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中国应试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应试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应试教育

第1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别的国家提倡“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而我们呢?却仍然保持着传统腐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这不跟以前的科举一样吗?)虽说录取率达到了%80(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可坏处不少。

坏处一:由于各个好学校都是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那各个方面的压力就少不了了。在学校,老师不停给我们施压;回到家,又遭到爸爸妈妈的“口水神功”施压,压力无处不在。背上的书包犹如千斤重担,经常有人被压到跳楼。

坏处二:由于好学校都是按分数择优录取的,那分数就犹为重要,家长只看分,不看人,好象分数是他们的亲儿子似的。

都说坏处,其实也有“好处”啊。老师说:“我们老个你们施压是锻炼你们的抗压力,社会压力更大。”

第2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关键词】生态教学;英国教学;学生主体

一、何谓生态教学

2009年8月笔者很荣幸由学校选派作为带队教师赴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参加学生夏令营。营员由全市初中及高中学生共计10人组成。该校为我们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包括:英语交流技能、英国文化等课。

笔者认为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自然环境、规范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多种因素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不同程度作用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生态教学就是借用生态学的原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英国式生态教学实践及反思

1.营造教学的生态环境。①教学情境——和谐自然。教师Lisa在讲授《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前播放一首英文歌曲《What will I be?》,学生自由表达对该歌的理解,教师当场不作评价,不管学生说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课程气氛由起初紧张瞬间活跃起来,课程内容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平滑导入。

笔者认为教学情境是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教学环境。中国中学英语教学情境往往是理性的、简化的,课堂氛围常常是严谨的、统一的、严肃的,这有利于知识传授,但不利于课堂情境的塑造。而英国教学调用包括歌曲在内的人文情境,让这些充满着信任、宽容与活力的因素在课堂急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良好的生态教学创设了条件。

②心理环境——宽松自由。其实,在课程开始之前,Lisa就用丰富夸张的肢体语言风趣地介绍自己,告诉学生可以直呼她的名字,并强调课堂是自由的,课怎么舒服怎么坐,学生自由地介绍自己,不用按顺序,谁愿意说就说。当得知学生陈华基础较差,曾在笔者课堂提问中差点哭了,于是她有意识地邀请陈华自我介绍并带头鼓掌,全班同学也都跟着鼓起掌,激动的陈华断断续续地介绍完,尽管并不出色,但满脸微笑的Lisa走到她身旁轻抚肩膀连用三声“wonderful”大加赞赏,在随后一周课程学习中陈华学习情绪渐渐高涨,表现不俗。

笔者认为生态教学要求学生把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反应和社会规范统一起来,形成愉悦、鼓舞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是有个性和独立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师生平等对活,这样必然会收到良好学习效果。

2.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①找准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培养点,提升素养。随着课程深入,Lisa对班上中国学生有了深入了解,进行混合编组。告诉各小组可自由讨论,谈谈自己梦想及理由,并互相评价其梦想实现条件、途径及可能性,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作为本组代表发言,若对发言学生观点有异议或认为其做法不可行,可当即提出反对意见或建议。学生万里在谈到自己的梦想——商人时,他说经商必要时候可以通过金钱拉拢关键人,敏锐的Lisa听到后,微笑的请大家对此谈谈看法,在大家充分讨论后,Lisa说,“A gentleman makes money in a right way”,并用并不标准的中文翻译“君子取财有道”,引发课程共鸣,引导正确价值导向。

笔者认为,生态教学中,不仅仅在于知识和能力的教授,更要培养学生集体行为方式、高度责任感、充分自信心、顽强意志,重视生命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提升学生健全人格过程中教师要作表率,以身示范。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激辩中以唯物的、辩证的、联系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②抓住心理因素的培养点,因材施教。在整个课程讲授中,教师Lisa只是一名组织者和倾听者。课堂开始时播放两遍歌曲《What will I be?》,Lisa要求学生边欣赏,边记录,随后分别整理歌词,程度好的,写成句子;中等程度的,用词语来表达。学生黄薇英语听力较弱,她凭借对歌曲音乐节奏的理解,画出一幅漫画,这似乎与老师要求大相径庭,但Lisa却充分展示这幅画中所暗含的歌曲意味,赞赏学生创新的表达方式。

笔者认为,生态教学更注重教学对象的生态层次,充分掌握,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要求他们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达到较高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和有特殊兴趣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上进,达到发展目标;特别关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一切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第3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育游戏;大学英语;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79-02

Application Mode of Educational Gam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China//Zhang Zhe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college Englis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Educational game is a kind of computer software which integrates education and game-play.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game in English teaching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acilitate learners to reach the learning goals actively and quick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ducational values of educational game, the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educational game in China’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educational game; college English; application mode

1 引言

近年来,教育游戏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正在对教育教学、日常生活、管理培训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教育游戏的广泛应用证明了它的潜在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获取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教育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提高创造性学习能力。

随着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日渐巩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学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过于繁杂,学生的语法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练习环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育游戏具有灵活性、探究性、交互性等特点,运用教育游戏辅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交互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传统教学枯燥的知识灌输模式;大学生运用教育游戏进行自学,能够结合自身学习水平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练习,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的同时提高探究能力,并且在竞争与合作中激发创造性。教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和紧张的比赛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非常必要。

2 教育游戏概述

2.1 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一种介于教育和游戏两种活动之间的实践。在国外,专家通常有“Educational Game”的提法,直译成中文即为“教育游戏”。我国教育学家谢同祥提出把教育和游戏结合后的活动取名为Edugame,成为融合教育与游戏的共同体[1]。无论怎么定义教育游戏,它的几个关键特征都是一致的:

1)教育游戏和教育、游戏一样,都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2)它具有教育的功能,学习者通过这项活动在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一个或多个方面应该有所提高;

3)它具有游戏的功能,学习者在这项活动中能体验到乐趣并沉浸其中。

2.2 英语教育游戏

1)英语教育游戏的概念。通过对教育游戏的定义,可以把英语教育游戏界定为一种以英语教学内容为题材,以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目的并具有普通游戏特点的电脑教学软件[2]。

2)英语教育游戏的特征。

①教育性。英语教育游戏的根本目的是完成一定的英语教学任务,所以教育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普通电子游戏的突出特点。教育游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游戏的学习与交互,在知识、技能或价值观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②游戏性。游戏性关注的是如何使一个游戏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从而区别于一般的教育软件。教育游戏通过精美的画面、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情境、悦耳的音响效果、丰富的激励反馈等,使学习者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3]。

③交互性。英语教育游戏利用交互性,使学习者融入游戏情境,更好地体验游戏的氛围和场景。在另一个层面上,学习者之间通过交互,共同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形成社会性小组,增强协作学习能力。

3)英语教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英语学习需要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反复练习,使学习者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英语教育游戏通过任务奖励机制、比赛机制激励学习者的好胜心,通过未知的场景和关卡设置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调动其内在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运用教育游戏来辅助教学,利用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实现视听、情感等多方位的刺激,加深学生对新授英语知识的印象[4]。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育游戏设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而教师则可以根据游戏的反馈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优化教学。由于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实践与交流,英语教育游戏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让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聚集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学习者交流经验、互相提供学习帮助。而教师或英语母语人员的参与,可以让这个语言环境更加真实自然。

3 教育游戏应用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没有专门的语法教材,且进入大学之后,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终极目标,这会造成语法训练的简单化与模式化。引入教育游戏来辅助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通过教育游戏特有的评价反馈机制吸引学生,及时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变枯燥乏味的语法学习为生动的学习体验。

教育游戏应用于英语语法学习主要有4个步骤。

1)前期准备。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内容把分散的语法知识加以整合,并根据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语法游戏。选择游戏时,应选择形式多样的教育游戏来满足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而游戏时间不宜过长,方便教师控制课堂进度。

2)讲授新课。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常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法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带动学生学习新的语法知识或回顾以往所学语法知识。

3)教育游戏辅助语法教学。在教师介绍完游戏规则及大致流程后,学生开始进行语法游戏。此类游戏为学生提供语法学习成果诊断练习的情境,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有意无意地练习一项或多项语法知识,检验和巩固所学语法知识,牢牢掌握游戏中的词法、句法等知识。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及时反馈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控制学习进度:只有当学生通过试题练习之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练习,否则将会继续先前内容的学习,直至达到考核标准。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屏幕切换功能或在教室内巡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面对面的帮助与指导。

4)评价总结。教师对整堂课做整体总结,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予反馈和指导。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对教学程序进行完善。

4 大学英语教育游戏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和改进策略

目前,还没有我国高校将教育游戏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例记载。分析英语教育游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归结如下:首先,由于教育游戏尚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开发出的教育游戏数量和质量都很有限,再加之几乎所有的教育游戏都定位于低龄学习者,能够直接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秀资源少之又少[5];其次,由于软件开发商各自为政,市场中现有的游戏软件多散见于各类网站,没有进行归类整理,不便于教师使用和查找;第三,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游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教师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第四,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更倾向于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大量知识的传授,而排斥使用教育游戏改进教学;第五,使用教育游戏教学,需要有计算机作为软件运行的载体,而一些大学硬件设施落后,微机数量远远小于需求量,因此严重阻碍了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困难,建议通过多种方法协同改进,推进教育游戏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教育游戏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第二,规范教育游戏的开发机制,明确教学目标,使之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游戏开发者要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既要使游戏承载学习策略,使游戏任务伴随知识探究过程,又要保留游戏投入性的特点,实现“乐学”;第三,努力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其甄选教育游戏的能力和运用游戏进行课堂教学的水平,更好地开展教育游戏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5 结束语

教育游戏试图将学习者的发展回归到人类发展的自然形态,它所创设的游戏情境、资源中内含的超越、平等精神,不仅有利于革除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而且更容易使师生进行积极对话,相互倾听与理解。现在教育游戏不仅在西方国家流行,在我国也逐渐发展起来,无论是相关书籍还是网络上的相关研究和论坛,都证明了这个事实。但是,目前,教育游戏还未能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英语的学科特点及其教学目标决定了教育游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

参考文献

[1]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

2004(22).

[2]王高杰.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3]史忠翠.教育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第4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辨能力;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115-04

一、引 言

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般人乍听之下的反应是吃惊:这不是留学生才应该修习的课程吗?至多,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与英语专业何干?这些吃惊与疑惑背后有两个“理所当然”:首先,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所当然地应该了解,给中国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毫无意义;其次,英语专业,顾名思义,应当以英语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语言的习得为第一要务,即便开设文化课程,学习英语国家的文明文化才能名正言顺,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务正业。事实上,尽管人们习惯于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大举推进,国人对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博大、怎样精深往往一知半解,自己的体会不深刻,更无法以第二语言进行表述与沟通。同时,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包括获取以母语无法获得的知识,从而扩大经验范围,提升人的智识,也包括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向世界推介我们的传统文化。由此看来,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修习母语文化十分重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访华期间谈教育时曾提出,教育使人类进化,“没有教育,就没有长进;教育不进步,社会也不能进步”,而他所说的教育即包括传授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也意指道德、文化方面的教育 [1 ]。不过,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教学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从入学起一直接受的是听、说、读、译、写的技能训练,不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即使在这些训练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相当知识,却往往忽视了智识的培养。由于技能性训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很多人将英语视为一种工具,形成了但凡学习英语的人都仅仅是工具性人才的成见。英语专业似乎已经不再隶属于人文学科,而只是“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 [2 ]。其实,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单纯地进行语言能力训练而忽视思维能力的锻炼,则会导致在交流中出现言之无物的问题,语言表达质量不高。

虽然近年来英语专业有加强文化修习的倾向,但往往重目标语言文化、轻母语文化,英语教学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文化失语症”,对于“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这一缺失令我们在与西方世界的交往中处于“文化下风” [3-4 ]。文化交流是双向活动,想要逆转文化下风地位,顺畅地进行交流,需得遵循知己知彼的原则。有鉴于此,以“内容依托教学法” [5 ]为特色的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读议写”系列课程,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

二、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理念

为了帮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至概念层面,同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获取较为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本课程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侧重于传统实践,包括传统节日,传统技能、技法的介绍,如瓷器、丝绸、茶道、书画、园林、建筑、曲艺、武术、中医等等,这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从表面现象入手,深入探讨这些传统实践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另一部分则为形而上的介绍,着重探讨儒、释、道以及中国传统的哲学观,意在帮助学生建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这样的课程设置,意在使学生将文化现象与形而上层面的认识相结合,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式认知。

面对如此庞杂且难度深浅不一的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始终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教学原则。不过,这个“材”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授对象,也包括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材料。而“读议写”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能很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读议写”系列课程是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一改以往教学中锻炼“手段”、单独训练某项技能的做法,将教学目标提升至较高的锻炼思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层次,引导学生以增强智识为目的,通过课前广泛涉猎阅读材料(读)、课堂讨论(议)以及课后写作(写)的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学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思辨能力的锻炼是“读议写”课程的重要目标。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教育实践往往与教育理念脱节,这种情况在英语专业似乎更甚。文秋芳教授曾于2009年11月针对11所高校14个文科专业超过2 000名一至三年级学生展开过思辨能力的实证调查,实验结果显示,“大学3年期间,英语专业学生思维水平有小幅量变,但未呈现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不仅进步幅度大,而且呈现质变的关键期在二到三年级之间。” [6 ]英语专业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呈现的这一特点与英语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轻分析、推理、评判能力的训练不无关系。“读议写”系列课程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就思辨能力的培养展开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三段式教学实践

按照“读议写”课程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遵循归纳的逻辑,将课堂教学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门铺垫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目的,从那些学生自以为熟知的文化现象入手,发现其间不为人留心的关联,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挖;第二阶段为知识扩展阶段,此时要将教学视野扩展至知之不深的种种文化实践,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第三阶段则为总括升华阶段,旨在归纳总结之前的学习,将教学内容上升至形而上的层次,以建立体系式的认知。对应于这3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课前的阅读、课堂里的讨论形式会相应地产生变化。

第一阶段学习的关键在于从现象中发掘观念。一般说来,学生从出生之日起,一直浸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于传统文化一知半解,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熟悉表层文化,但对于这些表层文化现象很少进行批判性思考,对支持这些文化现象的深层文化更是缺乏了解,对之进行探究的意识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引导者,采取启发式教学,有选择性地择取并罗列学生熟知的表层文化现象,再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将这些现象上升至概念层面,引领他们发现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的中国人特有的基本文化观念,再经由辩论、讨论等形式加深理解。例如从引导学生分析汉语里的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对于某些奇、偶数的偏好入手,深入发掘中国古人独有的宇宙观等。这些观念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不少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范畴,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大多受控于这些观念却不自知。再如,学习传统的重大节日时,让学生列举传统节日的传统风俗以及与这些节日源起相关的种种传说故事,并对各个节日进行分类比较,使他们发现很多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大量的节庆都要进行扫墓祭祖活动不难看出中国人对于祖先的敬重,由此对于家文化是支撑中国传统文明的一大基石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此外,这些传统节庆日期的取定,又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数的理解,以及佛教、道教的影响息息相关。从教学中收到的反馈来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往往能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经验范围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他们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打好基本观念的基础之后,第二阶段的学习重点定位于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从不同角度观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自古以来,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世界文明的进程有着重大贡献,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再单一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研习。例如探究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而非其他诸如丝绸、瓷器等举世闻名的创造或物产,以及活字印刷和造纸术如何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进程等等。

有了第一阶段启发式教学的铺垫,第二阶段教学的特点在于“主动”二字。首先,这一阶段要求革新教学手段,变由老师主导的课堂为学生主讲的课堂。第二阶段的教学按讲授主题事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或称小的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ing),在课堂上给每个小组20分钟时间充当“本堂课讲师”,共同就一个话题展开陈述。在陈述过程中给予听众随时就陈述内容进行发问的权力,以此激励讲师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此举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地接受灌输变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由于随机提问提高了主讲人对于讲题的了解和熟悉程度的要求,增强了课外学习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换言之,它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在某种意义上强迫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当然,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中丧失了教学功能,相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加入并引导学生的陈述和讨论,更要能从课堂讨论中启发学生。

基于锻炼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的考虑,我们要求陈述内容充实、思维严密、逻辑严谨、表达得体。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陈述时,PPT里面只能出现提纲挈领式的关键词,主讲人只能讲不能诵读,必须要以学生自己的逻辑呈现所讲述内容。针对部分英语表达不够自信的学生,鼓励他们以完成交流为首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兼顾语法准确、语音正确等其他原则。如此一来,既避免学生直接挪用网上获取的资源,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此外,无论是讲解还是提问交流或是展开讨论,学生须遵循“得体”原则,注意区别口头陈述语言与书面语。口头陈述要重点突出,与同学交流时则要注意彬彬有礼。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某种程度上,第一阶段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在汲取教师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发挥,不少人在角度的选择以及陈述的形式上出人意表,带给教师很多惊喜。

除了课堂内的主动,课外的主动学习对于第二阶段的教学也非常重要。课外学习指的是学生课前搜索并筛选阅读材料,进行大量阅读,将知识消化吸收,然后选择角度提炼陈述。教学材料的获取曾经是困扰英语专业学习的一大难题,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各种搜索引擎以及知识库的出现令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这一方面解决了阅读材料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对阅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甄别、过滤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训练学生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中筛选出有用信息、权威知识,就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因此,学习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更是智识的锻炼。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探讨作为铺垫,第三阶段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形而上的总结讨论就不再显得深奥艰涩。这一阶段的学习以深刻性为特征,而检验思考深度最有效方式便是写作。从思维训练的角度上来说,课后写作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课前阅读以及课堂讨论,因为写作是课前、课中思考的延续,是对阅读、讨论的成果进行反思,努力形成自己独有观念,并将之系统化的过程。换言之,阅读和讨论的最终落脚点为能够将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形成篇章。如果说,课前、课中的学习旨在锻炼并提高学生综合思辨的能力,那么课后的写作环节就是对之前学习的检验。根据“读议写”课程的整体设计,学生的写作训练贯穿这3个学习阶段的始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只规定某个写作主题,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围绕该主题自行拟定作文题目。

与传统写作课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求学生只就一个题目进行写作,但必须经历数易其稿的过程,将论文由最初的600字左右扩展至最后的1 500字。最初的论文,逻辑性差、论点不够鲜明、论证不充分等老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学生的思维存在严重的同化现象,不仅选题雷同,论点相近,就连论证的方法以及论据都极为相似。有一个班,第一次交上来的作业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全部以“论文化身份”为题。不过,这种大面积雷同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体性已经遭到抹杀,而是说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收敛了其思维的锐度,在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作业时,已经养成了思维上的一种懒惰,总是以最显而易见但却缺乏思想深度和个性的方式进行应付。然而,随着学习的步步深入,思考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同样是从小的现象入手探究文化现象背后隐含的文化基因,但最后确定的选题殊异,有同学探讨龙图腾,有的同学选择研究中国的人情观,还有同学从《喜福会》入手,分析中国的家观念等等。选题的多样化至少从一个方面表明学生确实积极主动开始思考。实践证明,经过数次修改、扩充之后,论文在论点的鲜明度、论证的条理性、论据的提出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如果说写作是有效展示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式之一,这样的结果也许能说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至少,在思想的深度、知识面的广度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四、结 语

总的说来,中国传统文化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文学现象入手,向学生介绍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助于他们深层次思考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的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对于这门课热情很高,在管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于母语文化知之甚少,在惭愧警醒之余,更激发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强烈的好奇心。阅读、讨论、写作三位一体的教授模式,以锻炼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将学习涵盖课前、课后落到实处,使学生在了解母语文化的同时,英语能力也能获得显著提升,做到了兼顾母语文化修养与英语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外的读与写,学生了解到英语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远不足,更增加了使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参考文献:

[1]杜 威.杜威五大讲演[M].胡 适,译.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育,2002,(2):91-93.

[3]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我们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4).

[4]从 丛.博士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49-52.

第5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在中国生活了六年,今年42岁,来自英国的Mark Higson是一位画家,他喜欢自由的创作,喜欢旅行,可是如果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位曼彻斯特人的回答则让中国老百姓有些不解:“如果能再回到学生时代,我一定好好学习数学。”

没有学好数学,是Mark Higson迄今为止非常大的一个遗憾。而这个遗憾,似乎正在他的国家变得全民化。

2016年7月中旬,英国政府作出一个向“中式教育”学习的举措: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国半数小学将采用中式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

全民头痛的数学题?

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的主管尼克・吉布宣布,这种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英国学校的固定标准。政府将向8000所小学提供支持和培训,以改用上海的中式数学教学法。未来四年,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发展35家数学教学中心。同时,还要引进中国的数学教科书。从五岁起,英国的孩子们就要进行算数练习,必须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再学习新的内容。

尼克・吉布自信地表示,“我相信,我们采取的方式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发展。让‘数学不好’这种标签成为过去式吧。”

英国人的数学到底有多不好?Mark Higson的朋友、在英国留学多年的深圳学生李蹊表示,在一个课堂上,老师问:水和溶剂比是1:2,那么放10毫升水需要放多少毫升的溶剂?李蹊只用两秒的时间就答出了20毫升这个在中国小学一年级都能算出来的答案,而一旁的英国同学则是惊讶,羡慕地望着她,并表示:“你太厉害了!”

长期从事国际教育的美国世尔公司总部执行董事吴小玲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她在2011年英国伦敦一所小学参加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的课堂时,发现英国学生在数学上明显比中国学生低至少2个年级。而在自己的公司,吴小玲也发现,月底核对自己的课时,中国同事认为很基础的事情,英国同事做起来却明显感觉很吃力。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数学问题”似乎还困扰着英国的大部分社会精英。卡梅伦,英国前首相,英国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当被记者问及“9×8”等于多少时,急红了脸,窘迫地岔开话题。摩根,英国教育大臣,被问到的问题难一些:11×12等于多少?她答不出,用“不会回答任何数学问题”来给自己台阶下。

英国《每日邮报》透露,只有1/20的英国成年人能全部答对10个小学数学问题。约15%的父母在针对8岁孩子的简单分数问题上折戟,25%的父母最多答对4道题。而这些问题,是为11岁以下儿童“量身定制”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引导学生兴趣,但又有多少孩子会主动对数学感兴趣?在多数人看来,数学是让人头疼的一门学科。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学生对数学缺乏热情,25%的学生称“不愿意学数学”,不愿意学的理由中,有31%的小学生说是“因为学不会”,有45%的小学生强调说是数学“太无聊,让人头疼”。

尽管如此,直接刺激英国从上海进口数学教学模式的,却是前几年的一项测试。201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65个国家大约50万名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进行测试。这个测试简称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中国上海的学生以高分取下头名,是当之无愧的学霸。英国学生则排在26名。在65个国家中排名26,这样的表现不能算是太差。但自尊心极强的英国人受不了,英国各大媒体纷纷表示对本国学生“如此低劣的成绩感到耻辱”。

2014年,英国教育部门还曾组织英国部分中小学校长,专程来沪体验上海的小学教育。当时新闻报道称,当许多英国校长看到上海孩子用九九口诀表计算乘法结果时,几乎目瞪口呆。

从这一年开始,英国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教师交换计划,每年都有一批中国教师前往英国。而上海数学的《一课一练》也开始被筹划引进到英国的教学教材中。

除此之外,去年此时,BBC也拍摄了一部讲述英国中学引入中式教学的实验,引发各种价值观冲突的电视纪录片,一经播出,立即引发众人哗然。

纪录片的拍摄,源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全球QS教育专业排名第一,他们对近年来中国式教育下的学生连续在国际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名列前茅的现象有很大的兴趣。

为此,项目组选择了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并挑选出50名初中三年级的孩子组成“中国学校”,邀请5名中国教师参与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并用镜头记录下整个过程。

中式教育初来乍到:

英国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21点,英国BBC台播放了“中式教育”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第一集。

这个总共三集的纪录片主要讲了什么?

5名来自中国最优秀中学的老师,把从广播体操、眼保健操、1000米跑,到严格的课堂纪律,以及在一些人看来“填鸭式”的中国式教学方式,统统带到了英国一所中学的课堂上。

但结果是,这些对中国的学生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却很快震惊了英国的学生乃至校长。另一方面,很多中国网友乃至英国的网友,也被英国学生的表现震惊了……

首先感到震惊的,是中国老师对于课堂纪律的严格要求,以及英国学生课堂上异常松散的表现。在中国任何一所正规普通中学的课堂上,老师上课时很少会有学生公然大声说话,打断老师讲课,因为那不仅是对老师的不敬,而且耽误的更是其他同学的学习。可在英国,学生们却公然在老师讲课时在下面随意讲话、化妆、玩手机,表现出对老师完全的不尊重。中国的老师们不得不多次停下授课,维持课堂纪律,很是崩溃。

性情温和的中国老师邹海连数次在录制中控诉,“我从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学生”。在实验进行半个月之后,他用“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无能为力”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而松散的纪律后面,则是对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严重缺乏。比如英国的学生上课前不预习,完全没有自学能力,结果当中国的老师在给他们讲三角函数时,全班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基础异常薄弱,只好去求学校的英国老师给他们从1+1讲起。而又因为他们放学后直奔电脑和游戏机,根本不复习,所以之后测验时,成绩令老师很无奈。

英国的网友几乎开始一边倒地支持中国老师。名叫OhLottie的网友表示:中国老师是对的,无论你在教室的前面、边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课,如果学生课堂行为不端正,课堂效果势必受影响。名叫edwardrichmond的网友则表示:才看了20分钟《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们就看到了英国学生的懒惰、毫无自律,缺乏尊重。

在BBC的镜头中,学生与教师的“对峙”多次出现。在第一、第二集中,多次出现学生和老师的对峙镜头,起哄、面壁罚站、被赶出教室的镜头比比皆是。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反叛,似乎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冲突局面。

除了纪律,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也在老师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数学。

根据在国内的教学速度,邹海连就曾用15分钟讲完了原本需要用一周时间完成的三角函数。在邹海连自己所教的中国班级中,学生们绝大多数都能在考试中得到A或者A+。而在博航特的班级里,他还需要额外加班给数学不及格的学生补课。最让他失望的是,补课班上还有学生故意逃课不参加。

不过,中国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日复一日地以中式教学教授着课程,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是非常有潜力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的。

对于这场实验,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斯特劳格的内心是矛盾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某些核心科目在国际性的评估中落后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他希望中式教育能给英国课堂带来改变,但又不想最终被证明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比以孩子为中心的课堂更好。

一个月后,考核的成绩揭晓了,“中国学校”的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普通话三门考试都力压博航特本校,其中数学的差距最明显。

尼尔・斯特劳格表示,这场实验让他明白了中国上海能够问鼎PISA的原因不在于优越的教学实践,而在于中国家长、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价值观合力作用的结果。

对于这个结果,中国的家长们又是如何看的呢?“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显示,52.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式教育更适合应试”,42%的受访者则表示“中国式教育在教育领域更为有效”。

未来:互相学习,互取所长

那么,终极疑问来了,即便英国用了中国的内容和中国式的方法,英国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提高吗?英国教育部引入“中式教育”的教学方法真的能有效吗?

“从内容角度来说,不是要让英国的孩子学习同样的中国数学,而是借鉴中国数学教育的思想‘双基扎实’,即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部首批公派留学英国访问学者、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唐彩斌表示,让英国的每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要义。

但是,唐彩斌提醒人们,还有一个事实必须面对,那就是中国学生在学习数学上花的时间比较多。在PISA测试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国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达到平均每周13.8小时,位列第一,OECD国家平均不到4.9小时。“虽然小学比起中学相对好一些,但是英国的小学生的作业通常一天10-20分钟,甚至5分钟,而在中国经常会在1-2小时以上。”唐彩斌有些担忧,“中国式的数学教育来了,英国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教育界各方的意见、评论,接踵而出。教育专家Jeroen Strijbosch在网上撰文指出,希望能通过使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建立线上平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协调人力和分配教学资源。因为客观来说,英国小班化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精神,也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美国世尔公司总部执行董事吴小玲对此则呈非常积极的态度:“只要英国在引进中式教育的同时结合英国本土化,继续保持艺术、文学的优势,增加中式的基本功,保留英式的快乐与自由,这就是一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事情。对一个国家下一代的教育将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

对于英国教育部准备采取的“中式教学”,2016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显示,有高达65.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互相学习,互取所长”的一个好方式。

“中式教育”远渡重洋登陆英伦三岛,最终能否适应英国小学的具体情况只能用事实来证明。

第6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分成教学;学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08

一、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中实施分层

要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就要制订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对于优秀学生,要培养他们对英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能力,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对于中等成绩的学生,要促使他们能够掌握课本中基本内容,培养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对于基础不好的后进生,应以课本内容为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从中获得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A(上)中的“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在教学设计中给优秀学生制订教学目标时除掌握课本中的单词与短语外,还要能熟练运用短语表达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能用英语表达做某事的频率,并通过拓展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给中等生制订的目标是掌握课本中出现的短语,初步学会用英语表达做某事的频率;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制订的目标是会读课本中出现的单词,理解单词与短语的意思,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基本句型,了解课文大意。

二、根据学生差异,对教学内容实施分层

现行的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编排了最基础的英语知识,每篇课文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单词与短语,这些内容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对于一些重点句型、时态、语言的运用,就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如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按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每个模块或单元出现的单词与短语、课文与练习进行不一样的目标分解,要求优生能够熟练地理解并内化所学的知识,能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进行综合运用;同时在熟练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中等生必须识记课本中出现的单词与短语,了解语法的基本用法,能运用所学内容进行相关材料的阅读。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必须识记课本中出现的单词与短语,掌握最常见的习惯用语,能了解课文大意,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在知识的运用方面,能听懂常见的会话即可。

三、做到因材施教,在活动课中实施分层训练

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例如,在教学“How often…”这个句型时,就要求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分析课外活动时间为多少是科学合理的。很多学生能进行这样的表达: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Is it good for your study/ health?成绩好的小组学生能用句型介绍自己调查的结果,中等成绩的小组能够用句型复述,成绩一般的小组能把调查表填好即可。从结果来看,成绩一般的小组能写出四五个句子,中等成绩的小组除写出几个句子外,还能写出复合句,成绩优秀的小组在成绩中等小组的基础上,能丰富句式。这样,全班学生都能掌握“How often…”这个句型的含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四、开展分层辅导,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要求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辅导。其次,教师直接辅导。教师辅导的重点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直接辅导,中等生也可以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优等生对中等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通过这样的分层辅导,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除进行知识的辅导,还要帮助其分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课外辅导重点应放在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上,因为书本中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基本能够掌握。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还拓宽了语言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层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从而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国式英语 英语学习 避免

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习惯用汉语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把汉语的规律应用到所学的目的语,从而出现一种不标准的英语变体,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等各个层面,人们称之为中国式英语。李文忠教授对“中国式英语”是这样定义的:“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国式英语是负向迁移的结果,我们不论是在日常交流中或是正式外交中都应尽量避免中国式英语。

一、中国式英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王宗炎曾指出中国式英语作为学习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要使用的一种过渡语,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套用母语的模式;2.滥用所学的语言模式;3.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地说话。中国式英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口语表达的影响。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当外国人夸奖一个中国学生说:“You are so good!”中国学生就会出现“I am not as good an you say.”,这句话会让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不知所云。

2.使用汉语语法、英语单词来造一些中国式英语单词。

如,high hand(master hand),old hand(seasoned hand),can hand(skillful hand),two-people round(二人转)。

3.句式结构的混用。

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汉语表达以人为中心,英语表达强调客观事物和现象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常以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汉语思维习惯先说次要方面,后说主要方面,而英语思维模式则相反。以下是几句学生常用错的句子。

我们家有五口人。

Our family has five people.

当他吃饭的时候我正在洗脸。

The moment she is eating I am washing.

4.篇章的安排。

汉语表达爱绕弯,往往开篇需要很大一段与中心思想关系不是很大的语言。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写文章时也会绕一大圈才能回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不能在题目要求的字数和时间内有效地表达自己。

二、如何避免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大量出现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不加以及时纠正,会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减少中国式英语的出现,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学习西方文化。

文化是指一群人所共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生活的行为模式。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风俗、传统、价值观、信仰和语言表达方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各种行为包括语言行为。我们说文化是语言存在的背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语言表达。语言具有文化功能,即具有记载和储存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或内容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也是不可分的。语言学习在文化学习中进行,没有语言作为正规或非正规的学习手段,就决不可能学到任何文化。任何人习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该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所以我们说,学习英语就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要帮助学生克服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就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自己首先要树立跨文化意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有的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依然薄弱。许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时候很熟练,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尊重和接纳他国文化就成为交往中不可回避的内容。如果教师不以身作则,学生又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呢。在英语学习当中,教师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会逐步积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种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

3.多听多读,增加地道英语的输入。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应该大量阅读英文报刊、英文原版小说等,多听一些地道的原版英文材料,如英文歌曲和英文电影(如将英文原版小说和原版电影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语言是感性的东西。大量的输入和积累能获得对该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这些感性认识再通过模仿的练习进一步获得对语言本身的理性认识。

4.多与外国人交流。

这是一种很好很快的获得地道英语的方法,但也是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最不擅长使用的一个方法,因为他们总是怕说错或说不好而不敢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发现错误,寻找正确的表达。

三、结语

我们身处汉语文化的大环境中,很难脱离母语的干扰,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过渡。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学生尽可能少出现中国式英语,在英语的使用和表达上逐渐向标准的英语模式靠近。

参考文献:

[1]林琼.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新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第8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1英语教学中我国文化失语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际,现代学生在学习、交流他国文化时,也必须对本国文化有赞同感,并且把本国文化传播给全世界。但在英语教学中,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可能已经学习多年英语的学生不能使用英语来表示出中国文化原有的内涵。我国专家学者表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能使用英语对伦敦塔、金门大桥、好莱坞等进行解说,但不能用英文描述我国的紫禁城、黄果树瀑布等,这也就不能把我国文化的精髓描述给外国人,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在校园英语教学中发生中国文化失语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在整个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如何提高英语成绩,却忽略中国文化的教学。

2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体现

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一般表现如下:(1)学生能够准确地认知我国的文化具体含义,但是却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没有文化输出想法,没有文化传播的能力;(2)英语老师尽管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因为他的教育背景使他对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了解度大大超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对我国文化的认知缺少合理的学习体系,所以在英语课堂教育上,老师会忽视传统文化元素;(3)中国学校运用的英语课本一般都是英国、美国专家所编写,它体现的是西方文化,一般没有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3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

3.1坚定正确的文化学习观念。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必须要坚定正确的文化学习观念,这样才能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上发生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可以做到把我国传统物质文化,例如重阳节、元宵节、除夕、窗花等传统文化,对外国朋友谈及时信手拈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这样就可以与外国友人平等交际。这样就能使学习英语的原因明了,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而且现如今国外的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情况下,外国人一般会歧视中国文化,致使我国的学生存在民族文化抵触感,或是不想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极端爱国主义。这两种文化观念,会导致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问题,再而致使加重中国文化失语困境。所以在英语教学上,学生必须要学习与理解外国的文化的同时,也要会传播我国传统的文化,骄傲地向全世界人民推荐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增加我国文化的竞争力。

3.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一般的人都会对该文化有所了解,并且能够认知充分自己文化的具体发展方向,这就是文化自觉。传统文化自觉与学子也能够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及时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有自我意识以及认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必须要在多元化的文化中找寻自己的定位,把我国和国外文化相融合,制定传递我国传统中文化发展的方向,这样来增加学生的爱国精神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

3.3设计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教学大纲:在学校英语教学的制定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英语教学体系,增添和我国文化有关的文章,制定符合我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译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使用英语来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来进行对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水准。跨文化交际是从在平等的层次上来进行的国外和传统文化的交际,因此在英语教育上,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可以让英语教学变成一种外国文化代替传统文化的途径。

3.4选用双向制的教学素材:在英语教学课本的挑选上,不可以挑选全部是英美文化的课本,必须挑选双向文化的课表:可以选择偏重英美文化和我国文化相对比的国外美文,也可以选择我国的专家学者翻译与我国相关的文化、历史、政治等文章。文化教学必须要把国外优秀文化的汲取和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到同一个层次,让学生搭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准,把中国文化走出失语状况。

第9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

Abstract: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is an general phenomenon in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from three aspects: deficiency of multi-culture consciousness, approaches of studying and desire for acquisition and expression.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多元文化意识;交际

Key word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multi-culture consciousness;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04-02

0 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英语几乎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学习也早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和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近些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突出强调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综合文化素养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所代表的英语民族文化,还包括中国文化。但是,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多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教授英语语言,以增进我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地使用语言,了解和吸收西方有益的文化知识,却很少注重英语作为语言传达中国文化的作用。南京大学的从丛在2000年就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他明确指出“我国外语界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的另一方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应当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中”。[1]目前,“中国文化失语”已成为大学生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有效得帮助他们真正提高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通过学生调研和座谈等方式对学生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 “中国文化失语”成因分析

1.1 多元文化意识的缺乏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都是交际,而交际是以文化为依托的。对中国的大学生而言,在他们进行英语学习之前,都具备了相当的中国文化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们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但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课上学习的文化指的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而非本族语文化。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也会涉及中西方文化对比,但多注重西方文化的介绍和讲解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特色文化的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教师也多推荐英文原版名著、小说或是汉语版的外国历史、作家介绍等书籍,基本不推荐任何汉语读本。这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多元文化的意识,将文化单一的定义为西方文化,所以无论是从教学过程和学习内容上都会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因此,培养师生多元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母语文化也是交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交流沟通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桥梁。“文化学习者只有有了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才会有清晰的母语文化的身份认同感,才能对异文化的文化差异有强烈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也才能理解并批判地吸纳异文化,将其整合进学习者已有的文化图式,以达到内在文化人格的完整和完善”[5]。

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促进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还可以提高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思想根源问题。

1.2 知识获得途径的缺乏 要想正确的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首先要学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英文知识。毫无疑问,教材是学习这些知识的最佳途径,但现在的教材从大纲设计到教材编写上都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主要学习英语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而大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当前大学中的英语教学无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都是以介绍西方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为主的,力求通过带给学生真实的语用环境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主导思想使得现行教材选用的都是含有西方本土文化和语言的文章,很少出现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内容,更不用说提供帮助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知识。在教学上,英语课堂上教师多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教授英语语言,以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地使用语言,极少准确完整的向学生传递中国文化知识。而现行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如大学语文,但都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用汉语授课,这种方式只能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因为英语输入的缺失必然会对交际时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具备中国文化知识的专业英文教师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1.3 求知和表达欲望的缺乏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本身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出现要求交际者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需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这种需求的时候会有多少?且不说现在很多学生依旧在进行着“哑巴英语”的学习,就是作为一个非一线城市的英语教师,又有多大的需求?交际中对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低需求导致师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求知和表达欲望缺乏。就像如果不是与毕业证挂钩,有多少学生会主动考四级;如果不是出国必须,又有多少人会去考雅思一样,没有需求就没有动力。另外,现行的教学评估模式也主要集中在英语的语言层面,即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而对其文化承载和表现的文化却很轻视,因此它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功能就很难被发挥。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身份的认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免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如果学习者不是有着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对母语文化有清晰且理性的认识,那就会对目的语文化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无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导致在实际交流中产生母语文化认同危机,形成羞于对中国文化进行英文表达的心理障碍。

2 结语

大学生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文化知识)的贫乏,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能力的缺失现象不容忽视。除了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改革教材编撰和评价体制等以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由于自身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形成的障碍和带来的困难。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瑰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显得越来越重要。“语言文化间的双向流动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绝对不能单脚前进”[4]。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同等重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归属感,对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的认知,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和正确理解异文化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