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农业经济管理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管理就业

第1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2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模式,能够促使管理人员解放思想,脱离旧模式的限制,依靠现代化的力量,实现管理方面踏上新的台阶,去进一步促使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方面发展了,农村的闲置土地问题,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等,都可以得以迎刃而解,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对于经济管理的创新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创新,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其它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经济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住、用、行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够积极投身到农业发展中去,发挥自身潜能,为农业的发展出策出力。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农业的现有模式还更多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种植,此种的模式下,一方面无法实施大规模作业,另一方面,家庭为单位的作业模式,每个人的意识、认知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应的规划与计划更是无从谈起。缺乏相应的统一管理,导致农民只能依据自己的认知去生产,或者随大流去生产。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划,进而导致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而今的农村,农业的主力军大多以老人为主,老人们还是习惯传统的耕作模式。年轻人多离开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也不愿意再去从事农业生产作业,开始进入城市打拼,导致农村缺乏年轻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现代化的一些机械更是得不到相应的推广,使得新农村建设方面出现尴尬的局面。

(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力不足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但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创新上却明显处于不足,还始终停留在靠付出最大劳动力而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花费大量体力方面的投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业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进而导致机械化程度始终处于低下的程度。虽说政府方面也是极力通过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去影响农业,但往往由于农业受外界的因素方面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往往投入进去了,但收效方面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有成果。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资金的投入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就更显得力不从心,农业生产的模式也就只能靠传统的模式进行传承。

(三)缺少对经济管理的重视

长期以来,各地区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也出台一系列的制度与措施去保障农业生产。但更多的时候,政府出台的政策方面,要么执行力度不够,要么无法执行,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政策方面始终处于更新的状态,但实质性的问题还是停留再原点,没有取得任何突破与进展。而作为农业方面的经济管理人员,大多数思想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意识不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知方面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方面都没有去重视,经济管理方面工作的落实更是始终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经验

农业经济管理非常复杂,需要考量的因素也比较多,所牵涉到的包含政治、环境、社会、科技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主导因素的还是专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投入,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而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光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开展农业活动的经验,这方面更是对于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高要求。就目前的形势看,很多地方即使有了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但还是需要再去打磨,积累一定的经验,在这人才方面的发展还处在一定的雏形期。

三、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体制

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首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要建立体制,建立合适、适宜的体制、能够可以切实行得通的体制,则需要基层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俯下身去,到农业生产的前沿去,充分了解作业的过程与方法。只有了解深入了,以此方面为素材,经过相应的实践验证,所作出的关于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制度及改善的方向才不至于走偏。而在此体制下,尤其更是要关注农村的土地闲置问题,使得土地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为人们所利用,而不是处于被闲置的地位。

(二)优化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当前,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农民自身缺乏相应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只管一味地去凭经验种植,或看到什么在市场上卖的火就去种植,但往往今年的行情不代表明年,今年的行情是好,但到了第二年市场的行情却处于低落的状态,进而导致的农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打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经济管理人员通过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做提前引导,开拓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利用季节性或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进行开拓,依靠市场探究相应的种植模式及种植的种类,不再使种植盲目化、或出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三)经济管理趋于信息化

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网络化时代更是给我们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世界。而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如何借助网络的力量,实现科学性、有规划地种植等,或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与创新,进而推进经济效益方面的最大化,更是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繁杂的信息面前,哪些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去思考,去发现,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去提炼信息的精华部分,让信息真正地发挥它的应有效力。这方面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对于经验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四)加强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当前的形势下,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发展经济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经验方面的考验更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广大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意识方面的提升,而不是还停留在过去。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搭建相应的培训平台,促使管理人员去进步;另一方面,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从自身去寻找不足之处,借助网络方面的信息技术,或开展向其它地方管理部门横向学习的模式,将一部分先进的模式引进,再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发展成为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逐步再去规划,进一步完善,使之发挥相应的效用,促进农业发展。

第3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1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方案

1.1改革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平等

我国的宪法规定,土地为我国公有,分为土地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而现在很多地方对农村的集体土地的处理,并没有真正的遵循我国法律和政府政策,对土地的使用和分配存在很多不合理不平等的状况。很多人们对土地的占用、处置、权益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平等的权力。因此,针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的情况,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进行合理的改革,确保人们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平等。

1.2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土地不断的投入他用,使土地不断是减少,造成生态失衡、水土资源破坏,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发展。而我国有着13亿的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支撑,粮食安全问题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改革,完善土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土地的监管,严格控制农业土地投入到非农业建设中,合理的利用农业土地,提高农业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效益,促进土地与人口、环境及资源之间的良性循环。

1.3健全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关制度

土地的所有制体系并不健全,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土地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在农业土地的管理方面还有不足,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是为了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应,使农业土地得到合理的运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而这些除了需要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还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管理制度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的土地所有权条款,使土地的流转处在合理的基础上。因为,我国不存在土地所有权流转问题,土地资源的使用,主要是以土地使用权为主的。因此,完善的土地使用权的管理制度,将牵引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发展。

1.4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配套设施

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土地除了完善管理制度以外,还需要诸多的配套设施的保障,来保证改革的效果。其一: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办法,例如,我国有的农村,以村委会自主经营为主,村民参与议事,集体发展经济;其二:完善耕地制度,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管理保护耕地,采取耕地保护补偿的办法;其三:在农村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中心;其四:建立农村的金融体系,使农村的土地享有资本化的权利;其五:建立农村土地担保,使农村的土地在进行产权交易的时候,增加其安全性;其六:加强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保护,全面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制度。

1.5完善土地权限的作用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土地权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农村的土地的归属权和使用权,一般情况下,都是归集体所有。在集体所有制中,农民无法将土地发挥到最大的利用率。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源。只有通过对土地权限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来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价值。土地承包制度是体现土地权限管理制度改革的实例,承包土地可以将扩大土地利用价值,农民可以无限制的,通过利用土地来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或者是养殖家禽和牲畜,从而实现了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通常来讲,对土地权限的改革也是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完善土地权限的管理制度,才能够让农民对土地产生依赖感,更好的发展农业经济。

1.6扎实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和增减挂钩力度,稳妥推进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和有偿使用,探索推进农村住房及其宅基地市场化流转,尤其要加快抵押担保融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配机制,让农民获得土地级差收益,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市场化成果。

2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加强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改革管理模式还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都与农村的土地有直接的联系。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改善了农村耕地的承包制度,增加了农村种植经济作物的项目和类型。通过对市场的了解,进行按需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还可以按照市场的需要,建立农副产品的加工厂,实现从种植到生产一条龙的流水线作业,为农村人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由于农村的土地面积比较大,可以有效的利用大面积的土地发展养殖业。我们国家政策一直都支持养殖业的发展,通过养殖家禽和牲畜来提高农村人们的经济收益。也可以在农耕的上建立蔬菜和水果的采摘基地,种植不打农药不使用化肥,纯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和水果,来吸引城市居民来进行采摘,同时也为农村人们增加经济收益。以上的这些新型的土地管理模式,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结语

农村的土地是农村的经济命脉,通过对农村土地管理模式的改革,来增加农村的经济收益。响应我们国家的号召,改善目前农村人们对土地的经营理念,加大力度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以及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创造和谐的农村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茂.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2.

第4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一)网络覆盖率较低

就目前来说,农村的居民还是普遍的认为网络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城区或者郊外的农户,都认为使用网络花费的成本较高。正是由于这种意识,使得农民朋友无法通过网络获得农业网站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站资源的浪费与闲置。还有一种情况是,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的管理者对于网站的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资金的投入太过注重,却忽略了对软件以及信息技术的更新,致使硬件以及软件设施出现极力的不平衡,这种情况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传播,抑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权利。

(二)农业信息匮乏,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农民、农民经营的企业、政府机关等等相关部门都是农业信息的使用对象,但是由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信息的质量以及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的变量,这使得农业信息的供应需要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然而眼下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的发展还相对的滞后,如信息的渠道较单一,转载的信息量较多、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量又较少,原创的信息又相对稀缺,不能将地方农业的发展特色充分的表现出来,更不能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途径

(一)强化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职能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将各区域、各部门、行业的专业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各方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并将工作的布局以及分工工做到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村经济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基础,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保障资金的使用率,规避重复性建设或者因建设不当造成的资金的浪费现象,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贪污浪费现象发生的概率。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根据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村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个人、集体、以及企业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并适当的放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贷款额,实行较合理的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二)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启动性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切实做到资金到位、措施到位、领导到位。各级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树立大局意识,共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在大力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逐步的完善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交流以及制度,进一步的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早日实现农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使用率。故而网站信息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在信息资源的收集以及整合加工能力,保障完整性以及准确度。另外,农业经济信息的管理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宣传来扩展农业信息的来源,从而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并有效地提升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知识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培训

第5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1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的必要性

1.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主要是使得农村和城市,还有国内和国外进行信息方面的交流,能使得农业得到全方位发展,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农产品因为信息化的方面而得到更多的利用。

1.2农业经济可以有助于提供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已经逐渐形成竞争市场,具有经营规划小且较为分散的特点,要提高我国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市场,而做好这一切的前提主要通过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可让农产品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有助于农业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减少因为经济信息不符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少不了设备投入,只有将完善基础设备才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比如,农村信息化网点覆盖不足等,农民获取的信息缓慢,且信息量少,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

2.2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

在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处理要先进的设备提供,同时还应该具备高素质人才,熟悉运用农业的相关信息。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使得大部分相关专业人才在岗位上没能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在建设农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工作的情况。

2.3信息化资源开发较为滞后

使用社交工具的人们越来越多,网络上的信息量大,但是具有针对性以及指导性的农业经济信息少,对于农业经济使用软件的开发还是处于空缺的状态,没有完整的农业决策信息参考系统。

2.4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

农业主要是通过农民进行发展,大部分的农民文化水平和收入都比较低,在计算机等信息工程方面的运用机会很少,而且使用信息意识较为薄弱。

3建立农业经济管利信息化的具体对策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首先,就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重视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信息化网络主要包括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信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的使用以及开发。只有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才可以将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将此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3.2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

人才培养是每一个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增加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储备好人才,力求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熟练的使用在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积极的将农业信息化技术、还有经济以及管理类型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够高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

3.3力求创新信息化服务形式

创新信息化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相信息化的主体、多元化的内容还有各式各样的载体来体现。利用建立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结构,可以有效并快速推进其发展。

3.4发挥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要积极的发挥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主导以及协调作用,政府关于管理农业经济信息准则,进而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每一处,将各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配,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全面性以及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结束语我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发展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结合信息化技术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强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之运行管理更加高效,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状况,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随时可以提供实时、有效的农业经济信息,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为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谋取更多福利,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6,5(07):54-55.

第6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1.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主要指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传播农业信息,进而对农业新成果实施有效普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包括农业教育与科技实现信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市场实现信息化。

2.作用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群众劳动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实现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使农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其次,能够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农业信息交流,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第三,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第四,有利于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是_项系统工程,在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各个环节中,提升信息管理化水平,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二、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的问题分析

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而且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然而,农业经济发展中,很多问题会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_定阻碍。

1.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

由于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实施,因此,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管理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很多偏远区域的农民不仅接受科学教育程度较低、利用科技发展农业意识与社会科技发展不同步,而且没有掌握先进设备使用方法,以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2.不能够完善管理农业信息

在我国农村地区,即使创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系统,然而由于有很多农村区域不能够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不能够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很多农业信息新闻没有权威性,导致信息化服务系统很难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3.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需要具备信息化技术的农民群众,而且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实现各种设备安装。然而,由于成本较高的网络应用,对于农民还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农村网络整体覆盖也就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很多农村区域,当地政府对实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有支持与重视,也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很难得到提升。

4.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化技术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很多农村区域,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很多非专业编制内人员负责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应用信息素质。同时,大多数农民缺乏应有的计算机使用水平,不能够正确使用相关先进计算机设备,即使国家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一定资金,农村很多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很难得到真正实现,也就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受到极大影响。这样,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就受到很大制约,很多科技技术不能够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去。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分析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所需,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形成了极大阻碍。只有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充分借助信息化科技技术,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国家相关单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由于很多农民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技术,因此,国家与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对农民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其科技信息化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首先,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不同媒体,对农业发展实施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农业经济实施信息化的好处。其次,农村当地政府应借助专家讲座,不仅要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关知识传授给农民,而且应对农民进行科技技术相关教育,改善其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2.有效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国家应在农村区域,创建有效的信息化服务系统。首先,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民能够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农业生产各种经营实现科学管理。其次,应有专业工作人员管理信息化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不仅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而且能够提高信息化平台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信息及时性与准确性。第三,对农民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农民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后,不仅能够借助信息化平台,了解到农业发展的现状、分享各种生产种植经验信息,而且也能够学习到相关科学种植技术。

3.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予以足够资金保障,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及其质量,也才能够健全各种农业基础设备。当地政府还应全面调查分析农业生产与作业区情况,不仅要配备相应的信息化机械设备,而且还要对农民使用机械设备技能进行培训,才能够使资金投入实现其应有价值。同时,当地政府应对资金使用进行跟踪,避免资金挪作他用。

4.培养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

农村区域只有配备相应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首先,国家与政府应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意识。国家与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农业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而且要提高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位置,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农民的传统认识。其次,国家与政府应借助相关高校,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从根本n上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第三,当地政府应借助信息化教育与各种培训,提高农民农业信息化认知水平与计算机水平,并创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队伍。这样,农民农业种植水平以及生产经营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胃也就具有了其应有的意义。

5.国家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开发程度

国家与政府只有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才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首先,国家与政府对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在制度上应有保障,并实施科学管理与规划,才能够有效保障研发农业信息技术落到实处。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也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其次,国家与政府应以农民实用、农民利益为目的,实施新技术研发。第三,国家与政府创新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以坚持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优势为基础,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坚持扬弃原则,不应_味否定。这样,农业经济才能够得到更好发展。

四、结语

第7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问:为什么要修改《条例》?

答:农药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农药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药管理十分必要。现行《条例》是1997年公布施行的,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农药管理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完善:一是临时登记门槛低,导致低水平、同质化农药供给多,安全、经济、高效农药供给少,需要依法促进农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药质量水平。二是农药生产管理存在重复审批、管理分散等问题,需要调整管理职责,优化监管方式。三是农药经营主体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销售禁用农药,需要依法推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四是农药使用中存在擅自加大剂量、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产品的现象,需要依法加强农药使用监管,促进科学使用农药。五是现行《条例》的法律责任处罚力度不够,需要综合运用民事、行政等多种措施,对违法生产经营者实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为了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农药管理,保证农药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保护农业、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必要修订《条例》。

问:《条例》在农药登记方面做了哪些修改?

答:《条例》对农药登记制度主要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取消临时登记,明确在我国生产和向我国出口的农药需申请登记,经登记试验、登记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农业部核发农药登记证并公告。二是规定农业部组织成立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负责农药登记评审,并明确了登记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三是规定申请农药登记,首先要进行登记试验,登记试验报所在地省级农业部门备案,新农药的登记试验须经农业部批准。四是规定登记试验由农业部认定的登记试验单位按照规定进行,登记试验单位对登记试验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五是规定了登记试验结束后,申请人应当提交的资料以及农药登记机关的审批时限等。六是规定了农药登记证应当载明的内容和有效期,以及农药登记证的延续、变更程序。

问:《条例》在农药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了哪些修改完善?

答:针对农药生产管理存在的重复审批、管理分散等问题,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精神,《条例》做了以下修改:一是实行农药生产许可制度,明确农药生产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并规定由省级农业部门核发农药生产许可证。二是规定委托加工、分装农药的,委托人应当取得相应的农药登记证,受托人应当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并明确委托人应当对委托加工、分装的农药质量负责。三是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原材料进货记录制度,采购原材料要查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和有关许可证明文件并如记录。四是规定农药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农药出厂销售应当经质量检验合格、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并建立出厂销售记录制度。五是规定农药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印制或者贴有标签,并明确了标签应当标注的具体内容,特别要求用于食用农产品的农药的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

问:《条例》在农药经营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针对农药经营主体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有的制假售假甚至销售禁用农药等问题,《条例》做了以下规定:一是取消农药经营主体仅限于供销社、农技推广站等主体的规定,实行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对高毒等限制使用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制度,明确了农药经营者应当具备农药和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能够指导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经营场所应当与饮用水水源和生活区域有效隔离等条件,以及申请农药经营许可的程序。二是要求农药经营者建立采购台账,采购农药时查验产品包装、标签、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以及有关许可证明文件,并如实记录,不得向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其他农药经营者采购农药。三是要求农药经营者建立销售台账,如实记录销售农药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企业、购买人、销售日期等内容,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四是规定农药经营者不得加工、分装农药,不得在农药中添加物质,不得采购、销售包装和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未取得有关许可证明文件的农药。

问:农药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在农药使用管理方面做了哪些规定?

答:针对农药使用中存在的擅自加大剂量、超范围使用以及不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产品等问题,《条例》主要做了以下规定:一是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农药使用指导、服务工作,组织推广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提高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水平。二是通过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先进施药器械等措施,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要求县级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农药减量计划,对实施农药减量计划、自愿减少农药使用量的给予鼓励和扶持。三是要求农药使用者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妥善保管农药,并在配药、用药过程中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发生农药使用事故。四是要求农药使用者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等注意事项使用农药,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改变使用方法,不得使用禁用的农药;标签标注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在农产品收获前应当按照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停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菌类、中草药材的生产。五是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仓储企业、专业化病虫害防治服务组织和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如实记录使用农药的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农药名称、用量、生产企业等。

第8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阶段,国家正在重点进行传统农业的改造,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时期,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刻。而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

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立的,为服务三农为己任。当前我国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还不能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匹配,如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体系未与农业现代化相调整。在各个大中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农业经济管理缺乏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类似,技能特长与现代农业发展和需求相距较大。

(二)轻实践重理论

另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还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教育理念,最明显的就是农业试验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难落实,如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等难以有效落实。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毕业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期,学生忙于择业求职,导致实习内容流于形式,实习论文缺乏实地调查,实习报告参差不齐,缺乏严谨、规范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监督,造成学生难以掌握农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无法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农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在农业的大中院校培养出的农业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自身缺乏爱农、兴农和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力,更使得他们不愿意从事涉农领域。在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的就业和从业观念,也使得农业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在各专业的排名靠后,就业率低下和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反过来也影响了招生质量,形成了农业专业招生和毕业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农业的大中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所处区域优势,并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期望,突出高校的自身农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如浙江大学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是培养熟悉食品国际商务流程、具有全球视野、食品企业运作管理的高级涉农商务人才。除了学校角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还要专业层面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的创新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在农业专业层面上制定针对传统农业、新兴农业、农业应用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农业专业内容上制定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和培养方案都要适应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这三个层次的农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无论哪个层面,都能够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掌握社会、人文、农村经济、农业管理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运用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解决和发现农业问题,独到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去服务和建设“三农”,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农业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要从整体上对农业经理管理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用化、综合化、精简化、多样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整。一是注重农业科技与生物技术、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注重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将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渗透到农业课程中;二是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农业公共课程的比例,在扩大学生农业专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和脱节的情况;三是加强农业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农业课程内容,增设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精简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上增加学分占比。

(三)完善教学方法

大学生最佳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是第一学年,而不是像很多大中院校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学生自行选择专业的方向,因此应尽早为学生创造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就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农业经营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农村经济产业化等农业经管类的专业方向,并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根据学生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特点,适当增加案例、分组讨论,改变单一的教授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分组讨论中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意识。二是,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并加强与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调研的机会,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实践教学

对于农业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应用实践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创新开展“班村共建”模式的第二课堂,农业经管专业的学生与基层组织的村级对接,学生科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推广农业技术、扩展农村产品销售、筹建农村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逐步使得学生爱农、并愿意扎根农村,培养强农意识的有效途径,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发挥一技之长,在农村事务中也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可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的学术竞赛,通过对农业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报告、创业设计大赛、农业管理论文比赛、农业技术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强化农业理论知识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高效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张永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郊翔宇,崔宁波,庞金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

第9篇:农业经济管理就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实习基地 建设意义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接触社会、理论付诸于实践就要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教学最为关键的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联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的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担当农业经济宏观和微观的管理工作,还有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结合工商企业的高级综合管理工作。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和理论知识一定与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协调统一,能够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供给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学生培养计划、学校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学的方式方法、生活中的实习工作等,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很不协调。改变农业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就要以多元化的供求关系作为导向,建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方式,使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去向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通过大量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的调查可知,聘用企业反映毕业学生主要的质量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缺乏供学生实习的基地设施,致使学生学习期间实践学习的质量普遍低下。

2.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更新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企业一方为学校提供的进行实习的传统基地已经不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由于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范围也在扩张,也就形成了学生全部参加实践学习的困境。所以很多学校改变了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工作的企业,自主参加实践学习,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许多问题。

3.学校做好实习企业的考察工作,通过细致的调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务较广,员工素质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工作对专业知识的具体要求。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这些都要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来实现,因此必须要给予重视。

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方法以及保障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更好的发展下去,实习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现实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研究新的实践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学校可以在附近周围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城市中选择一个距离较近的农村,积极安排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个村子的村民人数、社会背景、农村经济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获得关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同时设立一个教学数据档案。此时鼓励学生节约一些生活费用帮助该村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达到该村能够支持学校安排学生在此进行实践学习的目的。最后获得一些数据材料可以用做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提供给实习的学生,让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把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不间断的进行实习内容研究。之后再依据进展程度进行处理数据,更新资料档案,同时不断做出补充和反馈,从各个角度得出实习报告分析。

2.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经济管理院校都处于所在城市的某一角落,与农村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城乡结合点中的农村大都农业经济活动比较不错的,并且都是处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学校选择这样的地点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习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学生通过简便的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实习基地,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住宿费用,保证了学生自身的安全,磨练了学生的意志。还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实习时间的安排,减少了学校与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时间的协调困难,避开了农村农忙时节,降低了学生发生人身危险的可能。

3.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学校是依据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变化来进行教学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职业的需求变化,农业经济教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时离不开农村和农业相关内容。

4.实践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使学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发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深入程度对实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把学生分配到较远的地方进行实践学习,很难确保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为了能够让学生都充分参加实践学习,学校要有组织和计划的让学生进行实习工作。

结束语

通过文章多个角度的论述,学生要想达到学以致用,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只有加强学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生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在其专业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赵晓红.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探索[J] . 南方农业,2011,(2).