学生。要求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主角"变成探究式课堂中的"导演",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观众"变成探究式课堂中的"主角"。
2.2 明确知识目标,重视能力培养。探究式教学就如同放风筝,漂亮的风筝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辽阔的天空就如同为学生留出的思维活动空间,而教学目标则是牵着风筝的那根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紧紧抓住这根线,既要"放"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他们充分地进行讨论、思考、交流,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又要"收"及时地归纳重点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他们更好、更准、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究中创新。
2.3 倡导自主探究,建构知识体系。 在探究式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探究式学习不是靠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而是教师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及时指导和引领,而知识则要靠学生自己自主构建。在探究式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设计一种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教学活动,来创造意义建构、知识建构的领地。
3 应用探究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并将学生带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收知识。如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名同学来代表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来构建一个双链的DNA分子?如果能那么有什么来代表磷酸、什么代表脱氧核糖、什么代表含氮碱基?四种碱基怎样区分?反向平行怎样体现?引导大家讨论并要求学生进行表演。经过这样处理,优化了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他们用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探究未知的情感。
3.2 设计问题,驱动思考。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以这些小问题来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找出答案。如在讲授《细胞膜-细胞的边界系统》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细胞真的有边界吗?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吗?细胞有膜,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拿出来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提取细胞膜呢?用什么办法才能得到细胞膜?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有哪些?组织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吃透教材,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3 重视实验,培养能力
一、生态课堂在教学中的体会
1. 生态课堂的构成。生态课堂中的课堂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即教师和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环境要素,这环境要素包含比较广泛,比如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时事等等。两个方面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和环境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2. 生态课堂的特点。
(1)平等: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从属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就如学生间的交流一样平等,让学生放下思想束缚和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和谐:生态课堂的和谐是指教学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学生要尊敬教师,同样教师应该尊敬学生,教师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智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会有差异,教师不应该嘲笑核批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这样才能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保护环境,利用好身边的事物辅助学习,使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3)自由:生态课堂是充满自由的课堂。所谓自由,并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看法等,即使有些观点可能是不完全正确的,教师也要让学生把它表达出来。而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对知识加以总结和精炼。
(4)合作: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是相互“合作”,而不是自己学自己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学生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知识才最为深刻,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班级是一个群体,学生间的合作是完成知识获取、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作为一个人,最终要走入社会与他人交流,所以培养学生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是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与质量等。
(5)愉快: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单纯的知识传递是枯燥的,学生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知识,同样记忆也不会深刻。要想让学生接受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而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生态课堂在生物教学的尝试
1. 通过学习生态课堂等理论知识,改变教师传统认识,让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实验课程。比如在上《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室,教材中观察的是洋葱表皮细胞,而在以前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会提问其它植物细胞什么样,所以在上实验课前,我直接就让学生准备好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材料,有的同学带来了黄瓜,有的带来了苹果,还有人带来了火龙果,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当然这些材料在观察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学生要想自己观察这些植物细胞结构的前提是掌握好洋葱表皮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学习时就会更加认真。在上实验课时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先看书,对实验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提出自己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同学交流,如果全体学生都有困难,那就由教师给予帮助,完成实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 生态课堂注重生活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利用好身边的物品,尤其是废物利用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八年级《人的性别遗传》中生男生女的实验中,我改变教材上用围棋子的思路。以前我们采用用纸条写上x和y来抽的办法,虽然方便但不环保,而且学生兴趣不大。这次我们让学生在课前收集饮料瓶盖,利用饮料瓶盖写上x和y作为抽取物,要求学生收集班级里同学喝完的饮料瓶盖,空瓶子班级卖废品,要注意卫生安全,收集后及时清洗交给课代表,再交给教师,教师统一清洗消毒。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全校七八年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不仅把在校的饮料瓶盖收集起来,甚至有的回家后还发动家里人收集自己家的空饮料瓶盖。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进来。而在上课的时候,这五颜六色瓶盖也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实验。
3. 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同样学生学习的方式也要多样化,同时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学生常常因看到的图像高兴,但有时无法分享,或者无法给自己的好朋友或家人看,也是遗憾。而我们现在科技手段已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实现。我在上实验课时建议学生带数码相机或手机,把自己的实验结果拍下来,给同学或家人或好朋友分享。学生非常高兴,甚至有的学生把这些照片发到了自己的空间里,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
4. 每个学生都是生态课堂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有所发展,但是每个学生又是存在着差异的,不能完全统一化。教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完成目标。如,在《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中,由于兴趣不同,研究能力不同。有的同学仅能完成简单的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而能力强的则可以完成有干扰的实验或验证性的实验等等。因此,可以让学生按照兴趣分组,制定小组的实验目标。比如,有测反应速度与性别是否有关;反应速度与左右手是否有关;有干扰的能否影响反应速度(比如一边回答加减法题一边测试)等等。这样的课堂不仅愉快,有趣味,更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是主动地学习,而教师是他们寻求帮助的朋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学习技能。
这样的师生互动更加平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大胆地问,主动地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和谐的,是学生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